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生物發酵產物離子交換提取法原理
90、穩態:神經系統、體液和免疫系統調節下,內環境的相對穩定
溫度、pH、滲透壓,水、無機鹽、血糖等化學物質含量
血漿 7.35—7.45 緩沖對 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2/3細胞內液 組織液
91、65%體液 1/3細胞外液 血漿 淋巴
(內環境) 不是血液 血液>血漿>血清
食物 排尿
92、體內水來源 飲水 水排出途徑 出汗 皮膚
代謝水(有氧呼吸)面蟲、駱駝 呼氣 肺
(氨基酸脫水縮合) 排遺 消化道
93、K不吃也排 不經過出汗排
腎上腺分泌醛固酮(固醇) 保Na排K
高溫工作、重體力勞動、嘔吐、腹瀉→→應特別注意補充足夠的水、Na(食鹽)
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出現四肢發冷、血壓下降、心率加快
K對細胞內液細胞滲透壓起決定作用,維持心肌緊張、心肌正常興奮性 K心
94、血糖三來源(食物、分解、轉化) 三去向
糖的主要功能:供能
胰島素 唯一降血糖激素;增加糖的去路,減少糖的來源 胰高血糖素、 腎上腺素 升血糖
胰高血糖素促進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卻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血 糖 升 高
↓ ↑ ↑
下丘腦某區域→胰島B細胞 胰高血糖素↑ 腎上腺素↑
↓ ↑ ↑
胰島素↑ 胰島A細胞 腎上腺髓質
↓ ↑ ↑ 下丘腦另一區域
血 糖 降 低
<50-60 低早 <45 低晚 >130高 >160-180糖尿
一次性攝糖過多,暫時尿糖 持續糖尿不一定糖尿病,如腎炎重吸收不行
糖尿病 血糖高且有糖尿 驗尿驗血 三多一少症狀?
不吃少吃多吃含膳食纖維多的粗糧和蔬菜
95、營養物質:
蛋白質不足:嬰幼兒、兒童、少年生長發育遲緩、體重過輕 成年人浮腫
提供能量
營養物質功能 提供構建和修復機體組織的物質
提供調節機體生理功能的物質
維生素:維持機體新陳代謝、某些特殊生理功能
VA:夜盲症
維生素 VB:腳氣病
VC:壞血病
VD:佝僂病、骨軟化病、骨質疏鬆症
96、溫度感受器分為冷覺感受器和溫覺感受器(分布皮膚、粘膜、內臟器官)
體溫來自代謝釋放熱量(不是ATP提供),體溫恆定是產熱量,散熱量動態平衡結果
寒冷 炎熱
↓ ↓
皮膚冷覺感受器 溫覺感受器 血管
↓傳入神經 ↓ 立毛肌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下丘腦 骨骼肌
傳出神經 ↓ 汗
皮膚血管收縮 骨骼肌戰粟(產能特多) 血管舒張
皮膚立毛肌收縮 皮膚立毛肌收縮 汗液分泌增多
↓雞皮疙瘩 腎上腺素↑
縮小汗毛孔 甲狀泉激素↑
減少散熱 增加產熱 散熱量增加 不能減少產熱
調節水分、血糖、體溫
97、下丘腦 分泌激素:促激素釋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
感受刺激: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
傳導興奮:產生渴覺
第一道防線:皮膚、粘膜等
非特異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吞噬細胞
98、免疫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線: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的起源和分化:胸腺—T 骨髓—B
免疫細胞:B、T
免疫系統的物質基礎 免疫器官:扁桃體、淋巴結、脾
免疫物質:抗體、淋巴因子(白介素、干擾素)
99、抗原特點:①一般異物性 但也有例外:如癌細胞、損傷或衰老的細胞
②大分子性
③特異性 抗原決定簇(病毒的衣殼)
100、體液免疫: 記憶細胞
↓ ↓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
抗原→→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效應B細胞→→→抗體
↑ (攝取處理) (呈遞) (識別)
感應階段 反應階段 效應階段
效應B細胞產生:抗體(免疫球蛋白)、抗毒素、凝集素
效應T細胞產生:淋巴因子、干擾素、白細胞介素
識別抗原:B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B/T
效應B細胞獲得有三途徑(直接、間接、記憶)
記憶細胞受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後引起的二次免疫反應:更迅速、更強
再次接受過敏原(概念)
過敏反應 抗體分布 細胞表面
組織胺:體液調節
101、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風濕…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
先天性:先天性胸腺發育不全
免疫缺陷病 獲得性:艾滋病、肺炎、氣管炎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攻擊T細胞
(AIDS)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
102、色素吸收、傳遞、轉換光能 色素不能儲存光能
蛋白質、氨基酸也不能儲存
少數特殊狀態葉綠素a 最終電子供體:水
高能量、易失電子 光能→ 電能 最終電子受體:NADP+
103、C4植物:玉米、高梁、甘庶、莧菜
既C3又C4 CO2固定能力強 先CO2+C3→C4
C3、C4葉肉細胞都含正常葉綠體
選修 C3維管束鞘細胞無葉綠體
圖 C4維管束鞘細胞含無基粒的葉綠體 不進行光反應
(P29) C4植物花環型結構 里圈:維管束鞘細胞 外圈:部分葉肉細胞
降低呼吸消耗 增加凈光合量
104、提高產量 延長光合作用時間 光:光質、強度、長短
提高農作物對 增大光合作用面積 溫度:影響酶的活性
光能利用率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水
礦質元素 N、P、K、Mg
CO2 農家肥、CO2發生器
105、生物固氮:N2 → NH3
根瘤菌的特異性:蠶豆根瘤菌侵入蠶豆、菜豆、豇豆;大豆根瘤菌侵入大豆。
N素
根瘤菌 有機物 豆科植物 異養需氧
共生固氮菌 根瘤 薄壁細胞 愈傷組織
固氮菌 自生≠自養 根瘤菌拌種 豆科植物綠肥
自生固氮菌:圓褐固氮菌(固氮+激素)
生物固氮(主:根瘤菌) 工業固氮 高能固氮
106、N循環 硝化、反硝化、氨化作用
反硝化:氧氣不足NO3-→N2
自生固氮菌的分離原理:無氮培養基對固氮菌的選擇生長
物質基礎:線粒體、葉綠體中的DNA(質基因)
…線粒體
107、細胞質遺傳 典型代表 …葉綠體 花斑植株→三種
特點 母系遺傳(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來自卵細胞)
後代性狀不出現一定分離比
(形成配子時,質基因不均等分配)
編碼區:編碼蛋白質 連續的
原核細胞 非編碼區 編碼區上游:RNA聚合酶結合位點
基因結構 調控 編碼區下游
108、基因的結構 真核細胞 非編碼區
基因結構 編碼區 內含子:非編碼序列
外顯子:能編碼蛋白質內含子>外顯子
原核基因無外顯子內含子之說
主要分布於微生物
剪刀:限制性內切酶 特異性(專一性)
(200多種) 獲得粘性末端
109、基因的操作工具 針線:DNA連接酶:扶手(磷酸二脂鍵)不是踏板(氫鍵)
條件①復制保存②多切點③標記基因
種類:質粒、病毒
運輸工具:運載體 ①染色體外小型環狀DNA
②存在於細菌、酵母菌
質粒特點 ③質粒是常用的運載體
④最常用:大腸桿菌
⑤對宿主細胞的生存無
基因工程 (基因拼接技術、DNA重組技術、轉基因技術) 決定性作用
直接分離 常用鳥槍法
提取目的基因 人工合成(反轉錄法、根據已知AA序列合成DNA)
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同一種限制酶
110、基因操作步驟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細菌、酵母菌、動植物
CaCl2處理細胞壁 ( 受精卵好 繁殖速度快)
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標記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表達?
