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深圳污水都排到哪裡了
河道。深圳污水都排到河道里了。污水是指受一定污染的來自生活和生產的排出水,喪失了原來使用功能的水簡稱為污水,主要是生活上使用後的水,其含有有機物較多,處理較易。
⑵ 關於「深圳市的水環境質量」的調查報告
(一)水環境質量
水庫:松子坑水庫、梅林水庫、羅田水庫、清林徑水庫、赤坳水庫、徑心水庫、銅鑼徑
水庫和楓木浪水庫水質為優,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准,其中松子坑水庫達到Ⅰ類標准,其
他水庫水質良好,達到Ⅲ類標准。與上年相比,羅田水庫和松子坑水庫水質有所改善,其他
水庫水質基本保持穩定。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河流:部分河流上遊河段水質相對較好,深圳河、龍崗河、坪山河上游水質分別達到國
家地表水Ⅳ、Ⅲ、Ⅱ類標准;主要河流中下游水體仍普遍受到污染,水質劣於地表水Ⅴ類標
准,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磷和生化需氧量。與上年相比,觀瀾河污染程度有所減輕,新洲
河、福田河等河流污染程度有所加重,大沙河、茅洲河、龍崗河、坪山河、鳳塘河和沙灣河
水質基本保持穩定。地表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77.78%。
近岸海域:東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良好,符合國家海水水質第一類標准,西部近岸海域
海水水質劣於第四類標准,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與上年相比,東部近岸海域
海水水質保持穩定,西部近岸海域海水水質污染程度有所減輕。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水質達
標率為81.82%。
(二)措施與行動
飲用水源保護方面。推進雁田水庫及其入庫支流污染綜合整治;完成石岩水庫支流上屋
水截污工程和深圳水庫大望溢流管建設;推進石岩水庫環庫截污工程、西麗水庫前置庫工程
和9座水庫水源涵養林建設;開展8座主要水庫的隔離管理工作;開展深圳水庫沙灣路段貨
車通行大檢查;完成19座水庫水源一級保護區直接排污口、暴露垃圾、違法種養、違法開
發等四類環境風險隱患的調查和處理。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完成南山污水處理廠二級生化改造工程,新增二級污水處理能
力56萬噸╱日,穩步推進布吉等13座污水處理廠建設,建成污水管道200公里;20
09年,我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17%;福永污泥處理廠(二期)建成投
產,新增污泥處置能力350噸╱日,寶安污泥糞渣處置場完成設備招標,龍崗污泥處置場
建設全力推進,南山污泥干化項目進入調試階段。
河流水環境綜合整治方面。完成深圳河河口治理一期工程和深圳河治理三期工程竣工驗
收;完成深圳水庫排洪河綜合整治工程,成為全市第一個河流生態景觀示範項目;觀瀾河干
流截污工程基本完成;茅洲河界河段清淤清障工作基本完成;福田河、新洲河、布吉河、大
沙河綜合整治工程按計劃推進;沙井河、燕羅、公明等大型泵站工程建設順利推進
⑶ 深圳河的污染情況怎麼樣
。「中國國家環保部門規定,國內大城市河流BOD指標需要達到10,而深圳河流的BOD指數平均為300!指數越高,污染越嚴重。」
污水處理廠水質未達標
陳介中同時指出,深圳河流存在另一個尖銳的問題:深圳污水處理廠出來的水BOD值超標。「按照常理,污水處理廠流出的水應當是干凈的水。國外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水BOD值是20,而我在深圳污水處理廠接了一杯水到實驗室化驗發現,BOD值達到150。」因此,他提醒有關當局,治理深圳河任重道遠,如果將目標定得太高,不切實際。
臭水嘩啦啦 垃圾一車車
深圳河流污染程度如何?源源不斷的污染源如何形成?連日來,本報記者跋山涉水,對深圳幾條主要河流的污染狀況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這次旅程卻異樣沉重:臭氣沖天的污水嘩啦啦地排向河流,一車車垃圾毫無顧忌地被倒進河道,黑色的河水一次又一次出現在記者的鏡頭中。
難忍惡臭 河畔居民紛遷
鹿丹村附近,是布吉河與深圳河的交界處,這里的河面漆黑,臭味熏人。鹿丹村小區的居民告訴記者,不少居民已經在這里居住了10-15個年頭,每逢夏季悶熱無雨時節,就特別害怕深圳河會枯水:「河底如果露出來,太陽一曬,那臭味簡直受不了,關窗也沒用,熏得人頭暈」。據介紹,因為河水太臭,小區內的居民已經有二、三百人陸續遷離,40多套房屋轉賣他人。剩下的只有經濟條件不好,無力搬遷的居民。
環保部門指標欠實際
⑷ 有關深圳河的環保建議書怎麼寫
