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污水处理接触氧化池怎样培菌最好
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中常用培养活性污泥(菌种)的方法为: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 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
3. 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 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6.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并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情况。
8.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活性污泥的驯化步骤
1. 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 开始进入少量生产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 处理能力的20%。同时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3. 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监测出水CODcr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在污泥驯化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即泥水分离后上清液。
4. 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满负荷运行阶段,由于池中已培养和保持了高浓度、高活性的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气后混合液的MLSS达到5000mg/1,此过程同步监测溶解氧,控制曝气机的运行,并进行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
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浓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1、温度
温度是影响整个工艺处理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围的温度内生长。生化处理的温度范围在10~40℃,最佳温度在20~30℃。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存,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可大量生长繁殖。在污泥培养时,要将它们置于最适宜温度条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长速率生长,过低或过高的温度会使代谢速率缓慢、生长速率也缓慢,过高的温度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与pH值密切相关。大多数细菌、原生动物的最适pH值为6.5~7.5,在此环境中生长繁殖最好,它们对pH值的适应范围在4~10。而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曝气系统中,作为活性污泥的主体,菌胶团细菌在6.5~8.5的pH值条件下可产生较多粘性物质,形成良好的絮状物。
3、营养物质
废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经过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使复杂的高分子物质或高能化合物降解为简单的低分子物质或低能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通过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谢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质,转化成自身的细胞物质;同时将产生的代谢废物排泄到体外。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素为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废水中应按BOD5∶N∶P=100∶4∶1的比例补充氮源、含磷无机盐,为活性污泥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
4、悬浮物质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通过预处理悬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能降解,曝气时会形成浮渣层,但不影响系统对污水的处理。
5、溶解氧量DO
好养的生化细菌属于好氧性的。氧对好氧微生物有两个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②在醇类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于水的氧(称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中,DO的供给量要根据活性污泥的结构状况、浓度及废水的浓度综合考虑。具体说来,也就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活性污环保泥的结构即成熟程度,测量曝气池混合液的浓度、监测曝气池上清液中CODCr的变化来确定。根据经验,在培养初期DO控制在1~2mg/l,这是因为菌胶团此时尚未形成絮状结构,氧供应过多,使微生物代谢活动增强,营养供应不上而使污泥自身产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养成熟期,要将DO提高到3~4mg/l左右,这样可使污泥絮体内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根据污泥培养情况逐步提高DO。
特别注意DO不能过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正常的生长规律将受到影响,新陈代谢能力降低,而同时对DO要求较低的微生物将应运而生,这样正常的生化细菌培养过程将被破坏。
6、混合液MLSS浓度
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机物代谢的主体,在生物处理工艺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数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对高浓度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一般均需保持较高的污泥浓度,本工程调试运行期间MLSS范围在:4.4~5.6g/l之间,最佳值为4.8g/l左右。
7、进水CODcr浓度,进水中有机物浓度对处理影响很大。
8、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活性污泥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各类微生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细菌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基本和基础的代谢作用,而原生动物〈也包括后生动物〉则吞食游离细菌。污水调试运行期间出现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细菌、绿藻等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原生动物有太阳虫、盖纤虫、累校虫等,后生动物出现了线虫。调试运行后期混合液中固着型纤毛虫,如累校虫的大量存在,说明处理系统有良好的出水水质。
9、污泥指数SVI,正常运行时污泥指数在801/mg左右。
⑵ 污水处理菌种怎样培养
1、用甘度粉末的硝化细菌投在一个2L的桶中,然后取好氧池中的水混合搅衫握拌成液体状,并投加在好氧池中,进出水关闭两天时间闷曝,第三天缓慢进水,第七天正常进出水即可。
2、好氧池中需要补充部分的影响物质,如碳源,氮源,磷源都需要补充一些。然后就是控制水中的溶解氧,使溶解氧在2-4mg/L的区间上,ph值和温度也需要控制好,这样有利于好氧细菌快速的旦氏挂上膜。
硝化细菌属于好氧型细菌,由多种菌组成,如亚硝酸菌和硝酸菌。主要在废水中的功能为模塌散:在亚硝酸细菌和溶解氧的情况下,把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通过硝化细菌把亚硝酸盐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整个系列就是一个硝化反应过程。
⑶ 造纸厂污水处理菌种如何培养
这是普通污水厂的培菌方案,你参考一下! 希望能够帮助你,污水净化团队竭诚为你服务!
