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将军文言文怎么用
霍去病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①,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②,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③,讨遬濮④,涉狐奴⑤,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⑥,冀获单于子⑦。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⑧,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⑨,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⑩。益封去病二千户。”
其夏,骠骑将军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11);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皆击匈奴。郎中令将四千骑先至,博望侯将万骑在后至。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郎中令,郎中令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博望侯至,匈奴兵引去。博望侯坐行留(12),当斩(13),赎为庶人。而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14),与合骑侯失道(15),不相得,骠骑将军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16),斩首虏三万二百级,获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17)、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师大率减什三(18),益封去病五千户。赐校尉从至小月氏爵左庶长(19)。鹰击司马破奴再从骠骑将军斩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骑将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虏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虏千四百人(20),以千五百户封破奴为从骠侯。校尉句王高不识,从骠骑将军捕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虏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户封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有功,封为煇渠侯。”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骠罩铅骑(21),骠骑所将常选(22),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将)军(23),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24)。由此骠骑日以亲贵,比大将军(25)。
唐朝诗人对李广多有赞颂。
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飞将”即指“飞将军”李广。下面是我整理的飞将军文言文翻译,欢迎查看。
飞将军原文: 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
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悉闷瞎杀追骑,以故得脱 飞将军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
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飞将军人物生平 将门出身 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
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力战而名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
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
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5]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
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睁空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
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
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 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
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
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
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
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网络上找的,删减了一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将,jiāng 〈动〉 1. (《说文》:“形声。
从寸,酱省声。”案:从繁体字形看,将字从爿,从手持肉之形。
“爿”指木片。“爿”与“手持肉”联合起来表示“在木片上涂抹肉汁”。
本义:带肉汁的木片。引申义:以带肉汁木片引诱、鼓励。
转义:半液态半固态的涂抹类辅助食品。凡从将之字皆与此本义、引申义及转义有关。)
2. 扶持,扶助将,扶也。——《广雅》 案:扶助即辅助。
“将”作为带肉汁的木片是一种实现目的的辅助手段,故有扶助义。 无将大车。
——《诗•小雅•无将大车》 案:此句中的“将”,是“引导”的意思。 天不我将。
——《诗•大雅•桑柔》 案,此例句中的“将”,是激励、引导的意思。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乐府诗集•木兰诗》 案:扶将,扶助和引领 为人将车。——《史记•田叔传》。
索隐:“犹御车也。” 案:将车,引车。
吏谨将之。——《荀子•成相》。
注:“持也。” 案:将之:激励之、引领之。
3. 又如:将美(助成好事);将引(扶助收纳);将扶(扶持;搀扶);将助(扶助;支持) 4. 奉行,秉承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5. 送行来者弗迎,去者弗将。——《淮南子•诠言》 6. 又如:将意(致意);将迎(送往迎来);将送(送行;遣送) 7. 携带 将家就鱼麦,归 *** 湖边。
——元结《贼退示官吏》 8. 带领 将胡骏马而归。——《淮南子•人间训》 9. 顺从;随从 备物以将形。
——《庄子•庚桑楚》 将自何所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0. 供养;奉养 不遑将父。
——《诗•小雅•四牡》 不遑将母。 11. 行,进 日就月将。
——《诗•敬之》 12. 使用 菩萨将甚兵器?——《西游记》 〈副〉 1. 就要;将要 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六年》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将以实笾豆。