有關深圳河的環保建議書 深圳河一直以來,為分隔中港兩地的天然界線,見證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兩岸的巨大轉變,亦代表了一國兩制的成功落實,因此具備特殊的歷史地理意義,相信若打造成旅遊景點,必有其獨特吸引之處。與此同時,深圳河西接深圳灣和後海灣,具豐富的旅遊觀光價值,除了北面深圳境內的錦綉中華、世界之窗和歡樂谷外,南面香港境內亦有米埔濕地,流浮山等。而一河兩景,深圳境內高樓林立,香港境內則山嶺漁塘處處,旅遊資源豐富。事實上,海內外不少地區,都建設城巿濱河綠廊,包括著名的首爾清川河、高雄的愛河,都是將舊河道優化而吸引了大批的旅客和本地巿民。深圳河的旅遊資源,相信有過之而無不及。國務院早前審議通過發改委上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確立加強香港與珠三角緊密合作,構建綠色大珠三角優質生活圈,深圳巿政府常務委員會去年四月亦已原則審議通過《深圳東西部海岸線與深圳河沿岸整體城巿設計研究》,當中亦提出加強深港合作,保育深圳灣自然生態,優化濱海城市休閑生活空間場所,探討深圳河邊防管理模式,推進深圳河沿岸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研究。因此,現時是時候進行提升深圳河功能定位的可行性研究。問題所在:為了實現提高深圳河旅遊景點的功能,以及改善深圳環境,保障巿民健康,進行河水污染及河底淤泥治理是當務之急。過去幾年,巿政府大力推進污水處理骨幹廠網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於深圳巿過去高速發展,水污染及河底淤泥問題並不能一時三刻全面解決。市環保局08年召開2007年度深圳市環境狀況公報,便顯示深圳河、布吉河等水質仍劣於國家地表水Ⅴ類標准。巿審計局去年提交的報告,亦批評截治污工程總體進度較慢,部分地區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道,市政雨污水管網不完善等問題。旅遊規劃方面,目前沿河兩岸並沒有規范性針對旅遊和休閑設施的規劃和建設,例如深圳河以北已建有大量的商廈、住宅,缺乏連貫性的行人步道、觀景台等,重新規劃有一定難度; 部分地區,例如香港境內,其開發亦要面對生態保育的問題,如何平衡發展,也是一大考驗。邊防管制則是另一項難題。深圳河作為天然的邊境界線,過去除了靠河道分隔中港兩地外,深港雙方亦加設鐵絲網堵截偷渡客,亦設有巡邏道路供邊防人員使用。近年深圳當局已拆除部分鐵絲網改以大型廣告牌作為屏障,但河道本身亦不容許巿民進入,香港邊防則仍設有鐵絲網和巡邏路。因此,如何確保旅客有序進入有關范圍,如何使邊界設施,例如鐵絲網、邊防巡邏路、大型廣告牌等不影響景觀,都要進行細致的研究。建議一、積極解決深圳河污染和淤泥問題。深圳市水務局確定了重點治理河水污染工程項目,全市在「十一五」計劃下,目標為達到中心城區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100%,發展中區域達到80%以上;污水管網覆蓋率達到70%,污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議加強監督工程進度和撥款,確保工程能依既定時間表完成; 在堵截污染物進入河道同時,亦應進行河底沉積多年的淤泥清理工作,當中可參考其它地方治理河道淤泥方法,結合專家意見,就河道淤泥作出治理; 另外,針對大量排污進入河道的工商業和舊區住宅,應先做好教育,積極協助解決排污問題,以至對屢勸不聽者嚴格執法。二、 開展提升深圳河作為旅遊觀光點的可行性研究。「港深邊界區發展聯合專責小組」目前負責統籌、督導和協調深港兩地有關邊界鄰近地區土地規劃發展的研究工作。建議由該小組或其委託的相關機構,就有關發展,包括土地規劃、保育、旅遊設施等進行研究。另外,由於發展河套區已列在議事程序上,而河套區就是深圳河側一片土地,兩者發展將來必須相互配合,因此建議當局在進行河套區規劃研究時,應留有空間,與日後的深圳河發展接軌。三、 為解決邊防管制問題,建議應采先易後難的步驟進行深圳河發展。在完成河道水質改善工程後,可首先考慮在沿河邊防線後,例如在深圳新發展商業或住宅地帶,增設行人步道、觀景平台、酒吧區、藝廊等,讓居民及遊客無需出入境,便在在沿岸進行休閑活動,欣賞對岸風景,營造旅遊氛圍; 次階段則可進行試點計劃,在部分地區,試行將大型邊防鐵絲網或阻隔物移除,改為沿河欄桿,電子監控和綠化地帶,讓巿民進一步接近河道; 之後再考慮容許巿民在指定地點辦理進出境手續,在河上乘船游覽觀光,發展區內的一程多站旅遊。長遠而言,可研究在平衡保育發展下,打通深圳河東西,使其東接大鵬灣,西連後海灣,充分發揮其旅遊潛力 請採納,打字很辛苦的啊,
⑸ 深圳有哪些污水處理廠賺錢么
你問深圳市的污水廠那可就多了~目前已有30餘座污水處理廠,洪湖水質凈化廠(5-10萬立方米/日)、沙湖污水處理廠(4萬立方米/日)、壩光污水處理廠(3萬立方米/日)等;南山污水處理廠(24萬立方米/日)、固戍水質凈化廠二期(30萬立方米/日)、沙井水質凈化廠二期(35萬立方米/日)等;福田污水處理廠(40萬立方米/日)等;沙井污水處理廠一期(15萬立方米/日)、橫嶺污水處理廠(20萬立方米/日)、龍華污水處理廠(15萬立方米/日)等;羅芳污水處理廠(35-40萬立方米/日)、蛇口污水處理廠(3-5萬立方米/日)等。污水處理項目的運營模式
生活污水處理廠隱含公用事業的屬性,理論上應由政府出錢建設、運營及維護。但實際上不論是因為財政拮據,還是由於運營經驗欠缺,我們看到早期政府總是吝嗇於投資建設新廠或者已投運的處理廠運營效率極其低下。這種情況下,一大批民營企業開始進入,從政府手裡獲得特許經營權(一般經營期25-30年),替政府出了第一筆建廠的錢,並且在處理廠建成投運之後負責運營維護,而這一切投資和收入都通過定期向政府收取處理費的方式在經營期內收回,這就是目前污水處理廠的盈利模式。
總結一下哈,國內污水處理項目基本分為三種模式:1、政府自投自建自營,收益為公共事業基金收益;2、特許經營模式,社會資本購買污水處理項目的特許經營權並獲得污水處理廠的物權,特許經營期滿移交回政府實施機構或政府指定機構;3、PPP模式,其中較為典型的模式是社會資本建設污水處理工程,並實施運營,期間獲得使用者付費,收回建設投資並獲取收收益。