污水处理厂工艺调试培菌方案介绍
一、目 的
1.检验污水处理厂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施工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2.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主要是各工艺参数的确定,如:水泵最佳运行水位,旋流沉砂池的旋流速度,反应池最佳污泥负荷、污泥龄、污泥回流比、污水回流比、剩余污泥排放量、最佳曝气量等;
3.发现存在问题并逐一分析解决,为今后的正式运行积累经验数据。
二、前提条件
1.充足的水源补给,外围泵站和管网应具备向污水处理厂连续输送污水的能力并同样完成了清水联动试车;
2.各种设备的联动试车完毕且功能完备,性能良好,满足工艺要求,联动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得到妥善处理;
3.全流程已进行了清水联动试车,并确认无直接影响培菌试运行的存在问题;
4.培菌过程所需的人员、材料和工具均已准备齐全;
5.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实习,达到熟悉本岗位职责,胜任本岗位工作的要求;
6.现场24小时均需有工作人员有场,工作人员实行三班四运行转工作制,日班现场人数需15人(连工程师),中夜班人数各需6人;
7.污泥处理系统已配套完成并明确脱水后污泥的处置。
三、培菌方案摘要
考虑到培菌费用的节省和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计划整个培菌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先对1#反应池北池(5.5万吨/日)和2#反应池南池(5.5万吨/日)进行活性污泥培养;第二阶段: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培养成熟后,进行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培菌工作;第三阶段:稳定运行和除磷脱氮调试;最后进入连续生产运行。
四、培菌方法
采用间歇换水,连续换水结合法。
五、菌种来源及数量
菌种来自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的污泥浓缩池,通过一台DN100的移动潜水泵把浓缩池污泥抽至4000L的泥浆运输车(共两台)内,再用泥浆运输车将浓缩后污泥分别运至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侧边,再用DN100的移动潜水泵(每池一台,共二台)直接将泥泵至池内,经过对反应池体积的计算及工艺要求约需含水率97%的菌种5600M3(未包括调试过程中遇到的菌种死亡等特殊情况)。
六、培菌工期
培菌工作共需120天,其中第一阶段需45天,第二阶段需30天,第三阶段需要45天。
七、人员配置
根据培菌工作需要设定以下工作小组:
1.指挥小组:由公司领导组成;
2.培菌技术小组:需工艺工程师3名、机械工程师2名、仪表工程师1名、电气工程师2名;
3.操作小组:需工艺技术员5名、机械技术员4名,电气技术员3名,机械维修工4名、电气维修工3名,工艺技工6名;
八、工作分配
1.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培菌过程中各项技术方案,指导调整各项技术参数,根据实际工作进展调整培菌计划,监督落实培菌计划的完成,该工作由培菌技术小组负责;
2.运行管理工作:根据培菌计划现场执行各种相应操作,包括负责安装便携潜水泵输送菌种,控制各进、出水阀门,调节池中曝气量等。该工作由操作小组负责,日、中、夜三班连续运转;
九、培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1.通讯设备:对讲机8台;
2.菌种输送泵:3台(DN100);
3.泥浆运输车:两台(每台4000L);
4.菌种输送临时电源:四套;
5.机械维修工具一套及电工检修仪表一套;
6.便携式溶氧计一台。
十、培菌具体操作
反应池及二沉池编号示意图
1、第一阶段: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培养
通过污泥泵(一台)把将一、二期厂区活性污泥菌种抽至泥浆运输车内(两台)分别运至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旁边,再用泵(每池一台污泥泵,共二台泵)抽入池内。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启高位进水井总进水阀和东、西配水总阀。
