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發展歷程
舉步維艱四十載(1908年-1949年)
1908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開始籌建京城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1910年1月水廠工程全部完工,同年3月正式投入生產,日供水能力1.87萬立方米,供水管線147公里,供水范圍「內以禁城為止,外以關廂為限」。在此後的四十年裡,雖然經歷了晚清、北洋、日偽統治、國民政府等時期,但北京的供水事業卻一直發展緩慢,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北京供水設施僅東直門1座水廠、29口補壓井、364公里供水管線,日供水能力5萬立方米,供水范圍僅市區繁華地區,用水人口60餘萬,城區供水普及率29.5%,大都居民則是通過自挖土井或用壓水機取用淺層地下水,少部分赤貧之家則是取用住地附近池塘、河流等地表水。
首座水廠施工頗費周折
創辦自來水行業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當時清政府愚昧落後,一切均需依賴進口,負責器材供應的瑞記洋行除不按時供貨外,還常常以次充好,提供大量德國製造的不合格器材。1909年11月3日,東直門水廠試車送水上水塔時,剛一開車,水塔旁邊的鑄鐵水管突然爆裂一尺有餘,原來這根水管是早有裂紋的殘品。像水龍頭的橡皮墊用紙墊代替、提供生銹的自來水管等現象,更是不勝枚舉。可當時中國無力生產,供貨方又無理抵賴,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購買德國製造的供水器材設備,這不僅給施工帶來困難,而且也給日後運營帶來許多麻煩。
供水管道鋪設也屢有意外發生。安裝自來水管道肯定要刨溝,由於當時風氣不開化,封建迷信思想盛行,有不少人認為刨溝會破壞當地主人家的風水,給他們帶來不祥的災難,因此就橫加阻攔,特別是一些有權勢的人家表現尤為突出。如當初供水管道安裝到清攝政王府(今宋慶齡故居)北後牆時,王府的家人出來制止刨溝,這家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豪門,工人們只好停工,並向上級報告。不一會兒,負責的司事人員便駕著馬車,手捧聖旨,一路緊行來到工地,並高呼聖旨到,只見阻擋施工的家人們一下跪倒在地,此時司事人員手捧聖旨念了一遍,大致意思是此工程系奉聖旨施工,有利民生,途經之地所有官員不得阻攔等。此後王府家人對刨溝不再阻攔,工程得以繼續幹下去。諸如此類的事還有很多。
初期賣水困難重重
在自來水公司正式營業時,受到一些人的懷疑和反對,甚至造謠中傷,說自來水是「洋胰子水」,不能使用,造成了初期自來水銷售十分困難。為了消除許多人顧慮,京師自來水公司頗費苦心的在《白話報》上,用文言文和白話文分別刊登廣告,詳細聲明,請報社指導輿論,開導社會,使人人皆知自來水的好處,同時,還以科學說理的方式啟蒙市民並駁斥那些謠言,廣告中說到「……但有一宗須向大家聲明的,就是這龍頭乍放出的水,帶一點白色兒,這個白色,並不算什麼毛病,拿著顯微鏡細細的瞧,全是極小的白水泡兒……不過一分鍾的時候,那水泡就化得乾乾凈凈,這個水就全變清了。有不知道的,以為是管子洗不凈,又說跟洋胰子水一樣,殊不知這個道理,一說就明白了,大家就不致誤會啦。」
為了廣招顧客,自來水公司刊登廣告時說到「……往後拿一個銅子兒,就可買兩張票,拿一張票就可取一挑水,實在很便宜了。二月初十至五月初十,三個月呢,本公司更是價格優待,把水價減去一半。列位拿著一個銅子兒,更可以買四張票,取四挑水了……」雖經大力宣傳,但營業狀況仍然不佳,靠著四百二十個街市龍頭賣水和極少量的專管用戶用水,1910年平均每天的供水量僅1613立方米。
過去喝自來水是富人們的專利,在20世紀初期,除皇宮內苑用水,御茶房專設水車從玉泉山取用泉水外,一般居民主要依靠簡陋淺井取水供生活使用。至今,市區之內尚有不少街巷以井的所有者、以井的水質好壞、以井的所在地點或以井的數量命名。如王府井、姚家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苦水井、二眼井、三眼井、七井胡同等等。據1945年的記載,北京尚存淺井4500眼。
東直門水廠的建成,當時主要考慮的是皇宮大內和市區內的豪門巨賈、達官顯貴。可當初宮內並不喝自來水,他們喝的是玉泉山的水,至於自來水管安入皇宮主要是為了消防,不過當時只從東華門引入一段DN200mm的管道,安裝到文昌閣就止住了,全長不過300米,在上面安裝了幾個消火栓,但純屬象徵性的。不光皇宮,初期許多達官顯宦也不喝自來水,原因是他們害怕水中被洋鬼子下毒。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滿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成立,一些達官顯宦由於風氣的逐漸開化,才敢飲用自來水。而普通百姓由於生活貧困,根本就喝不起自來水,雖然水廠近在咫尺,卻只能「望梅止渴」。當時有一位老者感慨地說:這個水樓子(水塔),我看了40多年了,直到今天(解放後)才吃上它裝的水。
興建新水廠困難重重
1942年,原日偽北京特別市公用管理總局自來水管理局為了擴充水源,增加供水能力,減少東直門水廠的負荷,准備在安定門外黃寺兵營南部建設安定門水廠。水廠建設因經濟困窘,工程進展緩慢,至1947年底只完成水源井9口,配水機房1座,變電室1座,配水管道1條,吸揚井1座,容積1000立方米。由於工程質量低劣,在1948年底試運轉中存在許多問題,不具備供水條件,尚需修建,修建費用需當時金圓券1000億元。由於國民黨政府已危在旦夕,最終修建化為泡影。
北平和平解放後,自來水公司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恢復修建第二水廠(安定門水廠),為京城200萬人解決用水問題。當時自來水公司任命陶倬、徐慨民、胡熙峰為指揮,組成了30餘人的修建隊,對初建的所有供水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修,修復了被炮擊的9口水源井動力線路,對送、配水機泵進行了大修,並沖洗了輸配水管道等,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全部修建工程。1949年5月1日正式投產供水,向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奉獻了一份大禮。
首座水塔立「戰功」
京城首座自來水水塔是東直門水廠水塔,它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建成於1910年,塔高54米,容積750立方米。該水塔屬鋼結構水塔,塔身下面有一個非常堅固,內嵌三合土,外包粉紅色花崗石,邊緣處磨成圓形線腳的高台;塔身分為六層,每層均為六角形,六面共鑲有裝飾龍12條(每面2條,意為二龍戲珠);每層外廊平台上備有可折疊座椅,登塔至此可籍以小憩,不但可以乘涼,還可以觀賞風景;水塔每層裝飾了12個銅鈴,每個塔角掛有2個,一層至五層為小鈴鐺,六層為大鈴鐺,每值微風吹來,懸鈴叮當做響,不但十分動聽,還可驚動雀鳥,使其不敢在此做巢,免除鳥糞污染塔身之弊,用意非常周到;儲水部分直徑約14米,高約5米,下面由8根支柱承托,塔身自重加上水重超過千噸以上,但支座處只有64條Φ1.5″的螺栓,就把整個塔身固定在埋在地下的鋼板上,屹立50餘年巋然不動,其設計和施工技術令人嘆服!