逆轉錄 鹼基互補配對
mRNA 單鏈DNA 雙鏈DNA
推測 推測 合成
氨基酸序列 mRNA序列 DNA鹼基序列 目的基因
葯(胰島素、干擾素、白細胞介素、乙肝疫苗)
111、基因工程的成果 治病: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基因替換)
新品種(轉基因) 食品工業(食物)
環境監測(DNA分子雜交 探針)
生物固氮、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單細胞蛋白(微生物菌體本身)、
單克隆抗體、生物導彈(單抗+抗癌葯物)
112、 間接聯系 核心 核膜
高爾基體 內質網 細胞膜
線粒體膜
間接(具膜小泡) (內吞外排說明雙向)
分泌蛋白:抗體、蛋白質類激素、胞外酶(消化酶)等分泌到細胞外
粗面內質網上的核糖體 內質網運輸加工 高爾基體加工 成熟蛋白質 胞外
113、生物膜系統(不等於生物膜):細胞膜、核膜及由膜圍繞而成的細胞器
離體→營養物質+激素 適宜溫度+無菌
植物組織培養 離體→愈傷組織→根芽(胚狀體)→植物體
選無病毒 尖(生長點) 紫草素
114、植物細胞工程 兩種不同→雜種細胞→新植物體
植物體細胞 去掉細胞壁→原生質體→雜種細胞→新植物體
雜交 種間存在生殖隔離 不能有性雜交
好處:克服遠源雜交不親和障礙 培育新品種
是其它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的基礎
動物細胞培養 液體培養基:動物血清
115、 動 取自動物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齡動物的器官或組織
物 用胰蛋白酶處理
細 原代培養→傳代培養(細胞株→細胞系 遺傳物質發生改變)
胞 滅活的病毒做誘導劑+物理、化學方法
工 動物細胞融合 最重要用途:制備單克隆抗體
程 理論基礎:細胞膜的流動性
單克隆抗體→指單個B淋巴細胞經克隆形成的細胞群產生的化學性質單一、特異性強的抗體(優點:特異性強、靈敏度高)。每一個B淋巴細胞只分泌一種特異性抗體(共百萬種) *雜交瘤細胞 *生物導彈
116、微生物包含了除植物界和動物界以外的所有生物
質粒(小型環狀DNA)控制抗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
核區(大型環狀DNA)控制主要遺傳性狀 有的細菌有莢膜、芽孢、鞭毛
碳源:無機/有機碳源 自養/異養
117、 微生物生長 氮源:加不加額外的氮源
所需的營養物質 生長因子:(維生素、氨基酸、鹼基→構成酶和核酸)
水:
無機鹽:
固體培養基:分離、鑒定、計數
物理性質 半固體培養基:運動、保藏菌種
液體培養基:工業生產
118、培養基 天然培養基:工業生產
化學性質 合成培養基:分類鑒定
選擇培養基 青黴素→選出酵母菌、黴菌等真菌
用途 NaCl:金黃色葡萄球菌
鑒定培養基:伊紅美藍→大腸桿菌→深紫色和金屬光澤
自己設計實驗:把混合在一起的圓褐固氮菌、硝化細菌、大腸桿菌區分開,並篩選純種。
酶合成的調節 誘導酶:基因和誘導物控制
119、微生物代謝調節 酶活性的調節 結構改變 可逆 快速 准確
必需物質,一直產生 氨基酸、核苷酸、維生素
初級代謝產物 無種的特異性 多糖、脂類
120、代謝產物 非必需物質,一定階段 抗生素、毒素
次級代謝產物 有種的特異性 四素 色素、激素
121、微生物群體生長曲線: 3
2 4
1
(1)調整期:代謝活躍,開始合成誘導酶 初級代謝產物收獲的最佳時期
(2)對數期:形態和生理特性穩定,代謝旺盛;科研用菌種,接種最佳時期
(3)穩定期:次級代謝產物收獲最佳時期,芽孢生成(種內斗爭最劇烈)
及時補充營養物質,可以延長穩定期
(4)衰亡期:多種形態,出現畸形,釋放次級代謝產物 生存環境惡劣
與無機環境斗爭最激烈的是4衰亡期。
營養物質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積累PH不適宜導致3.4時期的出現。
注意:前三個時期類似「S」型增長曲線,但是多了衰亡期
122、影響微生物生活的環境因素
PH值:影響酶的活性、細胞膜的穩定性,從而影響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溫度:影響酶和蛋白質的活性
O2濃度:產甲烷桿菌
123、高壓蒸汽滅菌法:1/5、1/2、2/3、75% 由里向外、細密、不重復
溶化後分裝前必須要 調節pH
細菌培養的過程:培養基的配製→滅菌→擱置斜面→接種→培養觀察
實例:谷氨酸發酵(黃色短桿菌、谷氨酸棒狀桿菌)
概念:
菌種選育:誘變育種、基因工程、細胞工程
培養基的配製:成分、比例,pH適宜
124、發酵工程 內容 滅菌:去除雜菌
擴大培養和接種:菌種多次培養達到一定數量
發酵過程:(中心階段)控制各種條件,生產發酵產品
分離提純 菌體:過濾、沉澱(單細胞蛋白即微生物菌體本身)
代謝產物:蒸餾、萃取、離子交換
應用 醫葯工業:生產葯品和基因工程葯品
食品工業:傳統發酵產品、食品添加劑、單細胞蛋白等
125、 C/N=4/1 菌體大量繁殖但產生的谷氨酸少(P79)
記住 C/N=3/1 菌體繁殖受抑制,但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
溶氧不足: 產生乳酸或琥珀酸
pH呈酸性: 產生乙醯谷氨醯胺(P95)
專家提供:
② 青黴素是用什麼提取的
青黴素是用青黴菌中提煉出的。青黴屬真菌的一種真核細胞。屬於子囊菌亞門,不整囊菌綱,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黴屬。間有性生殖階段。
