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鏈和輕鏈的名詞解釋
重鏈(heavy chain,H鏈)大小約為輕鏈的2倍,含450~550個氨基酸殘基,分子量約為55或75kD。每條H鏈含有4~5個鏈內二硫鍵所組成的環肽。不同的H鏈由於氨基酸組成的排列順序、二硫鍵的數目和位置、含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其抗原性也不相同。
根據H鏈抗原性的差異可將其分為5類:μ鏈、γ鏈、α鏈、δ鏈和ε鏈,不同H鏈與L鏈(κ或λ鏈)組成完整免疫球蛋白的分子分別稱之為IgM、IgG、IgA、IgD和IgE。γ、α和δ鏈上含有4個肽,μ和ε鏈含有5個環肽。
輕鏈(light chain,L)大約由214個氨基酸殘基組成,通常不含碳水化合物,分子量約為24kD。每條輕鏈含有兩個由鏈內二硫鍵內二硫所組成的環肽。
L鏈共有兩型:kappa(κ)與lambda(λ),同一個天然免疫球蛋白分子上L鏈的型總是相同的。正常人血清中的κ:λ約為2:1。
(1)igg超濾多少kd擴展閱讀:
重鏈相對於已知五種Ig來說,其分布對應關系如下:IgG(γ),IgA(α),IgD(δ),IgM(μ)和IgE(ε)。其中前三類Ig的H鏈內有三個恆定區,即CH1、CH2和CH3組成。後兩類(IgM和IgE)的H鏈中有一個VH區和四個恆定區,即CH1至CH4。
H鏈上可變區上有抗原結合點。恆定區既是Ig分子的骨架,又是激活免疫反應的部位之一。由於某種原因,如重鏈合成過程異常,或輕鏈合成有缺陷時,血清中會出現重鏈,這就是重鏈病。已發現的有α,γ和μ型重鏈病。
輕鏈可通過腎小球濾過膜濾出,若其量超過近曲小管所能吸收的極限,則從尿中排出,在尿中排出率多於白蛋白。
腎小管對本周蛋白具有重吸收及異化作用,通過腎排泄時,可抑制腎小管對其他蛋白成分的重吸收,並可損害近曲、遠曲小管,因而導致腎功能障礙及形成蛋白尿,同時有白蛋白及其他蛋白成分排出。本周蛋白在加熱至40-60℃時可發生凝固,溫度升至90-100℃時可再溶解。
㈡ IgG IgM 在SDS-PAGE電泳中分子量分別是多少
SDS-PAGE電泳只會看到兩條帶,一條是25KD,一條是50KD。IgM也一樣。
普通的PAGE電泳,IgG分子量應該是在150KD到160KD左右。而IgM為五聚體,大概在800KD左右。不過PAGE沒法測分子量的。
㈢ 免疫球蛋白生物學功能
免疫球蛋白(英文:immunoglobulin,ig)
Ig是體液免疫應答中發揮免疫功能最主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所具有的功能是由其分子中不同功能區的特點所決定的。
(一)特異性結合抗原
Ig最顯著的生物學特點是能夠特異性地與相應的抗原結合,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某些葯物或侵入機體的其他異物。Ig的這種特異性結合抗原特性是由其V區(尤其是V區中的高變區)的空間構成所決定的。Ig的抗原結合點由L鏈和H鏈超變區組成,與相應抗原上的表位互補,藉助靜電力、氫鍵以及范德華力等次級鍵相結合,這種結合是可逆的,並受到pH、溫度和電解濃度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由於不同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決定簇,或有相似的抗原決定簇,一種抗體可與兩種以上的抗原發生反應,此稱為交叉反應(cross reaction)。
抗體分子可有單體、雙體和五聚體,因此結合抗原決定簇的數目(結合價)也不相同。Fab段為單價,不能產生凝集反應和沉澱反應。F(ab')2和單體Ig(如IgG、IgD、IgE)為雙價。雙體分泌型IgA有4價。五聚體IgM理論上應為10價,但實際上由於立體構型的空間位阻,一般只有5個結合點可結合抗原。B細胞表面Ig(SmIg)是特異性識別抗原的受體,成熟B細胞主要表達SmIgM和SmIgD,同一B細胞克隆表達不同類SmIg其識別抗原的特異性是相同的。
(二)活化補體
1.IgM、IgG1、IgG2和IgG3可通過經典途徑活化補體。當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後,IgG的CH2和IgM的CH3暴露出結合C lq的補體結合點,開始活化補體。由於Clq6個亞單位中一般需要2個C端的球與補體結合點結合後才能依次活化Clr和Cls,因此IgG活化補體需要一定的濃度,以保證兩個相鄰的IgG單體同時與1個Clq分子的兩個亞單位結合。當Clq一個C端球部結合IgG時親和力則很低,Kd為10-4M,當Clq兩個或兩個以上球部結合兩個或多個IgG分時,親合力增高Kd為10-8M。IgG與Clq結合點位於CH2功能區中最後一個β折疊股318~322位氨基酸殘基(Glu-x-Lys-x-Lys)。IgM倍以上。人類天然的抗A和抗B血型抗體為IgM,血型不符合引韋的輸血反應發生快而且嚴重。
2.凝聚的IgA、IgG4和IgE等可通過替代途徑活化補體。
(三)結合Fc受體
