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香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成什麼

香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成什麼

發布時間:2025-07-10 07:13:33

⑴ 搞清鐵鹽的正確使用方式,投葯時候才能少走彎路!

污水處理領域,鐵鹽作為一種替代鋁鹽的混凝劑,以其對生物體無毒害、價格低廉、使用性能優越等優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鋁鹽相比,鐵鹽在低溫、低濁度條件下仍能保持較好的混凝效果,且對水中有機物的去除效果更佳。此外,鐵鹽還能與水中的硫化物、磷酸鹽及砷酸鹽等發生化學反應,形成沉澱,從而實現除硫、除磷及除砷的目的。

鐵鹽在污水混凝、化學除磷及污泥脫水等方面的應用,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通過投加鐵鹽,如氯化鐵、聚合硫酸鐵、聚氯化鐵等,可以有效去除小粒徑的污染物,提高沉澱速度和處理效果。以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和深圳觀瀾河應急治理工程為例,選用氯化鐵和聚氯化鐵作為混凝劑,出水水質穩定,對懸浮固體(SS)、化學需氧量(COD)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顯著。

在化學除磷過程中,鐵鹽與水中的磷酸鹽反應生成沉澱物,同時通過強烈水解產生多核羥基絡合物,形成更穩定的礬花,提高除磷效率。深圳福永污水處理廠採用聚氯化鐵作為好氧出水末端除磷劑,有效降低了原水總磷含量,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 一級A標准。

在污泥脫水方面,通過向污泥中投加適量的鐵鹽調理劑,使污泥顆粒脫穩絮凝,降低污泥比阻,改善脫水性能。香港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採用氯化鐵作為污泥脫水劑,顯著降低了污泥含水量,提高了脫水效率。美國環保局的研究也證實,氯化鐵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污泥脫水葯劑。

鐵鹽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對於去除COD、SS、色度、硫化物及油狀物等污染物展現出明顯的去除效果。例如,江門銀洲湖紙業基地廢水處理廠及大連油田廢水處理廠,採用聚氯化鐵作為混凝劑,出水水質穩定,污染物去除率顯著提高。

隨著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的加劇,對混凝劑的需求量持續增長。鐵鹽混凝劑作為一種環保、經濟、性能優越的凈水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利用鋼鐵酸洗廢液制備的氯化鐵、聚氯化鐵等,不僅成本優勢明顯,且在混凝劑市場中將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未來,鐵鹽混凝劑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應用將更加廣泛,為解決水資源問題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⑵ 香港的人口那麼多,拉出來的屎是怎樣處理掉呢

家居污水大多接駁到公共污水渠,再接駁到政府的污水處理設施。

污水處理設施的類型有:

基本處理 – 包括隔篩及沉砂處理,把污水裡面直徑超過2.5毫米的沙瀝,及超過6毫米的懸浮固體從污水中隔離。

一級處理 – 包括隔篩、沉砂及一級沉澱處理,在基本處理後繼續讓污水進行較長時間的沉澱,使到較細的懸浮固體沉澱隔離。

化學強化一級處理 – 污水會被加入適量氯化鐵和高分子聚合物,以提升消減污水中的懸浮固體及生化需氧量的能力。經過化學作用後,污水裡面的懸浮物質會凝聚成較大的固體,沉積池底。這些沉澱後的污泥會被機器隔離。

二級處理 – 污水經過隔篩(一級處理)之後,除進行沉澱,清除細小懸浮固體外,污水更要流入曝氣池,讓池中的微生物分解污水裡面的有機物質,再消毒。

最後,處理過的污水會通過排放口,排放出海,河流及內陸水域。

⑶ 通過香港這座最大規模污水廠,理解污水處理流程

沙田污水處理廠,香港最大規模的二級污水處理設施,位於新界沙田區,面積相當於30座足球場,於1982年建成,處理沙田、馬鞍山及大埔白石角地區的污水。設有第一期和第二期,於2010年完成第三期擴建,每日處理23萬立方米污水和120公噸污泥。

沙田污水處理廠服務約60萬居民,未來將搬遷至對面亞公角山體內的岩洞,面積比赤柱污水處理廠大15倍,以釋放約28公頃高價值、優質臨海土地。搬遷計劃於2018年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2019年展開,2030年完成,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型人工岩洞污水處理廠,設有全港首個「經處理污水冷卻系統」。