菌絲為多細胞分枝。無性繁殖時,菌絲發生直立的多細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頂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繼續再分的指狀分枝,每枝頂端有2-3個瓶狀細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綠色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脫落後,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產生新個體。有性生殖極少見。常見於腐爛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綠色。
(2)離子交換技術青黴素鉀鹽轉型PPT擴展閱讀
青黴素用於臨床是40年代初,人們對青黴素進行大量研究後又發現一些青黴素,當人們又對青黴素進行化學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黴素,70年代又從微生物代謝物中發現了一些母核與青黴素相似也含有β-內醯胺環,而不具有四氫噻唑環結構的青黴素類,可分為三代。
第一代青黴素指天然青黴素,如青黴素G(苄青黴素);第二代青黴素是指以青黴素母核-6-氨基青黴烷酸(6-APA),改變側鏈而得到半合成青黴素,如甲氧苯青黴素、羧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第三代青黴素是母核結構帶有與青黴素相同的β-內醯胺環,但不具有四氫噻唑環,如硫黴素、奴卡黴素。
③ 青黴素是什麼合成原理。。。
天然青黴素
青黴素G生產可分為菌種發酵和提取精製兩個步驟。①菌種發酵:將產黃青黴菌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上,在25℃下培養7~10天,即可得青黴菌孢子培養物。用無菌水將孢子製成懸浮液接種到種子罐內已滅菌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24~28h,然後將種子培養液接種到發酵罐已滅菌的含有苯乙酸前體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7天。在發酵過程中需補入苯乙酸前體及適量的培養基。②提取精製:將青黴素發酵液冷卻,過濾。濾液在pH2~2.5的條件下,於萃取機內用醋酸丁酯進行多級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轉入pH7.0~7.2的緩沖液中,然後再轉入丁酯中,將此丁酯萃取液經活性炭脫色,加入成鹽劑,經共沸蒸餾即可得青黴素G鉀鹽。青黴素G鈉鹽是將青黴素G鉀鹽通過離子交換樹脂(鈉型)而製得。
半合成青黴素
以6APA為中間體與多種化學合成有機酸進行醯化反應,可製得各種類型的半合成青黴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青黴素醯化酶裂解青黴素G或V而得到。酶反應一般在40~50℃、pH8~10的條件下進行;近年來,酶固相化技術已應用於6APA生產,簡化了裂解工藝過程。6APA也可從青黴素G用化學法來裂解製得,但成本較高。側鏈的引入系將相應的有機酸先用氯化劑製成醯氯,然後根據醯氯的穩定性在水或有機溶劑中,以無機或有機鹼為縮合劑,與6APA進行醯化反應。縮合反應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進行而不需分離出6APA。
如果有幫到你請給個好評,謝謝
④ 盤尼西林是什麼
盤尼西林指的是青黴素。
一、青黴素
1、青黴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2、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二、中國最早生產的青黴素
1944年年底, 留學回來的樊慶笙與當時的衛生署防疫處長湯飛凡用從美國得來的3株青黴素菌種,製作出第一批5萬單位/瓶的盤尼西林,中國成為世界上造出盤尼西林的七個國家之一。
這批青黴素只是實驗室製取,數量不多,但也救了不少人。解放後,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生產出了中國首批青黴素,但年產量只有幾百克,也是實驗室製取。
(4)離子交換技術青黴素鉀鹽轉型PPT擴展閱讀:
天然青黴素生產可分為菌種發酵和提取精製兩個步驟。
①菌種發酵:將產黃青黴菌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上,在25℃下培養 7~10天,即可得青黴菌孢子培養物。用無菌水將孢子製成懸浮液接種到種子罐內已滅菌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
在27℃下培養24~28h,然後將種子培養液接種到發酵罐已滅菌的含有苯乙酸前體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7天。在發酵過程中需補入苯乙酸前體及適量的培養基。
②提取精製:將青黴素發酵液冷卻,過濾。濾液在pH2~2.5的條件下,於萃取機內用醋酸丁酯進行多級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轉入pH7.0~7.2的緩沖液中,然後再轉入丁酯中;
將此丁酯萃取液經活性炭脫色,加入成鹽劑,經共沸蒸餾即可得青黴素G鉀鹽。青黴素G鈉鹽是將青黴素 G鉀鹽通過離子交換樹脂(鈉型)而製得。
⑤ 青毒素是從玉米中提取的嗎
青黴素是我們用的數最多的一種抗生素,大家都了解,人類會遭受很多種多樣病菌的感染,病菌感染會出現發炎,比較嚴重的會出現很嚴重的病症,幸虧擁有青黴素,提前准備病菌感染導致的病症,應用青黴素醫治是最好是的方式之一,能夠那麼說,青黴素對人類身心健康具有了不可替代的功效,下邊掌握青黴素的提煉出全過程。
青黴素是啥提煉出的?
