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陈卫的专业论文
1、陈卫,李圭白,邹浩春,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太湖水中蓝藻的试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34(3):67-69
2、陈卫,李圭白,邹浩春,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去除太湖水中色度的试验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1,34(6):68-69
3、吴慧芳,陈卫,城市降雨径流水质污染探讨,中国给水排水,2002,18(12):25-28
4、邓风,陈卫,南京居住区雨水利用方案探讨,中国给水排水,2003,19(5):97-99
5、邓风,陈卫,城市雨水的物化处理技术,中国给水排水,2003,19(10):97-98
6、邓风,陈卫,南京市住宅小区雨水回用方案技术经济分析,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04-106
7、陈卫,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的节水减污技术关键,水资源保护,2004,20(1):40-44
8、Chen Wei, Zheng Xingcan, Study on Removal Including of Pollutants Blue-green Algae in Tai Lak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 with PPC,Attending WEFTEC'2004(77th Annual Technical exhibition and Conference), and Board Meeting of Water Envrionment Federation, New Orleans USA,2004.10
7、郑晓英,陈卫,好氧颗粒污泥特质及其处理难降解物质废水的应用研究,水资源保护,2005,21(3):36-41
8、陈卫,郑天柱,城市达标污水处置技术,水资源保护,2005,21(4):22-26
9、宋佩娣,陈卫,水厂混凝剂投加量杯罐试验的合理工况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5,21(12)47-49
10、孙敏,陈卫,居住区污水再生回用技术经济分析,给水排水,2005,31(9):76-79
11、郑兴灿,陈卫,林涛,江浙平原河网地区城市雨污水再生利用策略及技术路线,首届城市水景观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扬州,2005,5
12、Chen Wei, Zheng Xingcan, Considerations on Water Reuse Issue in China Plain Brooky Region,IWA Specialty Conference of “Wastewater Reclamation & Reuse for Sustainability (WRRS2005)”,Koera,2005
13、Sun Wenquan, Chen Wei,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arg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on circumjacent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 in China,IW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 Coastal Area,Qing, China ,2005.11
14、夏琼琼,陈卫,饮用水生物强化过滤处理效能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6,34(1):41-45
15、陈卫,宋佩娣,污水系统中导致硫化氢中毒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给水排水,2006,32(1):15-19
16、陈卫,李圭白,邹浩春,PPC强化混凝除藻的影响因子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6,34(2):141-143
17、林涛,陈卫,王磊磊,饮用水活性炭除微污染技术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12):2194-2198
18、邹琳,陈卫,饮用水处理絮凝动力学模型研究与应用,河海大学学报,2006,34(5):496-501
19、夏琼琼, 陈卫, 顾丽等. 水厂过滤工艺的生物强化技术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06, 22 (增刊): 386-389.
20、赵金辉,陈卫,高速公路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7(11):66-70
21、Lin Tao, Chen Wei. Drinking Water Biotic Security on Micro-polluted Water Treatment by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2006Xi’ an Interational Conference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2006
22、夏琼琼,陈卫,郑兴灿等. 饮用水生物过滤工艺中微量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模型及适用性分析. 给水排水, 2007, 33(2): 117-121.
23、李红瑛,陈卫,A/Q-MBR处理低浓度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7,23(3):96-98
24、陆健,陈卫,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水管网分时段宏观模型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7,23(3):99-101
25、许航,陈卫,程士俊,气提式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中国给水排水,2007,23(5):90-96
26、陈卫,郑志侠,林涛,许航,邹琳,构建多元化控制体系防治巢湖水污染. 水资源保护,2007,23(2):70-76.
27、李红岩,陈卫,杨金虎等. 周期循环式生物反应器系统处理生活小区污水研究. 给水排水, 2007,33(5):152-154.
28、赵金辉,陈卫,林涛,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安全保障中的作用,给水排水,2007,33(6):117-121
29、C. Wei, Z. Xingcan and L. Tao, Considerations on the issue of water reuse in eastern China plain brooky regions,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7,55 (1-2):387–395 (SCI、EI ,No.070710426580)
30、CHEN Wei, LIN Tao, WANG Lei-lei, Drinking water biotic safety of particles and bacteria attached to fines in activated carbon process,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2007,1(3):280-285 (doi:10.1007/s11783-007-0047-8)
31、周克梅、陈卫、单国平等,南京长江水源地污染预测及应对措施研究[J],给水排水,33(8):36-39
32、周克梅、陈卫、林涛等,南京长江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水处理技术应用研究[J],给水排水,33(9):13-16
33、林涛,陈卫,王磊磊,活性炭工艺出水中颗粒物粒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第十一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研讨会,哈尔滨,2007.6
34、辛玉婷,陈卫,孙敏. 淡水养殖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刍议[J]. 水资源保护,2007,23(6):19-22.
35、安巧霞,陈卫,塔里木灌区的面源污染现状及对策[J],新疆环境保护,2007,29(4):17~19.
36、陈卫,邹琳,汪德爟,水处理絮凝动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J],2008,9(3):279-285 (EI:083011401914)
37、陈卫,王磊磊,林涛,活性炭深度处理技术的化学安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工程科学[J],2008,10(5):32-37
38、邹琳,陈卫,汪德爟,水处理絮凝过程动力学的分形模型研究,河海大学学报[J],2008,36(2):165-169
46、赵金辉,陈卫,饮用水TiO2光催化消毒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青岛理工大学学报[J],2008,29(1):79-83
39、卜兆宇,陈卫,夏琼琼,饮用水生物强化过滤工艺生物膜特性研究,供水技术[J],2008,2(1):11-15
40、许航、陈卫、李为兵等.常规-超滤膜组合工艺净化湖泊水研究,中国给水排水[J],2008,24(15):58-62
41、LIN Tao,CHEN Wei. Inactivation of Zooplankton and Influence on water quality security of Disinfection Byproct with Current Potential Disinfectant of Chlorine and Chloramines. 12th APCChE, ISBN: 978-7-5611-4285-1, Vol(2), 光盘,文章编号2137
42、龚延风,陈卫主编,《建筑消防技术》,科学出版社,2002
43、陈卫,张金松主编,《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② 城市雨水收集与回用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会逐步发展起来。这也就需要有关部门转变城市治水思路,先发展雨水利用工程,再建雨水外排系统,积极推动城市雨水利用与管理进程,使雨水利用系统能够在大多数城市得到推广和应用。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城市雨水收集与回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伴随着城市化建设,城市中建筑屋面、路面、广场、停车场地等表面大部分均进行了硬化处理,这些硬化处理虽然满足了美观、舒适、整洁的要求,但也为人类带来了一定的隐患。降落的雨水主要依靠地表径流;而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致使暴雨、特大暴雨频发,我国多个城市(北京、武汉、深圳、厦门等)发生内涝灾害,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行。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存在城市排水标准偏低、缺乏应对特大暴雨的内涝防治系统、相应的预警及应急措施不完善等问题,这直接削弱了城市抵御暴雨等气象灾害的能力。为解决此类问题,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区积极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采取蓄、滞、渗、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在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已普及几十年,国内则刚起步。2011年将LID(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首次写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应采取雨水渗透、调蓄等措施,从源头降低雨水径流产生量,延缓出流时间[1]。LID强调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实施流量控制,能有效地削减降雨期间的流量峰值,减轻排水管道的压力,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雨水收集及回用是指针对因建筑屋顶、路面硬化导致区域内径流量增加而采取的对雨水进行就地收集、入渗、储存、处理、利用等措施。主要包括收集、储存和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利用各种人工或自然水体、池塘、湿地或低洼地对雨水径流实施调蓄、净化和利用,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本文重点介绍源头也即住宅区等小区内的雨水收集与回用。
1、雨水的收集
1.1屋面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不宜收集机动车道路等污染严重的下垫面上的雨水[2]
目前建筑屋面大多采用对雨水无污染或污染较小的材料,屋面雨水水质相对较好,受外界污染影响相对较小,且其径流量大,便于收集。
屋面雨水排放主要有以下两种收集方式:
①屋面雨水经雨水斗收集排放至室外雨水管,经雨水管排至市政雨水管网,或者是排至室外雨水收集池,经雨水收集池溢流的部分再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②采用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在确保屋面不漏水,多余雨水水流通畅排放的前提下,植物的生长所需水量和土壤的吸水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
1.2 地面雨水收集
地面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收集硬化地面上的雨水和从屋面引至地面的雨水。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要求,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可采取的综合措施有下凹式绿地,设置植草沟、渗透池等,人行道、停车场、广场和小区道路等可采用渗透性路面,促进雨水下渗,既达到雨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又不增加径流量[1]。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要求新建地区的硬化地面中,透水性地面的比例不应小于40%[3]。与传统的路面相比,常见的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草皮砖等透水地面,在使用上其透水性能有的还优于自然土壤的渗透能力。将地表径流改为地下入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尽快补充地下水,并且更有利于环境的发展。
1.3 雨水的储存设施
为便于回用,雨水的收集系统应设置雨水储存调蓄设施。
储存设施可以采用区域内景观水体、水池等,其材料宜耐腐蚀、清洁、环保。
调蓄设施应尽量采用小区内天然的洼地、池塘等地面设施。天然条件不满足时,可建造室外调蓄池。
1.4 雨水的弃流与外排
受空气中粉尘及污染物的影响,初期雨水水质较差,回用较麻烦且成本高。考虑到雨水水量大,考虑将初期的雨水进行弃流,将中后期雨水进行收集回用。通过弃流初期径流雨水就可以降低整体雨水收集的污染物浓度指标,收集到更优质的雨水。
