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净水问答 > 反渗透脱盐率与电导率换算

反渗透脱盐率与电导率换算

发布时间:2022-09-05 07:15:07

㈠ 制水机反渗透后的水的标准电导率是多少

反渗透是讲除盐率的,制水机反渗透后的标准电导率和进水电导率有关。若进水电导率是1000μs/cm,则经过反渗透分离后的产水电导率应小于等于30μs/cm,通常反渗透的除盐率是97%以上

㈡ 反渗透的进水电导率是不是原水,反渗透的脱盐率怎么计算

进水电导指的是进入反渗透之前的水,不一定是原水,在原水到反渗透之间也可以经过其它的设备对设备进行处理。脱盐率(进水盐含量-出水盐含量)/进水盐含量=脱盐率

㈢ 原水电导率1000反渗透设备回收率大概多少呀

不是倍数比。是反抄渗透的脱盐率,就是进水电导率减去出水电导率后再除以进水电导率就等于脱盐率。假如你的进水电导率1000us/cm,出水是15us/cm,那你的脱盐率就是(1000-15)/1000×100= 98.5 就是你反渗透的脱盐率。

㈣ 经过反渗透的水的电导为多少怎么算

一般控制仪表柜上有电导表(一般是GF的)。
也可用笔试电导计来测试。
一般RO出水口要求在0.2 μs/cm(25°C)一下

㈤ 电导率和盐度如何换算等问题

土壤电导率是测定土壤水溶性盐的指标,而土壤水溶性盐是土壤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判定土壤中盐类离子是否限制作物生长的因素。上壤中水溶性盐的分析,对了解盐分动态,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拟订改良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壤水溶性盐的分析一般包括全盐量测定,阴离子 (Cl - 、 SO 2- 3 、 CO 2- 3 、 HCO - 3 、 NO - 3 ) 和阳离子 (Na + 、 K + 、 Ca 2+ 、 Mg 2+ ) 的测定,并常以离子组成作为盐碱土分类和利用改良的依据。下面把测定方法告诉你,你应该更能理解土壤电导率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了。
测定方法为:
1 实验方法、原理 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分水溶性盐的提取和浸出液盐分的测定两部分。在进行土壤水溶性盐提取时应特别注意水土比例、振荡时间和提取方式,它们对盐分溶出量都有一定影响。目前在我国采用 5 : 1 浸提法较为普遍。盐分的测定主要采用电导法和烘干法,其中以电导法较简便,快速,烘干法较准确,但操作繁琐费时。本实验采用水土比 5 : 1 浸提,电导法测定水溶性盐总量。 电导法测定原理是土壤水溶性盐是强电解质,其水溶液具有导电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溶液的含盐量与电导率呈正相关,因此通过测定待测液电导率的高低即可测出土壤水溶性盐含量。
2 仪器试剂 250ml 三角瓶,漏斗、电导仪、电导电极。 0.01M KCl , 0.02M KCL 标准溶液。
3 操作步骤 土壤水溶性盐的提取,称取过 1mm 筛风干土 20.00g ,置于 250ml 干燥三角瓶中,加入蒸馏水 100m1( 水土比 5 : 1) ,振荡 5 分钟,过滤于干燥三角瓶中,需得到清壳滤液。 ( 此浸提液可用于分盐的测定 ) 。 吸取土壤浸出液 30m1 ,放在 50m1 小烧坏中,测量溶液温度,然后用电导仪测定,测定待测液的电导度 (S t ) ,记下读数。
4 结果计算
土壤浸出液电导率 EC 25 = 电导度 (S t ) * 温度较正系数 (f t )* 电导电极常数( K ) 温度较正系数( f t )见附表 1 电导电极常数( K )从电导电极上查得。 土壤全盐量可由本地区的盐分与电导率的数理统计关系方程式求得。
附表 1 25℃ 时氯化钾溶液的电导率
浓度 C g/L 0 0.0744 0.1487 0.744 1.4873 7.4365
电导率 S ( us.cm -1 21.7 171.2 310 1492 3050 15750
依此计算得到下列方程: 盐浓度 C g/L =( S+41.2653)/2120.76 >最后盐浓度 g/kg=C(g/L)*25ml/1000/5g/1000= C(g/L)*5=g/kg

㈥ 请问盐度与电导率换算有出处

盐度与电导率换算出自1978年实用盐标。该盐标定义的盐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公式和关系。

实用盐标依然是用电导的方法测定海水的盐度,与1969年电导盐度定义不同之处是,它克服了海水盐度标准受海水成分变化的影响问题。在实用盐标中采用了高纯度的KCl,用标准的称量法制备成一定浓度(32.4357‰)的溶液,作为盐度的准确参考标准,而与海水样品的氯度无关,并且定义盐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5℃的环境温度中,海水样品与标准KCl溶液的电导比:

(6)反渗透脱盐率与电导率换算扩展阅读:

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盐度较低;

2、有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高,有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较低;