污水處理項目的實施流程
從土建到運營基本為:政府進行三通一平,提供工程所必須的水電;具備土地證,工程建設許可等開工必備的手續;人機物料進場,監理簽發施工許可,建設開工,實施建設,污水管網一般為政府建設;采購安裝污水處理設備,申請政府提供污水,並運轉;實施竣工驗收;開始運營,收取處理費用。
如果再深入一步,可以看看哪些因素會影響污水廠的盈利能力?
首先是水價。而處理費會因水質成分、排水標准、區域等因素產生較大差異,例如錦工風機客戶山東高密一期污水處理廠的水價最早僅0.7元/方,而二期處理廠的水價高達2.17元/方,二者相差3倍多。
其次是財務成本。由於一間處理廠的投資規模較大,公司一般採用30%的自有資金外加70%的貸款來鎖定資金來源。例如錦工客戶某污水處理廠的例子,企業則需要自己一次性出資2.3億*30%=6900萬,一般小規模的民企無法承受。其次,杠桿的部分也需要成本,銀行會根據企業自身規模和效益給出貸款成本,這個直接影響水廠盈利,當然貸款利率越低水廠效益更好,例如一般民企貸款利率為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甚至還要上浮,而像光大、北控這樣的國企可藉助境外低成本貸款,利率連4%都不到。
總之,污水處理成本主要為能源消耗成本、葯劑消耗成本、大修成本、維護成本、污泥處置成本、出水消毒成本、人員成本、管理成本、固定資產折舊、財務融資成本及其它成本。 各地污水處理廠所面臨
⑹ 深圳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管理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特區持續發展,保護好我市飲用水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飲用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東江-深圳供水工程飲用水源污染防治規定》等環境保護法律、規章,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深圳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已經劃定的有:深圳水庫-東深供水渠水源保護區、西麗-長嶺皮-石塘坑水源保護區、鐵崗水庫水源保護區、石岩水庫水源保護區、觀瀾河流域水源保護區、茅洲河流域水源保護區。詳細區劃見附件一:《深圳市飲用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及附件二:《深圳市飲用水源保護區劃示意圖》。
隨著深圳市經濟建設發展,需要增加劃定水源保護區或擴大、縮小水源保護區的范圍,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另行頒布。未劃為水源保護區的集中式供飲用水的地表水源地管理應參照本規定執行。第三條水源保護區的開發與建設要實行規劃控制。
各水源保護區的發展總體規劃由市人民政府制定,作為進行區域開發、人口控制、新項目建設、原有項目調整改造的依據。
水源保護區的總體規劃應以保證各級保護區的水質目標為前提,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現狀特點,按照本規定的有關要求綜合部署,使水源保護與經濟建設在規劃控制指標內協調發展。
水源保護區總體規劃的內容應包括:發展規模、行業結構、人口指標、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的計劃、污水的收集及處理措施、固體廢棄物收集與無害化處理、水土流失控制、資金渠道、開發程序等。第四條市和各區、縣人民政府要把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水質保護工作納入本級政府的任期目標責任制,並把污染治理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有關部門採取有效措施,貫徹落實。第五條在水源保護區內,不允許辦理有加重水源污染的項目。對現有排放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行業、企業要限期治理,使污水達到規定的標准排放。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均有保護水源的義務,有權對污染和破壞水源者進行檢舉或投訴。對保護飲用水源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政府給予表彰或獎勵。第二章監督與管理分工第七條市環境保護局對全市飲用水水源的環境保護工作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協調有關部門做好其職責范圍內的飲用水源保護工作,檢查和指導下級環境保護局開展水源保護工作。
區環境保護局是本轄區水源污染防治的監督執行機構。
各水源地的水源辦公室,是水源污染防治的具體辦事機構,負責檢查督促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實,及時向市、區環境保護局報告污染事故。第八條各區、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和實施其轄區內的集中居住區的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與無害化處理。
