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相見歡(古詩)
相見歡(作者:李 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作者:李 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茄銀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作者:納蘭容若)
落花如夢凄迷,麝煙微,又是夕陽潛下小樓西。
相見歡 (作者:顫叢宴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 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相見歡 (作者:庄棫 )
深林幾處啼鵑,夢如煙。直到夢難尋處倍纏綿。
蝶自舞,鶯自語,總凄然。明月空庭如水似華年。
相見歡·微雲一抹遙峰(作者:納蘭性德)
微雲一抹遙峰,冷溶溶,恰與個人清曉畫眉同。
紅蠟淚, 青綾被,水沉濃,,卻與黃茅野店聽西風。鄭仿
相見歡·落花如夢凄迷(作者:納蘭性德)
落花如夢凄迷,麝煙微,又是夕陽潛下小樓西。
愁無限,消瘦盡,有誰知?閑教玉籠鸚鵡念郎詩。
相見歡(作者:馮延巳 )
曉窗夢到昭華,阿瓊家。欹枕殘妝一朵,卧枝花。
情極處, 卻無語,玉釵斜。翠閣銀屏回首,已天涯。
愁無限,消瘦盡,有誰知?閑教玉籠鸚鵡念郎詩。
『貳』 相見歡,李煜的,要詳細!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詞,從藝術特色上看,它將孤寂情懷與凄清環境融合為一,而又信手拈來,以平易流暢、清麗精練之語,把別人心中有、筆下無之物和盤托出,可謂句「工」矣。
上闋起句「無言獨上西樓」六字,即已攝盡凄婉之神。
「無言」,是心頭如堵,思緒似麻,無話可說;也是身陷深院,孤家寡人,無人對語。如此看來,作者想說,卻無從說起;詞人有話,卻無處傾訴——精神的抑鬱,找不到排遣的缺口,便越發豎源折磨心靈!
李煜獨上西樓,可見寂寞:昔日的前呼後擁,早已風光不再;今天的孑然一身,更是好不凄涼!「獨」字,既寫到了形體上的單一,又表現了感覺上的落魄。這里的「獨上西樓」,當然不是柳宗元「獨釣寒江」的心性超脫,而是江山破碎、奢華煙滅、形神傷痛後的聊以自慰——憑欄望鄉,或可揣起些許舊景余溫,或可拋開點滴當前清冷。
可是,他上得樓來,抬頭望天,天上一彎月牙如鉤:「月」既「如鉤」,則不能朗照,秋夜只有晦暗,深院自然陰沉。孤人,偏見瘦月,怎不又生景殘、事缺、國破、人別諸多傷感?
這就使詞人越發深切感受到庭院的寂寞,和籠罩院中的凄涼秋意。他甚至覺得,這清冷的秋意,好像是被關閉著的院門鎖在院中似的。
眼前景,即胸中情。「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一個「鎖」字,下得好重,使人不由得想起枷鎖、鐐銬!「鎖」既突出滿院秋意之「死」,也巧妙透出當時詞人之「思」——秋意被鎖,不正是自己遭禁?如此,真是囚人之臆,方出囚人之語。
而詞中「梧桐」意象,也格外渲染出一片沉重的憂愁。梧桐屬闊葉樹種,在晦暗的秋夜,顯現的當是團團黑影,這正給人一種壓抑、郁悶之感。另外,從文學意蘊的角度看,梧桐多用來表現苦恨情愁。例如:「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陸甫之《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等等,表現的都是「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般的悲傷情緒、憂愴境界。試想,秋桐搖風,露葉匝地,該勾起多少離人綿綿心痛!
