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大石橋污水處理廠超標

大石橋污水處理廠超標

發布時間:2025-09-25 02:07:45

① 水源區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3.2.1 水源區水環境狀況

丹江口水庫在河南省境內主要匯水支流為老灌河和丹江。老灌河在南陽境內河流長146.4km,流域面積2523km2,屬山區型河道,具有洪水猛、變幅大、縱坡陡、沙石多的特點。丹江發源於山西省商縣秦嶺蘭關,自北向南經陝西省商南縣進入河南省淅川縣,至湖北省均縣丹江口匯入漢江,幹流全長390km,至豫鄂交界處集水面積14714km2,在河南省境內幹流長117.4km,在河南省境內流域面積5592km2

根據南陽市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結果,丹江淅川縣段劃為Ⅱ類水質;老灌河西峽縣城以上劃為Ⅲ類水質,西峽縣城以下至擋子嶺劃為Ⅳ類水質(擋子嶺斷面為西峽老灌河出境水控制斷面,接納了西峽縣工業廢水和縣城生活污水);淅川縣城以下至張營劃為Ⅲ類水質(張營斷面為淅川縣老灌河入丹江口水庫控制端面,主要接納了淅川縣工業廢水和縣城生活污水);丹江口水庫庫區河南省區域內地表水功能區劃為Ⅱ類水質(表3.8)。

表3.8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匯水區域控制斷面水質情況

根據南陽環境部門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的丹江布設的監測斷面和老灌河布設的監測斷面進行的水質監測結果,不同斷面水質狀況如下:

(1)丹江界牌斷面,豐水期超過Ⅱ類水質;枯水期和年均值水質均符合Ⅱ類水質標准,符合功能區劃水質類別,影響因素主要是豐水期有機物和氨氮。

(2)丹江史家灣斷面,豐水期超過Ⅱ類水質;枯水期水質為Ⅱ類;年均值超過Ⅱ類水質;總氮超標。

(3)老灌河擋子嶺斷面,豐水期水質滿足Ⅳ類水質標准;枯水期超過Ⅳ類水質標准;年均值符合Ⅳ類水質標准。

(4)老灌河張營斷面,豐水期超過Ⅲ類水質標准,其中COD(化學需氧量)稍超標,氨氮超標1.73倍,總氮超標1.79倍;枯水期超過Ⅲ類水質標准,其中COD超標2.97倍,CODMn(高錳酸鉀法測COD)超標2.02倍;年均值超過Ⅲ類水質標准,COD超標2.25倍,CODMn超標1.08倍。西峽縣擋子嶺斷面以點源有機型污染為主,淅川張營斷面,豐水期以面源氨氮污染為主,枯水期以點源有機型污染為主。

(5)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取水口處陶岔,豐水期、枯水期和年均值超過Ⅱ類水質標准,超標因子為總氮和總磷,主要由面源污染引起。

3.2.2 水源區環境污染形勢嚴峻

水源區環境污染,包括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工業污染是點源污染的主要原因,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葯、化肥和農膜是面源污染的主導因素。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庫庫區水質要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水質的要求,規定丹江口水庫水源地水質總磷不能超過0.02mg/L,總氮不能超過0.04mg/L,氨態氮不能超過0.5mg/L。丹江口水庫庫區水樣檢測結果,庫區水質大多數指標滿足Ⅱ類水質要求,其中總磷濃度為0.02~0.05mg/L,總氮濃度為1.46~1.60mg/L,總磷、總氮明顯超標。對超標成分的分析,主要是由於污水、農葯、化肥、人畜糞便及生活垃圾污染形成的面源污染引起。

3.2.2.1 工業污染

水源區工業污染的狀況不容忽視。一是工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重污染的造紙、化工、制葯、釀造行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還比較大,工業廢水是造成地表水體污染的主要因素。二是水源區所有城鎮沒有生活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鎮框架的拉大,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將會日趨嚴重。三是地處源頭地區的山區縣地方財政困難,對城鎮建設投入不足,縣城和主要城鎮沒有統一的排水體系,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與雨水沒有實行清污分流,混合排入地表水體,廢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老灌河乃至丹江口水庫水體的污染。根據南陽市環保局監測結果,水源區西峽、淅川、內鄉3縣2003年的廢水污染物排放情況表3.9。

表3.9 水源區水污染物排放情況(2003年)

注:據南陽市農業局,2004,南水北調水源區面源污染情況調查報告。

3.2.2.2 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葯和化肥

南陽境內庫區流域屬農業主產區,種植業佔主導地位。據測算,丹江口水庫水源地4縣36個鄉鎮111.4萬畝耕地年化肥投入量為4.35×104t(折純),用量最大的是氮磷化肥。按全國平均水平30%~40%的化肥利用率推算,年土壤固定、空氣揮發和滲入地下水、匯入地表徑流的流失量達(2.61~3.045)×104t;水源地年農葯施用量275t,品種多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對環境造成危害的是含磷、砷、汞類高毒高殘留農葯。農葯除40%被農作物及害蟲吸收分解外,一部分揮發入空氣,大部分殘留在土壤地表滲透到地下水或隨雨水沖刷匯入地表徑流流入庫區,造成污染。據調查推算,化肥、農葯對庫區總磷超標的貢獻率超過75%。水源地庫區年農膜覆蓋21.32萬畝,農膜使用量704t,按平均殘留率5.88%計算,每年殘留地膜41.39t。殘留在農田中的農膜難以分解,影響耕作,少部分分解物釋放出有害物質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3.2.2.3 畜禽糞便及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大

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畜牧養殖業發展迅速,畜牧養殖業造成的面源污染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據調查統計,丹江口水庫匯水區現有規模養殖場超過200個,畜禽散養情況普遍,年畜禽糞便排放量超過826×104t,糞便簡單處理率僅為59.5%,糞便排放隨意性強,氮、磷、COD等大量富營養物質直接或間接排入庫區,造成環境和水體水質的直接污染。丹江口水庫匯水流域內生活污水和垃圾長期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3.2.3 水源區生態環境脆弱

丹江口水庫水源區地處我國南北過渡帶、東西結合部,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目前區內森林植被稀少、質量差,蓄水、固土能力低下。加之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導致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資料表明:1979~1999年的20年間,丹江口水庫的淤積總量為89715.5×104m3,年平均淤積高達4485.775×104m3。按此淤積速度,將會大大縮短丹江口水庫的使用壽命。降水與徑流時空分布嚴重不均,水旱災害頻發。雨季洪水頻發,石沙俱下,冬春乾旱缺水,溝溪斷流,人畜飲水困難,不少地方山區人民往往為吃水要跑幾十千米的路程,嚴重製約了水源區經濟的發展。水旱災害的發生頻率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0.42次增長到目前的每年0.83次。據南陽市水利部門對淅川縣荊紫關、寺灣、大石橋、滔河4個鄉的調查,近幾年因洪水災害,減少良田500多平方千米;西峽縣自1954年以來,因洪水災害減少耕地0.7×104km2,並以每年3.6%的速度增加。

庫區大量土地被淹沒,淹沒良田2萬多平方千米,7.4萬移民外遷,10萬多移民和反遷移民被後靠安置搬遷到丘陵、低山薄地上。水源區大部分山丘區人口稠密,耕地資源匱乏,其中西峽縣人均耕地不足0.047km2,遠低於全省和南陽市平均水平。耕地後備資源不足,未利用土地中可開墾的土地資源很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隨著丹江口水庫大壩的加高,淹沒地區面積將擴大到1050km2,這一矛盾將會進一步加劇。由於土壤瘠薄,農業產業結構單一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當地人民目前尚未擺脫貧困落後的局面。人均年佔有糧食僅340kg,為了生存,農民被迫開荒種地,導致森林資源銳減,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使山區農業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中。

丹江口水庫庫區周邊地區以淺山丘陵地為主,溝壑縱橫,地形破碎復雜,坡度陡,植被多為中幼、中齡林和低效林,植被覆蓋率低,防護能力差,自然調節能力低下,枝葉截留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減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

3.2.3.1 水源區土壤性能差

水源地土壤以黃褐土、黃粘土或紅粘土為主,質地黏重,易干縮裂縫,通透性差,表土層疏鬆淺薄,既不耐旱,又不耐澇,並易受侵蝕,淺山丘陵區的石灰岩、片岩等抗侵蝕能力差,風化嚴重,對降雨沖擊的抵抗力較弱,極易形成水土流失。

表3.10 水源區林業用地情況 單位:hm2

表3.11 水源區域森林面積及蓄積量

表3.12 水源區林地分類情況

3.2.3.2 水源區氣候與水資源影響

丹江口水庫匯水區域內,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降雨量年際間變化大,受季風影響,降水年內分配不均,汛期降雨量佔全年降雨量的 58% ~ 62%。暴雨集中,強度大,歷時短,入滲有限,容易沖刷侵蝕地表。丹江口水庫南陽境內支流,均屬山區型河道,坡度大,地下水資源量甚微,水資源總量以地表徑流為主,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水土流失使沙塵及附著在土壤上的農葯化肥殘留量得以匯入地表徑流,流入庫區,造成庫區懸浮物和氮、磷超標,對庫區水質影響較大。

3.2.3.3 水源區森林資源問題突出

一是森林資源分布不均。人們把森林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對待,對森林的再生性、多功能性和更新周期長認識不足,急功近利,取之於林多,用之於林少,致使有限的森林資源分布極不合理,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區的河流源頭,生長量偏小,生態系統呈現結構與功能退化狀態,防護效益差。而地處淺山、丘陵平原的下游地區,人口密度大,墾殖指數高,森林資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嚴重,是水土流失重災區。二是生態效益低。林分質量不高,低產、低效防護林所佔比重大,生產力水平低。三是林種結構和林齡結構不合理。林種結構不合理,從防護林整體上看,防護林比例仍偏小; 從林齡結構上看,幼中齡偏多,其面積、蓄積分別占整個林分的 95.8% 和 89.4%; 而近成熟-過熟林面積與蓄積分別占整個林分的 4.2%和 10.6%。水源區森林資源情況見表 3.10 至表 3.12。

3.2.4 水源區水土流失嚴重

3.2.4.1 水源區水土流失現狀

表 3.13 給出了水源區土壤侵蝕的不同類別及相關數據。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水庫淤積,而且使水質質量變差,富營養化程度提高。

表 3.13 水源區土壤侵蝕的類別及相關數據

根據2000年全國第三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資料,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流域南陽境內水土流失面積3369.01km2,年平均土壤侵蝕量約990×104t。水土流失程度大致以淺山丘陵區的中、強度流失逐漸向中山區的輕、微度流失變化,大部分發生在丹江口水庫環庫區周邊的淺山丘陵區和人口集中、植被差、養殖和農業種植區以及交通便利、開發建設項目比較集中的區域。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2938t/km2·a,溝壑密度為2.61km/km2。強度水土流失面積為446.87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7%,主要分布在西峽312國道沿線、淅川環丹江口庫區等植被覆蓋率較低的荒山荒坡和坡耕地上,以面蝕、溝蝕為主要形式;中度水土流失面積為1369.7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21.5%,主要分布在西峽縣南部山區,老灌河、淇河等沿河兩岸的狹窄地區和淅川、內鄉、鄧州的環丹江口水庫淺山丘陵區,該區人口密度較大,植被覆蓋率較低(<30%),耕地多為坡耕地,流失形式以面蝕為主,兼有溝蝕,局部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微度、輕度水土流失區總面積為4545.37km2,其中輕度水土流失面積1552.44km2,微度流失區面積2992.93km2,主要分布在西峽中山區和淅川西北山區、丹南山區,海拔較高,山體完整,居民少,森林茂密,交通閉塞,植被覆蓋率較高,大部分為水平梯田、水田及建築區,水域也包括在內,流失形式以面蝕為主,兼有溝蝕(表3.14,圖3.3)。

