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酒和现代酒的区别…………
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 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也许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两毛烧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过现在可能不止“两毛”那么便宜了吧:)说烧酒是元朝时才有的,是依照李时珍的纪录,不过在白居易等人的诗里已经有了“烧酒”一词,并且对山西汾酒历史的考证似乎说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时就有烧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过岗有可能是早期的烧酒吧,不然十几度的酒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总结一下,用蘖酿的酒度数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应星说“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传”;用曲酿造的酒度数大致在十几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艺不同而不同,因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药,不够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较类似现在的绍兴黄酒;蒸馏后的烧酒度数很高,大约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现在仍有烧酒,不妨一试。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当于是二斤56度的二锅头。
⑵ 古代的酒和现在的酒有什么不一样哪个好喝
酒不仅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一个好东西,好酒不仅耐人寻味,而且还能让人在喝醉时候忘记掉烦恼,所以从古至今,酒都一直与我们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从古代到今天经历了这么久,酒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认为有以下这两点原因。
所以,根据这两点原因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出来,为什么他们古代人喝多少页不会醉的原因。并且对他们的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古代的酒适度的喝不仅可以顺气活血,并且历史贪杯了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现在的就喝多了不仅会危害自己的肠胃。
⑶ 古代酒和现代酒有什么区别
酒精浓度低,按现在的度数度量的话, 一般只有2~3度。
现代酒酒精浓度高,平时的白酒都是二三十度。
⑷ 古代酒的度数是多少啊
古代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
⑸ 古代的老酒真的度数低吗
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即酿造酒、发酵酒;二为蒸馏酒。酿造酒度数低,蒸馏酒度数高,
酿造酒是最自然的造酒方式,也是最早的造酒方式,主要酿酒原料是谷物和水果,其最大特点是原汁原味,酒精含量低,属于低度酒,对人体的刺激性小。例如用谷物酿造的啤酒一般酒精含量为3%~8%,以大米、黍米、粟为原料的黄酒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果类的葡萄酒酒精含量为8%~14%。黄酒、啤酒、葡萄酒也并称世界三大古酒。
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和中国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大多是度数较高的烈性酒。国外已有证据表明大约在12世纪,人们第一次制成了蒸馏酒。中国蒸馏酒的出现,大约也在12世纪的宋元时期。
⑹ 古代的酒,度数是多少
古酒分两种:一是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是蒸馏酒。
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
古代蒸馏酒(白酒)酒精度应为50~70%,中国几大名酒以前都是高度酒,现在才有低度酒;
非蒸馏酒酒精度应为为15~20%。
⑺ 古代的酒和现代的酒在口感上有什么不同吗
因为酿酒技术的不同,口感肯定有所不同,古代的酒多是粮食发酵的,没有脱糖,以甜酒为多而有杂质,现代的液体酒虽然也是以粮食为主,可富含酒精,但添加各种原料提升口感。
酒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不断在传承之中发展新的技术,其实古法酿酒,据说是口感更为饱满,更有悠长的回味,与现代添加多种成分不同,更有酒感,我未曾切身对比过,不知你对比过吗?
