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湘潭市河東污水處理廠的主要處理方法
活性污泥法。
一:預處理機械處理一級處理是它通過機械處理,如格柵沉澱或氣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細分析和考慮,以保證和改善除磷除脫氮等後續工藝的進水水質。
續工藝的進水水質。主要處理二級處理是生物處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轉化為污泥。污水生化處理屬於二級處理,以去除不可沉懸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為主要目的,其工藝構成多種多樣,可分成生物轉盤生物膜土地處理法等多種處理方法。
❷ 湘潭市河東污水處理廠在哪個位置
沿著濱江路走,在湘潭三大橋的東面,大約有1公里的路程
就在地圖中的唐家作坊東面。
❸ 湖南省各市縣區污水處理廠的聯系方式和具體地址
長沙市:
嶽麓污水處理廠
開福污水處理廠
長善垸污水處理廠
新開鋪污水處理廠
花橋污水處理廠
望城污水處理廠
衡陽市:
衡陽市污水處理廠
邵陽市:
邵陽市污水處理廠
婁底市:
婁底市污水處理廠
懷化市:
懷化市污水處理廠一期
湘潭市:
湘潭市河東污水處理廠
湘潭縣易俗河污水處理廠
岳陽市:
平江縣工業園污水處理廠;
湘西自治州:
吉首市乾州污水處理廠
長沙市:
寧鄉污水處理廠
星沙北污水處理廠(一期)
株洲市:
株洲自來水公司
株洲霞灣污水處理廠
株洲市龍泉污水處理廠(二期)
株洲市河西污水處理廠
醴陵市污水處理廠
茶陵縣污水處理廠
攸縣污水處理廠
株洲縣污水處理廠
湘潭市:
湘潭河西污水處理廠(二期)
湘鄉市污水處理廠
韶山市污水處理二廠
湘潭縣污水處理廠
衡陽市:
耒陽市污水處理廠
常寧市污水處理廠
祁東縣污水處理廠
衡陽縣污水處理廠
衡東縣污水處理廠
衡陽市南嶽區污水處理廠
衡山縣污水處理廠
岳陽市:
岳陽南津港污水處理廠(二期)
汨羅市污水處理廠
湘陰縣城污水處理廠
君山區污水處理廠
華容縣污水處理廠
常德市:
常德市德山污水處理廠
津市市老城區污水處理廠
澧縣污水處理廠
桃源縣污水處理廠
石門縣污水處理廠
臨澧縣污水處理廠
安鄉縣污水處理廠
益陽市:
益陽市城北污水處理廠
沅江市污水處理廠
桃江縣污水處理廠
南縣污水處理廠
張家界市:
武陵源區索溪峪污水處理廠(二期)
張家界市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建)
婁底市:
漣源市城建處理廠
冷水江市污水處理廠
新化縣污水處理廠
雙峰縣污水處理廠
邵陽市:
武岡市城市污水處理廠
隆回縣污水處理廠
邵陽縣污水處理廠
邵東縣污水處理廠
新寧縣污水處理廠
洞口縣污水處理廠
新邵縣城市污水
懷化市:
懷化市污水處理有限公司
洪江市污水處理廠
靖州縣污水處理廠
洪江區污水處理廠
漵浦縣污水處理廠
麻陽縣污水處理廠
郴州市:
郴州市污水處理廠(擴建)
桂陽縣城污水處理廠
汝城縣污水處理廠
嘉禾縣污水處理廠
永興縣污水處理廠
安仁縣污水處理廠
臨武縣污水處理廠
桂東縣污水處理廠
永州市:
永州市冷水灘下河線污水處理廠
道縣污水處理廠
東安縣污水處理廠
新田縣污水處理廠
寧遠縣污水處理廠
藍山縣污水處理廠
江永縣污水處理廠
湘西自治州:
吉首市污水處理廠二期(老城區)
古丈縣污水處理廠
保靖縣污水處理廠
我收集了好久 那號碼真難找 除非自己去跑 大部分是新建的 難。。
❹ 家鄉的變化,調查報告,要1500字,十萬火急!(在下湘潭的)
一、偉大的業績,喜人的碩果
(一)改革開放30年,是湘潭社會需求不斷躍升的30年
——投資強度持續有力。1978-2007年,湘潭適應各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市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5.7億元,有效地擴充了產業規模、加快了社會發展、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1、農村建設。新中國成立後,全市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1978年以後,全市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了有效修繕、維護、改造和加強。尤其是近年來,全市通過積極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通達通暢工程、安全飲水工程、電網配套工程建設等,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更快改善,農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底,全市有水庫380座,水庫容量9.4億立方米,堤防長度270公里,一般的水旱災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擴大到174.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比重達97%。