表3.14 南陽市丹江口水庫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強度分級面積及流失量

注:據南陽市水利局,2003,南陽市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規劃。

3.2.5 水源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水源區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礦種類型較多,礦點多,分布較集中,但大中型礦床較少,多數為小型和礦點,絕大部分為小規模的民采。開采方式多為露天開采,產生大量尾礦棄渣。目前開采較活躍的金屬礦種為釩礦、鐵礦、金礦、輝銻礦等;非金屬礦種有大理岩、石灰岩、石墨、白雲岩等。石灰石礦、大理岩礦和釩礦等,開采極盛,常形成礦山集中分布的群采區。因此,研究區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突出。

3.2.5.1 礦山開采引起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1)引起土地資源的毀損:采礦佔用和破壞土地。經調查,中型礦區佔用和破壞土地面積一般為2~9hm2,小型礦區佔用和破壞土地面積一般為1~6hm2。例如:在淅川縣城—西廟崗一帶為山間谷地,是大理岩石材加工聚集地,沿G312兩側分布加工廠幾十家。佔地寬20~50m,斷續延伸近20km。棄渣改變、破壞土地現象較為嚴重。

圖3.3 研究區水土流失分布

(2)引起地貌景觀的毀損:露天采礦破壞地貌景觀非常嚴重,毀壞了植被和生態環境。在交通干線兩側的可視范圍內可以看到采礦留下的痕跡,而且還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大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為15hm2,中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一般為1.5~4.5hm2,小型礦區植被破壞面積一般為0.5~2.0hm2。水源區因采礦引起的地貌景觀毀壞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帶:①淅川縣城—毛堂—西簧一帶,為釩礦采礦密集地,分布采礦點幾十家,采坑沿礦脈分布,寬6~10m,深5~8m,斷續延伸近50km,總面積約100hm2,開礦棄渣就地堆積於山坡,隨處可見,對山體植被及土地破壞較為嚴重,並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條件;②淅川縣蒿坪—大石橋一帶,為大理岩礦采礦密集地,分布采礦點幾十家,采坑沿礦脈分布,寬6~10m,深5~30m,斷續延伸近40km,總面積約80hm2,開礦棄渣就地堆積於山坡,對山體植被及土地破壞較為嚴重,並對丹江風景區有一定影響,也為水土流失提供了基本條件。

(3)地質災害頻繁發生:石灰岩、大理岩、釩礦等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經常發生邊坡失穩、滑坡、崩塌等現象。井下開採的金礦、鐵礦易發生礦坑塌陷現象。礦山排出大量礦渣及尾礦的堆放,除了佔用大量土地、嚴重污染水土資源及大氣外,還經常發生塌方、滑坡、泥石流。尤其是一些鄉鎮集體和個人采礦場,在河床、公路兩側開山采礦,亂采濫挖,亂堆亂放,對河道暢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也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固體物源。

3.2.5.2 水源區土污染分析

為了解釩礦對土壤的影響,在釩礦采礦分布較密集的毛堂—西簧一帶布設了兩條土質取樣剖面。根據分析結果得出:遠離采礦點釩含量有明顯的遞減趨勢。

3.2.5.3 水源區水環境質量分析

(1)地下水環境質量分析:地下水水環境分析主要通過地下水質量評價和地下水污染評價來實現。

1)地下水質量評價:此次評價選擇pH值、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硫酸鹽、氯化物、鐵(Fe)、錳(Mn)、銅(Cu)、鋅(Zn)、揮發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高錳酸鹽指數、硝酸鹽、亞硝酸鹽、氨氮(NH4)、氟化物(F)、汞(Hg)、砷(As)、鈹(Be)、隔(Cd)、六價鉻(Cr6+)、鉛(Pb)、碘(I)等24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以水質分析資料為基礎,依據單項組分,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地下水質量標准》所列分類指標確定該組分的質量類別,為單因子評價方法。根據各單項組分所屬質量類別,依表3.15的規定分別確定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

表3.15 各類別單項組分評價分值

按式(3.1)和式(3.2)計算綜合評價分值F。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F為各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的平均值;Fmax為單項組分評價分值Fi中的最大值;n為項數。

根據計算的F值,按表3.16劃分地下水質量級別。

表3.16 地下水質量級別判定

2)地下水污染評價:選取地下水質量評價中的24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地下水質量標准》(GB/4848-93)中Ⅱ類水標准限值作為背景值,採用組分綜合法和污染指數法分別對無機污染進行評價。

單項指標的污染指數(I)按式(3.3)進行計算。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I為某項污染物的污染指數;Ci為某項污染物的實測含量;C0為某項污染物的背景值或對照值,此次取Ⅱ類水標準的上、下限值。

Ci值在區間內,令I=1,如果I值大於區間值的最大值或小於區間值的最小值,分別用Ci值除以區間值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多項指標的綜合污染指數(PI)按式(3.4)和(3.5)進行計算。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河南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理論、方法與實踐

式中:PI為單個樣品多項組分的綜合污染指數; 為各單項組分污染指數I的平均值;Imax為各單項組分污染指數I的最大值;n為項數。

根據計算的PI值,按表3.17劃分污染級別。

表3.17 地下水污染級別分類

最後計算出F值最大為7.19,最小為2.15。質量級別為「良好」和「較差」兩個級別,綜合評價結果與單項組分評價結果一致,即Ⅲ類水屬「良好」級別,Ⅳ、Ⅴ類屬「較差」級別 。

(2)水源區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根據國家標准中基本項目標准限值中的24項指標,選擇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CODcr)、生物需氧量(BOD5)、總磷(以P計)、總氮(以N計)、銅(Cu)、鋅(Zn)、氟化物(以F計)、砷(As)、汞(Hg)、鎘(Cd)、六價鉻(Cr6+)、鉛(Pb)、氰化物、揮發酚類等17項組分作為評價指標。根據分析結果,對水源區水環境質量的評價表明:地下水組分中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硫酸鹽(S02-4)、硝酸鹽(NO3-、以氮計)、陰離子合成洗滌劑、六價鉻(Cr6+)等6項含量差異較大,在礦山及人口密集區附近含量較高,其分布面積較小;地下水質量較好的區域居多。地表水部分河段質量較差,入丹江口水庫的丹江入口處為Ⅱ類水,淇河入口處為Ⅴ類水,老灌河入口處為Ⅳ類水;南水北調中線取水口(淅川陶岔)地表水樣為Ⅱ類水,滿足生活飲用水標准。現狀條件下,采礦活動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質量的變化對丹江口水庫水質的影響程度盡管不太明顯,但對地下水和地表水質量已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應引起高度重視 。

② 長株潭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1992年湖南省政府成立了「長株潭區域規劃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具體由發展改革委員會負責,三城市相應成立了工作組。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接受設計任務。
2003年5月10日,中國聯通取消三市之間CDMA長途、漫遊費,兩地通話算市話。
2003年7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12次常務會議通過《湖南省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生態經濟帶建設保護辦法》,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湘江生態經濟帶規劃范圍面積約468.86平方公里,包括長沙、株洲、湘潭三城市的城區濱江地帶。
2004年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草案出台。11月向社會公示,徵求各方意見。
2004年8月,湖南省與世界銀行簽署長株潭城市發展項目貸款協議,世界銀行首期提供貸款1.72億美元,用於湘江生態經濟帶、長沙市長善垸污水處理廠、株洲潔凈煤工程與湘潭昭山景區恢復建設四個項目。
2005年益陽提出加入長株潭經濟圈。
2005年上半年,長株潭三市完成GDP總量1005.85億元,半年總量首次突破千億。
2005年9月1日,湘江生態經濟帶的重點工程:長株潭湘江防洪景觀帶開工建設,連接三市的湘江防洪景觀帶全長128公里,總投資20多億元,預計2008年12月完工。
2005年9月25日,長沙生態動物園在長沙城南暮雲鎮開始動工,這是「綠心」的重要組成。
2005年9月30日,株洲大道竣工通車,全長4.1公里。是主要在原一級公路天易公路(連接株洲市天元區與湘潭縣易俗河鎮)基礎上改造而成的城市主幹道。東起東湖立交橋,西至京珠高速公路大石橋收費站(近湘潭邊界)。
2005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湖南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於19日正式公布了規劃內容,這標志著中國內陸第一個城市群區域規劃正式出台。
2006年1月5日湖南省政府向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申報將長株潭城市群設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
2006年2月28日公布的統計公報顯示,長株潭三市GDP總量為2412.6億元,增長14%,首次超過武漢(2286.69億元)。
2006年6月27日-28日,第一屆長株潭三市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在長沙召開,三市市長在會上簽署了《長株潭區域合作框架協議》。
2007年2月長株潭公交車正式開通。
2007年12月經報請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6月30日,長株潭城際鐵路正式開工建設,他是連接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的城際快速鐵路,城際鐵路全長96公里,共設21站,全線最高運行時速為160公里。工程決定性突破口長株潭城鐵河西段隧道預計於2015年竣工通車,長株潭三市之間的交通時間將縮短為30分鍾以內。

③ 康熙的陵墓在哪裡呢在十三陵嗎

康熙的陵墓位於清東陵的景陵

十三陵由哪些陵組成

明朝共十六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死後葬於南京鍾山(紫金山)的明孝陵。第二代惠帝朱允Χ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沒有陵墓。第三代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死後葬於北京昌平區的天壽山下。從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檢,共十四帝。只代宗朱祁鈺死後因英宗朱祁鎮復辟,將朱祁鈺以親王禮葬於北京金山口;後其子憲宗朱見深為父復帝號,在原地擴建景泰陵。除此之外其餘十三帝全葬於京郊天壽山下,總稱十三陵。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曾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明皇家陵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人類,它作為一項獨特的文化遺產,帶著中國人民的驕傲與自豪,走進《世界遺產名錄》。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迄今已近700年的歷史,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營建,次年葬入馬皇後。馬皇後謚號「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年)主體工程建成,朱元璋死後葬入。整個陵園建設持續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方告結束,前後歷時32年。陵園位於南京市鍾山(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素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之說,是朱元璋自選「壽宅之地」。當初佔地廣大,北起鍾山,南至孝陵衛,東起靈谷寺,西至城牆,陵垣周長達45里。孝陵建築頗具特色,陵垣內遍植松柏十萬株,放養馴鹿數千頭。其總體布局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孝陵引導部分,即隨山就勢彎曲成「S」形的神道,從下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門、紅門和西紅門(此兩門已毀)、西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到石刻為止。石刻由十二對石獸、一對石柱、四對石人和一座欞星門組成。隨著山巒的起伏排列成一條長約800米的神道石刻,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線條粗獷,生動奔放,是明皇陵寢石刻中最成功之作。第二部分是陵的主體建築,從石橋起,包括正門、碑亭、享殿、大石橋、方城、寶城。原中門和門內左右有廊廡30間,門內外有御廚,左有宰牲亭,右有具服殿(都已毀壞)。享殿僅存須彌座台基和清同治時建的一座殿堂。方城是寶城前面的一座建築,它是用條石砌成的堅固建築物,就是地下宮城象徵性的城門,中央有隧道,自下而上54級台階,方城的上部建有明樓,樓頂早已坍毀,現僅存大門四壁,還可以看出當年的氣勢。寶城又叫「寶頂」,為一約400米直徑的圓形土丘,上植松柏,下為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墓穴。