純天然青黴素與半生成青黴素生產方式徹底不一樣.純天然青黴素青黴素G生產可分成菌苗發醇和獲取特製2個流程.血壓菌苗發醇:將產黃青黴菌打疫苗到固體培養基上,在25℃下塑造7~10天,就可以得青黴菌胞子塑造物.用無菌水將胞子做成混液打疫苗到種子罐里已殺菌的培養液中,進入無菌檢測氣體、拌和,在27℃下塑造24~28h,隨後將種子細胞培養液打疫苗到發酵設備已殺菌的帶有苯乙酸前體的培養液中,進入無菌檢測氣體,拌和,在27℃下塑造7天.在發醇全過程中需補入苯乙酸前體及適當的培養液.血液獲取特製:將青黴素發酵液製冷,過慮.滲瀝液在pH2~2.5的標准下,於提純機內用醋酸丁酯開展多級別逆流萃取,獲得丁酯提取液,轉到pH7.0~7.2的緩沖溶液中,隨後再轉到丁酯中,將此丁酯提取液經活性碳褪色,添加成鹽劑,經共沸水蒸氣蒸餾就可以得青黴素G鉀鹽.青黴素G醋酸鹽是將青黴素G鉀鹽根據離子交換法環氧樹脂(鈉型)而製取.半生成青黴素以6APA為化工中間體與多種多樣有機合成檸檬酸開展醯化反映,能製得多種類型的半生成青黴素.6APA是運用微生物菌種造成的青黴素醯化酶裂化青黴素G或V而獲得.酶反映一般在40~50℃、pH8~10的標准下開展;近些年,酶固相化技術性已運用於6APA生產,簡單化了裂化加工工藝全過程.6APA也可從青黴素G用電化學發光來裂化製取,但成本費較高.主鏈的引進系將相對的檸檬酸先用鈦酸異丙酯劑做成醯氯,隨後依據醯氯的可靠性在水或溶劑中,以無機物或有機鹼為縮合劑,與6APA開展醯化反映.縮合反應還可以在裂化液中立即開展而不需分離出來出6APA.
⑥ 青黴素類葯物品種
青黴素
青黴素 (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
【簡介】
青黴素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
青黴素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從青黴菌培養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第一種能夠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青黴素類抗生素是β-內醯胺類中一大類抗生素的總稱。但它不能耐受耐葯菌株(如耐葯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黴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是化療指數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黴素類抗生素常見的過敏反應在各種葯物中居首位,發生率最高可達5%~10% ,為皮膚反應 ,表現皮疹、血管性水腫,最嚴重者為過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後數分鍾內發生,症狀為呼吸困難、發紺、血壓下降、昏迷、肢體強直,最後驚厥,搶救不及時可造成死亡。各種給葯途徑或應用各種制劑都能引起過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葯的發生率最高。過敏反應的發生與葯物劑量大小無關。對本品高度過敏者,雖極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體內可致癲癇樣發作。大劑量長時間注射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葯或降低劑量可以恢復。
使用本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英文簡述】
Penicillin (sometimes abbreviated PCN) refers to a group of beta-lactam antibiotic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susceptible, usually Gram-positive, organisms. The name 「penicillin」 can also be used in reference to a specific member of the penicillin group Penam Skeleton, which has the molecular formula R-C9H11N2O4S, where R is a variable side chain.
【分類】
按其特點可分為 :
青黴素G類:如青黴素G鉀、青黴素G鈉、長效西林等。
耐酶青黴素:如苯唑青黴素(新青Ⅱ號)、氯唑青黴素等。
廣譜青黴素:如氨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等。
抗綠膿桿菌的廣譜青黴素:如羧苄青黴素、氧哌嗪青黴素、呋苄青黴素等。
氮咪青黴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點為較耐酶,對某些陰性桿菌(如大腸、克雷伯氏和沙門氏菌)有效,但對綠膿桿菌效差。
【特點】
青黴素類抗生素是β-內醯胺類中一大類抗生素的總稱,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但它不能耐受耐葯菌株(如耐葯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黴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是化療指數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黴素類抗生素常見的過敏反應在各種葯物中居首位,發生率最高可達5%~10% ,為皮膚反應 ,表現皮疹、血管性水腫,最嚴重者為過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後數分鍾內發生,症狀為呼吸困難、發紺、血壓下降、昏迷、肢體強直,最後驚厥,搶救不及時可造成死亡。各種給葯途徑或應用各種制劑都能引起過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葯的發生率最高。過敏反應的發生與葯物劑量大小無關。對本品高度過敏者,雖極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體內可致癲癇樣發作。大劑量長時間注射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葯或降低劑量可以恢復。
【歷史發展】
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有一次他外出度假時,把實驗室里在培養皿中正生長著細菌這件事給忘了。3周後當他回實驗室時,注意到在一個培養皿中長了一個黴菌斑。並且黴菌斑周圍的細菌都死了。
