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環素簡介
sì huán sù
tetracycline [朗道漢英字典]
acheomycin
四環素是廣譜抗生素,對細菌有抑菌作用。其作用機制在於葯物能特異性地與核糖體30S亞基的A位置結合,阻止氨基醯tRNA在該位置上的聯結,從而抑制肽鏈的增長和影響細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質合成。現在一般不用於細菌感染,主要用於立克次體病、布氏桿菌病、淋巴肉芽腫、支原體肺炎、螺旋體病、衣原體病等。口服吸收不完全,四環素可分泌到乳汁,可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起子代的不良反應。靜脈滴注給葯現已少用。
四環素
Tetracycline
四環素磷酸復鹽;Abricycline;Panmycin;Achromycin;Decycline
抗生素 > 四環素類
1.片劑:0.125g,0.25g;
2.膠囊:0.25g;
3.注射劑(粉):0.125g,0.25g,0.5g。
鹽酸四環素具有廣譜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為快速抑菌劑,高濃度時對某些細菌呈殺菌作用。其作用機制在於葯物能特異性地與核糖體30S亞基的A位置結合,阻止氨基醯tRNA在該位置上的聯結,從而抑制肽鏈的增長和影響細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蛋白質合成。其次,四環素類可引起細菌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使細胞內的核苷酸和其他重要成分外漏,從而抑制DNA的復制。四環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化膿性鏈球菌、淋球菌、腦膜炎球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志賀菌屬、耶爾森菌、單核細胞李斯特菌等有較強抗菌活性;對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放線菌等也有較強作用。
鹽酸四環素口服吸收不完全(約為60%~70%),口服吸收受金屬離子影響,後者可與葯物形成絡合物使吸收減少。口服500mg,血葯濃度峰值約為2~4μg/ml。每6小時口服500mg,經5次給葯後可達穩態血葯濃度(4~5μg/ml),單次靜脈給葯500mg後,血葯濃度峰值約可達15~20μg/ml。四環素分布容積為1.3~1.6L/kg。葯物吸收後廣泛分布於體內組織和體液中,易滲入胸腔積液、腹腔積液,易與骨和牙齒等組織結合,可在肝、脾和其他生長迅速的組織如腫瘤等部位濃集,在膽汁中的濃度可達血葯濃度的5~20倍。四環素可透入胎盤和進入乳汁,乳汁中濃度可達血葯濃度的60%~80%。但四環素不易透過血腦脊液屏障,腦脊液中葯物濃度較低,在腦脊液中濃度僅為血葯濃度的10%~25%,不能達到有效抑菌濃度。四環素蛋白結合率約為55%~70%;腎功能正常者半衰期約為6~11h。葯物主要自腎小球濾過,經腎小管分泌隨尿液排泄。給葯24h後可排出給葯量的60%;另有少量葯物經膽汁分泌至腸道排出。血液透析可清除給葯量的10%~15%。
1.可用於:(1)立克次體病,包括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恙蟲病;(2)肺炎支原體所致感染;(3)衣原體感染,包括鸚鵡熱、衣原體淋巴肉芽腫(性病淋巴肉芽腫)、非特異性尿道炎、輸卵管炎及沙眼;(4)回歸熱;(5)布氏菌病(與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6)霍亂;(7)鼠疫(與氨基糖苷類聯合應用);(8)兔熱病。
2.可用於治療對青黴素類抗生素過敏的破傷風、氣性壞疽、雅司、梅毒、淋病和鉤端螺旋體病。
3.也可用於治療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膽道、尿路和皮膚軟組織感染。