明孝陵的神道、祭享區和內宮區三殿式的布置方式成為北京十三陵的樣板。只是十三陵的神道合而為一,由十三座皇帝陵共用,但每陵分設另兩區則與明孝陵大同小異,所以明孝陵開創了明清500年間皇家陵寢形制的先河。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三面環山的小盆地內。北為天壽山龍脈,東莽山、西虎峪分列兩側,群山聳立,南面長龍山與卧虎山相峙而立,中部明堂廣大,一帶平原,並有曲水環抱,山清水秀,是一塊地地道道的風水勝境。陵區從永樂七年(1409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前後營建230多年。整個陵區南北約9公里,東西約6公里,佔地面積約40平方公里。結合自然地形,形成一個環抱內收的完整環境,其布局與明北京城布局非常相似。十三陵面向主體陵寢———長陵,形成十分強烈的中軸線,其他十二陵呈弧形排列。東北為景陵、永陵、德陵;西北為獻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慶陵;西南為昭陵、定陵、思陵。彼此相距四五百米至千米不等,組成一個巨大的陵園。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被利用起來,作為紀念已逝的皇帝。建築具有宏偉壯觀的唐宋代特色,承襲明孝陵的格局,陵域外圍是12公里城堞堅厚的陵垣,內部各陵與大環境密切融合,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溝通,形成主次分明的氣勢宏大的整體,既講統一協調,又追求各陵自成一體。這樣集中的陵墓群,是史無前例的。陵區統一入口處是一座5門6柱通闊28.6米、高14米大型漢白玉石牌坊,然後進入共用的神道,經大紅門、碑亭、石像(共18對——馬、獅、駱駝、象、文臣、武將等),至龍鳳門共長2.6公里,由龍鳳門至十三陵的中心即長陵有4公里。十三座陵是逐漸建成的,除面積大小、建築繁簡有異外,其建築布局、規制等基本一樣,均呈長方形,後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築自石橋起,依次是陵門、碑亭、欞恩門、欞恩殿、明樓和寶城。

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是十三陵的主陵,是十三陵的典型代表,佔有顯著的地位。長陵營建了18年,是十三陵建築體系中最大的一座,在十三陵中保存較為完整。它以宏偉的地面建築著稱,建築體系非常完備,地面建築基本仿照並超過南京太祖的朱元璋的明孝陵,建築風格凝重而深沉,雄偉肅穆,氣度非凡。長陵有三個院落,第二進院中的欞恩殿是十三陵所有建築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國唯一一座本色楠木巨殿,幾乎可與故宮太和殿相媲美,長66.75米,比太和殿長3米,進深29.3米,三層石階台基高3米,面積達1956平方米。殿內32根金絲楠木明柱,中間最大的4根直徑達1.17米,高14.3米。用料之精,構築之巧,舉世無雙。其寶宮直徑達300米,為明十三陵之冠。

規模中等的永陵雖不及長陵,但構造精美細致,三進院落的享殿七間,兩廡配殿各九間;明樓保存較為完整,在十三陵中稱冠;牆垛用花斑石玉砌築,斗拱、飛檐、檐椽、額坊都為石刻。昭陵也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平面布局嚴謹,施工精細,依山勢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地面建築最為完整。定陵地下墓室建築,修在地下27米深處,建築面積1195平方米,採用全石拱結構,自建成迄今500多年,無一石塊沉陷塌落,周圍排水良好,地宮內無積水,足以證明建築與施工技藝之高超。十三座陵中最小、最簡陋的是思陵,崇禎帝死後,起義軍將其同周後和田妃簡單埋葬,清順治時在十三陵替他修建了碑亭、享殿和配殿。

陵墓作為皇帝死後的宮殿,地宮內隨葬品極其豐富多彩,彌足珍貴。僅以定陵在1956年的發掘中,出土文物就有3000件,有金銀器皿、玉器、瓷器、紡織品等。其中萬曆帝朱翊鈞的金冠和皇後的鳳冠極為精緻與絕妙。金冠用金絲編織而成,重一斤三兩三錢,其頂盤上有一對金龍戲珠,鳳冠有兩頂,都是金絲纏制的龍鳳,冠上有100多塊寶石和5000多顆珍珠,此外還有百子衣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明代手工藝的高超技藝。其他尚未發掘的地宮,相信也還會是珍寶繁多、文物薈萃。
新中國成立後,明孝陵和十三陵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繼對長陵、獻陵、景陵、永陵、昭陵等陵墓建築進行了整修,陵寢四周濃郁的林木和院內精心培植的花卉,把陵園裝點得分外漂亮。1956年考古發掘了定陵寶宮,建成定陵博物館,於1959年9月26日同長陵等正式對外開放。1981年為了集中統一領導,成立了十三陵特區辦公室。1982年11月8日,國務院又將十三陵審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十三陵被列為世界之最。清乾隆年間,昭陵(穆宗朱載垕)有過拆大改小的修繕,原有建築已殘損不整。1985年特區辦依明代遺存地基,按照明代建築風格進行了全面復原性的修建,並於1990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近年來,特區辦以自籌資金為主,國家投資為輔,對殘損陵寢進行搶救性修舊如舊工程。德陵(熹宗朱由校)始建於1627年9月,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曾進行過一次修建,歷經200餘年風雨侵蝕,已變得殘破不堪。2002年3月起,斥資3800萬元,分兩期工程修復。一期為方城、明樓、啞叭院、寶城牆和排水系統;二期為石橋、三座門、殿宇台基和陵牆。現已完成,暫不對外開放。此外,擬從2003年至2008年,用六年的時間,將再投巨資,對景、裕、茂、泰、康、永等殘損嚴重的陵寢進行復原性搶修。

特區辦注重對陵區的環境治理。現已建成日處理能力達700噸,應用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工藝的定陵污水處理廠。污水經六道工序處理後,排入河道,可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准。它既改變了陵區內的水環境,也改變了陵外周邊的水環境。

為了保護十三陵這一人類之寶,避免超載運轉所造成的人為破壞,經主管部門審批,今年又實施了門票價格調控辦法,分淡旺兩季,適當提高門票價格。

明孝陵和十三陵,本應在2000年11月份,在澳大利亞凱懸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審議通過的《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項目一並列入「名錄」。但是由於十三陵陵區周邊環境零亂,商業網點過多,陵區周邊非自然景觀及民居所佔面積過大,明顯與陵寢區域整體氛圍不甚協調等原因而被推遲。本想在2002年力爭列入,但又趕上世界遺產委員會更改審定程序,故明孝陵和十三陵的「申報」一再拖延。為此,十三陵特區辦在進行了多年的加固和保護的基礎上,申報遺產前投入1.7億元,本著保護工作要基本符合真實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堅決地執行「在世界遺產地必須設立保護范圍和緩沖區的決定」。在2002年8月中旬圓滿地完成了下述9項工作:①拆除陵區內石碑坊至十三陵公路中心線兩側30米以內所有建築物;②拆除十三陵多陵寢周圍50米內的民房及其他建築物(①②兩項合計拆遷面積達8萬平方米);③十三陵公路兩側統一安裝總長度3萬米的鐵制圍欄;④拆除一切違章和不規范的廣告牌68塊,將25塊廣告牌按國際標准統一規格進行更改顏色;⑤新修築萬娘墳至思陵的公路3340米;⑥拆除已開放的陵園神路等景區內的商業攤亭等42處,計4000平方米;⑦定陵廣場地面改鋪設青磚及漢白玉石礓磋;⑧新建十三陵旅遊商品購物中心,將露天外賣和不規范的攤點全部移入中心內經營;⑨大力綠化、美化陵區環境。

2001年12月30日迎來了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的第一階段的評估、考察;2002年2月1日經世界遺產中心的評定審議,同意將明孝陵、十三陵申報立項;2002年8月底,世界遺產中心的專家又進行第二階段的評估考察;2003年明孝陵和十三陵,終於邁進了世界遺產門檻。

1955年10月由吳晗、郭沫若、範文瀾、鄧拓、沈雁冰等人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發掘明陵墓。批准後,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由29歲的趙其昌任發掘隊長,鄭振鐸指導工作,1956年5月開始先試掘定陵。從定陵寶城內側開了寬3.5米、長20米的第一條探溝。3個月後,發現了隧道的一端。這是由兩道大牆夾著的露天大道,梓宮過後又用黃土回填。在明樓西面又開了寬10米、長30米的第二條探溝。1956年9月3日,當挖到7.5米深時發現了一塊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樣。對此碑的看法意見不一,但根據石碑所指,在1957年5月於隧道盡頭,發現了一堵大牆,當是金剛牆。牆上有凹痕,顯然是門的痕跡。拆開缺口,順繩下去,除地面上散落的料珠及鋪地的木料外,無他物,此處肯定不是地宮。發掘者稱其為隧道券。隧道券為磚頂拱券,一端有兩扇大石門,九排門釘,獸首銜環,潔白光潤,裡面頂著「自來石」。工人僅用鐵絲和木條,不到5分鍾就巧妙地把沉睡了337年的地宮打開了。

通過發掘定陵,證明定陵地宮中沒有傳說的傷人機關。定陵地宮中,沒有傳說中的把營建皇陵者埋在墓穴中的事情。明十三陵中,只有長、獻、景三陵墓有人殉葬,殉葬者不入地宮而入「井」。陵區之東西二井葬朱棣妃16人,朱高熾妃5人、朱瞻基妃10人。其他陵墓雖然也有殉葬者,但為掩人耳目,而不載入史冊。

目前只試掘了定陵。定陵的發掘報告,經過33年後,於1989年才整理出來。當時聯名報告者均已作古,發掘負責人只剩隊長趙其昌一人健在,且已退休。

清朝皇陵有哪些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也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後和嬪妃的園寢。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與歷代帝王陵園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響也較大,在陵寢發展史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中國勞動人民富裕清東陵、清西陵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是祖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遠祖的永陵,統稱"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的陵寢建築即發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又有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格。與入關後的清東、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將陵區的自然風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築布局相結合,陵區充溢著古樸、肅穆、神秘的氣氛。

永陵

永陵是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父親、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爾哈赤在遼寧省新賓縣內。背依啟運山,前臨蘇子河,與煙囪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園較小,但景深開闊,風光旖旎,猶如點綴在萬山叢翠中的一片紅葉。

