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2003年至2005年實施了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總投資約40億元人民幣,緊緊圍專繞以「治水為中心屬,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同步推進水環境整治和兩岸開發建設。實施以改善水質、陸域環境、綠化建設為目的,共涉及截污治污、兩岸綠化建設、環衛碼頭搬遷等8項工程措施。詳見: http://www.sscrpho.org/蘇州河環境整治專項網頁
B. 農村污水處理存在哪些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農村畜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的發展,村鎮的生活污水、廢水產生量與日劇增。資料顯示,我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m3,而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而這些污水大部分未經任何處理就近直排放河道、湖泊,使得水體污染越來越嚴重,民眾要求對此加強控制與治理的呼聲越來越高。
威嘉環保通過對多年的農村水處理工程建設經驗的總結,發現農村污水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 水處理設施處於欠缺狀態,隨著用水量的增長,污水排放量越來越大;
● 污水來源於餐廚廢水、洗滌廢水、沐浴廢水和廁所污水,來源廣且污染物濃度低,變化大;
● 農村地區居民居住分散,對污水進行統一處理的難度較大。
對農村污水的特點,威嘉環保在工程設計中遵循了以下幾個原則:
● 符合國家技術規范和政策要求;
● 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分類指導;
● 做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 做到分散處理與集中處理相結合、城鎮與周邊農村污染治理相結合、農村生活與農業生產污染防治相結合;
● 做到投資成本低、維護成本低、運行費用低、輻射面廣、操作簡單;
● 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污染治理設施,不搞重復建設。
威嘉環保認識到,農村污水來源比較廣泛,同時引發的環境污染是系統性的。治理污水或者說進行農村環境的綜合治理需要有系統思維,將子系統納入整體環境治理的角度進行工程設計。在多年的工程實踐中,威嘉環保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完善的環境綜合治理體系,在工程實踐中產生了良好的口碑。
C. 關於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的問題
這些是污水處理廠常用的設計規范標准
(1)、《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
(2)、《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質標准》 CJ3082-1999
(3)、《**省地方標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4)、《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污泥排放標准》CJ3025—93
(5)、《室外排水設計規范》 GBJ14—87(1997年版)
(6)、《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J15—88(1997年版)
(7)、《建築結構荷載規范》GBJ9—87
(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
(9)、《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DL/T5057—1996
(10)、《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J7—89
(11)、《鋼結構設計規范》GBJ17—88
(12)、《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J11—89
(13)、《城鎮污水處理廠附屬建築和附屬設備設計標准》CJJ31—89
(14)、《建築結構設計統一標准》GBJ68—84
(15)、《建築設計防火規范》GBJ16—87(1997年版)
(16)、《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 GBJ108—87
(17)、《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准》TJ36—79
(18)、《工業與民用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GB50052—92
(19)、《10kv及以下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053—92
(20)、《低壓配電裝置及線路設計規范》 GB50054—92
(21)、《建築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92
(22)、《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GB50058—92
(23)、《110kv變電所設計規范》GB50059—923030
(24)、《電力裝置的繼電保護和自動裝置規范》GB50062—92
(25)、《供水排水用鑄鐵閘門》CJ/T300—92
(26)、《電動裝置技術條件》JB2921—81
根據需要參照規范