污水處理流程包括收集污水、一級處理、二級(生物)處理和消毒等步驟。收集污水後,經過細隔柵、螺旋式運輸帶、除砂、流量測量和初級沉澱池等一級處理,以去除大尺寸渣滓和懸浮固體廢物。二級處理則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通過曝氣池、混合液分配槽、平流式和幅流式最後沉澱池等設備,以及紫外線照射消毒技術,進一步凈化污水。

處理後的污水符合環保標准,通過壓力管道排放至啟德明渠,最終進入維多利亞港。搬遷計劃旨在改善污水處理效率,釋放土地資源,同時採用環保技術,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污水處理能力。

⑷ 強化混凝技術研究及應用進展

下面是中達咨詢給大家帶來關於強化混凝技術研究及應用進展相關內容,以供參考。
通過綜合大量文獻,概述了強化混凝概念、機理和影響因素;介紹了強化混凝技術在國內外的應用;總結了強化混凝技術和混凝劑的研究進展情況;提出了強化混凝技術和混凝劑在研究和應用方面有待解決的問題,以供今後研究參考。
強化混凝是在常規混凝的基礎上,基於新型混凝劑的開發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水處理工藝,能有效去除污染水體中的懸浮顆粒、膠體雜質、總磷和藻類等污染物質。關於強化混凝,有強化混凝、化學強化一級處理和強化絮凝等多種提法,本文統稱之為強化混凝。強化混凝技術的概念還沒有形成權威的解釋,筆者認為,強化混凝技術是對常規混凝中葯劑、混合、凝聚和絮凝任瞎凳一環節或多環節的強化和優化,從而進一步提高對水中污染物,包括低分子溶解性污染物的凈化效果。
強化混凝作用機理與常規混凝並無太大差別,主要包括壓縮雙電層作用、吸附電中和作用、吸附-架橋作用、沉析物網捕作用和特殊混凝作用等。向污染水體投入混凝劑後,一方面通過壓縮雙電層和吸附電中和作用,膠體擴散層被壓縮,ξ電位降低,膠體脫穩;另一方面通過吸附-架橋和沉析物網捕等作用使脫穩後的膠體相互聚結成大的絮體並沉澱,最終固液分離。新型高分子混凝劑的使用使以上作用得到強化,它不僅具有以絮凝體吸附水中非溶性大分子有機污染物的物理吸附作用;又能對水中溶解性低分子有機物產生很強的化學吸附和強氧化等多種凈化效果,從而可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但是,要取得良好的混凝效果還和許多因素有關,其中包括混凝劑品種、混凝劑投加量、水質、水力條件、水溫、鹼度和pH等。只有優化這些反應條件,使混凝劑在最佳條件下起作用,才能達到強化混凝提高常規混凝效果的目的。
1強化混凝技術在國內外的應用
1.1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應用
英國早在1870年就開始應用混凝技術,但很快被生物處理所取代,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新型高效混凝劑的不斷問世,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污水中有機物和磷的去除率,強化混凝技術開始應用於實際工程。
美國對於強化混凝技術在給水處理中的研究和應用較多,但是在城市污水處理中也有報道。美國落杉磯市的Hyperion污水處理廠採用一種陰離子高聚物(0.15mg/L),與10mg/L的FeCl3復配處理城市污水,連續運行6a,SS和BOD5的一級處理去除率穩定在83%和51%左右,同時對磷和重金屬的去除效果也很好,而其基建費和運行費卻只有二級處理廠的30%左右。南加利福尼亞4大污水處理廠通過對傳統一級處理的工藝進行改進,投加FeCl3混凝劑和部分助凝劑,處理效果大幅度提高。改進後的一級處理工藝,SS去除率達到了85%,BOD5的去除率增加到50%以上。Mete等認為,從經濟和技術上來講,強化混凝法是一項簡單而有效的水處理技術,能有效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機物、膠體雜質等。
此外,以色列、埃及、日本和挪威等國對強化混凝的研究和應用均有較多成功的實例。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強化混凝技術在我國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Harleman等在香港最大的一座CEPT污水處理廠建造之前,曾做了強化混凝工藝和常規一級處理工藝的比較試驗。試驗表明,10mg/L的FeCl3和0.15mg/L的聚合物能使SS的去除率從71%提高到91%,BOD5的去除率從42%提高到80%,且可節省30%沉澱池體積。
台灣的ChenChiuyang研究了城市污水排海前的強化混凝處理,投加硫酸鋁和PAC各30mg/L,沉澱1h,SS和BOD5的去除率分別為70%和60%,比強化處理前提高了25和35個百分點。
王東海、任潔等採用無機絮凝劑處理低濃度生活污水,當PAC投加量為30~50mg/L時,CODCr去除率達70%以上,達標排放鍵迅。