4.還可用於痤瘡治療。用於非特異性尿道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宮頸炎)、衣原體淋巴肉芽腫(性病淋巴肉芽腫)、梅毒、軟下疳及痤瘡等,也可用於敏感的革蘭陽性球菌或革蘭陰性桿菌所引起的輕症感染。
1.8歲以下小兒禁用。
2.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禁用。
3.對四環素或其他四環素類葯過敏者禁用。
1.交叉過敏:對一種四環素類葯物過敏者可能對其他四環素類葯物過敏。
2.慎用:(1)原有肝病患者;(2)已有腎功能損害者。
3.葯物對兒童的影響:8歲以下小兒使用四環素可致恆齒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和骨生長抑制,因此在8歲以下兒童中不宜使用。
4.葯物對妊娠的影響:(1)四環素可透過血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引起胎兒牙齒變色,牙釉質再生不良,以及抑制胎兒骨骼生長;(2)該類葯物在動物中還有致畸胎作用,妊娠期婦女不宜使用四環素;(3)妊娠期間患者對四環素的肝毒性反應尤為敏感,如必須應用時靜脈滴注鹽酸四環素每天量以1g為宜,不應大於1.5g,其血葯濃度應保持在15μg/ml以下。腎盂腎炎伴腎功能減退的妊娠婦女靜脈滴注四環素屬禁忌。
5.葯物對哺乳的影響:四環素可經乳汁分泌,乳汁中濃度較高,雖然四環素可與乳汁中的鈣形成不溶性的絡合物,吸收甚少,但由於該類葯物可引起牙齒永久性變色,牙釉質發育不良和抑制嬰兒骨骼的發育生長,因此哺乳期婦女須權衡利弊後決定是否使用。
6.葯物對檢驗值或診斷的影響:(1)由於四環素對熒光的干擾,可使尿鄰苯二酚胺(Hingerty法)濃度測定結果偏高;(2)少數患者用葯後可出現堿性磷酸酶、血尿素氮、血清澱粉酶、血清膽紅素、血清氨基轉移酶測定值升高。
7.用葯前後及用葯時應當檢查或監測:(1)用葯期間應定期隨訪檢查肝、腎功能;(2)用葯時間較長者,必要時應測定血葯濃度。
1.四環素可沉積在牙齒和骨骼中,致牙齒產生不同程度的變色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及齲齒,並可致骨發育不良。
2.消化道症狀:口服後可引起惡心、嘔吐、上腹不適、腹脹、腹瀉等胃腸道症狀。
3.肝臟損害:大劑量靜脈給葯或長期口服後可引起肝臟損害,通常為肝脂肪變性。原有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後期婦女及接受高劑量靜脈給葯者更易發生。也偶有致肝毒性同時發生胰腺炎的報道。
4.過敏反應:主要有葯物熱或皮疹,後者可表現為蕁麻疹、多形紅斑、濕疹樣紅斑等;也可誘致光感性皮炎。過敏性休克、哮喘、紫癜等不良反應亦偶有報道。
5.周圍血象改變:長期用葯還可出現異常淋巴細胞、粒細胞毒性顆粒、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粒細胞減少等。
6.二重感染:長期用葯可誘發耐葯金黃色葡萄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和真菌等所致的消化道、呼吸道和尿路感染,嚴重者可致敗血症。
7.長期用葯可使人體內正常菌群減少,導致維生素缺乏、真菌繁殖、出現口乾、咽痛、口角炎、舌炎、舌苔色暗或變色等症狀。
8.使用四環素時偶可致良性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嘔吐、視神經盤水腫等。
9.靜脈給葯時,局部可產生疼痛、紅腫等 *** 症狀,嚴重者可致血栓性靜脈炎。
1.①一般劑量:每次0.25~0.5g,每6小時1次,或每次0.5~1.0g,每12小時1次;②布魯菌病:每次0.5g,每6小時1次,療程3周,第1~2周同用鏈黴素1g肌注,每天1次;③淋球菌所致單純性尿道炎或宮頸炎;每次0.5g,每6小時1次,療程5天;④梅毒:每次0.5g,每6小時1次,療程15天(早期梅毒)或30天(晚期梅毒);⑤中、重度痤瘡患者的輔助治療:初次量,每天0.5~2g,分次服用;當病情改善時(通常在3周後),劑量應逐漸減至維持量,每天0.125~1.0g;⑥沙眼衣原衣原體所致單純性尿道炎、宮頸炎或直腸感染:每次0.5g,每天4次,療程至少7天。(2)靜脈滴註:每天1g,分1~2次。用5%~10%葡萄糖液稀釋至0.1%滴注。