黴菌滲出了什麼強有力的物質?弗萊明稱為青黴素,並發現了它可以殺死許多致命性細菌。然而,因為青黴素在試管內和血清混合後很快失活,弗萊明認為它不會在人和動物身上發生作用。
10多年後,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隻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後給其中的4隻用青黴素治療。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隻用青黴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這真像一個奇跡!」弗洛里說道。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英國和美國當時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到了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葯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在1928年夏季的一天,英國微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一個與空氣意外接觸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培養皿中長出了一團青綠色黴菌。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1941年開始的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青黴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這些青黴素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挽救了大量美英盟軍的傷病員。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青黴素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肺結核、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葯性也在逐漸增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葯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並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葯物。
【葯理學】
內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壞。肌注或皮下注射後吸收較快,15~30min達血葯峰濃度。青黴素在體內半衰期較短,主要以原形從尿中排出。
氯黴素是具廣譜抗菌作用,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較革蘭陽性菌強,對傷寒桿菌、流感桿菌和百日咳桿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強,對立克次體感染(如斑疹傷寒)以及病毒感染(如沙眼)均有較好作用。對布氏桿菌、大腸桿菌、產氣桿菌、肺炎桿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等也有較強抗菌作用。本品屬抑菌劑,其作用機理主要抑制細菌蛋白質的合成,系作用於核糖核蛋白體的50S亞基上,抑制肽基轉移酶的作用,阻止了肽鏈的增長。臨床上主要用於傷寒、副傷寒和其他沙門氏菌感染,療效好,目前仍是治療這些疾病的首選葯物。
【作用】
青黴素對溶血性鏈球菌等鏈球菌屬,肺炎鏈球菌和不產青黴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對腸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淋病奈瑟菌、腦膜炎奈瑟菌、白喉棒狀桿菌、炭疽芽孢桿菌、牛型放線菌、念珠狀鏈桿菌、李斯特菌、鉤端螺旋體和梅毒螺旋體對本品敏感。本品對流感嗜血桿菌和百日咳鮑特氏菌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其他革蘭陰性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對本品敏感性差.本品對梭狀芽孢桿菌屬、消化鏈球菌厭氧菌以及產黑色素擬桿菌等具良好抗菌作用,對脆弱擬桿菌的抗菌作用差。青黴素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四肽則鏈和五肽交連橋的結合而阻礙細胞壁合成而發揮殺菌作用。對革蘭陽性菌有效,由於革蘭陰性菌缺乏五肽交連橋而青黴素對其作用不大。
其中青黴素為以下感染的首選葯物:
1.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猩紅熱、丹毒、蜂窩織炎和產褥熱等
2.肺炎鏈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產青黴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傷風、氣性壞疽等梭狀芽孢桿菌感染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鉤端螺旋體病
8.回歸熱
9.白喉
10.青黴素與氨基糖苷類葯物聯合用於治療草綠色鏈球菌心內膜炎
青黴素亦可用於治療:
1.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放線菌病
3.淋病
4.奮森咽峽炎
5.萊姆病
6.多殺巴斯德菌感染
7.鼠咬熱
8.李斯特菌感染
9.除脆弱擬桿菌以外的許多厭氧菌感染
風濕性心臟病或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進行口腔、牙科、胃腸道或泌尿生殖道手術和操作前,可用青黴素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
【生產方法】
天然青黴素與半合成青黴素生產方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黴素
