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污水的各項指標一般多少
生活污水的各類指標通常如下:
BOD5(生物化學需氧量): 污水平均濃度應小於或等於200mg/L,它表示20℃下5天內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消耗的溶解氧,是衡量污水污染程度和處理效果的重要指標。
CODMn/CODCr(化學需氧量): CODMn和CODCr的濃度分別控制在100mg/L和50mg/L以下,前者簡單快速測定,後者近似總有機物量。BOD/CODCr的比值可判斷污水的可生化性,理想的比值為0.3以上。
SS(懸浮固體)和TS(蒸發殘留物): 分別代表平均濃度200mg/L和700mg/L,前者主要由懸浮物和膠體組成,後者包括溶解性和懸浮物兩部分。
VTS/VSS(灼燒鹼量): 平均濃度通常為450mg/L和150mg/L,反映有機物和無機物含量。
氮、磷含量: 總氮、有機氮、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的濃度分別為35mg/L、15mg/L、20mg/L、0mg/L和10mg/L/3mg/L/7mg/L,氮磷對生物處理和水體富營養化有直接影響。
PH值: 一般在6.5~7.5之間,過酸或過鹼的廢水需調整,對處理和環境有顯著影響。
鹼度(CaCO3): 平均濃度為100mg/L,表示污水的酸鹼中和能力。
除了以上基本指標,還需考慮活性污泥指標如沉降比、體積指數等來評估污泥活性。污水排放標准則根據不同的環境和行業要求,可能包括國家、地方和行業特定的排放標准。
2. 生活污水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標具體原因是什麼引起的
如果是最近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水溫過高。好氧菌活性下降導致COD去除率下降。
3. 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指標
1、需氧有機物污染
有機物的共同特點是這些物質直接進入水體後,通過微生物的生物化學作用而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質二氧化碳和水,在分解過程中需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在缺氧條件下污染物就發生腐敗分解、惡化水質,常稱這些有機物為需氧有機物。水體中需氧有機物越多,耗氧也越多,水質也越差,說明水體污染越嚴重。
2、富營養化污染
是一種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水生生態系統的富營養化能通過化學污染物由兩種途徑發生:一種是通過正常情況下限定植物的無機營養物質的量的增加;另一種是通過作為分解者的有機物的增加。
3、酸、鹼、鹽污染
酸、鹼污染使水體pH發生變化,破壞其緩沖作用,消滅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妨礙水體自凈,還可腐蝕橋梁、船舶、魚具。酸與鹼往往同時進入同一水體,中和之後可產生某些鹽類,從pH值角度看,酸、鹼污染因中和作用而自凈了,但產生各種鹽類,又成了水體的新污染物。
因為無機鹽的增加能提高水的滲透壓,對淡水生物、植物生長有不良影響,在鹽鹼化地區,地面水、地下水中的鹽將進一步危害土壤質量。
(3)生活污水中什麼情況需要氧擴展閱讀
處理方法:
1、化學處理法:
通過化學反應和傳質作用來分離、去除廢水中呈溶解、膠體狀態的污染物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的廢水處理法。在化學處理法中,以投加葯劑產生化學反應為基礎的處理單元是:混凝、中和、氧化還原等。
而以傳質作用為基礎的處理單元則有:萃取、汽提、吹脫、吸附、離子交換以及電滲析和反滲透等。後兩種處理單元又合稱為膜分離技術。
其中運用傳質作用的處理單元既具有化學作用,又有與之相關的物理作用,所以也可從化學處理法中分出來 ,成為另一類處理方法,稱為物理化學法。生活污水處理
2、生物處理法:
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廢水中呈溶液、膠體以及微細懸浮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物質的廢水處理法。
根據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處理法又可分為需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兩種類型。廢水生物處理廣泛使用的是需氧生物處理法,按傳統,需氧生物處理法又分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類。活性污泥法本身就是一種處理單元,它有多種運行方式。
屬於生物膜法的處理設備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池以及生物流化床等。生物氧化塘法又稱自然生物處理法。厭氧生物處理法,又名生物還原處理法,主要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和污泥。使用的處理設備主要為消化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