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除故纳新的介绍
“除故纳新”是指除夕进行大扫除的风俗。 在中国民间,除夕的风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扫除的风俗由来已久。除夕前几天,人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还要进一步大扫除,进行“除故纳新”。
『贰』 去故纳新开头的成语
新亭对泣、
新婚燕尔、
新婚宴尔、
新益求新、
新硎初试、
新人新事、
新来乍到、
新愁旧恨、
新学小生、
新昏宴尔、
新发于硎、
新陈代谢、
新仇旧恨、
新故代谢
『叁』 巳蛇拂晨,后一句接什么元旦晚会主持用……后面得全文是:吐故纳新;辰龙隐退,鼎故辞旧,万象更新
金鸡拂晨啼破烈日吐故纳新申猴隐退鼎故辞旧万象更新\
金虎腾跃,啸震山河,吐故纳新;丑牛隐退,鼎故辞旧,万象更新
『肆』 吐故纳新下一句
“吐故纳新”没有下一句,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舍弃旧的,吸收新的,不断更新。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袓寿考者之所好也。”
“吐故纳新”造句:
1、每个单位只有吐故纳新,才能求得发展。
2、机构改革需要吐故纳新。
3、党的组织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坚持吐故纳新。
5、要保持队伍的纯洁,就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清除腐败分子,吸收先进分子。
『伍』 吐故纳新下一句是什么
“吐故纳新”没有下一句,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舍弃旧的,吸收新的,不断更新。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袓寿考者之所好也。”
“吐故纳新”造句:
一、每个单位只有吐故纳新,才能求得发展。
二、机构改革需要吐故纳新。
三、党的组织要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坚持吐故纳新。
五、要保持队伍的纯洁,就必须不断地吐故纳新,清除腐败分子,吸收先进分子。
『陆』 吐故纳新相应的词语
吐故纳新 相关的近义词
除旧布新
吐旧容新
弃旧容新
吐故纳新_词语解释_词典
【拼音】:[tǔ gù nà xīn]
【释义】: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柒』 吐故纳新下一句是什么
吐故纳新,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舍弃旧的,吸收新的,不断更新。没有下一句。
成语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袓寿考者之所好也。”
白话文:“吹冷呼而吐出体内混浊的空气,呴暖吸而吸进新鲜空气 。象熊攀树而自悬类鸟飞空而伸脚,养生长寿罢了。这是导引养生的人,如彭祖这样长寿者所喜好的。”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指不断更新。
近义词
推陈出新:
指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成语出处
《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
白话文:“吴野劝食白粥,说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吐故纳新、网络-推陈出新
『捌』 除故纳新的关于春节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农历年12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迎接将要来临的新的一年。在中国,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 ”,也叫做“年三十”。 在中国民间,除夕的风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扫除的风俗由来已久。除夕前几天,人们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了除夕这一天,人们还要进一步大扫除,进行“除故纳新”。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据说,古代神话中颛顼有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好吃懒做,平日穿着破烂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冻又饿,死在屋角。所以,除夕这天,人们乘大扫除机会,把家里的破烂衣服和剩饭剩菜拿出来,在新的一年来临前倒掉,表示不让贫穷到家里来。 扫除之后,人们就在自己的家门贴上春联,挂上灯笼,营造出一派节日景象。 在民间,除夕要喝一种叫做“屠苏”的饮料,它是用酒或水制成的。 传说,在一间叫“屠苏”的茅屋里,住着一个很不寻常的人,他专门在山林里采集草药。每当除夕时,他就将配制好的中药,往乡邻的屋里送,并告诉乡亲,来年初一时给全家人喝,可以驱病消灾。他还毫无保留地将药方告诉乡亲,于是乡亲们就称这种药为“屠苏”。 “屠苏”到底是什么? 据古代药书记载,它是由大黄、桔梗等7种中药研制而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夕夜,吃团圆饭,几乎是每家每户的传统习惯。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时间,都要赶回家中,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把最丰盛的食品拿出来,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 在中国各地,吃团圆饭并不都一样。在南方,这顿饭一般有十几道菜,其中一定要有豆腐和鱼,因为这是汉字“富裕” 的谐音。在北方,团圆饭大多是饺子,全家人一齐包,这是一种把美味肉馅包在圆形的薄面皮里的食品,包好后,用开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热热闹闹地聚餐。“饺子” 具有象征团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带着孩子到亲朋好友家里送礼,拜年,叫做“馈岁”;邀请别人到自己家一起吃年夜饭,叫做“别岁” ;叫完饭,大家互相祝贺道谢一番,各自回家,叫做“散岁” ;在家里,晚辈要向长辈行礼,长辈对晚辈嘱托几句,还要给没有工作的小孩子压岁钱,并互相祝贺,叫“辞岁”;这时,大家都不愿去睡觉,一家人或看电视、或打牌等等,享受天伦之乐,直到新一年的到来,叫做“守岁”。 “守岁”是最普遍的一项除夕活动。中国古代诗人陆游在 “守岁”诗中,曾写有“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的佳句。守岁时,小孩子最高兴,平时受大人管得比较严的孩子,到了此时也不受规矩的约束,可以同大人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守岁到元旦天明,充满了辞旧迎新的欢乐气氛。
『玖』 吐故纳新的上一句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语出《庄子·刻意》。张口呼吸,吐出体内的浑浊气体,吸进新鲜空气。后以“吐故纳新”比喻扬弃旧的,吸收新的。呴:张口吐气。纳:吸进。
《庄子·外篇·刻意》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段话足以说明两个问题:首先,庄子将“道引之士、养形之人”与“山谷之士、非世之人”,“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江海之士、避世之人”等四者相提并论,认为皆属“刻意尚行”的无道之士,是不为道家所提倡的。
只有达到“不刻意而高”、“不道引而寿”的境界,才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德”。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先秦道家对养生之术的态度。
其次,这段话还说明习练养生之术的“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已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是追求“寿考”者的行为。就养生之术的具体方法而言,“吹呴呼吸,吐故纳新故”是行气之法,“熊经鸟申”是导引之术。
又《内篇·逍遥游》中还提到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可见辟谷之术在当时已经流传。现在就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竹简为例,来看一看后人称之为“养生”,而在先秦道家眼中只能称为“养形”的诸种方法的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