該水塔在1942年已停止使用,但在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解放軍北平航空司令部在此駐扎了半年,利用水塔的高度觀測計算國民黨航空投彈數量,為北平和平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2003年,一位曾在北平航空司令部戰斗過的老同志專程來到水塔舊址,想重憶當年戰斗時的情景,只可惜這座水塔早在1957年就被拆除了。值得慶幸的是,在2003年9月,該水塔設計圖紙由德國大使館贈予自來水集團,總算是彌補了水塔被拆除的缺憾。
關於水塔的拆留,解放後有關部門曾組織過多次討論,主要意見有三種:其一是如果作為文物保留,因其鋼鐵結構建築要進行維修養護,每隔5-8年就要維修一次,光油漆粉刷當時就需3萬元,對一座已經停用的水塔,僅供人觀看或引人懷古幽思之憑吊是否值得;其二是水塔本身能否夠上文物檔次;其三是水塔應該作為文物保留。最後因考慮維修費用過高,國家鋼材供應緊張,該塔還是被拆除了,拆下229噸鋼材,作為鋼材指標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迅猛發展五十年(1949年-1999年)
概述
北京自來水事業徘徊了四十年也等待了四十年,帶著戰爭的創傷,北京自來水事業迎來了新中國的發展曙光。在1949年「五一」節,葉劍英市長還親自參加了華北電力、北京市自來水公司慶祝「五一」節大會。
從新中國建立以後的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的20年,北京供水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供水能力五十年增長了六十倍。先後新建了第三、四、五、六、七、八水廠、長辛店水廠、城子水廠、南口水廠、田村山凈水廠、豐台水廠,特別是第九水廠的建成投產,標志著首都的供水事業在工藝、技術、管理、水質檢測等諸多方面達到了國際現代化水平。截止到1999年8月,北京已有水廠14座,市區日供水能力300萬立方米,年供水量達7億多立方米,供水管線總長度達6042公里,供水服務面積54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800多萬,市區用水市普及率達100%。
公用水站進院
老北京可能還記得,在解放初期,北京的胡同里不時能看到吱扭作響的獨輪水車。推車人肩挎繩絆,兩個水槽分搭在車輪的左右,上面架著兩個木水筲。這就是「水車子」送水的情景。水車子里的水是從「井窩子」里打上來的,那是一種簡陋的用壓水機取水的淺土井。
1949年,北京南城龍須溝地區作為第一批實驗地區安裝了公用水站,拉開了全市普及供水的序幕。到1967年,北京城區就安裝了大大小小的水站2677處,城區用水普及率達到99.96%。水站建成了,百姓吃水還是用肩挑手提,有的甚至到百米之外的街巷站去接水,冬季取水更為困難。
1973年,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自來水公司陸續將公用水站分期分批改裝接入到各戶院內。到了1984年,三環路以內的公用水站全部進入院內,京城百姓從此不出院就可以喝上甘甜的自來水。現如今,自來水管道已經接入千家萬戶,居民足不出戶,擰開龍頭就能流出自來水,年輕人肯定很難想像當初使用自來水時的艱難情景了。
八十年代鬧「水荒」
在七、八十年代,北京的水資源面臨了極為尷尬的局面,市民用水出現危機。由於超量開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淺井乾涸、深井出水量減少,加之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排放,使得永定河沖積扇上的井不少都因受到污染而報廢。70年代,市區內已形成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到1981年夏季,市區降壓供水面積高達212平方公里,占市區供水面積的55.5%。
盡管市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了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的第八水廠和日供水能力為17萬立方米田村山凈水廠,但仍滿足不了需求,以至70年代未、80年代初市區內出現了較為嚴重「水荒」。當時,市區內一半以上的地區降壓供水或限時限量供水,竣工的樓房30%因沒水而無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龍爪樹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來接水。用水危機一直持續到1990年第九水廠一期工程通水後,自來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緩解,安全穩定的供水才有了保證。
亞洲最大的地表水廠第九水廠
為解決北京用水難的問題,1984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日供水能力百萬立方米的第九水廠。1986年5月工程正式動工,總投資約60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每期設計日供水能力均為50萬立方米,到1999年6月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達150萬立方米,佔北京市區供水能力的「半壁江山」。它的建成通水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缺水的緊張狀況,目前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水質最優良的現代化大型飲用水水廠之一,在首都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九水廠以密雲水庫為水源,分別在密雲水庫和懷柔水庫建取水廠。通過一條DN2600mm×33Km的球墨鑄鐵管和三條DN2200mm×42Km的鋼管相連接,將原水送至第九水廠凈配水廠。在自來水的處理工藝上,第九水廠除採用了加葯-混凝—澄清—過濾常規水處理工藝處理,還採用了活性炭吸附,再經氯化消毒的深度凈化工藝,進一步將水中的澀、嗅、味以及各種有機質去除掉,最後將生產出來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清水送入城市配水管網。
樹狀管網變環狀
自新中國成立後,自來水公司在增加市區供水能力的同時,還加大城市供水管線的鋪設力度,不斷地增大供水管網密度。從解放前夕364公里,迅速上升到1999年的6042公里,平均每年增長110多公里,相當於新中國建立前40年每年平均鋪設的12倍;供水范圍從新中國建立前僅限於城區的中心地帶,發展到城近郊區500餘平方公里的范圍。
解放前,北京自來水管網呈樹枝狀布局,自來水管網東密西疏、水壓東高西低、流向由東向南和向西單向供水、服務壓力極不均衡。隨著第三、第四水廠的興建和主要供水干管的鋪設,1958年,市區三環路以內的環狀供水管網已大體形成;到1989年,直徑1米以上的環狀管網已經基本完善;到現在,四環路供水管線已全線貫通,市區內所有供水管網都已連成蜘蛛狀的環狀管網。環環相通的供水管網,不僅均衡了地區服務壓力,而且使市區的所有水廠縮小了供水半徑,可以有效的實施對置互補供水,提高了安全供水的可靠性。
水表生產國產化
初時水表以管理和維修為主。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從1910年開始供水,但售水無表計量,採取向用戶預售水票,日後憑票售水的辦法。此後取消水票改為用戶包月計算水費,每月每戶1.2銀圓。1940年,北平特別市自來水管理局開始實行租水表售水計量,故1942年成立了水表課,負責水表的試驗和管理工作,當時使用的水表為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八個國家的30餘種水表。1949年成立水表股開始修理水表,當時只有21名職工,修表設備簡陋,僅有機床、落表機、驗表機各一台。1953年成立用戶課水表工段,月修水表數量達到700塊。直到1958年,隨著修表工藝改為流水作業,修表數量大大提高。
1958年,水表工段派李文成等有關人員赴上海、廣州自來水公司參觀學習製造水表技術。同年5月,自來水公司黨委書記高深作關於總路線大躍進的動員報告後,全段職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苦幹巧幹,終於在1958年6月11日生產出第一塊國產口徑為15毫米東風牌水表,該水表為濕式表,最高累計計量為1000立方米,最低刻度為1公升,水表質量超過國內同類產品水平。水表研製成功後,就小批量生產了10塊,作為向1958年7月1日黨的生日獻禮,並且當年就完成了1000塊水表的生產。
從70年代京水牌水表研製並注冊成功以來,京城國產水表得以迅猛發展,已研製開發了15~200mm全系列冷、熱民用及工業用水表、自動記錄壓力表、IC卡水表、遠傳水表等20多個品種、上百種規格的京水牌水表,年產量60多萬塊,在北京水表市場佔有70%左右的份額,並遠銷全國28個省市及出口南美國家及地區。
科技引領謀騰飛(1999年――至今)
概述
1999年8月26日,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組建掛牌,開始了機制和體制的徹底變革,由過去計劃經濟靠政府補貼向市場經濟自負盈虧轉變。改革給首都供水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市自來水集團提出了「確保首都供水,爭創服務一流」的口號,一方面加快供水基礎設施的建設。五年多來,共完成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投資近50億元,新增供水管線1000餘公里;另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斷提高對外服務水平,在讓市民喝上放心水的同時,享受到更高標準的服務。截止到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擁有水廠18座,日供水能力268萬立方米(受水資源緊缺的影響,供水能力有所下降),管網總長度7065公里,供水服務面積600多平方公里,市區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100%。
水質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10年,水質檢測只設化驗員1名,其職責只是「每日分早、中、晚三次化驗其成份清濁,巡視水池,預防污穢」;1935年,添購了化驗細菌儀器,開始了細菌檢驗;1937年,開始聘請化驗技師,但檢測項目只有6項,且全部是手工操作,檢測手段和設施水平極為落後;50年代,北京自來水公司提出了「水質是靈魂」的口號,同時設立了水質科,各水廠設立了化驗室,在供水水質、水質檢驗、水源防護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和發展。