總之,上闋將人情與物態相融,情著其景,景顯其情,構建出一片幽閉深沉的意境。
下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緊承「鎖」之愁思而來,將愁緒比為無形的亂絲,細致入微地描寫出「離愁」如麻,裹縛全身,不可超脫的情狀。
若說麻還可來個「快刀斬亂麻」的話,而紛亂的心緒卻「剪不斷,理還亂」。「剪不斷,理還亂」這兩簡單明了的比喻,深得「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這一比興手法之妙,還更勝一籌。它不僅把牽腸掛肚、糾畝纖襲纏不去、使人不勝煩憂的離愁寫得淋漓酣暢,而且水到渠成引出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明人沈際飛評結句雲:「七情所致,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句妙。」清人王闓運在《湘綺樓詞選》中也說:「詞之妙處,亦別是一般滋味。」
結句妙就妙在情真而難以言明上。「愁」是什麼滋味,很難說出。之所以難,大概除了其形而上之外,便是其繁而雜。「深嘗者」在苦大愁深中迅兄,自然難覓頭緒、莫辨滋味而難以說破。李煜取我們平常只能說的「很不是味兒」之語,加以直白表達,真是隨意拈來,恰到好處。
綜上所述,詞人以純乎白描的手法來抒寫愁苦的生活感受,用貼切的比喻來抒寫抽象的思想感情,構成了畫筆所不能到的意境。另外,詞人以「相見歡」這一詞調所特有的句式,即急促的短句與舒緩的長句交織,表達出了一種似斷還續、如嘆如訴的音韻之美。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春紅」象喻美好的時光,美好的顏色。
「謝了」,「了」即「完了」,加重語氣。 「謝了」二字中所表現的惋惜感嘆之情強烈表達。
「林花謝了春紅」,一開始從林花著筆,但絕不只是寫林花。
林花是春天最美好的事物,春紅是春天最美麗的顏色。這樣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顏色,突然間竟自「謝了」,多麼令人惋惜感嘆。
不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人間成事莫不如此。
此所謂「一物一事,引而申之,觸類多通。」(周濟《宋四家詞選序》)宇宙萬物雖然紛繁復雜,但由於人類的聯想作用,許多事物可以類比,自然景物與社會人事可以相通。
李煜在他的《清平樂》詞里,曾以「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象徵他的凋零身世。
這里同樣以林花凋零象喻天下生物了結生命的悲哀。
起拍「林花謝了春紅」,對這個文采風流的皇帝來說,正好用來比擬他的天堂的傾落。
說花即是說人。「林花謝了春紅」,這對詞人畢竟是此生最大的震動。
在後主看來,好端端的一個南唐之頃刻衰敗,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謝嗎?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託著亡國的悲傷。
短短的六個字中,包容著極深廣的內容。這便是所謂取一於萬而涵蓋萬有。
杜甫《曲江》「風飄萬點正愁人」,晏殊《破陣子》「荷花落盡紅英」,表現的都是對有情之生命面臨衰敗之際的哀惋感嘆之情,但都沒有後主這句的感情深厚。
上片起拍「林花謝了春紅」,即托出後主的傷春惜花之情;
「謝了」二字中所表現的惋惜感嘆之情本已十分強烈,然猶嫌言不盡意,復又於其後加上「太匆匆」三字著力形容,花開短促,表達凋零的傷悼之感,使惋惜感嘆之情更加突出。
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
過拍「太匆匆」是口語,口吻傳神,悲嘆繁華的昔日不過一瞬。
結拍「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痛感風雨驟至的侵襲。
林花是美麗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風吹,風風雨雨,何能消受?這也是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謝的原因。由對林花的惋惜感嘆之情,轉到對風雨的怨恨之情。
曹翁《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中寫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人無回天之力,既不能常護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擋住風雨對花的摧殘,這便是這個九字句中「無奈」二字的含義。「無奈」二字流露後主的軟弱性格。
無力回天任風雨,自然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上片結拍既是嘆花,亦是自嘆。
「朝來」和「晚來」,疊字銜接聯,極寫輪番的無情風雨,交加的殘酷迫害,極盡面對朝暮風雨摧殘施虐的無可抗爭之悲緒。
上片由景語入,情語出。
「林花謝了春紅」,這對詞人畢竟是此生最大的震動,因此才有下面「太匆匆」的大聲喟嘆,和「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的滿腔怨恨。
他絲豪沒有力量、沒有方法、沒有信心挽回花的、也是人的命運。
下片起拍「胭脂淚」,濃縮地描畫了經風著雨的「春紅」那一副慘淡的樣子。
這三個字承接了上片18個字,擬人手法,既有概括,又富美感。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於「以我觀物」的後主移情於彼,使之人格化。
面對美好事物之殞落,而又愛莫能助,其情該是何等痛苦難堪。所以接著便由寫花的零落,轉到寫人思想感情之痛苦。
胭脂,是林花著雨的鮮艷顏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淚,就花而言,是「梨花一枝春帶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時花濺淚」的「淚」。花之雨滴猶人之淚點,人之淚點猶花之雨滴。雨淚交流,物我同一,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何者為雨,何者為淚,其狀物抒情真是傳神入妙。
「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 「胭脂淚」:承上文之「春紅」,悲極艷絕,確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濕」的意蘊。
是景語。
何為胭脂淚?