市、區水利部門負責其轄區水源的開發建設和用水計劃管理,參與水源保護區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計劃的制定。
市、區經濟管理部門負責其轄區經濟建設與水源保護相協調。
市、區建設和土地管理部門負責其轄區水源保護區的建設用地管理建設項目布局。
市、區衛生管理部門負責飲用水源的衛生監督管理,參與水源保護區規劃的制定。
區、鎮農業部門負責其轄區水源保護區內農葯、化肥、除莠劑的使用管理。
區、鎮公安部門負責其轄區水源保護區內人口控制,監督管理劇毒物品和放射性物品的運輸、儲存和使用。第九條在深圳水庫-東深供水渠水源保護區、觀瀾河流域水源保護區、西麗-長嶺皮-石塘坑水庫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擴建、改建和遷建一切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必須報市環境保護局審批;
在水源地的準保護區內興辦一般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表,由區環境保護局審批後,報市環境保護局備案;
在石岩水庫水源保護區、鐵崗水庫水源保護區、茅洲河流域水源保護區興辦一般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表由所在區環境保護局審批後,報市環境保護局備案;
涉及大、中型項目、投資限額以上項目、較重污染項目等應按國家、省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執行。
對建成項目日常的環境保護工作,實行分級管理,市環境保護局在二級保護區批辦的一般建設項目可移交區環境保護局管理。第三章保護水源防治污染
⑺ 深圳比較有名的污水處理公司有哪幾家
據我所知的,就有幾家,比如說,深圳德清瀅環保,深圳東江環保,深圳東曦環保,深圳能源環保。還有挺多的,就是叫不出公司名了。希望能幫到樓主。
⑻ 深圳水資源保護情況
我國嚴峻的水資源問題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我們要充分地認識到,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任重道遠。
我國是一個洪澇災害頻繁、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脆弱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水利事業發展迅速,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注重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工作,基本形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與保護體系。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問題,尤其是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全國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用水浪費,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很多國家已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水的重復利用率我國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85%以上。水污染嚴重,全國年排放污水總量近600億噸,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國調查評價的700多條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水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嚴重。
有關專家指出,嚴峻的水資源形勢,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從人口增長看,2030年左右,我國人口將達到16億,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將減少1/5,降至1700立方米左右。從經濟增長看,今後幾十年,我國經濟仍將處於快速增長期,到本世紀中葉,國內生產總值要增長10倍以上,城市和工業用水將有較大幅度增長,廢污水排放量也將相應增加。從城市發展看,21世紀中葉我國城市化率可能達到70%,城市水供求矛盾必將更加尖銳。從糧食生產看,我國北方產糧區水資源條件並不富餘,2050年前國家需要增加1.4億噸糧食的要求,將導致水資源短缺的形勢更加嚴峻。因此,開源節流和保護水資源的任務十分艱巨。
水資源善也是制約西部大開發的主要因素。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地廣水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是該地區最具有戰略意義的資源,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利用、有效保護是實施西部開發的重要內容。