不同細胞表面具有不同Ig的Fc受體,分別用FcγR、FcεR、FcαR等來表示。當Ig與相應抗原結合後,由於構型的改變,其Fc段可與具有相應受體的細胞結合。IgE抗體由於其Fc段結構特點,可在游離情況下與有相應受體的細胞(如嗜鹼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結合,稱為親細胞抗體(cytophilic antibody)。抗體與Fc受體結合可發揮不同的生物學作用。1.介導I型變態反應變應原刺激機體產生的IgE可與嗜鹼性粒細胞、肥大細胞表面IgE高親力受體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合成由細胞FcεRI結合。當相同的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可與已固定在細胞膜上的IgE結合,刺激細胞脫顆粒,釋放組受,合成由細胞脂質來源的介質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Ⅰ型變態反應。
2.調理吞噬作用 調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抗體、補體C3b、C4b等調理素(opsonin)促進吞噬細菌等顆粒性抗原。由於補體對熱不穩定,因此又稱為熱不穩定調理素(heat-labile opsonin)。抗體又稱熱穩定調理素(heat-stable opsonin)。補體與抗體同時發揮調理吞噬作用,稱為聯合調理作用。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具有高親和力或低親和力的FcγRI(CD64)和FcγRⅡ(CD32),IgG尤其是人IgG1和IgG3亞類對於調理吞噬起主要作用。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親和力FcγRⅡ,IgE與相應抗原結合後可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抗體的調理機制一般認為是:①抗體在抗原顆粒和吞噬細胞之間「搭橋」,從而加強了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②抗體與相應顆粒性抗原結合後,改變抗原表面電荷,降低吞噬細胞與抗原之間的靜電斥力;③抗體可中和某些細菌表面的抗吞噬物質如肺炎雙球菌的莢膜,使吞噬細胞易於吞噬;④吞噬細胞FcR結合抗原抗體復合物,吞噬細胞可被活化。
3.發揮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當IgG抗體與帶有相應抗原的靶細胞結合後,可與有FcγR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NK細胞等效應細胞結合,發揮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目前已知。NK細胞發揮ADCC效應主要是通過其膜表面低親和力FcγRⅢ(CD16)所介導的,IgG不僅起到連接靶細胞和效應細胞的作用,同時還刺激NK細胞合成和分泌腫瘤壞死因子和γ干擾素等細胞因子,並釋放顆粒,溶解靶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發揮ADCC作用是通過其FcεRⅡ和FcαR介導的,嗜酸性粒細胞可脫顆粒釋放鹼性蛋白等,在殺傷寄生蟲如蠕蟲中發揮重要作用。
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
此外,人IgGFc段能非特異地與葡萄菌A蛋白(staphylococcus proteinA,SPA)結合,應用SPA可純化IgG等抗體,或代替第二抗體用於標記技術。
(四)通過胎盤
在人類,IgG是唯一可通過胎盤從母體轉移給胎兒的Ig。IgG能選擇性地與胎盤母體一側的滋養層細胞結合,轉移到滋養層細胞的吞飲泡內,並主動外排到胎兒血循環中。IgG的這種功能與IgGFc片段結構有關,如切除Fc段後所剩餘的Fab並不能通過胎盤。IgG通過胎盤的作用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被動免疫,對於新生兒抗感染有重要作用。
㈣ Ig的生物學功能包括
Ig是體液免疫應答中發揮免疫功能最主要的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所具有的功能是由其分子中不同功能區的特點所決定的。
(一)特異性結合抗原
Ig最顯著的生物學特點是能夠特異性地與相應的抗原結合,如細菌、病毒、寄生蟲、某些葯物或侵入機體的其他異物。Ig的這種特異性結合抗原特性是由其V區(尤其是V區中的高變區)的空間構成所決定的。Ig的抗原結合點由L鏈和H鏈超變區組成,與相應抗原上的表位互補,藉助靜電力、氫鍵以及范德華力等次級鍵相結合,這種結合是可逆的,並受到pH、溫度和電解濃度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由於不同抗原分子上有相同的抗原決定簇,或有相似的抗原決定簇,一種抗體可與兩種以上的抗原發生反應,此稱為交叉反應(cross reaction)。
抗體分子可有單體、雙體和五聚體,因此結合抗原決定簇的數目(結合價)也不相同。Fab段為單價,不能產生凝集反應和沉澱反應。F(ab')2和單體Ig(如IgG、IgD、IgE)為雙價。雙體分泌型IgA有4價。五聚體IgM理論上應為10價,但實際上由於立體構型的空間位阻,一般只有5個結合點可結合抗原。B細胞表面Ig(SmIg)是特異性識別抗原的受體,成熟B細胞主要表達SmIgM和SmIgD,同一B細胞克隆表達不同類SmIg其識別抗原的特異性是相同的。