胭脂淚:把上片的「春紅」著雨比做美人容顏的胭脂和淚。杜甫《曲江對雨》有句:「林花著雨燕脂濕」。「燕」同「胭」。此詞上、下片或從此句脫化而來。
所以在這里是景語入。
為什麼景語入?
因為上片結拍情感已然那麼激烈,所以,景語閑墜,起一個舒緩作用,又是一個造境。
過拍「相留醉」,人和花不能不遺下沉醉與迷戀、愁恨與哀思,想不開,撂不下。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痴、眷變難舍的情態,極為傳神。
林花帶雨如淚,對美好的人生留戀不忍離去,而人則淚流如雨,對花這樣美好的事物難舍難分。
人與花如此之多情,但又不能永日相守。花落去也,春歸去也,而人亦將亡也。
「相留醉」三字,含蓄蘊藉,情意婉轉,悲傷凄惜,人迷心醉。
下一拍「幾時重!」――何時可再?
花落不能重開,人亡不可復生,花落人亡之後,「幾時重」呢?那是永遠不會重合了。
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花之凋謝、人之離別難以挽回的痛苦惋嘆。――此恨綿綿無絕期!
最後,後主發出了深深的哀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啊!這一個九字的長句,一氣呵成益見悲慨,前六字寫「恨」,後三字寫「水」,江水滔滔滾滾,無窮無盡,猶如人生長恨之綿綿無期。
花無返故枝之時、人無回天之力!這是憤極呼天,一聲絕望的呼喊。
最後結拍,以重筆收束:「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勘破人生的真諦。流水長東,人生長恨,自然如此,無可懷疑。
「人生長恨」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紅塵憾事,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無奈的人生的浩嘆。
後主是一個信佛的人,當他失去人間的一切時,他相信人生是苦海,死亡是解脫。
「長恨」、「長東」又一個疊字銜聯,像是毫不經意,其實妙筆天成。悲緒難平,悲極痛極恨極之哀切之辭。
王國維《人間詞話》評說後主詞「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
從它的藝術效果看,內容悲慨博大、深美閎約,不止於傷春、傷別而已。
從上片起拍「林花謝了春紅」至「幾時重」六拍里,層層沉積,而至下片結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閘門忽開,滿腹愁恨一下如洪水般傾瀉而出。
前面六拍含蓄委婉,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叫人低迴流連;下片結拍「只著一字,境界全出」,令人魂動心驚。
即景抒情,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之中。「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決非一般閨怨、離情。上片惜花之意,實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風,摧殘不已;下片花淚留醉尚且不能,何況重返故國?故而「長恨」「長東」,悲慨難托難平。
「尼采謂:『一切文字,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
這首變徵之聲是末代降王亡國之音。蘊藉著詩人詞人自身的愛憎情感和內心世界,李煜經歷生離死別,痛失家園、山河,而這首詞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澆瀝出的。他的血淚澆鑄的哀傷的確是真摯動人。
雖是個人失去故國的痛苦,但卻另有一種博大深厚的思想感情。
林花,象喻著一切美好的事物。若說是後主在抒個人的悲哀,但又不局限於一己之悲哀。
後主形象所表現的是對人生無常、世事多變、年華易逝的無可奈何的種種復雜情緒,這種情緒遠遠超出了自己的「身世之戚」,有著更普遍、更廣泛的內容,好象包容了人類所有的悲哀。而這一點正如同釋迦、基督之「擔荷人類罪惡」一樣。王國維這句話是對後主詞思想內容的深刻評價。就從這首詞來看,王公的評語確有見地。
此詞的特點:
1、前面六拍含蓄委婉,似「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叫人低迴流連;下片結拍「只著一字,境界全出」,令人魂動心驚。
2、內容悲慨博大、深美閎約,不止於傷春、傷別而已
3、下片以重筆收束,直抒的方法的運用。
4、形象的比擬,抓住事物之間相關的特徵。
5、擬人的手法
6、疊字銜聯,毫不經意,實妙筆天成
7、寄情於景,情移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寫景寫人,人景合一。景語入,情語出。
『叄』 相見歡 整首古詩
相見歡 (1)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橡凱幾時重.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梁行喚
相見歡 (2)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帶迅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肆』 李煜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作者:李煜
原文: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備猜時重。笑滾穗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注釋:
1、相見歡: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2、謝:凋謝。
3、無奈朝來寒雨:一作常恨朝來寒重。
4、胭脂淚:原指女子的眼淚,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故雲。在這里,胭脂是指林花著雨的鮮艷顏色,指代美好的花。
5、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6、幾時重:何時再度相會。
翻譯:
樹林間的紅花已經凋謝,
花開花落,才有幾時,
實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無可奈何啊,
花兒怎麼能經得起那凄風寒雨晝夜摧殘呢?
