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遼寧中部城市群的概況
遼寧中部城市群地處東北亞的中心地帶,是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范圍包括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阜新等8個城市,總面積65040平方公里,佔全省的44%。經濟區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一體化的形態和特徵日益凸現,是中國主要的重工業發展基地之一,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地域和遼寧省的經濟核心地帶,是世界上特別是東北亞地區少有的都市密集區,更是我國最重要、最具發展潛質的經濟區之一。 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加速人口和產業集聚,建設生態文明,增強競爭力、輻射力和區域綜合承載力,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基本原則:一是互惠共享原則。明確各城市功能定位,以產業分工協作為核心,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空間重組,實現「雙贏」、「多贏」及利益共享。二是創新優先原則。促進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轉換體制和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業與投資環境,推動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區域經濟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三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健全社會保障機制,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發展定位:逐步將遼寧中部城市群經濟區打造成世界級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全國重要精品鋼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區,東北亞商貿物流金融服務中心。逐步使這一地區成為經濟發展方式向集約型轉變的先導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綜合試驗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國具有發展活力.新的經濟增長極。
發展目標:以2005年為基期,地區生產總值到2010年,年均增長15%,到2015年年均增長14%,到2020年年均增長1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到2010年年均增長15%,到2015年年均增長15%,到2020年年均增長2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到2010年年均增長22%,到2015年年均增長20%,到2020年年均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10年年均實際增長12%,到2015年年均實際增長10%,到2020年年均實際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到2010年年均實際增長10%,到2015年年均實際增長12%,到2020年年均實際增長13%。城鎮化率到2010年達到70%,到2015年達到80%,到2020年達到85%。 按照分工有序、結構優化、整體發展的原則,完善城市功能、增強輻射能力,統籌城鄉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產業空間,發展產業集群。立足於發揮「哈大」城市綿延帶中心樞紐的作用,沿「哈大」發展軸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構築「一核、四帶、六群」的區域產業空間發展新格局。
建設沈陽特大經濟核心區:充分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整合發展空間,拓展城市功能,打造世界級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建設區域性商貿物流和金融中心、科教文服務中心、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建成超強的區域中心城市,逐步發展成為東北亞國際性中心城市。
打造四大經濟發展帶:通海產業大道經濟帶是以沈西工業走廊為基礎,共同建設一條沈陽經遼陽、鞍山至營口的通海產業大道,這條大道包括沈西工業走廊、沈陽近海經濟區、沈遼工業走廊、鞍海經濟帶和營口沿海產業基地,與四城市的產業空間布局和主導產業發展形成良好銜接,推進遼寧腹地和沿海良性互動發展,成為帶動遼寧中部城市群快速發展的經濟大動脈和重要增長極,形成北起沈陽,南至營口的經濟隆起帶。沈鐵工業經濟帶是以102國道為軸心,南起蒲河新城,北至毛家店鎮。建設成為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大型工業項目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基地,成為鐵嶺承接沈陽和國內外其他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載體和工業集中區,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沈本工業經濟帶是北起沈陽渾南高新技術開發區,向南延伸到本溪經濟技術開發區、本溪工業加工區、南芬循環經濟區。在空間發展方向上,以鋼鐵深加工製品、現代中葯、旅遊業發展為突破口,打造精品板材生產基地、沈陽裝備製造業的配套加工基地、現代中成葯製造基地、旅遊休閑服務業基地,最終實現以沈陽對接為主,向遼陽、鞍山和丹東延伸發展。沈撫產業經濟帶是按照沈陽「東優」和撫順「西聯」戰略,實現資源共享、生態共建、發展共謀、功能共升。打造以沈撫兩市共同母親河為主軸線的沈撫產業生態環境景觀帶,構建沈撫兩市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現代服務業發達區,國際化人居、休閑、生態旅遊度假區。