既然是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是根本,所以施工過程中,處理基本的土建監理,其他如設備,電控裝置,管道,閥門等都要做到安全可靠。
最後就是模擬一下污水由進到出的流程,保證整個工藝可以正常運行。
D. 可我縣的供水問題長期來未得到有效解決。本望後水河引水工程建好後有所改觀,但工程
山西的優勢在煤和水的弱點。煤和水的關系,是一個典型的「木桶理論」不依賴於山西煤炭資源的快速發展,但基於保護水資源有多麼的強大。為了保證山西的可持續發展,首要的任務是解決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山西的問題。
水資源短缺已成為一個發展的制約因素,山西的「瓶頸」
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460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7%。 ,4%的世界平均水平。的長期影響的許多因素在歷史和自然,高水消耗,高污染和採掘行業,特別是對水資源的破壞已成為一個主要行業在山西,山西的經濟發展是高度依賴的快速增長的供水,水耗損失量逐年增加,今年通過渠道,如污水,污染水源,破壞了大量的衰變過程,並加快山西水利。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在山西。目前,全省供水,水資源總量約77.3%,幾乎所有的可利用的水資源。在中間幾年的乾旱,水資源短缺的省份達到了2億立方米,米,水短缺的22個城市,70個縣,數以百萬計的農村飲水問題。
據分析,2010年,山西省,中等乾旱年缺水將達到50億立方米,目前的水平約2.5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冷漠的自由發展的勢頭,山西的水危機將成為一個可怕的現實。 2000年,山西可持續發展指數已回落到該國在過去的四年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因為它是破壞水資源,污染,短缺。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瓶頸」制約山西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傳統模式,
山西水資源短缺的傳統觀念和模式已經難以維持,第一,提高天然水資源的領土(即地表水的開發和利用的強度和地下水);第二,大規模的跨區域,跨流域調水。
山西省,大陸地表水,地下水開發利用的超高強度相當長的一段,並繼續努力與自然水資源開發潛力可挖,一些大型建設項目擁有的水資源短缺布局的嚴重製約,少量的的一些礦井水的供應生產和生活。在一些農村地區,即使在十幾公里去尋找水源。此外,長期超高速發展,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生態和環境後果。目前,全省河流85%以上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一半以上的河流或河流已經失去的使用功能在許多方面一直一個嚴重的情況「必干河,水將成為臟,的過度開采,地表水,其原因贏得了乾涸的河流,地下水嚴重長期過度開采,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質下降漏斗面積擴大,地面沉降,裂縫和其他環境問題的加劇下降的。繼續加大對國內天然水資源開發強度等於喝毒葯解渴,傳統的水資源開發之路已走到了盡頭。
分流的可能性持續大規模轉移引黃工程,黃金已經微乎其微。山西周邊省份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除了黃河引水工程,山西實際上已經無水可引。廢水回收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成熟,長距離,大規模的調水經濟和技術的合理性下跌。根據實際情況,每單位大型引水工程的整體成本至少需要2至3倍,和廢水回用。水是基礎支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作為一個整體,勢必會破壞水的價格是過高,這限制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區域經濟的競爭力。長距離,大規模的調水,畢竟是不可持續的利用水資源,引水模式,長期的,戰略的,不可取,也不可行。
污水資源化
堅持的污染控制為導向的方法解決問題的山西省水資源短缺的廢水回用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在山西,是一個具有高度針對性的戰略舉措,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的項目。
的山西污水資源具有巨大的潛力。省廢水排放量1.052億噸,在2005年,甚至?污水排放控制措施,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全省污水排放量將繼續增加至1.13億噸,在太原黃河引水工程總量的1.8倍。污水資源化,如果不是全部,只要在嚴格落實山西省環境保護「第十個五年計劃和在海河河流域污染防治規劃,2005年,全省七百八十萬張立方米米的每年廢水回用米,相當於全省的新的供水能力的14%。
污水資源化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節省投資,如果你需要充分利用城市現有的二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污水回用工程的大量投資,投資單位山西15公里引水工程,一個新的二級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資源化工程基礎設施的投資,相當於36公里唯一的導流引水工程引水省投資單位的距離每引水工程已經完成和正在實施的的基本單位量的水轉移投資約兩倍的水和污水資源化,工業循環冷卻水的總成本為1.2元/立方米,污水資源投資單位的價格不僅遠遠低於成本價格,以進入黃河在山西太原,但也明顯低於的預期引水工程完成並投入運行,全省水資源綜合即使不考慮水的價格上升初步估計,全省780噸的污水回用量的時間表,廢水回收再利用項目,每年將創造超過13億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效益,為全省