飄落遍地的紅花,被雨水淋過,
像是美人雙頰上的胭脂在和著淚水流淌。
花兒和憐花人相互留戀,如醉如痴,
什麼時候才能再重逢呢?
人生從來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碰卜
就像那東逝的江水,
不休不止,永無盡頭。
賞析:
南唐後主的這種詞,都是短幅的小令,況且明白如話,不待講析,自然易曉。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飾裝做,扭捏以為態,雕琢以為工,這些在他都無意為之;所憑的只是一片強烈直爽的情性。其筆亦天然流麗,如不用力,只是隨手抒寫。這些自屬有目共見。但如以為他這隨手就是任意胡來,文學創作都是以此為擅場,那自然也是一個笑話。即如首句,先出林花,全不曉畢竟是何林何花,繼而說是謝了春紅,乃知是春林之紅花,而此春林紅花事,已經凋謝。可見這所謂隨手直寫,正不啻書家之一波三過折,全任天然,不加修飾,意欲成文,誠夢囈之言也。
且說以春紅二字代花,即是修飾,即是藝術,天巧人工,總須兩賦而不來方可。此春紅者,無待更言,乃是極美好可愛之名花無疑,可惜竟已凋謝。調零倘是時序推遷,自然衰謝,雖是可惜,畢竟理所當然,尚可開解;如今卻是朝雨暮風,不斷摧殘之所致。名花之凋零,如美人之夭逝,其為可憐可痛,不止倍蓰。以此可知,太匆匆一句,嘆息中著一太字;風雨一然,憤慨中著一無奈字,皆非普通字眼,質具千鈞,情同一慟矣。若明此義,則上片三句,亦千回百轉之情懷,又匪特一筆三過折也。講說文學之事,切宜細思尋玩,方不致誤認古人皆荒率淺薄之妄人,方能於人於己兩有所益。
下片三字句三疊句,前二句換暗韻仄韻,後一句歸原韻,別有風致。但胭脂淚三字,異樣哀艷,尤宜著眼。於是讓人們想到杜甫的名句林花著雨胭脂濕(《曲江對雨》),此乃南唐後主也熟讀杜詩之證也。後主分明從杜少陵的林花而來,而且因朝來寒雨竟使胭脂盡濕,其思路十分清楚,但是假若後主在過片竟也寫下胭脂濕三個大字,便成了老大一個笨伯,鸚鵡學舌,難有意味。他畢竟是藝苑才人,他將杜句加以消化,提煉,只運化了三字而換了一個淚字來代濕,於是便青出於藍,而大勝於藍,便覺全幅因此一字而生色無限。
淚字已是神奇,但醉亦非趁韻諧音的妄下之字。此醉,非陶醉俗義,蓋悲傷凄惜之甚,心如迷醉也。
末句略如上片歇拍長句,也是運用疊字銜聯法:朝來晚來,長恨,長東,前後呼應更增其異曲而同工之妙,即加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量。顧隨先生論後主,以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其美中不足在恰似,蓋明喻不如暗喻,一語道破如似,意味便淺。按這種說法,則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恰好免去此一微疵,使盡泯比喻之跡,而筆致轉高一層矣。學文者於此,宜自尋味,美意不留,芳華難駐,此恨無窮,而無情東逝之水,不舍晝夜,淘盡之悲,蘇軾亦雲,只是表現之風格手法不同,非真有異也。
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作者:李煜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注釋:
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2、離愁:指去國之愁。
3、別是一般:也作別是一番,另有一種意味。
4、西樓:指西邊的樓。
5、般:一種。
翻譯: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
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
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
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
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
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賞析: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盪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乾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苟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沈際飛在《草堂詩余續集》中評價說:七情所至,淺嘗者說破,深嘗者說不破。破之淺,不破之深。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句妙。唐圭璋在《唐宋詞簡釋》中說:此詞寫別愁,凄惋已極。無言獨上西樓一句,敘事直起,畫出後主愁容。其下兩句,畫出後主所處之愁境。舉頭見新月如鉤,低頭見桐陰深鎖俯仰之間,萬感縈懷矣。此片寫景亦妙,惟其桐陰深黑,新月乃愈顯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換頭三句,深刻無匹,使有千絲萬縷之離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斷,理還亂,則離愁之紛繁可知。所謂別是一般滋味,是無人嘗過之滋味,唯有自家領略也。後主以南朝天子,而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嘗之滋味,自與常人不同,心頭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說則無從說起,且亦無人可說,故但雲別是一般滋味。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
相見歡的詩意
相見歡的詩意
《相見歡》
作者:李煜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注釋:
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清秋,一作深秋。
2、剪,一作翦。
3、離愁:指去國之愁。
4、別是一般:另有一種意味。別是,一作別有。
詩意: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
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
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
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
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
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賞析:
