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深圳市鹏海运电子数据交换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
鹏海运的服务内容涵盖深圳市海、陆、空各种运输方式。海运方面,鹏海运以深圳港盐田港区、蛇口港区、赤湾港区、妈湾港区为龙头应用,向其伙伴船公司、船代等延伸;在航空运输方面,以深圳机场物流园区、快件中心为龙头应用向航空公司、快件公司、航空货代延伸;同时,以华南国际集装箱中心、前海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为基础形成了公路EDI信息服务基础,以深圳铁路北站为轴心,将服务延伸至仓储、配送中心、运输车辆、制造业、商贸企业等各个行业。
作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电子申报的桥梁,鹏海运提供电子报关、电子报检、电子备案合同、电子报税、海事局电子申报等服务;结合物流运输,提供平台增值服务、减少企业运作环节、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组建运量、运能网上交易市场,实现电子商务。研究、开发、推广物流信息应用系统。同时,努力成为政府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交换的桥梁及政府指定物流相关信息的发布站点,建立共享数据库,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主要运行的系统有: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AMTRIX)
EDI-BOOKING项目
堆场ASP项目
深圳海事危险品报文EDI电子申报系统
深圳港盐田港区海运空箱快速通关系统
深圳海关舱单电子数据预申报及备案系统
深圳市港口外堆场公共提还箱预约登记系统
交通部深圳港海运舱单数据采集系统
深圳市港口建设费征收系统
海运集装箱航线统计系统
联网监管电子报关系统
出口加工区审批平台
物流与供应链系统
电子化支付系统
物流互动信息平台
B. 深圳港口有哪些
深圳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拥有蛇口、赤湾、妈湾、东角头、盐田、福永机场、沙鱼涌、内河8个港区。
1、蛇口港
蛇口港是中国最大的转运中心之一,位于广东省深圳市蛇口半岛南端,是华南地区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口岸。
(2)深圳港edi应用实例扩展阅读:
深圳港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岸,毗邻香港。世界上港口比较知名闻名,全市260公里的海岸线被九龙半岛分割为东西两大部分。
西部港区位于珠江入海口伶仃洋东岸,水深港阔,天然屏障良好,南距香港20海里,北至广州60海里,经珠江水系可与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区各市、县相连,经香港暗士顿水道可达国内沿海及世界各地港口。
东部港区位于大鹏湾内,湾内水深—12至—14米,海面开阔,风平浪静,是华南地区优良的天然港湾。
深圳港口的直接腹地为深圳市、惠州市、东莞市和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地区,转运腹地范围包括京广铁路和京九铁路沿线的湖北、湖南、江西、粤北、粤东、粤西和广西的西江两岸。
货物以集装箱为主,兼营化肥、粮食、饲料、糖、钢材、水泥、木材、砂石、石油、煤炭、矿石等。
1999 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500 亿美元大关,达 504 . 34 亿美元:其中外贸出口 282 . 11 亿美元,同比增长 6 . 9% 。深圳外贸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三项指标已连续七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1]
2003 年货物吞吐量为 11220 万吨,比 2002 年增长 28% ;集装箱
吞吐量完成 1065 万标准箱,同比增长 39 . 8% 。
深圳市港务局 1 月 5 日 公布的统计显示, 2004 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达 1 . 35 亿吨,增长 20 . 33% ,集装箱吞吐量 1365 万标准箱,增幅为 28 . 22% ,较上年净增 300 万标准箱,在世界港口中继续位居第四。
至 2005 年,深圳港将建成 10 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并开发建设铜鼓航道;至 2010 年,再规划建设 10 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同时开发建设大铲湾集装箱专用港区。
随着深圳港的快速发展,深圳港不仅成为名副其实的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而且将通过与香港港口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联手构筑亚太地区国际航运中心。
一、一般分类
(1)基本港(Base Port):
是运价表限定班轮公司的船一般要定期挂靠的港口。大多数为位于中心的较大口岸,港口设备条件比较好,货载多而稳定。规定为基本港口就不再限制货量。
