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污泥的來源
城市污泥是污水處理廠和污水處理的必然產物。未經恰當處理處置的污泥進入環境後,直接給水體和大氣帶來二次污染--------這就是城市污泥的來源
拓展: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如下:
(1)污泥含水率高。未脫水污泥含水率大於90%,初步脫水污泥含水率也高達80%,造成運輸成本高、堆放面積大,擠壓垃圾填埋場庫容,堵塞垃圾滲濾液管等問題;
(2)細菌滋生。不僅造成視覺污染,而且為其他有害生物的滋生提供了場所;
(3)大氣污染。污泥堆放在露天散發出臭氣和異味,日曬風刮,污染物顆粒會造成大氣污染;
(4)污染水體。經水浸泡、溶解,污染物伴隨污水流入河道,會污染地表水,進入地下水;
(5)含有重金屬。如不加以控制,則可能污染土地。
將流態的原生、濃縮或消化污泥脫除水分,轉化為半固態或固態泥塊的一種污泥處理方法。經過脫水後,污泥含水率可降低到55~80%,視污泥和沉渣的性質和脫水設備的效能而定。污泥的進一步脫水則稱污泥干化,干化污泥的含水率低於10%。脫水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干化法、機械脫水法和造粒法。自然干化法和機械脫水法適用於污水污泥。造粒法適用於混凝沉澱的污泥。
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普遍採用污泥脫水機進行脫水,形成含水率80~75%的脫水污泥,目前的市污水處理廠脫水污泥處置方法中,污泥農用佔44.8%、陸地填埋佔31%、其他處理約10.5%、沒有處理約13.7
我國污泥處理現狀
未來幾年是我國污水處理市場的黃金時代,將建成上千座污水處理廠。每座污水處理廠每天要排放含水率約99.2%的剩餘污泥數百乃至上萬噸,這些數量巨大的污泥將成為未來急需處理的難題。污泥處理技術包括了污泥的濃縮、脫水和乾燥三方面的技術。國內現有的基本是污泥濃縮和脫水技術,污泥經濃縮和脫水後,一般含水率只能降低到80%左右,而發達國家正逐步要求污泥的含水率降低到20%-30%。因此,高效、經濟的污泥處理技術包括脫水和乾燥技術將有巨大的市場。
隨著污水處理率的提高,污泥產量也不斷增加,污泥的處理處置問題愈加突出。
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產生干污泥約180萬t/年(含水80%污泥900萬t);預計未來五年內,每年將產生干污泥540萬t(含水80%污泥2700萬t);
現有污水處理設施中有污泥穩定處理設施的還不到1/4,現有污泥消化池能夠正常運行的為數也不多,有些根本就沒有運行。有些地方的污泥沒有得到合理的處理和處置便直接排放,造成了嚴重的二次污染。
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GB18918-2002《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於2003年7月1日開始實施,特別增加了污泥控制標準的內容。專家認為,目前迫切需要制定和完善配套系列標准,如污泥資源化用途的肥料、建材、施工用土等有關標准,需要細致研究污泥的安全性問題等等。
污泥處置國內外發展動態
污泥處理與處置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減少污泥最終處置前的體積,以降低污泥處理及最終處置的費用;
(2)通過處理使污泥穩定化,最終處置後不再產生污泥的進一步降解,從而避免產生二次污染;
(3)達到污泥的無害化與衛生化;
(4)在處理污泥的同時達到變害為利、綜合利用、保護環境的目的,如產生沼氣等。
污泥穩定化處置以厭氧消化為主,發達國家廣泛採用,歐美、日本、獨聯體等國家,用厭氧消化處理污泥占污泥量的一半以上。歐洲各個國家污泥處理方式所佔比例,厭氧平均佔58%,發達國家六十年代,對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系統的裝備已達到先進的成套產業化水平,如污泥消化系統設備、污泥濃縮脫水設備、污泥乾燥焚化設備、沼氣綜合利用設備、污泥高溫堆肥系統裝備以及污泥固化工業利用技術與設備,八十年代末又應用濕式氧化技術處置污泥。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起步較晚,八十年代中期建設城市大型污水廠,污泥處理也採用中溫厭氧消化,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引進了設備,尤其是藉助國外貸款建設項目中,污泥處理系統裝備幾乎全部需要進口。近十多年來,我國城市污水廠污泥處理技術和某些單項專用設備有較大發展,積累了中溫厭氧消化技術的豐富經驗,而在污泥處置和最終出路方面尚屬試驗研究階段。
污泥無害化主要包括殺死蟲卵,減少病菌和消除重金屬的污染,後者只能從上游污染源的嚴格控制來解決,污泥處置和綜合利用方法有填埋、焚燒、排海、製造建築材料等途徑。