陵園四周繞以紅牆,南門內橫排四座碑亭,碑石#立,碑文洋洋數千言,均是為祖先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碑亭往北是啟運殿。啟運殿是祭祀謁拜祖先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黃琉璃瓦頂,殿內四壁嵌飾著五彩琉璃蟠龍,殿堂供設暖閣、寶床和神位,殿前還有焚#樓。啟運殿往北是寶城,城中陵冢環列,均為平地起封,封土下為地宮,其中多為拾骨遷葬,可能還有衣冠葬。永陵陵園原有老榆樹一株,乾隆皇帝曾東巡到永陵,為之作《神樹賦》,並御筆親書,刻碑石於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小,因為葬者生前都沒有當過皇帝,也沒有稱過汗,只是祖以子顯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陵墓,又稱"東陵"。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東郊的丘陵地上,前臨渾河,背依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凌雲,山陵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獨具風格。

福陵面積達十九多萬平方米。陵園兩側分布著下馬碑、石獅、華表和石碑坊。門內蒼松林立。進入陵門,地勢逐漸升高,一條一百多級的石階在蒼松之間斗折蛇行,盤山而上,具有"山勢峻拔,蹬道層折,深邃高聳,幽冥莫測"之感。攀上台階,穿過石橋,迎面便是碑樓。碑樓內豎立由康熙親自撰文的"大清福陵聖德碑"一通。碑樓後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這是#拜祭祀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清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動多達三十多次。祭祀分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種。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舉行。旁祭是在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忌辰舉行。小祭在每月陰歷初一和十五舉行。特祭是遇國家大典的臨時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規格和數量。順治年間規定,大祭用牛、羊、豬各一頭,獻果酒、點香燭,焚#,祝詞,行大禮。清中葉以後,流民起義不斷,清朝統治者為了求救於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大清統治的穩定,進一步擴大了祭祀的規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頭、羊四隻、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僅祭祀富陵就用銀五萬兩。

福陵川水縈繞,高山似拱,幽靜肅穆。紅牆黃瓦的陵園建築掩映於松海蔥郁、藍天白雲之間,巧妙地將山陵建築融會於山光水色之中,極為優美和諧。解放後,福陵經過修繕,再添新姿,成為人們訪古游覽的勝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黃太極的陵墓。昭陵陵山為人工推造而成,號稱隆業山,佔地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

整個陵墓可分為兩個部分,從下馬碑到大紅門是一個部分,下馬碑在陵區的最前面,碑文用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鐫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以顯示陵區的神聖和庄嚴。

陵區的第二部分是大紅門到方城。大紅門上鑲有五彩琉璃蟠龍,門里有石雕華表和六對石獸,雕刻非常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石馬"大白"和"小白",據說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的兩匹坐騎雕琢而成,英姿勃發,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駿相媲美。

陵區第三部分是龐大的方城和後面的寶城,這是陵園全部建築的主體。方城內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嚴肅穆。在明樓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樓,把清初城堡式建築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陵園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寶城的中間有半月型的寶頂,就是埋葬皇太極和皇後的地宮,北依窿業山,氣勢壯觀。

清東陵

清東陵在河北省尊化縣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關以後營建的最大的陵墓區。整個陵區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是陵園建築區,後龍是襯托山陵建築的北隅,范圍很廣。

東陵背依昌瑞山。歷史記載,這塊地方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清入關之後,有一次順治皇帝狩獵,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驚嘆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說完就取出佩仍向遠處,對侍臣說:"落處定為穴。"由此開辟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陵墓區。清東陵的陵園布局以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豐皇帝的定陵。陵園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個皇帝、十五個皇後,還有很多皇貴妃、貴人、常在、答應、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裕陵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布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一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盡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一種相互襯托,渾然一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的定東陵是我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後陵寢建築群。

定東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彷彿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犁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須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凌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一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

慈禧定東陵地宮比乾隆更為奢華。地宮珍寶不計其數。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顆夜明珠,能分開合攏,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以照見頭發。 直到地宮封閉前夕,還不斷往裡面安放各種稀世珍寶,奢華之極,駭人聽聞。

清西陵在河北易縣城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 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庄,西止紫荊關,方圓八百平方公里。

陵區內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還有不少後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開辟始於雍正皇帝。

清西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據報載,1994年,傅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據"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雍正本應當隨父葬,但雍正卻另闢兆域,在距離東陵數百里以外的易縣營建泰陵。其原因,傳雲他篡改康熙的遺詔,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築歷時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綉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內矗立著一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謚號的石碑。碑亭北是東、西朝房,是製作和存放蔬菜、瓜果、點心的膳房。東、西朝房北,過隆恩門就是泰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為喇嘛念經的場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內明柱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金碧輝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別具一格。

根據清代規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後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據說是道光皇帝親自擬定的。他臨終前曾說:"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而後把諭旨存放在大殿的東暖閣。道光皇帝死後,咸豐即位,重讀遺詔,見"其慕與慕也"一句,心領神會,於是命名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規制最為簡約,沒有方城、明樓、地宮和神德神功碑、華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質量堅固精細。隆恩殿都是用金絲楠木構造,不施彩繪,以蠟塗塘,精美異常。整個天花板上,都用香氣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視的龍頭。眾龍吞雲噴霧,栩栩如生,使人們走進殿內彷彿置身於"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藝術境界。

慕陵的圍牆不掛灰、不塗紅、磨磚對縫,干擺灌漿,牆頂亦以黃琉璃瓦覆蓋,灰黃相映。隨山勢起伏,把殿亭、寶頂環抱在陵牆內,顯得清明、肅穆。尤其龍鳳門前二棵枝葉繁茂,造型獨特的迎客松,為慕陵增添了詩一般的韻味。一棵主幹微斜,枝葉向上呈圓形,邊緣翻卷,形似彩盤,猶如侍女頂盤祭奠,另一棵彎腰頷首,彬彬有禮,象在恭謙地迎接來客。

崇陵

崇陵是光緒死後,開始修建的,到清朝滅亡時尚未建成,後由大臣梁鼎芬向遜清遺老捐集款項繼續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宮雖規制並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銀之多也是相當可觀的。墓道有四重石門,每重門由兩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薩浮雕一尊,菩薩頭帶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蓮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門上,護門念經。

地宮內床為青石雕成的須彌座,上面左右並排停放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棺槨。棺槨四周鐫刻有藏文和梵文經咒。隆裕後棺蓋頂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線刻畫。整個畫面布局緊湊,造型生動,刀法精細,線條鍍金。

崇陵地宮曾被盜掘,當年盜墓留下的殘跡還在,四重石門洞開,光緒皇帝的棺槨被用刀斧鑿成一個大洞。隆裕皇後的棺槨蓋也被撬開,隆裕皇後口中的珠寶被盜賊取出,地宮內隨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盜賊為發現光緒皇帝的棺槨底下的"金井",中國考古工作者,從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鐵球等珍貴文物二百多件。

清朝除了傅儀都有陵墓應該有12個,算順治前的.

④ 營口大石橋市區生活用水水價多少

據悉,居民用水每月每戶在9立方米(含9立方米)以下,水價由每立方米1.95元調增至2.15元,加上污水處理費合計為每立方米2.65元;每戶月用水量超過9立方米的實行階梯式水價:在9至15立方米(含15立方米)的,每立方米水價3.70元;每戶月用水量在15立方米以上部分,每立方米水價為4.80元。

⑤ 渾河的簡介

渾河古稱瀋水,又稱小遼河。歷史上曾經是遼河最大的支流,現為獨立入海的河流、同時也是遼寧省水資源最豐富的內河。流域范圍在遼寧省中東部。

源於遼寧省撫順市清原縣滾馬嶺,流經撫順、沈陽、鞍山、營口等市,在海城古城子附近納太子河,匯合之後稱大遼河,向南流至營口市入遼東灣,全長415公里。

域面積2.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0-70億立方米。渾河為不對稱水系,東側支流密集,坡陡谷深,水量豐富;西側支流很少,水量不大。流經撫順、沈陽等市縣。

渾河流經遼寧中部城市群,這里傳統的重工業相對發達、人口稠密,隨著流經科爾沁沙地的遼河古源西遼河斷流乾涸、遼河徑流量已不到曾經的50%、渾河及其支流太子河承擔了中部城市群幾乎全部的供水任務。

(5)大石橋污水處理廠超標擴展閱讀:

渾河是遼寧省除鴨綠江、遼河之外,名列第三的河流。渾河源頭出自灣甸子鎮滾馬嶺山腳下,經砍椽溝流至灣甸子,又經尖山子流經太平屯匯入腰嶺河,源流至清原鎮西五公里處的馬前寨村與英額河匯合,始名渾河。

沈陽建成和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已達12座。沈陽市還將啟動南部50萬噸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建成並運行西部、渾南、輝山污水處理廠,推進遼中、新民、新城子等郊區縣污水處理廠建設,日處理量在120萬噸以上,使沈陽的污水處理率超過70%。

