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安全措施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储存与回用要求
一、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安全措施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误接、误用、误饮的风险。误接通常发生在家庭装修或地下管道维护过程中,因此雨水管道需涂色或标识,避免被误认为生活饮用水管道。尽管“雨水”标识能防止部分人误用,但在无光环境下,或对文字不识者,如儿童、盲人、文盲,仍无法辨识,因此应在取水口设置锁具或专用开启工具。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实施与检查包括:
实施:在设计阶段,应在施工设计说明图纸中规定管道外壁的涂色和标识,并在管道系统图及平面图中明确标注带锁或专用开启工具的取水口。施工安装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每条规范。
检查:需审核施工设计图纸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系统图、平面图,确保图纸中有雨水管道的涂色或标识说明,并标明取水口设锁具或专用开启工具。工程检查时,应逐项核对每条规范的执行情况。
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储存与回用要求
一般规定包括:
1.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优先收集屋面雨水,避免收集污染严重的机动车道路雨水。
2. 雨水储存设施应采用景观水体、旱塘、湿塘、蓄水池、蓄水罐等,景观水体、湿塘优先用作雨水储存。
3. 雨水进入蓄水池、蓄水罐前,应进行泥沙分离或粗过滤。景观水体和湿塘宜设前置区,沉淀径流中的大颗粒污染物。
4. 当蓄水池具有沉淀或过滤处理功能且出水水质满足要求时,可不另设清水池。当设有清水池时,其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水曲线、供水曲线确定,设有消毒设施时,需满足消毒接触时间要求。缺乏相关资料时,可按最高日设计用水量的25%~35%计算。
5. 中水清水池接纳处理后的雨水时,应有容纳雨水的容积。
6. 蓄水池、清水池应设溢流管和通气管,并采取防虫措施。
储存设施规定包括:
1. 雨水蓄水池、蓄水罐、弃流池应在室外设置,埋地拼装蓄水池外壁与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应小于3m。
2. 蓄水池应设检查口或人孔,附近宜设给水栓和排水泵电源,室外地下蓄水池(罐)的人孔、检查口应设置防止人员落入水中的双层井盖或带有防坠网的井盖。
3. 雨水储存设施应设有溢流排水措施,溢流排水宜采用重力溢流排放。室内蓄水池的重力溢流管排水能力应大于50年设计重现期设计流量。
4. 蓄水池设于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池。设于非机动车行道下方时,可采用塑料模块或硅砂砌块等型材拼装组合,且应采取防止机动车误入池上行驶的措施。
5. 当蓄水池因条件限制必须设在室内且溢流口低于室外地面时,应设置自动提升设备排除溢流雨水,溢流提升设备的排水标准应按50年降雨重现期5min降雨强度设计,且不得小于集雨屋面设计重现期降雨强度。自动提升设备应采用双路电源,进蓄水池的雨水管应设超越管,且应重力排水。雨水蓄水池应设溢流水位报警装置,报警信号引至物业管理中心。
6. 蓄水池宜兼具沉淀功能,其构造和进、出水管等的设置应符合防止进、出水流短路、避免扰动沉积物、设计沉淀区高度不宜小于0.5m、缓冲区高度不宜小于0.3m、进水端宜均匀布水、应具有排除池底沉淀物的条件或设施的规定。
钢筋混凝土蓄水池应设集泥坑和吸水坑,池底应设不小于5%的坡度坡向集泥坑,池底应设排泥设施。塑料模块和硅砂砌块组合蓄水池应设混凝土底板,当底板低于地下水位时,水池应满足抗浮要求。
景观水体和湿塘储存雨水时,应符合储存雨水的有效容积为景观设计水位或湿塘常水位与溢流水位之间容积的规定。雨水储存设有排空设施时,宜按24h排空设置,排空最低水位宜设于景观设计水位和湿塘的常水位处。前置区和主水区之间宜设水生植物种植区,湿塘的常水位水深不宜小于0.5m,湿塘应设置护栏、警示牌等安全防护与警示措施。
当蓄水池的有效容积大于雨水回用系统最高日用水量的3倍时,应设能12h排空雨水的装置。
雨水回用供水系统规定包括:
1. 雨水供水管道应与生活饮用水管道分开设置,严禁回用雨水进入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
2. 供水管网的服务范围应覆盖水量计算的用水部位。
3. 雨水供水系统应设自动补水,并应符合补水水质、补水条件及补水能力的要求。
4. 当采用生活饮用水补水时,应采取防止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的措施,清水池(箱)内的自来水补水管出水口应高于溢流水位,其间距不得小于2.5倍补水管管径,且不应小于150mm。向蓄水池(箱)补水时,补水管口应设在池外,且应高于室外地面。
5. 供水系统供应不同水质要求的用水时,应综合考虑水质处理、管网敷设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采用集中管网系统或局部供水系统。
6. 供水方式及水泵选择、管道水力计算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的规定。
7. 供水管道和补水管道上应设水表计量装置。
8. 供水管道可采用塑料和金属复合管、塑料给水管或其他给水管,但不得采用非镀锌钢管。
9. 雨水供水管道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并应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的措施,如雨水供水管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当设有取水口时,应设锁具或专用开启工具,水池(箱)、阀门、水表、给水栓、取水口均应有明显的“雨水”标识。
系统控制包括:
1. 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回用系统宜设置自动控制、远程控制及就地手动控制方式。
2. 对雨水处理设施、回用系统内的设备运行状态宜进行监控。
3. 雨水处理设施运行宜自动控制。
4. 水量、主要水位、pH值、浊度等常用控制指标应实现现场监测,有条件的可实现在线监测。
5. 补水应由水池水位自动控制。
⑵ 雨水收集入渗、回用、调蓄系统类型介绍
雨水收集入渗、回用、调蓄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雨水入渗系统:
收集回用系统:
调蓄排放系统:
此外,这三种系统应用灵活多样,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结合其他系统以满足不同需求和优化资源利用。
⑶ 雨水收集池怎么做
雨水收集池做:
1、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统包括弃流装置、过滤装置、蓄水池、净化装置、回用装置。集收集、处理、回用为一体。该系统一般深埋地下。
2、制作流程:基础坑开挖-打混凝土地基-组装雨水收集池-铺设管道-连接(弃流装置、过滤装置、净化装置、回用装置)-安装电控柜。
3、具体事项可以雨水情况,制作雨水收集系统建议选择海绵雨水。
农田渗漏由地面雨水收集,以草坪沟和其他形式收集。 在过滤、渗透吸收和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下,雨水通过地表浅沟后,污染物得以清除,植被也可以通过减少雨水流速、沉淀颗粒、控制径流,利用地下水补充地下雨水。
保护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表降水,减少洪涝灾害道路使用大量的水浸透材料,道路和人行道的间隙使用混凝土牙,人行道上栽培间隙和道路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