農業機械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先進獲得快速發展,2007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80.3萬千瓦,平均每畝耕地達1千瓦,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2、工業技改。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工業的著眼點由追求外延擴大再生產轉向內涵擴大再生產,通過企業內部挖潛改造,逐步扭轉了工業生產的徘徊局面,湘潭工業邁入了一個穩步發展的新時期。1978-2000年,全市共投入技改資金108億元,湘鋼、韶峰水泥、湘潭電化、湘潭發電、湘潭電機等重大技改項目相繼進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從而大大強化了湘潭的工業基礎。進入2000年後,湘潭利用老工業城市的各種資源,堅持實施強工富市戰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努力建設工業園區,全市工業注入新的活力,步入了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九華吉利汽車成功投產,鋼材壓延加工基地形成,工程建築機械產業加快發展,礦山裝備產業正在按規劃實施,生物醫葯產業初具規模,清潔能源產業已成雛形。工業內生成長機制開始形成,工業競爭實力明顯提升。
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1)交通運輸日趨發達。建國前,湘潭交通運輸以民間水運為主,鐵路、公路運輸雖有一點,但不暢通。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建設和發展,湘潭已建成一個由鐵路、公路、水路三種運輸方式組成的、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交通體系。湘潭全境公路密布,鐵路貫穿東西,交通四通八達,運輸工具先進快捷,形成了一個干支相連、縣鄉相通、縱橫交織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水陸交通運輸網。2007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695公里,比1978年增加530公里,其中市區道路452公里,比1978年增加342公里,路況條件已遠非昔比。全市境內有國道2條,長達289.8公里,省道長達154.2公里。已建的高速公路有長潭高速、潭邵高速、潭耒高速、長潭西線、醴潭高速5條,潭衡西線、韶山高速正在建設中,加上107國道和320國道在湘潭交叉,湘潭成為了全國公路的重要樞紐,也成為全國地級市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區。全市公路網密度為53.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萬人佔有9.3公里,公路密度大大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湘潭境內有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橫跨湘江的大橋9座,城市「五橋二環」的路網格局基本形成。全市100%的鄉鎮、9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了通客車。全市鐵路里程154公里,京廣、湘黔、正在建設中的武廣客運專線穿越市境,另境內還有35條廠礦鐵路,全長225公里。全市通航里程260公里, 1994年建成十四總千噸級碼頭後,2006年鐵牛埠港區一期工程3個千噸級泊位、河西中心港區3個千噸級泊位先後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湘潭港貨物年吞吐量突破500萬噸,邁入全國內河大港行列。(2)郵電通信突飛猛進。湘潭電信的真正騰飛始於1993年,通過實施「165」 「718」「515」通信工程,開創了湘潭電信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可喜局面,並引發了一輪住宅電話熱,BP機、大哥大也逐步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圈子。1993年建成行動電話網、無線尋呼網、電視電話會議網;1994年建成農村大集鎮以上容量長途數字傳輸網以及農村大集鎮以上國際、國內程式控制電話直撥網、數字數據和分組交換網;1995年成功實現電話號碼升七位;1996年建成多媒體寬頻業務網;1997年建成湘潭信息港,1998年開通ATM/中繼網,進行了網際網路和「168」系統的擴容改造;1999年,移動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新建GSM數字移動基站,順利開通8萬門GSM交換機,結束了湘潭沒有數字交換局的歷史。