(二)活化補體
1.IgM、IgG1、IgG2和IgG3可通過經典途徑活化補體。當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後,IgG的CH2和IgM的CH3暴露出結合C lq的補體結合點,開始活化補體。由於Clq6個亞單位中一般需要2個C端的球與補體結合點結合後才能依次活化Clr和Cls,因此IgG活化補體需要一定的濃度,以保證兩個相鄰的IgG單體同時與1個Clq分子的兩個亞單位結合。當Clq一個C端球部結合IgG時親和力則很低,Kd為10-4M,當Clq兩個或兩個以上球部結合兩個或多個IgG分時,親合力增高Kd為10-8M。IgG與Clq結合點位於CH2功能區中最後一個β折疊股318~322位氨基酸殘基(Glu-x-Lys-x-Lys)。IgM倍以上。人類天然的抗A和抗B血型抗體為IgM,血型不符合引韋的輸血反應發生快而且嚴重。
2.凝聚的IgA、IgG4和IgE等可通過替代途徑活化補體。
(三)結合Fc受體
不同細胞表面具有不同Ig的Fc受體,分別用FcγR、FcεR、FcαR等來表示。當Ig與相應抗原結合後,由於構型的改變,其Fc段可與具有相應受體的細胞結合。IgE抗體由於其Fc段結構特點,可在游離情況下與有相應受體的細胞(如嗜鹼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結合,稱為親細胞抗體(cytophilic antibody)。抗體與Fc受體結合可發揮不同的生物學作用。1.介導I型變態反應變應原刺激機體產生的IgE可與嗜鹼性粒細胞、肥大細胞表面IgE高親力受體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合成由細胞FcεRI結合。當相同的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可與已固定在細胞膜上的IgE結合,刺激細胞脫顆粒,釋放組受,合成由細胞脂質來源的介質如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Ⅰ型變態反應。
2.調理吞噬作用 調理作用(opsonization)是指抗體、補體C3b、C4b等調理素(opsonin)促進吞噬細菌等顆粒性抗原。由於補體對熱不穩定,因此又稱為熱不穩定調理素(heat-labile opsonin)。抗體又稱熱穩定調理素(heat-stable opsonin)。補體與抗體同時發揮調理吞噬作用,稱為聯合調理作用。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具有高親和力或低親和力的FcγRI(CD64)和FcγRⅡ(CD32),IgG尤其是人IgG1和IgG3亞類對於調理吞噬起主要作用。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親和力FcγRⅡ,IgE與相應抗原結合後可促進嗜酸性粒細胞的吞噬作用。抗體的調理機制一般認為是:①抗體在抗原顆粒和吞噬細胞之間「搭橋」,從而加強了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②抗體與相應顆粒性抗原結合後,改變抗原表面電荷,降低吞噬細胞與抗原之間的靜電斥力;③抗體可中和某些細菌表面的抗吞噬物質如肺炎雙球菌的莢膜,使吞噬細胞易於吞噬;④吞噬細胞FcR結合抗原抗體復合物,吞噬細胞可被活化。 抗體的調理吞噬作用
3.發揮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當IgG抗體與帶有相應抗原的靶細胞結合後,可與有FcγR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NK細胞等效應細胞結合,發揮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目前已知。NK細胞發揮ADCC效應主要是通過其膜表面低親和力FcγRⅢ(CD16)所介導的,IgG不僅起到連接靶細胞和效應細胞的作用,同時還刺激NK細胞合成和分泌腫瘤壞死因子和γ干擾素等細胞因子,並釋放顆粒,溶解靶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發揮ADCC作用是通過其FcεRⅡ和FcαR介導的,嗜酸性粒細胞可脫顆粒釋放鹼性蛋白等,在殺傷寄生蟲如蠕蟲中發揮重要作用。 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
此外,人IgGFc段能非特異地與葡萄菌A蛋白(staphylococcus proteinA,SPA)結合,應用SPA可純化IgG等抗體,或代替第二抗體用
㈤ 請問超濾管可以純化胃蛋白酶消化後的IgG嗎。需要F(ab')2片段。
超濾管不建議用復於純化,適制用於去鹽或濃縮,尤其是對於你的這個實驗,問題有3點:
1、胃蛋白酶35KD左右,Fab2有90KD,兩者的分子量相差不到3倍,你很難選到合適孔徑的超濾管能較好分離兩者,用分子篩還是可以的;
2、超濾管總體蛋白回收率比純化技術低;
3、每次超濾,都會有上層濾液殘留,無法高效率去除這部分雜蛋白。
以上意見供您參考,祝愉快!