截止到目前,自來水集團對供水水質檢測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管理制度,全面、系統地對制水工藝提出嚴格的要求,建立了由水質監測中心、水廠化驗室和運轉班組三級水質化驗保證體系,擁有1000人水處理技術專業人員隊伍,100多名水質化驗專業人員。他們晝夜三班運轉,認真、仔細、嚴格地監控水質情況,以確保出廠水水質的合格。在檢測手段方面,水質監測中心配備了先進的儀器設備,包括氣相色譜、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儀、離子色譜、液相色譜、放射性測定儀、電子顯微鏡等各種現代化儀器。1999年水質監測中心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認可委員會的認可,取得了國家級實驗室的資格。目前,自來水集團水質檢測項目已經增至117項,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35項檢測標准,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高新技術解決戶內供水管線二次污染
北京城市從水廠的出廠水到供水主幹管的自來水都能達到國家飲用水標准,而一些建築時間較長的樓內供水管線由於老化銹蝕,使自來水受到了二次污染。改造戶內自來水管線以解決自來水二次污染,是困擾國內同行業的一個難點問題。自來水集團本著為民辦實事的精神,為了能盡快找到解決辦法,2002年,自來水集團開始研製開發戶內供水管線改造技術。
2003年,自來水集團經過多方市場調研、論證和反復試驗的基礎上,決定採用「旋風」技術,對城市建築中現有的戶內管線進行除銹和噴塗內襯工藝改造,避免了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該技術在不破壞牆面、路面和建築裝潢情況下,就能清除管道內壁的水垢、水銹,對於難以尋找到的「針眼」滲漏也有自行修復功能,不僅保證了自來水的水質,而且也解決了一些用戶因供水管道堵塞、內徑變小出現的無水或水微現象。此外,為了保證改造後的管線符合國家飲用水發生標准,自來水集團所採用的塗料,經國家衛生部審核,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達到了國家食品級標准。
2003年底,左家莊西街6號樓72戶居民成為全市第一家受益者;2004年,市自來水集團繼續大力推進戶內供水管線改造的進程,相繼完成了草橋小區、洋橋福海小區、玉泉路兆豐園、慧谷陽光住宅小區、和義西區、垡頭等48個小區275棟居民樓的戶內管線改造工程,4萬余戶居民飲用水水質得到明顯改善。
「查表不出戶,繳費不出門」
過去,每家每戶用水交費由住戶輪流查表收費,不少居民對此頗有微詞。為了提高服務水平,北京自來水集團從2000年8月開始,至2001年6月,全市實現了130萬戶樓房居民的「查表入戶」工作。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現代人對居住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查表入戶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入戶擾民、不安全問題等,而且人工查表難免出現「錯抄、漏抄、少抄、估抄」的情況。
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開始使用有線遠傳水表、無線遠傳水表、電力載波遠傳水表和IC卡水表取代傳統水表,用高科技手段取代傳統的查表方式,逐步實現 「查表不入戶」。到2004年底,全年已安裝IC卡水表5萬余支,遠傳水表2萬余支。
為了方便居民交水費,2003年,市自來水集團相繼與9家金融機構簽訂委託代收水費協議,至此,北京共有11家銀行、1家企業(北京郵政局)的2664個網點代收水費,極大的方便了用戶。2004年2月,市自來水集團與光大銀行在三里河一區小區實現了POS機自助繳水費,500戶居民不用到銀行因交水費而排長隊;到2004年年底,已有80個小區安裝了POS機。此外,市自來水集團還將完成營銷繳費賬務處理系統升級改造,與銀行搭建信息平台,通過網上劃撥、電話交費,逐步實現用戶「交費不出門」。目前,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縉陽水業公司(延慶)已經率先實現了居民「繳水費不出門」。
供水服務一線通
為了不斷提高首都供水服務水平,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2002年9月28日,在原報修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北京自來水集團正式組建成立了為「供水服務熱線」,其職能由過去單一報修搶修業務拓展為自來水報修、搶修調度指揮中心、供水業務咨詢中心、用戶投訴中心和用戶舉報中心,通過計算機網路系統對各維修所、閘門班進行遠程管理、時限控制和動態追蹤,為社會提供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供水服務,是自來水集團與廣大用戶聯系的橋梁和紐帶。
只要撥通「66189955」供水服務熱線電話,你所反映自來水供水方面的問題,在這都能得到滿意地答復。供水服務熱線成立兩年多時間里,供水服務熱線共接到各種信息28萬多條,其中報修8萬多條、咨詢17萬多條、投訴4000餘條、舉報800多條、其它信息2萬多條,所接到的信息超過了過去三年的一倍;報修搶修、用戶咨詢、投訴和舉報信息處理及時率達到100%,實現了北京自來水集團「有呼必應,有難必幫」的社會承諾。
為了鼓勵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報漏和舉報違章用水行為,自來水集團還設立了供水服務熱線百萬元獎勵專項基金,對提供管網漏水信息、私自改變用水性質、轉供水、竊水信息經核實屬實的第一人,予以一定比例的獎勵。到目前為止已有1900多人得到了獎勵,獎勵金額達到10多萬元。一市民舉報某單位竊水,經查屬實,追繳水費50多萬元,該居民獲獎11449元;一市民舉報某工地偷水,獲獎金1840元……通過廣大市民舉報,兩年來為集團挽回經濟損失約120多萬元。
管網搶修用上GPS
查找漏點是否快速准確,是減少管網漏水損失的重要因素。1988年,北京自來水集團開始著手研製「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1991年,此套系統通過北京市科委的技術鑒定,並正式投入運行;1995年,管網的基礎數據全部輸入微機。這套系統的應用,使繪制管線圖、統計各種數據由過去的人工變為微機管理,其工效分別提高8倍和200倍以上,並能代替人工制訂事故關閘方案,使關閘更加及時,每年減少漏水損失達68萬立方米。
2004年,北京自來水集團在「城市自來水配水管網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對此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研製開發出「城市給水管網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即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它的研製成功,實現供水管網信息資料與其它系統資源共享。同時,為配合此系統,還建立一套GPS衛星測量和定位系統,為快速進行閘門定位,查找被掩埋或無明顯參照物的管網設備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快速及時搶修贏得寶貴時間。
B. 北京的水資源問題
4月16日 13:41 北京水資源的窘境與出路
水資源開發利用必須在水資源承載能力范圍之內,否則,蔣會產生各種問題。目前,北京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已經超過了其承載力,產生了很多問題。
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
北京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各國首都中排名百位之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水資源供需沒有多大矛盾,七十年代以後,缺水成為北京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目前,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近幾年每年缺水均在4億立方米左右。根據《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總報告》,預測2010年北京市需水量將達到53.95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13.49億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13.35億立方米,農業用水 21.91億立方米,河湖環境補充水3.20億立方米,損失量約為2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可供水量相比北京市2010年將缺水12.62億立方米。
地下水嚴重超采
北京市1981-1989年地下水平均補給量為 37.80億立方米/年,地下水可開采量約為24.5億立方米/年。由於種種原因,補給水並不能全部作為可利用水。當開采量大於可開采量時,會引起一系列的水文地質環境問題。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地下水資源開采是少量的,自七十年代以後,地下水資源開采量逐年劇增,成為北京市主要水源之一。據計算,1961—1995年的35年間,全市平原區地下水累積虧損量已達到39.56億立方米,平均每年虧損1.13億立方米,其中七十年代虧損最多,達到21.25億立方米。盡管目前虧損量有所減少,地下水位有所上升,但仍處於超采狀態。
地下水的超采會形成漏斗區,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以朝陽區為中心,西到石景山、東至順義、南至南苑、北到昌平山前約16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引起地面沉降。城區的東部和東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帶,沉降幅度最大,沉降點最大累積幅度達850毫米;水井供水衰減或報廢。同時由於水位不斷下降,至使有些水井枯竭報廢,井越打越深,泵越換越大,形成惡性循環,經濟上越來越不合算。
水質污染嚴重
水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水質是重要的指標之一,水資源量、質的協調統一是水資源充分發揮效益不可缺少的條件。
2000年北京市污水排放的總量為13.55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廢水5.79億立方米,生活污水7.76億立方米。一些污水沒有得到有效處理導致水質污染。 2000年監測總河長997.2公里,其中I-Ⅲ類水體河長659.6公里,占監測總河長的66.1%;Ⅳ類水體河長59.3公里,占監測總河長的6.O%;大於V類水體河長278.3公里,占監測總河長的27.9%。地下水監測中,40%監測井水質低於Ⅲ類水質,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硬度、混濁度、氨氮等。
缺乏完善的水資源價格體系
合理的水資源價格是對水資源進行經營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進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是水資源供給與需求的調節器。制定合理的水資源價格體系才能統籌兼顧、科學有效地配置各種水資源,整體上發揮水資源的效益。目前,北京尚未健全完善的水資源價格體系,致使水資源經營管理未能充分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自來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中水價格比例不利於水資源合理的調配。