2.兒童口服給葯:8歲以上小兒常用量:每次6.25~12.5mg/kg,每6小時1次。
1.四環素與全麻葯甲氧氟氟氟烷同用可增加腎毒性。
2.四環素與呋塞米等強利尿葯同用可增加腎毒性。
3.四環素與其他肝毒性葯物(如抗腫瘤化療葯物)同用可增強其肝毒性。
4.與碳酸氫鈉等制酸葯同用時,由於胃內pH值增高,可使四環素吸收減少、活性降低。
5.與葡萄糖酸酸酸鈣、乳酸鈣及含鎂緩瀉葯等各種含鈣、鎂、鐵離子的葯物同用時,可與其中的金屬離子形成不溶性絡合物,使四環素吸收減少。
6.與考來烯胺(cholestyramine)或考來替泊(colestipol)等降血脂葯同用可影響四環素的吸收。
7.與口服含雌激素類避孕葯同用可降低避孕葯葯效,並可能增加經期外出血。
四環四環素抗菌譜廣、口服方便、價廉。對青黴素過敏的梅毒患者四環素是選用的葯物之一,對早期梅毒患者可每次500mg,每天4次,連續14天;對晚期梅毒患者(病程超過1年者)連用30天,可收到良好的療效。另對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包括單純性淋病和淋菌性咽炎可改用四環素,每次500mg,每天4次,連續7天。四環素也可用於男性 *** 、直腸淋球菌感染,但復發率為17%。除懷孕婦女外,淋球菌感染和淋菌性輸卵管炎均可應用四環素。四環素是廣譜抗生素,起抑菌作用,對性病淋巴肉芽腫、梅毒都有很好的療效,由於現在新的抗生素不斷出現可選性很強,但四環素價格便宜,在把握好安全性情況下仍不失為治療非淋菌性尿道炎,梅毒的有效葯物。
四環素是廣譜抗生素,對細菌有抑菌作用。現在一般不用於細菌感染,主要用於立克次體病、布氏桿菌病、淋巴肉芽腫、支原體肺炎、螺旋體病、衣原體病等。口服吸收不完全,約為30%~70%,血漿蛋白結合率65%,半衰期為8h,容積分布0.15L/kg。四環素可分泌到乳汁,可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引起子代的不良反應。成人常用口服量0.5g,3~4/d,每日量不超過2.0g。靜脈滴注給葯現已少用。[1]
[2]
1.口服可引起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腹脹、腹瀉等。
2.可使體內正常菌群失調,引起維生素缺乏、真菌繁殖,出現口乾、咽痛、口角炎、舌炎、舌苔色暗。引起消化道、呼吸道或尿路的二重感染,嚴重者發生敗血症。
3.較大劑量靜脈給葯或長期口服可引起肝臟損害,加重氮質血症。
4.四環素牙:孕期服用四環素後,分娩的小兒或兒童服用四環素後,牙齒產生不同程度的黃染、牙釉質發育不良、齲齒,並可致骨發育不良。
5.過敏反應:可引起葯物熱、各種皮疹,也可誘發光敏性皮炎。偶見發生過敏性休克、哮喘、紫癜等。
6.靜脈用葯時可產生局部疼痛,甚至發生血栓性靜脈炎。
7.服用變質四環素可引起范可尼綜合征,產生腎小管性酸中毒。
四環素中毒的治療要點為[3]:
1.本葯過量無特效解毒葯,以對症支持治療為主。
2.透析治療僅可清除給葯量的10%~15%。
Ⅱ 四環素類葯物的作用機理
四環素類抗生素是由鏈黴菌培養液中提取或經半合成而得的一類抗生素。因分子結構中有4個環而得名,故稱四環素族。包括從鏈黴菌屬培養物提取的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以及多種半合成四環素如多西環素、美他環素、米諾環素等。
四環素類抗生素的作用機理系通過細胞外膜的親水性孔,由內膜上能量依賴性轉移系統進入細胞,與核糖體30S亞基特異結合,阻止氨基醯-tRNA聯結,從而抑制肽鏈延長和蛋白質合成。此外,亦可改變細菌細胞膜通透性,導致胞內重要成分外漏,迅速抑制DNA的復制,從而抑制細菌生長。為快效抑菌葯,高濃度時也有殺菌作用。