⑥ 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的歷史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後簽訂了《朴茨茅斯和約》,日本奪取了原由俄國控制的長春至大連之間的南滿鐵路和旅大租借地。
1906年,日本為加強對東北的政治和經濟侵略,於大連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作為在經濟上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大本營。
1909年8月,滿鐵派人對鞍山地區進行非法的秘密探礦,先後調查了鐵石山、西鞍山、東鞍山、大孤山、櫻桃園、關門山、小嶺子、弓長嶺等十餘座鐵礦山,並發現了大石橋菱鎂礦、煙台粘土礦等資源,發現鞍山地區是開礦建廠冶煉鋼鐵的寶地。
於是滿鐵總裁中村雄次郎提出掠奪鞍山地區鋼鐵資源的計劃,由大漢奸於沖漢和日本人鐮田彌助出面,組建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
1916年7月中日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總局在奉天成立,資本14萬日元,名義上中日投資各半,實則由滿鐵全額初資。在千山設采礦總局,兩年後總局遷鞍山。1917年獲得了大孤山、櫻桃園、東鞍山、西鞍山、王家堡子、對面山、關門山、小嶺子、鐵石山等8個礦區的開采權。其總面積達14578畝。1921年又獲得的白家堡子、一擔山、新關門山等3個礦區的開采權。僅在1926年—1933 年采量480萬噸。該總局經營到1940年宣布解散,並入昭和制鋼所。
1916年滿鐵在辦公司的同時開始鞍山制鐵所的建廠工作。1916年,日本政府批准建立鞍山制鐵所,1917年4月3日舉行「地鎮祭」, 動工修建高爐。1918年5月15日,「鞍山制鐵所」正式成立,八田郁太郎任鞍山制鐵所所長,建廠工程大部分在年底完成。1919年3月,煉焦廠開始生產焦炭。4月29日,1號高爐點火,標志鞍山制鐵所正式投產。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了東北全境。1933年,日本政府在軍部支持下,將原定在朝鮮興建的昭和制鋼所改遷鞍山,由滿鐵全額出資,在鞍山制鐵所已有基礎上,興建制鋼廠、軋材廠,成為鋼鐵聯合企業。株式會社鞍山昭和制鋼所為日本法人,屬滿鐵的子會社,社長為伍堂卓雄。昭和制鋼所成立前與滿鐵簽訂了繼續僱用原鞍山制鐵所全部工作人員的協議,從而兼並了鞍山制鐵所。1936年6月4日,振興公司將大孤山等11個礦區的礦業權租給昭和制鐵所直接從事開采。1937年7月1日,昭和制鋼所接管了振興公司的產權債務。1940年12月7日,昭和制鋼所辦完了礦轉讓手續,徹底兼並了振興鐵礦無限公司,形成了采礦、選礦、煉鐵、軋鋼的連續生產作業系統。
隨著日本軍備規模的擴大,鞍鋼的生產規模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1941年,已經具備年產生鐵250萬噸、鋼錠130萬噸、鋼材75萬噸的能力。其鋼鐵生產能力占日本控制的總生產能力的28.4%,規模僅次於九州的八幡制鐵所(今天的新日鐵)。當時滿洲國另外一個鋼鐵生產企業——本溪湖煤鋼會社(隸屬於日本大倉財閥),規模僅相當於昭和制鋼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鋼所的生產能力達到最高,當年生產鐵130萬噸、鋼84.3萬噸、鋼材49.5萬噸。據《鞍山志·鞍鋼卷》記載:「1935年—1945年,昭和制鋼所及滿洲制鐵會社鞍山工廠累計生產生鐵905.6萬噸、鋼547.4萬噸、鋼材327.8萬噸。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後,8月26日,蘇軍到達鞍山。從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僅40多天時間里,蘇聯紅軍監押數萬名日本戰俘,將鞍鋼的機械設備連同其他一些物資共達七萬余噸拆卸運走。尤其是一些關鍵設備被竊取之後,整個工業生產能力下降為零,破壞極為嚴重。此外,蘇軍撤離鞍山後,社會秩序混亂,一些居民乘機拆卸並拿走了鞍鋼的一部分運輸皮帶、滾珠、油脂、小型馬達和電線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損失。
國民黨資源委員會調查報告指出,鞍鋼的原有設備,完好的部分多被拆遷到了蘇聯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地鋼鐵工廠。一些拆遷時損壞的殘次設備下落不明,估計已經被回爐或報廢。
1948前蘇聯紅軍撤退後,在國民黨統治的22個月中,鞍鋼總共只生產了9500噸鋼,到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時,已是千瘡百孔、滿目凄涼了。這期間,城市遭到嚴重破壞,鞍鋼破敗荒涼,市街蕭條零亂,水、電、煤氣停供,工人失業,居民外流,建成區僅剩9萬人口。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鞍山和鞍鋼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軍攻克沈陽,東北全境宣告解放。1948年12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批准成立鞍山鋼鐵公司,同時宣布撤銷鞍山鋼鐵廠。 翌年4月鞍鋼在邵象華等專家努力下恢復生產。7月9日鞍山鋼鐵公司舉行開工典禮,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 鞍鋼成立後組建了機構:設4處、9部,29個廠礦。(即:秘書處、計劃處、人事處、經理處、制鐵部、運輸部、煉焦、化工、煉鐵、選礦、煉鋼、耐火、軋鋼、中型、鋼管、薄板、氧氣、發電、給水、燃氣、製造一廠、製造二廠、制釘、鋼繩、機修、電修、裝配、造廠及弓長嶺礦、小房身礦、櫻桃園礦、雙廟子礦等。此處設置了職工醫院,工業學校等。公司職工有10512人,其中有職員486人,技術人員418人,工人 9608人。) 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鞍鋼從沈陽、丹東等地接回保護下來的14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量才任用。成立了專家組,起草修復鞍鋼計劃方案。並做好遺留下的日本技術人員的工作,發揮這些人的技術特長,使鞍鋼生產能力到1949年底達到產礦石51萬噸,生鐵及鋼分別為20萬噸位,鋼坯50萬噸,鋼材30萬噸。為了解決設備緊缺問題,鞍山市發動了全市人民獻器材活動。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獻交器材1123種21萬件。1948年12月到949年 1月,鞍鋼職工4255名獻出器材62400件,從而解決了鞍鋼修復設備急需。接著又展開了生產立功競賽等活動,促進修復進度加快。1949年3、4月間有部分廠先後復工。4月5日煉出第一爐鋼。5月1日中央派賀龍出席煉鋼廠復工典禮。6月又煉出第一爐鐵水。年底基本恢復生產。1950年從全國各地調來500多縣地級以上幹部支援鞍鋼,從中南、華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質高、有專業技術知識的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這時期一邊堅持生產,一邊修復,想盡一切辦法,包括從湖北大冶、四川重慶等地將國民黨時期殘存的鋼鐵工業設備調集到鞍鋼,以及花費外匯通過香港向瑞士、瑞典購買重要器件設備,才使其恢復生產的。1950年3月27日中蘇簽定《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恢復和改建鞍鋼技術援助協議書》。1952年3月19日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黨組就全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方針、速度與分布問題向中共中央提出報告,建議:1、集中全國力量,特別是技術人員,首先進行鞍鋼的恢復與改建,爭取迅速完工。2、確定大冶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開始建設的第二個鋼鐵基地。3、大 冶的設計工作委託蘇聯進行。4、正式通知蘇聯,本溪在「一五」期間只恢復偽滿時留下現未開工的2座高爐、2排煉焦爐和相應的礦山、選礦等工程。中共中央於5月6日批示同意。5月4日中共中央作出《集中全國力量,首先建設鞍鋼》的決定。7月14日鞍鋼三大工程之一的無縫鋼管廠動工建設。由蘇聯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並提供設備支援(由中國利用蘇聯貸款購買,多是從西里西亞繳獲的和蘇聯替換下來的翻新二手設備)。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復的鞍鋼8號高爐開工。
到1952年殘存在鞍鋼的設備全部恢復生產。煉鋼煉鐵、焦爐、礦山、平爐、高爐、選礦及其他廠礦都已生產。這時期國家總投資達2.32億元。這時期總人數為6.76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629人。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集中力量建設鞍鋼。擴大鞍鋼生產規模,建設大型國有聯合生產企業,在原生產規模基礎上完成48項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擴建;達到生產鐵250萬噸,鋼320萬噸,鋼材250萬噸。一五期間實現37項重點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軋鋼、無縫鋼管、煉鐵高爐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計劃完成、鞍鋼全面得到改造和擴建生產能力超過原計劃指標。這一時期出現了王崇倫,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1957生鐵產量達336.1萬噸,鋼291.07萬噸,鋼材192.39萬噸。國家投資17.59億元,上繳利潤 22.4億元。為此,鞍鋼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大型鋼鐵基地,被譽為祖國的鋼都。
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一五計劃時期(1953年底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形成了.翌年7 月 9 日在廢墟上開工,迅速恢復了生產,並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現總佔地面積 176 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 129.19 平方公里。 集團公司擁有 6 座大型鐵礦山、 4 個選礦廠、 1 個煉鐵總廠、 2 個煉鋼廠、 13 個軋鋼廠和焦化、耐火、機械、動力、運輸、建設、綜合利用等輔助配套單位,以及技術中心、設計研究院、自動化公司等科研、設計單位。生鐵、鋼、鋼材的綜合能力均在 1000 萬噸以上。
建國以來,鞍鋼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9 年至 2004 年,鞍鋼共生產鋼 3.21 億噸、生鐵 3.16 億噸、鋼材 2.22 億噸。上繳利稅 835 億元,相當於國家同期對鞍鋼投資的 15.4 倍,並向全國冶金行業輸送技術人才 5 萬餘人。 鞍鋼目前能夠生產 700 多個品種、 25000 多個規格的鋼材產品。全面通過 IS09002 質量體系認證,船用鋼通過 9 國船級社認證,石油管通過 API認證。 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過程中,鞍鋼採用環保新工藝、新技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治理,廠區上空呈現一片藍天。建成了日處理能力 22 萬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每天可回收利用循環水 16.8 萬噸。 加強了礦山排岩場和尾礦壩的生態恢復治理,目前已完成礦山復墾面積 155 公頃,植樹 60 萬株。廠區綠化面積達到 34.2 %。鋼鐵主體通過 ISO14000 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 OSHMS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認證,鋼材產品按國際和國際先進水平標准組織生產有了可靠保證。
1995 年以來,鞍鋼按照「改革、改組、改造、加強企業管理」的要求,不斷深化企業改革,形成母子公司體制框架,現代企業制度初步建立。不斷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成立了鞍鋼集團新鋼鐵有限責任公司;創建了鞍鋼新軋鋼股份有限公司,其股票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不斷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老企業技術改造新路子,主體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塗板、冷軋硅鋼的完整產品系列。鞍鋼成為國內能夠生產轎車面板的少數鋼鐵企業之一和全球最大的集裝箱鋼板供貨企業。
建精品基地,創世界品牌,是鞍鋼人在市場經濟的錘煉中形成的堅定的經營理念和不懈的追求。到 2006 年,形成以汽車板、家電板、集裝箱板、管線鋼、冷軋硅鋼等為主導產品的 1600 萬噸鋼精品板材基地;到 2010 年前,使鞍鋼整體規模達到 2000 萬噸鋼以上,成為世界一流鋼鐵企業,進入世界 500 強。
該企業在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發布的2006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三十一,2007年度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八。

⑦ 渾河知識

我國叫「渾河」的河流共有兩條。 圖片所示為發源於撫順市之渾河.