雨水的降落量、大自然的变化多端都是无法控制的。所以,设有小区雨水系统的收集设施应设置相应的外排措施,当实际的降雨量超过了雨水系统收集设施的蓄水能力时,多余的雨水就会形成径流、溢流,汇到相应的雨水管道,通过雨水排水系统外排至市政雨水管网。
2、雨水的回用
2.1雨水回用的设计原则
雨水回用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小区规划中设有景观水体时,在景观水体的设计中,应优先选用雨水进行调蓄、补充,并设置雨水储存设施。
②小区规划中未设置景观水体时,应优先考虑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入渗方式,其次考虑天然洼地、池塘等作为调蓄池,把径流的高峰流量蓄起来,从而达到收集、处理、回收的目的。
③雨水收集回用应优先选用水质污染少,并且集水效率高的屋面雨水。屋面雨水可采用雨水入渗、收集回用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应根据当地的缺水情况、雨水的需求量和水质要求、杂用水量和降雨量季节变化的吻合程度、室外土壤的入渗能力以及经济合理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2.2雨水回用的几种方式
雨水回用是通过规划和设计,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将汛期雨水蓄积起来并作为一种可用水源,不仅可以增加城市水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减小城市径流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主要由收集、贮存、处理设施及回用水管网组成。雨水收集后需经过水质净化设施对雨水进行水体净化处理,当达到所需用水区域相应的排放标准后才可以使用,另外还可以起到削减外排雨水总流量及总量的作用。
目前,这些用水区域常见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屋面雨水集蓄运用,运用屋顶做集雨面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灌溉、冲厕、洗衣、冷却循环、道路及广场浇洒、消防水用水、景观水补水等中水体系。
(2)屋顶美化雨水运用,屋顶美化是一种减少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理修建温度和美化城市。
(3)小区雨水集蓄运用,绿洲入渗,保护绿洲面积。
(4)雨水回灌地下水,在一些地址条件比较好的当地,进行雨洪回灌,人工补给地下水。
3、结语
小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对实现雨水资源化、节约用水、雨水资源化、缩小雨水管网管径、修复水环境、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及缓解内陆湖泊的面源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显著时空不均。近年来我国为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进行了南水北调工程,该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作为缺水地区不能坐等外部调水,应充分开发和回收利用当地一切可能的水资源,其中城市雨水就是长期忽视的一种水资源。通过雨水的合理收集与利用,补充地下水源,削减城市洪峰流量,有效控制地面水体的污染,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③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
发展农业节水事业,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有效灌溉率,是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的办法.我精心推荐的一些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篇一
节水灌溉技术浅析
【摘要】在我国各个用水部门中,农业用水最多,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80%。由于农业进行节水灌溉的各项措施还没有得到充分实行,水资源浪费较大,因此,灌区全面推行节水灌溉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一条关键途径。本文分析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阐明了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关键词】节水 灌溉 技术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从用水角度看,提高水的利用率,应结合灌溉水运行的环节来考虑。灌溉就是通过给农田补充水分来满足作物需求,创造作物生长良好环境条件以获得较高产量,灌溉水的运行大体可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提高水的利用率的问题。第一个环节是从水源,通过渠道或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提高输水的效率,对应的技术称为输配水工程技术。第二个环节是灌溉水在田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灌溉,对应的技术称为喷灌、微灌、地面灌等技术,提高灌水效率。第三个环节是作物对田间水分的利用,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由此可见,农业节水的内涵包括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配置,输配水系统的节水,田间灌溉进程的节水,作物生长水分转化过程的节水,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氏锋亩措施等方面,其目的就是大幅提高水的利用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道路来。
二、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1、渠道防渗技术
这是为减少渠道的透水性或建立不易透水的防护层而采取的各项技术措施。根据使用的材料可分为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砖石衬砌、砼衬砌、塑料薄膜防渗和沥青护面防渗等。
我国的渠道防渗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开发性能好、成本低、易于施工、便于群众掌握的防渗材料为中心, 同时研究推广新型防渗渠道断面形式和衬砌形式。如基孝陕西省宝鸡峡灌区在近年的三大灌区更新改造过程中, 推出了一系列“U”型渠道衬砌机械, 就在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占我国总用水量80%的农灌主要输水手段是渠道, 而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约为引水总量的50%~60% , 全国仅此一项年约损失水量1. 7×1011m3, 目前我国渠道防渗长度仅占需要的1/ 3~1/ 4。所以, 大力发展渠道防渗技术是节水灌溉的重要歼森途径。
2、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简称“管灌”,是利用低压管道代替渠道输水的一种灌水方法。“管灌”由于具有一次性投资少、设备简单、省水、省工、省地、省时, 增产效益显著, 农民易于掌握等优点, 颇受重视, 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已发展到30×106hm2。其中陕西省的关中、陕北地区大片机井灌区大量采用“管灌”技术。实践证明“管灌”是我国北方地区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之一。
3、喷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专门的设备将压力水喷洒到空中形成细小水滴, 并均匀地降落到田间的灌水方法。按设备的组成可分为机组式和管道式喷灌系统两大类。我国从70 年代开始, 发展喷灌技术, 经过20 多年的努力, 喷灌面积已发展到8×105 hm2 ,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节水、增产效益。这项技术比较适合在山丘地区、干旱缺水地区和经济作物灌区发展。
4、微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专门设备将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作物根层附近土壤表层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根据灌水器的类型, 可分为滴灌、微喷灌和涌泉灌3 种。微灌技术, 我国从1974 年开始采用, 至今已发展到2×104 hm2, 这一技术适用于山丘地区、水资源非常贫乏地区, 同时因它可将灌溉、施肥、打农药结合进行, 而特别适用于经济作物的灌溉。在理论研究上, 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国条件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在设备研制生产方面, 开发研制了微灌带、孔口滴头、补偿式滴头、折射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脉冲滴灌设备、过滤器、进排气阀、调压器和施肥器等。
5、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这是一种主要围绕传统地面灌水技术存在的灌水均匀度差、灌水定额大等缺点进行的技术改进。包括改进沟畦规格( 如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短沟灌和细流沟灌等。如陕西省的洛惠渠、宝鸡峡灌区, 推广长畦改短畦, 宽畦改窄畦, 大水漫灌改小畦浅灌后, 作物生育期灌水量降低20%~30%) 和采用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 如波涌灌、隔沟灌、膜上灌、细索灌、水平畦灌等) 。我国有98%以上的灌溉面积采用地面灌溉, 对这一技术进行改进, 提高灌水均匀度, 节省灌溉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 在我国最具推广价值的改进地面灌水技术有波涌灌和膜上灌两项。波涌灌是美国70 年代末推出的适于旱作灌溉的新技术。从80 年代起我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对波涌灌节水机理、土壤致密层形成、入渗特性与地表水流运动规律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 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研究浑水波涌灌问题, 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波涌灌灌水设备, 这是扩大应用波涌灌技术的关键。膜上灌是我国独创的新技术, 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 把膜侧水流改为膜上流, 利用地膜输水, 通过膜孔和膜边侧渗给作物进行灌溉, 这项技术在新疆取得了较高的增产节水效果, 但在理论上还需进一步研究。
6、渗灌技术
这是一种利用地下管道系统将灌溉水引入田间、灌溉水通过管壁孔湿润根层土壤的灌水方法。在我国主要有两种, 一是管道式, 二是鼠道式。目前渗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土壤湿润不够均匀; 易导致表土返盐; 地下管道不易检修养护; 投资大, 施工要求高, 这是目前影响推广的主要原因; 在理论上的研究还很不充分, 关键性技术问题尚待提高和完善。
7、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这是在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地区, 将较大强度降雨所产生的地面径流汇集起来, 并在最需要时供给作物利用的技术。80 年代末我国开展了雨水汇集利用技术的研究, 如汇流表面薄层水泥处理技术、窖窑构建及布局技术、汇集效率、汇流面与种植面积比例确定等, 取得了一批有意义的成果。但在雨水引导汇集贮存和高效利用上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未形成适宜于不同区域的汇流整体规划和与之配套的灌溉技术和作物栽培技术。近几年在甘肃东部、陕西白于山区和宁夏南部发展起来的窖灌农业就是采用典型的雨水汇集利用技术, 有的地区已把它作为扶贫工程而深受群众欢迎。
三、推行节水灌溉的成效
1、灌溉水利用率显著提高
中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率由20 世纪70 年代估算的30%左右提高到了2007 年的47.5%,单位面积平均灌溉用水量从7 950 m3/hm2 降到6 435 m3/ hm2。在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由20 世纪70 年代末的4 887 万hm2 发展到2007年的5 778.2 万hm2。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为例,1996~2006 年10 年间,中国累计投资212.6 亿元,对363 个灌区的病险工程、“卡脖子”工程和渗漏严重的渠段进行了改造,共恢复、改善、新增灌溉面积666.7 万hm2。据分析测算:项目实施前后相比,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9 提高到0.54, 灌溉水利用率由42.1%提高到47.8%;亩均灌溉水量由529m3 下降到469m3;新增节水能力125 亿m3。
2、水分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根据对363 个已经实施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大型灌区的测算分析:粮食作物产量平均提高了450 kg/ 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5 亿kg;取得了国家每投入1.84 元,新增1 kg 粮食生产能力和节水1.1m3 的双重效益。
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节水灌溉的发展加快了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良好的灌排基础设施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有机结合,使不少节水灌溉项目区由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转变为农民合作组织、大户承包等经营形式,推进了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结论
水资源短缺与节水将是我国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主题。它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继续加大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投入力度,在各类灌区大力发展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和加强用水管理等各项节水技术,将是我国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楼豫红. 我省节水灌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四川水利, 2003, 24( 2) : 10- 12.
[2] 姜长云. 中国节水农业: 现状与发展方法[ J]. 农业经济问题, 2001, 10( 10): 19- 23.