據美國環保署估計,美國15300個城市污水處理廠中,年產干固體污泥769萬噸,45%的污泥用於農林業,21%進行填埋,30%用於投棄海洋。焚燒法由於能耗高,所以只佔3%。原西德年產干污泥約200萬噸,農田利用佔32%,填埋佔59%,焚燒佔8%。日本55%的污泥進行焚燒,35%的污泥進行填埋,約9%的污泥進行農田利用。污泥排海處置,由於對海洋越來越高的要求,許多國家已停止使用。污泥焚燒以日本、德國、奧地利等國佔比例高,一般大型污水廠污泥通過焚燒無害化,產生的熱能可回收利用,污泥減容減量化程度很高,但焚燒投資巨大,操作管理復雜,能耗和運行費均很高,近期內我國還不能全面推廣採用。據報導,日本擬研究污泥焚燒後殘渣融鑄成塊石堆砌的處置方法。總之,在大多數國家中,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土地利用和填埋仍是污泥處置的主要途徑,而隨著可填埋范圍的日益減少,土地利用將是一個主要的發展方向。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又是一個農業大國,城市污水污泥的土地利用應是一項重要的途徑。
2. 厭氧池剛開始運行的時候,污泥從哪裡來
厭氧運行啟動,要快速投泥,污泥肯定得買了,
如果想快速啟動,可以在周邊購買顆粒污泥,如果沒有這個條件就買同類水質的廢水處理系統的剩餘污泥,但一定要悶黑了的。再沒有就買市政污水廠的消化污泥,再沒有,就先高負荷培養好氧系統,加大產泥量排泥量,用自身系統的剩餘污泥培養厭氧污泥。
希望對你有幫助。
3. 污水池抽泥怎麼抽泥
如果有水不斷排入,最好弄一個潛水攪拌機,放進去池子,然後將池底的淤泥與水攪拌混合後,統一通過外面架泵抽出。
看你的情況肯定沒有即省錢又省力的辦法。不然就人工清淤吧。
4. 實驗需要接種污泥,從污水處理廠哪裡取活性污泥最好,為什麼
那要看你具體需要什麼性質的泥了。
如需好氧污泥就從二沉池配水井取;
如果需要厭氧污泥就沖缺氧段直接取。
去完污泥在根據你實驗的性質進行必要的污泥訓話。
5. 污水處理廠中活性污泥的濃度測定時應在哪兒取泥樣合適
在曝氣池中,像SBR這種間歇式運行的池子,應在曝氣的時候取樣,如果池子較長,還應分段取樣,如果是氧化溝這樣連續運行的工藝,在池子的各段都應均勻分布取樣點進行檢測。
6. 二沉池刮吸泥機最後泥是通過哪裡排出來了,是吸從哪裡吸,排往哪裡還是刮,從哪裡刮,排往哪裡
有吸,有刮。
刮的,以輻流式二沉池為例,最後的污泥被刮到中心的集泥坑中,由池底的排泥管道排出;吸的,一般是吸上去,通過桁架上的排泥管排到排泥渠中進入後續處理。
圖網上有的是,自己查吧
7. 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是怎麼處理的
污泥處理與處置的目的主要有四個:一是穩定化,通過處理使污泥停止降解;二是無害化,殺滅寄生蟲卵和病原微生物;三是減量化,減少污泥最終處置的體積,降低污泥處理及最終處置費用;四是資源化和最終處置,在處理污泥的同時實現化害為利、循環利用、保護環境的目的。
8. 污泥是怎麼產生的
污泥的來源: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很多沉澱物與漂浮物。如沉澱砂池、初次沉澱池排出的沉渣以及隔油池、氣浮池排出的油渣等,均是直接從廢水中分離出來的。
污泥目前處理的方向為「減量化、穩定化、資源化」趨勢進行。而其中,污泥減量化是最重要和最基礎的,只有從污水處理的源頭對污泥進行消減,才能有效地將污泥整體量度降低。
9. 污泥是怎麼產生的
污泥(sludge)是由水和污水處理過程所產生的固體沉澱物質。
污泥是污水處理後的產物,是一種由有機殘片、細菌菌體、無機顆粒、膠體等組成的極其復雜的非均質體。
由於污泥中的微生物不斷地消耗著廢水中的有機物質。被消耗的有機物質中,一部分有機物質被氧化以提供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另一部分有機物質則被微生物利用以合成新的細胞質,從而使微生物繁衍生殖,微生物在新陳代謝的同時,又有一部分老的微生物死亡,故產生了污泥。
污泥的主要特性是含水率高(可高達99%以上),有機物含量高,容易腐化發臭,並且顆粒較細,比重較小,呈膠狀液態。它是介於液體和固體之間的濃稠物,可以用泵運輸,但它很難通過沉降進行固液分離。
(9)污水廠取泥一般是從哪裡擴展閱讀
分類方法
1、按來源分污泥主要有生活污水污泥,工業廢水污泥和給水污泥。
2、按處理方法和分離過程分污泥可分為以下幾類:
初沉污泥():指污水一級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沉澱物;
活性污泥(activitedsludge):指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二沉池產生的沉澱物;
腐殖污泥:指生物膜法(如生物濾池、生物轉盤、部分生物接觸氧化池等)污水處理工藝中二次沉澱池產生的沉澱物。
化學污泥:指化學強化一級處理(或三級處理)後產生的污泥。
3、按污泥的不同產生階段分:
沉澱污泥(primarysettlingsludge):初次沉澱池中截留的污泥,包括物理沉澱污泥,混凝沉澱污泥,化學沉澱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