1.遼寧渾河
渾河,是縱貫遼寧省東部和中部的著名河流,長368公里,古稱瀋水,又稱小遼河。她發源於撫順市東部,自東向西,依次流經清原、新賓、撫順、沈陽、遼中、燈塔、遼陽縣、台安、海城、大窪、大石橋、營口等縣市境內,最後於營口市西西炮台注入遼東灣。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灣甸子鎮滾馬嶺是沈、撫兩市母親河——渾河的發源地。著名的渾河源頭位於滾馬嶺下,那裡的景色更為清新恰人。相傳,唐朝大將薛仁貴片東時路過這里,因貪戀眼前的景緻不慎滾馬,「滾馬嶺」由此得名。一路尋來,林間常有水聲相拌,但臨近源頭,一切卻歸於沉寂。惟見源頭石下,一冽清泉緩緩流出。遊人至此,常生疑意:何以這涓涓細流,意養育了萬千兒女?環視山間,答案自生。那碧波萬頃的林海,才是這水得以萬古常流的不竭源泉。源頭之下,積水成塘。林蛙常集,錦鱗游泳,一幅絕美的自然圖畫。 這就是渾河。
標本兼治見成效
前些年,沈陽境內渾河沿岸大大小小數十個排污口持續排污,在環境監測公報中可以看到,氨氮和COD的指標很高。「除自然因素如北方平原河流天然凈污能力差等原因外,沿河工業污染物的排放是造成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遼寧省環保局的一位負責人介紹說,「沈陽造紙、釀造、制葯、印染、化工等重污染行業多,河流治污的壓力非常大。」
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許多河流的治污就這樣反反復復,多年不見成效,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治標不治本。遼寧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吳世傑說:「沈陽一開始就以標本兼治為治理渾河的出發點,力度大,效果好!」
渾河在沈陽境內的37個排污口,在2001年內被全部掐斷。「我們不是簡單地將排污企業搬離市區或渾河岸邊,那樣做盡管能使河水在短時間內變清,但對於治理工作起不到根本的作用,它們在這里不排了,轉移到其他地方還不是一樣?」沈陽市環保局副局長孟宏說。
排污企業不能批新項目,這是沈陽在治理渾河污染中採取的一大舉措。孟宏說,沈陽嚴格限制審批新增污染物排放項目,對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堅決不批新項目。
與此同時,沈陽開始大規模興建污水處理廠。
2001年,按照城市污水處理及利用規劃,沈陽市在東部地區建設了滿堂河生態型污水處理廠。
該工程是沈陽地區第一座採用人工濕地技術進行污水生態處理的示範工程,改善了沿岸生態環境。
到目前,沈陽建成和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已達12座。今年,沈陽市還將啟動南部50萬噸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建成並運行西部、渾南、輝山污水處理廠,推進遼中、新民、新城子等郊區縣污水處理廠建設,日處理量在120萬噸以上,使沈陽的污水處理率超過70%。
調產治污巧結合
渾河流經遼寧中部城市群,這里傳統的重工業相對發達、人口稠密,渾河基本上成為沿岸城市廢水排放的主要渠道。同一河流幾十公里之內就流經兩座或幾座城市,上游城市排入的污染物還未能完全稀釋凈化,即進入下游城市河段,又接受下游城市排入的廢水,造成環境污染的疊加。遼寧大學教授蔣志學指出,「多個城市對渾河污染的疊加效應,必然會增加治理的難度。」
據了解,長期以來,沈陽的工業企業中,礦業、造紙和紙製品行業、化工、黑色冶煉等6個行業排放的廢水占工業廢水總排放量的60%,排放的化學需氧量和石油類污染物分別占各自排放總量的47%和46%。這6個行業正是造成沈陽水體污染的主要行業。
對於一些老工業城市來說,工業既是城市的根基,又是污染的重要來源;既要改變城市污染的現狀,又要把工業經濟搞上去,似乎是個難解之題。沈陽沒有片面地把治理污染和發展經濟對立起來,而是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治理污染的同時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減少對河流的污染。
沈陽在治理污染的同時,向原有產業結構「開刀」,實現產業升級。一方面按照有進有退的原則,大規模整合相關產業,集中發展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據統計,5年來全市共關停、搬遷污染嚴重和效益低下的企業600家,有120餘家企業實現清潔生產。另一方面沈陽市確定從重化工業城市向生態城市轉變的發展定位,在城市空間布局上進行了重新規劃和調整,目前沈陽的產業布局已形成主城區外四個方向的空間發展戰略。
區域協調共治理
孟宏分析說,「治污不是沈陽或哪一個城市能獨自承擔的任務,渾河沿岸的城市需要攜起手來,共同努力。」
「局部地區治理成果很容易因其他地區來水水質受到影響。
渾河污染治理要求全流域採取共同有效行動,上下游協調聯動,效果才會好。」吳世傑對此也有相同的看法。
就說撫順吧,它位於渾河流域上游,近年來經濟快速增長,污水的排放量也在不斷上漲。單一個撫順特鋼,每天就排放出2萬余噸的工業廢水,使渾河撫順段、沈陽段部分地區水污染嚴重超標。而位於渾河入海口的營口,多年來就守著河水喊「沒水吃」,原因正在於渾河營口段水體已基本喪失使用功能。
「同在遼河邊,共飲遼河水」。2005年在沈陽舉行的遼寧中部城市群書記市長聯席會議上,由沈陽牽頭,鞍山、撫順等7城市共同簽訂了《遼寧中部城市群(沈陽經濟區)水環境綜合整治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准備聯手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遼寧中部7城市分布於遼河、渾河、太子河、大遼河四大河流兩岸,同屬遼河流域。
「遼寧中部7城市將設立『遼寧中部城市群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制度,指定專門的聯絡員,來統一協調,同時要研究具體的懲戒考核機制,使多城市協作治理河流污染能真正見到實效,避免流於形式。」遼寧省環保局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了解,7城市還將成立環境監測聯合體,開展流域環境質量聯合監控。隨著大家共同努力,渾河水徹底變清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說到沈陽的五里河(這是個地名),喜歡足球的人都知道,五里河體育場。那裡是中國球隊沖進世界盃前的比賽場地,也就是2002年的世界盃,中國隊從這里走向世界。第一次出現在世界盃的舞台上。這一年的FIFA2002電腦游戲,在製作的時候,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國旗,飄在了FIFA足球游戲的世界盃中。可惜我不是球迷,那場比賽我沒有看,但我知道很多人在那晚,興奮得徹夜未眠。
從北向南行進,五里河公園就坐落在體育場的南邊,沈陽人如果知道萬豪酒店的話,那麼到了萬豪的時候,這個公園離的也就不遠了。我知道渾南有條河的時候,是我離開職業學校的某一天。因為家在城市的東面,而這條河則在南面。那天我帶了簡易地圖,倒了N次趟的車,又走了將近7、800米左右,才看到一座跨河的大橋——長青橋。遠遠的我已經能感覺到風的強烈和空氣的清新,當渾河躍入我視野的時候,人已經站在長青橋上了。
大片的綠地和空曠的視野,讓人從精神和心靈上都感到愉悅。沈城西邊的高樓屹立在遠方,近處的綠地更是芳草如茵。而那條河,看著她由東向西,淌過腳下的城市,生機勃勃的奔流而去時,心中所有的煩憂也都消散待盡。當我第一次見到那條河的時候,我就戀上了她。後來就常常一個人去那裡,因為那個時候,公園的整個規劃還沒有完成,所以從長青橋到渾河橋這段沿岸距離,還有很多地方正在施工。而我就是在條件還很惡劣的時候,也常常往那裡跑。我把那裡當成自己的小小天堂,因為是公共場所,所以只要我願意,整個公園都是我的。所以說,「人有的時候換個角度看世界,你會發現世界待你一點也不吝嗇。」
除了一些零散的市民,在悠然自得的釣魚外,基本上看不到向我這種『傻了吧唧』找感覺的人。所以五里河公園完善前的景色,也並不是人人都有機會看得到的。我很幸運,在遊人紛至沓來前,看到了最初的她——渾河。
《渾河岸邊--- 一個人》詩/鹿爾
翠柳彎腰遮烈陽,
兩岸護堤碧波響。
單鳥飛過點水去,
只留情侶笑遠方。
《渾河岸邊--- 還是一個人》
一人張望一人唱,
一波拍岸一波響。
雖是城市新綠處,
卻也無數好風光。
《渾河岸邊--- 就是一個人》
新橋在建舊橋新,
風水鳥蟲混其音。
獨自遊走無需伴,
一朝春色洗煩心。
2.山西渾河
桑乾河支流。位於中國山西省北部。發源於渾源縣恆山北端。先西南流,出山後進入河谷平原改東北向流,至懷仁縣新橋鎮附近入桑乾河。上游流經黃土區,河水含沙量高故名。下遊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穩,河道彎曲,兩岸地勢平坦,是重要的農耕區。上游建有恆山水庫。

⑧ 十三陵中,康熙皇帝在哪個陵啊

十三陵是明朝的

明朝共十六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建都南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死後葬於南京鍾山(紫金山)的明孝陵。第二代惠帝朱允Χ在「靖難之役」中下落不明,沒有陵墓。第三代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死後葬於北京昌平區的天壽山下。從成祖朱棣到思宗朱由檢,共十四帝。只代宗朱祁鈺死後因英宗朱祁鎮復辟,將朱祁鈺以親王禮葬於北京金山口;後其子憲宗朱見深為父復帝號,在原地擴建景泰陵。除此之外其餘十三帝全葬於京郊天壽山下,總稱十三陵。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曾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制上是一個重大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明皇家陵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人類,它作為一項獨特的文化遺產,帶著中國人民的驕傲與自豪,走進《世界遺產名錄》。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迄今已近700年的歷史,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始營建,次年葬入馬皇後。馬皇後謚號「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年)主體工程建成,朱元璋死後葬入。整個陵園建設持續到永樂十一年(1413年)方告結束,前後歷時32年。陵園位於南京市鍾山(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素有「鍾阜龍盤,石城虎踞」之說,是朱元璋自選「壽宅之地」。當初佔地廣大,北起鍾山,南至孝陵衛,東起靈谷寺,西至城牆,陵垣周長達45里。孝陵建築頗具特色,陵垣內遍植松柏十萬株,放養馴鹿數千頭。其總體布局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孝陵引導部分,即隨山就勢彎曲成「S」形的神道,從下馬坊起,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門、紅門和西紅門(此兩門已毀)、西方城(即「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亭),到石刻為止。石刻由十二對石獸、一對石柱、四對石人和一座欞星門組成。隨著山巒的起伏排列成一條長約800米的神道石刻,均為整塊石料雕鑿而成,線條粗獷,生動奔放,是明皇陵寢石刻中最成功之作。第二部分是陵的主體建築,從石橋起,包括正門、碑亭、享殿、大石橋、方城、寶城。原中門和門內左右有廊廡30間,門內外有御廚,左有宰牲亭,右有具服殿(都已毀壞)。享殿僅存須彌座台基和清同治時建的一座殿堂。方城是寶城前面的一座建築,它是用條石砌成的堅固建築物,就是地下宮城象徵性的城門,中央有隧道,自下而上54級台階,方城的上部建有明樓,樓頂早已坍毀,現僅存大門四壁,還可以看出當年的氣勢。寶城又叫「寶頂」,為一約400米直徑的圓形土丘,上植松柏,下為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墓穴。

明孝陵的神道、祭享區和內宮區三殿式的布置方式成為北京十三陵的樣板。只是十三陵的神道合而為一,由十三座皇帝陵共用,但每陵分設另兩區則與明孝陵大同小異,所以明孝陵開創了明清500年間皇家陵寢形制的先河。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三面環山的小盆地內。北為天壽山龍脈,東莽山、西虎峪分列兩側,群山聳立,南面長龍山與卧虎山相峙而立,中部明堂廣大,一帶平原,並有曲水環抱,山清水秀,是一塊地地道道的風水勝境。陵區從永樂七年(1409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前後營建230多年。整個陵區南北約9公里,東西約6公里,佔地面積約40平方公里。結合自然地形,形成一個環抱內收的完整環境,其布局與明北京城布局非常相似。十三陵面向主體陵寢———長陵,形成十分強烈的中軸線,其他十二陵呈弧形排列。東北為景陵、永陵、德陵;西北為獻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慶陵;西南為昭陵、定陵、思陵。彼此相距四五百米至千米不等,組成一個巨大的陵園。整個山谷之內的體積,都被利用起來,作為紀念已逝的皇帝。建築具有宏偉壯觀的唐宋代特色,承襲明孝陵的格局,陵域外圍是12公里城堞堅厚的陵垣,內部各陵與大環境密切融合,各居一山之下,中有神路溝通,形成主次分明的氣勢宏大的整體,既講統一協調,又追求各陵自成一體。這樣集中的陵墓群,是史無前例的。陵區統一入口處是一座5門6柱通闊28.6米、高14米大型漢白玉石牌坊,然後進入共用的神道,經大紅門、碑亭、石像(共18對——馬、獅、駱駝、象、文臣、武將等),至龍鳳門共長2.6公里,由龍鳳門至十三陵的中心即長陵有4公里。十三座陵是逐漸建成的,除面積大小、建築繁簡有異外,其建築布局、規制等基本一樣,均呈長方形,後面有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築自石橋起,依次是陵門、碑亭、欞恩門、欞恩殿、明樓和寶城。

