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核废水会被太阳蒸发后下雨到中国吗
短期不会,理由有2个。
氚形成的超重水密度大于水,超重水团倾向向海洋深处下落,直到和对应盐度层等大,之后缓慢因分子运动而融合。所以超重水最初只有极为有限个分子会蒸发逸散入空中,直到混合均匀才会有大量的超重斗简水分子参与水循环
日本全境处于西风带控制之下,在西风带的输送下会倾向迅速向东北移动,超重水雨会首先出现在阿拉斯加到美加交界。当然,只有极为极端的条件下,才会出空激裤现日本附近的天气系统向西移动并影响我铅友国的情景。近20年只出现过1次!
短期而言,因为深层洋流(与表层洋流方向通常相反)导致超重水团靠近我国,或者鱼类洄游,候鸟携带从而将放射性物质反向传播才是最大的问题。
② 为什么核废水不会蒸发
放射性物质不会随着海水而蒸发。
岛国排放核污水,不光污染海洋生态环境,时间久了淡水也会出问题,这污染并不是因为海水蒸发,因为放射性物质是不会随着海水而蒸发的。但是海水蒸发之后,放射性物质会沉积在地层内,污染地层内的水质,而且这种情况下沉积的放射性物质更难去除。
一般情况下会把放射性物质直接排放到水域,尤其是反应堆的剩余物,选择深埋到无人的荒漠中。海水参与地球水循环不仅仅只有蒸发这一个途径,有人说自来水厂可以过滤有害物质,没错自来水厂确实可以过滤和沉淀,但过滤的是自然界中的常规物质。
如泥沙、细菌、微生物、普通杂质、重金属、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但岛国排放的是核污染即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同位素氚、碳-14、钴-60、锶-90、铯-137、碘-129 等等),这不是自来水厂能过滤沉淀掉的,而是通过其他化学物质来稀释处理,过程极其复杂繁琐。
污水和核污水,虽然少一个字,但概念却有天地之别,并不是不吃海鲜就美食,肉,养殖动物的饲料里绝大部分都有添加鱼粉,鱼粉就来自海洋,包括海带、紫菜还有许许多多作为饲料的一些东西,通过家禽牧畜的环节,最终还是会流向人体。
核废水的危害介绍
核废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的元素,一旦接触就会直接进入到动植物的体内,造成基因序列的突变,严重的甚至死亡,也会导致新生代的严重畸形,即使核废水经过了过滤的处理,但依然难以彻底去除放射性的物质。尤其是碳-14的放射性可能持续几千年。
据德国专家指出福岛沿岸将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在废水排放后的57天内,放射性的物质就会扩散到大半个太平洋,十年后能够蔓延到全球各个海域,并且,随着大气的环流,这些核废料还会随着雨水蒸发而降雨。
放射性的元素一旦进入到生态圈,再通过食物链到达人类体内,在数千年内都将无法消灭干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放射性物质
③ 核污染水会进入水循环吗
核污染水会进入水循环。
一旦核废水排入海洋,其中的放射性元素将通过海洋、雨水和地下水等水循环方式进入各国。核废水经过蒸腾作用,进入全球水循环。因为核废水里有重水,氚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普通水是H2O,重水是D2O。它的化学性质和水差不多,最大区别就是辐射,所以会和水一样蒸发。
这些核污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大气层,可能会随着气候变化通过水循环再次降落为雨水,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污染。核废水中含有氚、碘—29、铯—137、锶—90、钌—106、碳-14等放射性元素。这些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有所不同。例如,氚的半衰期约为12年,碳—14因为含量极高,在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
日本的排海事件简述:
2023年8月22日,日本政府宣布,将于8月24日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日本核污染水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将会影响整个太平洋乃至全球海域。 由于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日本政府这一决定一经公布,引起多方反对。
2023年8月24日,东京电力公司称已对准备排入海洋的核污染水进行了取样检测,其中氚的浓度“达标”。如果气象条件允许,日本核污染水将于当地时间24日下午排入海洋,排放工作13点开始。根据计划,排海时间至少持续30年。当地时间2023年8月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