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處理工藝流程是什麼
水處理工藝流程為:
1、一級處理—機械處理工段:
機械(一級)處理工段包括格柵、沉砂池、初沉池等構築物,以去除粗大顆粒和懸浮物為目的,處理的原理在於通過物理法實現固液分離,將污染物從污水中分離,這是普遍採用的污水處理方式。
2、二級處理—污水生化處理:
污水生化處理屬於二級處理,以去除不可沉懸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有機物為主要目的,其工藝構成多種多樣,可分成生物膜法和活性污泥法(AB法、A/O法、A2/O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等多種處理方法。
3、三級處理—對水的深度處理:
將經過二級處理的水進行脫氮、脫磷處理,用活性炭吸附法或反滲透法等去除水中的剩餘污染物,並用臭氧或氯消毒殺滅細菌和病毒,然後將處理水送入中水道,作為沖洗廁所、噴灑街道、澆灌綠化帶、工業用水、防火等水源。
(1)化水處理的過程擴展閱讀:
水處理工藝流程環境的影響:
1、PH值:
活性污泥系統微生物最適宜的PH值范圍是6.5-8.5,酸性或鹼性過強的環境均不利於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長,嚴重時會使污泥絮體遭到破壞,菌膠團解體,處理效果急劇惡化。
2、溶解氧
當環境中的溶解氧高於0.3mg/l時,兼性菌和好氧菌都進行好氧呼吸;當溶解氧低於0.2-0.3mg/l接近於零時,兼性菌則轉入厭氧呼吸,絕大部分好氧菌基本停止呼吸,而有部分好氧菌(多數為絲狀菌)還可能生長良好,在系統中占據優勢後常導致污泥膨脹。
3、溫度:
溫度對微生物的影響是很廣泛的,盡管在高溫環境(50℃~70℃)和低溫環境(-5~0℃)中也活躍著某些類的細菌,但污水處理中絕大部分微生物最適宜生長的溫度范圍是20-3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處理工藝
㈡ 污水處理的6個基本步驟
步驟:
1、廢水首先經過格柵、篩網後流至絮凝沉澱池,為了使處理效果好,在絮凝沉澱池中加入混凝劑,使廢水中懸浮物治理效果更好,混凝加葯也起到調節廢水的作用.絮凝沉澱後的廢水流入預曝氣調節池中。
2、曝氣調節池中通入空氣,起到預曝氣調節的作用.調節均勻的廢水用泵提升到一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中。
3、生化池中安裝充氧效率很高的曝氣頭,並裝入浮動填料,實踐證明該項技術對COD和BOD有較高的去除效率.一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中廢水自流入二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二池採用方法相同。
4、二級浮動填料生化池水自流入斜板沉澱池中.池中加入聚丙烯蜂窩斜管,可大大提高沉降效率,另外水力負荷高,停留時間短,佔地面積小。
5、混凝沉澱池與斜板沉澱池沉澱污泥排入污泥濃縮池中,然後經污泥脫水機械脫水。
6、斜板沉澱池排出的水流入清水池中,經檢測後外排。
(2)化水處理的過程擴展閱讀:
處理方法:
1、按作用分:污水處理按照其作用可分為物理法、生物法和化學法三種。
(1)物理法:主要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的非溶解性物質,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化學性質。常用的有重力分離、離心分離、反滲透、氣浮等。物理法處理構築物較簡單、經濟,用於村鎮水體容量大、自凈能力強、污水處理程度要求不高的情況。