明成祖朱棣的長陵是十三陵的主陵,是十三陵的典型代表,佔有顯著的地位。長陵營建了18年,是十三陵建築體系中最大的一座,在十三陵中保存較為完整。它以宏偉的地面建築著稱,建築體系非常完備,地面建築基本仿照並超過南京太祖的朱元璋的明孝陵,建築風格凝重而深沉,雄偉肅穆,氣度非凡。長陵有三個院落,第二進院中的欞恩殿是十三陵所有建築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國唯一一座本色楠木巨殿,幾乎可與故宮太和殿相媲美,長66.75米,比太和殿長3米,進深29.3米,三層石階台基高3米,面積達1956平方米。殿內32根金絲楠木明柱,中間最大的4根直徑達1.17米,高14.3米。用料之精,構築之巧,舉世無雙。其寶宮直徑達300米,為明十三陵之冠。

規模中等的永陵雖不及長陵,但構造精美細致,三進院落的享殿七間,兩廡配殿各九間;明樓保存較為完整,在十三陵中稱冠;牆垛用花斑石玉砌築,斗拱、飛檐、檐椽、額坊都為石刻。昭陵也有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平面布局嚴謹,施工精細,依山勢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地面建築最為完整。定陵地下墓室建築,修在地下27米深處,建築面積1195平方米,採用全石拱結構,自建成迄今500多年,無一石塊沉陷塌落,周圍排水良好,地宮內無積水,足以證明建築與施工技藝之高超。十三座陵中最小、最簡陋的是思陵,崇禎帝死後,起義軍將其同周後和田妃簡單埋葬,清順治時在十三陵替他修建了碑亭、享殿和配殿。

陵墓作為皇帝死後的宮殿,地宮內隨葬品極其豐富多彩,彌足珍貴。僅以定陵在1956年的發掘中,出土文物就有3000件,有金銀器皿、玉器、瓷器、紡織品等。其中萬曆帝朱翊鈞的金冠和皇後的鳳冠極為精緻與絕妙。金冠用金絲編織而成,重一斤三兩三錢,其頂盤上有一對金龍戲珠,鳳冠有兩頂,都是金絲纏制的龍鳳,冠上有100多塊寶石和5000多顆珍珠,此外還有百子衣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明代手工藝的高超技藝。其他尚未發掘的地宮,相信也還會是珍寶繁多、文物薈萃。
新中國成立後,明孝陵和十三陵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繼對長陵、獻陵、景陵、永陵、昭陵等陵墓建築進行了整修,陵寢四周濃郁的林木和院內精心培植的花卉,把陵園裝點得分外漂亮。1956年考古發掘了定陵寶宮,建成定陵博物館,於1959年9月26日同長陵等正式對外開放。1981年為了集中統一領導,成立了十三陵特區辦公室。1982年11月8日,國務院又將十三陵審定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十三陵被列為世界之最。清乾隆年間,昭陵(穆宗朱載垕)有過拆大改小的修繕,原有建築已殘損不整。1985年特區辦依明代遺存地基,按照明代建築風格進行了全面復原性的修建,並於1990年9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近年來,特區辦以自籌資金為主,國家投資為輔,對殘損陵寢進行搶救性修舊如舊工程。德陵(熹宗朱由校)始建於1627年9月,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曾進行過一次修建,歷經200餘年風雨侵蝕,已變得殘破不堪。2002年3月起,斥資3800萬元,分兩期工程修復。一期為方城、明樓、啞叭院、寶城牆和排水系統;二期為石橋、三座門、殿宇台基和陵牆。現已完成,暫不對外開放。此外,擬從2003年至2008年,用六年的時間,將再投巨資,對景、裕、茂、泰、康、永等殘損嚴重的陵寢進行復原性搶修。

特區辦注重對陵區的環境治理。現已建成日處理能力達700噸,應用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工藝的定陵污水處理廠。污水經六道工序處理後,排入河道,可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准。它既改變了陵區內的水環境,也改變了陵外周邊的水環境。

為了保護十三陵這一人類之寶,避免超載運轉所造成的人為破壞,經主管部門審批,今年又實施了門票價格調控辦法,分淡旺兩季,適當提高門票價格。

明孝陵和十三陵,本應在2000年11月份,在澳大利亞凱懸斯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審議通過的《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項目一並列入「名錄」。但是由於十三陵陵區周邊環境零亂,商業網點過多,陵區周邊非自然景觀及民居所佔面積過大,明顯與陵寢區域整體氛圍不甚協調等原因而被推遲。本想在2002年力爭列入,但又趕上世界遺產委員會更改審定程序,故明孝陵和十三陵的「申報」一再拖延。為此,十三陵特區辦在進行了多年的加固和保護的基礎上,申報遺產前投入1.7億元,本著保護工作要基本符合真實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堅決地執行「在世界遺產地必須設立保護范圍和緩沖區的決定」。在2002年8月中旬圓滿地完成了下述9項工作:①拆除陵區內石碑坊至十三陵公路中心線兩側30米以內所有建築物;②拆除十三陵多陵寢周圍50米內的民房及其他建築物(①②兩項合計拆遷面積達8萬平方米);③十三陵公路兩側統一安裝總長度3萬米的鐵制圍欄;④拆除一切違章和不規范的廣告牌68塊,將25塊廣告牌按國際標准統一規格進行更改顏色;⑤新修築萬娘墳至思陵的公路3340米;⑥拆除已開放的陵園神路等景區內的商業攤亭等42處,計4000平方米;⑦定陵廣場地面改鋪設青磚及漢白玉石礓磋;⑧新建十三陵旅遊商品購物中心,將露天外賣和不規范的攤點全部移入中心內經營;⑨大力綠化、美化陵區環境。

2001年12月30日迎來了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的第一階段的評估、考察;2002年2月1日經世界遺產中心的評定審議,同意將明孝陵、十三陵申報立項;2002年8月底,世界遺產中心的專家又進行第二階段的評估考察;2003年明孝陵和十三陵,終於邁進了世界遺產門檻。

1955年10月由吳晗、郭沫若、範文瀾、鄧拓、沈雁冰等人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發掘明陵墓。批准後,成立了長陵發掘委員會,由29歲的趙其昌任發掘隊長,鄭振鐸指導工作,1956年5月開始先試掘定陵。從定陵寶城內側開了寬3.5米、長20米的第一條探溝。3個月後,發現了隧道的一端。這是由兩道大牆夾著的露天大道,梓宮過後又用黃土回填。在明樓西面又開了寬10米、長30米的第二條探溝。1956年9月3日,當挖到7.5米深時發現了一塊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樣。對此碑的看法意見不一,但根據石碑所指,在1957年5月於隧道盡頭,發現了一堵大牆,當是金剛牆。牆上有凹痕,顯然是門的痕跡。拆開缺口,順繩下去,除地面上散落的料珠及鋪地的木料外,無他物,此處肯定不是地宮。發掘者稱其為隧道券。隧道券為磚頂拱券,一端有兩扇大石門,九排門釘,獸首銜環,潔白光潤,裡面頂著「自來石」。工人僅用鐵絲和木條,不到5分鍾就巧妙地把沉睡了337年的地宮打開了。

通過發掘定陵,證明定陵地宮中沒有傳說的傷人機關。定陵地宮中,沒有傳說中的把營建皇陵者埋在墓穴中的事情。明十三陵中,只有長、獻、景三陵墓有人殉葬,殉葬者不入地宮而入「井」。陵區之東西二井葬朱棣妃16人,朱高熾妃5人、朱瞻基妃10人。其他陵墓雖然也有殉葬者,但為掩人耳目,而不載入史冊。

目前只試掘了定陵。定陵的發掘報告,經過33年後,於1989年才整理出來。當時聯名報告者均已作古,發掘負責人只剩隊長趙其昌一人健在,且已退休.

下面是清朝的皇陵: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入關以後,十個皇帝,除末帝溥儀沒有設陵外,其他九個皇帝都分別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園。由於兩個陵園各距北京市區東、西一百里,故稱"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西二陵在規制上基本沿襲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設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聖德神功碑",而清東、西二陵中則有數通。陵園的布局與明代相比也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隆恩門、東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後和嬪妃的園寢。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與歷代帝王陵園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響也較大,在陵寢發展史上處於突出的地位。中國勞動人民富裕清東陵、清西陵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是祖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遠祖的永陵,統稱"清初三陵"。 清入關前的陵寢建築即發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又有獨具特色的地方風格。與入關後的清東、西二陵不同,它突出地將陵區的自然風光和封建城堡式的建築布局相結合,陵區充溢著古樸、肅穆、神秘的氣氛。

永陵

永陵是努爾哈赤的遠祖、曾祖、父親、叔父及其妻子的墓地。努爾哈赤在遼寧省新賓縣內。背依啟運山,前臨蘇子河,與煙囪山隔山相望。永陵陵園較小,但景深開闊,風光旖旎,猶如點綴在萬山叢翠中的一片紅葉。

陵園四周繞以紅牆,南門內橫排四座碑亭,碑石#立,碑文洋洋數千言,均是為祖先歌功頌德的溢美之詞。碑亭往北是啟運殿。啟運殿是祭祀謁拜祖先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黃琉璃瓦頂,殿內四壁嵌飾著五彩琉璃蟠龍,殿堂供設暖閣、寶床和神位,殿前還有焚#樓。啟運殿往北是寶城,城中陵冢環列,均為平地起封,封土下為地宮,其中多為拾骨遷葬,可能還有衣冠葬。永陵陵園原有老榆樹一株,乾隆皇帝曾東巡到永陵,為之作《神樹賦》,並御筆親書,刻碑石於配殿之中。

永陵在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小,因為葬者生前都沒有當過皇帝,也沒有稱過汗,只是祖以子顯而已。

福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陵墓,又稱"東陵"。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東郊的丘陵地上,前臨渾河,背依天柱山。萬松聳翠,大殿凌雲,山陵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獨具風格。

福陵面積達十九多萬平方米。陵園兩側分布著下馬碑、石獅、華表和石碑坊。門內蒼松林立。進入陵門,地勢逐漸升高,一條一百多級的石階在蒼松之間斗折蛇行,盤山而上,具有"山勢峻拔,蹬道層折,深邃高聳,幽冥莫測"之感。攀上台階,穿過石橋,迎面便是碑樓。碑樓內豎立由康熙親自撰文的"大清福陵聖德碑"一通。碑樓後是一座古城堡式的方城,這是#拜祭祀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清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祭祀祖先,每年祭祀活動多達三十多次。祭祀分為大祭、旁祭、小祭和特祭四種。大祭在每年的清明、中秋、冬至和立春舉行。旁祭是在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忌辰舉行。小祭在每月陰歷初一和十五舉行。特祭是遇國家大典的臨時祭祀。祭祀所用物品都有一定規格和數量。順治年間規定,大祭用牛、羊、豬各一頭,獻果酒、點香燭,焚#,祝詞,行大禮。清中葉以後,流民起義不斷,清朝統治者為了求救於祖先"在天之靈",保佑大清統治的穩定,進一步擴大了祭祀的規模。大祭祭品增加到牛二頭、羊四隻、面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僅祭祀富陵就用銀五萬兩。