年內中國聯通湘潭分公司成立,並在2001年實現了全國及全省的入網聯調。通信能力的增強帶來了業務量的成倍增長,至2007年,全市固定電話用戶達73.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數達81.2 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25.9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28.7部/百人。2007年末,全市互聯網用戶達17.8萬戶。(3)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30年的建設,尤其是2000年開展的「一化三清」建設,湘潭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城市供水供氣、環境保護、園林綠化等均取得了令入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健全的營運、管理網路。7年中,全市累計完成城市建設投資70億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54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河東新區基本成形,東方紅廣場、白石公園、錦源廣場等一批精品工程,成為湘潭城市形象的新標志。河西舊城改造步伐加快,核心商務圈建設全面啟動。市政公用設施不斷完善。河西污水處理廠投入營運,河東污水處理廠加快建設。城市天然氣用戶達5萬多戶。綠化、亮化、凈化和美化水平全面提升,湘潭成為省級文明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❺ 湘潭河西的污水處理廠詳細地址在哪裡
湘潭市雨湖區護潭鄉湘竹村
❻ 長沙市現有哪幾家污水處理廠
地區 污水廠 污水廠規模(萬m3/日) 排放口
河西 嶽麓污水處理廠 30 望城景觀水系
望城污水處理廠 8 偽水
坪塘污水處理廠 4 洋湖垸
河東 金霞污水處理廠 18 瀏陽河
開福污水處理廠 20 瀏陽河
花橋污水處理廠 16 瀏陽河
新開鋪污水處理廠 10 圭塘河
星沙污水處理廠 4 撈刀河
馬泉污水處理廠 12 瀏陽河
長善垸污水處理廠 12 瀏陽河
新港污水處理廠 5 沙河
❼ 30年來湘潭的變化
一、偉大的業績,喜人的碩果
(一)改革開放30年,是湘潭社會需求不斷躍升的30年
——投資強度持續有力。1978-2007年,湘潭適應各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進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市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5.7億元,有效地擴充了產業規模、加快了社會發展、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1、農村建設。新中國成立後,全市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1978年以後,全市對農村基礎設施進行了有效修繕、維護、改造和加強。尤其是近年來,全市通過積極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通達通暢工程、安全飲水工程、電網配套工程建設等,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更快改善,農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7年底,全市有水庫380座,水庫容量9.4億立方米,堤防長度270公里,一般的水旱災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擴大到174.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比重達97%。農業機械從無到有、從落後到先進獲得快速發展,2007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80.3萬千瓦,平均每畝耕地達1千瓦,農業機械裝備水平居全省各地市前列。
2、工業技改。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工業的著眼點由追求外延擴大再生產轉向內涵擴大再生產,通過企業內部挖潛改造,逐步扭轉了工業生產的徘徊局面,湘潭工業邁入了一個穩步發展的新時期。1978-2000年,全市共投入技改資金108億元,湘鋼、韶峰水泥、湘潭電化、湘潭發電、湘潭電機等重大技改項目相繼進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從而大大強化了湘潭的工業基礎。進入2000年後,湘潭利用老工業城市的各種資源,堅持實施強工富市戰略,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努力建設工業園區,全市工業注入新的活力,步入了一個加速發展的時期。九華吉利汽車成功投產,鋼材壓延加工基地形成,工程建築機械產業加快發展,礦山裝備產業正在按規劃實施,生物醫葯產業初具規模,清潔能源產業已成雛形。工業內生成長機制開始形成,工業競爭實力明顯提升。