——明• 刘基《卖柑者言》 将炫外。 将恐深。
——《韩非子•喻老》 将益深。 将以有为也。
(这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见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序》。文天祥引用此语,说明自己想忍辱留生,以图大举。)
——宋• 文天祥《后序》 柳条将舒。——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带领);将然(指将要发生的事);将欲(将要;打算) 2. 必,必定 将拜君赐。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将有所不可。——宋• 苏轼《教战守》 民将不安。
3. 将近 将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 4. 岂;难道 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国语•楚语》 〈介〉 1. 相当于“拿”、“取” 将雌剑往。
——晋• 干宝《搜神记》 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 将子头来。
2. 相当于“把”、“用”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1. 连接意思平等的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且” 。
例如:将信将疑 2. 如果;假若 吾将再病。——清• 袁枚《祭妹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孙子》 3. 或;抑 将有人主张之乎?将无人主张之乎?——孟郊《上常州卢使君书》 〈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在现代汉语里见于方言 宫使驱将惜不得。
——唐• 白居易《卖炭翁》 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扒将起来。——《水浒传》 将 jiàng 〈名〉 1. (形声。
从寸,酱省声。本义:将领,带兵的人) 2. 同本义 将,帅也。
——《说文》 将止不面夷。——《国语•晋语》。
注:“帅也。” 是将率之事也。
——《荀子•富国》。注:“犹主领也。”
军必有将。——《吕氏春秋•执一》。
注:“主也。” 军将皆命卿。
——《周礼•大司马》 鲁欲使 慎子为将军。——《孟子》 将谓五官,左右虎贲、羽林、中郎将也。
——《后汉书•桓帝纪》注 人臣无将。——《汉书•叔孙通传》 代廉颇为将。
—— 汉• 刘向《列女传》 赵将 马服君。 诸将请所之。
——《资治通鉴•唐纪》 诸将皆失色。 将吏敢复有言迎操者。
——《资治通鉴》 〈动〉 1. 统率;率领 葛婴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将荆州之军。
——《三国志•诸葛亮传》 自将三千人。——《资治通鉴•唐纪》 李进诚将三千。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汉• 贾谊《过秦论》 括不可使将。—— 汉• 刘向《列女传》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淮南子•人间训》 将 qiāng 〈动〉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卫风•氓》。
军
军
jūn
【动】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encircle〗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攻杀〖attackandkill〗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指挥作战〖mand;battle〗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饶阳。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驻扎〖bestationed〗。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从军〖jointhearmy〗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明·徐渭《雌木兰》
军
军
jūn
【名】
军队〖armedforces;army;troops〗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军队的编制单位〖corps〗。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armsoftheservices〗。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士兵〖soldier〗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营房,军营〖barracks〗。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prefectureintheSungdynasty〗
奉化军节度。——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placeguardedbyarmymen〗,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阵地〖position〗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原文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注释
冯异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出行的时候与别的将军对面相逢,就带开马车让
路。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号称整齐 。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坐在一起,总是争说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躲在 树下休息,部队里送他个美称“大树将军”。攻入邯郸后,给将领们
重新分配任务,对部队也重新安排部署。这时,下级兵官都说愿意在“大树将军”麾下。光武帝因此很推崇他。
注释
(1)伐:夸耀。
(2)表识:标帜。
(3)军中号为整齐: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的。军中,指在刘秀反王莽的大军中。
(4)屏:远离(他人),避退。
(5)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6)更部分诸将:重新安排各个将领的任务。更,改动。
(7)隶:隶属。
(8)光武:指汉光武帝刘秀。
(9)多:赞扬。
(10)不伐:不称道自己的好处
(11)及:等到
(12)更:安排
2. 大将军立号而归 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大将军立号而归
古文中意思是:大将军立刻号令三军凯旋裤瞎则回程。
这个是神穗描写大将军卫青治军严明,击败匈奴以后,接到旨意立即领军胡棚归来。表达大将军对朝廷衷心耿耿。
3. 将军班师回朝,皇帝出城迎接,将军感叹道:若不辞官,我命不久矣
高处不胜寒,古代皇帝看似很让人羡慕,其实他们内心要考虑太多事情,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皇帝不得不派将军镇守各地,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万一将军经不起权力的诱惑,产生了谋反之心,对于皇帝则是巨大的威胁,所以古代很多名将都因皇帝的猜忌被杀,但有人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比如接下来要介绍的隋朝名将梁睿。