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篇二
建设节水型社会
摘 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针对我国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国政府在新时期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新要求。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建设节水型社会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节水型社会要从节流、治污、开源三个方面着手的想法,并具体介绍了水价调节、节水宣传、海水利用、雨水利用等新的的举措。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节约用水;水价;海水利用;雨水利用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再加上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剧增,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用水量急剧增长,城市、生活、工业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减少,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同时我国粗放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在生产生活中造成了大量水资源损失,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1 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全国人民的节水意识逐渐加强,工企业在污水排放中的逐步规范,农业上节水灌溉的推行与落实,一些先进的节水器具的投入使用,还有一大批污水处理企业的兴起,这都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催化剂。但我国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1.1 水权管理的不规范
由于责任分工不明确,导致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相互推脱,事情也一拖再拖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城市水务管理交叉严重,有时在城建、水利部门间存在真空,甚至有时带来执法中的抵触情绪。
1.2 水资源保护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地区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破坏现有的水体。全民节水的教育仅存在纸面上,得不到有效落实,个别单位无证过量开采地下水。部分企业为躲避政府管理而迁到偏远地区,污水在当地随意排放,对当地的水体、水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1.3 节水器具的推广受阻,开发能力弱
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大量先进的节水工具面向市场,但由于成本高昂,只有个别企业愿意购买。还有无论是农业灌溉的喷头还是城市的洗浴喷头质量都不过关,技术标准不统一,以低廉的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影响了节水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2 节流、治污、开源三效并举
2.1 节流
2.1.1推行新型农业灌溉方式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节水灌溉,发展喷灌、滴管、微灌等先进灌溉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传统农业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相比,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同时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规划种植作物的合理布局,集中化灌溉,避免了作物之间的隔空灌溉和不均匀灌溉而浪费大量水资源。
针对我国农村现有的土渠输水进行改造,传统的土渠输水渗漏损失较大,约占到输水量的50%—70%。渠道防渗技术的利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考虑到农村现有的经济条件,采用塑料薄膜或者混凝土渠道输水,可以大大减少渗漏量,将输水效率提高到70%以上。目前我国大约只有20%左右的渠道进行了防渗处理。
2.1.2工业节水
据调查城市工业用水的70%以上将转化为污水,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也大力推行节水,主要是因为不堪承受污水处理的高额负担。我国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根据分析指导,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每立方,污水处理约为10元每立方米,而工业节水费用仅需3元每立方米左右。因此,增加节水的资金投入不但为持续发展所需,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2.1.3水价调节
我国的水价政策极不合理,一些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已经十分严重,但至今这些城市的企业单位仍可无偿开采地下水,导致引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自来水厂难以运营。我们可以采用国外流行的累进制水价、高峰用水价,还可以采取分季分标准的方法控制用水。种种情况表明,水价是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经济杠杆,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制定我国现阶段的相应水价政策。
2.1.4节水管理与宣传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完善分水协调、水价听证会等水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广泛调动用水居民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在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专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用水和调水部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公众节水技能,鼓励公众创新节水新方法和新技术,有关部门协调第一时间进行推广应用。
政府、学校、工厂等单位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培养全民节水意识,让人们意识到水资源短缺的危机感和节水的重要性。
2.2 治污
2009年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达到5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0.2亿吨,占排放总量的44.7%。废水排放居于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造纸、化工、电力和纺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居不下,导致水污染相当严重。
2.2.1建立健全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有关部门要做到严格执法,以防为主,以治为辅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也是水环境建设的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2.2.2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政府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上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同时还有必要健全农村的凿井制度,合理规划村井布局,既要保证每户都能喝上安全的饮用水,又要达到节约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目的。
2.3 开源
2.3.1海水利用
地球上海水量要占到全球水资源总量的97%,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的海水淡化供水还不太现实,但是我们可以将海水降级利用,即降低它的处理标准,供人类的生产生活使用。
海水冲厕、海水工业冷却、海水洗车等等对海水的利用都只需对海水进行简单的净化处理就可以利用。全国城市的生活用水中有5%-8%用于冲厕,利用海水冲厕可以减少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使用。随着服务行业的兴起,许多行业开始大规模使用地下水,洗车行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全国约80%的洗车用水都是开采的地下水,由于成本低廉导致他们大量无节制的浪费水资源。洗车对水的利用程度很低,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2.3.2雨水利用
雨水是天然的水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很好地利用可大大缓解现在的水资源危机。建设集雨工程,大力发展水池水窖、平原水库、塘坎、雨水拦截工程是利用雨水资源的一些合理措施。以城市为例,将建筑顶部设计成凹漏斗状,在凹处通一排水管道,管道中设置简单的过滤器。雨水通过管道流入储水池,在池中静置,其颗粒下沉或上浮至池表面。出水经设在池中部的过滤器再次过滤后由水泵送至用户变为冲洗用水、洗涤用水和院落绿化用水等等。
参考文献
[1]徐得潜,梅素琴. 水资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42-48
[2]薛英文等. 浅谈城市节水技术与管理.节水灌溉,[J]2003(3)
[3]汪恕诚. 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中国水利,2003(11)
[4]张静,王本德,周惠成. 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探.中国水利学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32-36
作者简介
刘文康(1993-),男,汉族,河南鹤壁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孟翔(1992-),男,汉族,甘肃武威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潘琛(1993-),男,汉族,湖北黄冈人,郑州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2011级本科毕业生。
看了"节水新技术之栽培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浅谈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应用论文
2. 农业科技专科毕业论文
3. 关于节约用水的议论文作文800字
4. 蔬菜栽培的问题及对策 农业科技论文
5. 农业建设发展学年论文
④ 有关世博会环境保护的事例..要具体的,,,很急啊,,写论文,,
上海世博会环保工作“四个方面”、“四套机制”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其重要的内涵之一侍滚就是“绿色、低碳、生态、环保”。这些理念不仅将体现在世博会召开的184天,更体现在上海申博以来以及今后的环保工作中。本届世博
会对上海市的环保工作不仅仅是一次全面的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一、关于世博环保工作的总体安排
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四锋拍套机制”。
“四个方面”:为了举办一届“绿色世博”、“低碳世博”,上海按照“常态长效为主、重点强化保障”的工作思路,主要从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推进面上环境整治、强化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和倡导“低碳世博”“绿色世博”理念等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推进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以更好的生态环境保障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并努力为城市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套机制”: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世博环境保障,从体制机制和投入上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一是在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工作机制下系统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是整合全社会资源推进落实污染减排工作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滚动实施。二是在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工作机制下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把河道、扬尘、交通噪声、机动车和锅炉冒黑烟、秸秆禁烧等量大面广的整治工作纳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努力使环保工作做到全覆盖。三是在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下加强环境空气质量保障等工作。在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与江浙两省建立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开展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四是在世博会运行指挥体系下有序推进保障世博运行的各项环保工作。市委市政府在世博主运行指挥部下设立市政市容环保组,统筹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世博环境保障相关工作。此外,成立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世博环境顾问组,为科学推进提供技术支持。
二、主要进展情况