福陵川水縈繞,高山似拱,幽靜肅穆。紅牆黃瓦的陵園建築掩映於松海蔥郁、藍天白雲之間,巧妙地將山陵建築融會於山光水色之中,極為優美和諧。解放後,福陵經過修繕,再添新姿,成為人們訪古游覽的勝地。

昭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是清黃太極的陵墓。昭陵陵山為人工推造而成,號稱隆業山,佔地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

整個陵墓可分為兩個部分,從下馬碑到大紅門是一個部分,下馬碑在陵區的最前面,碑文用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鐫刻著"親王以下各等官員至此下馬",以顯示陵區的神聖和庄嚴。

陵區的第二部分是大紅門到方城。大紅門上鑲有五彩琉璃蟠龍,門里有石雕華表和六對石獸,雕刻非常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石馬"大白"和"小白",據說是仿照皇太極生前心愛的兩匹坐騎雕琢而成,英姿勃發,大可以和唐太宗昭陵六駿相媲美。

陵區第三部分是龐大的方城和後面的寶城,這是陵園全部建築的主體。方城內的隆恩殿是供奉神牌和祭祀的地方,庄嚴肅穆。在明樓上立有"太宗文皇帝之陵"石碑一通。方城的四隅建有角樓,把清初城堡式建築藝術和中國傳統的陵園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寶城的中間有半月型的寶頂,就是埋葬皇太極和皇後的地宮,北依窿業山,氣勢壯觀。

清東陵

清東陵在河北省尊化縣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關以後營建的最大的陵墓區。整個陵區劃分為前圈和後龍兩部分,前圈是陵園建築區,後龍是襯托山陵建築的北隅,范圍很廣。

東陵背依昌瑞山。歷史記載,這塊地方是由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清入關之後,有一次順治皇帝狩獵,偶然來到昌瑞山下,停轡四顧,驚嘆道:"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說完就取出佩仍向遠處,對侍臣說:"落處定為穴。"由此開辟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陵墓區。清東陵的陵園布局以孝陵為中心,東邊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邊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和咸豐皇帝的定陵。陵園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個皇帝、十五個皇後,還有很多皇貴妃、貴人、常在、答應、格格、阿哥等。

孝陵

孝陵在昌瑞山的主峰下,是順治皇帝的陵墓。

孝陵是清東陵的主體建築。陵園前矗立著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漢白玉製成的。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和各種旋子大點金彩繪飾紋,刀法精湛,氣勢雄偉,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緊靠石牌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也是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牆迤儷,肅穆典雅。門前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石碑。

穿過大紅門,迎面是碑樓。碑樓中立有兩通高大的"聖德神功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鐫課著順治皇帝一生的功績。它是清初政治、軍事的一個側面,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滿清統治者入關後統治政策的方略和順治其人。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間,,三門六柱三樓,彩色琉璃瓦蓋,龍鳳呈祥花紋裝飾,富麗多彩。顯示了神道的悠遠和風光的優美。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近百座石橋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橋身全部用漢白玉石拱砌而成,選料奇特,如果順欄板敲擊,就會聽到五種音階金玉般的聲響,人稱"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巍峨的隆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為了推崇皇權,清朝統治者不惜工本,極力裝修隆恩殿,金龍環繞,富麗堂皇。

裕陵

清東陵中地宮情況,以乾隆的裕陵最有代表性。

裕陵地宮是拱券式結構,全部用雕刻或加工過的石塊砌成,布滿了與佛教有關的各種經文和圖飾雕刻,猶如一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內盡管圖文繁多,但是並不顯得雜亂,相反給人一種相互襯托,渾然一體的感覺,充分反映了清代石雕工藝水平的高度發展。

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的定東陵是我國現存規制豪華,體系比較完整的一座皇後陵寢建築群。

定東陵一直修建了十年。但慈禧總覺得不稱心,不惜勞民傷財,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隆恩殿氣概非凡,金碧輝煌,使人彷彿進入黃金世界。殿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盤玉柱,用極為珍貴的黃花犁木構成。金龍用彈簧控制,龍頭龍須可隨風搖動,金光閃閃,似真龍凌空,扶搖直上。隆恩殿前有龍鳳彩石,慈禧役使工匠用突雕的手法,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一幅金鳳戲龍的景象,充分反映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到用心。

慈禧定東陵地宮比乾隆更為奢華。地宮珍寶不計其數。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一顆夜明珠,能分開合攏,分開透明無光,合攏時透出一道綠色寒光,夜間百步之內可以照見頭發。 直到地宮封閉前夕,還不斷往裡面安放各種稀世珍寶,奢華之極,駭人聽聞。

清西陵在河北易縣城的永寧山下,東距北京市一百二十多公里,是清入關後營建的又 一處規模較大的陵墓區,也是歷代帝王陵園建築保存比較完整的一處。陵域北起奇峰嶺,南到大雁橋,東自梁各庄,西止紫荊關,方圓八百平方公里。

陵區內共有帝陵四座:雍正帝泰陵、嘉慶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光緒帝崇陵。還有不少後陵、妃陵、公主墓等。清西陵的開辟始於雍正皇帝。

清西陵還有一座沒有建成的帝陵,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曾歸葬八寶山公墓;據報載,1994年,傅儀的骨灰又葬入清西陵。

泰陵

根據"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制度,雍正本應當隨父葬,但雍正卻另闢兆域,在距離東陵數百里以外的易縣營建泰陵。其原因,傳雲他篡改康熙的遺詔,皇位得之不正,心懷內疚,因而不願葬在其父之旁。

泰陵的建築歷時有八年。泰陵是清西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墓,也是西陵陵園的核心部分。前後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一條寬達十多米、長五公里的神道,通貫陵區南北。神道兩側的石像生有石獸三對、文臣一對、武臣一對。泰陵石像生採用寫意的手法,以濃重粗大的線條,勾劃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綉花的線刻,表現細節、花紋。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到的雕刻技法。

神道北延,是泰陵神道碑亭。碑亭內矗立著一通用滿、漢、蒙三種文字鐫刻的雍正皇帝謚號的石碑。碑亭北是東、西朝房,是製作和存放蔬菜、瓜果、點心的膳房。東、西朝房北,過隆恩門就是泰陵的主體建築--隆恩殿。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祝板的地方,西殿為喇嘛念經的場所。正殿在正中的月台上,巍峨高大。殿內明柱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坊裝飾金線大點金,金碧輝煌。

慕陵

慕陵是道光皇帝的陵墓,是清西陵中最西的一座帝陵,形制別具一格。

根據清代規制,帝名陵名一般是由後代皇帝敬定的,但是慕陵的陵名據說是道光皇帝親自擬定的。他臨終前曾說:"敬瞻東北,永慕無窮,雲山密邇,嗚乎!其慕與慕也",而後把諭旨存放在大殿的東暖閣。道光皇帝死後,咸豐即位,重讀遺詔,見"其慕與慕也"一句,心領神會,於是命名為慕陵。

慕陵在清代帝陵中,規制最為簡約,沒有方城、明樓、地宮和神德神功碑、華表及石像生,但工程質量堅固精細。隆恩殿都是用金絲楠木構造,不施彩繪,以蠟塗塘,精美異常。整個天花板上,都用香氣馥郁的楠木以高浮雕的手法,刻成向下俯視的龍頭。眾龍吞雲噴霧,栩栩如生,使人們走進殿內彷彿置身於"萬龍聚會、龍口噴香"的藝術境界。

慕陵的圍牆不掛灰、不塗紅、磨磚對縫,干擺灌漿,牆頂亦以黃琉璃瓦覆蓋,灰黃相映。隨山勢起伏,把殿亭、寶頂環抱在陵牆內,顯得清明、肅穆。尤其龍鳳門前二棵枝葉繁茂,造型獨特的迎客松,為慕陵增添了詩一般的韻味。一棵主幹微斜,枝葉向上呈圓形,邊緣翻卷,形似彩盤,猶如侍女頂盤祭奠,另一棵彎腰頷首,彬彬有禮,象在恭謙地迎接來客。

崇陵

崇陵是光緒死後,開始修建的,到清朝滅亡時尚未建成,後由大臣梁鼎芬向遜清遺老捐集款項繼續修建,得以完成。

崇陵地宮雖規制並不宏大,但工料之精、耗銀之多也是相當可觀的。墓道有四重石門,每重門由兩扇整雕的清白玉石合成。上面有菩薩浮雕一尊,菩薩頭帶佛冠,身披袈裟,足登蓮花座,善心善面地恭身挺立在石門上,護門念經。

地宮內床為青石雕成的須彌座,上面左右並排停放著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後的棺槨。棺槨四周鐫刻有藏文和梵文經咒。隆裕後棺蓋頂有一幅精美的石雕線刻畫。整個畫面布局緊湊,造型生動,刀法精細,線條鍍金。

崇陵地宮曾被盜掘,當年盜墓留下的殘跡還在,四重石門洞開,光緒皇帝的棺槨被用刀斧鑿成一個大洞。隆裕皇後的棺槨蓋也被撬開,隆裕皇後口中的珠寶被盜賊取出,地宮內隨葬物品被洗劫一空。盜賊為發現光緒皇帝的棺槨底下的"金井",中國考古工作者,從中掘出珍珠、翡翠、玉石、子母鐵球等珍貴文物二百多件。

清朝除了傅儀都有陵墓應該有12個,算順治前的 !

⑨ 告訴我乘車路線。急。

你都不說你在哪裡,就問怎麼去。
反正不管地鐵還是公車,都是烈士陵園,下車了,就在方圓100米范圍內,找不到隨便問路人。

閱讀全文

與大石橋污水處理廠超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污水處理乳化劑多怎麼處理 瀏覽:672
遵義污水處理器怎麼選 瀏覽:94
不銹鋼礦化水處理器騙 瀏覽:617
污水處理曝氣風量怎麼算 瀏覽:331
氨基烤漆樹脂 瀏覽:309
怡寶飲水機桶裝水多少錢一箱 瀏覽:627
凈水器怎麼挑選合格 瀏覽:39
凈水器加什麼可以除垢 瀏覽:915
edi公司編號是什麼意思 瀏覽:247
離子交換樹脂填充的柱子 瀏覽:478
凈水機的水有股鹹味哪裡的問題 瀏覽:62
在線取樣過濾器 瀏覽:491
恆溫壺與凈水器哪個用來充奶 瀏覽:518
用半透膜過濾區分膠體 瀏覽:477
過濾推動動力 瀏覽:772
液相色譜過濾完為什麼要超聲 瀏覽:891
凈水器硬插轉2分彎頭怎麼用 瀏覽:747
海石灣污水廠在哪裡 瀏覽:901
別克英朗gt的機油濾芯什麼顏色 瀏覽:726
明礬家庭凈水怎麼使用 瀏覽: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