污水資源生態環境效益,2005年,根據規劃,全省廢水回用達7.8億噸,至少可以減少每年5.8億噸的地下水開采量,使地下水過度開采,全省下降了45%,減少污染的地下水資源,有效緩解了生態和環境問題,如地面沉降的天然地表水,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也將有助於降低開發力度,以緩解天然河流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從而緩解造成河流水資源短缺和其他生態的問題。處理後的污水回用於農業灌溉,農業灌溉可以提高水的質量,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綠色農業,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
思路和政策創新是把重點放在山西污水資源化促進
山西污水資源化與先進國家相比,是一個很大的潛力可挖。目前,山西每年投資在污水資源化的省份帳戶只有0.07%的國內生產總值每56人污水日處理能力10000噸/日,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普遍高於0.5%的,每50,000人,每天的污水處理能力為10000噸/日;山西工業廢水回用僅增長0.9%,而發達國家的污水工業回用率達到30%至50%。
關鍵因素的山西污水,中水,污水處理的核心問題,在利益的驅動機制,價格和貿易的管理機制,資源約束的概念是不完美的。 BR />
落後水的概念扭曲的價格水系統是相互依存的,兩者一起,污水資源的投資,建設,經營和管理中,選擇用戶利益的驅動機制,難以形成產業經營機制的正常收費收入,是沒有辦法建立的結果是缺乏長期工作長期,嚴重短缺的設施,污水資源化,設施難以發揮,由於缺乏資金服務營商提供的好處。
要改變這種狀況,轉變觀念的基礎上,關鍵是創新的政策,其核心是建立污水資源化產業化經營的條件。
首先,我們資源水價,必須大力推進的概念,引導全社會牢固樹立「稀缺性」的水資源,加強全社會節約用水的意識,通過多種方式建立樣板示範工程,污水資源化知識的普及和引導再生水再生水用戶的社會意識,克服不信任。
黃河引水項目的實施,盡快扭轉局面的水節能和污染,低價格的進一步結合,盡快理順水價和污水資源化的發展動力機制,提高社會意識,指導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推廣使用再生水整治,並參照國際實踐中,逐步調整污水處理的污水處理費,價格杠桿調整水排放,機構合理補償經營成本,逐步建立了「價格合理的消費結構,質量水資源系統,可再生能源自來水,擴大再生水的使用比例,並逐步實現水資源的水質之間的價格差距擴大的趨勢。
,以確保再生水用戶的利益,擴大再生水的用戶。行為,以確保使用再生水,並恢復原來的水,再生水用戶解除了後顧之憂的定義,處罰沒有任何理由使用一種新的儲備水。
,擴大污水回收再利用項目的融資渠道,促進污水回用項目,如經營和管理。傳統的廢水回收循環利用項目,合理的水價體系,進一步改革政府投資,有限的市場補償投資體制,逐步建??成??一種社會投資,政府補貼,投資和融資市場補償制度的建立。要認真學習環境和資源成本,能源基地山西省,贏得了更多的國家補償早日設立山西省環境保護基金或水補償基金的投資和努力,以進一步穩定和加強政府投資的能力。為了鼓勵人們投資於污水資源化項目,優勢認識到投資者的利益,使投資者在政府的監督下,合理的收入依法經營,促進循環利用廢水項目,如操作。大膽的嘗試,活躍在該領域的新的努力在新興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建設和運營管理機制,探索建設的污水處理BOT項目融資資源的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
從大局出發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污水資源化應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流域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總體規劃,統一管理,統籌安排。要加大工作力度,以保護天然水資源,嚴格控制地表水的開發利用量,地下水水位上升,地下水開采是嚴格禁止的。需要提高廢水回用技術政策和標准,並增加在研究和發展方面的投資,引進的情況在全省R&D團隊,以及先進技術的應用和技術支持能力,改善和發展污水資源化。廢水回用的安全問題,環保,衛生防疫,市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密切協調,加強管理,確保萬無一失。
E. 建築法及建設工程管理條例對市政污水處理廠調試、試運行、竣工驗收、環保、安全消防驗收的關系及規定
真實案例:
某私企以BOT形式投資的中型市政污水處理廠,預計投資大約6000萬元。在項目策劃階段,投資公司即業主方的項目部打算在建設過程中由於想盡早發揮使用效益的需要,在污水處理廠土建、安裝基本完畢後便立即開始設備聯機調試,設備及電器自控均正常運行同時水池沒發現漏水後,未等工程竣工驗收、環保驗收便提前開始進行污水處理廠工藝上的微生物培養調試過程(該過程非常耗時),以便於盡早達到「污水水質排放水質達標」後來收取排污費。
而法定的各類驗收都還沒開始做驗收,需要補做。至少需要環保驗收過程中的一項「污水排放水質達標」合格後才能正常收取每噸污水的排污費。
問題①:
一般市政公用類得大中型污水處理廠在聯機調試、試生產、微生物調試培養、竣工驗收、環保驗收、安全設施驗收、消防設施驗收之間的關系順序是如何的?主要是環保驗收的順序,其時間窗口問題。
上述案例中的盡早滿足污水排放達標做法能否實現或者變相實現?
問題②:
時間上有沒有必須的先後順序,條例上要求的是試生產30日內申請環保驗收,但是竣工驗收是需要在試生產之前還是之後。污水處理廠微生物調試至少需要兩三個月甚至是半年時間,這個時間俗稱「調試期」,這個微生物調試是不是就是法律上「試生產」的概念?