解決北京水資源問題的根本手段是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通過的主要手段是將北京建設成節水型城市,這是最高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目前我們應該採取的主要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觀念轉變:實現由供給管理向需求管理轉變
傳統的水資源管理可以統稱為供水管理,其主要的特徵是根據工農業用水需求,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來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它曾為緩解甚至徹底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且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水利工程不斷興建,工程難度愈來愈大,成本也不斷增加,而且隨著徑流開發加大,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資源供需矛盾也不斷加劇。完全依靠增加工程解決水資源問題已經成為不可能,運用綜合手段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成為一種必然。供水管理的最大缺陷是忽略了用水者節水的可能性,它將水資源供需矛盾的解決寄託在水源供給上,其結果是水資源浪費的增加和利用低效。必須改供水管理為需水管理。所謂的水資源需水管理就是綜合運用行政的、法律的和經濟的手段來規范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人類行為,從而實現對有限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它強調把水資源作為一種稀缺的經濟資源,對水資源的優化利用應著眼於現存的水資源供給,而不是自發的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資以滿足未來的水的需求。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農業水資源供給量不可能增加,我們必須通過需水管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調整結構:向節水防污高效產業結構邁進
產業結構對水資源開發利用具有重要影響。北京產業結構的未來發展方向是向節水防污高效產業結構邁進。北京市的用水效率雖然同國內其他省相比較高,但同世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2001年北京農業增加用水15473立方米,是澳大利亞的3.5倍,是美國的2.2倍,韓國的2.1倍,提高其效率是有潛力的。另外,目前北京市的產業結構還不合理,與北京水資源條件還不相適應,高耗水的產業佔有相當的比重,如冶金、石化、紡織等傳統產業佔有相當的比重,未來發展方向是用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現代製造業來改造傳統的工業。如現代轎車、微電子、光機電、生物工程與新醫葯4個產業。要加快產業基地建設。加大污染擾民企業的搬遷改造步伐,同時,關停並轉一些污染大、耗水高、效益低的企業。在農業用水方面,要充分利用降水,減少直至停止水稻等高耗水的作物,大力發展節水早作農業。
開源:雨水利用和污水資源化
北京本地水資源已經沒有多少開源的餘地,只能挖掘潛力,在雨水利用和污水資源化方面還是大有可為的。
雨水是可再生的天然資源,由於北京降水的集中性,使得其開發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是解決北京水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在北京利用雨水是完全有條件的。北京西郊有一個約400平方公里大范圍的沙礫石透水層,是建立地下水庫、進行人工調蓄的理想場所。而面積為1600平方公里官廳山峽流域,是北京西部的暴雨集中區,區間徑流量為0.4-2.5億立方米。通過新建西郊26.2平方公里砂石坑蓄洪回灌工程,平均每年回灌水量220萬立方米,對於緩解北京西郊地區地下水資源緊張狀況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充分利用綠地進行入滲是利用雨水的又一個有效的途徑,這不僅可以減少綠地的灌溉水量,而且可以減少排水河道的負擔。可以將路面、屋頂上的水引入綠地,這樣,可以將綠地建的低一些,有利於雨水的利用。根據相關實驗,城市小區建設和公共綠地在5年一遇日降水量為144毫米時,土壤為粉砂壤時,雨水可就地全部入滲。其他還有田面蓄水入滲、河道建閘蓄水入滲。值得欣慰的是,在雨水利用方面,北京完成了天秀花園小區、雙紫園小區、北京地質工程勘察院大院、北京水利水電學校、海淀公園等六個雨水示範工程建設,北京奧運場館建設也將雨水利用考慮在內。
污水是北京重要的水資源之一。通過污水處理再利用,不僅可以減少對水資源的污染,而且可以增加水資源的有效供給量。2000年北京市污水排放總量為 13.55億立方米,隨著用水量的增加,污水也必將增加,對其加以利用也是實現北京2008年「綠色奧運」的承諾的需要。值得關注的是,關於此已經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根據有關報道,目前為止,北京已經建成投入使用了160多個中水設施,這些設施大多集中在賓館、飯店和大專院校,它們以洗浴、盥洗等日常雜排水為水源,經過處理達到中水水質標准後,可以回用於沖廁、洗車、綠化等等。目前這些中水設施日處理能力已經達到4萬立方米,回用水量約2.4萬立方米。北京2003年建成了日處理能力8萬噸的吳家村污水處理廠,至此,全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58萬噸;完成了陽坊工業園區、北京農業職業學校、北京石油化工學院等10個污水零排放單位和大興翡翠城小區、華北電力大學、太陽城老年公寓等7個中水回用工程,日處理能力達到2.3萬噸。
另外,南水北調工程的實現,將是解決北京水資源問題的重要戰略途徑。
節流:定額管理和減少浪費
節流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解決北京水資源短缺的必由之路。各行業根據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額,並且嚴格執行,實行總量控制,同時減少水資源浪費。管好水龍頭,不僅能提高人們的節水意識,而且能夠節約大量水資源。據專家測試,一個關不緊的水龍頭,一個月可以流掉 1-6立方米水;一個漏水的馬桶,一個月要流掉3-25立方米水。全市如果有60萬個水龍頭、20萬個馬桶漏水,一年就要損失上億立方米的水,相當於新建一個自來水廠。值得欣慰的是,北京對減少水資源浪費極為重視,在城區積極推廣節水器具,增強市民節水意識,機關、學校、科研等單位定期對用水節水設施進行檢查和維修,堅決杜絕跑、冒、滴、漏現象的發生,涌現出117個節水型企業和92個節水型居民小區。在農業,節水技術得到一定的普及,微灌、噴灌等現代節水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經濟杠桿: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
所謂的科學水價體系是指在各種水源(包括污水)之間建立起來的高效和諧的比例關系。這種體系的存在能夠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因為科學的水價體系在水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我們以工業用水為例,簡要地說明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的必要性。對於工業用水而言,我們假設水源為地表水、地下水、海水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或者將污水作為自己的水源,此處含有中水)。為了簡明起見,我們先假設工業用水的水源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如果地表水的價格低於地下水,並且水價足以影響產品的成本時,生產者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必然採用地表水,促進地表水的開發利用,反之,如果地表水的價格高於地下水,會加大地下水的開采,那麼在地下水超采區,應該利用經濟手段,提高地下水的價格,限制地下水的開采。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不僅有利於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且有利於污水資源化,這對於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C. 北京主城區的污水處理廠有哪些
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高碑店污水處理廠x0dx0a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小紅門污水處理廠x0dx0a北京威立雅污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x0dx0a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小河污水處理廠x0dx0a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酒仙橋污水處理廠x0dx0a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動力供應站x0dx0a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吳家村污水處處理廠x0dx0a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方庄污水處理x0dx0a北京盧南污水運營有限責任公司x0dx0a北京市海淀區再生水廠管理中心(溫泉再生水廠)x0dx0a北京肖家河污水處理有限公司x0dx0a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清河污水處理廠x0dx0a北京市海淀區再生水廠管理中心(永豐再生水廠)x0dx0a北京市海淀區溫泉鎮水務管理站(太舟塢污水處理廠)x0dx0a城六區中,東西城和石景山沒有污水廠。
D. 京津冀都市圈供水及用水量分析
2.2.1 供水量及供水結構分析
按照北京市水務局的定義,可供水量是指在某一水平年需水要求和指定供水保證率的條件下,現有和規劃的水工程設施可能為用戶提供的水量,與工程供水能力和需水有關。表2.6及表2.7顯示了京津冀都市圈內城市年供水結構狀況:地表水佔21.9%,地下水佔72.1%,其他佔6.0%。2006年,京津冀都市圈總供水量205.57億m3。其中,當地地表水45.01億m3,佔22%;地下淡水(包括淺層水和深層承壓水)148.20億m3,佔72%;引黃河水5.86億m3,引黃濟津應急供天津和引黃濟冀供滄州的黃河水量,微鹹水1.16億m3,廢污水處理回用5.20億m3,以及少量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水量等。