(2)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功能,將污水中呈溶解或膠體狀態的有機物分解氧化為穩定的無機物質,使污水得到凈化。常用的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法處理程度比物理法要高。
(3)化學法:是利用化學反應作用來處理或回收污水的溶解物質或膠體物質的方法,多用於工業廢水。常用的有混凝法、中和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等。化學處理法處理效果好、費用高,多用作生化處理後的出水,作進一步的處理,提高出水水質。
2、按處理程度分:污水處理按照處理程度來分可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三級處理。
(1)一級處理主要是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物質,常用物理法。
(2)二級處理的主要任務是大幅度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物,BOD去除率為80%~90%。
(3)三級處理的目的是進一步去除某種特殊的污染物質,如除氟、除磷等,屬於深度處理,常用化學法。
㈢ 水的凈化步驟
1、物理過慮
物理過慮只根據過慮精度的大小進行區別,如PP棉、微濾、超濾、納濾、RO反滲透等,其中:反滲透——去除1+離子;納濾——去除2+離子;超濾——10~50納米之間,稱之為納米級過濾,微濾:孔徑小於0.5μm;
2、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方式在工業上用的多,在民用市場目前只用兩種手段:
第一種手段為KDF(即銅鋅合金)——該方式在制水過程中產生電化學反應,先析出鋅,將水中的重金屬結合進去;
第二種手段為軟化樹脂——該方式採用的樹脂為含鈉樹脂,在水中鈉離子不穩定,將鈣、鎂離子集結到樹脂上,使樹脂變成鈣、鎂型樹脂,當樹脂飽和後用鹽將鈣、鎂離子從新置換出來又變成鈉型樹脂。
3、吸附
該方式主要採用的產品為活性炭,吸附物質為水中的砷、錳、有機污染(有機污染不帶極性,水中的異味大多由有機污染造成)等。
水的凈化方法
自然界的水因含有許多物質和細菌,所以是混合物不宜直接飲用,針對水質的不同,需要對水進行凈化處理,常用的水的凈化方法有:
(1)靜置沉澱法:利用明礬溶於水後生成的膠狀物對雜質的吸附,使雜質沉澱,來達到凈水的目的。
(2)吸附沉澱法:用具有吸附作用的固體過濾液體,可以濾去液體中的不溶性物質,還可以吸附一些溶解的雜質,除去臭味。如:有些凈水器就是利用活性炭來吸附、過濾水中的雜質的。經過凈化後的水雖然邊澄清了,但所得的水仍然不是純水。
(3)過濾:把不溶於液體的固體物質與液體分開的一種方法。
(4)蒸餾:根據各物質沸點不同的原理把相互溶解的液體物質進行分離的一種方法。凈化程度相對較高。製取蒸餾水的過程是物理變化。
(5)殺菌:水中含有細菌、病菌。可放入適量的葯物進行殺菌、消毒。如:漂白粉、氯氣及新型消毒劑二氧化氯等。
(6)煮沸:溶有較多含鈣、鎂物質的水是硬水,長期飲用硬水對人體健康不利,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減少或消除硬水的危害。
水的凈化過程
在一個常規的水處理廠內,水被過濾,用化學品處理除去細顆粒,而後用氯消毒。
水源水進入水廠後引入化學處理混合槽,加化學品調節pH值到適於輸送和飲用的標准值,再加絮凝劑,如硫酸鋁或鐵鹽,進行絮凝處去水中非常細小的顆粒,然後快速通過砂濾,或用多介質層(硬煤,砂粒,活性碳)過濾,繼而做輕型氯氣消毒,滅病原菌。流進儲藏罐,用泵打出供用戶使用。