经过全市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世博会各项环境保护工作正有序推进。主要取得五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方面: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和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污染减排取得重要进展,2009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2005年银谈羡分别削减19.9%和26.1%,提前一年达到了“十一五”污染减排目标。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取得明显成效,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推进,全市污水处理率从“十五”期末70.2%提高到78.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55%提高到82.3%,基本实现电厂脱硫全覆盖,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得到集中安全处置;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环境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全市环境质量稳中趋好。按照国家标准,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表征的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中有升,2009年达到91.5%,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其中,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从2005年的0.061mg/m3下降至0.035mg/m3,降幅达42.6%;黄浦江、苏州河等主要河道水质保持稳定。黄浦江杨浦大桥断面的化学需氧量浓度从2005年的18.3mg/L下降至2009年的13.5mg/L,降幅达26.3%。 第二方面:依托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推进面上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面貌取得明显改善。明确了市容市貌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30项重点任务,市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联动,加强重点范围、重点路段和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环保领域重点开展了“万河整治”行动,强化了建设工地扬尘污染、锅炉烟尘排放、机动车冒黑烟和鸣号、道路交通噪声、秸秆焚烧等方面的整治,加大了执法和监管的力度。通过上述量大面广的整治措施,城市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一些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得到了缓解,而且,通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水平。第三方面:加强本地污染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全力保障世博会环境空气质量。空气质量保障主要是三方面的措施和进展:一是尽最大努力减少上海本地污染排放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重点是着力推进了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污染企业结构调整、燃煤炉窑污染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扬尘污染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经过持续努力,目前全市已完成所有1000余万千瓦燃煤电厂机组脱硫设施建设,关停了73万千瓦中小燃煤机组;淘汰了3000余家高污染、高能耗、技术工艺落后的企业和生产工艺;累计对近6000台燃煤设施实施了清洁能源替代和技术改造;完成了420多座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建立了728平方公里“扬尘控制区”;提前实施了国Ⅳ机动车排放标准,完成了8千多辆公交车和4万多辆出租车的更新。二是依托长三角区域环境合作机制与江浙两省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重点共同落实世博园区300公里半径范围内电厂等高架源以及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控制措施,对机动车污染排放实施统一标识管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工作,并实现重点污染源排放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共享。三是健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预报体系。形成了由46个连续自动监测站组成的覆盖世博园区、园区周边和全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并与长三角区域30多个城市环境监测站形成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网络,全面监控并及时向公众发布环境空气质量信息,还开发了24小时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48小时高污染预警系统,便于针对特殊污染气象条件下可能出现的污染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第四方面:全面落实世博会运行环境保障措施,并结合试运行进行了检查演练。一是落实了环境安全保障工作。重点强化了放射源、有毒化学品使用、转移、存放和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处置各环节的管控措施,对存在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的主要对象进行了逐一排摸,制定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开展了长三角区域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联动演练。二是加强了污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巡查。市和区县两级成立专门队伍,针对河道、扬尘、冒黑烟等整治和秸秆禁烧等措施落实和效果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措施。三是世博园区内环保设施正常运行。世博园区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已投入使用,将实时监控园区环境质量并向公众发布;园区内生活垃圾、污水、餐饮业油烟气、噪声等污染防控措施在试运行期间得到了检验。第五方面:在世博会筹备、举办全过程贯彻“低碳”理念,“低碳世博”正在大力推进并得到全社会积极响应。世博会的重要任务是引领未来发展理念。结合本届世博会主题和当前“低碳发展”的国际潮流,上海在筹备阶段发布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绿色指南和环境报告,将“低碳世博”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并正在推进落实。主要集中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在世博园区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贯彻“低碳”理念。如:世博园区选址结合了黄浦江两岸的旧城改造,关停搬迁了272家污染企业;园区内建设了100多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地;保留利用了1/6的老厂房、老建筑等。二是在世博园区广泛应用、并集中展示“低碳”技术和实践。如:世博园区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4.7兆瓦左右,景观照明普遍采用节能环保的LED光源,投放1000多辆清洁能源汽车实现园区内公共交通“零排放”,广泛采用节能、节水、雨水回用等技术;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一大特色,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主要是从世界各地遴选出来的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各国、各地、各组织的场馆及展示内容几乎都以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为主题或重要理念。三是为努力实施碳中和安排了一系列碳补偿项目。包括加快推进公交优先、节能减排和种植“世博碳汇林”、开发可再生能源等项目。四是为有良好自愿减排意愿的企业和参观者搭建参与平台。如已推出“绿色出行”、“绿色出行交通卡”、“低碳计算器”、“人人一棵树”等自愿减排活动,并正在设计其他便于企业和参观者参与的自愿减排渠道和平台,欢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五是加强低碳环保的宣传和活动组织。世博会期间的很多论坛和活动将以低碳环保为主题或引入环保低碳元素,世博会六个主题论坛之一就是“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同时将继续开展“迎世博百万市民环保知识培训”和中小学环境教育等活动,营造全社会良好环保氛围。
三、下阶段工作安排
目前世博园区已全面开园迎客。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将围绕“巩固、提高”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做好世博会环境保护工作。一是按照全防全控的要求保障世博会环境安全,进一步落实环境安全管控措施,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在加强防范的同时确保应急队伍和装备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二是按照“十一五”污染减排方案和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任务,进一步削减污染排放总量,继续稳步推进水、气、固废、工业、农业、绿化、自然生态等重点领域环境建设和保护,健全长效常态管理机制,巩固前期整治成效,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三是加强世博园区环境质量监控和环保设施运行的监督管理,及时提供园区环境质量信息,营造园区良好环境。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载体、多种形式的活动,更好在全社会营造低碳世博、绿色世博良好的氛围。张全表示,相信世博会一定会“成功、精彩、难忘”,上海的城市环境一定会更美好,也希望世博会组织方、参展方、上海市民以及国内外参观者,大家一起努力,共同参与节能减排,共同实践“低碳世博”,以“安全、有序”保障世博成功,以“清洁、优美”为世博增添精彩,以“绿色、低碳”让世博更难忘!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其命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绿色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绿化,这个词对于我们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绿化可以美化环境,释放氧气,减弱噪声,降低气温,阻挡风沙、改良环境。不仅如此,绿化还可以减低人类害怕及生气的情绪促进正向的心理反应。可以说,绿化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上海把绿化作为城市规划的重头戏。随着世博会申办工作进入倒计时,表盘上那分分秒秒都躁动着的指针撩拨起所有关心世博会的人的心弦,特别是与世博项目休戚相关的上海市绿化管理局的工作人员,毕竟400公顷的申办会址上有60%-80%都将是绿地。绿化对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首先,绿化对上海的城市建设有促进推动作用。据了解,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多条与黄浦江垂直的绿色植物走廊,将绿化带从滨江地区延伸到城市腹地,犹如现代城市与大自然连接的纽带;在满目绿意的衬托下,一条长四五百米、专供游人徜徉观光的花桥将横跨浦江两岸,成为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标志性建筑。世博会之后,将根据这一地区的城市雏形改造博览会的空间,将其融入上海市区。绿色走廊和运河将予以保留。穿越黄浦江的花桥也将保留,它可把散步的游人引向新的城市公园,在展览会之后,作为上海市容的一部分,成为上海的又一标志性景观。
其次,绿化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004年2月2日上海被正式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的称号,上海也提出了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在1990年,上海还处于还清债务阶段;但就2004年上海全年新建绿地18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0平方米。内环线内基本消除绿化500米服务半径盲区,建设了一大批大型公共绿地;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建设的城市绿地将更多。在绿地建设中不仅突出生态功能,更加注重绿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景观功能。以这种发展势头,到2010年,上海达到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不仅如此,绿化还带会动经济的增长。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缘故,上海的房价将会有所增长。房地产投资方面有数据显示绿地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房地产开发商: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绿地总是"泽被"周边---公园附近的房价几乎没有不"草长价高"的。近年来,公园附近的楼价每平方米至少上涨1000元,靠近绿地的楼盘的平均销售套数也会高出远离绿地的楼盘许多。
缺少绿色的家园就缺少了宁静、安详。没有了茵茵绿草,只有片片惨白的路面,在强烈阳光下泛着刺眼的苍白……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有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理念
绿色,是文明的象征。
绿色,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和魅力。
让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让城市多一份绿色,添一份活力。
⑤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论文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方式进行农田输水灌溉时渠床两侧的杂草、水面等会蒸发出大量的水资源,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选用管道输水方式有效控制蒸发量。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的产量。
摘要: 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很大发展,主要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步行式灌溉技术、雨水集蓄利用的技术等,和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节水效能得到极大提高,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保护水资源和当地环境。下面就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
1前言
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和开发,水资源已经相当匮乏,为了保护自然环境,确保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倡导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农田水利工程灌溉中必须应用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效率,保证农田的增产增收。
2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注意的事项分析
2.1分析在无坝取水中的注意问题
根据现实情况建设为有建闸和不建闸两种,如果建设不建闸的引水口,那么在发生洪水的情况下,就不能有效的控制水的流量,进而导致渠道和其他设施被洪水冲走,淹没大量的农田,针对这一危险的情况,一定要考虑好建设建闸飞控制方案。引水角通常是指在进水闸的中心线和河道水流方向之间产生的.夹角,一般都会设计成锐角,基本是在30~45°范围,这样可以保证水流的平稳性,而且这样的引水效果也是最好的,同时还减少了水流对引水口下唇的冲蚀。如果水位非常低,没有条件进行自流灌溉引水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河道上修建堑水建筑物,或者是低坝、节制闸等,以此来提高水位,对水资源进陵运谈行存储,合理的调整水位高低,可以使用引水自流灌溉的方式进行灌溉。
2.2有效控制输水过程中造悄凳成的水量浪费
在长时间的农田水利灌溉发展中,主要使用挖土成渠的灌溉方式,直接将水输送到农田中,如果管理不到位,或者使用的管道设备存在质量问题,输送的水量会有一定的蒸发和渗漏,流失大量的灌溉用水,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及对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一般每年植物生长时所需水量为4,000亿m3[1],但是在所有输送水量中利用在农田灌溉中的只有50%~60%,针对这一情况,一定要对输水环节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采取有效方案进行节水,例如对水泵、管道进行检查,不能出现漏水、渗流问题,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整体灌溉的效率。
2.3对水渠进行防渗处理
