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求!!!腎小球濾過作用的名詞解釋
腎小球濾過作用:血液經腎小球時,血漿中的水分子、小分子溶質(包括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血漿蛋白質),從腎小球的毛細血管中轉移到腎小囊的過程
2. 什麼是腎小管的濾過作用和重吸收作用詳細的說明一下
重吸收是指腎小管上皮細胞將小管液中的水分和某些溶質,部分地或全部地轉運到血版液的過程。原權尿中99%的水,全部葡萄糖、氨基酸、部分電解質被重吸收,尿素部分被重吸收,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漿中的一部分水和小分子溶質通過濾過膜進入腎小球囊腔內,形成濾過液,稱之為原尿。實驗證明,原尿中除不含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其它成分與血漿基本相同。單位時間內從腎小球濾過的原尿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單位為ml/min。據測定,體表面積為1.73m2的個體(人),其腎小球濾過率為125ml/min左右。照此計算,兩側腎每一晝夜從腎小球濾出的血漿總量將高達180L。此值約為體重的3倍。
3. 腎小球超濾什麼意思
腎小球超濾就是腎小球處於一個高濾過,高灌注狀態, 病變早期往往表現為一個超濾狀態
4. 腎小球濾過率的名詞解釋
腎小球濾過率(GFR,glomeruar filtration rate)是指單位時間內兩腎生成濾液的量,正常成人為125ml/min左右。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稱為濾過分數。每分鍾腎血漿流量約660ml,故濾過分數為125/660×100%≈19%。這一結果表明,流經腎的血漿約有1/5由腎小球濾入囊腔生成原尿。腎小球濾過率和濾過分數是衡量腎功能的指標。有效濾過壓組成有效濾過壓的三個因素中任一因素發生變化,都能影響有效濾過壓,從而改變腎小球濾過率。 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的改變實驗證明,動脈血壓在10.7~24.0kPa(80~180mmHg)范圍內變動時,腎血流量存在自身調節能保持相對穩定,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無明顯變化。關於自身調節的機制,多數人認為,動脈血壓升高時,進球動脈管壁的平滑肌受牽張刺激而收縮,血流阻力增大,使腎小球毛細血管的血流量不致增多,血壓不致升高,因而有效濾過壓和腎小球濾過率無明顯變化;當動脈血壓降低時,進球動脈管壁舒張,血流阻力減小,使腎小球毛細血管的血流量不致減少,血壓不致下降,因而有效濾過壓和腎小球濾過率也無明顯變化。這說明機體對腎小球濾過功能的調節,是通過腎血流量自身調節實現的,以保證機體在生理狀態下泌尿功能的正常進行。但如果動脈血壓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時(如大失血),超出了腎血流量自身調節范圍,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將相應下降,使有效濾過壓降低,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而引起少尿,當動脈血壓降至5.3~6.7kPa(40~50mmHg)時,可導致無尿。高血壓病晚期,因進球動脈發生器質性病變而狹窄時,亦可使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明顯降低,引起腎小球濾過率減少而導致少尿,甚至無尿。 血漿膠體滲透壓的改變人體血漿膠體滲透壓在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明顯波動。只有在血漿蛋白濃度降低時,才引起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從而使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和濾過率增大,尿量增多。例如靜脈輸入大量生理鹽水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就是血漿蛋白被稀釋,血漿蛋白濃度降低、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所致。 腎小囊內壓的改變正常情況下腎小囊內壓比較穩定。當發生尿路梗阻時,如腎盂結石、輸尿管結石或腫瘤壓迫等,可引起患側囊內壓升高,使有效濾過壓降低,濾過率減少。此外,有的葯物,如某些磺胺,容易在小管液酸性環境中結晶折出,或某些疾病發生溶血過多使濾液含血紅蛋白時,其葯物結晶或血紅蛋白均可堵塞腎小管而引起囊內壓升高,導致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和濾過率下降。腎小球血漿流量腎小球進球端到出球端,由於血漿膠體滲透壓逐漸升高,造成有效濾過壓遞減。血漿膠體滲透壓上升的速度必然影響有效濾過壓遞減的速度。血漿膠體滲透壓上升的速度與腎小球血漿流量密切相關。當血漿流量增多時,其膠體滲透壓上升速度變慢,有效濾過壓遞減速度隨之減慢,腎小球毛細血管生成濾液的有效長度延長,濾過率增大;相反,腎小球血漿流量減少,腎小球毛細血管生成濾液的有效長度縮短,濾過率減少。