有些水源含有機物濃度較高,通氯消毒會產生致癌物氯代有機物等。因此有些水廠改用臭氧或二氧化氯替代氯進行水消毒。現在越來越多的水廠用活性碳進行水的精加工處理以去除水中的農葯,化學品,以及脫去由它們產生的怪味道和怪氣味。如前文所述,還要控制硫酸鋁絮凝劑的使用,可能的話,用鐵鹽絮凝劑代替之。
提供給用戶的水的質量要求應該是無菌,無有機化學品,無腐蝕性和無水垢。
通過生活在沙表面微生物的生物活動慢砂過濾可去除細菌和懸浮物用泵抽提河裡的水到存儲的水庫中,再讓水慢慢通過細砂層。在砂的表面進行生物加工以去除細菌和懸浮物,最後在消毒的步驟中一些化學品,此外再不用加入任何其它化學品。
附加處理:
有時用戶在水的軟化,硬化,脫錳和脫氟有一些特殊要求,要在水處理流程上加一些工藝滿足用戶。
水的凈化步驟
自然水---靜置沉澱--吸附沉澱--過濾--活性炭吸附--殺菌消毒---配水
自來水---沉澱---吸附---過濾---活性碳吸附
㈣ 化工污水處理工藝的流程有哪些
常用的物理法包括過濾法、重力沉澱法和氣浮法
化學方法是利用化學反應的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有機物、無機物雜質。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作用降解轉化有機物的過程。常用於化工廢水處理的物理化學法有:離子交換法、萃取法、膜分離法和吸附法等
化工污水處理一般工藝流程:車間生產廢水進入調節池,調節水質,經1#泵抽入反應池,加葯反應混凝,使葯劑與廢水充分混合。之後進入初沉池進行泥水分離。初沉池出水由2#泵抽入厭氧池,採用脈沖器布水,在水力沖擊下攪動池內的污泥,使泥水充分混合,厭氧微生物分解難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為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機物;厭氧出水流入好氧池,由好氧菌降解吸附有機污染物,使廢水得到凈化,接近或達到排放要求。
好氧池出水再進入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上清液自流入終沉池. 二沉池沉積的污泥由迴流泵抽回厭氧池和好氧池,以補充池內污泥濃度;剩餘污泥和物化污泥一同排入污泥濃縮池;濃縮的污泥經脫水後由業主外運處置,濾液流回到調節池,與廢水一起進行處理。
㈤ 污水水處理流程
污水處理一般流程:廢水經過格柵、篩網後流、絮凝沉澱池、預曝氣調節池、一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二級浮動填料生化池、斜板沉澱池、混凝沉澱池後,最終斜板沉澱池排出的水流入清水池中,經檢測後外排。
污水處理是為使污水達到排入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污水處理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等各個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具體流程如下:
1、廢水首先經過格柵、篩網後流至絮凝沉澱池,為了使處理效果好,在絮凝沉澱池中加入混凝劑,使廢水中懸浮物治理效果更好,混凝加葯也起到調節廢水的作用,絮凝沉澱後的廢水流入預曝氣調節池中。
2、曝氣調節池中通入空氣,起到預曝氣調節的作用。調節均勻的廢水用泵提升到一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中。
3、生化池中安裝充氧效率很高的曝氣頭,並裝入浮動填料,實踐證明該項技術對COD和BOD有較高的去除效率.一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中廢水自流入二級浮動填料生化池,二池採用方法相同。
