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知識寶典-腎臟生理學2-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腎臟是機體最重要的排泄器官,通過尿的生成和排出,腎臟能夠排出機體代謝終產物、進入機體過剩的物質和異物,調節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調節動脈血壓等,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腎臟也是一個內分泌器官,能夠分泌腎素(參與動脈血壓調節)、促紅細胞生成素(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及1α-羥化酶(將25-羥維生素D3轉化為1, 25-二羥維生素D3,後者參與調節血鈣水平)等。
尿生成包括三個基本過程:①血液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形成超濾液(濾過);②超濾液被腎小管和集合管選擇性重吸收到血液(重吸收);③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後形成終尿(分泌)。
腎小球的濾過功能是尿生成的第一步,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除蛋白質外,血漿中其餘成分均能被濾過進入腎小囊腔內生成超濾液。腎小球毛細血管網相當於一個過濾器,血液流經時,血細胞和蛋白質被阻擋留在血管內。腎小球毛細血管與腎小囊之間存在一道濾過膜,濾過膜由三層結構組成,分別為:細胞上有許多直徑為70~100nm的小孔,稱為窗孔;中間層:毛細血管基膜;外層:具有足突的腎小囊臟層上皮細胞層,又稱足細胞。不同物質通過濾過膜的能力取決於濾過物質分子的大小及其所帶的電荷。
濾過膜的通透性不僅取決於濾過膜孔的大小(小通大阻),還取決於濾過膜所帶的電荷(正通負阻)。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要想發生濾過,除了濾過膜提供的孔隙,還需要濾過動力,即有效濾過壓。生理學上用有效濾過壓來表示毛細血管任何一點的濾過動力。有效濾過壓等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壓減去血漿膠體滲透壓和腎小囊內壓之和。
在濾過膜提供的通透性及有效濾過壓作用下,血液從毛細血管濾過進入腎小囊形成超濾液(原尿)。腎小球的濾過功能的量化指標為腎小球濾過率,單位時間內(每分鍾)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正常情況下,GFR約為125ml/min。濾過分數(filtration fraction,FF)是指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即被腎小球濾過的腎血漿流量的部分。據測定腎血漿流量約為 660ml/min,則濾過分數為(125/660)×100%=19%。
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包括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系數、有效濾過壓和腎血漿流量。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系數是指在單位有效濾過壓的驅動下,單位時間內通過濾過膜的濾液量。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系數受濾過膜的有效通透系數和濾過面積的影響。腎小球毛細血管濾過系數的變化能夠影響腎小球濾過率。有效濾過壓的大小取決於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囊內壓和血漿膠體滲透壓。腎血漿流量對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是通過改變濾過平衡點而非有效濾過壓實現的。當腎血漿流量增大時,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反之,當腎血漿流量減少時,腎小球濾過率減少。
『貳』 什麼是超濾液
循環血液經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可以濾入腎小囊的囊腔而形成濾過液。這種濾過液就是超濾液。滲透壓分為晶體滲透壓和膠體滲透壓,在機體內,晶體滲透壓是無機小分子維持的,它保持細胞內外的水平衡;膠體滲透壓是血漿蛋白維持的,它維持血容量,即維持血液和組織液的平衡,所以營養不良等原因造成的膠體滲透壓下降會使患者出現水腫。超濾液指的是血液第一次被腎小球濾過形成的液體,即原尿,之後超濾液在腎小管中會被稀釋,其中的蛋白質、鈣離子、水分、鈉離子等絕大多數會重吸收,最終形成的才是排出體外的尿液。
『叄』 腎小球超濾什麼意思
腎小球超濾就是腎小球處於一個高濾過,高灌注狀態, 病變早期往往表現為一個超濾狀態
『肆』 什麼是超濾液
超濾液是指循環血液經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質,包括少量分子量較小的血漿蛋白,濾入腎小囊的囊腔而形成的濾過液。以下是關於超濾液的詳細解釋:
形成過程:
成分特點:
生理功能:
與滲透壓的關系:
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超濾液是血液經過腎小球毛細血管時形成的濾過液,是尿液形成的第一步,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