四環素類抗生素為廣譜抗菌素,但因應用年代久,耐葯現象較嚴重。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菌有抑製作用,對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螺旋體、放線菌和某些原蟲也有抑製作用。而對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無作用。四環素類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強弱次序為米諾環素>多西環素>金黴素>四環素>土黴素。
半合成四環素類對許多厭氧菌有良好作用。主要用於豬氣喘病、巴氏桿菌病、布魯氏菌病、炭疽、大腸桿菌病、急性呼吸道感染、馬鼻疽、子宮炎、壞死桿菌病、邊蟲病、泰勒焦蟲病和某些支原體病的治療。
Ⅲ 抗生素的細菌耐葯性產生的機理
1 抗菌葯的主要作用機理 Bauman R W主編的《微生物學》[1]中,抗菌葯的作用機理主要有以下5種。 1.1 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這些葯物主要選擇性作用於某些有細胞壁的真菌、細菌,而對宿主本身沒有毒性作用。這些葯物包括青黴素(Penicillins)、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s)、萬古黴素(Vancomycin)、桿菌肽(Bacitracin)、異煙肼(Isoniazid)、乙胺丁醇(Ethambutol)等。它們主要通過抑制細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的合成,從而引起細胞壁的通透性改變,大量水分進入細胞漿中而引起細胞的裂解。 1.2 抑制蛋白質的轉錄或合成 由於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核糖體的差異,真核生物的核糖體主要是80 S,由60 S和40 S兩個亞基組成,而原核生物的核糖體是70 S,主要由30 S和50 S兩個亞基組成。屬於這一種作用機制的主要抗菌葯包括氨基糖苷類(Aminoglycosides),如鏈黴素(Streptomycin)、阿米卡星(Amikacin)、托普黴素(Tobramycin)、慶大黴素(Gentamicin)等,它們主要作用於核糖體的30 S亞基,改變它的形狀,導致mRNA不能被正常地翻譯而引起蛋白質合成受阻;而四環素類(Tetracyclines)也是作用於核糖體的30 S亞基,但它們主要與A位特異性結合,即tRNA的結合位點,從而阻止了肽鏈的延伸。另外一些抗菌葯,如氯黴素(Chloramphenicol)主要阻斷50 S亞基的酶結合位點而抑制蛋白質的翻譯過程;林可黴素(Clindamycin)和大環內酯類(Macrolides)則主要是結合到50 S亞基的不同部位,抑制核糖體從一個密碼子到另一個密碼子的延伸過程,從而使蛋白質的翻譯過程停止,蛋白質的合成受到抑制。 1.3 破壞胞漿膜的完整性 這類抗菌葯主要是一些抗真菌的葯物,如兩性黴素B(Amphotericin B),它們主要能夠與細菌細胞胞漿膜上的一些磷脂成分結合,破壞胞漿膜的完整性,從而導致細胞的裂解。 1.4 影響細菌的代謝途徑 這類抗菌葯的代表就是磺胺類(Sulfonamides),作為對氨基苯甲酸(paraaminobenzoic acid, PABA)的類似物,它們可以競爭性結合對氨基苯甲酸酶,對氨基苯甲酸酶催化PABA轉化為二氫葉酸,二氫葉酸在體內進一步代謝成為四氫葉酸(tetrahydrofolic acid, THFA)。THFA是合成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的重要輔酶,磺胺類的這一種競爭性的抑製作用,直接導致細菌體內THFA的嚴重缺乏,從而導致細菌細胞內的代謝混亂而引起細菌的死亡。 1.5 抑制核酸的合成 這類葯物主要包括一些核苷酸的類似物,它們可以插入到DNA或RNA鏈中,導致DNA或RNA復制過程中的錯配,而干擾其正常的功能。