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活性污泥法處理凈化廢水的過程一般包括哪三個階段
活性污泥法
是一種污水的好氧生物處理法,由英國的克拉克(Clark)和蓋奇(Gage)於1912年發明。如今,活性污泥法及其衍生改良工藝是處理城市污水最廣泛使用的方法。它能從污水中去除溶解性的和膠體狀態的可生化有機物以及能被活性污泥吸附的懸浮固體和其他一些物質,同時也能去除一部分磷素和氮素。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micro-organism)懸浮在水中的各種方法的統稱。兩個階段是1、菌種的新陳代謝,特徵是菌種的活力,COD的去除率大於80%。2、脫氮除磷,特徵是去除率達到99%。
傳統活性污泥法由曝氣池、二沉池和污泥迴流管線組成。原理是液流有迴流的推流式。初次沉澱後的廢水與二沉池迴流的活性污泥混合後進入曝氣池,大約曝氣6小時,進水與迴流污泥通過擴散曝氣或機械曝氣作用進行混合。流動過程中,有機物經過吸附、絮凝和氧化作用等作用被去除。一般地,從曝氣池流出的混合液在二沉池沉澱後,沉澱池內的活性污泥以進水量的25~50%返回曝氣池(即污泥迴流比為25~50%)。這種方法常用於低濃度生活污水處理,對沖擊負荷很敏感。生化需氧量(BOD5)的去除率達85~95%。
優缺點:
1、曝氣池首端有機污染物負荷高,好氧速度也高,為了避免由於缺氧形成厭氧狀態,進水有機物負荷不宜過高。為達到一定的去污能力,需要曝氣池容積大,佔用的土地較多,基建費用高;
2、好氧速度沿池長是變化的,而供氧速度難於與其相吻合、適應,在池前段可能出現好氧速度高於供氧速度的現象,池後段有可能出現溶解氧過剩的現象,對此,採用漸減供氧方式,可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B. 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特徵中 F/M是什麼意思
F/M是污泥中食物(有機物)的量與微生物的量的比值
C. 活性污泥法處理工業污水ph的變化
一、去除碳氮的過程引起pH下降:
1、氧化塘停留大概有二十多天,進內行了水解酸化容過程,因為酸化過程不完全,會有輕微的pH下降;
2、在2,3級氧化池內,碳+氧最終產物生成二氧化碳,中間產物有部分有機酸,會引起酸度增加,pH下降;
3、在2,3級氧化池內,氮+氧生成氮氧化物(亞硝態氮\硝態氮),同時要產生H+離子消耗鹼度,也會導致pH下降。
二、建議
「整個系統處於ph在6以下的酸性環境中,污泥已經開始消失了,2,3級氧化池內已經沒有污泥了」,建議在氧化塘和2、3級氧化池適量加鹼,逐步將整個系統的pH控制在6.5以上!
D. 簡述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生物化學原理。
活性污泥法
1.流程與原理。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澱池、污泥迴流系統和剩餘污泥排除系統組成。污水和迴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於劇烈攪動的狀態,呈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第一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是由於其巨大的表面積和多糖類黏性物質的作用。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物,並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
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後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澱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澱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後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經過沉澱濃縮的污泥從沉澱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迴流至曝氣池, 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中排出,稱為「剩餘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餘污泥中。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形象說法:微生物「吃掉」了污水中的有機物,這樣污水變成了干凈的水。它本質上與自然界水體自凈過程相似,只是經過人工強化,污水凈化的效果更好。
E. 活性污泥法是怎麼處理污水的
活性污泥法
1.流程與原理.典型的活性污泥法是由曝氣池、沉澱池、污泥迴流系統和剩餘污泥排除系統組成.污水和迴流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曝氣池形成混合液.從空氣壓縮機站送來的壓縮空氣,通過鋪設在曝氣池底部的空氣擴散裝置,以細小氣泡的形式進入污水中,目的是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還使混合液處於劇烈攪動的狀態,呈懸浮狀態.溶解氧、活性污泥與污水互相混合、充分接觸,使活性污泥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第一階段,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顆粒吸附在菌膠團的表面上,是由於其巨大的表面積和多糖類黏性物質的作用.同時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在細菌胞外酶作用下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
第二階段,微生物在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吸收這些有機物,並氧化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一部分供給自身的增殖繁衍.活性污泥反應進行的結果,污水中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而去除,活性污泥本身得以繁衍增長,污水則得以凈化處理.