正常情況下因腎血流量存在自身調節,腎小球血漿流量能保持相對穩定,只有在人體進行劇烈運動或處於大失血、嚴重缺氧等病理情況下,因交感神經興奮增強,腎血管收縮,使腎血流量和腎小球血漿流量明顯減少時,才引起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濾過膜通透性和濾過面積的改變腎小球濾過膜通透性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允許通過的物質分子量大小來衡量。血漿中小分子物質很容易通過濾過膜上各種大小孔道;但大分子物質,如分子量為69000的血漿白蛋白則很難通過,而且還存在涎蛋白的選擇性阻擋作用,因而它在濾液中的濃度不超過血漿濃度的0.2%;分子量超過69000的球蛋白、纖維蛋白原等根本不能通過濾過膜。此外,血漿中分子量為64000的血紅蛋白,本可以濾過,但它是與珠蛋白結合成為復合物形式存在,因而也不能通過。發生大量溶血時,血中所含血紅蛋白量超過與珠蛋白結合的量,這時未與珠蛋白結合的血紅蛋白便可濾過由尿排出,形成血紅蛋白尿。 正常情況下濾過膜通透性比較穩定,只有在病理情況下才發生改變而影響尿的成分。例如腎小球炎症或缺氧時,常伴有蛋白尿。過去認為這是濾過膜通透性增大所致。近年來研究發現,此時濾過膜通透性是減小而不是增加。蛋白尿的出現是由於病變使濾過膜上帶負電荷的涎蛋白減少或消失,對帶負電荷白蛋白的同性電荷相斥作用減弱,使白蛋白易於濾過所致。當病變引起濾過膜損壞時,紅細胞也能濾出形成血尿。 腎小球濾過膜總面積約1.5~2m2。人在正常情況下,全部腎小球都處於活動狀態,因而濾過面積保持穩定。病理情況下,如急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增生、腫脹,基膜也腫脹加厚,引起毛細血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致使有效濾過面積減小,濾過率降低,出現少尿甚至無尿。編輯本段腎小球的濾過率為什麼會降低[1]腎臟中真正起功能作用的就是以腎臟中的各功能細胞。主要作用就是將血液中的有害物質清除出體外,這種清除作用就是腎小球的濾過功能。為此,人們非常重視腎小球這種濾過能力的強弱。 那麼,腎小球的濾過率是怎樣下降的呢?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分析腎小球的濾過功能是怎麼實現的。研究發現,腎小球的濾過是通過兩種功能來實現的,一是腎小球的機械屏障功能,二是腎小球的電荷屏障功能。機械屏障功能是指腎小球有一種讓小分子物質濾出,而不讓大分子物質濾出的能力。這種能力就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質留在血液中,而將小分子物質送入尿極。而由於一般的血液毒素都是小分子物質,所以,毒素一般就被排入了尿中。所謂電荷屏障是指腎小球還有一種讓帶正電荷的物質通過的能力,以確保帶負電荷的物質留在血液中。通過上述兩種功能,腎小球就實現了在濾過過程中保證讓血液中帶正電荷的小分子物質進入尿液中的功能,而當尿液流經腎小管時,腎小管又通過自身的回吸收能力,將尿液中一些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重新回吸收到血液中,並把尿液中有害的部分排出體外。 後來,隨著醫學科學的進一步發現,人們又揭開了腎小球濾過功能和腎小管回吸收功能的秘密。發現腎小球的機械屏障功能是源於腎小球的毛細血管內皮上有一層功能細胞——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毛細血管內的系膜細胞共同作用而起到了機械屏障作用。腎小球的電荷屏障功能是源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外皮上有一層功能細胞——毛細血管上皮細胞有一種控制帶負電荷的物質通過的能力。這三種功能細胞的共同作用才使腎小球在濾過過程中保證了血液中帶正電荷的小分子被濾入尿液中。尿液進入腎小管後,腎小管的內皮上又有一種功能細胞——腎小管上皮細胞又將尿液中帶正電荷的而人體又需要的物質進行重吸收。這四種功能細胞通過多次把關,就確保了血液中有用的物質保留在血液中,有害的物質進入尿液而最終被排出體外。 可是一旦人體出現了疾病侵害時,就會首先造成人體血液中的成分變化。進而造成腎小球和腎小管超出了自身的工作負荷能力,而出現損傷或損壞原有的濾過平衡。打破這種破壞的本質就是上述四種功能細胞或一種或兩種或全部遭到破壞。為此研究發現,人們常說的腎小球濾過功能的下降,實質上就是腎小球和腎小管中的四個功能細胞的功能發生了破壞。至此,人們就得出了一個有意義的結論:腎功能的下降就是腎功能單位——腎小球和腎小管的濾過功能和回吸收功能下降的結果,而腎小球、腎小管功能下降的原因卻是腎小球和腎小管中的功能細胞——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系膜細胞、上皮細胞和腎小管內的上皮細胞功能被破壞後功能下降導致的。研究到這里,我們終於找到了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的真正原因——腎功能單位的組成細胞,即腎臟固有功能細胞被損傷損害後的功能下降。
5. 腎小球的名詞解釋
腎小球復
腎小球過濾膜從內到外製有三層結構:
內層為內皮
細胞層(厚約40nm),為附著在腎小球基底膜內的扁平細胞,上有無數孔徑大小不等的小孔,小孔有一層極薄的隔膜;