發展六大優勢產業集群: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是以沈陽裝備製造業為中心,打造區域裝備製造業研發集成總部,零部件加工向周邊城市輻射轉移。鞍山建設成冶金成套設備生產基地,增強撫順、本溪的裝備製造業配套能力,遼陽建設成專用設備生產基地,營口建設成船舶生產基地。石油化工產業集群主要是以撫順為核心,發展煉油、乙烯、催化劑及精細化工產業。建設北方重要煉化一體化基地,以遼陽為核心,開發煉油、乙烯和芳烴三大產品鏈,建設全國重要芳烴及化纖原料基地。沈陽重點發展精細化工和氯鹼化工等產業,鞍山和本溪利用焦化副產資源,鐵嶺利用煤炭資源重點發展煤化工產業。鋼鐵工業產業集群主要是以鞍鋼、本鋼為核心企業,營口新鞍鋼、撫順特鋼等為輔助支撐,建設鋼鐵產業及鋼鐵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拉長鋼鐵產業鏈。新材料產業集群是以沈陽新納米技術為核心構建產業鏈,鞍山、本溪新型鋼鐵材料產業鏈,以及撫順、遼陽、營口等新型材料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是重點發展集成電路裝備、軟體等核心產業,以及打造國家生物工程、通信電子、民用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制葯產業集群是以構建國家級新葯研發為平台,參與國際中葯生產經營標准制定為主攻方向,在化學制葯和生物制葯領域,培育創新型網路式醫葯產業發展集群。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構建 「一軸、三區、六帶」的物流網路體系主框架。沿沈陽-營口交通線構建遼寧中部城市群物流主軸通道;發展沈陽、鞍山、營口三個物流業聚集區;建設以沈陽為中心的裝備製造業物流產業帶,以沈陽南部、鞍山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物流產業帶,以撫順、遼陽為重點的石油化工物流產業帶,以本溪、鞍山為重點的鋼鐵物流產業帶,以沈陽、遼陽、海城、營口為重點的輕工業物流產業帶,以沈陽北部地區、鐵嶺、撫順西部、遼陽、鞍山為重點的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等六大物流產業帶。推進區域旅遊業發展,以沈陽為中心,加速整合旅遊資源,優化旅遊產業結構。加強旅遊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旅遊產業與交通、農業等相關產業相協調。完善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開辟新的國際航線,全面開通與國內省會城市、熱點旅遊城市的直飛航線。加快金融、信息、會展和中介服務業發展,建設沈陽區域性金融中心,培育金融市場、優化金融環境。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大力發展中介服務業,形成一批規模化和專業化水平較高、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競爭力的中介服務機構。 按照《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關於加快哈大發展軸沿線城鎮建設的總體布局,將遼寧中部城市群劃分為三大都市區和四條城鎮發展帶。
三大都市區:大沈陽都市區是以沈陽為中心,結合撫順、本溪、鐵嶺城市發展空間調整的戰略機遇,發揮遼寧中部城市群通海產業大道經濟帶、沈撫產業經濟帶、沈本工業經濟帶和沈鐵工業經濟帶的帶動作用。鞍遼都市區是結合鞍山和遼陽地緣相近、產業互補優勢,拓展區域發展空間。通過建設鞍海經濟帶、沈遼工業走廊,實現鞍山和遼陽城區南擴、海城北靠,推進鞍遼一體化發展。營口都市區是結合我省沿海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加快營口港建設,推進營口地區城市化進程,提高城鎮規模,發展大營口都市區。
四條城鎮發展帶:鐵嶺—營口城鎮發展帶,是東北地區哈大城鎮發展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遼寧中部城市群發展的核心軸線。沈陽—撫順城鎮發展帶,是推進沈撫同城化和帶動撫順東部地區發展的主軸線。完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增強軸線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沈陽—本溪城鎮發展帶,是沈陽輻射丹東經濟發展的重要軸線。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沈陽—阜新城鎮發展帶,是帶動遼西地區發展的重要軸線。加強中心城鎮建設,提高城鎮經濟規模,增強城鎮服務功能。 加快區域交通網路建設,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擴大規模、優化結構、完善網路。建立功能齊全、運輸便捷、內外銜接、管理科學等多方式、多層次的立體交通體系。
一是區域公路網建設。重點規劃實施沈陽至康平、撫順(南雜木)至草市(遼吉界)、丹東至海城、桓仁至永陵、丹東至通化等高速公路,使之與沈陽繞城、遼寧中部環線、沈陽至鐵嶺、沈陽至撫順、沈陽至大連、沈陽至丹東、沈陽至彰武等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構成區域公路主骨架。配套建設沈西工業走廊相關道路設施。