在农田灌溉过程中,可以利用挖掘的水渠进行水资源的输送,为了保证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一定要合理选择渠道的防渗材料,现浇混凝土护面、浆砌块石、混凝土预制面、干砌块石是常用的防渗材料,通过统计得知可以解决80%~90%的渗漏损失,如果使用浆砌石,防渗损失的水量可以减少到60%~70%[2]。另一方面,在水渠表面铺上一层塑料薄膜,输送水量的损失可以减少到90%,但是这一处理成本非常高,因此在使用中不能广泛推广,只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使用。在施工中如果设计的渠道比较小,还要求使用混凝土护面,技术人员可以选择尺碰U型混凝土渠道,可以很好的改善输水流量。
2.4输水中可以选用管道
传统方式进行农田输水灌溉时渠床两侧的杂草、水面等会蒸发出大量的水资源,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选用管道输水方式有效控制蒸发量。如果在农田灌溉中应用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选用高压的输水管进行地面灌溉,有效减少5%~10%的水量浪费,这种灌溉方式对水的利用率在95%以上,由于造价成本较低,因此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3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方式的分析
3.1分析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对于喷灌技术而言,主要利用了水泵、管道和自动喷头,在水泵的作用下产生压力,推动管道中的水箱喷头流动,在喷头处产生高压进而将水喷洒到田地中,这一喷洒过程非常均匀,提高灌溉的有效性,达到很好的节水目的。通过对实际喷淋技术的调查统计,喷灌的均匀度可以达到90%以上,对水资源的使用率可以提高60%~85%,如果将喷灌和传统地面灌溉进行对比分析,大约能够节省30%~50%的用水量。
3.2分析步行式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对于步行式灌溉方式而言,灌溉的动力来源主要是电力和相关的农用机械,再配备相应的灌溉设备,提高这种步行灌溉的适应性和实效性,这种灌溉方式充分结合了农业机械技术和节水技术,而且整个操作流程并不复杂,通过对不同设备的简单组装,就直接可以到田地中进行灌溉,流动方便、适应性强,因此在农田灌溉中应用范围较广。另一方面,应用步行式灌溉技术后,在当地还无需建设大型的水利工程,极大的节约了用于水利工程建设的费用,节能了人力物力,因此在技术不断发展中这种灌溉模式不会被淘汰。
3.3分析微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对滴灌技术的深入研究,结合实际需求和该技术的缺点,合理的进行改进,从而研发出了微灌技术,微灌技术在节水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具体应用方式有四种,分别是小管涌流管、滴灌、微喷灌、渗灌[3],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选用具体微灌方式,这种微灌技术主要由灌水器、灌区首部、输配水管网、水资源构成。微灌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灌溉过程中的灌水流量非常小,一次微灌会延续很长的时间,除此之外,这种灌溉方式的灌水周期短,能够很好的控制灌溉水量,除此之外在灌溉过程中,可以将养分和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农作物根部土壤中,这种灌溉方式更直接,作用效果更强,作用时间更短,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经济作物中都选用微灌技术。结合实践灌溉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该灌溉技术可以节约大约50%~80%的用水量,还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对土壤的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分析,发现节水灌溉技术很多,目前微灌技术、步行式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在实践中都有很好的应用,有效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灌溉的作用效果。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的产量。
参考文献:
[1]盛亚南.简论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2):172.
[2]张斌.关于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7):96.
[3]居尔艾提,图尔荪尼亚孜.浅谈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3).
;⑥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雨季施工过程中会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如特大暴雨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难,这给建筑工程带来了潜在的隐患。雨季施工需要提前做好各种防护措施,以便应对多变的气候,整个建筑结构需承受住雨水的冲刷,在施工时若发现地基遭受破坏需要及时采取正确措施,使整个损失将至最小。另外,为了保证施工的经济性,需在雨期时尽可能减少户外工作量,以避免大量时间浪费。整个施工计划可针对雨期特点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对那些不宜在雨季施工的项目可以适当提前或推迟,合理的安排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某工程雨季施工安全检査项目如下:
(1)检查项目:雨季前需对各项照明或电气设备进行检査,是否有漏电的问题;检查结果良好。
(2)检查项目:施工现场的机电设备是否有可靠的防雨措施;检查结果良好。
(3)检查项目:脚手架、井架底脚基础是否牢固;检查结果良好。
(4)检查项目:开挖的基坑排水设施是否良好;检查结果良好。
1雨季施工的容易出现的问题
雨季的施工会产生很多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问题:
(1)桩基出现塌孔问题。在进行深基坑施工时,由于桩基比较多,常常会出现人为原因导致开挖的孔粧后没有及时采用混凝土浇注,大雨过后易产生塌孔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停工,进而增加整个工程的工作强度。
(2)护坡出现塌方。凯数在深基坑作业中,若遇大雨会使槽内积满水,当水泵抽水速度较慢时,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塌方,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塔吊的稳定性,从而造成施工中止。
(3)基础墙内水过多。由于深基坑作业时间比较长,雨季来临后将使底板钢筋出出现积水过多问题,这将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4)塔吊发生倾斜。雨季-常常伴随着大风天气,因为没有提前做好防风措施,使钢塔发生倾斜无法进行正常施工。
(5)人防通道受阻。当雨量过大时,地下室积水过多将流人人防通道内。
(6)墙板出现倒塌问题。在进行高层施工时,由于需要大量的墙板,这些墙板堆放在墙架上,大雨过后墙架容易发生倾斜导致墙板坍塌,使墙板断裂给施工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雨季施工还有很多问题如施工不方便等,总之,雨季施工会出现很多不稳定因素,各有关部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2雨季各工程施工措施
2.1建筑基础及土方施工要点
雨水会对建筑基础及土方产生很大影响,如果不能够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将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安全,为此在雨季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为了保证边坡的安全稳定,需要在雨期开挖多道管沟。与此同时,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下可判孙碰适量降低边坡的角度,且需增加对边坡与支撑结构检查的次数。第二,为了防止边坡遭受雨水冲刷可在边坡处安放钢丝网,且用碎石进行铺盖。第三,建筑物施工量不宜过大,可采取分期、分阶段进行建造,当基坑挖到一定高度后应及时开展验收工作,当验收合格后及时用混凝土进行浇筑。第四,基坑长期浸泡不利于建筑物的安全,为此需要做好坑内的排水工作,通常采用安装排水管道或开挖排水沟。第五,当遇到大雨天气时,基坑的开挖工作需要停止。另外,当雨季到来时需提前运走基坑上方的积土,一旦基础完工后,应迅速进行基坑周围的回填。
2.2混凝土施工要点
混凝土模板的隔离层需要进行涂刷工作,在进行该项工作之前需要提前了解天气信息,以防止暴雨将隔离层冲刷掉,混凝土浇筑时应预先了解4天内的天气,以便避开雨天。当然,若混凝土施工在雨天进行时,必须实时检测混凝土中原料的含水量,及时对用水量进行调整。此夕卜,雨天应禁止各种焊接作业,因为雨水会影响钢结构之间的焊接质量。
2.3砌体施工要点
砌体的稳定程度与原料中的含水量紧密相关,雨期施工将影响砂浆和砌体材料含水量。因此掘谈,在雨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有砖块需一块放置且尽量不浇水。在砌墙时可选择干砖和湿砖搭配作业,湿度比较大的砖块不可适用。
(2)当遇到大雨或暴雨天气时,施工必须停止。砌砖工作完成后,在其上层可放置两层干砖,以防雨水冲掉灰浆。
(3)外墙和内墙必须同时进行施工,若遇恶劣天气时,应在墙体四周增加稳固结构。
2.4房屋吊装施工要点
由于吊装绳索被雨水淋湿后,构件与绳索之间的摩擦力会降低,这样极易导致吊装物滑落问题,给地面人员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雨天需避免吊塔工作。每次吊塔工作完成后,需对吊钩进行检査,确保无任何遗留物件,这主要是防止遗留物体在大风作用下发生摇晃,导致吊塔倾斜或坍塌。在地面设置许多观察点,发现吊塔出现小角度偏斜就需及时叫停工程施工并采取措施避免吊塔继续丨顷2.5建筑屋面施工要点
建筑屋面的防水工程需在雨季到来前提前完工,且需完成屋面的排水管道安装。为防止屋面出现浸水问题,可采用湿铺的方法,如果实在无法避免雨季施工必须设置防雨水措施,防水材料的选择需要严格钯关。
2.6脚手架施工要点
雨季工作时,脚手架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尽量多增加脚手架与建筑物的连接杆,以预防脚手架发生倾覆的问题,另外,制定合理的检查时间间隔,确保连接杆正常工作。第二,脚手架上工人行走的`表面应做好防滑措施。第三,雨天施工时,必须控制好工作人数,并适当减少建筑材料。第四,金属材料的脚手架一定要做好防电工作,在与电线交汇处设置增加多种绝缘物质。
3雨季施工的安全防护措施
3.1防雷击措施
在雨季期进行建筑施工不仅会遇到强降水,而且容易遇到雷暴天气。在雷雨到来时,必须禁止工作人员躲避到高树或建筑物墙角下,另外,避雷针接地30米之内不允许靠近,主要是防止雷电击中工人,造成人员伤亡。与此同时,雷电也会影响施工设备的安全,为此需要对施工处的电梯、脚手架、吊塔等安放避雷装置。其接地线需选择铜线或铝线,一般情况下铜线的截面积需要大于1.2平方厘米,铝线的截面积需要大于1.6平方厘米。
3.2高空防护措施
在雨季施工时,高空作业通常会遇到各种危险,如脚手架发生倾斜或坍塌事故,因此高空作业人员必须带安全带工作且在脚手架四周安放安全防护网,定期做好维护与检修工作。另外,需要额外设置应急处理措施,针对突发事件要及时做出响应,避免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3.3运输通道管理办法
雨季施工作业应给机动车留足空间,通常情况下,汽车的通道宽度为4米左右。针对施工现场通道转弯半径可设置为14米,只有良好的运输通道才能确保工程按期竣工。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通常会出现各种不良情况,有些可以通过规范施工操作可以避免的,但有些也确实无法避免。但从(下转第97页)到广泛的使用和良好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现代建筑的类型和外墙保温技术的施工工艺,在此基础上探讨对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策略,希望能够为提升我国建筑工程外墙保温施工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 要: 广东省茂名市春、夏两季为一年中多雨的季节,这一时期的建筑工程搞好防雨施工尤显重要。结合茂名市雍景花园A、B、C栋商品房的建设,谈谈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
关键词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
1、雨期施工的要求和准备工作
1.1雨期施工的要求。根据雨期施工的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进行施工安排;密切注意气象预报,做好防汛准备工作。
1.2雨期施工的准备。做好现场排水工作;做好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防雨工作;制定现场房屋、设备的排水防雨措施;备足排水需用的水泵及有关器材,准备适量的塑料布、油毡等防雨材料。
2、雨期施工措施
对于大中型工程的施工现场必须做好临时排水系统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阻止场外水流入现场和使现场水排出场外两部分。其原则是上游截水、下游散水;坑底抽水、地面排水。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各地历年最大降雨量和降雨时期,结合各地地形和施工要求通盘考虑。
施工现场的排水相对简单:低于地面的基坑排水只要确定相应流量就可选用相匹配的水泵和组织人工排水;高于地面的施工现场只要相应的排水渠道不使场内积水即可。
2.1土方和基础工程
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受雨水影响较大,应注意以下几点:雨期开挖基槽(坑)和沟管时,应注意边坡稳定;为防止被雨水冲塌,可在边坡上加钉钢丝网片,并抹上10厘米细石砼;也可用塑料布遮盖边坡;雨期施工工作面不宜过大,应逐段、逐片分期完成。基础挖至标高后,及时验收并浇筑砼垫层。如被雨水浸泡后的基础,应做必要的挖方回填等恢复基坑承载力工作;为防止基坑浸泡,开挖时要在坑内做好排水沟、集水井并组织好必要的排水力量;位于地下的池子和地下室,施工时应考虑周到。对雨前回填的土方,应及时进行碾压并使其表面形成一定坡度,以便雨水能自动排出;降雨量大时,应停止大面积的土方施工;对于堆积在施工现场的土方,应在四周做好防止雨水冲刷的措施。
基础施工完毕,应抓紧基坑四周的回填工作。停止人工降水(排水)时应验收箱形基础抗浮稳定性、地下室对基础的浮力。抗浮稳定系数应不小于1.2,以防止出现基础上浮或者倾斜的重大事故。如抗浮稳定系数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继续抽水,直至施工上部荷载加上后能满足抗浮稳定性要求为止。当遇到大雨,水泵不能及时有效地降低积水高度时,应及时将积水灌加到箱形基础内,以增加基础的抗浮能力。
2.2砌体工程
砌体的整体稳定性多取决于砂浆的等粘结剂以及砌体材料的含水量,应掌握以下要点:砖在雨期必须集中堆放,不宜浇水。砌墙时要求干湿砖块合理搭配。砖湿度较大时不可上墙。砌筑高度不可超过1米;雨期遇大雨必须停工。砌砖收工时应在砖墙顶盖一层干砖,避免大雨冲刷灰浆。大雨过后受雨水冲刷过的新砌墙体应翻砌最上面两层砖;稳定性较差的窗间墙、独立砖柱,应架设临时支撑或及时浇筑圈梁;砌体施工时,内外墙要尽量同时砌筑,并注意转角及丁字墙间的连接要同时跟上。遇台风时,应在风向相反的方向加临时支撑;砌体砂浆的拌和量不宜过多,以能满足砌筑需要为宜。拌好的砂浆要注意防止雨水的冲刷;雨后继续施工,须复核已完工砌体垂直度和标高,并检查砌体灰缝,受雨水冲刷严重之处须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2.3砼工程
模板隔离层在涂刷前要及时掌握天气预报,以防隔离层被雨水冲走;遇到大雨应停止浇筑砼,已浇部位应加以覆盖。现浇砼应根据结构情况和可能,多考虑几道施工缝留设位置;雨期施工时,应加强对砼粗骨细料含水量的测定,及时调整用水量;大面积砼浇筑前,要了解2~3天的天气预报,尽量避开大雨。砼浇筑现场要预备大量防雨材料,以便浇筑时突然遇雨进行覆盖;模板支撑下回填要夯实,并加好垫板,雨后及时检查有无下沉;下雨时不得进行钢筋焊接、对接等工作,急需时应做好防雨工作或将施工场所移至室内进行;刚焊好的钢筋接头部位应防雨水浇淋,以免接头骤冷发生脆裂影响建筑物质量。
2.4吊装工程
构件堆放场地要平整坚实,周围要做好排水工作,严禁构件堆放区积水、浸泡,防止泥土粘到预埋件上;塔吊基础必须高出自然地面15厘米,严禁雨水浸泡基础;雨后吊装时,应首先检查塔吊本身稳定性,确认塔吊本身安全未受到雨水破坏时再做试吊,将构件吊至1米左右,往返上下多次稳定后再进行吊装工作;雨天可能会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如果司机没有在雨天吊装的经验,最好停止吊装工作;或请有经验的司机来进行;停止施工时,应将塔吊的吊钩收回靠拢塔身,不得在吊钩上遗留吊索、建筑构件等任何物体;雨天由于构件表面及吊装绳索被淋湿,导致绳索与构件之间摩擦系数降低,可能发生构件滑落等严重的质量安全事故,必要时可采取增加绳索与构件表面粗糙度等措施;雨天吊装应扩大地面的禁行范围,必要时增派人手进行警戒。