為了緩解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遏止水環境惡化的趨勢,有關部門正在加大節約和保護工作的力度。在最近召開的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提出,要轉變以往比較注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保護重視不夠的局面,要把節約和保護水資源作為一項重大國策,實現由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由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水利的轉變。
據了解,國家將在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基礎上,採取實際步驟加強水資源節約和保護工作。在計劃上,改變以往單純的工程計劃方式,將節水、水資源優化調度、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項目擺到重要位置,加快建設和發展。在體制上,切實加強流域管理職能,積極推進城市水務局管理體制的建立,為水資源的科學配置提供體制保障。在管理上,制訂和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充分利用水價、水資源費等經濟杠桿,採用有效的科技和經濟手段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發揮綜合效益。在法治上,堅決執行《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做好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配套建設,特別是《水法》的修改工作,加大執法力度,堅持依法管理水資源。在科研上,突破以往水利工程科學的科研模式,不僅要加強水利基礎科學,而且要發展綜合學科、交叉學科,不僅要研究水利工程特別是樞組工程問題,而且要緊緊圍繞我國水利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研究各種治理措施的相互關系,科學配置,促進水資源管理與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緊密結合,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的協調統一。
⑼ 深圳河的治理大事記
深圳河河道狹窄,洪水渲泄不暢,常造成洪水泛濫。治理前深圳市區及沿河低窪地帶約有15平方公里的面積經常受淹。查測歷史最高洪水位在黃貝嶺村為5.86米(1945年),三叉河為5.00米(1959年),湖貝村為5.07米(1959年),深圳北門街為4.51米(1964年),4 .95米(1959年),文錦渡豬倉為3.86米(1959年),深圳新港3.24米(1976)。如果按50年一遇暴雨推求歸槽水位,在布吉河筍崗滯洪區發揮滯洪作用,同時錯開深圳水庫排洪機遇,布吉河口水位仍達4.3米,羅湖橋下游水位6.5米,羅湖橋上游水位7.5米(羅湖橋人行道高程6.4米)。因此,治理深圳河是改善市區防洪排澇條件的迫切要求。
1981年12月,深港雙方正式提出治理深圳河問題,並組成聯合工作小組開展工作。
1985年4月,雙方完成深圳河防洪計劃報告書,確定了治理深圳河工程的目的、范圍、措施及分期實施計劃。
1995年5月,深港雙方政府簽署了《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委託協議書》,第一期工程開工,合同工期為兩年,合同造價2.79億港元,於1997年4月18日提前竣工。
1995年5月25日,深圳河治理工程開工典禮在深圳河畔舉行。
1997年5月13日,深圳河治理二期合同A工程正式開工,施工河段全長2.8公里,合同價1.88億港元。主體工程於1999年2月完成。
1997年11月10日,深圳河治理二期合同B工程開工,施工河段全長4.4公里。合同工期三年,合同價4.58億港元,於2000年6月完工。
2002年3月,深港雙方最終商定將深圳河河口整治納入治理深圳河工程的總體規劃方案,徹底解決深圳河的防洪和底泥淤積問題。2002年4月,經國務院港澳辦的批復,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職權范圍擴大,除了防洪之外,增加了治污的職責。
2004年4月底,三期工程合同A完工,完成了拓寬羅湖橋河段、拆卸及復建現有羅湖鐵路橋和人行老橋等任務。
2006年上半年,三期工程合同B完工,對長約1800米的河段進行河道拓寬、挖深及局部裁彎取直,拆除文錦渡出入境兩座橋梁,新建文錦渡雙向行車橋及附屬設施等。
2006年11月30日,三期工程合同C完工,對文錦渡橋上游到平原河口附近長約1800米的河段進行整治。
2007年4月,作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十周年的系列活動之一,深圳河三期工程完工慶典在香港舉辦。
2008年4月,深港雙方政府正式啟動深圳河第四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2009年6月,深港聯合進行的深圳河污染底泥治理策略研究項目正式啟動,拉開了深港雙方治理深圳河污染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