运往基本港口的货物一般均为直达运输,无需中途转船。但有时也因货量太少,船方决定中途转运,由船方自行安排,承担转船费用。按基本港口运费率向货方收取运费,不得加收转船附加费或直航附加费。并应签发直达提单。
(2)非基本港(Non-Base Port):
凡基本港口以外的港口都称为非基本港口。非基本港口一般除按基本港口收费外,还需另外加收转船附加费。达到一定货量时则改为加收直航附加费。
例如新几内亚航线的侯尼阿腊港(HONIARA),便是所罗门群岛的基本港口;而基埃塔港(KIETA),则是非基本港口。运往基埃塔港口的货物运费率要在侯尼阿腊运费率的基础上增加转船附加费43.00美元(USD)/FT。
二、按位置分类
按所在位置可分为海岸港、河口港和内河港,海岸港和河口港统称为海港。
(1)河口港
位于河流入海口或受潮汐影响的河口段内,可兼为海船和河船服务。一般有大城市作依托,水陆交通便利,内河水道往往深入内地广阔的经济腹地,承担大量的货流量,故世界上许多大港都建在河口附近,如鹿特丹港、伦敦港、纽约港、列宁格勒港、上海港等。
河口港的特点是,码头设施沿河岸布置,离海不远而又不需建防波堤,如岸线长度不够,可增设挖入式港池。
(2)海港
位于海岸、海湾或潟湖内,也有离开海岸建在深水海面上的。位于开敞海面岸边或天然掩护不足的海湾内的港口,通常须修建相当规模的防波堤,如大连港、青岛港、连云港、基隆港、意大利的热那亚港等。
供巨型油轮或矿石船靠泊的单点或多点系泊码头和岛式码头属于无掩护的外海海港,如利比亚的卜拉加港、黎巴嫩的西顿港等。泻湖被天然沙嘴完全或部分隔开,开挖运河或拓宽、浚深航道后,可在潟湖岸边建港,如广西北海港。
也有完全靠天然掩护的大型海港,如东京港、香港港、澳大利亚的悉尼港等。
(3)河港
位于天然河流或人工运河上的港口,包括湖泊港和水库港。湖泊港和水库港水面宽阔,有时风浪较大,因此同海港有许多相似处,如往往需修建防波堤等。苏联古比雪夫、齐姆良斯克等大型水库上的港口和中国洪泽湖上的小型港口均属此类。
三、按地位分类
(1)国际性港
靠泊来自世界各国港口的船舶的港口称为国际性港。如中国的上海港和大连港等、国外的鹿特丹和伦敦港等均属于此类。
(2)国家性港
主要靠舶往来于国内港口的船舶的港口称为国家性港。
(3)地区性港
主要靠泊往来于国内某一地区港口的船舶的港口称为地区性港口
三、功能
港口历来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运输将全世界连成一片,而港口是运输中的重要环节。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自己的海岸线和功能较为完善的港口。港口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物流服务功能。港口首先应该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装卸和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尤其是提高多式联运和流通加工的物流服务。
2.信息服务功能。现代港口不但应该为用户提供市场决策的信息及其咨询,而且还要建成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的增值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订单管理、供应链控制等物流服务。
3.商业功能。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内外贸存在的前提,又促进了它们的发展。现代港口应该为用户提供方便的运输、商贸和金融服务,如代理、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
4.产业功能。建立现代物流需要具有整合生产力要素功能的平台,港口作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点,已经实现从传统货流到人流、货流、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全面大流通,是货物、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聚集点。
C. 深圳市鹏海运电子数据交换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1998年,深圳市集装箱运输EDI项目正式启动。深圳市集装箱运输EDI项目按“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方式,成立深圳市鹏海运电子数据交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作。
1999年,按照国家交通部的统一规划,“深圳市集装箱运输EDI中心”更名为“深圳市交通运输EDI信息网络中心”。
1999年,完成深圳各主要码头的上网工作,实现了船图和箱动态信息EDI报文的传送交换,同时,挂靠深圳港口所有国际班轮公司均接入EDI系统并正式投产。
2000年,深圳市确定现代物流业为支柱产业,要大力建设和完善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基础设施平台、公共信息平台。
2001年8月,深圳市政府、深圳海关联合推动深圳市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工程。
2001年10月,深圳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确定深圳市交通运输EDI信息网络中心为深圳市现代物流信息网络技术中心。深圳市“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规划,将EDI平台发展成为深圳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的目标。