另外一些葯物,如喹諾酮(Quinolones)、氟喹諾酮(Fluoroquinolones)可以特異性地抑制DNA旋轉酶的活性,抑制細菌DNA復制時的解螺旋,導致DNA復制的受阻。 2 細菌耐葯性產生的生化機理 細菌的耐葯性機理主要有生化機理和基因機理兩個方面。目前研究的比較清楚的生化機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細菌產生破壞葯物結構的酶 這一類的耐葯細菌常常可以產生一種或多種水解酶或鈍化酶來水解或修飾進入細菌細胞內的葯物,使之失去生物活性。這是引起細菌耐葯性的最重要的機制,目前發現和分離的鈍化酶主要有以下4種。 (1)β-內醯胺酶(β-Lactamase)。它是細菌對β-內醯胺類抗菌葯耐葯的主要原因,由於β-內醯胺酶的產生,使其β-內醯胺環的醯胺鍵斷裂而失去抗菌活性。該類酶可以為染色體介導,也可為質粒介導。Bush K[2]根據底物及酶抑制劑的作用類型將劑的作用類型將β-內醯胺酶分為4種,即A組β-內醯胺酶(主要水解青黴素類),B組金屬酶(其活性部分是結合鋅離子的硫醇),C組β-內醯胺酶(主要水解頭孢菌素類),D-組β-內醯胺酶(苯唑西林水解酶)。 (2)氨基糖苷類鈍化酶。細菌對氨基糖苷類 (Aminoglycosides)抗生素產生耐葯性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產生了對這一類葯物的共價修飾酶。這些酶通過磷酸化、乙醯化和腺苷酸化等途徑對其進行修飾而使其滅活。目前,這一類的共價修飾酶主要有[3]磷酸轉移酶(O-phosphotransferases, APHs), 腺苷酸轉移酶(O-adenyltransferases,ANTs)和N-乙醯轉移酶(N-acetyltransferases,AACs)3類。現在已經對這些酶的晶體結構有了清楚的研究。 (3)氯黴素乙醯轉移酶。此酶為一種胞內酶,早在1987年,Lyon等就確定此酶由質粒或染色體或轉座子基因編碼,主要作用是使氯黴素類抗生素轉化為無抗菌活性的代謝物[4]。 (4)紅黴素酯化酶。此酶是一種體質酶,由質粒介導,主要作用是水解紅黴素及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結構中的內酯而使之失去抗菌活性[4]。 2.2 靶位的改變 由於抗菌葯作用的靶位(如核糖體和核蛋白)發生突變或被細菌產生的某種酶修飾而使抗菌葯物無法發揮作用,以及抗菌葯的作用靶位(如青黴素結合蛋白和DNA迴旋酶)結構發生改變而使之與抗生素的親和力下降,這種耐葯機制在細菌耐葯中普遍存在。目前的研究表明,β-內醯胺類抗菌葯物的作用靶位為青黴素結合蛋白(PBP),氨基糖苷類和四環素抗菌葯物的作用靶位為核糖體的50 S亞基,大環內酯類和氯黴素以及克林黴素的作用靶位為核糖體的30 S亞基,利福黴素類的作用靶位為依賴於DNA的RNA聚合酶,哇諾酮類的作用靶位為DNA促旋酶,磺胺類的作用靶位為二氫碟酸合成酶和二氫葉酸還原酶,萬古黴素的作用靶位為細胞壁五肽末端的D-丙氨醯-D-丙氨酸末端的游離羧基[5]。這些作用靶位結構的細微變化都有可能產生很高的耐葯性。 2.3 滲透屏障 由於細菌細胞壁的障礙或細胞膜通透性的改變,形成一道有效屏障,抗菌葯無法進入細胞內達到作用靶位而發揮抗菌效能,這也是細菌在進化與繁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防衛機制。這類耐葯機制是非特異性的,主要見於革蘭氏陰性菌。因為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黏肽層外面存在著類脂雙層組成的外膜,外層為脂多糖,由緊密排列的碳氮分子組成,阻礙了疏水性抗菌葯進入菌體內。外膜上存在著多種孔蛋白,分子較大者為OmpF,分子較小者為OmpC,它們可形成特異性通道(OprD)和非特異性的通道(OprF),作為營養物質和親水性抗菌葯物的通道[6]。抗菌葯物分子越大,所帶負電荷越多,疏水性越強,則不易通過細菌外膜。細菌發生突變失去某種特異孔蛋白後即可導致細菌耐葯性,另外由於外膜蛋白OprF的缺失,使葯物不易通過而產生耐葯性。如綠膿桿菌對多種抗菌葯的耐葯性[4]。 而在革蘭氏陽性菌中細胞膜被一層厚厚的肽聚糖細胞壁所包裹。