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染廢水的我國現狀
紡織工業發展主要阻礙之一是環保節能(低碳)問題,環保的主要問題是廢水,而約80%紡織廢水來自於印染行業。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紡織工業廢水排放量23億噸,居各工業行業第3位,佔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的10.60%。紡織工業排放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Cr)排放量31.4萬噸,居各工業行業第4位,佔全國工業廢水CODCr的7.76%。該數據是對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數據,實際數據可能要大很多。實際上印染行業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競爭性行業,中小企業比重佔99.6%,非公有制企業佔95%,大量小企業數據並未統計在內。若以纖維加工量的70%需進行印染加工計,則年排放廢水約在30億噸左右。
印染廠廢水處理的問題分析
印染廠廢水處理成功的實例較多,但是成效不佳的也不少,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印染廠未分析自身廢水特質(水質、水量),照搬他廠經驗,結果往往不理想。(2)將城市污水處理的設計規范,用於印染廢水處理,僅僅改變一些參數,造成很大的損失。特別是在早期,大型印染廠廢水集中處理,都由大型設計院負責,而其對印染廢水性質不夠深入了解,造成很大損失。(3)新技術、新工藝、新葯劑未經中試,直接用於工程,造成很多失敗。新技術多應經過小試、中試,才能用於工程,一般試規模是工程水量的3%~5%,即最多放大20倍左右。實驗室研究成果直接用於工程,難有成功案例。工程應該採用最成熟、最穩妥的技術。(4)生產工藝相近的廢水,可採用相似的處理工藝,但也要根據水質、水量適當調整技術參數,保證處理水平。(5)實際運行技術和管理技術不當,未根據廢水變化作適當調整,也是運行不穩定的原因。
模擬絲的興起和印染後整理技術的進步,使PVA漿料、人造絲鹼解物(主要是鄰苯二甲酸類物質)、新型助劑等難生化降解有機物大量進入印染廢水,其COD濃度也由原來的數百mg/L上升到2000~3000mg/L,從而使原有的生物處理系統COD去除率從70%下降到50%左右,甚至更低。傳統的生物處理工藝已受到嚴重挑戰;傳統的化學沉澱和氣浮法對這類印染廢水的COD去除率也僅為30%左右。因此開發經濟有效的印染廢水處理技術日益成為當今環保行業關注的課題。
2. 我國紡織業出口競爭現狀和對策
回樓主的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處在回升通道之中,國內需求已無問題,但國際需求仍需繼續觀察。紡織業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隱憂之一,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認為,紡織業已經步入困難的谷底。 上半年中國進出口降幅將趨緩,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進出口降幅可能收窄,並有望在下半年走出低谷。但對於紡織行業來說,由於三季度是傳統出口淡季,加之08年積累的外貿訂單已被完全消化,相關企業必將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三季度將會成為紡織出口企業最難熬的時期。商務部副部長陳健日前透露,1-6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繼續下降,但降幅趨緩,且個別商品略有回升。此前海關數據顯示,中國5月出口同比下降26.4%,進口同比下降25.2%,貿易順差為133.89億美元,經季節調整後,5月份出口和進口環比分別增長0.2%和4.4%。國內紡織品服裝1-5月累計出口558.52億美元,同比下降11.04%,與1-4月-10%的增速相比下降1個百分點。由於歐美市場消費低迷及原材料價格有所下降,采購商壓價越來越凶,導致行業內削價競爭越來越激烈,部分產品出口均價下降幅度已經超過10%,甚至出現了「貨在船上運,銷售打對折」的情況。三季度或許會成為出口最難熬的時期,因為該階段是傳統出口淡季,加之08年積累的外貿訂單已被完全消化,相關企業必將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下半年紡織服裝行業依然面臨較大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內銷市場尚未完全見底,出口市場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外圍經濟的好轉。因此,國際紡織品市場將長期在低谷徘徊是不爭的事實,而紡織企業間物競天擇的生存競爭也是殘酷而無法避免的事實。不少業者都認為,從需求恢復的時間順序看,美國市場應該先於歐洲和日本市場,但美國紡織服裝辦公室近日公布的初步統計數據卻顯示,09年1-6月美國紡織服裝進口繼續下降,進口數量為195.7億平方米,下降10.7%。在144個類別中有119個類別進口下降,個別類別降幅達80%以上。09年上半年,國內紡織服裝出口總額將達720億美元,出口增速下降約9.31個百分點。其中,國內紡織品出口額約達276億美元,同比下降14.92%;服裝出口額約達444億美元,同比下降5.44%。從整體來看,預計09年國內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將達到1,577.72億美元,與08全年增速相比下降12%。對策:實行「綠色轉身」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既是國家的號召和要求,也是企業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做好這件事,既是為國家,也是為大家,更是為自家。」