2002年5月,深圳市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工程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全国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项目。
2002年,与深圳市海事局合作,启动深圳海事执法系统信息化工程。
2003年,配合深圳海关完成了深圳出口加工区信息平台的建立。
2003年,与深圳海关及盐田国际码头联合开发的深圳海关推进空箱快速通关系统项目启动。
2003年,海关总署和深圳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建设深圳电子口岸平台。
2003年,作为市政府的授权代表参与建设深圳市电子口岸平台及其应用推广机构。
2004年,与中国电子口岸深圳数据分中心、东方口岸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深圳南方电子口岸有限公司”;
2004年,研究开发“物流之星” 软件系统,向供应链提供综合电子化物流系统服务;
2005年,承担深圳市物流办、交通局的《深圳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构建方案研究》课题。
2006年,启动策划、建设海运业务综合处理系统(即海商网项目),提供基于海运业务系统数据共享的综合信息服务;
2007年,受深圳市交通局委托,承担深圳港集装箱港口建设费征费系统与相关单位之间的EDI数据传输和监控工作;
2008年,受深圳市交通局委托,承担深圳港航线统计工作。
D. 09年中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
综合竞争力成港口排行新标准 中国港口TOP10出炉 1月29日,中国国际海运网与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06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说明会”,港口的综合竞争力成为港口排行的新标准。 在过去的一年里几乎全面盈利的中国港口,迎来了新年里的首次大盘点。上海港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以及内衔长三角、南连珠三角、北接环渤海、西贯长江黄金水道,东扼釜山、仁川的区位优势,成为中国及世界头号国际大港,排名第一;深圳港的地理位置,投资结构为其带来了显著效益,名列第二,并被评为最具效益的港口;青岛港、广州港、天津港分列第三至五位,珠海港、海口港分列第二十四、五位,被评为环境友好型港口。 据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博士介绍,本次排名的依据是,将竞争力定义为港口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为相关企业和行业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的能力和机会,从而达到港口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原理,划分5个层次,设立13个指标,利用统计学软件排序,从中国60个港口中,遴选出中国大陆最具竞争力的25大港口。其5个层次分别为:投资趋势、吞吐量、港口作业能力、港口财务状况和港口自然条件。而其中所包含的指标分别为:外商直接投资额、港口投资额、集装箱吞吐量、货物吞吐量、航线、装卸率、桥吊、泊位、靠泊艘次、总资产、总利润、吃水和区位优势。名列前十的港口具体情况如下:最具国际化竞争力的港口:上海港 上海港名列第一。上海港在十三项指标中,优势明显。九项指标名列第一,两项指标名列第二,“利润额”指标名列第三,其劣势在于“区位优势”不足。2000亿美元的国际贸易额、10亿美元的外商港口投资,400家500强公司的涌入、440亿元港口的整体上市、100多条国际航线打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航运中心。外资、外贸、外商和国际航线都是上海港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上海港具有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大陆其他港口所不具有的。因此,上海港是国际型港口,本榜单中唯一的国际性港口。最具效益竞争力的港口:深圳港 深圳港名列第二。在十三项指标中,竞争力最不占优势的是深圳港的货物吞吐量,这一劣势被深圳港强大的集装箱吞吐量所弥补。集装箱业务发展迅速,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方式是深圳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深圳港依靠低廉的物流成本,快速有效的通关效率,港区间的有效竞争充分吸引了珠江三角洲产业区的货源,增加了港口的有效利润额。在单箱成本、单吊成本、单箱收费、效率和利润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深圳港是最具有效益的效益型港口。最具创新竞争力的港口:青岛港 青岛港名列第三。超过上半年领先的深圳港,成为“利润额”单指标排行第一。青岛港在本次排行中表现不俗——两项指标排名第一,一项指标排名第二,五项指标排名第三,两项指标排名第四。