強化混凝處理生活污水在國內外均有很多成功的實例,北歐大型湖泊周邊城鎮和南歐地中海沿岸城鎮經常採用強化混凝技術作為生活污水處理技術,可以說強化混凝是僅次於生化處理的生活污水處理主流技術。在強化混凝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國內外均注重於現有常規混凝劑及絮凝劑的組合或復配,以求達到低成本和高去除率的統一。相磨亮旅對於常規生化處理工藝,強化混凝技術可以節省工程投資,減少水處理成本費用和節約用地面積,特別是該技術對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元素之一的總磷的去除率能達到90%以上,是很多常規生物處理技術不可比擬的。因此,強化混凝技術是解決我國城鎮由於資金不足導致污水處理率低的出路之一。上海市在建的兩個超大型污水處理廠:竹園污水處理廠(一期)與白龍港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能力分別為170萬m3與130萬m3)也採用以強化混凝為主的處理工藝流程。隨著強化混凝技術在我國的普及,2003年頒布的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放標准(GB189118-2002)中對該工藝技術的排放標准進行了規定。
1.2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強化混凝技術廣泛應用於工業廢水的(預)處理,特別是在化工廢水、染整廢水和造紙廢水的預處理中更為普遍。阮湘元等用PAC、PAM預處理富含有機染料的染整廢水,聯合氧化絮凝床,出水可達工業污水排放標准;朱虹等研究表明,新型絮凝劑聚磷硫酸鐵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染整廢水處理絮凝劑。另外,強化混凝在染整廢水的脫色處理中應用較多,這方面,李春華等做過比較詳細的綜述。
此外,強化混凝在造紙廢水處理中的應用較多,李福仁用PAC與PAM復配預處理,聯合氣浮工藝處理高濃度CTMP制漿造紙廢水,處理效率高,出水水質穩定,可直接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張學洪等比較了多種混凝劑對造紙廢水的處理,發現PAC最為合適,不必調節pH,出水達國家污水排放標准。
強化混凝在其他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國內常有報道。姚文娟等研究表明,PAC、殼聚糖、膨潤土和PAM等絮凝劑對酒精槽的離心廢液有較好的絮凝效果,SS去除率為86.57%~89.62%,CODCr去除率為58.2%~59.2%;相波等用Na2S、FeCl3、PAM復配對銅酞菁廢水預處理,聯合缺氧-好氧生物接觸氧化工藝,取得良好的效果,各項指標均達國家一級排放標准。吳敦虎等研究表明,用聚合氯化硫酸鋁和聚合氯化硫酸鋁鐵混凝劑處理COD為1000~4000mg/L的制葯廢水,去除率達80%。
與生活污水的強化混凝技術相比,工業廢水的強化混凝技術研究更注重於針對不同種類廢水或污染物,開發處理效果更佳的新型混凝劑或含有新型混凝劑的復配混凝劑,以及強化混凝與其他工藝的聯合使用,而對經濟方面的要求相對較寬松。這是由於一些工業廢水含有有毒有害物質不能直接進行生物處理的原因。因此,研究更多更有效的新型混凝劑將推動強化混凝技術在工業廢水處理中的應用,也是治理工業廢水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1.3在污染地表水處理中的試驗
近幾年,強化混凝在污染地表水處理中的應用漸漸受到關注。中科院王曙光等採用聚合氯化鐵(PFC)為混凝劑,對深圳市的龍崗河、觀蘭河、燕川河、大茅河水體進行了強化混凝處理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當PFC投加量為50mg/L時,觀蘭河(原水CODCr=48.0mg/L)的CODCr去除率達70%以上,濁度去除率達91%,TP的去除率達到95%,TN的去除率達41%;大茅河(原水CODCr=84.0mg/L)的CODCr去除率達到50%以上,濁度去除率達78%,TP的去除率達96.5%,TN的去除率達41.6%,對重金屬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處理後水質達到或接近地面水水質標准。
孫從軍等以多種混凝劑,對數條嚴重污染的蘇州河支流水體進行強化混凝實驗室研究。結果表明,硅藻土較為有效,在最佳投葯量為200mg/L的條件下,CODCr去除率為43%~59%,P去除率為92%~100%,但NH3-N幾乎沒有去除。
ChengWenpo等用Al2(SO4)3、PAC、FeCl3和PFS等混凝劑處理水庫水。結果表明,PFS比FeCl3有更好的溶解性有機物(DOC)去除率和更少的鐵殘留;Al2(SO4)3對濁度、色度和細菌的去除效果最好,但是對DOC的去除效果不夠理想;當PFS和Al2(SO4)3聯合使用時,處理效果最佳,DOC、濁度、色度都能得到很好的去除。