經過活性污泥凈化作用後的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澱池,混合液中懸浮的活性污泥和其他固體物質在這里沉澱下來與水分離,澄清後的污水作為處理水排出系統.經過沉澱濃縮的污泥從沉澱池底部排出,其中大部分作為接種污泥迴流至曝氣池,以保證曝氣池內的懸浮固體濃度和微生物濃度;增殖的微生物從系統中排出,稱為「剩餘污泥」.事實上,污染物很大程度上從污水中轉移到了這些剩餘污泥中.
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形象說法:微生物「吃掉」了污水中的有機物,這樣污水變成了干凈的水.它本質上與自然界水體自凈過程相似,只是經過人工強化,污水凈化的效果更好.
F. 污水處理活性污泥法的處理方法
A/O是Anoxic/Oxic的縮寫,它的優來越性是除了使源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之外,還具有一定的脫氮除磷功能,是將厭氧水解技術用為活性污泥的前處理,所以A/O法是改進的活性污泥法。 A/O工藝將前段缺氧段和後段好氧段串聯在一起,A段DO不大於0.2mg/L,O段DO=2~4mg/L。在缺氧段異養菌將污水中的澱粉、纖維、碳水化合物等懸浮污染物和可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有機酸,使大分子有機物分解為小分子有機物,不溶性的有機物轉化成可溶性有機物,當這些經缺氧水解的產物進入好氧池進行好氧處理時,可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及氧的效率;在缺氧段,異養菌將蛋白質、脂肪等污染物進行氨化(有機鏈上的N或氨基酸中的氨基)游離出氨(NH3、NH4+),在充足供氧條件下,自養菌的硝化作用將NH3-N(NH4+)氧化為NO3-,通過迴流控制返回至A池,在缺氧條件下,異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將NO3-還原為分子態氮(N2)完成C、N、O在生態中的循環,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
G. 活性污泥法法處理工業廢水該如何調整工藝
主要廢水的特點。如果是工業園的污水處理廠就比較復雜,一般除了生化處理還需要物化處內理,生化大多數採用A/O法,容運行穩定,脫氮效果好。物化可以用一些氧化和混凝沉澱之類的。
如果是城鎮污水的就很簡單了,牽涉到需要脫氮除磷的就用AAO,針對高氮的可以用AO,一般的可以用氧化溝。現在很多都用卡魯塞爾2000氧化溝,可以在氧化溝前面增加厭氧區和缺氧區,形成改良式的氧化溝,也具有脫氮除磷效果。如果自動化水平較高的話,還可以用CASS。
選擇工藝的時候主要是看水質水量特點,各種構築物對水量大小都有一定適應力,水質的話要感覺COD、氮磷情況來決定工藝。同時兼顧排放標准,排放標准要求很高的話,生化後的處理還挺復雜的。
H. 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曝氣池溶解氧濃度控制多少合適謝謝!
B\/C比較高則可生化性強(0.4左右),基本生化可處理到一級排放(COD去除95%),看難降版解大分子物權質對COD的貢獻率,必要添加水解酸化等工藝。溶解氧控制在2mg\/L以上即可。控制好停留時間(可通過小試確定),污泥濃度控制在8以上即可,必要時增加污泥迴流。問題比較籠統,可根據具體污水性質分析處理方法和流程,確保達標。控制方法和成本是關鍵。單獨使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到一級排放難度較大
I. 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
活性污泥實際就是象泥的菌群集合體,脂很難通過細菌分解,因此活性污回泥法處理廢水前答,必須先去脂,目前較好的就採用氣浮法先除去脂類,其它的有機物才能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其實能不能用活性污泥法要看你處理的有機物能不能被細菌分解和利用,如能就是合適的,不能的話要根據廢水成份選擇處理方法。不知我說的你是否明白。
J. 普通活性污泥法系統處理廢水量為11400m3/d,BOD5為180mg/l,曝氣池容積為3400m3。運行條件為:出水SS為20
發給他讓你不給發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