⑻ 古时候的酒和现在的酒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到了宋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这种酒就是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次,得到度数很高的酒,大致酒精度在50度,基本与现代酒相似了。
到了明朝时期,很多人不习惯和这么高度数的白酒,这种蒸馏酒并没有延续下去,直到清朝,蒙古人后裔再次入侵中原,白酒才取代米酒和黄酒等发酵酒,渐渐成为了社会消费的主流。
⑼ 古代的酒是什么味道
一位美国考古化学家在河南舞阳出土的陶器碎片中发现古酒残渍,并成功破解出了酿制配方。这个发现不但令中国成为全球最早酿酒的国家,更将人类酿酒的历史起源由5000年前上推至9000年前。关于中国酒的起源与演进,你所知的不一定正确。
初白 | 文
河南9000年古酒遭美国人抢先复制
漯河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在地图上并不起眼,但在中国考古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世纪60年代初,人们在贾湖村发现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并在1980年之后展开了8次大型考古发掘。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贾湖遗址因出土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等一系列重要文物,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但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中国人首创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饮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在贾湖遗址中出土的16个古代陶器碎片中,意外发现了一些含有酒精的液体残渍,但当时并没有人说清楚这些液体的作用和来历,成为横亘在专家们心中一个未解的谜团。
直到1999年,主持贾湖遗址发掘的中国科技大学考古系教授张居中再次对这些液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他邀请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帕特里克·麦克戈文等国内外专家来到河南,参与贾湖遗址发掘。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麦克戈文是一位考古化学家,他用化学溶剂针对这些陶器碎片曾经吸收的物质进行分析,化验出了蜜糖、山楂和葡萄制成的蜂蜡及大米等成份,与现代米酒和葡萄酒的成分非常相似,说明在距今9000前贾湖城古人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酿酒技术。
2004年12月,张居中和麦克戈文以《史前中国的发酵饮料》(Fermented beverages of pre- and proto-historic China)为题,在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公开他们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由中国人首创的世界最古老的酒饮料。
这个发现,令中国一举成为全球最早酿酒的国家,更将人类酿酒的历史起源由5000年前上推至9000年前。
2005年,麦克戈文将河南贾湖遗址的古酒配方出让给了美国特拉华州“角鲨头”酒厂,这家酒厂仿制出一种口味独特的新款啤酒,将其命名为“贾湖城”。按照美国的酿酒法律,“角鲨头”在生产“贾湖城”时必须加入大麦芽,他们只好在发酵时抽掉大麦芽的味道以确保原汁原味。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2007年7月,酒精纯度为8%,每瓶售价12美元的“贾湖城”啤酒一经上市便大受欢迎。美国人对9000年前的中国酒味道评价是,“首先尝到的是发自蜜糖的甜甜味道,然后辣味会忽然弹出来,接下来便是葡萄味。”
源自中国的古酒遗产未能在本土发扬光大,却漂洋过海落到了美国人手中,让中国专家对这一“中国文化遗产流失”典型案例痛心疾首。
去年四月,在北京召开的“贾湖城9000年古酒学术研讨会”向媒体披露,中国白酒的专家学者花费大量时间破解了贾湖城9000年古酒的酿造“密码”,历时多年学术探索的贾湖文化古酒终于得以“复原”,现代人也可以有幸品尝到9000年前古酒的“味道”了。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但这好像又没有贾湖出土地什么事儿,早在2007年贾湖城在美国上市时,舞阳当地曾一度有和“角鲨头”酒厂合作的打算,但最终没有下文,当地酒厂只好又生产了叫贾湖的白酒。
中国人最早喝的是低度发酵酒
贾湖古酒的发现,把中国的酒历史提前到了公元前7000年,远远早于我们认知中“杜康酿酒”的年限。
河南被称为酒祖的故乡,但大多数人只知道酒祖杜康,但忽视了另一个叫仪狄的酒祖。
曹操同志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后世广为流传,让杜康坐实了“酒祖”的位置。人们知道,夏朝的第五任君主杜康流亡洛阳,受藏在树洞内的剩饭变成的香气扑鼻的汁水启发,掌握了自然发酵的原理,并形成了一套完整酿酒工艺。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但中国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将仪狄也奉为中国制酒之始祖,仪狄也是河南人,他是比杜康更早的夏禹时期的一名官员。