污染地表水是介於污水和清潔地表水之間的那部分水,特別是小型封閉水體,包括污染的城市景觀水體。這部分水體的治理,是強化混凝技術應用的新領域,國內已開始研究。由於其污染物濃度較小,相對去除率較低,但是磷的去除相當可觀,能有效防治水體的富營養化,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通常可以採取建造構築物或直接投撒的方式來實現污染水體的強化混凝處理。上海佛欣河道公司應用投撒混凝劑來壓制藻類的泛濫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某些混凝劑的安全性令人擔憂,特別是一些新型高效混凝劑和生物混凝劑的應用,在考慮到其處理效果和處理成本的同時,更應考慮其安全性。
2強化混凝技術研究新進展
2.1混凝劑研究新進展
2.1.1無機高分子混凝劑
無機高分子混凝劑(InorganicPolymerFlocculant,IPF)以其投葯量少、無毒或低毒、價廉和處理效果好等優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逐漸成為給水、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處理的主流混凝劑,被稱為第二代混凝劑。目前應用比較多的還是聚鋁、聚鐵兩大系列,如PAC、PAFC等,但是新型的聚硅、聚磷和聚硫也不斷面世,並顯現出不凡的混凝效果,如聚硅酸鋁、聚磷酸鐵等。因此,無機高分子混凝劑呈現多品種、多組份和多功能的發展趨勢,但品種繁多,產品質量不夠穩定。在今後的研究應用中,應優化混凝劑的制備工藝,改進產品的性能和穩定性,同時根據特定的水質成分開發相應的混凝劑品種和配方,並結合高效混合反應器和智能化投葯監控技術,進一步提高混凝效果。
2.1.2有機高分子絮凝劑
有機高分子混凝劑主要是通過其鏈狀分子的吸附-架橋而起作用,它的應用能有效提高絮體顆粒尺寸,絮體顆粒直徑要比單一投加PAC形成的顆粒直徑大3~5倍,所以在強化混凝中得到廣泛應用。
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可分為天然和合成兩大類。合成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由於分子量大,分子鏈官能團多的結構特點,在市場上占絕對優勢,其中以聚丙烯醯胺系列最為廣泛,由於其殘留單體具有毒性,限制了其在某些水處理領域的發展。天然有機高分子絮凝劑由於原料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無毒,易於生物降解等特點顯示了良好的應用前景,但由於其電荷密度小,分子量較低,且易發生生物反應而失去絮凝活性,使其用量遠小於有機合成高分子絮凝劑。經過改性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劑能克服以上缺點,特別受到關注。其中,澱粉改性絮凝劑的研究開發尤為引人注目。因此,研究和開發高效、安全、可生物降解的有機高分子絮凝劑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2.1.3其他混凝劑
除無機高分子混凝劑和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兩種主流混凝劑外,微生物絮凝劑(MicrobialFlocculantsMBF)近年來受到研究者極大關注。它是利用生物技術,從微生物體或其分泌物中提取、純化而獲得的一種安全、高效,且能自然降解的新型水處理絮凝劑。MBF可以克服無機高分子和合成有機高分子絮凝劑本身固有的安全與環境污染方面的缺陷,易於生物降解,無二次污染。目前,已應用於紙漿廢水、染料廢水處理及污泥脫水、發酵菌體去除等領域,取得了良好的絮凝效果。但是,目前國內的研究多限於對其在實際應用中的研究,而對其作用機理等基礎性研究較少,有待進一步加強。余榮升等指出,由於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微生物細胞基因的認識和控制也越來越自如,即可根據不同的廢水水質研製出具有針對性的高效MBF,這樣不僅可大大降低絮凝劑的投加量,還可以降低處理成本。
另外,近年來礦物類混凝劑也有一定的發展,粉煤灰、硅藻土、沸石粉和膨潤土等礦物質製成的混凝劑也開始應用於水處理中。據報道,黃彩海、於衍真等制備的粉煤灰混凝劑,混凝效果優於傳統的單一鋁、鐵混凝劑,可用於各種工業廢水的處理。
2.1.4混凝劑的改性和復配
混凝劑的改性和復配能優化混凝劑性能,提高混凝效果。江霜英等對上海污水二期工程污水強化混凝處理的試驗研究表明,聚合雙酸鋁鐵同有機高分子絮凝劑復配經濟有效。Petzold、李爾等也做過類似的研究,表明兩種或兩種以上混凝劑處理廢水,處理效果優於單一混凝劑的使用,有機和無機混凝劑相配合更為有效,具有廣闊的工程應用前景。
2.2強化混凝機理研究新進展
2.2.1表面絡合原理及其定量計算模式在強化混凝中的應用