問題③:
如果污水處理廠沒有竣工就開始進行微生物調試,則污水處理廠在試生產或者調試期內若能污水處理達標了排放了則產生了環境效益,則是不是可以有權申請收取污水處理費了?
備註:污水處理廠特點是:
①建設完畢後需要設備單機及聯機試車調試,之後才能算是安裝工程部分驗收合格。
②污水處理廠環保驗收如果需要污水排放水質達標,這就需要培養微生物直至其穩定,但微生物這東西很難培養,也說不好什麼時候能將污水處理合格,至少需要試運行2—3個月時間有的甚至是半年時間也說不準的(這個時間段環保行業里通常叫做「調試期」,這個調試期是不是試生產的概念?)。
③污水處理廠的環境影響評價都是需要編制《環評報告書》的,它屬於比較敏感的市政工程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大。
④BOT投資是屬於社會公司對地方市政項目投資的一種模式,污水處理廠需要按照未來20—30年間每噸達標排放污水收取污水排污費的方式來回收BOT的全部初期投資及日常經營開銷。形式類似於私人投資並維護高速公路並對每輛汽車收過路費的方式。污水處理廠建設時通常建設期政府只給一年時間,一般這個時間都不夠用,主要是因為微生物培養時間一般都很長。
F. 如何保護環境
廣州市2004年環境品質通報
一、全市環境品質狀況
2004年,我市的環境保護工作緊密圍繞市委、市政府「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環境建設」的工作部署,在資源能源消耗量持續增加、環境容量面臨極大壓力的情況下,全面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力度,努力解決影響群眾生活的環境問題,積極促進廣州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全市總體環境品質繼續保持良好水準,絕大部分環境空氣指標優於國家二級標准;地表水功能區達成率在2003年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高,珠江廣州河段綜合治理成效明顯,水環境品質得到較好改善;區域環境雜訊和道路交通雜訊穩定達標。
(一)大氣環境品質
我國目前的環境空氣品質標准分為三級,按照國家要求我市執行二級標准。目前被國家列入空氣環境品質考核的指標有3項,分別是二氧化硫、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氮。為比較全面地掌握空氣環境品質狀況,我市還開展了一氧化碳、降塵等空氣污染物的監測。
2004年,我市城區環境空氣品質日報污染指數(API)在24~180之間,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304天,佔全年總天數的83.1%。環境空氣中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年日均濃度分別為0.073毫克/立方米和0.099毫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濃度為1.77毫克/立方米,均優於國家二級標准,月降塵量為6.18噸/平方公里,優於廣州地區暫行標准,僅二氧化硫一項指標濃度略超過國家二級標准,為0.077毫克/立方米。
(二)水環境品質
江河:在所有國家考核的23項水質指標中,珠江廣州河段有18項優於Ⅲ類(符合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標准);東江北幹流水質良好,所有指標均優於Ⅲ類水質標准;沙灣水道、流溪河水質尚好,22項指標優於Ⅲ類水質標准。我市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成率為94.44%,比2003年上升5.55%。
飲用水源:按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方法統計,2004年我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成率為88.72%,南洲、西洲、新塘、沙灣、巴江和秀全水廠水源地水質良好。
(三)聲環境品質
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為55 分貝,優於2類區晝間標准;道路交通雜訊平均值為69.3分貝,優於4類區晝間標准,符合國家相應規定。
二、環境品質狀況分析
(一)環境空氣品質分析
2004年,我市GDP 達到4115.81億元,比1995年增長231.1%,工業總產值5749.48億元,同比增長197.1%,工業用煤1741.61萬噸,同比增加94.2%,機動車擁有量達到170多萬輛,增加近100萬輛,伴隨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市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城市環境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為保持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市採取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使空氣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近10年來,我市空氣品質基本保持在國家二級標准之內,降塵、一氧化碳等指標還有明顯好轉,只有二氧化硫濃度一項指標有所波動,2004年略超過國家二級標准。
影響我市環境空氣品質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工業發展迅速,電力供應緊張,電廠滿負荷運轉,工業燃煤、燃油消耗量大幅增加。據統計,2004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5749.48億元,比2003年增長19.7%,工業燃煤總量1742.02萬噸,同比增長11.75%;燃油總量172.07萬噸,同比增長19.72%。能源消耗量的大幅上升導致工業企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僅省屬廣東粵華發電有限責任公司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就達3.43萬噸,佔全市排放總量的近五分之一。
二是由於煤、油供應緊張,企業難於采購低硫煤、低硫油,30.4%的企業使用高硫煤,36.4%的企業使用高硫油,一些企業的脫硫治理設施未正常運轉。
三是2004年全省遭遇4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全年降水量減少三至四成,登陸台風少,強對流天氣少,不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和稀釋。