2.5屋面工程
卷材防水屋面尽量在雨季前施工,并同时安装屋面的落水管;雨天严禁油毡屋面施工,油毡、保温材料不准水淋;雨期屋面工程应采用湿铺法施工工艺。湿铺法就是在潮湿的基层上铺设卷材,先喷刷1~2道冷底子油,喷刷工作宜在水泥砂浆凝结初期进行操作,以防基层浸水。
2.6抹灰工程
雨天不准进行室外抹灰,至少应能预计1~2天的天气变化情况。对已经施工的墙面,应注意防止雨水污染;室内抹灰尽量在做完层面后进行,至少已做完层面找平层,并已铺一层油毡;雨天不宜做罩面油漆。
2.7脚手架
雨期施工,脚手架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固脚手架基础。在脚手架底部加垫钢板或以条石为基础;适当添加与建筑物的连接杆件。脚手架上的马道等供人通行的地方应做好防滑与防跌落措施;检查脚手架连接处的连接件,如发现松动或位移应立即加固和恢复;雨期不得在脚手架进行过多施工,工作面不宜铺得过大,要控制脚手架上的人员、构件及其它建筑材料数量,在脚手架上的动作不宜过于激烈;金属脚手架要做好防漏电措施。脚手架与现场施工电缆的交接处应有良好的绝缘介质隔离,并配以必要的漏电保护装置;或重新布置施工电缆,避免与金属脚手架的交接。
2.8施工机械的防雨防雷及施工现场的用电
所有机械操作棚要搭设牢固,防止倒塌漏雨。机电设备应采取防雨、防淹措施,安装接地安全装置、机动电闸箱的漏电保护装置要可靠;雨天要防止雷电袭击造成事故,在施工现场高出建筑物的塔吊、人货电梯、钢管脚手架等必须装设防雷装置;施工机械的排气孔要用塑料布或其他防雨材封堵;坑、沟内的机械最好移至地面、以防雨过大被淹没;现场施工电缆要集中摆设,防止杂乱无章、及时更换绝缘外套老化或破损的电缆线;不必要的电缆线要及时收回。
3、雨期施工的安全措施
雨期施工主要应做好防雨、防风、防雷、防电、防汛等工作。基础工程应开设排水沟、基槽、坑沟等,雨后积水应设置防护栏和警告标志,超过1米的基槽坑井应设支撑;一切机械设备应设置在地势较高、防潮避雨的地方,要搭设防雨棚。机械设备的电源线路要绝缘良好,要有完善的保护接零;脚手架经常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或更换加固;高层建筑、脚手架和构筑物要按电气专业规定设临时避雷装置;脚手架上马道要采取防滑措施,下雨后及时清扫,并随时检查脚手架、电气设备的安全措施;现场严禁使用裸线,并设专人维护管理用电设施,严禁私自改拆线路,严控各种规程制度;凡参加施工人员一律禁穿拖鞋、硬质等易滑鞋。
摘要: 在目前建筑市场工程施工中,尤其是在雨季经常会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而且也制约着工程的施工进度,进而延长工程的施工工期,甚至会影响到建筑整体质量,本文通过阐述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旨在为提高雨季施工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在雨季施工的过程中,必要要严格按照建筑的基础进行施工以及结构施工等,如果降雨量降低时,我们应该停止室外施工,改为室内施工。因此,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概况,找出在雨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保证在雨季施工时可以保质保量,尽量不延迟工期,按时完成施工工程进度。
1建筑工程雨季施工的特点
由于我国的气象监测技术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有些地方的气象部门对于天气预报不能提供正确的信息,这样就会出现暴雨、山洪暴发等特别恶劣的天气。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提前收看天气预报,做好在雨季施工过程中的防护措施。如果下雨天,雨水会对地基基础和建筑结构不断的进行冲洗,时间一长还会损坏建筑物。所以在雨季施工的时候,提前做好防雨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雨季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下雨还会对土方工程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可以顺利施工,就需要提前做好雨季防护工作。
2雨季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2.1施工进度的合理计划安排
在雨季施工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需要提前考虑雨季施工中的各种因素。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天气比较好,可以对地基进行施工、混凝土施工等等。但如果遇到下雨,就需要安排施工人员进行室内施工,如打桩、吊装等等。但由于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因素,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在雨季,这就需要在施工前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提前制定施工计划,这样才能掌握好施工进度,并按期完工。
2.2施工过程中的排水工程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只要遇到下雨都会给建筑施工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地基排水问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一定要处理好,如果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建筑质量问题。工程师在设计的时候,需要设计合理的排水管道,这样遇到下雨就可以使雨水得到及时的排出,防止雨水给地基带来一些危险因素。
2.3保证雨季道路的坚固
在雨季施工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保证施工顺利开展,还需要施工道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尤其是雨季的时候,必须要对施工道路进行实时监控,一旦路面出现不平整的状况,要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在下雨天施工道路安全。
3雨季施工技术的有效措施
3.1利用土方工程的技术措施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雨季施工对工程项目的土方作业存在一定的影响,如果在雨季施工的时候并没有应用相应的解决方法,严重威胁到房屋质量问题。同时在雨季施工时候,在基坑开挖作业的时候,要将边坡的坡度逐渐减小,还需要对房屋建筑的支撑和边坡进行全面的检查,在开挖完的基坑中,就必须要采取减少边坡的方法,并采用一些支撑作为辅助,为了减少雨季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可以在边坡上设置一些钢丝网片和对混凝土进行加固[1]。在雨季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尽量的减少施工的工作面,还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分开施工,当其中某一个项目合格以后,需要及时的进行验收,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工作,即用混凝土进行浇筑。为有效的避免雨水对基坑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在设计基坑的时候,需要请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基坑进行排水,通过这样,才能保证地基的牢固性。避免雨水对基坑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地下室地基进行施工的时候,在完成混凝土施工以后,还需要采取防浮措施。如果雨量过大,造成地下室水位逐渐上升的时候,就必须要停止施工。然而对于在软地基施工作业的时候,由于降水量比较大,也需要立即停止施工作业,并对基坑及时的进行回填。如果施工设计不符合其相关要求,要对其进行抽水施工作业,这样才能达到验收结果标准[2]。
3.2利用混凝土工程的技术性研究
在对混凝土模板进行隔离层的处理的时候,还应该密切关注当时的天气情况,最好不好在下雨天进行施工作业,防止雨水把模板中的隔离层冲掉。如果出现雨量过大,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混凝土施工作业,但一定要严格按照混凝土的要求进行施工,在浇筑完以后,要用防雨布进行保护,不能被雨淋湿。另外,在对混凝土施工的时候,最后不要选择在雨天施工。因此,在雨季进行混凝土施工作业时,还需要对混凝土中的骨料进行科学的检验,使其可以更好的调整混凝土吸水量。当雨停止以后,还需要认真检查施工现场中有没有那块土层出现松软的现象,此外,在下雨天不能进行焊接、钢筋对接等方面的工作。如果一定要进行该方面作业,就必须要在雨棚内进行作业,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性[3]。
3.3对于避雷接地装置的安装
在雨季来临之前,我们应该对天气情况进行再次检查,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较差就必须要避免在露天进行高空作业,当降雨结束后,就需要对现场临时设置的道路、护栏、排水等方面进行检测。如果发现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及时做好处理工作,而且还需要注意对边坡应严格进行检查,并分析其所产生的原因。同时,对于塔吊基础、宿舍、围墙等方面还需要认真检查,对存在的变形和下陷问题,应及时处理。所以在施工的设备、电气方面的装置都具有防雨的效果。
3.4对于屋面工程的技术措施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应提前做好雨季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设计所要求的进行铺设排水管道。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对油站屋面进行施工,施工以后不会被淋雨。如果在雨季施工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湿铺法”进行施工作业,可以避免出现基层渗水现象[4]。
4雨季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雨季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提前做好相关的防雨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施工现场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施工作业人员在进入现场以后不能随便穿拖鞋或比较容易打滑的鞋。对于施工现场中的大型设备所安放的地方,仔细检查操作棚是否较为牢固,避免造成棚倒塌和漏雨现象,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要设置必要的防雨安全措施,还要对其接地的安全装置及漏电保护装置确保其安全可靠。在雨季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用塑料布等防雨材料对排气孔进行封堵,而且在基坑内的机械设备在降雨的过程中一定要移到地面上来,以免造成机械设备在基坑内被淹没,对于现场中的电缆要进行集中管理,不能随便堆放在施工现场,尤其是对于一些电缆外套老化或表皮磨损等等都要进行及时的更换,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施工人员触电。对于施工现场所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雨季施工的过程中,由于降雨会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和质量,因此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我们要必须结合工程实际的状况,并制定有效的施工计划。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施工进度及施工质量,防止出现其他方面的安全事故,最终保证在雨季进行施工的时候并保证其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马兴达.房地产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2]时佳兴.建筑工程雨季施工问题探讨[J].新材料新装饰,2014(1):73-73.
[3]杨志.房地产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5511-5511.
[4]王美康.房地产建筑工程雨季施工技术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3962-3963.
;⑦ 请问关于雨水收集回用的意义及展望
雨水的收集回用为小区生活杂用水提供了新的供水途径,缓解了目前用水紧张的现状,减轻了城市雨水排水的压力;雨水的收集回用减少了路面积水,方便了行人,避免了暴雨时雨水积蓄对环境的破坏,减少了污染;雨水的收集回用相比城市自来水的价格,虽然前期投资比较大,但是从长远来看,雨水的利用节约了传统的雨水排放中统一收集、处理以及长距离管道输送的投资。可见,雨水的收集回用使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人们对雨水的再利用逐步重视起来。但是,达到全国范围内居住小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真正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及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导致绝大多数小区并没有实现对雨水的二次利用。对此,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研究:第一,应加大对雨水收集利用的科研力度,为雨水的回用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第二,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加大对雨水收集回用的宣传教育;第三,由于我国对雨水的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政府应进行宏观调控,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进一步推进雨水二次利用的发展和实施,以促进人和水的和谐发展。
⑧ 雨水的利用途径
对雨水资源的利用途径有水池式蓄水;水渠截流蓄水;堰塘蓄水;湖泊蓄水;雨水渗透间接利用和小区绿地及草坪蓄纳雨水等途径。 雨水集蓄利用 ■ 屋面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利用屋顶做集雨面的雨水集蓄利用系统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和工业等方面的非饮用水,如浇灌、冲厕、洗衣、冷却循环等中水系统。可产生节约饮用水,减轻城市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改善生态与环境等多种效益。 ■ 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系统 屋顶绿化是一种削减径流量、减轻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建筑温度和美化城市环境新的生态技术,也可作为雨水集蓄利用和渗透的预处理措施。既可用于平屋顶,也可用于坡屋顶。 ■ 园区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在新建生活小区、公园或类似的环境条件较好的城市园区,可将区内屋面、绿地和路面的雨水径流收集利用,达到更显著削减城市暴雨径流量和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优化小区水系统、减少水涝和改善环境等效果。因这种系统较大,涉及面更宽,需要处理好初期雨水截污、净化、绿地与道路高程、室内外雨水收集排放系统等环节和各种关系。 雨水渗透采用各种雨水渗透设施,让雨水回灌地下,补充涵养地下水资源,是一种间接的雨水利用技术。还有缓解地面沉降、减少水涝和海水倒灌等多种效益。可分为分散渗透技术和集中回灌技术两大类广 分散式渗透可应用于城区、生活小区、公园、道路和厂区等各种情况下,规模大小因地制宜,设施简单,可减轻对雨水收集、输送系统的压力,补充地下水,还可以充分利用表层植被和土壤的净化功能减少径流带入水体的污染物。但一般渗透速率较慢,而且在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能力差或雨水水质污染严重等条件下应用受到限制。 ■ 渗透地面 渗透地面可分为天然渗透地面和人工渗透地面两大类: 天然渗透地面在城区以绿地为主。优点:透水性好、节省投资、便于雨水的引入利用、可减少绿化用水并改善城市环境、对污染物有较强的截留和净化作用。缺点:渗透流量受土壤性质的限制、雨水中如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悬浮物,会影响绿地的质量和渗透性能。 ■ 渗透管沟 雨水通过埋设于地下的多孔管材向。四周土壤层渗透。优点:占地面积少、有较好的调储能力。缺点:难洗恢复、对雨水水质有要求。 在用地紧张的城区,表层土渗透性很差而下层有透水性良好的土层、旧排水管系的改造利用、雨水水质较好、狭窄地带等条件下较适用。 ■ 渗透井渗透井包括深井和浅井两类。深井适用水量大而集中,水质好的情况,城区一般宜采用浅井。其形式类似于普通的检查井,雨水通过井壁、井底向四周渗透。适用于拥挤的城区或地面和地下可利用空间小、表层土壤渗透性差而下层土壤渗透性好等场合。优点:占地面积和所需地下空间小、便于集中控制管理。缺点:净化能力低、水质要求高、不能含过多的悬浮固体、需要预处理。 ■ 渗透池(塘) 适合在城郊新开发区或新建生态小区里应用。结合小区的总体规划,可达到改善小区环境、提供水景观、开源节流、降低雨水管系负荷与造价等目的。优点:渗透面积大、能提供较大的渗水和储水容量、净化能力强、对水质和预处理要求低、管理方便、有渗透(调节、净化、改善景观)多重功能。缺点:占地面积大、在拥挤的城区应用受到限制、设计管理不当会造成水质恶化、干燥缺水地区蒸发损失大。 ■ 综合渗透设施 可根据具体工程条件将各种渗透装置进行组合。优点:可以根据现场条件取长补短。缺点:装置之间会相互影响。 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雨水综合利用系统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原理,具体作法和规模依据园区特点而不同,一般包括屋顶绿化、水景、渗透、雨水回用、收集与排放系统等。有些还包括太阳能、风能利用和水景于一体的花园式生态建筑。 雨水利用水质控制系统 雨水水质控制是现代城市雨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征。城市雨水水质情况比较复杂,城市和区域的不同,汇水面、季节、降雨特征等的不同都会导致径流水质的很大差别。 ■ 雨水水质源头控制 源头控制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不仅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美化城市环境,也能对水污染控制有明显的贡献;屋面雨水水质的控制,要求一些城市有计划地对旧屋顶进行改造,不仅美化了市容,还解决材料老化漏水、保温抗寒效果差等问题;路面雨水水质控制需要改善路面污染状况,设置路面雨水截污装置,设计初期雨水弃流装置等。 ■ 雨水处理技术 除了上述源头控制措施外,还可以在径流的输送途中或终端采用雨水滞留沉淀、过滤、吸附、稳定塘及人工湿地等处理技术。随着城市雨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和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开展,雨水的净化处理也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⑨ 建筑雨水资源回用研究