70年代初期Stumn等首先提出對水合氧化物的分散體系中金屬離子的專屬吸附採用配位化學的處理方法,認為顆粒物界面上與H、OH-和金屬離子的結合屬於絡合化學反應,此時的吸附量可以用與溶液中絡合平衡類似的方法,按質量作用定律加於討論。Schindler等對這一概念加於進一步的闡述,因而後來被稱為Stumn-Schindle絡合模式,近年被廣泛應用於固液界面上反應機制的研究。由於表面絡合模型的計算相當繁雜,主要應用計算機模塊來進行多組分多相的復雜計算,目前主要的計算機程序有REDE-QL,MINEQL,MICROQL,SUREQL,HYDRAQL,FITEQL等。它們可用來計算各種化學平衡和表面絡合反應中的平衡常數和組分濃度。例如MICROQL可以計算飽和Al(OH)3溶液中鋁的形態分布及其表面平衡常數。王向天等應用Stumn-Schindle絡合模式,計算了高嶺土、二氧化硅的表面絡合常數,得到了與實驗數據相吻合的計算結果。
2.2.2分形理論在強化混凝中的應用
分形理論用於對混凝的研究也是一種有效的新手段。絮體結構和性能在混凝研究中一直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大小、強度、密度與穿透性等特點對於污泥處置和出水水質至關重要,其形成往往具有分形特徵。通過分形結構分析,用一非整數維數來描述非規則體中的無規則程度,為這些看起來復雜不規則形態提供一種數學框架,從而得以定量的描述,而分形結構分析中最重要的特徵參數是分形維數(分維)。一般認為,對應於分形體的不規則和復雜性或空間填充程度,分維不同則反映了聚集體結構所具有的開放程度,在混凝研究中應用分維可以對不同條件下形成的絮體結構進行更為准確的描述。關於分形理論和研究方法及其在強化混凝中的應用,王東升等作過比較詳細的論述。
2.2.3混凝作用機理研究逐漸向半定量仍至定量化發展
表面絡合理論和分形理論的引入推動了混凝研究的半定量和定量化進程,發展了多種計算模式和軟體,但多限於應用在傳統混凝劑,對新型高分子混凝劑混凝過程的計算尚存在困難,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王東升等以典型IPF-顆粒物-水溶液體系的相互作用為例,對Dentel的吸附沉積-電中和模式(,PCNM)作了適當改進,能夠較好地預測聚合鋁的混凝特徵,實驗結果與模式預測值基本吻合。
2.3其他方面研究新進展
2.3.1混凝過程的在線控制
由於流動電流原理及其檢測技術在混凝中的應用,實現了混凝過程的在線控制,保證了混凝劑的最佳投葯量。另有報道,利用水中顆粒物對光的散射作用能很好地實現混凝過程的在線監測。金鵬康等根據這一原理研製的光散射顆粒分析儀(PhotometricDispersionAnalyzer,PDA)對腐殖質混凝過程進行在線監測,並對得到的FI(FlocculationIndex)曲線的特徵參數進行分析,發現FI曲線及其特徵參數受混凝劑投葯量的影響很大,其變化情況與膠體穩定情況(ξ電位)及混凝效果(TOC去除率)具有良好的相關性,說明這種在線監測技術對混凝過程的在線監測是有效的。
2.3.2強化混凝設備的開發
混凝設備中混合器最為關鍵,其主要作用是讓葯劑與水盡快混合。常用的混合設備有水泵混合、管道混合、壓力式孔板混合、機械攪拌混合、渦流式混合及射流混合等,其中射流混合是混合技術的新發展,具有混合速度快,功率損失小、絮凝效率高等優點。具體過程為用注入管將絮凝劑注入接近反應池的進口處,注入管的側面周邊有幾個小孔,混凝劑經小孔以很大的速度進入。在垂直於原水管的中軸處水流的紊動強度最大,混凝劑射流由此進入最易與原水完全混合。
3結語
強化混凝技術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研究和應用中都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由於一些新理論新方法的引入,使對強化混凝的研究得以深入,特別是一些基礎性的機理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於強化混凝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其中的許多問題有待於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特別是以下幾方面應得到加強:
(1)繼續研製高效混凝劑和混凝設備,提高其混凝效果,降低其生產成本;
(2)加強強化混凝的機理研究,尋找研究強化混凝的有效方法,如研究無機高分子絮凝劑中最佳形態的鑒定和定量分析方法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其中最佳形態的含量及其穩定性;
(3)加強強化混凝動力學的研究,將化學反應動力學與混合的流體動力學結合起來全面描述絮凝劑投入水中後的形態變化及污染物的脫穩模型,以便對強化混凝進行預測和控制,最終服務於工程實踐。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⑸ 香港有多少個污水處理廠工作程序又是如何