3、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4、海区形状越封闭,盐度就会越趋向于更高或更低。

㈦ 脱盐率计算公式

脱盐率计算公式是脱盐率=(总的给水含盐量-总的产水含盐量)/总的给水含盐量×100%。脱盐率指的是在采用化学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水中阴、阳离子过程中,去除的量占原量的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指反渗透系统对盐的脱除率。
另外压差升高同时往往伴随着脱盐率快速下降。在正常的流量下,压差的上升通常是由于膜元件水流量通道的隔网进入杂质,污染物质和水垢引起的,导致产水流量的下降。当超过设定的给水流量时,也会发生过大的压差,当启动时给水压力提升过快,发生水锤压差会很大,如果膜已经被污染,特别是微生物污染,压差也会增大。

㈧ RO系统的脱盐率如何计算

脱盐率=[(进水TDS-产水TDS)/进水TDS]*100%=98%
若是知道进水和产水的电导率,计算脱盐率的方法是一样的

㈨ 如何计算系统脱盐率

系统脱来盐率是反渗透系统对盐的整源体脱除率,它受到温度、离子种类、回收率、膜种类以及其他各种设计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的反渗透系统的系统脱盐率是不一样的,其计算公式为
(总的给水含盐量-总的产水含盐量)
系统脱盐率=
×100%
总的给水含盐量
有时出于方便的原因,也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近似估算系统脱
盐率
(总的给水电导率-总的产水电导率)
系统脱盐率=
×100%
总的给水电导率
以此近似估算得到的系统脱盐率往往低于实际系统脱盐率,因而经常在反渗透系统验收时引起争议。

㈩ 反渗透中脱盐率是什么意思

反渗透中脱盐率指的是在采用化学或离子交换法去除水中阴、阳离子过程中,去除的量占原量的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指反渗透系统对盐的脱除率,计算公式为:脱盐率=(总的给水含盐量-总的产水含盐量)/总的给水含盐量×100%。

有时出于方便的原因,也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近似估算脱盐率:脱盐率=(总的给水导电度-总的产水导电度)/总的给水导电度×100%。

反渗透技术是利用压力差为动力的膜分离过滤技术。许多天然或人造的薄膜对于物质的透过具有选择性,当盐水与淡水被一层半透膜隔开时,只有水可以通过而水中盐分却不能通过。自然状态下,淡水中的溶剂将穿过半透膜,向盐水侧流动。

盐水侧的液面会比淡水侧的液面高出一定高度,形成一个压力差,达到渗透平衡状态,此种压力差即为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盐液的种类,浓度和温度,与半透膜的性质无关。若在盐水侧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盐水中的溶剂会向淡水侧流动。

此时溶剂的流动方向与原来渗透的方向相反,这一过程称为反渗透。利用反渗透的分离特性可以有效地除去水中的溶解盐、胶体、有机物、细菌等杂质,目前反渗透技术已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10)反渗透脱盐率与电导率换算扩展阅读

影响反渗透设备脱盐率的因素如下:

1、离子价数:脱盐率随着离子价数的增加而提高,二价、三价盐的脱盐率要高于单价盐。

2、分子大小:脱盐率随分子直径的增加而提高。

3、原水温度:原水温度升高时,由于水的粘度降低脱盐率提高。

4、原水浓度:原水浓度提高时,脱盐率下降。

5、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提高时,脱盐率有所提高但不明显。

6、pH值:酸性条件下虽然膜不容易堵塞,但脱盐率要有所下降。

7、溶解气体:可溶解性气体在游离状态下容易渗透而不脱除CO2、SO2、O2、Cl2、H2S等。

8、氢键趋势:对于含有强氢键的化合物,脱除率很低,如水、酚和氨等(也正因此才实现脱除水中杂质和溶解物而达到水与其他物质分离的目的)。

9、有机物质:水中的有机物对膜有污染作用,有机物越多膜的性能越易变坏。

10、水的硬度:水的硬度越高膜越容易堵塞,对于高硬度水应先软化处理,降低硬度再进反渗透。

11、固体颗粒:固体颗粒对反渗透膜的危害极大,必须进行预处理。

12、微生物:水中的微生物、细菌对膜有危害,必须进行预处理。

13、氧化物:金属氧化物进入反渗透不能进行自行清除,应定期化学药物清除。

阅读全文

与反渗透脱盐率与电导率换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化学选择性透过膜和半透膜 浏览:922
净水机需要什么批件 浏览:621
用三回盘长结编法编中国结 浏览:885
06款颐达空气滤芯怎么换 浏览:159
骐达老款汽油滤芯是怎么样的 浏览:231
社区用净水器哪个品牌 浏览:532
db12污水 浏览:891
介质污水车上高速需要提供什么 浏览:108
公司污水整改报告范文 浏览:66
不小心喝了稀释后的除垢剂 浏览:457
燃气热水器怎样清除水垢 浏览:885
磷肥工业废水排放最高标准 浏览:587
卡特320D上面三个滤芯是什么 浏览:351
机油滤芯很紧拧不开怎么办 浏览:583
蒸馏海水为什么不用温度计 浏览:828
国产伊罕过滤桶声音 浏览:252
超滤膜孔径测试方法 浏览:837
蛋白纯化后离子交换 浏览:557
污水管网公司如何管理 浏览:202
1升的环氧树脂有多少千克 浏览: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