四是我市有20%左右的大氣污染物來自於珠三角地區,受到區域污染的影響。
(二)水環境品質分析
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化水準不斷提高,2004年全市戶籍人口737.67萬人,比1995年增加14.1%,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在城市用水量和排污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我市通過珠江綜合整治、加大污水系統建設力度等有效措施,污水處理能力不斷提高,僅2004年就比2003年提高了32個百分點,老八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十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61.7%,基本消除了90年代初期珠江廣州河段前航道大范圍黑臭的現象,2004年水質平均污染指數比1995年下降9個百分點,總體污染程度減輕,水質穩中轉好。
但是,去年我市水環境品質仍然受到糞大腸菌群、氨氮等生活有機型污染物的影響,仍未達Ⅲ類水質標准。雖然飲用水水源地少數水質指標尚未100%達標,但飲用水源地水質不等於自來水水質,我市的自來水嚴格按照國家的技術標准和工藝流程進行生產,並實行全過程嚴格監控,出廠水質完全符合國家衛生標准。並且,我市新建了日產100萬噸的南洲水廠,出水達到直飲水標准。
影響我市水環境品質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污水處理系統配套截污工程及管網建設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尚需一定時間過程,因此,仍有部分生活污水還未得到處理。
二是仍有部分工業企業廢水尚不能穩定達標排放,農業面源污染和船舶污染還未能得到全面控制。
三是受不利水情影響,2004年全省年降水量較常年減少三至四成,珠江水系出現歷史最低水位,流量大幅度減少,水體自凈能力降低。
四是上游來水污染負荷仍然很大,對我市水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三、我市進一步改善環境品質的措施
我市始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以建設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大都市為目標,全面推進各項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使全市可持續發展的水準和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特別是市委八屆四次全會提出廣州城市發展進入更加註重生態優先、協調發展和營造「兩個適宜」新階段後,更掀起了新一輪環境保護的高潮。今年,我市全面啟動了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攻堅階段工作,印發實施了《廣州市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工作總體方案》,將創模任務分解為3項綜合整治方案、15項行動計畫、118項工作任務,並將以此為載體,著力打造廣州「藍天碧水」「青山綠地」工程。
一是調整能源結構和工業布局。實施「清潔能源」計畫,推進天然氣供氣工程。進一步貫徹「南拓」和「東進」方針,推動工業向外拓展。加快實施老城區產業「退二進三」戰略,分期分批進行污染企業搬遷改造,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為廣州經濟發展提供環境容量。例如,已試生產的廣州新水泥廠,粉塵排放濃度為10mg/ m3,遠遠優於國家150 mg/m3標准,使長期困擾西部地區市民生活的大氣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計畫實施環保搬遷的廣鋼和廣紙,在污染排放方面將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廣鋼環保搬遷後二氧化硫的排放將減至原來的1/10,氮氧化物減至原來的1/30,污染排放可達到歐洲同類企業的先進水準,積極探索了老工業企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模式。
二是加大污染控制和監管力度。加強對56家重點企業二氧化硫排放監管,力爭今年形成6.8萬噸的脫硫能力;按照源頭把關與末端淘汰並舉、中間控制與油品質量並重的基本思路,控制機動車排氣污染;切實加強施工工地和裸露地面揚塵污染控制;繼續解決飲食業油煙和雜訊污染擾民問題。加大流溪河、沙灣水道、東江北幹流等飲用水源保護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強工業廢水污染源監管,實現工業廢水穩定達標排放。建設環境監控指揮中心,提高環保監管現代化能力。
三是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和截污管網的配套工程,確保十區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加快河涌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打造示範河涌;開展水資源調配,加大南洲水廠、新塘水廠和西洲水廠的供水量,減少西部三個水廠的供水量,進一步提高全市飲用水源達成率。
目前,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創模各項工作的落實,我市環境品質已呈現逐步好轉的趨勢。監測表明,今年第一季度我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84.4%,比去年同期提高11.9個百分點。目前,東江北幹流滿足Ⅱ類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沙灣水道、流溪河從化段達到Ⅲ類飲用水源地水質要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成率為91.9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26%。
我們相信,通過全市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和全市人民的積極參與,我市的環境品質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更加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