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1)交通運輸日趨發達。建國前,湘潭交通運輸以民間水運為主,鐵路、公路運輸雖有一點,但不暢通。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建設和發展,湘潭已建成一個由鐵路、公路、水路三種運輸方式組成的、初具規模的現代化交通體系。湘潭全境公路密布,鐵路貫穿東西,交通四通八達,運輸工具先進快捷,形成了一個干支相連、縣鄉相通、縱橫交織的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水陸交通運輸網。2007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2695公里,比1978年增加530公里,其中市區道路452公里,比1978年增加342公里,路況條件已遠非昔比。全市境內有國道2條,長達289.8公里,省道長達154.2公里。已建的高速公路有長潭高速、潭邵高速、潭耒高速、長潭西線、醴潭高速5條,潭衡西線、韶山高速正在建設中,加上107國道和320國道在湘潭交叉,湘潭成為了全國公路的重要樞紐,也成為全國地級市高速公路最密集的地區。全市公路網密度為53.8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每萬人佔有9.3公里,公路密度大大高於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目前湘潭境內有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橫跨湘江的大橋9座,城市「五橋二環」的路網格局基本形成。全市100%的鄉鎮、9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了通客車。全市鐵路里程154公里,京廣、湘黔、正在建設中的武廣客運專線穿越市境,另境內還有35條廠礦鐵路,全長225公里。全市通航里程260公里, 1994年建成十四總千噸級碼頭後,2006年鐵牛埠港區一期工程3個千噸級泊位、河西中心港區3個千噸級泊位先後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湘潭港貨物年吞吐量突破500萬噸,邁入全國內河大港行列。(2)郵電通信突飛猛進。湘潭電信的真正騰飛始於1993年,通過實施「165」 「718」「515」通信工程,開創了湘潭電信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可喜局面,並引發了一輪住宅電話熱,BP機、大哥大也逐步進入尋常百姓的生活圈子。1993年建成行動電話網、無線尋呼網、電視電話會議網;1994年建成農村大集鎮以上容量長途數字傳輸網以及農村大集鎮以上國際、國內程式控制電話直撥網、數字數據和分組交換網;1995年成功實現電話號碼升七位;1996年建成多媒體寬頻業務網;1997年建成湘潭信息港,1998年開通ATM/中繼網,進行了網際網路和「168」系統的擴容改造;1999年,移動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新建GSM數字移動基站,順利開通8萬門GSM交換機,結束了湘潭沒有數字交換局的歷史。年內中國聯通湘潭分公司成立,並在2001年實現了全國及全省的入網聯調。通信能力的增強帶來了業務量的成倍增長,至2007年,全市固定電話用戶達73.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數達81.2 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25.9部/百人,行動電話普及率28.7部/百人。2007年末,全市互聯網用戶達17.8萬戶。(3)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30年的建設,尤其是2000年開展的「一化三清」建設,湘潭的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城市供水供氣、環境保護、園林綠化等均取得了令入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健全的營運、管理網路。7年中,全市累計完成城市建設投資70億元,城市建成區面積由54平方公里拓展到80平方公里。河東新區基本成形,東方紅廣場、白石公園、錦源廣場等一批精品工程,成為湘潭城市形象的新標志。河西舊城改造步伐加快,核心商務圈建設全面啟動。市政公用設施不斷完善。河西污水處理廠投入營運,河東污水處理廠加快建設。城市天然氣用戶達5萬多戶。綠化、亮化、凈化和美化水平全面提升,湘潭成為省級文明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❽ 求一篇畢業論文 關於工廠污水處理的