建筑雨水资源回用可以解决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发达国家对雨水资源的利用旱有研究,文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雨水收集、处理、利用技术以及建筑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方面,为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包括将雨水用于绿化、景观、冲洗等途径。
0引言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的贫水状况将达到高峰。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节流、开源,已越来越受到国内有关人士的关注。在这些思路中,人们普遍注意的是污水回用,却忽略了水资源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雨水资源。雨水回用不仅是水资源开源、节流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水污染的控制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1国内外雨水利用情况
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认识到早期快速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建筑雨水资源化和雨水的收集利用,其经验和方法对于中国不无借鉴意义。
1.1美国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办为目的。1993年大水之培卜后,美国兴建地下隧道蓄水系统,让洪水迂回滞留于曾经被堤防保护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减轻了地区的防洪压力。美国的关岛、维尔金岛广泛利用雨水进行草地灌溉和冲洗。美国不但旅运重视工程措施,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如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其他重要条例规定了新开发区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有新开发区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1.2中国我国建筑雨水利用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建筑雨水利用的研究与应用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配镇穗,并于90年代发展起来。但总的来说技术还较落后,缺乏系统性,更缺少法律、法规保障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特大城市的一些建筑物已建有雨水收集系统,但是没有处理和回用系统。比较典型的有山东的长岛县、大连的獐子岛和浙江省舟山市葫芦岛等雨水集流利用工程。
我国大中城市的雨水利用基本处于探索与研究阶段,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西安等许多城市相继开展研究,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缺水形势严峻,北京市开展的步伐较快。北京市水利局和德国埃森大学的示范小区雨水利用合作项目于2000年开始启动i北京市政设计院开始立项编制雨水利用设计指南;北京市政府66号令(2000年12月1日)中也明确要求开展市区的雨水利用工程等。
2建筑雨水资源回收
一般模式是将屋顶雨水通过雨漏管收集,通过分散或集中过滤除去径流中颗粒物质,然后将水引入蓄水池贮蓄,再通过水泵输送至用水单元。一般用于冲洗厕所或灌溉绿地等。
2.1雨水的收集建筑工程中的雨水收集有三种方式:①建筑物屋顶绿化,雨水应该集中引入绿地、透水路面,或引入储水设施蓄存;②地面绿化的庭院、广场、人行道等,应该首先选用透水材料铺装或建设汇流设施,将雨水引入透水区域或储水设施中;③地面是城市主干道等基础设施,应该结合沿线绿化灌溉建设雨水利用设施。此外,居民小区也将安装简单的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雨水通过这些设施收集到一起,经过简单的过滤处理,就可以用来建设观赏水景、浇灌小区内绿地、冲刷路面,或供小区居民洗车和冲洗马桶,这样不但节约了大量自来水,还可以为居民节省大量水费。
2.2雨水的处理雨水收集后的处理过程,与一般的水处理过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雨水的水质明显的比一般回收水的水质好依据试验研究显示,雨水除了pH值较低(平均约在5.6左右)以外,初期降雨所带入的收集面污染物或泥砂,是最大的问题所在。而一般的污染物(如树叶等)可经由筛网筛除,泥砂则可经由沉淀及过滤的处理过程加以去除。这些设备的组合与处理容量需在经济与集水区条件考虑下来调整其大小。处理方法与装置则主要取决于:①集水方式;②雨水取用目的与处理水质的目标;③收集面积与雨水流量;④建设计划与相关的条件;⑤经济能力与管理维护条件。
屋顶集水一般以下述程序来处理所收集的雨水:
集水→筛选→沉淀→砂滤→停留槽→消毒(视情况而定)→处理水槽(供水槽)
雨水的处理设备包括有筛网槽以及两个沉淀槽。沉淀槽下方则设有清洗排泥管,用来方便槽底淤泥的清洗排除,维持沉淀槽的循环使用。
2.3雨水的供应雨水的使用,在未经过妥善处理前(如消毒等),一般建议用于替代不与人体接触的用水(如卫生用水、浇灌花木等)为主。也可将所收集下来的雨水,经处理与储存的过程后,用水泵将雨水提升至顶楼的水塔,供厕所的冲洗使用。另外,如与人接触的用水,仍以自来水供应。雨水除了可以作为街厕口洗用水外,也可作为其它用水如空调冷却水、消防用水、洗车用水、花草浇灌、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均可使用。
通常利用雨水贮留渗透的场所一般为公园、绿地、庭院、停车场、建筑物、运动场和道路等。雨水回收利用的主要措施是结合降水特点及地形、地质条件,采用雨水渗透利用方案,设计出一种从“高花坛”、“低绿地”到“浅沟渗渠渗透”逐级下渗雨水的利用模式。采用的渗透设施有渗透池、渗透管、渗透井、透水性铺盖、浸透侧沟、调节池和绿地等。还可直接在城市一些的建筑物上设计收集雨水的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消防、植树、洗车、冲洗厕所和冷却水补给等。某雨水回收利用示意图见图3。
3发展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法规政策,用水体制还不完善,虽然小区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但是目前发展雨水收集回用系统还存在不少问题,它对缓解北方缺水城市的用水矛盾起不到根本改善的作用。同时,人们目前对雨水收集利用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误区,需要大力加强雨水收集的宣传工作。具体来说,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政策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我国目前的水法还不够完善,它对于雨水的利用规定不够详细,没有提出明确的实施细则和目标措施,在现行的水资源评价中,也忽略了雨水的作用,只把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看待,同时,政府缺乏相应的雨水利用奖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人们利用雨水资源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在政策上加以相应完善,组织好我们的奖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3.2认识存在误区,缺乏科技资金投入目前,民众对建筑雨水的认识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他们还把雨水当做一种有害的东西,认为它会增大建筑排水管网的负担、危害建筑防洪安全。殊不知,将建筑的雨水资源化,不仅可以降低人们对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依赖性,还能减轻建筑防洪压力,缓解建筑用水紧张的局面。同时,在政府这一方面,对雨水利用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科技投入,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使我国的雨水利用研究还停滞在起步阶段
3.3现有城市小区布局限制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的发展我国现有城市小区布局对雨水收集存在诸多不利的因素,妨碍雨水收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人均雨水利用量比低层建筑减少。高层建筑物的项部狭小,造成雨水收集面有限,雨水收集困难;区内的绿地大部分都是高于不透水的硬化地面,这样就造成了雨水不易渗透,收集起来比较困难,利用绿地作为雨水的下渗途径还需要改造:目前大部分小区的楼顶覆盖滞水系数特别大,主要是采用油毡和沥青一类的具有化学污染性的材料。
4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尽快完善关于雨水利用的各项政策法规,把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看待,消除把雨洪资源看成是城市一大危害观点,把雨水利用纳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利用雨水可享受环保优惠政策的激励机制,对于发展雨水收集回用,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的居民区或单位,应免征其防洪费和水污染费等费用。由政府出台相关雨水利用建筑的管理办法,明确今后的小区建设和建筑物设计要服从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需要;对于已建成的小区或单位,采用政府投资、地方集资和用户投入的办法进行改造。在雨水利用研究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提高雨水综合利用程度。要加大雨水收集回用的宣传教育,强化人们的节水意识。
5结束语
随着全国人民环保意识的增强,雨水利用正朝着一个利润丰厚的朝阳产业的方向发展,就目前情况看,建筑雨水利用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大家所认识,雨水的收集利用、设备生产等各方面工作正在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它为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建筑雨水应用早已被当做一个成熟的产业来发展,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建筑雨水利用不仅可以解决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还为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出了一份力,值得我们长期来发展这项工作。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⑩ 节约用水科技论文
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是近期解决我国城市用水紧张的有效办法,在今后相当的时期内,它们也是一项必须推行的重大政策。我为大家整理的节约用水科技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节约用水科技论文篇一
浅谈节约用水管理
摘要:近几年来,各地发生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前一段时期我国云南贵州的一个地区出现干旱,旱灾同时也不断地在我国部分地区肆虐横行,各省也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区发生干旱,损失惨重。我国是农业大国,水资源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因此如何解决“水”的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节约用水;超计划用水;累计加价
中图分类号:TU821.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水资源紧张的年代,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更令人堪忧:一是我国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1998年我国人均水量为225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二是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也很不平衡。水资源绝对数量西少东多族早,而人均占有量东缺西丰,成两个反向递度分布。三是我国的水环境也在日趋恶化,导致水资源可利用率降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还将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水资源供给不足而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 措施 ,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除了进行制度创新,改革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之外,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节水科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1.以节约用水的理念确定方案
1.1推广工业节水技术。工业生产也是用水大户。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压滚陵缩工业用水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降低工业用水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1.1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如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若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可提高钢的产量,而且可降低用水量86~90%。
