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環境治理的難點之一溢流污染(CSO)控制
溢流污染控制是水環境治理中的一大難點,其核心在於合流制排水系統的改造和管理。國家政策從《水污染防止行動計劃》到《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排水口、管道、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明確提出了針對合流制系統的控制策略,旨在確保各類排水口在非雨天無污水排放,雨天有效降低排水口溢流,並要求治理後溢流頻次降低50%以上。然而,許多工程師可能對溢流污染的概念不夠清晰。
溢流污染指的是在降雨期間,合流制排水系統中的污水與雨水混合後,通過特定的溢流口排放到水體中的現象。設計中,常將排口接入沿河新建的截污管涵,並在管涵設置溢流口,以減少晴天污染物入河。但僅靠修建大型調蓄池來解決溢流污染問題,並不科學。實際工程中,這類做法不僅未能解決問題,還可能造成巨大浪費。關鍵在於,設計者往往過於依賴大截排系統,忽略了污染控制的科學性。
解決溢流污染問題,首先需明確其概念的核心要點:一是排水體制必須為合流制;二是溢流發生在降雨及之後的特定時間段內。根據這兩個要點,我們可以分析工程案例:在合流制截流排口,降雨產生的溢流屬於溢流污染;分流制混錯接點的污染需綜合考慮雨污混接程度,一般而言,少量混接的雨污混合水在降雨後可直接排放。而雨水排口降雨時產生的污染則為徑流污染。
因此,正確理解溢流污染概念後,解決方法主要涉及源頭削減、過程式控制制與末端治理。源頭削減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來減少徑流;過程式控制制則強調主幹系統分流工程,並結合分片截流調蓄理念,減少雨污混合總體積;末端治理包括調蓄儲存及處理。CSO污染控制的目標在於減少後期較干凈雨水進入截污系統,降低溢流污染濃度,通過優化主幹系統,縮短匯水時間,擴大收集合流水質與溢流水質的濃度差。
針對大截排系統的問題,解決方案包括採用年溢流污染總量控制率、年均溢流頻次控制率、年溢流體積控制率等指標,綜合評估溢流污染控制效果。若資料不齊全,可參考《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排水口、管道、檢查井治理技術指南》,採用平均年溢流頻次或年溢流體積控制率的方法,通過調蓄來解決溢流污染問題。
總之,合流制排水系統的溢流污染控制需綜合考慮科學性與實用性,通過合理的工程設計和管理策略,實現水環境的有效保護與改善。希望上述內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