中國香港有三間污水處理廠:包括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 新圍污水處理廠 沙田污水處理廠 介紹沙田個間: 沙田污水處理廠(The Shatin Sewage Treatment Works,簡稱STSTW)位於中國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水廠街1號,鄰近沙田馬場,是一所傳統的污水處理廠,始建於1982年,面積約相等於30個足球場,採用二級(生物)處理程序處理由沙田及馬鞍山地區排放的污水。第一期及第二期已完成,現正開展第三期擴建工程,預計在2010年中完成。沙田污水處理廠是中國香港目前最大規模的二級污水處理廠。 歷史 沙田污水處理資訊中心沙田污水處理計劃於1973年開始研究以配合新界第一個衛星城市沙田的發展。1975年在現時賽馬會體藝中學的位置建造臨時污水處理廠,採用多間隔式組合處理池及表面曝氣機操作,待永久污水處理廠啟用後才告拆卸。 其實間間污水處理廠都系咁樣處理污水: 基本處理 幼隔篩(Screening) 沙田污水處理廠有8台幼隔篩,可篩除污水中直徑6毫米或以上的固體廢物。 螺旋式運輸帶(Screw Conveyor) 用以收集篩除出來的廢物。 除砂(Grit Removal) 經隔篩的污水會流入曝氣沉砂池(Aerated Grit Channel),沉澱後的砂礫會被抽到分砂機(Grit Classifier),污水再流往流量槽。 量度流量(Flow Measurement) 沙田污水處理廠有8條特別設計的流量槽(Flume Channel),利用超聲波水位感應器准確計算入水流量,用作數據分析。 初級處理 初級沉澱池(Primary Sedimentation Tank) 污水繼而進入初級沉澱池,大約50%懸浮固體廢物會在此沉澱成為初級污泥(Primary Sudge)。沙田污水處理廠共有21個初級沉澱池,每個池的體積為55x13x3米。污水在池內約2小時,較重的污染物會積聚在池底,較輕的則浮在水面,池內裝設自動鏈刮系統(Automatic Chain and Flight Scraper),將沉底及浮面的污染物收集後作進一步處理。 二級(生物)處理 二級(生物)處理(Secondary (Biological) Treatment)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污水中的污染物。沙田污水處理廠採用活性污泥方法,使微生物懸浮污水中,讓其生長及分解污染物。 曝氣池(Aeration Tank) 沙田污水處理廠共有22個曝氣池,每個池的體積為88x13x5米,可容5
720立方米,分為前端的缺氧區(不用曝氣,佔28%全池面積)和之後的曝氣區(佔72%全池面積)兩部份,缺氧區設有混合機(Mixer),而曝氣區設有約2000個空氣擴散器(Air Diffuser,每天耗氣量約40
000-100
000立方米)、迴流泵及管道,有機污染物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水及氮氣等。 經初級沉澱的污水流入曝氣池作生物處理,壓縮空氣經管道及擴散器輸送到曝氣區,為微生物提供生長所需的氧氣,污水內的含碳及氮的有機污染物會先被清除,部份污水會被迴流到曝氣池前端的缺氧區(Anoxic Zone),進行反硝化作用,將硝化物分解為氮氣。 最後沉澱 混合液由曝氣池經有流量控制水閘(Flow Control Penstock)的分水槽輸到最後沉澱池。 最後沉澱池(Final Sedimentation Tank) 沙田污水處理廠共有24個圓形最後沉澱池(直徑27.5米)及20個長方形最後沉澱池(42x12x5米),利用物理沉澱或浮除原理,將污水中大部份污染物清除,流出清潔的放流水經收集槽輸往下游的泵房作排放。沉澱池底的活性污泥會經由地下管道輸往迴流活性污泥泵房的水井,大部份會迴流到曝氣池,餘下的經濃縮後再送往消化缸處理。 沙田污水處理廠第一期的入水口、基本及初級處理設施於1982年投入服務,整個第一期污水處理設施包括二級處理在1984年落成後全面操作。第二期於1986年相繼完成,兩期設施可為沙田及馬鞍山區居民處理每天約20多萬立方米的污水。 隨著沙田及馬鞍山急速發展,第三期擴展於2001年2月開始興建,第一及第二階段設施於2004年底及2005年底先後落成啟用,餘下工程預計2010年全部完成。預計可處理84萬人每天生產約34萬立方米的污水。
參考: zh. *** /wiki/%E6%B2%99%E7%94%B0%E6%B1%A1%E6%B0%B4%E8%99%95%E7%90%86%E5%BB%A0

