A. 过滤操作示意图
(1)图中a是烧杯抄,b是漏斗.
(2)在过滤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漏斗的下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3)滤纸破损、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均可造成待过滤液体不经滤纸直接进入滤液;另外仪器不干净等也可造成滤液浑浊;这样的液体要重新过滤.
(1)烧杯,漏斗;
(2)引流;漏斗下端未靠烧杯内壁;
(3)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重新过滤.
B. 微生物薄膜过滤法,夹膜技巧
(1)验证试验方法:试验原理同前述薄膜过滤法。验证供试品对薄膜过滤法有抑细菌和抑真菌特性时,与实际的无菌检查相同,在同一型号的每个过滤器或过滤筒内过滤规定定量的供试品(容器数及每容器的过滤体积),用淋洗液淋洗滤膜至少3次,每次淋洗液体积为100ml,在最后一次淋洗液中,接入验证用菌种(接种量为10—100CFU);另取一过滤器或滤筒,不过滤供试品,重复以上淋洗操作,作为阳性对照。根据具体情况,可将整张滤膜或半张滤膜转移至100ml的指定验证用培养基内,或将培养基加入到装有滤膜的滤筒内。分别对表中所列菌种及相应的培养基逐一进行验证,并将容器置于适当的温度下培养,培养时间不超过14d。如果使用新的滤膜或滤过器(包括不同厂家或批号、型号),则要按上述薄膜过滤法的要求做 , 组试验,即样品试验组、蛋白胨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重新进行验证确认。
(2)验证结果评价:如果供试品培养基容器内的培养基内明显可见微生物生长(混浊),并且与阳性对照容器内的培养结果相似,则在无菌检查试验中必须要过滤与验证试验相等量的供试品、淋洗液,淋洗相同次数及使用同量的培养基。如果与阳性对照容器内的培养结果相比,供试品容器内微生物生长现象不明显,则说明该检验量在此检验条件下有抑菌作用。应增加淋洗次数,重复以上实验。也可通过更换过滤膜并使用中和剂来消除产品的抑菌作用。USP规定,如果已淋洗了5次,并且每次淋洗液体积达到500ml,仍无法中和膜上的残余抑菌性物质,那么在无菌检查试验中就采用此淋洗次数与淋洗量作为最终淋洗方法。
C. 过滤是一种净水的方法,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1)如图是过滤操作示意
(1)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滤纸高于漏斗的边缘;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
(2)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故答案为:(1)滤纸高于漏斗的边缘;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2)滤纸破损;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D. 纯化水薄膜过滤法操作过程,薄膜使用前是不是要用无菌的纯化水浸过啊
我用的时候是把薄膜放在有纯化水的三角瓶里,塞好橡胶塞,用牛皮纸包住,然后进行湿热灭菌。这样使用的时候好用镊子把薄膜夹出。
E. 混悬液的无菌如何采用薄膜过滤法
你参考一下这篇文献看看:《复方磺胺嘧啶银混悬液无菌检查方法的建立及验回证》丁答长玲田洪根成培光赵永德周肖龙薄明香来源:《中国药房》2010年第45期。 原文找不到,只有摘要。 摘要:目的:建立复方磺胺嘧啶银混悬液无菌检查法并进行验证。方法:将样品经无菌定性滤纸初过滤后,取滤液适量,采用pH7.0氯化钠一蛋白胨缓冲液作为冲洗剂,冲洗量分别为300、600、900mL,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生孢梭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作为试验菌种,按照薄膜过滤法进行无菌检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对照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佳冲洗量为细菌检查600mL、真菌检查300mL;验证试验中阳性对照菌24h内生长正常,各供试品管均未见菌生长,检验结果符合规定。结论:复方磺胺嘧啶银混悬液无菌检查时可以通过定性滤纸过滤和薄膜过滤联用的方法消除其抑菌活性。 感觉有用的话,可以求助找一下这篇文献。