您這樣直接求論文好嗎?
給你思路吧,別全部哦……
小區污水處理系統
摘要:述 醫院、港口、公園、商業中心、新建的郊外住宅區、高級住宅區、療養區、學校、農場、漁場、狩獵場等均可稱為小區,我們最常遇到的主要是由居住區、療養院、商業中心、機關學校等一種功能或多種功能構成的相對獨立的區域,其排水系統通常不在城市市政管網覆蓋范圍之內。根據當地的環保標准,必須設置獨立的污水處理設施,這就是我們所指的小區污水處理。
關鍵詞:污水處理
一、概 述
醫院、港口、公園、商業中心、新建的郊外住宅區、高級住宅區、療養區、學校、農場、漁場、狩獵場等均可稱為小區,我們最常遇到的主要是由居住區、療養院、商業中心、機關學校等一種功能或多種功能構成的相對獨立的區域,其排水系統通常不在城市市政管網覆蓋范圍之內。根據當地的環保標准,必須設置獨立的污水處理設施,這就是我們所指的小區污水處理。
小區污水系統的處理能力,各國並無統一的限定。前蘇聯曾建議單個構築物的處理能力不宜超過1400m3/d,美國則把小廠的處理能力限定在3785 m3/d的范圍內。根據我國情況,建議把等於或小於4000 m3/d的處理廠定義為小區污水處理廠。
小區污水不同於城市污水(常包括部分工業廢水),屬於生活污水范疇。其水質水量特徵可概括為:水質水量變化較大,污染物濃度偏低,即比城市污水低,污水可生化性良好,處理難度小。
小區污水的處理工藝依據小區污水排入水體的功能不同而異,常用處理方法有:化糞池、一級處理(初次沉澱池)、生物二級處理及二級處理後再經消毒回用等。由於小區污水處理水量較小,管理水平不高,所以,在工藝設計時盡可能選用無污泥或少污泥的處理工藝,以防止因污泥處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目前,較為常用的處理工藝有:①污水→調節池→初次沉澱池→生物接觸氧化池→二沉池→出水,生物接觸氧化是應用最廣泛的方法,主要優點是停留時間短、易掛膜,尤其適合設備化,埋地建設倍受環保公司及用戶青睞,但由於維修管理及設備防腐等方面的問題,近年來應用受到限制。但如果建成地下鋼筋混凝土形式,設置人員通道以便維修,此種地下建設方式在小區水處理中具有較大市場,但這種方式一般處理規模較小,每天排放污水量小於幾百噸的小區較為理想。對上千噸的小區污水處理,推薦採用地面建設方式,生物處理部分可採用接觸氧化,也可採用SBR或其改進型CASS工藝,曝氣方式建議採用低噪音的風機或水下曝氣機。②污水→調節池→混凝沉澱→過濾→出水,對處理程度要求不高,且水量較小時,可採用此工藝,具有佔地面積小,異味小,管理簡單等優點。另外,在好氧生物處理之前加上酸化水解,有利於降低能耗,提高系統的總去除率。生活小區通常有較大的綠地面積,如果把污水處理後回用於澆灌綠地、道路、沖洗汽車,應在上述處理出水後加上消毒或其它補充措施。
二、小區污水處理廠設計原則
1. 處理出水要求和處理程度
一般來說,不同小區對出水的要求差異較大。應根據我國《地面環境質量標准》(GB3838—88)和《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96)的有關規定和當地環保部門的要求確定處理程度,以確保出水水質。如果出水採用土地處理法處理,則按土地處理法的要求計算;
2. 污水處理設施的設計和建設必須結合小區的整體規劃和建築特點,即外觀設計上要與小區建築環境相協調,以求美觀;
3. 在污水處理工藝上力求簡單實用,以方便管理;
4. 在高程布置上應盡量採用立體布局,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平面布置上要緊湊,以節省用地;
5. 污水處理廠位置應盡可能位於小區下風向,與其它建築物有一定的距離,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6. 設備化,定型化,模塊化,施工安裝方便,運行簡易,設備性能穩定,
適合分期建設;
7.處理程度高,污泥產量少,並盡可能採用節能處理技術;
8.處理構築物對水力負荷和有機物負荷的適應范圍較大,使系統有較好的經受沖擊負荷的能力。
9.小區內的人口是逐漸增加的。因此,小區污水處理廠應按可預期的發展規劃作為流量設計的基礎。根據我國情況,可考慮採用20年的設計周期。
三、小區污水處理流程
根據小區廢水處理的原則,應選擇處理效果穩定、產泥少、節能的處理方法。小區系統中的各類建築物一般均建有化糞池,所以,化糞池應與污水處理方法相結合。
幾種常用的處理工藝:
(1)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接觸氧化池→沉澱池→出水
(2)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曝氣池→沉澱池→出水
污泥迴流
(3)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SBR池或CASS→出水
加葯
↓
(4)污水→格柵→調節池→提升泵→混凝沉澱→過濾→出水(物化方法)
回用工藝流程: 生物處理出水再經混凝過濾和消毒