二是區域鐵路交通建設。以連接鐵嶺、沈陽、遼陽、鞍山、營口五市的哈大鐵路客運專線建設為重點,配套實施沈陽樞紐東部環線、沈陽集裝箱物流中心工程和本溪樞紐。通過建設沈西工業走廊鐵路、沈丹客運專線和高新線、沈吉線、沙鮁線擴能提速改造工程,實現通道供給能力的提升和運行效率的改善。同時,以沈陽地鐵為中心樞紐,推進區域城際鐵路建設,向外輻射至撫順、本溪、鐵嶺、遼陽、鞍山等城市,形成放射狀的城際鐵路交通網路。
三是區域機場建設。加快沈陽桃仙國際機場升級改造,拓展新的航空運輸通道。擴建沈陽至桃仙機場高速公路、沈陽地鐵南延工程、新建機場西出口道路,全面改善機場旅客集疏運條件,強化機場樞紐地位。
四是區域港口建設。營口港重點推進鮁魚圈港區四期工程及A港池的建設,啟動仙人島新港區的開發,加快集裝箱、鐵礦石、鋼鐵、油品等大型化、專業化、集約化運輸設施建設。
五是城市供排水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大夥房水庫輸水一、二期工程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建設沈陽石佛寺水庫供水工程、本溪觀音閣水庫輸水工程。加快推進中部城市老舊供水管網改造工程、中水回用工程等。 遵循「節能優先,供給多元,改善結構,協調發展」的能源保障原則,統籌規劃區域能源開發利用,科學有序引導和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增強區域能源保障能力和區外能源的穩定供應能力。
一是保障區域煤炭產業發展。實施沈煤集團西馬礦改擴建、撫礦集團東露天礦能源綜合開發工程、鐵煤集團長城窩堡煤礦新建改擴建工程建設。加快煤炭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進程,發展煤炭生產加工、煤電聯營、煤化工等項目,延伸煤炭產業鏈。
二是保障區域電力發展。重點推進鐵嶺電廠二期、清河電廠「以大代小」、調兵山煤矸石發電,撫順發電廠供熱分廠,沈陽金山、沈陽渾南、沈陽西部、沈陽北部,國電鞍山,本溪熱電,遼陽煤矸石熱電,營口華能等熱電聯產工程。
三是開發區域可再生能源。推進桓仁抽水蓄能電站和撫順地區小水電工程建設。加快法庫、開原、昌圖、調兵山等縣(市)風力發電項目建設。
四是加快域外能源輸送。加快建設省際間原煤運輸通道,完善東北骨幹電網系統,建設蒙東呼倫貝爾到鞍山500千伏直流輸變電、遼吉間500千伏輸變電、引俄入遼等輸電通道,增強受入域外電力能力。支持陝京二線、俄羅斯油氣、中海油油氣田開發、大連液化天然氣等天然氣輸入工程建設,確保油氣穩定供應。 一是統籌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多渠道挖掘未利用土地、空閑地、廢棄地、低效利用土地的潛力,盤活土地存量。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建立和實行土地資源利用效益評價制度,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購儲備金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場,促進土地資源合理流轉,加強土地產權與資產管理。
二是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統一調度,建設跨流域調水和城市水源工程,有計劃地限制開采和補充地下水,縮小地下水位下降區域面積,推進污水資源化。限制發展高耗水、重污染的建設項目,加強節水技術改造,加大工業用水回收處理設施投入,擴大再生水使用范圍。建立節水和用水的價格新機制,建立水資源補償機制。
三是優化開發礦產資源。統籌開發礦產資源,重點推進撫順、鐵嶺煤層氣、油母頁岩,鞍山、營口菱鎂礦及煤系共伴生礦的綜合利用。開展礦產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培育循環經濟型礦山企業。 一是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加強對電力、冶金、建材、石化等行業的污染治理力度,有計劃地搬遷改造中心城區的重污染企業,建設城市周邊防護林帶。
二是強化區域水污染治理。以遼河污染治理為主線,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點源治理為重點,實施環境污染共防共治。省級開發區和縣(市)及重點鎮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要求的目標。
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開采、產品製造、產品消費、資源回收和無害化處置全過程管理,建立企業內部的小循環、企業間或產業間的中循環、社會生產和消費領域的大循環三個循環層面,形成內部較為完整產業鏈與資源綜合利用鏈。
四是加大節能減排力度。落實區域內節能減排任務和責任,嚴格控制產生二氧化硫排放項目的市場准入條件,加強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過快增長,淘汰鋼鐵、鐵合金、電力、煤炭、建材等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 一是構建自主創新平台。堅持產業化、聚集化、國際化和自主創新發展方向,不斷提升產業的集群創新能力。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實現人才無障礙流動。
二是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打破行政壁壘,建立區域共同的市場。構建內外統一的市場體系,實現要素資源的開放式循環,並依據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有機地參與國際、國內分工。
三是建立區域互動機制。深化遼寧中部城市群與 「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互動與合作,以沈營出海大通道為基礎,形成沿海、近海與腹地優勢互補、互為支撐、良性互動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強與東北其它區域的經濟合作,搞好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