(2)开启格栅渠道1#~4#进水阀、关闭两个超越阀,并把四个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3)开启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所有进水阀,关闭和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超越阀门,关闭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所有进水阀门及超越阀门。
(4)将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5)开启配水井2#、4#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关闭1#、3#、5#、6#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
(6)开启厂外泵站水泵向厂区送水,此时开启转鼓格栅和沉砂系统设备,污水经格栅和沉砂池后进入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
(7)当污水淹没曝气管后,开启一台鼓风机并逐渐打开1#反应池北池和2#反应池南池的各段气阀,然后开始将菌种泵入池内,调节曝气量使污泥能充分搅拌处于悬浮状态即可。
(8)检查搅拌器安装尺寸,并逐台开启搅拌器,进行空载试验,检查搅拌器空载运行情况;
(9)水淹没搅拌器后,开启所有搅拌器进行搅拌。
(10)当污水水位上升将至出水堰高度时,关闭厂外泵站污水泵停止向厂区供水并继续投加菌种,调节曝气量,进入静态闷曝直到菌种投加完毕。
(11)菌种投加完毕后,静态闷曝12小时,然后再次启动厂外泵站污水泵向厂区供水,进入间歇换水阶段。间歇换水量每次为反应池水量的一半约2万m3,保持每小时流量4000m3,,每隔5小时开启(关闭)水泵。
(12)污水流进2#二沉池后,开动刮泥机通过排泥阀将污泥回流至污泥回流泵房,并视泥面液位开启污泥回流泵,将沉淀后的污泥输送回反应池内。
(13)检查混合液回流泵和污泥回流泵安装尺寸、支撑情况、轴承润滑情况;
(14)检查管路阀门设置是否合适,供配电系统是否完好;
(15)间歇换水方式持续约20天,通过测试污泥沉降比如SV>15,则可进入连续换水阶段。厂外泵站污水泵连续向厂区供水,流量控制为5万吨/天。曝气量控制为DO=1~2mg/l,直到1#反应池南池活性污泥成熟,MLSS达到3500mg/l后进入下一阶段。
2、第二阶段: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活性污泥培养
因1#、2#反应池南、北池污泥回流泵房因污泥回流渠而连通,故1#反应池南池培菌时可直接用南池的污泥回流泵将北池的成熟活性污泥菌种投加进南池内,2#反应池北池培菌时可直接用北池的污泥回流泵将南池的成熟活性污泥菌种投加进北池内。
3、具体操作步骤:
(1)开启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所有进水阀,将1#反应池南池和2#反应池北池的出水可调堰门调至最低位。
(2)厂外泵站加开一台污水泵向厂内供水。
(3)当污水淹没曝气管后,启动污泥回流泵,将活性污泥菌种用回流泵投加进需培菌的反应池内。
(4)加开一台鼓风机并逐渐打开各段气阀,调节曝气量使污泥能充分搅拌处于悬浮状态即可。
(5)当污水淹没搅拌器桨叶后,开启所有搅拌器进行搅拌。
(6)当污水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开启配水井1#、3#、5#、6#二沉池进水阀和出泥阀。
(7)当污水流进1#、3#、5#、6#二沉池并淹没刮泥机转动臂后,启动1#、3#、5#、6#刮泥机。
(8)当1#、3#二沉池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视1#反应池南池污泥液面情况加开一台污泥回流泵加速将菌种回流进南池。当5#、6#二沉池水位上升至出水堰高度时,视2#反应池北池污泥液面情况加开一台污泥回流泵加速将菌种回流进北池。
(9)通过调节1#反应池南、北池及三个二沉池的进配水阀门、污泥回流泵数量和各段曝气量,保持稳定运行直至南、北池污泥均成熟,测试沉降比SV>15,MLSS >3500mg/l后进入下一阶段。
4、第三阶段: 稳定运行阶段
本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因上一阶段已完成培菌工作,本阶段各池根据工艺实际情况排放剩余污泥。
(2)调节各池进水阀、配水阀、气阀和污泥回流泵,保持各池均衡、稳定运转。
(3)开启1#、2#反应池污水回流阀并启动污水回流泵。
(4)在化验分析数据指导下,开始对除磷脱氮效果进行测试,逐步保证出水五大指标合格。
十一、试运行保障措施
1.成立指挥小组和下属二个工作小组
(1)指挥小组
(2)培菌技术小组,共8人