⑹ 高分求高人解說污水處理過程

常規的污水處理程序包括
格柵-初沉-生化-二沉-深度處理,細講起來就比較多了。不知道我能不能幫到你。

⑺ 香港污水處理發展現狀

香港的污水處理發展較為成熟,政府和居民都非常重視污水處理和環境保護工作。香港污水處理發展現狀如下:
1、污水處理廠建設:香港目前共扮沖有11個污水處理廠,其中9個位於新界,2個位於香港島。這些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環境保護署負責。
2、污水處理技術:香港的污水處理技術主要採用生物處理技術,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接觸氧化法等。此外,還採用了化學沉澱、過濾、消毒等技術。
3、污水處理效果:香港的污水處理效果較好,處理後的水質符合國家和國際標准。其中,新界東污水處理廠是香港最大的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廳耐殲力達到了每天約180萬立方米。
4、污水處理費用:香港的污水處理費用由政府和居民共畝宏同承擔。政府通過稅收和收取污水處理費用來支持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而居民則需要支付每月的污水處理費用。

閱讀全文

與香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成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反滲透膜氨氮去除 瀏覽:253
房子地下室污水提升器安裝視頻 瀏覽:810
常壓蒸餾溶液不超過 瀏覽:715
多孔飲水機怎麼做 瀏覽:249
離子交換制水的原理 瀏覽:127
製造樹脂瓦需要的手續 瀏覽:190
酸性廢水它的危害是什麼 瀏覽:639
煉鐵白色廢水 瀏覽:671
塗料廠污水處理採用什麼工藝 瀏覽:904
飲水機溫度過高怎麼辦 瀏覽:879
超濾介面管件叫什麼 瀏覽:809
陰離子離子交換樹脂如何使用 瀏覽:96
含金屬的廢水怎麼處理 瀏覽:243
乙二醇蒸餾出需要多少度 瀏覽:965
凈水多元化企業怎麼發展 瀏覽:36
飲水機除垢劑怎麼消除 瀏覽:50
如何判斷鈉離子交換器樹脂好不好 瀏覽:424
嘉年華用什麼機油濾芯好 瀏覽:971
生態內陸污水處理廠 瀏覽:823
陶氏RO膜面積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