這首詞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地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如今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盪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乾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而鎖住的也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一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苟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末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常人更是體會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全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
相見歡·年年負卻花期
張惠言 相見歡年年負卻花期
年年負卻花期!過春時,只合安排愁緒送春歸。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譯文及注釋】
負卻花期:謂辜負了大好春光。只合:只得。梅花雪:謂初春時梅花在尋中傲然挺立。梨花月:謂梨花在月光的照射下更加楚楚動人。
【賞析】
這是一首惜春詞,採用的是直抒胸臆、借物抒情的手法。首句年年二字透露出一種自責的心情,由於錯過美好春光,因而每每滿懷愁緒,二、三句進一步強化這種惆悵。下片,用梅花雪,梨花月這兩幅象徵春景的圖畫來渲染惜春之情。美景總是稍縱即逝,讓人留戀不己。於是感嘆春光之易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傷春惜時之情達到頂點。
從寫作上看,全詞一唱三嘆,讀者彷彿窺見一個身影徘徊嘆息於春過之時。在情緒上,由自責到惆悵到渴望到無奈,層次分明,突出了一個愁字。作為常州詞派的開山鼻祖,張惠言特別推崇比興寄託。而這首詞卻直抒胸臆,情感摯朴感人,實不多見。
古詩絕句就是這樣經典,凝練,內心頓生無限的情懷。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絕句和古詩嗎,請欣賞 七夕不能相見的詩句 。
『伍』 相見歡李煜古詩詞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是南唐後主李煜(存疑)的名篇,詞牌名為《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這是作者被囚於宋國時所作敬殲游。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是他宮廷生活結束後的一個插曲,由於當時已經歸降宋朝,這里所表現的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這首詞感情真實,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間詞以綺麗膩滑筆調專寫「婦人語」的風格,是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之作。
(5)回相見歡用哪首詞擴展閱讀:
詞句注釋:
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改巧翦。
離愁:指去國之愁。
別是一般:一作「一種意味」、另作「別是一番」。別是,一作別有。
白話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
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
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
那悠悠愁思纏繞在亮銷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參考資料:網路-相見歡
『陸』 對詞《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用什麼詩詞回復
晏殊: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閑離別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
回這個,他說春去匆匆人生苦短,聚少離衡尺多,他你告訴他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要看遲攔漏得開,詩酒乘年華,能尋歡作樂就尋歡作樂,碼爛把你的感情都放在眼前這些人的身上豈不更有意思更好!
『柒』 相見歡 朱敦儒 金陵城下西樓 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的意思
意思是:倚靠在南京西門上的城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萬里的長江在夕陽下流去。
出液野自宋代詞人朱敦儒所寫的一首詞《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原文如隱正下: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譯文如下:
倚靠在南京西門上的城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萬鬧攜喊里的長江在夕陽下流去。
金人侵佔中原,官僚們流散,什麼時候才能收復國土?要請悲風將自己的熱淚吹到揚州前線。
(7)回相見歡用哪首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二帝被俘。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這首詞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門城樓所寫的。
全詞由登樓入題,從寫景到抒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作者簡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靖康、建炎間,屢召不起。1133年(紹興三年)以薦補右迪功郎,1135年(紹興五年)賜進士出身守秘書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
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鴻臚少卿,秦檜死,依舊致仕。1159年(紹興二十九年)卒。有詞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許,不願做官。北宋末年大變亂發生,他經江西逃往兩廣,在嶺南流落了一個時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時間很短,長期隱居在江湖之中,被稱為「天資曠逸,有神仙風致」的詞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閑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