5月初,中國紡織工業協會首批節能減排示範單位簽約。談到首批簽約的初衷時,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區管委會主任沈順年如是說。應當說,沈順年的話觸及了紡織業亟待實現「綠色轉身」這一深刻本質。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面前,通過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減排,努力實現紡織工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行業調整振興節能減排是道「鐵門檻」6月下旬,國家環保部開出了一張巨大的罰單,暫停審批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項目,暫停審批華能、華電等央企的建設項目(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項目除外),對山東省鋼鐵行業建設項目停止環保評估。這是世界金融危機開始後,在中國出現長達7個月的投資風潮中,國家環保部第一次由保持沉默到公開發表意見。據統計,自政府宣布4萬億投資計劃以來,掌握著投資項目生殺大權的環保部只批復了365個項目。實際情況是,從去年11月到今年5月,全國新開工項目123878個,是環保部批復項目的339倍;全國施工項目216420個,是環保部批復項目的592倍。據公布數據的國家發改委人士稱,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不僅是此輪擴大內需政策中的重點,更是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的確,國務院4月24日全文頒布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就明確了行業振興的基礎是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升級這一指導思想。其中,對紡織工業的兩個關鍵行業——化纖和印染,不僅明確規定了淘汰落後產能的數量,也規定了實行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因此,對這兩個事關紡織原料和產品的關鍵行業來說,在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的具體目標成為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鐵門檻」。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官員表示:「結構調整,主要包括環境評估、淘汰落後、兼並重組,以及企業技改。但是在短期內,主要依靠的還是環評和淘汰落後產能。」這位官員稱,今後環評在宏觀調控中將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從源頭上防止「兩高一資」行業投資過熱,引導結構調整的有力手段,因為環評可以一票否決任何項目。紡織行業雖然沒有被國家列入「兩高一資」行業,但其面對的形勢卻並不樂觀。「就紡織單個企業而言並非都是耗能、排污大戶,但由於行業總體量大,因此行業耗能和排污總量較大。」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楊東輝說,從總量上看,紡織工業能耗、水耗、廢水排放量分別佔全國工業總能耗、總水耗、總廢水排放量的4.4%、8.5%和10%;而印染和化纖作為紡織行業中節能減排的重點行業,僅每年的廢水排放量就達到26億多噸。因此,「節能減排是紡織行業一直非常重視且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主任孫淮濱認為,「節能減排」四個字裡面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包括行業企業發展的規劃、政策、理念、戰略、標准、金融服務、工藝技術、管理、經濟效益等多個層面,涉及到行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力長久保持。因此,節能減排對於行業的意義須從產業轉型和提升競爭力的層面來認識,須從產業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來踐行。轉變發展方式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據了解,從目前紡織行業節能減排工作的進展來看,隨著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紡織行業單位產品原料消耗明顯下降,能源消耗逐漸減少。據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統計,2008年紡織全行業萬元產值纖維消耗約664萬噸,比2005年減少了約150萬噸,單位產值纖維消耗3年來累計下降了18.5%,年均下降6.6%。新鮮水取用比例大幅下降,單位產值新鮮水取用量平均下降了10%,有的企業中水回用率最高達到了90%。在環保方面,近年來各地方政府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把COD等環保指標作為約束性剛性指標,紡織業總體污水排放情況向好。但是,紡織行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既是難點問題也是共性問題。正如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節能處處長余薇所說,第一,目前我國大部分工業產品單位綜合能耗比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工業領域技術節能潛力仍然很大。