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將核污水排入大海是真的嗎
日本稱核污水為「處理水」,要排污入海,韓國反應激烈(2) 在8月初,韓聯社就有報道:如果日本政府真的要將核污水排入大海,那麼,韓方不排除會將日本告上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可能性。而在被韓媒問到這一問題時,韓國海洋水產部長官趙承煥也表示:韓方已經就日方的行為而成立了一個跨部門小區,並且還對是否要將日方告到國際法庭一事進行了多次討論。 而韓國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還在8月11日成立了「阻止福島核污水排海抗議團」,可見韓國對日本計劃排污入海一事的反應激烈。 韓國共同民主黨議員朴洪根告訴媒體:日本現在還沒有拿出能夠證明即將被排放到海里的污水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的證明,所以,日本政府不應該這樣做。而且,日本國內也出現了反對排污入海計劃的聲音。 他還提到了德國一家海洋研究所分析的數據,指出如果日本政府實施排污入海計劃,那麼,這些核污水將在7個月後韓國濟州海域。 這就難怪韓方會如此反感日本政府的排污入海計劃。而如果日本政府無法保證這些污水不會污染海洋環境,那日本政府此舉就是不不負責任的,日方此舉,不但回影響韓國周邊海域,也將會影響整個太平洋海域的安全。 所以,太平洋島國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戴維·帕努埃洛也在本月22日譴責日本政府的排污入海計劃。他指出:我們不能對太平洋可能遭到破壞的威脅視而不見。 而就整個太平洋海域的安全而言,我們也不能對日本可能會污染海域的行為視而不見。希望日本政府拿出能夠證明這些「處理水」不會污染海洋的證據,不要為了滿足一時的需求而破壞海洋環境。
2. 日本政府曾提了5種方案處理核廢水的方式,你覺得哪一種最靠譜
據日本東電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用於冷卻核反應堆的放射性核廢水已達到125萬噸。 而他們的總存儲量也就是137萬噸,所以說也就快存滿了。
五種方案針對這么多的核廢水處理問題,日本曾提出5種處理方案,分別是:①排入海里、②變成水蒸氣排入大氣、③沿著地下管道排入地底深處、④電解處理、⑤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
再將核廢水凝膠與前面用化學沉澱法濃縮後過濾出來的疏鬆絨粒和化學絮凝劑一並轉移到防滲、防輻射的水泥槽中,再經過加壓、固化、圖層等處理,使得核廢水以凝膠的形式存在於水泥密封槽內,最後將密封槽托運掩埋於建在地下厚厚岩石層里的核廢料處理庫中或4000m以下的海底深處。
很明顯,這種方法也不能做到重復利用核廢料,無非就是找地方存放罷了,但這種辦法可是很燒錢的,而且核廢水的體積會變大。
3. 日本向太平洋排放核廢水,日本當局處理核廢水為何選擇如此「擺爛」的方式
今天是7月20日,根據最新報道顯示,日本將直接向太平洋排放核廢水,要知道,日本在很久之前就在為自己的核廢水排放製造輿論,先排除福島水飲料,再推出福島的水果,然後再推出相關的政策以及檢測報告,但是實際上這樣都改變不了核廢水有著強大的輻射性的事實。而且核廢水有著很多種的方法,為何日本當局選擇這種最差的方法來直接排放核廢水呢?
希望日本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4. 核廢水有哪些妥善的處理方法日本處理核廢水的方法你怎麼看
核廢水妥善處理方法,有深埋地下、砂漿固化掩埋,以及氫氣釋放和蒸汽釋放。對於日本處理核廢水方法,我個人非常厭惡,日本為了節省經濟和工序,直接將核廢水排放到了太平洋中,這種做法懶省事,同時也給全球人類和海洋生態系統,帶來了嚴重安全隱患。
核能開發讓能源,有了全新補充。核能不同於其他能源,如果發生意外,將會給人類和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與破壞。曾經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受到核污染區域,至今沒有人居住。少了人的活動軌跡,這里反倒成為了動植物的天堂,它們不懂得核輻射的危害,也願意生活在,沒有人打擾空間里。
核污染必須引起我們重視,這一污染物危害嚴重,而且污染時間也非常長。日本排放核廢水做法,必將讓自己受到反噬,也必將被全人類唾棄。
5. 核污水入海究竟有多可怕處理核污水有哪些困難
在國內人民反對聲音逐漸高漲的情勢下,日本政府依然沒有放棄將核廢水排入海洋的決定,各國也逐漸開始出台相應的對策一應對核污染帶來的嚴重後果。
一、核污染給日本造成的危害和負擔
福島核電站在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核廢水儲存設施泄露,給福島地區帶來很嚴重的輻射,其實福島核電站在地震發生前就已經發生過泄露事件,因為當時信息傳播受局限,因此沒有引起很大的恐慌。
但是生態屬於一個大的循環系統,海洋被污染後會通過洋流、大氣降水等到達內陸地區,最後影響到全球的生態安全。
6. 日本政府曾提5種方案,排污入海成本最低,分別是哪五種方案
自從前幾天日本宣布會將在日本“3·11”大地震中產生的核廢水傾倒在太平洋的消息之後,社會各個行業都非常關注,大部分聲音都是反對的,我國、俄羅斯、韓國對此都是表示反對,甚至日本國內的民眾都是表示反對,很多人都走上街頭,紛紛呼籲重新考慮處理核廢水的方案,不能這樣簡單粗暴。截止今年年初,這些當時用於冷卻核反應堆的放射性核廢水儲存在核電站的儲存罐內,已經高達125萬噸,數量這么龐大,相信清理費用也是非常大。
