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污水處理廠的工藝
污水處理工藝分三級:一級處理:物理處理,通過機械處理,如格柵、沉澱或氣浮,去除污水中所含的石塊、砂石和脂肪、油脂等。二級處理:生物化學處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降解和轉化為污泥。三級處理:污水的深度處理,它包括營養物的去除和通過加氯、紫外輻射或臭氧技術對污水進行消毒。可能根據處理的目標和水質的不同,有的污水處理過程並不是包含上述所有過程。 一般多採用物化法,遠期再增加曝氣生物濾池工藝。混合、絮凝、沉澱3個工序合並在一個構築物內,其主要參數如下。
混合時間:64 s,投葯量PAC 86 mg/L,PAM 0.5 mg/L;絮凝時間:14 min;高效沉澱池:表面負荷17 m3/(m2·h),停留時間50 min,污泥迴流比 4%。產生污泥量197 t/d,含水率97%,污泥量6930 m3/d。 遠期增加2組。每組處理水量約42萬 m3/d 。每組具有獨立反應單元,由混合區、絮凝區、推流反應區、沉澱區及污泥濃縮區組成。單池長25.9 m,寬17 m,水深8.3 m,容積2 407 m2,停留時間64 min。在沉澱區上部設斜板,單池斜板面積170 m2,混凝池單池容積140 m3,尺寸6 m×3.2 m×7.3 m。
混合區配置Ф500混合攪拌機18套,絮凝區配置Ф3600絮凝攪拌機18 套,濃縮區配置Ф17 m濃縮刮泥機18套,剩餘污泥泵18用6備,迴流污泥泵18用6備。另外,設投葯系統,包括混凝劑化解、稀釋、配比及投加,用PLC控制。 惡臭氣體處理工藝簡介
其中物理法主要包括稀釋法、吸附法等;化學法包括吸收法、燃燒法等;生物法包括生物制劑法、生物過濾法、填充塔式生物脫臭法和生物洗滌法,植物提取液霧化噴淋法等。
Ⅱ 污水處理的一般流程
生活污水首先經過格柵處理,該過程分為粗格柵和細格柵兩道工序。粗格柵的間隙通常在10-30毫米之間,而細格柵的間隙則約為3毫米。在這個過程中,污水中漂浮和懸浮的雜質會被攔截下來,隨後通過螺旋輸送機或皮帶輸送機被運送到堆渣點,並最終被運送到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理。細格柵處理後的污水會進入旋流沉砂池,這是污水處理廠的最高點。
如果城市中有工業廢水混入市政管網,生活污水處理廠就需要增加水解酸化池進行進一步的處理。這種水池通過形成厭氧環境,使厭氧細菌能夠打斷污水中的大分子鏈,並分解一部分有機物。同時,污水中的泥沙等無機物也會在此處沉澱一部分。
經過水解酸化處理的污水會進入生化處理段,這是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核心部分。生化處理段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氧化溝、A2O、SBR等,根據水流推進方式和構造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這個處理過程中,污水中的有機物會被微生物進一步分解,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通過生化處理後的污水基本被處理干凈,接下來會進入沉澱池(通常稱為二沉池)。在沉澱池中,水中的顆粒物、細菌團和細菌屍體(老死的)會通過重力作用沉澱下來變成污泥。這些污泥經過脫水處理後會被外運至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沉澱池的上清液則會通過翻水堰溢流進入消毒設備,一般通過紫外線照射進行消毒,以達到生活污水一級B排放標准。
在沿海地區,由於工業較發達導致水體污染較重,排放指標要求更高。因此,這些地區的污水處理廠會設置更精細的過濾設備或構築物,以去除更小的顆粒物,使水質更加清澈。目前,內陸地區尤其是水源地如四川、青海等省也已經開始進行這類改造工作,以提高排放水體的標准達到生活污水一級A排放標准。
Ⅲ 求污水處理廠工藝流程
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主要包括:格柵處理、沉砂池處理、初次沉澱池處理、生物處理、二次沉澱池處理、深度處理和排放。
以下是
1. 格柵處理。這是污水處理的第一道工序,主要作用是攔截污水中的懸浮物和大塊固體污染物,以免這些物質對後續處理工藝造成損害。
2.沉砂池處理。污水經過格柵攔截後,會進入沉砂池,以去除污水中比重較大的無機顆粒,如沙粒等。這些顆粒如果不提前去除,可能會在後續的處理過程中沉積,影響處理效率。
3.初次沉澱池處理。經過生物處理的污水會先進入初次沉澱池,通過重力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懸浮物和部分活性微生物。
4.生物處理。這是污水處理的核心環節,主要包括厭氧處理和好氧處理兩個過程。厭氧處理主要發生在污水處理的前段,好氧處理則主要發生在後續的活性污泥法中。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5.二次沉澱池處理。生物處理後的污水進入二次沉澱池,進一步去除懸浮物,使水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6.深度處理。針對一些特殊需求,如回用或高標准排放,污水處理廠可能會進行深度處理,如過濾、消毒等。
7.排放。經過上述處理的污水,達到排放標准後,即可排放到自然水體中。
以上就是污水處理廠的工藝流程。每個步驟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和重要性,共同確保污水得到有效處理,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