第二,東西部地區工業發展不平衡,在產業區域調整過程中要注意相關問題,要加大落後產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後生產能力異地轉移,將落後產能和設備徹底淘汰出局。第三,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是「十二五」主要節能目標,要重點抓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而目前金融危機在客觀上又增加了企業節能減排的難度,因此任務艱巨,不可掉以輕心。長期以來對推動行業節能減排工作傾注了大量精力的東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印染行業協會副會長奚旦立說,目前我國紡織行業的能耗、水耗等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達1倍以上,一方面說明我們節能減排的任務艱巨,另一方面也顯示了我們節能減排的空間所在。節能減排是一項系統工程:從國家層面講,要重視紡織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向西部轉移,關注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從行業層面講,要增加行業間的交流接觸,特別是規模以下6萬多企業的接觸聯系。從企業層面講,第一要做清潔生產和能源設計,切實找出差距和症結;第二要改變粗放型管理模式,加強計量管理,發動全員節能減排。企業節能減排抓住機遇須從自身做起紡織行業要持續發展,必須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結構調整、精細化管理和循環經濟實現綠色轉身。這一觀點已被行業企業深刻認同。以海寧經編產業園為例,節能環保要求成為園區的一個准入門檻。園區要求所有入園企業,工業污水全部要回網統一處理、排放。目前已把95%的企業生活污水也同樣回網,保證了河道清澈。同時,3年前園區辦了一個熱電聯廠,取消了小鍋爐,使空氣污染和能耗雙雙降低。沈順年說:「當時看此舉比較超前,現在看來是大有必要的!」楊東輝在今年5月份召開的2009年紡織行業節能減排工作會議上指出,節能減排人人有責,企業須全力推動,全員參與,查漏洞,找原因,提合理化建議。只有這樣,才能使節能減排工作開展得更為扎實。換句話說,企業要向粗放管理和「不明不白」告別。當前,國家為了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既包括一些限制性措施,也包括不少配套政策和鼓勵政策。比如,2008年底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於組織申報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2009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備選項目的通知》,規定申報項目主要圍繞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試點、污染防治五個方面,凡符合條件的企業均可申報,國家將給予資金補助。今年,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又聯合下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於請組織申報2009年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項目的通知》,對2009年節能技術改造財政獎勵項目申報作了具體要求。然而,從2009年節能技術改造獎勵項目審查情況看,申報項目的共有99家紡織企業,經過幾次嚴格審查後,最終只有3家企業通過了審查。究其原因,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處長程皓表示,除了部分企業不具備資質未通過審查外,很多企業對項目相關表格的填寫不夠規范,或者沒有專人負責,溝通不暢,導致申報失敗。程皓同時指出:「通過對企業申報項目的診斷,我們發現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節能劑量管理體系不健全,企業沒有能源管理制度和程序等文件,無法開出項目改造前後用能設備和能源劑量設備清單,不符合要求而申報失敗。」孫淮濱表示,企業要想從國家的節能減排政策里找到「黃金」,必須要真正了解國家的政策導向和要求,與此同時要規范管理,認真做好相關工作,切實把握機遇,在行業調整和振興的主旋律中做好節能減排工作。
3. 我國大中型紡織印染廠的廢水出水量一般為多少m3/d
我國大中型紡織印染廠的廢水出水量一般在3—5萬/天的廢水量,如互太紡織、穎泰紡織、德永佳、福田實業、永盛紡織、華孚色紡、盛虹紡織。廢水量在1萬噸左右的為中小型染廠。
4. 印染廠如何解決環境污染
紡織印染行業一直是我國的污染大戶,每年所產生的廢水和廢氣量都很大,廢氣處理設備廠家,所產生的廢氣的主要成分有:大量的煙塵、有機化合物和油等成分。
林森建議採用前置生物酶噴淋洗滌塔預處理,後段加裝光催化氧化過濾系統,能有效地除塵除異味並清除臭味。這樣全面整合各種廢氣處理先進技術,徹底改變了以往印染廠、印染車間單純採用活性炭等比較單一的廢氣處理做法,除味和凈化廢氣針對性更強。
具體工藝流程是:廢氣經管道收集後進入洗滌塔,其主要作用是除去粉塵與大的漆物顆粒,同時有一定的物理溶解和掩蓋作用。噴淋塔中的循環水與循環水池相通,可定期清除池中浮到水面的漆物。
廢氣經噴淋洗滌塔處理後再進入光氫離子塔,光氫離子塔內部結構為光氫離子催化氧化裝置。光氫離子催化氧化裝置能產生大量的活性基團,漆物等與其中的活性自由基團發生化學反應,被分解為無害氣體與水。
該廢氣處理方案不僅處理效率高,能有效去除污染物,各處理後即可達標排放,廢氣處理設備風阻小,運行維護費用低,是很合理的廢氣處理方案。
5. 我國大中型紡織印染廠的廢水出水量一般為多少m3/d
我國大中型紡織印染廠的廢水出水量一般在3—5萬/天的廢水量,如互太紡織、穎泰紡織、德永佳、福田實業、永盛紡織、華孚色紡、盛虹紡織。廢水量在1萬噸左右的為中小型染廠。