梁睿出生于北魏,父亲是曾经朝廷的功臣,凭借深厚的家世背景,他从小就 被大将军宇文泰收养在皇宫。背靠大树好乘凉,梁睿察言观色及交际能力都很强,而且品行端正,非常懂礼貌,从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宇文泰认为梁睿潜力很大,日后肯定有一番作为,就专门找人教他读书、射箭。
宇文觉建立北周,年纪轻轻的梁睿就被任命为刺史,不少大臣都觉得他乳臭未干,未必能担此重任。不蒸馒头争口气,梁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短短几年当中,与北齐军队数次大战,每次皆取得不错的战果,那些曾经不看好他的大臣,纷纷竖起大拇指。
此时正值用人之际,既然梁睿各方面表现都毁闹很棒,朝廷自然不会亏待他,不但提拔他为大将军,还赏赐许多财物。爱兵如子的梁睿,把大部分的赏赐都分给手下的将士,自己只留下其中一点,部下感动的不行,纷纷表示愿意一直跟着梁将军,即使战死沙场也不会皱一下眉头。
北周静帝在位时期,大权由丞相杨坚所掌控,文武官员的任免基本都是杨坚安排,换句话说,此时北周的皇帝形同虚设,但梁睿却对皇帝忠心耿耿。杨坚为了拉拢梁睿,派他取代了益州总管王谦的位置,王谦心里相当不爽,二话不说就带着部下谋反,很快被梁睿打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随着梁睿的名气越来越大,杨坚开始对他有些不放心,对此梁睿心里也很清楚,听从谋士的建议,劝杨坚称帝。杨坚稍微推辞一番,然后开心地接受北周静帝的禅位,隋朝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而梁睿算是开国功臣。
北方的突厥变得越来越猖狂,梁睿奉命镇守边关,等到边关稳定之后,梁睿担心自己常年在外,加上手握重兵,会被隋文帝猜忌,请求班师回朝。你还别说,梁睿的感觉真的很准,隋文帝的确对他不太放心,却又找不到除掉他的借口,既然派余游他自己提出班师回朝,立马就批准了。
当梁睿到达京城后,隋文帝亲自出城迎接,这本来也没什么尘销问题,但接下来的一个举动,把梁睿吓得不轻。隋文帝握着梁睿的手不送,对他嘘寒问暖,持续了好几分钟。回家之后,梁睿在家人面前感叹道:“如果再不辞官,我命不久矣!”第二天,他就以体弱多病为由请辞,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不与同僚交往,保全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65岁驾鹤西游。
4. 回到的文言文
必须有具体的实例、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进行判断。请你举一个遇到这类问题的实例。
--------------------------------
看这里
退就是“回去”、“回到家”或者“回到家里来”的意思。都讲得通。
翻译古文不应在字面上胶柱鼓瑟,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传达原意。比如“大败敌军”与“大胜敌军”意思一样,这是汉语约定俗成的特点。
◎ 归归 guī〈动〉(1) (会意。
从止,从妇省。本义:女子出嫁)(2) 同本义 [(of a woman) get married]归,女嫁也。
——《说文》帝乙归妹。——《易·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腔渣·桃夭》(之子:这个女子)女有归。
——《礼记·礼运》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杜甫《新婚别》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3)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
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大归曰来归。——《公羊传》(4) 又如:归安(旧时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归宗(出嫁女子回归娘家)。
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弃回家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5) 返回,回来 [go back;return]归,返也。——《广雅》明公归自王。
——西周金文《矢( zhé)令彝》分兵断其归津。——《资治通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史记·高祖本纪》主人忘归客不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6) 又如:归槽(回家);归升(回归天界);归朝(回朝);归本(返回农耕);归沐(回家洗沐)(7) 归还 [return sth. to;give sth. back to;restore sth. to]久假而不归。
——《孟子·尽心上》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8) 又如:没尘归事(交还政权);归元(归还人头);归俗(还俗);归业(回复原来的正业)(9) 辞官回家 [resign]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10) 又如:归耕(辞官归里);归老(辞官返回故里养老);归休(辞官退休);归卧(归林。
辞官还乡);归道(辞谢师职)(11) 死 [pass away]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12) 又如:归道山(死亡);归阴(死);归土(埋死人于土中);归休(死去);归神(归天。旧指离开人世,回归神位)(13) 投案自首 [surrender]。
如:归诚(归服投诚);归首(归降,自首投案);归命(归顺,顺从);归奉王朔(归顺朝廷)(14) 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put together]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樊将军以贫困来归 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清· 黄宗羲《原君》(15) 又如:归注(汇合)(16) 趋向;归向 [tend]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汉· 贾谊《论积贮疏》(17) 又如:归止(归着,归宿);归一(一样);归市(涌向集市);殊途同归(18) 用在重叠动词间,表示不相干或无结果。如:玩笑归玩笑,事情可得认真去办(19) 结算 [settle accounts]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枯圆禅不出一个清账。
——《儒林外史》(20) 通“馈”( kuì)。饷,赠送 [give as a gift]归公乘马,祭服五称。
——《左传·闵公二年》(21) 又如:归衣(赠送衣服)词性变化◎ 归归 guī〈名〉珠算中称一位除数的除法 [division on the abacus with a one-digit divisor]。如:九归◎ 归归 guī〈形〉羞惭 [ashamed;abashed]面目犂黑,状有归色。
——《战国策·秦策》。
5. 待我长发及腰 将军归来可好 此身君子意逍遥 怎料山什麼意思
出自《十里红妆》: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 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晚来客,红绳结发梢。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东都霞色好,西湖烟波渺。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袍。
逐句点评“待我长发及腰”:
一、待我长发及腰
1 古代女子15岁及笄表示成年,用簪子插住挽起的头发,表示已经到了该出嫁的年龄。
2 那么这位长发没有及腰的写信女子,她有没有成年?