1.1.2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虽然我国一些缺水大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但地区差别很大,进一步挖潜可节约大量用水。
1.1.3探讨利用海水、微咸水的技术。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沿海城市可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和生活冲厕水,华北和西北地区可开发微咸水资源。1.2推广城市生活用水节水技术。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3由于水资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由于许多城市自来水管道老化和质量低劣,每年我国由于管道漏损的水量就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达到60亿立方米。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应通过节水技术改造供水管网,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1.3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但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70%,灌溉过程中半数以上在中途渗漏,采用漫灌又要浪费30~35%。今后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对灌溉农业区,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如平地、沟灌、间歇灌等)。在北方渠灌区推行并渠结合的灌溉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喷灌和滴灌。应使水利工程和农业技术相配合,进行节水的轮作制度,推广耕作栽培、培肥施肥和抗大穗戚旱高产优质品种。对旱地农业区,应按照水旱互补的方针,充分利用 雨水 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进行以坡改梯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 种植 结构,选育优良品种。 2.为加强城市节约用水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可采取以下措施
2.1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制定城市供水发展规划的同时,制定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并根据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制定节约用水年度计划。
2.2各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行业的节约用水发展规划和节约用水年度计划。
2.3城市实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在节约用水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2.4国家鼓励城市节约用水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
2.5生活用水按户计量收费。新建住宅应当安装分户计量水表;现有住户未装分户计量水表的,应当限期安装。
2.6各用水单位应当在用水设备上安装计量水表,进行用水单耗考核,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应当采取循环用水、一水多用等措施,在保证用水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2.7国务院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城市节约用水工作,业务上受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业的节约用水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工作。
2.8城市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项目,应配套建设节约用水设施。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节约用水设施的竣工验收。
2.9城市用水计划由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水资源统筹规划和水长期供求计划制定,并下达执行。
超计划用水必须缴纳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应当从税后留利或者预算包干经费中支出,不得纳入成本或者从当年预算中支出。
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的具体征收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3、全面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水费征收
为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根据国务院批准建设部发布的《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和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城镇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下列规定。
3.1凡在本市市城区、近郊区和无效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公共供水或自建设施取用地下水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用水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市、区、县节约用水办公室下达的用水计划。对超过计划用水指标的,其超过部分,均按本办法征收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
3.2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标准,按用水类别、用水季节和超计划用水幅度,分别定为现行水价或地下水水资源费的1倍至100倍。
3.3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由市、区、县节约用水办公室征收。
3.3.1使用公共供水月计划用水量满3000立方米及3000立方米以上或使用自建供水设施取用地下水的,城区、近郊区范围内的用水单位由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征收;远郊区的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的用水单位,由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委托区、县节约用水办公室代征。
3.3.2使用公共供水月计划用水量不足3000立方米的,市经济委员会、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系统用水单位和部队用水单位,由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委托其上级主管机关代征;其他用水单位由区、县节约用水办公室征收。
3.4超计划用水单位必须在接到缴费 通知书 之日起7日内足额缴纳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对逾期不缴纳的,市、区、县节约用水办公室限期缴纳,并按日加收超计划用水加价价水费5%的滞纳金。对拒绝缴纳或逾期3个月不缴纳的,市、区、县节约用水办公室除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外,扣减其计划用水指标或限制其用水;情节严重的,通知供水部门停止供水或予以封井。
3.5企业缴纳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一律在企业自有资金中列支,不得列入生产成本或流通费用。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缴纳的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一律在单位的预算包干结余经费中或预算外资金中列支,财政部门不予追加经费。
4、结束语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生活的命脉,水又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它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增强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法制意识是摆在每个公民面前的一个切课题。所以我们一定要经过艰苦的奋斗,充分认识到水资源浪费的一些问题,做好节水,使得在国民经济中有一个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体系。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参考文献 : [1]楚亚民.试述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李晓辉,程永毅.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节约用水科技论文篇二
论合理与节约用水
摘要: 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是近期解决我国城市用水紧张的有效办法,在今后相当的时期内,它们也是一项必须推行的重大政策。本文将简要叙述合理与节约用水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字:合理用水 田间渗漏 渠系损失提高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
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是近期解决我国城市用水紧张的有效办法,在今后相当的时期内,它们也是一项必须推行的重大政策。本文将简要叙述合理与节约用水的途径和措施。
一、抑制陆面蒸发
抑制陆面蒸发是节水保水的有效措施之一。陆面蒸发包括土壤、水体的蒸发和植物蒸腾。据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的保墒蓄水作用很显著。河北省对冬小麦进行蓄灌加地膜覆盖试验,它与常规灌溉相比,平均能节约水量52%,最多达73%,能减少耗水量,每斤小麦仅耗水0.15立方米。陕西对棉花的地膜覆盖和灌溉技术调查后也证实了这一措施的明显节水作用。抑制水面蒸发也是途径之一,据河北省对黄壁庄等14个大型水库资料估算,平均每个水库年蒸发损失水量0.0864亿立方米,最大者为岗南和黄壁庄水库,平均年蒸发水量达0.3097亿立方米,如果全省19座大型水库、32座中型水库和1230座小型水库累计,平均年蒸发损失水量达4亿多立方米,以灌溉定额420立方米/亩计,可灌溉95万亩耕地。一些发达国家对抑制水面蒸发作过多次试验研究,美国、波兰、西非等国家用十六烷醇、十八烷醇或它们的混剂、石腊、漂浮材料、泡沫丁烯橡胶布等覆盖水面,抑制水面蒸发效率达80~90%,如以此数据估算,河北省减少的蒸发损失水量可灌溉70万亩耕地。我国武汉、大连、北京生产的水面抑制蒸发增温剂用于水面和稻田的试验,其结果是可抑制蒸发70~80%。
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也是有效途径之一,主要措施如下:
(1)选育蒸腾量小的作物品种,即选育生育期短、高产耐旱的作物;
(2)在作物区把高大植物成行交错栽植,构成风障,或构植防风林带,减少作物上空的空气水平流动,以减少作物蒸腾;
(3)采用落叶剂除去非生产性的叶片,或用人工的 方法 适时摘去非生产性叶片;
(4)松土保墒或镇压提墒保墒。东北地区用钉齿耙耙地,一般可抑制蒸发20~40%;
(5)秸秆还田,在旱地上形成疏松的保护层;或用砂石覆盖;
(6)合理划分作物地段,避免“水包旱”或“旱包水”现象;
(7)应用化学制剂如武汉生产的土面增温抑制蒸发剂,可抑制蒸发70~80%。
二、减少田间渗漏
减少水田渗漏的措施有改良土壤;优选生育期短的高产良种;改进耕作技术,如采用旱直播法,即在干田状态下直播,到一定苗期后才进行水灌,节水效果一般可达30~50%;对土壤进行化学制剂处理,因一般情况下渗漏常是土壤含钙造成,钙能引起粘粒结团,成形裂缝和多孔结构,增大渗漏,国外用钠盐如碳酸钠处理土壤,散碎团粒,并使粘粒膨胀,填实土壤孔隙。
减少旱地渗漏量的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缩小地块、采用先进的细流沟灌、喷灌、渗灌等方法。据试验,平整的土地灌水定额也能减少30%左右;在小麦畦灌中将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也能节水。
三、减少田间排水和渠系损失
减少田间排水的措施主要有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和庄稼生长条件,充分利用有效降雨,减少田间积水;编制正确的灌水方案,如自上而下地轮灌,昼将上块田排水用于下块田的灌水;适时中耕,增加田块的贮水能力。
减少渠系损失的措施有完善渠系配套,防止 渠道 渗漏如对渠道进行护砌,改明渠为管道输水;改明渠为地下渠,如无锡县明渠的水利用系数为0.6,改地下渠后提高到0.95;等等;
四、充分利用灌溉回归水和退水、城市污水、咸水
灌溉回归退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水源。辽宁一些实测资料表明,在浅灌的情况下,每四亩稻田的回归水可灌一亩稻田。有些地区灌溉退水量较大,如山东荷泽地区对引黄灌区统计,渠道退水竟达50~60%之多。
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经过一定的处理也作为重要的灌溉水源之一。
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水都属于咸水。一些地区的咸水数量很大,如河北平原有含盐量2~5克/升的微咸水22亿立方米。不少地区已经有咸水浇地的 经验 ,国外如以色列等也已取得成功。
五、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我国目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较低,只有少数几个城市达40%以上。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水的重复利用率在50%以下的城市在今后几年内每年提高5~10%,重复利用率达50%以上的城市则每年提高2~3%。
提高重复利用率需要增加投资,但从综合效应考虑,它是合理的措施,因为它具有以下的优点:
1、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2、节约了水;
3、治理污染,改善了环境;
4、重复利用中能回收废物废料,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如钢铁厂的高炉煤气洗涤水,水处理过程中能回收铁粉等。
六、节约生活用水
节约生活用水的措施大致分为非技术性的和技术性的两大类。
(一)非技术性节水措施
1、做好节水宣传 教育 工作
近年,我国北方一些缺水城市大力宣传节水,取得明显效果。在国外同样如此,如美国的洛杉矶市曾发动100人作了188次节水的 报告 ,让7万名学生观看了节水电影;日本举办节水周和节水日,等等。
2、取消“包费制”,实际分户装表,计量收费
国内外实践表明,居民分户装表一般可节约用水20~40%,如北京市调查,分户装表可以节约用水50%左右。
3、临时性节水措施
在城市供水相当紧张时,被迫采用限时、限量供水及超额累进收费等办法,也可暂时渡过用水困难的时期。
(二)技术性节水措施
1、提倡生活用水的一水多用,如洗脸、洗衣水冲洗厕所。
2、改进用水设备。
各地实践表明,对卫生设备和盥洗设备加以改进,可收到明显省水效果。如某食堂用餐人数有3000人,每人每次洗刷碗筷按20秒钟计算,一天三餐用水90吨;如将水龙头的水咀用铅皮堵成八分之一,每分钟的出水量减少到3公斤,一天可节约用水40吨。
对厕所用水的改进研究成果很多,如厕所冲水箱容积改小;采用节水型厕所冲洗阀,阀门的手柄操作一次,不论时间长短,出水量均为13升;厕所内设有两种大小的冲洗阀;光电控制冲洗设备,当人在厕所内时阀门打开,人离去后自动关闭;尿成分传感器控制冲洗设备,当有人使用厕所时,尿浓度超过一定值,装在下水道弯管处的尿成分检测装置通过传感器自动打开冲洗电动阀,冲洗后存水弯管内尿浓度下降,阀门关闭。
在水龙头出水前混入空气,使出水呈泡沫状,可使用水量比一般的水龙头节约31%至50%左右,但使用的效果几乎相同。还有如设计节水浴盆(盆壁较陡,减少无用水量),节水洗衣机(脱水的水可再利用)和不用水的洗衣机等。
总之,通过种种措施节约用水,是目前各国普遍重视的课题之一。尤其要强调的是人们的观念要有新的转变,一定要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必须持之以恒的战略措施来看待。
看了“节约用水科技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水的科技论文1000字
2. 节水新技术论文
3. 关于水的科技论文
4. 关于水的科学论文集
5. 关于水的科技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