中層為腎小球基膜(厚約240-370nm),電鏡下從內到外分為三層,即內疏鬆層、緻密層及外疏鬆層,為控制濾過分子大小的主要部分,是機械屏障的主要部分;
外層為上皮細胞層(厚約40nm),上皮細胞又稱足細胞,其不規則突起稱足突,其間有許多狹小間隙,血液經濾膜過濾後,濾液入腎小球囊。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絕大部分蛋白質不能濾過而保留於血液中,僅小分子物質如尿素、葡萄糖、電解質及某些小分子蛋白能濾過。
6. 腎小球濾過分數的名詞解釋
.濾過分數:為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的比值。若腎血漿流量為660ml/min,則濾過分數為19%,表明流經腎的血漿約有1/5由腎小球濾到囊腔中形成原尿
7. 腎小球的作用是濾過作用還是過濾作用
濾過作用。
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微穿刺法是利用顯微操縱儀將外徑6-10μm的微細玻璃插入腎小體的囊腔中。在與囊腔相接部位的近球小管內,注入石蠟油防止起濾液進入腎小管。用微細玻璃管直接抽到囊腔中的液體進行微量化學分析。
分析表明,除了蛋白質含量甚少之外,各種晶體物質如葡萄糖、氯化物、無機磷酸鹽、尿素、尿酸和肌酐等的濃度都與血漿中的非常接近,而且滲透壓及酸鹼度也與血漿的相似,由此證明囊內液確是血漿的超濾液。
單位時間內(每分鍾)兩腎生成的超濾液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據測定,體表面積為1.73m2的個體,其腎小球濾過率為125ml/min左右。照此計算,兩側腎每一晝夜從腎小球濾出的血漿總量將高達180L。
此值約為體重的3倍。腎小球濾過率和腎血漿流量的比例稱為濾過分數(filtrationfraction)。經測算,腎血漿流量為660ml/min,所以濾過分數為:125/660×100=19%。濾過分數表明,流經腎的血漿約有1/5從腎小球過濾到囊腔中。腎小球濾過率大小決定於濾過系數(KFR)
(7)腎小球的過濾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腎小球的再生:
人體內的不同器官組織再生能力不同,例如表皮、粘膜等組織更新再生迅速,而神經組織成熟後基本缺乏再生能力。
腎臟實質再生能力較弱,各種感染或非感染性原因損傷腎臟實質,尤其破壞了腎實質組織結構時,常常會局部疤痕癒合,因此腎小球數量會逐漸減少。理論上損傷程度輕微、范圍較小則有局部恢復可能,當損傷程度嚴重、范圍大則通常難以再生。
腎小球濾過率用於早期了解腎功能減退情況,在慢性腎病的病程中可用於估計功能性腎單位損失的程度及發展情況,用與指導腎臟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1 、腎小球濾過率增高,可見於:
(1)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症早期,由於生長激素分泌增加,促使腎小球肥大,腎小球濾過率升高。
(2)部分微小病變型腎病綜合征,因腎小球毛細血管膠體滲透壓降低,而腎小球病變輕,故濾過率增加。
(3)妊娠期腎小球濾過率可增高,產後即恢復正常。
2、腎小球濾過率降低,可見於:
(1)影響腎小球濾過功能的各種原發性和繼發性腎臟疾病。
(2)隨著年齡老化,腎小球濾過率也會逐漸減低,40歲以後腎小球濾過率每年減低約1.15ml/min
8. 腎小球濾過率 的 名詞解釋 是
單位時間內兩腎生成濾液的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正常成人為125ml/min左右。腎小回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答的比值稱為濾過分數。每分鍾腎血漿流量約660ml,故濾過分數為125/660×100%≈19%。這一結果表明,流經腎的血漿約有1/5由腎小球濾入囊腔生成原尿。腎小球濾過率和濾過分數是衡量腎功能的指標。
9. 腎小球濾過作用是什麼
由腎小球濾過膜的濾過作用來完成。腎小球濾過膜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一般而言,分子量為60,000以上的物質如血清白蛋白很難通過;血槳球蛋白分子量在90,000以上,則完全不能通過。腎小球濾過膜的面積總和約1.5平方米以上,其濾過量很大,每天可達180升以上。其對物質的濾過除了受物質分子量大小的影響,也與物質所帶電荷有關。在腎小球濾過膜上覆蓋有1種帶負陰電荷的酸性唾液蛋白,由於白蛋白也帶有負最荷,同性相斥,所以白蛋白很難被濾過,可見正常尿中的蛋白是很少量的。腎小球濾過作用的強弱,主要受有效濾過的大小控制。有效濾過壓決定於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腎小囊內壓、血槳膠體滲透壓。腎小球毛細血管壓是推動濾過作用的主要力量,而腎小囊內壓、血槳膠體滲秀壓則是抵抗濾過作用的陰力。正常情況下,腎小球毛細血管壓較高,超過了與這相對抗的力量,保證了濾過的順利進行。正常腎小球的濾過作用,以每分鍾從腎小球濾過的血槳毫升數來衡量,稱為腎小球濾過率。一般正常男子,體表面積為1.73平方米,其濾過率為125+15毫升/分,女子約少10%,
新生兒約為成人的30%,1歲以後達到成人水平。在病理情況下,腎小球濾過膜發生變化、腎小球有效濾過壓及腎血流量的改變,均可影響腎小球的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