A 成年了。既然达到或超过15岁成年了,那么随时可以嫁给“将军”,为什么非要强调长发及腰?古代男人也留全发,长发及腰根本不是女性的特征,有什么必要强调?
B 未成年。一个没到15岁的黄毛丫头,居然给“将军”写什么情诗,还大谈古代女子难以启齿的“腰”,充满情色挑逗意味,是不是太早熟了?她家里大人就不管她吗?
3 一个没到出嫁年龄的黄毛丫头,在男尊女卑的古代社会,自称“我”是否合适?建议改成“待妾长发及腰”,或“待奴长发及腰”。
二、将档胡军归来可好?
1 古代最年青的将军霍去病有句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看来这位归来可好的“将军”的意中人比较没出息,比霍去病差远了。等你长发一及腰,立刻就得回来娶你,哪管什么匈奴灭没灭。此诗格调低下。
2 所谓情诗,作为热恋中的男女,当然应该眼里只有爱情,只有“你”和“我”,为什么要强调对方“将军”的身份?功利主义,假爱情,格调庸俗。
三、此身君子意逍遥
1 “此身”是谁的“身”?如果是女子的“身”,那么女子怎么可以自称“君子”?
2 如果是男子也就是“将军”的“身”,那么为什么前面又说“此身”而不说“彼身”?彼此人我都不分,可谓蠢材矣。行盯拦
3 谁在“意逍遥”?写信女子相思正苦,怎么可能逍遥?前线“将军”征战正酣,怎么可能逍遥?此诗狗屁不通。
四、怎料山河萧萧
“将军”在前线“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这位女子却说“山河萧萧”,和“将军”大唱反调,看来“将军”根本没守住“山河多娇”,因为山河已经“萧萧”。
五、天光乍破遇
1 天光怎么可能“乍破”?“破晓”是“早晨刚开始发亮”,如果倒过来叫“晓破”还讲得通吗?“天光乍破”正是“晓破”,天已经亮了,你还怎么破?
2 银瓶乍破水浆迸,“破”是个动词,“破”的对象应该是个“名词”。但是“遇”也是个动词,“破遇”是动词加动词,怎么讲得通?此诗小学语文不及格。
六、则唯暮雪白头老
1 这句莫名其妙,前面还在憧憬“长发及腰”,突然就悲观起来,又是“暮雪”又是“白头”还“老”了。都“山河萧萧”了,你怎么就一定有把握能活到老。
2 雪是白的,头发也是白的,两个都是白颜色,混在一起分不清哪个是白雪,哪个是白头,一笔糊涂账,一点不懂“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美学原理。此诗作者是一位诗盲。
七、寒剑默听奔雷
1 所谓“寒剑”,是承接上句“暮雪”而来,下雪了,天冷了,剑也寒了。季节错乱,下雪天哪来的雷还奔雷,差点《书剑恩仇录》里的奔雷手文泰来都出来了。
2 “将军”是“执枪血战八方”,假设这位将军腰里同时又佩着宝剑护身,那么双手使枪时,剑的状态是在剑鞘里,也就不可能表现出“一剑霜寒十四州”那种气派。
3 看起来将军的长枪被敌人打掉了,只好拔出宝剑来拼命,可惜啊,假如敌人是“奔雷”,你拿着宝剑玩命,怎么可能是在“默听”?