6. 紡織業的發展現狀
中國是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的大國,中國紡織行業自身經過多年的發展,競爭優勢十分明顯,具備世界上最完整的產業鏈,最高的加工配套水平,眾多發達的產業集群地應對市場風險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斷增強,給行業保持穩健的發展步伐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從國際環境看,國際市場仍有較大拓展空間和機遇。隨著2007年底中歐紡織品設限到期、2008年底中美紡織品配額設限結束,中國紡織品無配額時代即將來臨,約佔全球紡織品市場60%以上份額地區全面開放,將會給中國紡織品貿易帶來巨大機遇。而未來幾年世界經濟仍將處於上升區間,必將促進國際貿易的增長,這將給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增長帶來有利的國際市場保障。
從國內經濟環境看,國內需求將成為行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力。80%左右的中國紡織品在國內消費。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居民收入的穩定提升,將拉動內需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中國紡織企業應克服原材料上漲、人民幣升值及出口退稅調整的困難,抓住紡織行業發展的機遇,提高產業的集中度,遏制低效產能的盲目擴張,加大特色產業園區的建設,加強自主創新的步伐,提升中國紡織行業的品牌建設,進行產業調整和升級。使中國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跨進。
全球紡織業市場前景不確定性日益增高,這與全球信用危機以及美國、歐盟經濟增長減緩的趨勢一致,將對服裝零售業帶來沖擊。美元急貶、原油價格跌宕起伏以及中國紡織品輸歐即將解除設限,都宣告著重大的改變。受美國經濟走緩的影響,企業銷售將出現衰退現象。而由於美、歐可能實施新的貿易壁壘,因此全球紡織業采購可能出現大幅變更的趨勢。另外,還有不到3個月,針對紡織服裝製品的配額制度就將結束。這一國際紡織、服裝貿易制度的變化是紡織服裝企業面臨的最新挑戰,這不僅帶了希望和機遇,同時也帶了極大風險。
伴隨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萎縮,給許多紡織企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2008年,我國紡織業正遭受著近十年來最艱難的一年。受美國次貸危機、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貨幣政策從緊、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影響,紡織行業行業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眾多紡織行業生產企業陷入了生產經營困難的窘境,掙扎在虧損的邊緣,企業紛紛倒閉,停產、半停產的更多。這些,已給紡織行業構成嚴峻挑戰。盡管紡織的出口退稅率有所提高,但國家淘汰低層次產品和企業的決心沒有改變。自主創新、節約成本,才是紡織行業走出困境的良方。
從國內紡織行業運行情況來看,2008年1-9月,中國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022.69億元,比07年同期增長10.15%。2008年1-9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生產紗1,597.92萬噸,同比增長9%;布累計產量417.32億米,同比增長6.33%;服裝累計產量151.59億件,同比增長5.92%;化學纖維累計產量1,797.80萬噸,同比增長2.44%。2008年1-9月,中國紡織行業出口達1,402.85億美元,較07年同期增長13.06%;進口達141.94億美元,較07年同期增長1.59%。預計未來5-10年紡織行業將保持穩定增長,結構調整會貫穿發展全過程。預計到2010年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將達到3600萬噸,未來幾年化纖行業產能和產量增速將保持在7%~15%之間。 紡織品的原料主要有棉花、羊絨、羊毛、蠶繭絲、化學纖維、羽毛、羽絨等。
紡織業的下游產業主要有服裝業、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
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印染行業污水排放總量居中國製造業排放量的第5位。60%的行業污水排放也來自印染行業,且污染重、處理難度高,廢水的回用率低。化纖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有些產品大量使用酸和鹼,最終產生硫磺、硫酸、硫酸鹽等有害物質,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有些則是所用溶劑、介質對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化纖生產污染環境的另一種表現是化纖產品本身的不可降解性,特別是合成纖維,其廢棄物回收成本高,燃燒後污染空氣;廢棄後不易降解,造成土壤環境惡化。另外,毛麻絲行業的前處理過程也是行業污水排放的重點。在能源消耗方面,紡織機械、化纖機械電力消耗十分突出。化纖行業總耗能比國外先進水平高10%-30%左右。 2009年,歐美將更多地利用反傾銷、市場經濟地位、社會責任標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反傾銷」將成為貿易摩擦主要焦點。對於出口增長,預測2009年紡織品出口僅能保持15%的增長。對歐出口穩定,但遠遠小於2005年;對美國出口可能下降,影響額約50億美元。