(3)操作小组,其中技术员12人,技术工人13人(24小时工作制,实行四班三运行转,日班保证有7人,中夜班各保证有6人。
2.建立例会制度
(1)指挥小组每三天召开例会,研究、讨论、协调解决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根据运行实际高速试运行计划或步骤并向下属二个工作小组下达相应指令;
(2)二个工作小组根据指挥小组指令和试运行计划执行操作,对发现的问题每天召开小组会进行汇总和书面记录并由组长向指挥小组汇报;
3.建立问题汇报和反馈系统
十二、可能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1. 活性污泥量不足:根据化验数据计算不足污泥量,尽快补充菌种;
2. 活性污泥死亡:分析具体原因,对气量、进水量、回流污泥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3. 池面白泡过多:减少鼓风机台数或调小出气阀并加大污泥回流量;
4. 污泥沉淀性差:减少进水量及曝气量,增大污水停留时间;
5. 污泥反硝化上浮:减少曝气池末段曝气量,加大污泥回流量;
6. 出水SS偏高:降低进水负荷或减少曝气量,增大排泥量;
结论:水厂调试中涉及好多问题,而且很能为后期运营工作提供依据和预防点,希望大家能够顺利进行调试,顺利验收。
⑷ 污水处理设备菌种怎么培养,附菌种的保存方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选在温暖的季节,往曝气池里注入污水并闷曝曝气池数十小时,随后再往里面开始进水,水量由小到大,一般连续运行一段时间后便可以看见活性污泥了。2、干泥接种培菌法:先把干污泥作为菌种源,随后用适量的水将干泥捣烂之后再加入工业废水和粪便水,接着再过段时间便能看见活性污泥。
一、污水处理设备菌种怎么培养
1、生活污水培菌法
(1)在温暖的季节,先闷曝(曝气却不进污水)有污水的曝气池数十小时。
(2)随后再开始进水,进水量是由小到大慢慢的进行调节,连续操作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看见活性污泥。需注意,因为在培菌的初期,还未能形成大量的污泥,污泥的浓度比较低,因此需要控制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
(1)针对已经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将经过脱水处理之后留下来的干污泥作为菌种源进行接种配种。
(2)用适量水将适量的干泥弄烂,随后再加入适量的工业废水和粪便水,过一段时间一般就能够形成浓度比较高的活性污泥。
二、菌种的保存方法
1、甘油管保存法
(1)先准备80%甘油并做好高压蒸汽灭菌处理,随后将菌种培养在合适的斜面培养基上并注入无菌水,将其制成高浓度的菌悬液。
(2)接着将1ml的甘油与菌液混合均匀,使得甘油的浓度变成10-30%左右,然后便可以保存在温度为零下70℃的环境中。
2、冷冻干燥保存法
(1)首先把微生物放在零下70℃左右的环境中,使其快速冷冻。
(2)随后把它放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干燥,停止微生物的生长。
3、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
(1)首先准备三角烧瓶中并将液体石蜡装在里面,用棉塞塞好之后,再用牛皮纸包扎。
(2)随后把它放在0.1MPa、121.3℃的环境中进行灭菌,时间约为30分钟,灭菌完成后,再放在温度为40℃的恒温箱中,使水汽蒸发掉。
(3)用合适的斜面培养基培养需要保藏的菌种,并得到健壮的孢子或者菌体。
(4)接着用吸管(已灭菌)吸出液体石蜡并弄在斜面上,液体石蜡的用量以高出斜面顶端1cm左右为宜。
(5)然后直立试管,就可以放在低温环境中进行保存。
⑸ 污水处理微生物菌种如何培养
1、甘度复合菌种:降解COD/BOD/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助力新老系统快速启动。
复合菌种主要是降解COD/BOD/氨氮/总氮/总磷等污染物,复合菌种是一个复合型菌种,属于兼性菌种,主要成分硝化细菌属、反硝化细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活化酶以及多糖等等。同时应用于新老系统启动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 甘度硝化细菌:主要降解氨氮
氨氮的去除所用的细菌是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属于好氧菌种,主要应用于好氧池,其成分主要是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组成。