表2.6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供水量 單位:億m3
續表
註:天津市2006年還直接利用海水14億m3未統計在使用水量中。
數據來源: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06、天津市水資源公報2006、河北水文水資源信息網。
北京市供水呈增長的趨勢,供水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水資源總供應量在「十五」時期為178.4億m3,「十一五」時期為210億m3,「十二五」期間預計為260.2億m3,年均供應量分別為35.7億m3、42億m3、52億m3。並且北京市供水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地表水及地下水供應減少,外部供水及再生水供應提高(表2.7)。
表2.7 北京市水資源供水量及結構情況 單位:億m3
數據來源:北京市水務局官方網站:http://www.bjwater.gov.cn/Portal0/default40.htm
2.2.2 用水量及用水結構分析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各行業總用水量為205.57億m3。其中城市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工業、環境用水)為56.78億m3,占總用水量的28%;農村用水量(包括生活、農田灌溉、林牧漁)為148.79億m3,佔72%(表2.8)。從用水角度分析可見,農業用水量比重依然較大,浪費多,節水及循環用水的潛力非常大,並且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很大。
表2.8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用水量 單位:億m3
數據來源: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06、天津市水資源公報2006、河北水文水資源信息網。
以北京為例,北京屬資源型重度缺水地區,屬111個特貧水城市之一,也是水庫存水量全國下降最快的三個城市之一。1997年以來,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還不足160m3,僅為20年前平均水平的一半,也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1/15,世界人均水平的1/50,甚至僅為聯合國確定的水資源嚴重缺乏地區水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500m3)的1/3。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第一瓶頸。2008年北京市總用水量35.1億m3,地表水、地下水、其他水源用量分別為5.5億m3、22.9億m3、6.7億m3,分別佔全市總用水量的16%、65%、19%;工業、生活、農業、河湖環境用水分別為5.2億m3、14.7億m3、12.0億m3、3.2億m3,分別佔全市總用水量的15%、42%、34%、9%(表2.9)。
表2.9 2000~2008年北京市用水情況
數據來源:北京市水資源公報2000~2008年、北京市統計年鑒2009。
對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來說,用水結構不合理是造成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北京用水結構可按工業、農業及城市生活用水加以劃分(表2.10,圖2.1)。北京2000年總用水量為40.40億m3。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包括居民生活、公共、環境用水等)為13.39億m3,占總用水量的33.14%;農業用水量16.49億m3,佔40.82%,工業用水量所佔比重約為26%。到2008年,生活、農業和工業用水的比例分別為51%、34.19%和14.81%,生活和農業生產用水佔到全市用水總量的85%。從用水結構上分析,生活用水比重繼續上升,農業用水所佔比重仍然較大。北京節水及循環用水的效果非常顯著。總用水量也呈下降趨勢,從1980年的42.08億m3下降到2007年的35.1億m3。
表2.10 2008年北京市用水結構變化
資料來源:1980~2000年數據參考《北京市用水結構變化趨勢及驅動力分析》,2001~2008年數據根據北京市統計年鑒2009整理。
圖2.1 北京市用水變化趨勢圖
從表2.10中數據分析,北京市近30年來用水結構及變化趨勢呈現以下特點:工業用水比重下降17.17%,並趨於穩定;農業用水比重下降23.94%,但是所佔比重依然較大;生活用水量增加較快,而且所佔比重提高41.21%,北京城市用水結構性問題已經凸顯。
2.2.3 供用水平衡分析
據圖2.2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年供用水能達到平衡,但是,這種平衡是在本地區水資源量不足、地下水超采、大量引進外援水、水環境惡化、再生水利用率低等情況下實現的。
圖2.2 京津冀都市圈2006年供水量柱狀圖
以北京為例,由於潮白河上游、永定河上游1999~2006年連續8年乾旱,北京市主要水源地密雲水庫8年平均入庫水量不到20世紀90年代年平均水平(相當於平水年)的三分之一,官廳水庫只有41%,地表水供水量大大減少。為克服水資源危機,北京市採取強化節水等措施,多次提高水價,並壓縮部分行業用水量,使全市總用水量由2000年的40.5億m3下降到2006年的34.3億m3,減少了15%。同時大力引進外援水,北京市於2003年啟用了平谷、懷柔兩個應急地下水源,並於2003、2004、2005、2006年四次從山西冊田水庫、河北張家口的壺流河和雲州水庫應急調水。
根據相關研究分析,北京市2020年平水年及偏枯年本地地表水可利用資源量分別約為11.4億m3和8.2億m3,地下水可利用資源量均為24億m3,本地可利用水資源總量分別約為35.4億m3和32.2億m3,水資源量缺口分別約為16.23億m3和21.83億m3。
根據天津市經濟發展規劃要求,2005年天津市總需水量為47.11億m3,總體缺水23.53億m3,占需水量的49.90%,其中城市缺水9.76億m3,占總缺水量的41.48%,農村缺水13.77億m3,占總缺水量的58.52%;2010年天津市總體缺水27.63億m3,占總缺水量的54.00%,其中城市缺水13.57億m3,占總缺水量的49.11%,農村缺水14.06億m3,占總缺水量的50.89%。
2005年,天津市可供水總量為23.58億m3,其中城市可供水總量為10.31億m3,農村可供水總量為13.27億m3;2010年天津市可供水總量為23.49億m3,其中城市可供水總量為10.31億m3,農村可供水總量為13.18億m3。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天津市水資源短缺,供需嚴重失衡。
京津冀地區地下水開采量所佔比例不斷提高,從2000年的占總供水量的67%提高到2006年的72%,由於降水入滲等補給量減少,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水過量開采,部分地區含水層已經枯竭。按多年平均地下水可開采量計算,京津冀都市圈平原2004年地下水超采量已達41.55億m3,形成了面積達7500km2的(河北全省4052km2)北京、唐山、保定、石家莊、肅寧等淺層地下水漏斗和2.14萬km2的(河北全省4.4萬km2)唐山、天津、廊坊、冀棗衡、滄州等深層地下水漏斗。北京、石家莊淺層地下水漏斗中心埋深分別達到44m和51m(404km2),天津、冀棗衡、滄州深層地下水漏斗埋深分別達到98m、77m(2001km2)和81m(1370km2)。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部分含水層被疏干,產生了地面下沉,天津塘沽地面已累計下降3m,滄州下降2m;還出現了海水入侵、鹹水下移、環境干化等危害。含水層枯竭使海河流域平原失去了用水安全儲備(表2.11)。
表2.11 京津冀都市圈平原2004年地下水超采量 單位:億m3
註:*包括淺層地下水和深層承壓水開采量;**淺層地下水多年平均可開采量,深層承壓水不計可開采量。
資料來源:北京市統計信息網,2005年。
以上情況表明,京津冀都市圈城市供水保證率不高,遇到連續枯水年,仍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應急措施,這樣做的後果往往加劇了生態惡化。
E. 城鎮污水處理場的發展
隨著城市污水排放量越來越大,城市污水處理程度及效果將嚴重影響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也得到了政府、社會及民眾等多方面的關注。
一、城鎮污水的定義及污水特徵
(一)、定義
城鎮污水指城鎮居民生活污水,機關、學校、醫院、商業服務機構及各種公共設施排水,以及允許排入城鎮污水收集系統的工業廢水和初期雨水等,可以分為各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入滲地下水(雨水)三部分。城鎮污水處理系統是指污水的收集、輸送、處理、再生和利用等的這些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
(二)、特徵
1.物理指標。城鎮污水廠的水質物理指標一般包括:水溫 、氣味、顏色、氧化還原電位、色度、電導率等。
2.化學指標。化學性指標可以分為四類:一般性水質指標,如pH值、硬度、鹼度、余氯、各種陰陽離子等;有機物含量指標,如生化需氧量BOD5、化學需氧量CODcr、總需氧量TOD、總有機碳TOC等;植物性營養物質指標,如氨氮、硝酸鹽氮、亞硝酸鹽氮、磷酸鹽等;有毒物質指標,如石油類、重金屬、氰化物、硫化物、多環芳烴、各種氯代有機物和各種農葯等。一般城鎮污水處理廠需要分析的化學指標有:pH值、鹼度、CODc、BOD5 、氮磷、余氯等。
3.生物指標。廢水的生物指標有細菌總數、大腸菌群數、各種病原微生物和病毒等。污水處理廠一般不對進水的生物性指標進行檢測和控制,但對處理後的污水排放之前要進行消毒處理,以控制處理污水對收納水體的污染。
二、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發展
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開始著力於開展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工作。當時的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量約為173萬m3,污水主要以生活污水為主,比例佔50%,另外還有石油、化工、造紙等的工業外排水。到了80年代,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我國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竣工投產拉開了我國城市污水建設工作的大幕,各省市相繼投入建設工作,如北京、上海、廣東、河北、湖北、浙江、江蘇等。 「八五」期間,我國的城市年處理污水量達到17.49億m3,處理率為8.69%,排水管網普及率為64.8%(按服務面積計算)。城市污水處理廠達到169座,二級生化污水處理廠116座。