4、二級浮動填料生化池水自流入斜板沉澱池中.池中加入聚丙烯蜂窩斜管,可大大提高沉降效率,另外水力負荷高,停留時間短,佔地面積小。
5、混凝沉澱池與斜板沉澱池沉澱污泥排入污泥濃縮池中,然後經污泥脫水機械脫水。
6、斜板沉澱池排出的水流入清水池中,經檢測後外排。
㈥ 水的凈化過程是什麼
一個水處理系統,先從河水裡取出大量的水,再到抽水站,接著在把水放入存水庫,存水庫存滿水,其中會有一部分水流進下一個水道會變得更干凈一些,水變成亮藍色,再經過細沙過濾器,將把比芝麻還小的殘留物過濾掉,然後再到沙濾將碎紙片小的也過濾掉,就可以成為干凈可飲用的水了,水從攪動站在到抽水站、蓄水池再通過管道一直連送到各家各戶,水是我們大家必不可少的,所以我們要保護水資源
水的凈化在城市的自來水廠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就是沉澱、簡單過濾、消毒。這幾個步驟或者多重復幾次。它的目的只是去除大部分污染物,殺死病菌,一般的話是可以直接飲用自來水的。
純凈水廠的凈水過程就比較復雜了!比方說,一個桶裝水廠使用大河人家的凈水設備來過濾,要經過好幾層的過濾凈化,沉澱濾芯可以去除泥沙、鐵銹等雜質,前置活性炭可以完全祛除水中的余氯及其它異味,反滲透膜過濾掉水中細小微生物和雜質,後置炭可以去除其它揮發性物質,增強水的口感。這僅僅是凈水的過程,真正要建成桶裝水廠還需要其它的一些設備,比如「風淋室」「灌裝機」等等。
凈水劑的話,包含有許多種的,每種葯劑針對不同的污染物。比如聚合硫酸鐵
、聚丙烯醯胺
、硫酸鋁、聚合氯化鋁鐵
等。這些你自己網上去查查吧。
㈦ 電廠化學水處理的流程。
電站的水處理流程分為兩大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物理軟化水流程,第二部分是化學除鹽水流程。
物理軟化水流程:來自廠區供水管網的原水(又稱生水),經過石英砂過濾器、活性炭過濾器,除去了原水中的固體顆粒和懸浮雜質,稱為澄清水;澄清水再經過反滲透裝置清除了其中大部分鈣、鎂離子,成為軟化水。
化學除鹽水流程:軟化水經過除碳器,除去水中的二氧化碳(嚴格地說是HCO3—),再經過混床,除去水中殘存的鈣、鎂、鈉、硅酸根等有害離子,成為除鹽水,也就是鍋爐補給水,存儲在除鹽水箱,再用除鹽水泵打入除氧器,最終經給水泵打入鍋爐汽包。
拓展資料:
關於「軟化水」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水壺用久後內壁會有水垢生成。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在我們取用的水中含有不少無機鹽類物質,如鈣、鎂鹽等。這些鹽在常溫下的水中肉眼無法發現,一旦它們加溫煮沸,便有不少鈣、鎂鹽以碳酸鹽形成沉澱出來,它們緊貼壺壁就形成水垢。我們通常把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用「硬度」這個指標來表示。硬度1度相當於每升水中含有10毫克氧化鈣。低於8度的水稱為軟水,高於17度的稱為硬水,介於8~17度之間的稱為中度硬水。雨、雪水、江、河、湖水都是軟水,泉水、深井水、海水都是硬水。
水的硬度主要由其中的陽離子:鈣(Ca2+)、鎂(Mg2+)離子構成。 當含有硬度的原水通過交換器的樹脂層時,水中的鈣、鎂離子被樹脂吸附,同時釋放出鈉離子,這樣交換器內流出的水就是去掉了硬度離子的軟化水,當樹脂吸附鈣、鎂離子達到一定的飽和度後,出水的硬度增大,此時軟水器會按照預定的程序自動進行失效樹脂的再生工作,利用較高濃度的氯化鈉溶液(鹽水)通過樹脂,使失效的樹脂重新恢復至鈉型樹脂。
(資料來源:網路:軟化水)
㈧ 火電廠化學水處理流程是怎樣的