3、 甘度反硝化细菌:主要降解总氮
总氮的去除所用的细菌是反硝化细菌,属于厌氧菌,主要应用于厌氧池或缺氧池,其主要成分是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科等等。
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含氮有机物(有机氮)在有氧货无氧环境中被氨化为氨氮,改部分污水进入有氧的处理构筑物后,在亚硝酸细菌和硝化菌的做一下转化为硝酸盐氮,为后续反硝化提供准备。
控制条件:
1、溶解氧:溶解氧控制在2~3mg/l之间,溶解氧低于0.6mg/l硝化过程将受到较大抑制,
2、水温:硝化菌比较合适的水温25~35℃之间。通常低于5℃时,细菌的活性会受到抑制,硝化菌就很难发挥它的作用。
3、PH值:硝化菌选择在的PH值7.5~8.5之间
4、底物浓度:硝化细菌是自养型好氧菌,底物浓度对于硝化菌不是其生产的必要因素。
5、污泥龄:需要保证好氧系统的微生物有足够的硝化菌,提供硝化菌的浓度,通常将污泥龄控制在10d左右。
反硝化阶段
反硝化阶段:承接硝化段的产物硝酸盐氮,对其进行反硝化反应,使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排出水体。
PH值:反硝化过程合适的PH值6.5~7.5,PH值控制不当,将影响反硝化细菌的生长速率及反硝化酶的活性。
水温:反硝化菌和硝化菌对水温的要求基本相同,反硝化菌耐受高水温较硝化菌强,一般在20~40℃。
底物浓度:底物浓度对于反硝化的进行至关重要,BOD5/RKN>4.0,否则需要补充底物(投加碳源)。
溶解氧:反硝化进行需要严格控制溶解氧,一般控制在DO>0.5mg/l,反硝化菌属于兼性菌,有氧和无语条件下皆可生存,我们需要利用的是反硝化菌无氧代谢。
培菌方法:
1、所谓活性污泥培养,就是为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繁殖条件,即营养物,溶解氧,适宜温度和酸碱度。
(1)营养物:即水中碳、氮、磷之比应保持100∶5∶1。
(2)溶解氧:就好氧微生物而言,环境溶解氧大于0.3mg/l,正常代谢活动已经足够。但因污泥以絮体形式存在于曝气池中,以直径500µm活性污泥絮粒而言,周围溶解氧浓度2mg/l时,絮粒已低于0.1mg/l,好氧菌生长缓慢,所以曝气池溶解氧浓度常需高于3-5mg/l,常按5-10mg/l控制。调试一般认为,曝气池出口处溶解氧控制在2mg/l较为适宜。
(3)温度:任何一种细菌都有一个适生长温度,随温度上升,细菌生长加速,但有一个低和高生长温度范围,一般为10-45ºC,适宜温度为15-35ºC,此范围内温度变化对运行影响不大。
(4)酸碱度:一般PH为6-9。特殊时,进水高可为PH 9-10.5,超过上述规定值时,应加酸碱调节。
培菌法:
(1)生活污水培菌法:在温暖季节,先使曝气池充满生活污水,闷曝(即曝气而不进污水)数十小时后,即可开始进水。引进水量由小到大逐渐调节,连续运行数天即可见活性污泥出现,并逐渐增多。为加快培养进程,在培菌初期投加一些浓质粪便水或米泔水等,以提高营养物浓度。特别注意,培菌时期(尤其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污泥浓度低,故应控制曝气量,应大大低于正常期曝气量。
(2)干泥接种培菌法:取水质相同已正常运行的污水系统脱水后的干污泥作菌种源进行接种培养。一般按曝气池总溶积1%的干泥量,加适量水捣碎,然后再加适量工业废水和浓粪便水。按上述的方法培菌,污泥即可很快形成并增加至所需浓度
(3)数级扩大培菌法:根据微生物生长繁殖快的特点,仿照发酵工业中菌种→种子罐→发酵罐数级扩大培菌工艺,分级扩大培菌。如某工程设计为三级曝气池,此时可先在一个池中培菌,在少量接种条件下,在一个曝气池内培菌,成功后直接扩大至二三级。
(4)工业废水直接培菌法:某些工业废水,如罐头食品、豆制品、肉类加工废水,可直接培菌;另一类工业废水,营养成分尚全,但浓度不够,需补充营养物,以加快培养进程。所加营养物品常有:淀粉浆料、食堂米泔水、面汤水(碳源);或尿素、硫氨、氨水(氮源)等,具体情况应按不同水质而定。
(5)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培菌:有毒或难降解工业废水,只能先以生活污水培菌,然后再将工业废水逐步引入,逐步驯化的方式进行。
⑹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培养方法
污水处理活性污泥培养方法有:
一、自然培菌,也称直接培菌法。它是利用废水中原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步繁殖的培养过程。
(1)
间歇培菌
(2)
连续培菌
二、接种培菌,培养时间较短,是常用的活性污泥培菌方法,适用于大部分工业废水处理厂。
(1)