F. 微生物限度检查中用膜过滤法时,是把滤膜上有菌液的那面贴到培养基上,还把反面贴到培养基
微生物限度的方法有多种。如果是用膜过滤法的话,就你提到的问题,可以查询2010版的《中国药典》附录,里面有提到。应该是把滤膜接触到供试液的那面贴于培养基上。
G. 纯化水微生物限度检查用薄膜过滤法怎么做
准备工作:
用纯化水浸泡滤膜,浸泡完全后放入滤杯中,包好滤杯,连同回量筒、培养基、平皿、答取膜器、三角烧瓶等一起121℃灭菌30min。
灭菌后的物品一并传入洁净室中,微生物限度过滤器上连好已经灭好的滤杯,用缓冲液先润湿滤膜,抽掉缓冲液,然后倒入供试液(10倍稀释),滤过,再用缓冲液冲洗滤膜。
过滤结束后取下滤膜平贴于R2A琼脂培养基平板上,32℃倒置培养5天。菌落计数(平皿上长几个菌结果就报几个菌)
(7)薄膜过滤法操作示意图扩展阅读:
薄膜过滤系统主要用于去除小颗粒及溶解盐,一般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薄膜过滤反渗透。
微滤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截留溶液中的砂砾、淤泥、黏土等颗粒和贾第虫、隐抱子虫、藻类和一些细菌等,而大量溶剂、小分子及少量大分子溶质都能透过膜的分离过程。
超滤是一种加压膜分离技术,即在一定的压力下,使小分子溶质和溶剂穿过一定孔径的特制的薄膜,而使大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留在膜的一边,从而使大分子物质得到了部分的纯化
纳滤 ( NF,Nanofiltration)是一种介于反渗透和超滤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纳滤膜的孔径范围在几个纳米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薄膜过滤
H. 薄膜过滤法原理
薄膜过滤法
采用薄膜过滤法,滤膜孔径不大于0.45um,直径约为50mm。选择滤膜材质时候应保证供试品及其溶剂不影响微生物的充分被截留。滤器及滤膜使用前应采用适宜的方法灭菌。使用后,应保证滤膜在过滤前后的完整性。水溶性供试液过滤前先将少量的冲洗液过滤以润洗滤膜,供试液经薄膜过滤后,若需要用冲洗液冲洗滤膜,每张滤膜每次冲洗量为100ml。每片滤膜的总过滤量不宜过大,以避免滤膜上的微生物受损伤。
取相当于每张滤膜含1克或1ml供试品的供试液,加至适宜的稀释剂中,混匀过滤。若供试品每1克或1ml所含的菌数比较多时,可取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1ml,过滤。用PH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其它适宜的冲洗液冲洗液冲洗滤膜,冲洗方法和冲洗量同“计数方法的验证”,冲洗后取出滤膜,菌面朝上贴于营养琼脂培养基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或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每种培养基至少制备一张滤膜。
阴性对照实验
取实验用的稀释液1ml,照上述薄膜过滤法操作,作为阴性对照。阴性对照不得有菌生长。
培养和记数:
培养条件和记数方法同平皿法,每片滤膜上的菌数不应超过100个
菌数报告规则
以相当于1克或1ml供试品的菌落数报告菌数;若滤膜上无菌生长以<1报告菌数(每张滤膜过滤1g或1ml供试品),或以<1
乘于稀释倍数的值报告菌数。
I. 什么叫薄膜过滤法,具体怎么操作呀
5.7.7 薄膜过滤法:
5.7.7.1 本法适用于有抗菌作用或大容量的供试品。
5.7.7.2 按集菌使内用规程安装好集菌仪。
5.7.7.3 取供试品擦拭消容毒后,除去塑料盖,插好导管,进行抽滤,滤液从排液管排出。
5.7.7.4 同法操作将培养基抽到全封闭式集菌培养器中。
5.7.7.5 取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和真菌培养基各1管,同法操作加入相应的溶剂作阴性对照。
5.7.7.6 阳性对照管应根据供试品特性在接种橱内加入相应对照菌液1ml。(抗细菌药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对照菌,抗厌氧菌药物以生孢梭菌为对照菌,抗真菌药物以白色念珠菌为对照菌)。
5.7.7.7 需气菌、厌气菌培养基管置30-35℃培养箱中,真菌培养基管置20-25℃培养箱中各培养7日;阳性对照管细菌应在培养24-48小时,真菌应在培养24-72小时有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