在流程開始時一般要考慮設置均化池,這是因為小區在水質和水量上的變化都比城市污水處理廠大。均化池一般設在格柵以後。物化和生化處理是去除污染物的核心部分。
四、組合式污水處理廠或設備
組合式處理廠以裝配好的或易於組裝的標準定型設備部件出售。在國內埋地設備曾風靡一時,主要優點是施工快,不佔地面綠地,很多設計單位和用戶非常歡迎,設計人員選設備很簡單,而要設計污水處理廠工作量較大,所以,非常喜歡用設備化產品。環保公司製造設備利潤豐厚,而土建工程利潤較低,因此,企業大做廣告和公關。但是實際應用表明,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對設備的維修管理困難,對運行情況考核不便,單機處理水量有限,使用壽命等均有待時間驗證,因此,對埋地設備一直爭議很大,現在,埋地設備熱已經降溫。建於地下的可檢修、便於操作(有人員操作空間)污水處理設計方式應於推薦。上千噸的污水處理廠建議採用地上式。在水量不大,場地十分緊張時仍可考慮用埋地設備。埋地設備的確工藝流程一般均採用兩段接觸氧化和沉澱工藝,水力停留時間一般為2小時,污水進入設備前,先進行水量調節和提升。
五、SBR及CASS處理工藝的原理及參數選擇
(一)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BR的核心是SBR反應池,該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於一體。典型SBR工藝的一個完整運行周期由五個階段組成,即進水階段、反應階段、沉澱階段、排水階段和閑置階段。從第一次進水到第二次進水稱為一個工作周期。
從目前的污水好氧生物處理的研究、應用及發展趨勢來看,SBR稱得上簡易、快速、低耗的污水處理工藝。與連續式活性污泥法比較,SBR法具有以下特點:①SBR裝置結構簡單,運轉靈活,操作管理方便。②投資省,運行費用低。Ketchum等人的統計結果表明:採用SBR法處理小城鎮污水,要比用普通活性污泥法節省基建投資30%。③可抑制絲狀菌生長繁殖,不易發生污泥膨脹,污泥指數SVI較低,有利於活性污泥的沉澱和濃縮。④SBR處於好氧/厭氧的交替運行過程中,能夠在去除碳物質的同時實現脫氮除磷。⑤SBR處理工藝系統布置緊湊、節省佔地。⑥運行穩定性好,能承受較大的水質水量沖擊。⑦各項運行控制參數都能通過計算機加以控制,易於實現系統優化運行。
(三)周期循環曝氣活性污泥法(CASS工藝)
CASS(Cyclic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工藝是近年來國際公認的處理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的先進工藝。該工藝是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基礎上,反應池沿長度方向設計為兩部分,前部為生物選擇區也稱預反應區,後部為主反應區,在主反應區後部安裝了可升降的自動撇水裝置,曝氣、沉澱、排水等過程在同一池子內周期循環運行,省去了常規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和污泥迴流系統。
(四)CASS與SBR曝氣方式的選擇
由於小區大都是居民居住區,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因此,污水廠建設時應充分考慮噪音擾民問題和污水廠操作人員的工作環境,採用水下曝氣機代替傳統的鼓風機曝氣可有效解決噪音污染。另外,由於CASS工藝獨特的運行方式,採用水下曝氣機可省去復雜的管路及閥門,安裝、維修方便,使用靈活,可根據進出水情況開不同的台數,在保證效果的條件下,達到經濟運行的目的。
(五)CASS與SBR撇水機的選擇
撇水機是CASS工藝的關鍵組成部分,其性能是否穩定可靠直接影響到CASS工藝的正常運行。目前,國內外對撇水機仍在進行研究和開發,按照目前所用的原理撇水機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浮球式、旋轉式和虹吸式。撇水機研製的關鍵是解決潷水過程中,堰口、導水軟管和升降控制裝置與水流之間形成的動態平衡,使之可隨排水量的不同調整浮動水堰浸沒的深度,並隨水位均勻地升降,將排水對底層污泥的干擾降低到最低限度,保證出水水質穩定。
我院自主研製開發的撇水機屬絲杠旋轉式,自動撇水裝置主要組成部分是:潷水器、可擾動的軟管、水位控制器、可伸縮推動桿和驅動電機等。其中潷水器又叫自動浮動式水堰,上部為堰口和防止浮渣進入出水的浮筒,下部出水管兼起支撐作用,部分浸沒在水中,通過可伸縮推動桿使方形堰口達到連續均勻地排出反應池中的上清液。實際應用表明,所研製的撇水裝置達到了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具有升降平穩、排水均勻、自動控制、價格低廉等優點,該項研究不僅滿足了工程的需要,而且具有創新,屬專項保密技術之一。
五、處理小區污水主要設計參數
SBR設計參數:污泥負荷0.1~0.15kgBOD5/kgMLSS.d, 污泥齡20~30天