浓缩污泥接种培菌,采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作菌种(种泥或种污泥)来培养。
(2)干污泥接种培菌,干污泥”通常是指经过脱水机脱水后的泥饼,其含水率约为70~80%。本法适用于边远地区和取种污泥运输距离较远的情况。
⑺ 污水处理菌种怎样培养
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的培养,就是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长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活性污泥形成,并且在数量上逐渐增长,并最后达到处理废水所需的污泥浓度。
为达到污水中污染物质降解的目的,遴选、培养、组合针对污水特别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为专门的污水处理菌种,是目前污水处理技术中最先进的几种方式之一。
菌种源自于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驯化,最终回归大自然,担任修复水体氮循环的使命,符合无毒、无公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的原则。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学混凝、助凝的过程。
第一代的生物处理技术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发性细菌进行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使水体恢复氮循环的自净能力,由于菌种不全或数量不足,已经应付不了现代化高浓度与高复杂的污水;
第二代生物处理技术则是利用专业的微生物菌剂结合好氧、缺氧、厌氧等各种手段与设施来处理特定污水,由于环境适应能力与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决污水中的高复杂污染成分与顽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污水处理菌技术是新一代的复合性微生物菌群,结合污水处理菌微生物研发经验与全球先进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术,遴选萃取多种微生物中对水体污染物具有优秀降解性的菌种基因。
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经过严格的筛选与驯化,再运用专用配方将多种微生物构成生物链,最终驯养成为专治复杂污水的复合菌群,使能处理各种高难度的废水。
(7)污水处理陪菌方法扩展阅读:
好氧性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将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转化为污水处理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养分进行繁殖,其过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质,达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种处理法称为好氧性处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通用厌氧性污水处理微生物是在没有溶氧的环境下将硝酸盐还原(利用硝酸盐中的氧),进行脱氮反应,使其产生氮气,此种方广泛运用于含有氮气的废水处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厌氧性微生物)常用于绝对厌氧微生物污水处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应。
硝化反硝化复合菌种:具备硝化和反硝化双重作用的复合菌种,在污水处理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单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种越来越难达成菌种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数企业对污此的掌握也并非准确,造成大量菌种资源浪费或不足,难以达成理想的污水处理效果。复合菌种可根据水质情况自我扩繁,达到菌种平衡,让污水处理工作更简单、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