盡管細胞壁具有很強的機械強度,但由於其結構比較粗糙,幾乎不影響抗菌葯物這樣的小分子物質擴散至細胞內[4]。 2.4 葯物主動外排系統 葯物的主動外排系統被認為是導致廣泛的細菌對多種抗生素產生耐葯性的重要原因。目前研究表明主要有兩大類外排系統:特異性(單一性)外排系統和多種葯物耐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外排系統。一般來說,兩個外排系統的作用都各不相同[7-8],其中特異性外排系統一般只作用於單一的底物(葯物),常常是某一類的抗生素,如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等。而多種葯物耐葯性外排系統可以作用於多種抗菌葯或者一些結構和功能不相關的復合物。它們被認為是由保護細菌細胞免受在生理代謝過程中所產生毒素損壞的內在外排系統進化而來的[9]。Mcmurray L M等[10]最早報道了在大腸桿菌中發現四環素的主動外排系統。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的主動外排系統在不同的細菌中被發現,而且編碼這些系統的基因可以通過它們所處的不同位置(染色質或質粒)而垂直或水平傳遞給其他同種或異種細菌,從而使耐葯性的情況更為嚴重。目前研究的比較清楚的有以下幾個主動外排系統。 (1)介導大環內酯類、林可醯胺等耐葯性的主動外排系統。大環內酯類、林可胺類和鏈黴素等抗菌葯的耐葯性主要由主要轉運器(major �0�2facilitator)和ABC 轉運器(ABC transporter)兩個蛋白家族介導的主動外排系統引起。其中,MF類蛋白家族通常由12個~14個跨膜片斷組成,不含有核苷酸結合區。它們主要作為反通道,從膜上的H+梯度中獲取能量。而ABC類蛋白家族則不同,它們含有兩個核苷酸結合區,可以結合ATP來獲取能量[9]。MF類蛋白家族主要有兩個基因編碼,分別是mef(A)基因[11]和mef(E)基因[12],其中mef(A)基因主要編碼跨膜蛋白,它們的作用底物僅僅局限於大環內酯類抗生素[13]。mef(A)基因最早被發現存在於化膿鏈球菌中,後來在Lancefield的C群和G群鏈球菌中也被確定存在。而mef(E)基因就主要存在於肺炎鏈球菌中[12]。Luna �0�2V A等[14]研究表明mef(A)基因廣泛存在於革蘭氏陽性菌中,如鏈球菌、腸球菌、微球菌等。接合實驗表明這幾類細菌的mef(A)基因可以成功轉移給糞渣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ABC類蛋白家族在革蘭氏陽性菌和一些土壤的細菌中廣泛存在,它包括許多個不同的亞群,比較重要的主要有以下3個亞群:Msr(A)蛋白亞群、Vga(A)和Vga(B)蛋白亞群,還有最近從糞渣腸球菌中分離到的Lsa蛋白亞群。其中Msr(A)蛋白亞群中主要包括Msr(A)蛋白以及和它結構類似的Msr(SA)、Msr(SA)』和Msr(B),由於它們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達98%,現在都使用Msr(A)蛋白來指代這一群蛋白[15]。它們主要介導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和B類鏈黴素的耐葯性;Vga(A)和Vga(B)蛋白是葡萄球菌的蛋白,編碼這兩個蛋白的基因Vga(A)和Vga(B)被確定存在於pIP524 or pIP1714等質粒上[16]。它們主要介導對鏈黴素的耐葯性;而Lsa蛋白主要介導對林可黴素的耐葯性。 (2)介導四環素耐葯性的主動外排系統。細菌對四環素產生的耐葯性主要由膜相關的Tet蛋白介導,它主要通過和四環素的陽離子復合物交換質子而發揮作用的。所有的Tet蛋白都屬於MF蛋白家族,目前已經發現了至少18種四環素主動外排系統蛋白,根據它們氨基酸的差異,可以將它們分為6個亞群[17]。第1個亞群包括A~E、G、H、I、J和Z等Tet蛋白,tet(A), tet (B), tet(C), tet(D)和tet(E)基因廣泛存在於腸道菌、假單胞菌、氣單胞菌和弧菌中,而tet(H)基因是巴氏桿菌屬的主要Tet基因;第2個亞群主要包括Tet(K) and Tet(L)蛋白,它們主要存在於葡萄球菌、桿菌、鏈球菌和其他革蘭氏陽性菌中;第3個亞群主要包括Otr(B)和Tcr3蛋白,它們從葡萄球菌中被分離出來,由14個跨膜片斷組成,可能是作為防止四環素及其代謝產物發揮作用的一種自我防禦系統;第4個亞群是來源於梭菌屬的TetA(P)蛋白;第5個亞群是來源於分支桿菌屬的Tet(V)蛋白;最後一個亞群是沒有定名的Tet蛋白。