青黴素G生產可分為菌種發酵和提取精製兩個步驟。①菌種發酵:將產黃青黴菌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上,在25℃下培養7~10天,即可得青黴菌孢子培養物。用無菌水將孢子製成懸浮液接種到種子罐內已滅菌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24~28h,然後將種子培養液接種到發酵罐已滅菌的含有苯乙酸前體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7天。在發酵過程中需補入苯乙酸前體及適量的培養基。②提取精製:將青黴素發酵液冷卻,過濾。濾液在pH2~2.5的條件下,於萃取機內用醋酸丁酯進行多級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轉入pH7.0~7.2的緩沖液中,然後再轉入丁酯中,將此丁酯萃取液經活性炭脫色,加入成鹽劑,經共沸蒸餾即可得青黴素G鉀鹽。青黴素G鈉鹽是將青黴素G鉀鹽通過離子交換樹脂(鈉型)而製得。
半合成青黴素
以6APA為中間體與多種化學合成有機酸進行醯化反應,可製得各種類型的半合成青黴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青黴素醯化酶裂解青黴素G或V而得到。酶反應一般在40~50℃、pH8~10的條件下進行;近年來,酶固相化技術已應用於6APA生產,簡化了裂解工藝過程。6APA也可從青黴素G用化學法來裂解製得,但成本較高。側鏈的引入系將相應的有機酸先用氯化劑製成醯氯,然後根據醯氯的穩定性在水或有機溶劑中,以無機或有機鹼為縮合劑,與6APA進行醯化反應。縮合反應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進行而不需分離出6APA。
【劑型用法和用量】
片劑:每片0.25克。膠囊劑:每粒0.25克。注射劑:每支2毫升,含葯0.25克。滴眼劑:8毫克:0.02克。口服,每天成人1~2克;兒童每日按千克體重服用50~100毫克,分2~4次。肌注,成人每次0.5~1克,每天2次;兒童每日按千克體重服用25~50毫克,分2次。靜脈滴注,劑量同肌注,因注射劑系以丙二醇為溶劑,用時以等滲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稀釋至2.5毫克:毫升供用,即2毫克(0.25克)以100毫升輸液稀釋,並應以乾燥空針抽取,以免析出結晶,稀釋完後應仔細檢查無結晶析出,方可使用。
【不良反應】
1.主要毒性反應是抑制骨髓造血機能,引起粒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症,用葯期間如發現輕度白細胞或血小板減少,應立即停葯,一般可恢復。氯黴素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雖少見,但難逆轉,常可致死,多發生於兒童長期反復用氯黴素者,偶有用量很少而發病者。
2.過敏反應較少見,但也可引起皮疹,葯物熱。少數可引起黃疸,原有肝臟疾病者甚至可引起急性肝壞死。
3.可引起精神症狀如幻覺、譫妄,大多發生於用葯後3~5日,停葯後兩日內可消失。
4.口服後可發生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
【副作用】
1 青黴素類的毒性很低,但較易發生變態反應,發生率約為5%�10%。多見的為皮疹、哮喘、葯物熱、嚴重的可致過敏性休克而引起死亡。
2 大劑量應用青黴素抗感染時,可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如反射亢進、知覺障礙、抽搐、昏睡等,停葯或減少劑量可恢復。
3 使用青黴素前必須作皮膚過敏試驗。如果發生過敏性休克,應立即皮下或肌內注射0.1%腎上腺素0.5ml~1ml,同時給氧並使用抗組胺葯物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
4 肌注鉀鹽時局部疼痛較明顯,用苯甲醇溶液作為稀釋劑溶解,則可消除疼痛。
【細菌對青黴素類產生耐葯性】
細菌對青黴素類產生耐葯性主要有三種機制:
1.細菌產生β內醯胺酶,使青黴素類水解滅活;
2.細菌體內青黴素作用靶位——青黴素結合蛋白發生改變;
3.細胞壁對青黴素類的滲透性減低。其中以第一種機制最為常見,也最重要。
青黴素類抗生素水溶性好,血消除半衰期大多不超過2小時,主要經腎排出,多數品種可經血液透析清除。
按我國衛生部規定,使用青黴素類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黴素皮膚試驗,陽性反應者禁用。
【注意事項】
1.口服或注射給葯時忌與鹼性葯物配伍,以免分解失效。
2.本品不宜與鹽酸四環素、卡那黴素、多粘菌素E、磺胺嘧啶鈉、三磷酸腺苷、輔酶A等混合靜滴,以免發生沉澱或降效。
3.氯黴素與青黴素一般不要聯用,因氯黴素為抑菌劑,而青黴素為繁殖期殺菌劑,聯用可影響青黴素的抗菌活性而降效。但這一問題尚有爭論,意見不一,因兩者聯用對革蘭陽性菌、陰性菌混合感染及顱內感染臨床效果好。解決的辦法,如需聯用,宜先用青黴素2~3小時後再用氯黴素。
4.由於本品可抑制某些肝臟酶的活性,因此可干擾甲苯磺丁脲、苯妥英鈉和雙香豆素在人體內的生物轉化,可增強甲苯磺西脲、苯妥英鈉的作用,對雙香豆素和華法林的抗凝作用均可增強。
5.嬰兒、肝、腎功能減退者慎用,妊娠末期產婦慎用,哺乳期婦女忌用。
應用青黴素前除做皮試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到有搶救設備的正規醫療單位注射青黴素,萬一發生過敏反應,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在注射過程中任何時候出現頭暈心慌、出汗、呼吸困難等不適,都要立即告訴醫生護士。
2、注射完青黴素,至少在醫院觀察20分鍾,無不適感才可離開。
3、不要在極度飢餓時應用青黴素,以防空腹時機體對葯物耐受性降低,誘發暈針等不良反應。
4、兩次注射時間不要相隔太近,以4—6小時為好。靜脈點滴青黴素時,開始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鍾以不超過40滴為宜,觀察10—20分鍾無不良反應再調整輸液速度。
5、如果當天有注射青黴素史,在家中出現頭暈心慌、出汗、呼吸困難等不適,應及時送醫院診治。
青黴素配伍應用中的相互作用:
近年來,臨床中出現濫用葯物的問題,造成一些不良反應,尤其是青黴素與其他葯物的配伍應用,所產生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應是不可忽視的。
1 青黴素不可與同類抗生素聯用
由於它們的抗菌譜和抗菌機制大部分相似,聯用效果並不相加。相反,合並用葯加重腎損害,還可以引起呼吸困難或呼吸停止。它們之間有交叉抗葯性,不主張兩種β-內醯胺類抗生素聯合應用。
2 青黴素不可與磺胺和四環素聯合用葯
青黴素屬繁殖期「殺菌劑」,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四環素屬「抑菌劑」,影響菌體蛋白質的合成,二者聯合作用屬拮抗作用,一般情況下不應聯合用葯。臨床資料表明單用青黴素抗菌效力為90%,單用磺胺類葯效力為81%,兩者聯合用葯抗菌效力為75%,若非特殊情況不可聯合使用。
3 青黴素不可與氨基苷類聯合用葯
兩者混合同於輸液器給病人輸液,因青黴素的β-內醯胺可使慶大黴素產生滅活作用,其機制為兩者之間發生化學相互作用,故嚴禁混合應用,應採用青黴素靜脈滴注,慶大黴素肌肉注射。