由於出口以及產能過剩等原因,紡織行業2006年利潤增幅有所回落,整體利潤率將降到2.5%-3.1%之間。2005紡織品市場,在外銷受阻的同時,內銷市場其實並沒有「吃飽」。內銷利潤已經幾倍於外銷。
2007年1-11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690,091,131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1.46%;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1,625,893,972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1.22%;實現累計利潤總額61,878,74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1.27%。
2008年1-2月,中國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270,235,318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44%;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255,274,90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08%;實現累計利潤總額7,551,66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7.14%;截至2008年2月底,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為28,174家。
在出口方面,2007年1-12月,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達1712.06億美元,同比增長18.9%,比2006年同期回落6.3個百分點。其中,紡織品出口561.04億美元,同比增長14.99%;服裝出口1151.02億美元,同比增長20.93%。 1、技術裝備落後,新產品開發不足。據統計,中國紡織品三大行業(紡織業、服裝業、化學纖維製造業)產值佔比約分別為61%、28%、11%。除化學纖維生產技術和服裝骨幹企業的縫紉設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外,紡紗、織造、染整等傳統工藝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
2、標准低。中國的紡織企業還處於低端生產階段。大約有80%的企業生產中低檔產品、6%的企業生產中高檔產品,4%的企業生產質量低價格低產品,僅有10%的企業生產高質量產品。
3、高素質人力資源缺乏。行業缺乏品牌運作、資本運籌、國際交往的人才,缺乏國際化經營經驗和適應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
4、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行業性軟體開發力量薄弱,軟體產品少,企業管理軟體應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電子商務起步慢,多數企業管理方式落後,難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種、高質量、快交貨」的市場快速反應機制。
5、缺乏品牌經營理念。傳統家紡多,規模小,產品單一,加工貿易比重仍然很大,應對國際競爭手段不足,處在整合階段。 紡織業業內專家認為,從中國環境看,紡織業難點是「三率兩價」,即利率、出口退稅率、匯率和勞動力價格以及原材料價格。除此之外,還有加工貿易保證金和棉紡織企業棉花增值稅、進項稅、和銷項稅稅率不相統一的政策。
匯率。相對於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退稅下調等因素,人民幣持續升值對出口帶來的壓力更大、影響更深遠,人民幣持續升值已經成了令出口企業談之色變的最大利空因素。企業提價空間已經接近極限,出口數量已經在下降,再度提價只會導致訂單向其他國際市場轉移。
出口退稅率。所謂出口退稅主要針對一般貿易,非加工貿易,從理論上講可下調出口退稅率對抑制過剩行業,淘汰落後產能,減少資源浪費和污染的作用更直接。不過,紡織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利潤空間十分有限,利潤率也較低,過猛的調整出口退稅,大批紡織企業難以承受。
利率。面臨通脹壓力,銀根緊縮已經成為針對全盤經濟的貨幣政策,紡織業處困境之中,銀行清楚知道這一點,所以大型紡企從銀行貸款也很有難度了。
勞動力、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漲。在紡織企業的成本中,原材料佔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約為60%至70%,人工成本約佔10%至15%,中國原材料價格2008年更是呈現出加速上漲的趨勢。此外,2008年7月1日起中國銷售電價提高2.5分錢/度,紡織行業一年就將增加用電負擔約37.5億元。人力成本的上漲幅度每年也在15%至20%,新勞動合同法很多地方缺乏可操作性導致紡企「招工難」情況加重。據有關部門抽樣調查,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環保等疊加到一起已經令企業的綜合成本上升了20至30%左右。