工作周期12小時, 其中, 進水2.5小時(曝氣或不曝氣),反應6小時, 沉澱0.75~1小時, 排水2小時,閑置0.5~0.75小時。出水指標:COD〈50mg/L, BOD5〈20mg/L, SS〈10mg/L
CASS設計參數:污泥負荷0.1~0.2kgBOD5/kgMLSS.d, 污泥齡15~30天
水力停留時間12小時,工作周期4小時,其中曝氣2.5小時, 沉澱0.75小時,排水0.5~0.75小時,出水指標與SBR相近。
六 、污泥處理
污水處理量上千噸時,一般採用濃縮後脫水處理,小規模時一般濃縮後定期用大糞車運至填埋或作農肥。
七、小區污水處理廠址選擇和布置
小區系統的廠址選擇和廠區布置在基本原則上與大廠是一致的。但是考慮到小區系統在服務對象和流程選擇上的獨特性,在廠址選擇和布置時也應考慮到小區系統的特點。
1.廠址規劃
(l)與服務地區的衛生防護區應有一定距離
(2)風向(不影響所服務地區和周圍地區)
(3)交通運輸和水電供應。
(4)便於兼顧小區其它生活保障設施的統一管理。
2.廠區道路和構築物之間的間距
由於小區系統選用較小的設備和構築物,廠區交通、維修及衛生要求所需的空間相應較小。廠區內應設計充足的車輛通道,路寬設計可以輕型載重汽車的回轉半徑為依據。主要構築物之間的間距可考慮在3-5m之間。
參考資料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9922287.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簡述污水處理工藝的優選與比較
論文關鍵詞:城市污水處理 運行管理 工藝選擇
論文摘要:針對目前城市現有污水處理廠在建設和運行管理的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從建設規模和工藝確定等角度進行對比分析,並對應注意的環節提出了看法。
由於工業廢水處理設施一般規模小、技術性強,工藝組合靈活,結構通常為鋼制,即使內部管線穿插較多,運行維護也不太困難。工業廢水處理在技術上是與城市污水處理類同的,但是如果把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的設計思路簡單地套用在城市污水處理工程中會帶來很多預想不到的問題。
1.合理確定建設規模
城市污水廠建設規摸的確定,是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排水規劃,分期分批地建設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要根據水環境保護的目標,分期實施,逐步到位。城市排水工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城區管渠改造,污水的收集、輸送(包括泵站),污水處理和排放利用,以及污泥處置等問題在。
2.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工藝選擇
具體工程的選擇要求包括:
①技術合理。技術先進而成熟,對水質變化適應性強,出水達標且穩定性高,污泥易於處理。
②經濟節能。耗電小,造價低,佔地少。
③易於管理。操作管理方便,設備可靠。
④重視環境。廠區平面布置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注意廠內雜訊控制和臭氣的治理,綠化、道路與分期建設結合好。
⑴好氧生物處理技術是世界各國城市污水處理廠普遍採用的污水處理工藝,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種。活性污泥法是水體自凈的人工強化,是使微生物群體「聚居」在活性污泥上,活性污泥在反應器-曝氣池內呈懸浮狀,與污水廣泛接觸,使污水凈化的技術;生物膜法是土壤自凈的人工強化,是使微生物群體以膜狀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與污水接觸,使污水凈化的技術。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其變種變工藝,各有特點和應用條件,在選擇的時候,應根據各地區的水質、水量、受納水體、氣候、環境、經濟情況等條件確定。
⑵活性污泥法工藝在凈化機制上,沒有什麼突破,歷經幾十年的發展與革新,現已擁有以傳統活性污泥法為基礎的多種運行方式,如A/O除磷工藝、A/O脫氮工藝、A2/O同步脫氮除磷工藝、氧化溝工藝、A/B法、各種SBR法、載體活性污泥法、一體化活性污泥法等等。近十幾年來,活性污泥法最大進步就是將厭氧機制引入到生化反應池之中來,使厭氧和好氧狀況在生化池中同時存在或反復周期性地實現,但其基本流程原理與標准法是一致的。
⑶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工藝(A/O法),是具有生物選擇機能並兼有脫氮除磷功能的標准活性污泥法變法。所謂厭氧就是生化反應段內溶解氧趨於零狀態。在這種環境下迫使專性好氧微生物-絲狀菌代謝機能銳減,抑制了其繁殖,起到了厭氧生物選擇作用,從而可以防止污泥膨脹現象發生。A/O活性污泥法工藝在普遍活性污泥法前段加入厭氧段,通過污泥負荷的變化來實現除磷或脫氮的功能。在A/O法的基礎上又發展了A2/O法,即在厭氧、好氧段之間加入缺氧段以實現同步除磷脫氮,由於其污泥負荷適應范圍較小,因此在實際運行中往往按偏重於除磷或脫氮之一功能進行。A/O法、A2/O法工藝由於出水水質穩定、能耗不高、運行管理方便等特點,在國內外大中型污水廠中採用最多。