綜上所述,青黴素聯用不當,由於葯物的相互作用,而導致葯物不良反應是不可低估的。青黴素是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的最常用抗生素,嚴格掌握用葯的適應證,合理聯用,措施得力,減少不必要的不良反應。
【青黴素家族】
青黴素用於臨床是40年代初,人們對青黴素進行大量研究後又發現一些青黴素,當人們又對青黴素進行化學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黴素,70年代又從微生物代謝物中發現了一些母核與青黴素相似也含有β-內醯胺環,而不具有四氫噻唑環結構的青黴素類,可分為三代:第一代青黴素指天然青黴素,如青黴素G(苄青黴素);第二代青黴素是指以青黴素母核-6-氨基青黴烷酸(6-APA),改變側鏈而得到半合成青黴素,如甲氧苯青黴素、羧苄青黴素、氨苄青黴素;第三代青黴素是母核結構帶有與青黴素相同的β-內醯胺環,但不具有四氫噻唑環,如硫黴素、奴卡黴素。
【青黴素濃縮法】
利用青黴素特異性地殺死野生型細胞、保留營養缺陷型細胞的方法。青黴素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殺死生長繁殖中的細菌,而不能殺死停止分裂的細菌。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長而不能使突變型生長的選擇性液體培養基中,野生型被青黴素殺死,而突變型則不被殺死,從而淘汰野生型,使突變型得以濃縮。可適用於細菌和放線菌,是營養缺陷型突變體篩選的常用方法之一。
【島青黴素】
稻穀在收獲後如未及時脫粒乾燥就堆放很容易引起發霉。發霉穀物脫粒後即形成"黃變米"或"漚黃米",這主要是由於島青黴(Penicillium.islandicum)污染所致。黃變米在我國南方、日本和其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比較普遍。小鼠每天口服200g受島青黴污染的黃變米,大約一周可死於肝肥大;如果每天飼喂0.05g黃變米,持續兩年可誘發肝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肝癌發病率和居民過多食用霉變的大米有關。吃黃變米的人會引起中毒(肝壞死和肝昏迷)和肝硬化。島青黴除產生島青黴素(Silanditoxin)外,還可產生環氯素(Cyclochlorotin),黃天精(Luteoskyrin)和紅天精(Erythroskyrin)等多種黴菌毒素。
島青黴素和黃天精均有較強的致癌活性,其中黃天精的結構和黃麴黴素相似,毒性和致癌活性也與黃麴黴素相當。小鼠日服7mg/kg體重的黃天精數周可導致其肝壞死,長期低劑量攝入可導致肝癌。環氯素為含氯環結構的肽類,對小鼠經口LD50為6.55mg/kg體重,有很強的急性毒性。環氯素攝入後短時間內可引起小鼠肝的壞死性病變,小劑量長時間攝入可引起癌變。
⑦ 高血鉀症對神經系統有什麼樣的影響
血清鉀測定>5.5mmol/L時,稱為高鉀血症。
高血鉀症: 對心臟、神經系統有嚴重的損害,對迷走神經過度興奮可以抑制心臟跳動,血壓降低,發生缺氧或休克。
主要表現為:
1、心的損害:抑制心肌收縮,心率緩慢,心音低鈍、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縮、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纖顫,甚至心跳聚停等心臟症狀。
2、神經影響:四肢乏力,肌肉無力,手足麻木四肢末梢頒厥冷,感覺異常,肌健反射消失,甚至弛緩性癱瘓等肌肉神經系統症狀,也可出現動作遲鈍、嗜睡等中樞神經症狀。
3、高血鉀時,可致代謝性酸中毒。
高鉀血症對心臟的影響機制
------------
⑴對興奮性的影響:與對骨骼肌的影響相似,在輕度高鉀血症時,[K+]i/[K+]e比值減小,靜息期細胞內K+外流減少,靜息電位負值減小,故心肌興奮性增高。靜息電位減小說明細胞膜處於部分去極化狀態,因而在動作電位的0期,膜內電位上升的速度較慢,幅度較小。這是因為在部分去極化的狀態下,膜的快鈉孔道部分失活,所以在0期鈉的快速內流減少。當血清鉀顯著升高時,由於靜息電位過小,心肌興奮性也將降低甚至消失,因為這時快鈉孔道大部或全部都已失活,心搏可因而停止。
高鉀血症時攜帶復極化鉀電流的Ix孔道在開放的速度與程度上都加大,故鉀外流加速,復極化3期加速,因此動作電位時間和有效不應期均縮短。Ix孔道開放的加速與加大,雖然也傾向於使復極化2期(坪)縮短,但由於細胞外液中K+濃度的增高抑制了Ca2+在2期的內流,故坪實際上有所延長。心電圖上相當於心室復極化的T波狹窄而高聳,相當於心室動作電位時間的Q-T間期縮短。
⑵對自律性的影響:在高鉀血症時,心房傳導組織、房室束-浦肯野纖維網的快反應自律細胞膜上的鉀電導增高,故在到達最大復極電位後,細胞內鉀的外流比正常時加快而鈉內流相對減慢,因而自動去極化減慢,自律性降低。
⑶對傳導性的影響:如前文所述,高鉀血症時動作電位0期膜內電位上升的速度減慢,幅度減小,因而興奮的擴布減慢,傳導性降低,故心房內,房室間或心室內均可發生傳導延緩或阻滯。心電圖上可見代表心房去極化的P波壓低、增寬或消失,代表房-室傳導的P-R間期延長,代表心室去極化的R波降低,代表心室內傳導的QRS綜合波增寬。
高鉀血症時心肌傳導性的降低也可引起傳導緩慢和單向阻滯,同時有效不應期又縮短,因而也易形成興奮折返並進而引起包括心室纖維顫動在內的心律失常。嚴重的高鉀血症時可因心肌興奮性消失或嚴重的傳導阻滯而導致心搏驟停。
⑷對收縮性的影響:如前所述,高鉀血症時細胞外液K+濃度的增高抑制了心肌復極2期時Ca2+的內流,故心肌細胞同內Ca2+濃度降低,興奮-收縮偶聯減弱,收縮性降低。
⑧ 青黴素的制備方法
天然青黴素與半合成青黴素生產方法完全不同。
【天然青黴素】
青黴素G生產可分為菌種發酵和提取精製兩個步驟。①菌種發酵:將產黃青黴菌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上,在25℃下培養7~10天,即可得青黴菌孢子培養物。用無菌水將孢子製成懸浮液接種到種子罐內已滅菌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24~28h,然後將種子培養液接種到發酵罐已滅菌的含有苯乙酸前體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7天。在發酵過程中需補入苯乙酸前體及適量的培養基。②提取精製:將青黴素發酵液冷卻,過濾。濾液在pH2~2.5的條件下,於萃取機內用醋酸丁酯進行多級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轉入pH7.0~7.2的緩沖液中,然後再轉入丁酯中,將此丁酯萃取液經活性炭脫色,加入成鹽劑,經共沸蒸餾即可得青黴素G鉀鹽。青黴素G鈉鹽是將青黴素G鉀鹽通過離子交換樹脂(鈉型)而製得。
【半合成青黴素】
以6APA為中間體與多種化學合成有機酸進行醯化反應,可製得各種類型的半合成青黴素。