7. 中國最新的水資源現狀 污水處理現狀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污水處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截至年底,我國污水處理及其再生行業企業個數達到了213個,資產總計844.13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11.43%,銷售收入為236.64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16.16%,擴張速度較快。
但是我國當前污水處理費還處於較低的水平,在我國36個大中城市中還有14個城市的污水處理費低於0.8元/噸,未能達到國家規定的上漲幅度,雖然當前我國污水處理及其再生行業的毛利率較高,2012年華東地區和西北地區的毛利率超過了100%,但是由於污水處理費的工業事業特徵,其市場調節能力較差,2012年我國污水處理及其再生行業七個地區有四個毛利率在下降,而且華東、華中地區連續兩年處於下降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企業投資這個行業的積極性。
前瞻產業研究院污水處理及其再生行業小組認為,從我國污水日處理能力和污水排放總量對比來看,我國污水處理能力尚不能滿足需處理的污水量,加上污水處理行業存在產能利用率低的問題,每年都有大量的沒有得到處理的污水流入水體中污染水環境,行業需求大於供應。
受到經濟回暖,國家政策推動以及環保行業熱度增長等有利因素作用,污水處理行業整體生產經營狀況較好,基於多項政策的利好作用具有持續性,加之隨著工業的持續增長,污水處理的行業需求將穩定增加,預計2013年污水處理行業的財務運行仍將保持較好水平。
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中國環保投資將達3.1萬億,較「十一五」期間1.54萬億的投資額上升121%。「十二五」期間,隨著環境稅費改革,市場化和特許經營制度完善,稅費優惠政策落實和處理費用徵用水平提高,污水處理、垃圾處理運行服務市場將迅速發展,環境咨詢、環境設計、環境貿易等服務領域也將進一步擴大,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總體來說,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前景比較良好,行業增長空間很大。
8. 環保知識
關於環保的資料
1。從喝純凈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2.「環保風暴」
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4%,江蘇大概為15%。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 年增長15%,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 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 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編輯本段]酸雨簡介:
被大氣中存在的酸性氣體污染,pH值小於5.65的雨叫酸雨。什麼是酸?純水是中性的,沒有味道;檸檬水,橙汁有酸味,醋的酸味較大,它們都是弱酸;小蘇打水有略澀的鹼性,而苛性鈉水就澀澀的,鹼味較大,它們是鹼。科學家發現酸味大小與水溶液中氫離子濃度有關;而鹼味與水溶液中羥基離子濃度有關;然後建立了一個指標:氫離子濃度對數的負值,叫pH值。於是,純水(蒸餾水)的pH值為7;酸性越大,pH值越低;鹼性越大,pH值越高
[編輯本段]環境保護的新概念: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地球環境的惡化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於是,環境保護日漸得到了各國的重視。但是,由於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與經濟發展、社會問題有著比較難協調的沖突,因此,近年來,對於環境保護概念的理解也日趨新穎和合理。
環境保護就是通過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還要依據人類的意願,保護和改善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於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壞環境並危及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環境保護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身心的健康,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變異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減少或消除有害物質進入環境,以及保護自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的恢復和擴大再生產,以利於人類生命活動。
當然,環境保護還必須考慮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發展。只有互相之間協調發展,才是新時代的環境保護新概念。
環境保護工作的好壞,直接與國家的安定有關,對保障社會勞動力再生產免遭破壞有著重要的意義。
隨著人類對環境認識的深入,環境是資源的觀點,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空氣、水、土壤、礦產資源等,都是社會的自然財富和發展生產的物質基礎,構成了生產力的要素。由於空氣污染嚴重,國外曾有空氣罐頭出售;由於水體污染、氣候變化、地下水抽取過度,世界許多地方出現水荒;由於人口猛增、濫用耕地、土地沙漠化,使得土地匱乏等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不保護環境,不保護環境資源,就會威脅到人類社會的生存,也關繫到國民經濟能否持續發展下去。