㈥ 小鼠IgG的分子量是多少
小鼠抗人IGG的本質是小鼠IGG,分子量為150KD左右.如果你用SDS電泳檢測的話,可能是25KD和50KD兩條帶.
或者你其實是想問人IGG?結果也是一樣的,沒有太大差別.分子量為150KD左右.
㈦ 大鼠的 iGg 分子量大小怎麼計算呢 重鏈和輕鏈應該分別是多少求高人指點.
知道氨基酸序列不,知道序列就知道大小啦。
不知道就是潛規則,一般都是160kd左右,重鏈在55kd左右,輕鏈在25kd左右。
㈧ IgG IgM 在SDS-PAGE電泳中分子量分別是多少
IgG, IgM 重鏈和輕鏈間是由二硫鍵連接的,二硫鍵可以被貝特巰基乙醇還原。如果你跑的電泳buffer中加了巰基乙醇,那麼重鏈和輕鏈會分開,會跑出兩條(25KD,50KD)或三條帶(25KD,50KD,還有沒有完全還原的完整的Ig,大約150KD)。如果跑的是非還原電泳,大小很大,150KD。IgM經常以五聚體形式存在,就更大了,所以建議以分離膠濃度較小的跑。
㈨ 引起超敏反應的Ig的功能與特性
一)IgG:是四鏈單體, 分子量約150kD, 有4個亞類:是再次應答產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在血清中含量最高,約占血清總Ig的75%; 半衰期為 23天; 出生後第3個月開始合成, 3-5歲接近成人水平。1. 大多數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體都屬於IgG, 在免疫防護中起主力作用。2.活化補體: (IgG1-3)經典途徑/IgG4旁路途徑-介導溶菌、殺菌和細胞毒作用3.通過胎盤:IgG可通過胎盤由母體轉移胎兒, 執行自然被動免疫。IgG是胎兒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胎兒和新生兒抗感染的主要抗體。4.結合細胞,介導調理作用和ADCC 效應。5.某些自身抗體和引起II、III型超敏反應的抗體,大都屬於IgG。引起自身免疫病, 如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橋本氏甲狀腺炎)、抗核抗體(系統性全身性紅斑狼瘡)。6.人IgG1、IgG和IgG的Fc段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iccal protein A SPA結合。這一特點可應用於(a)純化IgG;(b )應用於免疫診斷-協同凝集試驗。(二)IgM:是五聚體,分子量約為900kD; 亦稱巨球蛋白, 無鉸鏈區;是初次應答的主要免疫球蛋白,不能通過血管壁,主要存在血液中,約占血清總Ig的10%,半衰期短約5天。是最早出現的Ig, 在胚胎晚期胎兒就有能力合成IgM, 在體液免疫應答中IgM最先產生。
1.一些抗菌抗體、 抗病毒、抗毒素、抗體都屬於IgM;在免疫防護中起先鋒免疫作用。2.活化補體, 比IgG強大, IgM-經典途徑-介導溶菌細胞毒作用。3.不能通過胎盤, 若臍血中檢出針對某一種微生物的IgM, 提示宮內有感染。4.天然血型抗體屬於IgM, 血型不符的輸血, 易發生快且嚴重的輸血反應。5.在B細胞表面起受體作用-mIgM6.部分引起II型、III型超敏反應的抗體屬於IgM,如:類風濕因子-類風濕關節炎。 (三)IgA: 有血清型和分泌型兩種。血清型IgA:單體, 占血清Ig的10%; 出生後4-6月開始合成, 半衰期約5-6天。可介導調理作用和ADCC效應。分泌型IgA:二聚體,主要分布於初乳、唾液、淚液、胃腸液、支氣管分泌液等外分泌液中, 故在免疫防護中局部免疫作用。1.粘膜局部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作用。2.阻止病原微生物, 吸附於粘膜感染細胞。3.通過初乳傳遞給嬰兒, 執行自然被動免疫4.抗腸道寄生蟲感染。(四)IgD:為單體,分子量170kD,血清含量少(1%),免疫功能不祥; B細胞表面起受體作用-mIgD
(五)IgE:為單體,分子量190kD,血清含量極少(0.002%),無鉸鏈區, 為親細胞抗體, 易吸附了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 介導I型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