如果这俩人硬要争一个高下的话,只能说:仪狄做的是米酒,杜康的是黄酒。熟知中国酿酒史的人,大多听过这样一句话“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秫,是高梁;也就是说,杜康发明的酒,是自然发酵的高粱酒。“酒醪”就是“醪糟”,憋给我说你在超市没见过。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好吧,还是怕你没见过,醪糟就是米酒
不管是黄酒还是米酒,它们都只是酒的最初形态。酿造时间都短,没什么技术含量,度数很低,也并不纯净。(请自动脑补喝米酒的状态)所以,古人约酒经常说“吃酒去”。
但这种低度数、甘甜口的酒风靡了几千年,直到唐宋尚且如此。虽然汉代人已经掌握了酒曲的使用方法,但发酵出来的酒依然略惊悚:要么是乳白色(可以参见西安的稠酒),要么是绿色;高级一点的是琥珀色,还是好吓人……
酒之所以会变绿,是因为微生物控制不好,缺少杀菌的成分。于是,人们为了提高杀菌效果,在酒中加入石灰,至于口感嘛,呵呵哒。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一个叫李白的“公知”,动辄就是“三百杯”和“斗酒诗百篇”。以唐太宗贞观时期为例,一斗差不多等于现在的12斤,面对12斤绿油油、可能加了石灰的酒,老李是在勇气可嘉,而且,膀胱容量惊人。
不过,能喝酒的唐人也成功改造了酒,他们采用一种叫做“糟床”的木制器械进行压榨,过滤掉酒糟。托唐人的福,宋人终于不用混着酒糟喝酒了。
白酒的酿造技术到元代才出现
我们现在怼的白酒,学名叫“蒸馏酒”;蒸馏这种技术直到元朝才出现。在这之前,人们喝的都是“发酵酒”,严格来说,只是算是“含酒精饮料”。通俗来讲,发酵与蒸馏的区别在于,酒的度数是10度还是40度。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写过一句话:“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锅),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目前的出土文物,也能和李时珍的记载相互印证:蒸馏酒起源于元代。
蒸出来的酒,最初元人称之为“阿剌吉酒”,词源是阿拉伯语“Araq”,有“出汗、烧酒”的意思。
可别小看了蒸馏,唐宋人把发酵酒的工艺做到极致,酒的度数也没超过10度,因为酵母菌在高浓度的酒精里无法继续发酵。元人获得了蒸馏技术,把液体中最容易挥发的酒精蒸出来,这样一来,酒的度数一路飙升,最高可达到40多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但是,直到清朝中叶,占领酒市场的仍然是发酵出来的黄酒。在上流社会看来,只有下层人寻求刺激的时候才喝高度的白酒。想来也是,即使是低甜度的黄酒,也不会像白酒一样辣嗓子,老少皆宜,可以当做日常佐餐的饮料。
白酒的逆袭,还要多亏了清朝时黄河连年的水患。黄河治理需要大量高粱秆“束水冲沙”,这样一来,黄河中下游广植高粱。种了这么多,吃吧,实在不好吃;不吃吧,扔了可惜。而且,高粱蒸馏出的酒比其他粮食都要好,度数也更高。
中国酒进化史:古酒到底啥味道?
而且,黄河中下游连年水患,便宜的白酒销量自然盖过了价高的黄酒。尤其是到了清末,全国起义不断,小米和糯米的产粮大减,黄酒运输的路线也时常受阻。白酒终于完成了逆袭,在清末达到了产量上的高峰。
⑽ 古代酒的叫法
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平原督邮、曲生、曲秀才、曲道士、曲居士、曲蘖、春、茅柴、香蚁、浮蚁、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我国酿酒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自产生之日开始,就受到先民欢迎。人们在饮酒赞酒的时候,总要给所饮的酒起个饶有风趣的雅号或别名。这些名字,大都由一些典故演绎而成,或者根据酒的味道、颜色、功能、作用、浓淡及酿造方法等等而定。酒的很多绰号在民间流传甚广,所以文在诗词、小说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词。这也是中国酒俗文化的一个特色。
白堕:这是一个善酿者的名字。 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冻醪: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壶觞: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代称, 陶潜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 张祜在《题上饶亭》诗中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醇酎这是上等酒的代称。
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酤:据《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酤,赍我思成”。[传」: 酤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 杜康)作秣酒。”
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