要說日本政府也不是沒有想過其他的解決方案,當時因為這一個直接排放入海的處理方法的費用是最低的,所以,日本方面鼠目寸光,覺得在這樣的方法是最可取的,真的是令人憤怒。
當時在今年的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福島核廢水排海,並將“稀釋後排入海洋”確定為最終解決方案。
7. 日本為什麼要把核廢水倒進大海
日本把核廢水倒進大海是因為這種方式成本最低,也最省事。對於如何處理這些核廢水,日本經濟產業省曾提出5種方案:
一是蒸發釋放,但需要電力,成本高。
二是電解排放,但需要巨大電力和高昂成本。
三是地下掩埋,但工程浩大、費用高昂。花費很多。
四是注入地層,但會污染地下水,讓日本斷子絕孫。
五是稀釋入海,雖然成本低,但會讓世界一起承擔核污染。
正因為其中利弊都很鮮明,導致日本當局長期猶豫不決,但根本原因是不願繼續承擔巨額儲存和稀釋處理費用。
(7)日本清理核廢水需要多少成本擴展閱讀
專家表示福島核廢水與核電廠正常廢水有本質區別:
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研究員劉新華日前表示,核電廠正常運行的廢水來源於工業產生水、地面排水等,最後再進行非常嚴密的處理,然後再排放。
福島核事故的廢水是來源於堆芯的冷卻水和進入反應堆芯的雨水、地下水等。這種水是直接和融化後的反應堆堆芯相接觸的,所以它具有反應堆里所有的核素。而日本福島核廢水還是超標的。
此外,專家還表示,福島核事故廢水處理處置形式不只有排入海洋一種,關於廢水處置方案,日本曾提出過氫氣釋放、地層注入、地下掩埋、蒸汽釋放和海洋排放等五種選擇。但日本選擇了經濟代價最小的海洋排放方案,單方面做出排海決定,將本該由自身承擔的責任轉嫁給全人類,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行為,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
8. 福島逾100萬噸核廢水將進入太平洋,日本為何這么做
日本作為一個地震頻發國原本並不適合建設核電站,其中處理福島核電站泄漏產生的大量廢水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無論如何最終都會留一下一部分的放射性物質殘余。這樣的廢水一旦排入海洋,所造成的後果很難預料。日本之所以這樣做,第一個原因是由於核廢水的儲存面積不足。眾所周知日本地方狹小,人員密集,這樣的廢水又只能儲存在特定的容器中,造成了一定的土地壓力。第二個原因是經過處理後的廢水在理論指標上達到了國際標准,排入大海符合國際慣例。第三個原因是殘留的氚相對而言給自然環境帶來的影響要低於其他的放射性物質。綜上原因,日本擬定了這樣的廢水處理措施。
一、廢水儲量接近極限福島核電站中,每天產生的廢水量是非常巨大的。這些廢水全部都要儲存在福島核電站周邊,等待進一步的處理。幾年累積下來,廢水儲量已經接近上限。因此日本才迫切地想要採取進一步的措施,緩解目前的壓力。
你對於日本排放核廢水的行為怎麼看呢?
9. 日本計劃將百萬噸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日本真的是別無選擇才這樣的嗎
現在其實是有更好的辦法解決這些核污水,但是日本因為成本太高不去使用,將核污水直接排入太平洋是最簡單成本最低的,但造成影響是最大的。
01、日本計劃將百萬噸核污水排入太平洋。核污水就是核電站所產生的廢水,不過裡面含有氚,氚對於環境人體都是具有傷害力的,因此核污水一般都是需要經過處理才能排放出去的。
日本福島在2011年經歷了一次大地震,當時核電站產生大量的核污水,這些核污水一直都沒有得到處理,在10月15日就有日本媒體報道日本計劃將福島的百萬噸核污水排入太平洋中。
過濾就是通過過濾裝置將有害的物質攔截下來,再將水排出去,這些物質也是進行壓縮處理,這兩種方法遠比直接核污水排入海中要好,而且這技術也不是非常難的,只是成本有些高。
10. 日企曾向大海排放有毒廢水,引發致命「水俁病」,為何還要執意排核廢水
對於如何處理這125萬噸核污水,日本政府專家小組此前曾提出多種解決方案,包括新建巨型儲水罐、排放入海、蒸發釋放、注入地層等。但是,日本沒有選擇其他方案,最終選擇將核污水排放進入太平洋的方案,將這種本該由日本自己承擔的環境問題推給全球其他國家來承擔。
對於日本核污水的處理方式,日本民間組織“核能市民委員會”也認為,“巨型儲水罐保存法”或“灰漿凝固處理法”是現有技術下的最佳解決辦法。就以儲水罐為例,以目前核污水的產生速度,只要再建1.2倍於現在規模的儲水罐,就可以存放未來30年的核污水,直到反應堆核燃料耗盡。修建這么多的儲水罐需要成本,東京電力公司卻聲稱沒有土地修建新的儲水罐。然而令人打臉的是,據日本媒體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周邊有大量因輻射量過高而不宜居住的閑置土地,完全可以用來新建儲水罐。東京電力公司說沒有土地,這不過是借口罷了,直接排放大海成本自然比修建儲水罐成本低得多。日本還有更好的處理核廢水的方案,但是日本為了自己降低處理成本,而不顧全球的生態安全,選擇將核污水排入大海,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希望那些十分重視全球環境問題的西方國家出來走幾步,在這個時候不要裝聾作啞,否則就是在環境問題上雙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