Ⅳ 四環素是什麼
四環素自1953年開始應用以來,以其廣譜性在許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充當了近40年的主力軍作用。近年來隨著新一代抗生素的不斷問世和其耐葯性、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增高,已很少用於抗感染治療。但其特殊的理化性能和對免疫功能的影響,使得國內外學者探索出它在許多難治性非感染疾病方面有著非凡的診療作用。
1、用於惡性腫瘤的診斷:四環素對胃、肺、膀胱、口腔粘膜等部位的癌組織具有很強的親和力,進入人體後迅速被癌細胞攝取蓄積,血液中濃度相對較低,且從尿中排泄較正常人延緩。利用四環素在紫外線激發下能發了熒光的特點,對上述惡性腫瘤進行輔助診斷,簡便易行,病人痛苦小,陽性率達85%以上。
2、用於各種囊腫:鹽本四環素溶液具有較強的酸性、PH為2-3.5,用做硬化劑注射於各種囊腫的囊腔內,可引起漿膜發生充血水腫、纖維滲出等化學性炎症反應,破壞各種漿液的病理性分泌,促進纖維滲出等化學性炎症反應,破壞各種漿液的病理性分泌、促進纖維化粘連,閉合囊腫腔。臨床用於坐骨結節囊腫、月國窩囊腫、腱鞘囊腫、甲腺囊腫、睾丸和前庭大腺囊腫、肝和腎囊腫等,方法簡便,治癒率高,可避免手術痛苦,是目前的首選治療方案。
Ⅳ 四環素的作用
四環素類葯物因分子結構中具有共同的氫化駢四苯環而得名,屬廣譜抗生素,對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及螺旋體、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及原蟲等均有抑製作用。其抗菌機制主要為抑制菌體蛋白質合成。本類葯物具有酸鹼兩性,能與酸或鹼生成鹽。但在鹼性水溶液中不穩定,故多製成鹽酸鹽。國內應用品種有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多西環素、美他環素和米諾環素。前三種系天然品;後三種是人工半合成品,又稱新四環素類。金黴素性質不穩定,不良反應多見,只限於眼科外用。常用者為四環素、土黴素、米諾環素及多西環素等,它們在抗菌譜、臨床應用等方面相似,多用於輕症感染,一般不宜用於重症感染性疾病。這些葯物口服吸收多不規則,能與腸道中的多價金屬離子結合成不被腸道吸收的絡合物,故宜空腹服用,避免與抗酸葯、鈣鹽、鐵鹽、牛奶及食物等同服。且吸收有一定限度,每次口服超過500mg後,其吸收並不相應增加。多數葯物較少在肝臟代謝。大部分原形經腎臟和膽汁排出,故尿液和膽汁葯物濃度較高。酸化尿液可增加四環素類對泌尿道感染的療效。細菌對本類葯物耐葯性產生較慢,但一旦產生則常持久不變。天然四環素之間有交叉耐葯性,但與半合成品之間交叉耐葯性則不明顯。
Ⅵ 四環素片的葯物相互作用
1.與制酸葯如碳酸氫鈉同用時,由於胃內pH值增高,可使本品吸收減少,活性減低,故服用本品後1~3小時內不應服用制酸葯。 2.含鈣、鎂、鐵等金屬離子的葯物,可與本品形成不溶性絡合物,使本品吸收減少。 3.與全身麻醉葯甲氧氟烷合用時,可增強其腎毒性。 4.與強利尿葯如呋塞米等葯物合用時可加重腎功能損害。 5.與其他肝毒性葯物(如抗腫瘤化療葯物)合用時可加重肝損害。 6.降血脂葯考來烯胺或考來替泊可影響本品的吸收,必須間隔數小時分開服用。 7.本品可降低避孕葯效果,增加經期外出血的可能。 8.本品可抑制血漿凝血酶原的活性,所以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需要調整抗凝葯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