八、长枪独守空壕
1 “将军”自述是“俱是少年英豪”,明明是一大群人,怎么变成了“独守空壕”?我看独守的根本不是“将军”或“长枪”,而只能是独守空闺的未成年的早熟黄毛丫头。
2 守战壕应该拿着弓箭,拿着长枪守战壕,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估计这里的“长枪”和“空壕”是另有所指也未可知,反正不会是什么正经话。
九、醉卧沙场君莫笑
1 抄袭还抄得不像,身份错乱,这话应该是“将军”来说,黄毛丫头凭什么替他说醉话。
2 下一句是“古来征战几人回”,又和前面的“将军归来可好”自相矛盾。这黄毛丫头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十、一夜吹彻画角
“画角”是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吹彻”是吹到最后一曲,不知这“画角”有什么整套的大曲子可吹,居然要吹一夜,也不嫌闹得慌,还睡不睡觉了,纯粹是个神经病,噪音扰民。
十一、江南晚来客
很明显,黄毛丫头和“将军”都是江南人,所以后面“将军”会说“西湖烟波渺”。那么这个“客”,到底是谁呢?就算“将军”回到江南,那也是回到“将军”自己的家乡,怎么能叫“客”。看起来这首情诗,写的只能是一种三角恋爱的关系。
十二、红绳结发梢
人家把红绳戴在手脖子上,要么就系在脚脖子上,要么就系在头上,这位倒好,把红绳结在发梢上。什么叫“发梢”?头发的最末端,就是留长发最容易分叉的那个地方,披头散发本来就妖里妖气的,再系上根红绳在发梢,整个一女妖精。
十三、待卿长发及腰
卿,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那么称对方为卿,假如不是夫妻关系,那么至少也是私订终身,但是问题来了,对方是个未成年的黄毛丫头,长发还没有及腰,勾引未成年少女,该当何罪?
十四、我必凯旋回朝
凯旋:战争获胜,军队奏着得胜乐曲归来。也泛指获胜归来。凯就是奏凯歌,旋就是归来。归来之后再加回,又归又回,叠床架屋多此一举。
十五、昔日纵马任逍遥
纵:放任;不拘束:放纵。那么纵马就是放任骏马剧烈奔跑。逍遥,当然是一种舒缓自在的状态。又剧烈又舒缓,又奔跑又自在,二合一根本搭配不起来,属于上错花轿嫁错郎,又名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十六、俱是少年英豪
少年英豪,自吹自擂,不过是跑跑马搞搞驴友俱乐部,要不就是一堆纨绔子弟不良少年深夜飚车噪音扰民,居然好意思自称英雄豪杰,这不是脸皮太厚的问题,而是应该加强家教和法制的问题。
十七、东都霞色好
东都霞色好,霞色哪里好?又有哪里的霞色不好?西都的霞色不好吗?还是陪都的霞色不好?此句没有特色。
十八、西湖烟波渺
西湖烟波渺,哪个湖哪条江的烟波不浩渺?此句和上句同样泛泛而写,没有特色也就没有艺术可言。
十九、执枪血战八方
1 执枪,手里执着枪,一点气势也没有,比如执鞭,执笔,这动作根本不像是打仗的样子。真打仗你就得举枪便刺,挺枪跃马,抱着枪呵呵呵冷笑三声,这才够味儿嘛。一定要意识到,枪是双手使的兵器,两只手能叫执吗?
2 血战八方,历史上除了镇压农民起义,根本不可能需要在国家的八个方向全面厮杀。
二十、誓守山河多娇
前面说血战八方,是个到处攻击的状态,后面又说誓守,到底是攻还是守?事实上据此诗描写来看,已经是烽烟四起了,哪来的山河多娇。
二十一、应有得胜归来日
前面说“我必凯旋回朝”,是个肯定的语气。现在又说“应有得胜归来日”,怎么又没把握了?