工業發達國家在本世紀初,只注意發展經濟,不顧環境保護,以犧牲環境作代價去謀求經濟的發展。當污染形成公害,引起廣大人民的強烈反對並影響到經濟的順利發展時,才被迫去治理,付出了昂貴的代價。被後人稱之為走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這種發展方式,不但使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會破壞國民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人類不按照環境科學規律辦事,肆意破壞生態環境,也必然會遭到環境的報復。統計資料表明:雲南省1950年森林覆蓋率為50%,平均九年遭到一次大的水旱災害。由於亂砍濫伐等破壞,到1980年森林覆蓋率僅為24.9%,影響了對氣候的調節作用,1950~1980年間竟發生了11次災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環。這是環境給予人類的報復。
[編輯本段]有關保護環境的句子
1、環境保護,人人有責。
2、保護環境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3、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發展戰略。
4、199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主題是:"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5、保護藍天碧水。
6、建設美麗的邊疆,愛護我們的家園。
7、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
8、保護環境是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
9、環境保護從我身邊做起。
10、保護環境,造福人民。
11、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12、破壞環境,就是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13、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減少水土流失。
14、環境與人類共存,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
15、保護水環境,節約水資源。
16、保護戈壁植被,防止沙塵污染,保護大氣環境。
17、環保不分民族,生態沒有國界 不要旁觀,請加入行動者的行列 今天節約一滴水,留給後人一滴血。
18、沒有地球的健康就沒有人類的健康 與自然重建和諧,與地球重修舊好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類是資源。
19、用行動護衛家園,用熱血澆灌地球。
20、把消費限制在生態圈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破壞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
21、垃圾回收,保護地球,舉手之勞,參與環保。
22、揀回垃圾分類老傳統,倡導綠色文明新時尚。
23、人類若不能與其他物種共存,便不能與這個星球共存。
24、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村民的責任。
25、你的星球需要你,聯合起來應對氣候變化!(2009年世界環境日主題)
中文片名
歡快的大腳
原片名
Happy Feet
更多中文片名
快樂腳
快樂大腳
快樂的大腳
踢躂小企鵝 .....香港譯名
影片類型動畫 / 家庭 / 冒險 / 歌舞 / 喜劇
片長87 分鍾/韓國:98分鍾
國家/地區美國 澳大利亞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編輯本段]著名環保機構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簡稱 UNEP) )成立於1973年,總部設在肯亞首都內羅畢,是全球僅有的兩個將總部設在發展中國家的聯合國機構之一。所有聯合國成員國、專門機構成員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成員均可加入環境署,到2009年,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其活動。在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對全球環境狀況及世界可持續發展前景愈加深切關注的21世紀,環境署受到越來越高度的重視,並且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中華環保聯合會
中華環保聯合會(All-China Environment Federation,英文縮寫為ACEF。)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注冊,國家環保總局主管,由熱心環保事業的人士、企業、事業單位自願結成的、非營利性的、全國性的社會組織。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宗旨是圍繞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圍繞實現國家環境與發展的目標,圍繞維護公眾和社會環境權益,充分體現中華環保聯合會「大中華、大環境、大聯合」的組織優勢,發揮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中國環境事業發展,推動全人類環境事業的進步。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成立於1993年(前身為1984年成立的中國環境保護工業協會),是由在中國境內登記注冊的從事環境保護產業的科研、設計、生產、流通和服務單位以及中國境內從事環境保護產業的行業專家自願組成的社會團體,是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的全國性、行業性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共有團體會員46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環保產業協會),單位會員超過1100家,並通過省市協會聯系著上萬家企業。