创新使青岛港在相对弱势的环境中顽强竞争,尽显北方大港实力本色。技术上的创新使青岛港在装卸水平、电子化、信息化、EDI通关水平领先于同行业;管理上的创新使青岛港创造了90名管理人员管理一个中国第三大港的神话,是青岛港管理低成本、高效率的根本。因此,青岛港是创新型港口。最具进取竞争力的港口:广州港 广州港名列第四。进取的广州港在2006年下半年奋起直追,由上半年的第五名上升到年度排行榜的第四名,综合竞争力提高。十三项指标中,广州港“货物吞吐量”排名第二,仅次于世界第一的上海港。此外,港口“航线数”、“靠泊艘次”、“港口桥吊数”、“集装箱吞吐量”、“港口总资产”等单项指标均排在前五位,单项指标和整体实力都有所提高。广州港不断进取,不失时机地推动港口的发展。汽车、煤、油等货物的运输,捍卫了广州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的大港地位,对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州港是进取型港口。最具民营化竞争力的港口:宁波—舟山港 宁波港名列第五。与上半年排名相比,宁波——舟山港排名下降,跌至第五位。十三项指标中宁波港两项指标排名第二,两项指标排名第三,四项指标排名第四名名,一项指标排名第五,四项指标排名第六。该港利用自身优势,冲破各种阻力,借助民营资本市场,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一部分。宁波港积极调整战略目标,与舟山港强强联手,建设“宁波——舟山”一体化工程。民营经济所具有的信息灵、转向快、效率高的特点在宁波港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宁波港是民营型港口。最具政府支持竞争力的港口:天津港 天津港名列第六。2006年度排行与上半年排行相同。港口“总投资额”排名靠前,名列第二。“货物吞吐量”、“外商投资额”名列第四,其他指标中,天津港共有七项指标排进前五。天津港经济地理位置重要,是国家战略型港口。滨海新区的不断发展,为天津港提供强大的货源支持;东疆保税区自由港的试行又为天津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充沛的人力资源,尤其是来自中南海的人力资源,使其竞争力保持昂扬的态势。因此,天津港是最具政府支持型的港口。台海型港口:厦门港 厦门港名列第七。在十三项指标中,厦门港“泊位数”、“靠泊艘次”两项指标排名前五,其它各项指标比较平均,均处于十名之内。走台海型发展路线的厦门港,任务鲜明,目标明确,对台贸易特色显著,是大陆和台湾岛开展三通的必经之地。特定时期,经济让位于政治,政治又促进经济增长。厦门港的发展是台湾海峡两岸经济的晴雨表。因此,厦门港是台海型港口。保守型港口:大连港 大连港名列第八。综合十三项指标中,大连港“总资产”指标第二位,大连市港口的规划和建设处于探索阶段。观念落后、行为保守,缺乏市场意识是大连市港口的显著特点。高投资、高财务费用、高管理费用与低投资回报率、低现金流、低利润说明了大连港的投资与经营绩效的状态。虽在香港资本市场成功上市,但体量过小,庞大的存蓄资产未能上市。缺乏资本市场意识,资本运营技巧稚嫩,效果差。大连市在过去10里曾提出不同的发展战略,从“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到“大大连“又到现在的“港航立市”。政策的不稳定性是大连港发展的硬伤。保守和迷茫是大连港落伍的重要原因。因此,大连港是保守型港口。爆发式增长的港口:连云港港 连云港港名列第九。在十三项指标中,连云港港“港口吃水”排在前五,“港口总投资额”排在前十。其他各项指标均排在十名以后。集装箱吞吐量保持40%以上增长,这得益于连云港港的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地位。连云港在氧化铝、铝锭出口,胶合板、煤炭、焦炭进口和粮食等产品的装卸拥有绝对优势。2006年引起吞吐量井喷式地增长。因此,连云港港是爆发式增长型港口。最具潜力的港口:营口港 营口港名列第十。各项指标都很平均,是营口港的一大特点。在建的20万吨原油码头、鲅鱼圈港区的整体规划建设的完成,为营口港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的建设,带动了营口港以及周边地区临港工业的发展。区位优势造就的低物流运输成本,使营口港在与大连港的博弈中抢占了地利先机。2006年营口港货物吞吐量0.94亿吨,集装箱超过百万标箱。不断创造辉煌是营口港作为潜力型港口发展的动力。因此,营口港是最具潜力型的港口。 摘自中国水运网
E. 港口有哪些组成部分
港口由水域和陆域所组成。水域通常包括进港航道、锚泊地和港池。陆域指港口供货物装卸、堆存、转运和旅客集散之用的陆地面积。陆域上有进港陆上通道、码头前方装卸作业区和港口后方区。
前方装卸作业区供分配货物,布置码头前沿铁路、道路、装卸机械设备和快速周转货物的仓库或堆场(前方库场)及候船大厅等之用。港口后方区供布置港内铁路、道路、较长时间堆存货物的仓库或堆场、港口附属设施以及行政、服务房屋等。
港口的功能:
1、物流服务功能。港口首先应该为船舶、汽车、火车、飞机、货物、集装箱提供中转、装卸和仓储等综合物流服务,尤其是提高多式联运和流通加工的物流服务。
2、信息服务功能。现代港口不但应该为用户提供市场决策的信息及其咨询,而且还要建成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的增值服务网络,为客户提供订单管理、供应链控制等物流服务。
3、商业功能。港口的存在既是商品交流和内外贸存在的前提,又促进了它们的发展。现代港口应该为用户提供方便的运输、商贸和金融服务,如代理、保险、融资、货代、船代、通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