三、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的研究
(一)、城鎮污水處理,政府重視
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工作得到了國家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都認識到不能走西方國家發展中「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子,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才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認識到環境的改善,在地方招商引資工作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推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到節能減排的國策,都從政策層面上把城鎮污水建設工作作為一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工作來開展。
1、政府主導,引領建設
強化了各級地方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強政策導向,指導建設工作的有效開展。在中央的帶頭下,各省市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不盲目照搬現成的經驗,深入研究當地的情況,探索出符合地方特徵的建設和經營模式。以污水的收費制度為例,各地從完善強化收費手段入手,對於徵收的標准、徵收率的調整都在進行市場調研後得出。在污水費的使用方面,細化了管理規范,加強政府的監管和社會的監督力度,逐步探尋另一條運營管理的路子,改變由政府財政投入作為城鎮污水處理廠維持運作的資金來源的舊模式。
2、項目投資的方式的轉變
政府借鑒先進國家的建設經驗,引入BOT的運作模式。BOT是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一種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機構之間達成協議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機構頒布特許,允許其在一定時期內籌集資金建設某一基礎設施並管理和經營該設施及其相應的產品與服務。整個過程中的風險由政府和私人機構分擔。當特許期限結束時,私人機構按約定將該設施移交給政府部門,轉由政府指定部門經營和管理。這一模式,在我國的城鎮污水處理建設事業中是一座里程碑。
3、城鎮污水處理規劃設計的完善
如建設規模的確定,考慮指標主要有服務范圍、所服務范圍內的人口情況、經濟技術發展情況等。在城鎮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未來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一個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標。在項目前提這些要素考慮得越周全、越深入,對於今後項目投產和運作後所承擔的風險就越小。
4、科技化的滲入
城鎮污水處理的信息管理向數字化轉變,建立起共享的數字信息系統,初步實現了項目建成和運行的動態化的管理。一方面,為政府掌握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覆蓋率、處理率、設施利用率及污染物的削減排放率等指標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統也為污水廠解決了提高廠區的管理能力的難題,加強了污水處理的效果、避免了操作的隨意性,保證節能減排的切實實行。
四、城鎮污水場運行中的存在問題
(一)、目前我國中東部的發達省市都基本建成了污水處理設施,大多數的中小城鎮還沒有建設相關的污水處理設施。解決這一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將是「十二五」期間水污染治理的工作目標。
(二)、項目立項前的調研工作有待科學化、合理化。在一些地方的建設工作中,立項前的可研工作流於形式,對於項目的規模、服務范圍、選用工藝等沒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出現工程投資費用高、處理負荷率低的情況,造成資源的浪費。中小城鎮的污水處理有自身的特點,不應該照搬照套其他地區的模式,應該借鑒其有用的經驗,走經濟、高效、易行的模式。
(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落後。污泥不經脫水隨意外運、亂棄的現象較建設初期已有很大改觀,但目前仍存在污泥處理未經穩定化處理、脫水污泥的含水率達不到混合填埋的要求的情況。根源在於污泥處理未得到重視,在一些污水處理廠的投資比重低,已建成的污泥處理處置設施也未正常運作。污泥處理設施的建成率和使用率,將是影響我國城鎮污水處理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五)、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水平不高。據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的污水廠主要採取監控軟體收集各設備狀態信號,匯總和輸出的方式較為簡單;操作人員的管理上,沒有根據處理效率、運行成本進行相關的技術、績效考核,運行成本偏高。此外,還應完善污水廠的化驗分析設備和操作規范,加強水質的監控,提高系統的達標率。
五、城鎮污水處理廠的發展趨勢
從「十二五」規劃綱要來看,在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的大力促進下,城鎮污水建設事業將繼續推進。在未來建設任務中,重點工作主要有:氮、磷營養物質的去除;工業廢水治理向全過程式控制制的轉變;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向集中處理模式轉變;將提出更合理、更規范的水質控制指標;加快中小城鎮污水處理規劃和建設工作等。如建立以各地政府部門為主要責任主體的制度;根據各地區特點,建立符合市場運營模式的污水收費制度,維持污水處理設施的有效運作;加大社會資金的引入力度,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我國的污水處理建設事業當中。
六、結語
城鎮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城市、城鎮的公共衛生安全與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在國家「十五」規劃綱要的指導下,我國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事業將展開另一個新格局。
以上由中達咨詢搜集整理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F. 北京市2001和2002年年節水量與污水排放總量各是多少,誰有2003年北京市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 比較急用
2001年
2001年北京市廢污水排放總量為13.62億立方米,其中工業專廢水5.65億立方米,生活污屬水7.97億立方米。
2002 年
城市污水
2002年城近郊區平均日排污水量227.34萬噸,其中生活污水148.07萬噸,佔65.1%,比上年增加4.1個百分點;工業污水73.13萬噸,占 32.2%;冷卻水6.14萬噸,佔2.7%。全市日污水處理(二級以上處理)能力達180.6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為45%,其中城近郊區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7.5%。
工業廢水
2002年環境統計范圍內工業廢水排放量為1.80億噸,比上年減少15%。工業廢水重復利用量50.94億噸,重復利用率為91.1%,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為1.77億噸,達標排放率98.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G. 京津冀都市圈水問題分析
目前,用水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水災害問題等幾個方面。
2.4.1 水資源問題
水資源問題主要是水資源總量較少,人均佔有量不斷減少,水資源的支撐力下降,並從一般性的資源性缺水轉向供水不足、水浪費和水污染相互作用形成的綜合型結構性缺水。
京津冀都市圈是嚴重資源性缺水地區,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317m3,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畝均水資源佔有量306m3,只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為緩解水資源短缺,外援水和再生水的利用在不斷提高(表2.6)。
北京及周邊地區發生持續乾旱,1999~2008年10年平均降水量476mm,僅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81%。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雲、官廳水庫平均來水分別為2.86億m3和0.88億m3,水庫蓄水量分別由2001年初的15.4億m3和4.2億m3下降到2008年末的11.3億m3和1.63億m3(圖2.7)。天津市年人均水資源量為160m3,加上入境和引灤入津外調水量,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370m3,遠低於世界的人均佔有量1000m3的缺水警戒線,屬重度缺水地區,是全國平均年人均水資源量2338m3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比全國平均水平的月平均水量都要低。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天津發展的瓶頸。河北省是嚴重的資源型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03億m3,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為311m3,是全國平均值的七分之一,不及國際上公認的人均1000m3缺水標準的三分之一,甚至比不上以乾旱缺水著稱的中東和北非地區。近幾年,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河北省用水量逐年增長,年用水量已經高達220億m3,但可利用量僅為170億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據有關資料統計,河北省城市日缺水量達150萬~170萬m3,所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石家莊市平均每年水資源為22.4億m3,近幾年,全市平均每年實際用水量已達35億~40億m3,虧缺的部分主要靠超采地下水補齊。同時,由於水資源的重復利用水平較低、節水觀念淡薄、浪費嚴重,更加劇了人口過剩與資源短缺的矛盾。經濟圈內只要河流及地下水減少情況嚴重(來源:基於循環經濟的京津冀都市圈水資源問題研究)。