環保中國產業聯盟
環保中國產業聯盟(英文縮寫:EPCIU):簡稱環保中國,是致力推進「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的非法人、活動性、學術性民間組織。聯盟由相關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主流媒體、領袖企業共同發起,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大力支持。聯盟宗旨:環保使世界更加美好。加速中國環保事業產業化發展,打造成熟環保產業鏈,整合政府部門、研究機構、環保企業、主流媒體等各方資源,促進環保產業上、中、下游企業有效融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發展。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英文名稱為:China Environmental Culture Promotion Association,英文縮寫:CECPA)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是具有社團法人資格的跨地區、跨部門、非盈利性質的全國性環境文化組織。該會由社會各界專家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新聞工作者、宣傳教育工作者、企業家及社會知名人士等自願加盟組成。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英文名稱: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英文縮寫:CSES)於1978年5月批准成立,是中國國內成立最早、專門從事環境保護事業的非盈利全國性非政府科技社團組織,是中國科協所屬的全國一級學會,具有跨部門、跨行業、橫向聯系廣泛的優勢和特點。業務主管單位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9. 紡織廠對環境有哪些危害
最重是水污染,其次聲污染,第三空氣污染
1,空氣污染
在織布機工作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灰塵(短小纖維),會通過呼吸系統進入人的身體內,在梳棉工序中棉花更是漫天飛舞。影響健康。
2,聲音污染;
紡織機器在工作時,有很大的噪音污染,影響人們的起居休息。
3,水污染
在面料後期處理中,大都和水有關,通過化學品來處理面料的顏色、雜質(加熱含化學品的水);
紡織業是環境污染的大戶,即使是不算印染部分,在紗線整理的工序上就要使用大量的水,要進行漂白、整理、清洗等操作,每道工序都有相應的有機物使用,雖然對水的回收再利用是其整改的一個內容,但如果考慮總排放量,水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紡織廠都必須配置污水處理設備
紡織廠生產工藝可分為干法生產和濕法生產兩類。
棉、毛、麻、絲的紡織工序和滌綸、錦綸的紡絲工序,都屬於干法生產(也有少量濕作業車間);干法生產車間的機器、人員密集,散熱量大,粉塵多。
棉印染和毛、麻、絲織物的染整,薴麻的脫膠,粘膠、維綸、腈綸的紡絲工序,都屬於濕法生產(也包括少量干作業車間)。在用濕法生產的車間內,夏季濕熱,冬季圍護結構表面產生凝結水,空氣積霧,並散發有害氣體。
(9)中國紡織企業廢水擴展閱讀;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
(或由於人為的因素,環境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響。)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現象。
針對環境污染刑事案件辦理中的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等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司法解釋《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作出了新的規定,以從嚴懲治和防範環境污染。根據《解釋》,致使一人以上重傷或者三人以上輕傷即構成「嚴重污染環境」,將被以污染環境罪追究刑事責任。
10. 現代紡織行業發展如何
近幾年國內紡織工業增加值逐年增長,紡織纖維加工總量、化纖產量、紡織服裝出口量均居全球首位。在「十四五」發展期間,「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仍然是行業發展的主旋律。
紡織行業主要上市企業:目前國內紡織行業主要上市企業有安諾其(300067.SZ)、南紡股份(600250.SH)、華懋科技(603306.SH)、健盛集團(603558.SH)、羅萊生活(002293.SZ)、卓郎智能(600545.SH)等
本文核心數據:紡織工業產品產量、出口量、產業結構
紡織行業發展持續向好
從紡織工業增加值來看,2016-2020年全國紡織工業增加值持續處於增長區間,但增速逐年下降。到2021年1-5月份全國累計紡織工業增加值呈現恢復性大幅增長10.8%。
註:()號內為5年累計值。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