6APA是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青黴素醯化酶裂解青黴素G或V而得到。酶反應一般在40~50℃、pH8~10的條件下進行;酶固相化技術已應用於6APA生產,簡化了裂解工藝過程。6APA也可從青黴素G用化學法來裂解製得,但成本較高。側鏈的引入系將相應的有機酸先用氯化劑製成醯氯,然後根據醯氯的穩定性在水或有機溶劑中,以無機或有機鹼為縮合劑,與6APA進行醯化反應。縮合反應也可以在裂解液中直接進行而不需分離出6APA。
【青黴素濃縮法】
利用青黴素特異性地殺死野生型細胞、保留營養缺陷型細胞的方法。青黴素能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所以只能殺死生長繁殖中的細菌,而不能殺死停止分裂的細菌。在只能使野生型生長而不能使突變型生長的選擇性液體培養基中,野生型被青黴素殺死,而突變型則不被殺死,從而淘汰野生型,使突變型得以濃縮。可適用於細菌和放線菌,是營養缺陷型突變體篩選的常用方法之一。
⑨ 引起高鉀血症的主要原因
(一)定義
血清鉀濃度高於 5.5mmol/L稱為高鉀血症(hyperkalemia)
(二)原因和機制
1.腎排鉀減少 這是引起高鉀血症的主要原因。可見於:
(l)腎小球濾過率減少:急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出現少尿或無尿、慢性腎功能衰竭末期、休克、嚴重腹水、出血等均可因腎小球濾過率減少或腎小管排鉀功能障礙而導致血鉀升高。
(2)鹽皮質激素缺乏:醛固酮分泌減少或作用減弱時,經常發生高鉀血症。臨床上常見於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Addison病)和雙側腎上腺切除,還可見於低醛固酮症(hypoaldosteronism)和Ⅳ型腎小管酸中毒。
(3)長期應用瀦鉀類利尿劑:安體舒通和三氨蝶呤等抗醛固酮利尿劑,具有抑制腎小管對醛固酮反應的作用。
2.細胞內鉀轉移到細胞外
(1)急性酸中毒:常發生於有機酸酸中毒,例如乳酸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急性腎功能不全所致的酸中毒。酸中毒時,細胞外液的氫離子進入細胞內,細胞內的鉀離子則轉移到細胞外液。
(2)缺氧:缺氧時細胞內ATP生成減少,細胞膜鈉泵運轉發生障礙,故鈉離子瀦留於細胞內,細胞外液中鉀離子不易進入細胞內,另外缺氧可引起酸中毒和細胞壞死,細胞內鉀離於釋放入血,加重高鉀血症。
(3)組織分解:細胞內鉀含量比細胞外液高20~30倍,因此,組織分解(如血管內溶血、擠壓綜合征等)時,細胞內鉀大量釋放而引起高鉀血症。
(4)高鉀血症型周期性麻痹:發作時細胞內鉀向細胞外轉移,血漿鉀濃度多在 5~6mmol/L范圍內。
3.鉀攝入過多
在腎功能正常時,因鉀攝入過多而引起高鉀血症是罕見的。當然,經靜脈過多過快輸入鉀鹽是有可能引起高鉀血症的,尤其是在腎功能低下情況時更易發生。
(三)對機體的影響
高鉀血症對機體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肌無力和心肌興奮傳導異常。後者可形成致死性心律失常。
1.對肌肉組織的影響
(1)急性高鉀血症:輕度高鉀血症時,由於細胞膜內外鉀濃度差減小,故細胞內鉀外流減少,從而使靜息電位變小,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因而臨床上可出現肌肉輕度震顫等症狀。嚴重高鉀血症時,靜息電位顯著變小以致接近閾電位水平,細胞膜處於除(去)極化阻滯狀態,靜息電位過小時,鈉通道失活,故動作電位的形成和傳布都發生障礙。因此,嚴重高鉀血症時神經肌肉的興奮性降低,從而可以引起四肢軟弱無力,甚至發生弛緩性麻痹。
(2)慢性高鉀血症:有人報道,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清鉀在數周之內逐漸升高至9.5mmol/L,但卻並不出現神經肌肉方面的症狀。
2.對心臟的影響
(1)對心肌興奮性的影響:血鉀濃度迅速輕度升高(血清鉀5~7mmol/L)時,心肌細胞靜息電位也輕度減小,引起興奮所需的閾刺激也較小,即心肌興奮性增高。當血鉀濃度迅速顯著升高(血清鉀 >7~ 9mmol/L)時,由於靜息電位過小,心肌興奮性也將降低甚至消失。心電圖上顯示T波狹窄高聳,Q-T間期縮短。
(2)對心肌傳導性的影響:高鉀血症時,由於靜息電位減小,故動作電位0期(除極化)的幅度變小,速度減慢,因而興奮的擴布減慢,即傳導性降低。心房內、房室間或心室內均可發生傳導延緩或阻滯。心電圖上顯示P波壓低、增寬或消失;P-R間期延長,QRS綜合波增寬;R波降低。
(3)對心肌自律性的影響:高鉀血症時心肌細胞膜的鉀通透性增高,故在到達最大復極電位後,細胞內鉀的外流比正常時加快而鈉內流相對減慢,因而自動去極化減慢,自律性降低。
(4)對心肌收縮性的影響:高鉀血症抑制鈣內流,使心肌收縮性降低。
(四)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礎
1.防治原發疾病 去除引起高鉀血症的原因。
2.降低血鉀
(1)使鉀向細胞內轉移:葡萄糖和胰島素同時靜脈內注射使鉀向細胞內轉移;應用碳酸氫鈉不僅可以提高血液pH值而促進K+進入細胞內,而且Na+還能拮抗K+對心肌的毒性作用。
(2)使鉀排出體外:陽離子交換樹脂聚苯乙烯磺酸鈉(sodium polystyrene sulfonate)經口服或灌腸後,能在胃腸道內進行Na+、K+交換而促進體內鉀的排出。對於嚴重高鉀血症患者,可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人工腎)移出體內過多的鉀。
3.注射鈣劑和鈉鹽:高鉀血症可採用靜脈注射鈣劑和鈉鹽以改善心肌電生理特性。
⑩ 青黴素的配製方法
首先我想問你是不是看了什麼電視機或者是小說才想起這樣的問題。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 ,目前人們是不可以製造穩定的青黴素試劑的。。。
青黴素G生產可分為菌種發酵和提取精製兩個步驟。
①菌種發酵:將產黃青黴菌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上,在25℃下培養7~10天,即可得青黴菌孢子培養物。用無菌水將孢子製成懸浮液接種到種子罐內已滅菌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24~28h,然後將種子培養液接種到發酵罐已滅菌的含有苯乙酸前體的培養基中,通入無菌空氣,攪拌,在27℃下培養7天。在發酵過程中需補入苯乙酸前體及適量的培養基。
②提取精製:將青黴素發酵液冷卻,過濾。濾液在pH2~2.5的條件下,於萃取機內用醋酸丁酯進行多級逆流萃取,得到丁酯萃取液,轉入pH7.0~7.2的緩沖液中,然後再轉入丁酯中,將此丁酯萃取液經活性炭脫色,加入成鹽劑,經共沸蒸餾即可得青黴素G鉀鹽。青黴素G鈉鹽是將青黴素G鉀鹽通過離子交換樹脂(鈉型)而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