圖2.7 1999~2008年密雲、官廳水庫來水過程圖
2.4.2 水環境問題
京津冀都市圈水環境問題主要是水污染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僅2004年城鎮生活和工業廢污水排放量就達30億m3,其中北京市12.8億m3,天津市5.6億m3,河北省8個市11.2億m3。而2004年10個城市集中污水處理能力只有453萬t/天,按每年運行330天計算,年處理污水量只有14.9億m3,低於城鎮廢污水排放量的一半,由於管理和資金上的問題,很多污水處理廠還不能正常運行。
河流污染情況依然嚴重。京津冀都市圈2004年進行水質評價的8200km的河長中,只有4000km的河長水質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I~III類,有約4200km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河長佔53%。其中天津薊運河、北運河,張家口洋河、石家莊洨河、保定府河污染嚴重。
在25座大型水庫中,多數水質良好,但北京官廳、承德廟宮兩庫水質劣於III類,其他水庫庫區水質符合III類標准。白洋淀區水質總體不良,有56%水面為IV類,22%為V類,22%劣於V類(表2.13)。
按《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環境質量標准》(GB/T14848-93)進行地表水、地下水的評價表明,京津冀都市圈水質污染已相當嚴重。地表水中,灤河及冀東沿海污染河長占評價河長的40.5%,海河北系佔63.7%,海河南系佔77.5%。
由於都市圈各城市水源地主要為水庫的蓄水和地下水,對水庫和地下水水質進行評價結果顯示:在現狀評價的15個水庫中,大部分水庫水質為Ⅲ類,密雲、大黑汀和崗南水庫水質較好為Ⅱ類,官廳和洋河水庫最差,水質為Ⅳ類。主要超標項目有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大腸菌群和溶解氧。
通過對評價區67261km2面積內314個觀測井淺層地下水水質進行評價,沒有Ⅰ類和Ⅱ類水質,Ⅲ類、Ⅳ類和Ⅴ類水地區面積分別為19372km2、19255km2和28634km2。主要超標項目有氨氮、總硬度和亞硝酸鹽氮。在評價區內,承德地下水水質較好。主要水庫和地下水水質評價結果見表2.13,表2.14。
表2.13 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水源地水庫水質狀況
註:根據2002年6月1日起實施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83),依據地表水水域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
Ⅰ類:主要適用於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
Ⅱ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
Ⅲ類:主要適用於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遊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
Ⅳ類: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Ⅴ類:主要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表2.14 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水質狀況
資料來源:中國水務局,水資源專題報告,2004年。
全市有一半以上的河道水質不達標,部分平原區淺層地下水受到污染。六環以內520km河道,部分河段污染嚴重。已治理的河道,由於新水補充少,水質不能保證。2008年,北京市污水年排放量13.20億m3,年處理污水總量10.43億m3,污水處理率78.9%左右,仍有大量未處理的廢污水排入河道和滲井滲坑。全市河流有48%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河流水體有46%超過IV類水質標准,其中超過V類的達45%,城市下遊河道多為超V類水體污染嚴重。官廳水庫上游地區大量廢污水排入水庫造成水庫水質超過了地表水環境Ⅲ類標准,1997年後已經不能作為城市生活飲用水源,密雲水庫近年來也有富營養化趨勢。地下水超Ⅲ類標準的佔47.5%,主要為總硬度、渾濁度和NH3-N超標。
若不考慮原生天然水質,僅考慮次生污染造成的水質狀況,都市圈內監測井代表面積72551km2,其中未經污染(Ⅲ類水質)面積佔49%,輕度污染(Ⅳ類水質)佔24%,重度污染(Ⅴ類水質)佔27%,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亞硝酸鹽氮等。各市地下水受污染情況(表2.15)。
表2.15 地市平原(含盆地)地下水受污染情況單位:km2
資料來源:中國水務局水務報告,北京,2004年。
2.4.3 水生態問題
京津冀都市圈的水生態問題主要表現在河道斷流、濕地萎縮和地下水過量開采三個方面。主要原因是水資源減少,水環境破壞造成的。
2.4.3.1 河道斷流,入海水量銳減
在灤河、陡河、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白溝河、南拒馬河、唐河、瀦龍河、滹沱河、滏陽河、子牙河等河流平原段中,已有約一半以上的河道乾涸,其中永定河三家店以下、薊運河九王莊以下、滹沱河黃壁庄水庫以下河段幾乎全年乾涸。2004年(枯水年),灤河、潮白河、大清河、子牙河入海水量只有10億m3,比50年代年年均量減少了95%以上。河流乾涸使水生動植物失去了生存的條件,失去了補給地下水、輸沙、排鹽等作用,喪失了河道航運、景觀等功能。因入海水量減少,各主要河口水生生物生存環境惡化,河口淤積加劇,每年清淤任務繁重。
2.4.3.2 濕地萎縮,作用衰退
白洋淀、青甸窪、黃庄窪、七裏海、大黃堡窪、團泊窪、北大港、大浪淀、南大港等9個平原重要湖泊濕地,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2570km2降至2000年的469km2,減少了82%。濕地萎縮大大降低了其作為「地球之腎」調節氣候、調蓄洪水、凈化水體、提供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作為生物基因庫的功能。
2.4.3.3 地下水超采
平原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唐山、石家莊、保定、廊坊等城市,被迫加大地下水開采,淺層地下水位每年以1~2m的速度下降。地下水開采量所佔比例不斷提高,從2000年的占總供水量的67%提高到2004年的78%,由於降水入滲等補給量減少,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水過量開采,部分地區含水層已經枯竭。長期以來,由於持續乾旱和水資源短缺,加之對水生態缺乏保護意識,部分地區水土資源開發過度,人與自然爭水問題突出,國民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環境用水現象嚴重。北京市地下水年超采量5.8億m3左右。由於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擠占河湖及地下水系統生態用水,引發了河流斷流、湖泊萎縮、濕地退化、地下含水層疏干、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態與環境問題。北京市地下水資源管理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特別是北京市區嚴重超量開採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但目前廣大郊區各縣對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尚缺乏宏觀控制的手段。
2.4.4 水災害問題
自然災害中,洪水、泥石流、乾旱、台風等與水有關的災害佔80%以上。水資源危機必然帶來生態系統惡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
城市水災害的類型多種多樣,根據地理位置基本有五種類型:①傍山型:城市建於山口沖積扇或山麓,在降雨量較大時常因泥石流、滑坡等造成重大傷亡。②沿江型:城市靠近大江大河,城區附近一旦決堤,城市將遭受洪水圍困。③濱湖型:城市位於湖濱,當汛期湖泊水位高漲時,城市的低窪地區將遭受水災。④濱海型:城市位於海濱,由於地區沉降等因素,往往內澇災害嚴重。⑤窪地型:城市建於低窪地區或排水困難地區以及城市排水設施不足,使城市內澇損失嚴重,有些城市降雨量稍大就成災。
京津冀都市圈為主要的城市地帶,水災害的問題首先表現為城市路面硬化,街道雨水淤積,雨水滲透不及時帶來的水澇災害,從而影響城市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特別是北京近幾年曾連續乾旱導致沙塵暴侵襲北京城,造成了城市空氣質量惡化。北京市區面臨的水災害主要是暴雨帶來的城市交通的中斷,以及由此帶來的道路路基損壞,而北京周邊一些景區面臨泥石流的考驗,如密雲、懷柔、延慶、房山、門頭溝、平谷等地則是泥石流高發區。另外水資源缺乏,降水量少,城市熱島效應嚴重。天津城市水災害表現為濱海型,主要是內澇災害,而河北八市區主要是窪地型水災害(來源:基於循環經濟的京津冀都市圈水資源問題研究)。
H. 北京的污水處理廠有哪些
高碑店污水處理廠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甲1號 坐11、23、541路到朝陽半壁店下車即可版
酒仙橋污水處理廠權 朝陽區將台窪
清河污水處理廠 海淀區清河鎮永泰庄
北小河污水處理廠 大屯鄉辛店村甲162號 好像坐688能到
吳家村污水處理廠 豐台區盧溝橋鄉大屯村 在西三環麗澤橋與西四環豐北橋中間
盧溝橋污水處理廠 位於豐台區看丹鄉楊樹庄以南
肖家河污水處理廠 北京市通州區馬駒橋國家環保產業園區 010-60504736
小紅門污水處理廠 北京市朝陽區小紅門鄉肖村 010-67950232 標志建築就是五個「卵」形消化池
I. 誰知道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發展歷史
五六十年代:剛剛起步 技術和管理水平較落後
解放初期由於工農業生產剛剛起步,當時的污水污染程度很低,且提倡利用污水進行農業灌溉,特別是北方缺水地區將污水灌溉利用作為經驗進行推廣,如著名的沈撫灌渠等,所以全國僅有幾個城市建設了近十座污水處理廠(還包括1921~1926年間外國人興建3座污水處理廠),在處理工藝有的還是一級處理,處理的規模也很小,每天只有幾千立方米,最大的也只有每天5萬立方米左右,致使污水處理技術和管理水平處於較落後的狀態。