二十二、与卿共度良宵
这首破诗到此图穷匕现,原来所谓爱情,不过是为了上床。
二十三、盼携手终老
盼,用词不当,应该说“愿携手终老”。谁会盼着老呢?爱情和人生如此美丽,请不要辜负这个朝代啊。
二十四、愿与子同袍
1 同袍指的是战友,夫妻能叫战友吗?不过也可能这对夫妻比较庸俗,真的是“战友”也未可知。
2 与子同袍指的是同性,那么只能理解为,这位“将军”是男扮女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黄毛丫头则是一位男扮女装的俏小厮,反正这么美好的爱情根本就不可能是同志关系。
6. 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有哪个典故
准确来说,这个段子是现代人写的。仿自《十里红妆》的: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
但这个段子是为了一个网络游戏《剑侠情缘3》里的天策*藏剑的CP来写的。
天策,因为游戏设定是天策府【←军营】所正前以在游戏里被称作将军,军爷。在游戏大本【血战天逗档策】里就是挽救唐朝兴衰名族威亡的形象,但似乎结局都略悲惨。有诗:诸尽宵小天策义,长枪独守大唐魂。天策的武器就是长枪。
藏剑,一个十分君子的游戏设定。君子如风藏剑西湖。游戏里藏剑山庄在西湖旁。也对得上段子里的江南西湖。而有玩家写的关于藏剑的诗:逍遥此生君子意。一壶温酒向长空。武器就是轻重二剑。
因为这个游戏里腐女山清乱。。。基佬比较多【不腐不基不剑三】所以策藏算官配了。这个总的来说可以算个耽美段子。
不好意思真的。。。打破了你美好的幻想。。。绝对真实可以查证。。
7. 将军百战死,将 的古文意思
“将”是指将领、战将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互文的用法,并非特指将军百战死,壮士也有百战死的,后句亦是如此,只是为了音韵和意义的需要而分开了,百和十也不是确指,而是指战斗之多,时间之长,可这样翻译,将军壮士身经百战,打拼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归来。
1、原句是将军百战帆世明死,壮士十年归,句中将和军应该放在一起解释,就是将军的意思,将军和后面的壮士是互文句式,指将军和士兵们。
2、原文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3、出自《木兰诗》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态告、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人们熟悉的诗句.但是,如果问:将军经历百战都死了吗?回答这个问题,要了解“互文”修辞的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里的“将军”和“返纳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上下句意思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内涵十分丰富,行文极其精炼.
1、解释: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2、出处:《木兰诗》。
3、原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注释: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一样快。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5、赏析
《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将军百战死下一句:
壮士十年归
出自《木兰诗 》
一、将军百战死下一句:壮士十年归。
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出自《木兰诗》,意思如下:
将军和士兵们征战多年,经历了上百次的战斗,有的战死了,木兰和剩下的将士胜利归来。
本句使用了互文手法。并非特指将军百战死,壮士也有百战死的,后句亦是如此,只是为了音韵和意义的需要而分开了,百和十也不是确指,而是指战斗之多,时间之长
三、《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兰诗》被列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壮士十年归。
1、原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句中将和军应该放在一起解释,就是将军的意思,将军和后面的壮士是互文句式,指将军和士兵们。
2、原文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
木兰诗 / 木兰辞
作者: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此句直译:英勇的将军士兵身经百战战死沙场,平息连年的战事。
里面的“百”和“十”是虚指,并无夸张之意。但整句话就描绘出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动乱时局,就有夸张之意。
8. 古代皇帝对得胜回朝的将军说么
三军:步、车、骑三种兵种周代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纯宴、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老裤宏火,5火为队,2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侍册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9. “朕为将军解战袍”出自哪首诗,作者,年代,详解
出自《送毛伯温》;作者:朱厚熜;年代:明代。
详解:
《送毛伯温》
原文: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译文:
将军你争伐南方,胆气豪迈无比,腰间的钢刀如同一泓秋水般猜圆明亮 。风吹电闪之中旌旗飘,战鼓擂动,山河震动,日月高标。
将军神勇天生,犹如天上麒麟的后代,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指嘉猛拦靖自己)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文学赏析:
这是毛伯温出征安南时,明世宗朱厚熜为其写的壮行诗。
首联写主将气概和出师时的装束,充满豪壮之气。
颔联写鼓鸣旗展,以衬军威。前四句是对毛伯温和将士们的赞扬,称赞他们豪气凛然,撼动山河。
颈联作敌我分析,言麒麟有种,蝼蚁难逃,用“蝼蚁”来蔑视叛军,比喻中有议论。
尾联既表达了穗知塌对毛伯温出征必胜的信心,更是对毛伯温的信任和鼓励。全诗写得明白晓畅,铿锵有力,气势非凡,反映出明世宗早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