工藝流程簡述:
本裝置分為三個處理系統,即為預處理系統、RO脫鹽系統、混床精處理系統等。預處理系統包括原水泵、多介質過濾器及過濾器反洗設備等,用於去除水中的懸浮物、膠體等,為後續的脫鹽處理提供條件:RO脫鹽系統包括5um過濾器、RO膜組、RO清洗系統和中間水池等,脫除水中98%的鹽份,是裝置的核心系統;精處理系統主要有混床、再生系統、中和池組成,作為精處理系統它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出水水質指標。
1. 系統主工藝流程:
原水→(原水池)→原水泵→絮凝劑加葯裝置→管道混合器→多介質過濾器→阻垢劑加葯裝置→保安過濾器→高壓泵→反滲透裝置→(中間水池)→中間水泵→混床→(除鹽水池)→除鹽水泵→自動加氨裝置→主廠房
2. 系統輔助流程:
2.1過濾器反洗系統:
由反洗水箱、反洗水泵和羅茨風機構成。用於定時去除多介質過濾器截留的污物。反洗水水源採用RO裝置產生的濃水或原水。羅茨風機目的是增強反洗效果,採用空氣擦洗時,氣體在水中分散成微小氣泡,帶動濾料互相摩擦,同時藉助水的作用,則能夠將泥球打散並使粘附於濾料表面的雜質剝落下來,然後用反洗水沖走,從而提高反洗效果。
2.2RO清洗系統
主要設備有5um過濾器、清洗水箱、清洗水泵等。隨著系統運行時間的增加,進入RO膜組的微量難溶鹽、微生物、有機和無機雜質顆粒會污堵RO膜表面,發生RO膜組的產水量下降、脫鹽率下降等情況。為此需要利用RO清洗系統,在必要時對RO裝置進行化學清洗。
2.3阻垢劑投加系統:
主要有阻垢劑計量箱和阻垢劑計量泵組成。為了防止溶解在水中的不易溶解的鹽類在反滲透濃水側的濃度超過溶度積產生沉澱,在5um過濾器前投加阻垢劑。阻垢劑計量泵配置為兩台,一用一備。
2.4再生系統:
主要有酸計量、鹼計量箱、酸鹼噴射器及原有的酸鹼儲罐等。用於對失效的離子交換器進行再生操作。
2.5絮凝劑投加系統
主要有絮凝劑計量箱和絮凝劑計量泵組成。為了保證預處理的效果,在多介質過濾器前投加絮凝劑,使水中的懸浮物、膠體、有機物等顆粒形成絮凝體,在多介質過濾器上被截留去除。絮凝劑計量箱和計量泵配置為各兩台,一用一備。
2.6氨水投加系統
主要由氨計量箱和氨計量泵組成。目的提高除鹽水的PH值,保證鍋爐正常運行的水質要求。氨計量泵配置為兩台,一用一備。
2.7壓縮空氣系統
主要由空氣壓縮機、儲氣罐和空氣冷干機組成,目的是滿足氣動蝶閥和氣動隔膜閥等氣動元器件能正常工作的氣壓要求。
㈨ 給我發火力發電廠化學水處理(鍋爐補給水方面)的工藝流程
詳細襲的資料,你留個郵箱給我。
基本上鍋爐的補給水可以按以下流程來做:
原水——預處理——一級處理——二級處理——除氧器——加葯——進鍋爐
原水分幾個情況:
1、為地表水,預處理則可能為混凝沉澱
2、為自來水,預處理可能為活性炭或多介質過濾器(也有可能是超濾)
3、為中水,預處理可能是混凝+活性炭過濾
一級處理和二級處理一般以RO+EDI、RO+RO、RO+混床、RO+附床。這個技術已經比較常見了。
除氧器一般用於除氧處理的鍋爐防腐類型,壓力一般在亞臨界;
化學品主要針對除氧、PH、防腐防結垢等問題上。
具體的參數未提供,只能說到這里了。
㈩ 電廠化學水處理
1 化學廢水集中處理現狀
電廠的化學廢水有經常性廢水和非經常性廢水兩部分,2×600 MW機組的廢水排放量如表1所示。
表1 化學廢水排放量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由表1可知全廠廢水排放量約為經常性:(24+80)t/h(連續),非經常性:22000 t/a(平均)
1.1 廢水處理主要流程
化學廢水→廢水貯存槽→氧化槽→反應槽→pH調整槽→混合槽→凝聚澄清池→清凈水槽(水質監控)→煤灰用水系統。
澄清池底部排泥經濃縮池濃縮後送至泥渣脫水機脫水,泥餅用汽車運到干灰場貯存。清水返回廢水貯存池。