⑷載體活性污泥法,是在活性污泥法反應池內投加固體顆粒或軟性、半軟性填料,以增加單位反應空間的微生物量,提高反應器容積負荷。是一種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的良好結合,一般適於污水廠挖潛改造,提高處理能力,其核心技術為專利填料,近幾年林泡工藝作為其代表應用於大連春柳污水廠和鐵嶺污水廠。
⑸氧化溝法,於五十年代由荷蘭人巴斯維爾所開發,主要有卡魯塞爾(Carrousel)式、三溝式、一體化式、奧貝爾(Orbal)式等幾種技術形式。氧化溝法是一條閉合的生化反應溝渠,以轉碟或轉刷為充氧和水流動力,流程簡單,對運行管理要求較低,多用於延時曝氣,產生污泥量少,污泥易於脫水。氧化溝法在我國南方地區及中西部地區得到廣泛應用。
⑹A/B法(Absoption-Biodegradation),是兩級生化反應系統。一級為生物吸附,污泥負荷高,反應時間短(30分鍾);二級為一般生化反應池,污泥負荷同普通活性污泥法。A/B法的一、二級都有自己的二次沉澱池和污泥迴流系統,多用於濃度高的生活污水,其國內典型應用為烏魯木齊河東污水處理廠和青島海泊河污水處理廠。
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是1914年由英國學者Ardern和Locket發明的水處理工藝。70年代初,美國Natre Dame大學的R.Irvine教授採用實驗室規模對SBR工藝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並於1980年在美國環保局(EPA)的資助下,在印第安納州的Culwer城改建並投產了世界上第一個SBR法污水處理廠。
⑻間歇式循環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ICEAS-Intermittent Cyclic Extended System)是在1968年由澳大利亞新威爾士大學與美國ABJ公司合作開發的。1976年世界上第一座ICEAS工藝污水廠投產運行。ICEAS與傳統SBR相比,最大特點是:在反應器進水端設一個預反應區,整個處理過程連續進水,間歇排水,無明顯的反應階段和閑置階段,因此處理費用比傳統SBR低。該工藝在我國典型的應用為昆明第三污水處理廠,在國內影響較大。
⑼生物膜法,是另一種廣為採用的污水生化處理方法。這種處理法是使細菌和菌類一類的微生物和原生動物、後生動物一類的微型生物附著在載體或濾料上生長繁殖,並在其上形成膜性生物污泥-生物膜。污水與生物膜接觸,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作為營養物質為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所攝取,污水得到凈化,微生物自身也得到繁衍增殖。
3、根據以上工藝技術對比分析,結合奎屯市污水水質情況,認為較合適的處理工藝優選為:
第一方案:A/O工藝
近二十年來活性污泥法的最大進步就是將厭氧機制引入到生化反應池之中,厭氧、好氧的間歇周期運行給活性污泥法帶來新的技術經濟效果,即生物脫氮、生物除磷、生物選擇等。
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脫氮工藝(A/O法),是具有生物選擇機能並兼有脫氮功能的標准活性污泥法變法。
第二方案:DAT-IAT工藝
好氧間歇曝氣系統(DAT-IAT-Demand AerationTank-Intermittent Tank)是一種SBR新工藝。它介於傳統活性污泥法與典型的SBR之間,採用連續進水連續-間歇曝氣的運行方式,適用於進水水質水量變化幅度較大的情況。主體構築物是由需氧池DAT池和間歇曝氣池IAT池組成,DAT池連續進水連續曝氣,其出水從中間牆進入IAT池,IAT池連續進水間歇排水。同時,IAT池污泥DAT池。它屬延時曝氣工藝,實際上為A/O脫氮工藝與傳統SBR的結合,該工業具有較低的污泥負荷,因此具有抗沖擊能力強的特點,並有脫氮功能。該工業國內應用於天津技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和撫順三寶屯污水處理廠,是一種適合於較大水量的SBR工藝。
4、科學的進行工藝方案比較:
因地制宜地進行工藝方案(主要是生物處理方案)比較是必要的。對工藝方案的比較力求客觀全面,在同等進水、出水條件下,其設計參數應包括對各種污染物的去除率、曝氣時間、污泥負荷和容積負荷、曝氣量和氧的利用率(及動力效率)、污泥產量(及污泥指數)等作全面分析,數據豐富就可以集思廣益,揚長避短,根據技術上 合理,經濟上合算,管理方便,運行可靠且有利於近、遠期結合的原則,進行工藝方案的優化抉擇。
參考資料
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ct.free.1001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