我國解決城市污水的凈化問題始於二十世紀70年代。一些城市利用郊區的坑塘窪地、廢河道、沼澤地等稍加整修或圍堤築壩,建成穩定塘,對城市污水進行凈化處理。據調查,這個時期在全國已建成各種類型的穩定塘有38座,日處理城市污水約173萬立方米。其中生活污水量佔一半,其餘包括石油、化工、造紙、印染等多種工業廢水。此階段開始重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開展與國外的技術交流,逐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工程技術和設計,為以後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七八十年代: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投產運行帶動新建污水處理廠幾十座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污水的萬分也隨之而變化,污染程度由低向高逐漸演變,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污水的污染,使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的沉痛教訓(如,日本國骨疼病、水俁病的出現),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建立了國家級環保組織(國務院環境保護辦公室),大學也陸續設置環境工程系或環境工程專業,國務院環保辦投資在天津興建污水處理試驗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試驗廠),70年代末開始興建,處理規模:一級處理0.1立方米/s,二級處理0.025立方米/s,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試驗廠也先後運行。國家和地方都為籌備建設國內大型污水處理廠做前期工作,此刻天津市政府與建設部及有關部委率先決定建設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並於1982年破土動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產運行,處理規模26萬立方米/d。
我國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天津市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於1982年破土動工,1984年4月28日竣工投產運行,處理規模為26萬立方米/d。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投產運行後多年來達到設計出水水質標准,使黑臭的污水變為清流,它的誕生填補了我國大型污水處理廠建設的空白。在此成功經驗的帶動下,北京、上海、廣東、廣西、陝西、山西、河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市根據各自的具體情況分別建設了不同規模的污水處理廠幾十座。
「九五」期間:正式啟動「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
「九五」期間,我國正式啟動對「三河」(淮河、海河和遼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和「環渤海」地區的水污染治理,國家給予相應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1996~1999年竣工投入運行的城市污水處理項目有22個,投資59.58億元,日處理規模371.7萬立方米;在建項目109個,計劃投資161.83億元,日處理規模832.0萬立方米。
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課題的建立,使我國污水處理的新技術、污泥處理的新技術、再生水回用的新技術都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某些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外污水處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被引進到我國,在活性污泥工藝應用的同時,AB法、A/O法、AA/O法、CASS法、SBR法、氧化溝法、穩定塘法、土地處理法等也在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中得到應用。由過去只具有去除有機物功能的污水處理工藝技術發展行業的市場。如格柵機、潛水泵、除砂裝置、刮泥機、曝氣器、鼓風機、污泥泵、脫水機、沼氣發電機、沼氣鍋爐、污泥消化攪拌系統等大型設備。
由於建設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投資很大,我國的建設資金有限,無法適應水污染治理的需要。為此引進國外資金建設污水處理廠成為建設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也加快了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速度。一批大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利用國外貸款項目相繼建成投產。如:我國20世紀最大的污水處理規模為60萬立方米/d;天津東郊污水處理廠、成都三瓦窯污水處理廠、沈陽北部污水處理廠、鄭州王新莊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均為40萬立方米/d。
據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427座,其中二級處理廠282座,二級處理率約為15%。2000年用於城市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的總投資約為150億元。但目前絕大多數小城鎮尚未建污水處理設施。七大硬傷制約城市污水處理的發展
污水處理專家朱雁伯分析,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目前存在七大問題,制約著我國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
其一、污水處理廠建設資金的短缺
我國雖然已建成污水處理廠100多座,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表現在某一個城市本身的處理率不高,也就是污水處理的量不夠,還表現在大城市已開始著手進行污水處理廠建設的規劃和建設計劃工作。但在中小城市,特別是在西北部中小城市還沒有將污水處理的規劃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的議程。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專門建設資金,有的地區的水污染日趨嚴重,若等待有資金投入時再興建污水處理廠,就會使環境趨於惡化,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對人民身心健康帶來危害,所以促使我們要多方籌措資金,加快水環境污染的治理,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
其二、污水處理廠運行經費不能到位
全國目前已經建成投產運行的污水處理廠共計100多座,能夠滿負荷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不到1/3 沒有滿負荷運行的原因:大多數均是由於運行經費不能到位而造成的,有的省市沒有收取污水處理費,有的是只收工廠、企業的,不收居民的,有的是工廠、企業、居民的都收了,但收費標準定得很低,遠遠不能滿足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所需的最低費用,使一些污水處理廠出現了能得到多少經費就處理多少噸污水的實際問題。這樣長此下去既發揮不了建設污水處理廠應有的效益,也會使儀表、設備受損,同時也無法發揮污水處理廠專業管理人員的作用。
其三、進口設備的維修及設備配件的開發
由於大批的進口設備進入污水處理行業,經過幾年的運轉後,設備陸續會出現大小不等的損壞,特別是索賠期後的維修和正常的大修。這就需要有專業技能的技術人員來進行,叵請國外的專家來維修,維修成本將會大幅度增高實在難以接受,或使進口設備能夠維持正常運轉,必須培養對進口設備維修保養的國內專業人員,使其掌握維修技能達到進口設備的維修標准。有了維修的專業人才還得有充足的備品配件,特別是一些將要淘汰的設備被引進中國,備品配件國外也不會再生產了,就需要國內自行測繪、加工製造,只有這樣才能使進口設備發揮出它的作用,否則設備的損壞,配件的缺乏會影響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
其四、污水處理工藝選擇跟風,不結合實際情況
選擇熱門工藝是在選擇污水處理工藝時,出現的單純追求工藝新,追求時髦工藝,不考慮本地區的進水水質、處理水量以及出水用途的問題,在我國已建成的一些污水處理廠中,本來進水水質都比較低,還要選擇AB法,結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設施設備的閑置。有的地區經處理的再生水直接用於農業灌溉,還過分強調除磷脫氮,採取A/A/O法,增大了建設投資也提高了日常運轉成本,還有一些個別地區在建設污水處理廠時,看當時風刮什麼工藝就採取什麼工藝。
其五、污水處理後的再生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巨大的投資建設了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後的再生水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地區還將處理後的再生水與未經處理的污水混在一起同流合污,有的地區沒有將再生水回用卻排入大海造淡水資源的浪費。目前世界的淡水資源極為匱乏,中國淡水資源的佔有量在世界上排第121位,人均淡水佔有量僅為2000立方米。
其六、污泥沒有真正達到無害化,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
污水經過各種不同工藝處理後,出水達到了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但是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獎懲的污泥卻未能得到妥善的處置,還會給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有些地區污泥不經過無害化處理,將污泥堆放在場外,任意取走不知下落。有的地區將污泥進行乾燥用作農肥,重金屬含量是否達標考慮的很少,對農作物有多大的危害分析不足。國家環保部門禁止將污泥作為菜田、稻田的肥料,作為旱田的農肥需要對污泥的成份進行分析,重金屬及有毒家物質不超標方能使用。污泥作為綠地用肥要有園林部門認可,有監測部門跟蹤分析方能使用,總之污泥若沒有最終處置的途徑,是給環境帶來再次污染的隱患。
其七、污水處理廠沒有除臭裝置
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池,格柵間,沉砂池,初沉池及污泥處理系統的儲泥池,脫水機房(除離心機外)都會產生嚴重的臭氣,既影響操作運行人員的身體健康,也給周圍居民生活環境帶來污染,特別是一些建設較早,周圍過去是農田、水池、遠離市區的污水處理廠,目前成為市區,污水處理廠周圍蓋起了民宅,形成了居民區,污水廠的周邊百姓深受其害,應該多渠道解決除臭裝置,因為污水處理廠本身就是消除污染保護環境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