1.2 存在問題
1.2.1 容量方面
上述流程將鍋爐酸洗廢水、鍋爐排污水、鍋爐補給水處理系統所排廢水、凝結水精處理系統廢水等全廠所有化學廢水,都集中至化學廢水集中處理站處理。這樣,集中處理系統的容量大、佔地多、造價高。
1.2.2 處理設施方面
傳統的貯存槽主要是貯存廢水,兼有部分粗調功能。但廢水的氧化、反應、pH調整和混合,分別在氧化槽、反應槽、pH調整槽和混合槽中進行。這些槽上設有各種攪拌、加酸、加鹼設施,且池內防腐、池上蓋房(或棚)。這樣,廢水處理系統流程復雜、處理設施繁多、投資大、運行管理不便。
1.3 主要設備及其技術數據
廢水貯存槽:V=1 000 m3 6座
氧化槽、反應槽、pH調整槽、混合槽:V=600 m 31套
澄清池:Q=100m3/h 2座
濃縮池:Q=20m3/h 1座
脫水機:Q=10m3/h 2台
清凈水槽:8 m×6m×3m 2座
廢水貯存池用排水泵: H=0.23MPa,Q=50m3/h 12台
葯品儲存、計量系統設備:1套
2 簡化後的化學廢水集中處理系統
2.1 處理系統主要流程
化學廢水→廢水貯存槽A→廢水貯存槽(該槽兼有貯存、氧化、反應、pH調整和混合五種功能)→凝聚澄清池→清凈水槽(水質監控)→煤灰用水系統。
澄清池底部排泥處理方法與傳統方式相同。
2.2 優點
2.2.1 容量方面
鍋爐補給水處理系統和凝結水處理系統的反沖洗水,主要是懸浮物不合乎排放標准,將其直接排入工業下水道,由工業廢水處理系統處理。
鍋爐補給水處理系統和凝結水處理系統的再生廢水,主要是pH值不合乎排放標准,此部分水就地調pH值排放。如將此部分水用泵送入化學廢水集中處理站,處理方法仍是調pH值。
鍋爐酸洗廢水、鍋爐排污水等化學廢水,因其量大、懸浮物高、pH值也不符合排放標准要求,就地處理困難大,故集中起來處理較方便。
循環水弱酸處理站廢水,含有硫酸鈣易沉物,雖然目前環保對排水的含鹽量沒有限制,但懸浮物超標不能排;另外,如只將此水就地調pH值,而不去除其中的硫酸鈣就排入自流下水道,長此以往,有污堵下水道的隱患。這部分廢水進行集中處理。通過以上劃分,系統的容量可大大減小。設計流量由100 m3/h降至80 m3/h。
2.2.2 處理設施方面
取掉了傳統廢水處理流程中的氧化槽、反應槽、pH調整槽和混合槽五種設施,以及五種設施上的各種配套設備、管道和廠房(或棚)。雖然取消了五種設施,但這五種設施的處理功能並沒取消,而是在廢水貯槽B中進行,因為傳統的貯存槽本身具有粗調水質的功能,現將其轉換成細調功能即行。
2.2.3 廢水貯存槽方面
傳統工藝的廢水儲存槽有1000 m3的池子6座。每座都設有2台耐腐蝕輸送泵、加葯管道、空氣攪拌管道、檢測裝置等。
系統簡化後貯存槽總容量從6000m3縮小為 m3,且分為A型和B型。廢水貯存槽A只有1座3000 m3的池子,廢水貯存槽B有2座1000m3的池子。
廢水貯存槽A,用來儲存廢水,並輸送廢水到廢水貯存槽B,沒有調整廢水水質的功能;這座池上只設有2台輸送泵和空氣攪拌管道,沒有加葯管道和檢測裝置。
2座廢水貯存槽B,開始用來儲存廢水,儲滿後一池用來調整(氧化、反應、pH調整和混合)廢水,另一池輸送已調整好的廢水至澄清池,兩池倒換使用;這兩池上各設有輸送泵、加葯管道、空氣攪拌管道和檢測裝置。
2.3 主要設備及其技術數據
廢水貯存槽A:V=3 000 m3 1座
廢水貯存槽B:V=1 000 m3 2座
澄清池:Q=80 m3/h 2座
濃縮池:Q=15 m3/h 1座
脫水機:Q=10 m3/h 2台
清凈水槽:6 m×6 m×3 m 2座
廢水貯存池用排水泵:H=0.23 MPa、Q=40 m3/h 6台
葯品儲存、計量系統設備: 1套
3 兩種處理方案的主要經濟指標比較
詳見表2。
表2 兩種處理方案的主要經濟指標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