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區分飲用水和自來水
從物理學來上區分的話,自然自是測電導率。電導率越低,水越純凈。如果是從水的源頭上說,自來水的源頭是自然水源取水,中水的源頭是廢水、雨水。如果從水的用途上說,自來水是用來生活引用的,當讓和直飲水還是比不了的。中水的用途主要是廁所沖洗、園林和農田灌溉、道路保潔、洗車、城市噴泉、冷卻設備補充用水等。
污水提升泵一直轉不停,但是不上水,主要原因有四個,一是泵前管道有可能漏氣,二是提升泵葉輪損壞,三是泵頭無被堵,四是吸程或揚程不夠。
㈢ 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地方
岷江是長江水量最大的支流,發源於岷山南麓,幹流流經1062千米,沿途匯入黑水河、雜谷腦河、大渡河、馬邊河等重要支流,在宜賓匯入長江。(但有觀點認為在樂山與之匯合的大渡河才是岷江水系的正源,理由是岷江自樂山匯合處到源頭的江段的總水量遠遜於大渡河,該分支的長度亦不如大渡河。)岷江上有著名的戰國修建的都江堰,是滋潤成都平原的重要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灌溉效用。可能因為古人們對長江正源金沙江缺乏足夠了解,因此在古代相當長的時期內岷江都被誤認作長江正源。
=================================================
岷江水系岷江又稱汶江、導江,以「岷山導江」而得名。
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杠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資源1300多萬千瓦。岷江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游,以漂木、水力發電為主;都江堰市至樂山段為中游,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系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游,以航運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上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區的黑石河、金馬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馬邊河、越溪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條支流大渡河全長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還長415公里。在四川境內的長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還長百餘公里。大渡河古稱沫水、峨水,源頭在川、青交界處的果洛山,從壤塘北部入川,流經阿壩、甘孜、涼山、雅安,最後在樂山與岷江匯合,流域面積約8萬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資源豐富,除礦產和動植物資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資源而論,可與金沙江、雅礱江一較高下,多達三千多萬千瓦,已建成的龔嘴電站,裝機容量70萬千瓦;銅街子電站60萬千瓦。
=================================================
岷江發源於四川西北部的岷山南麓,全長735公里,流域面積13.8萬平方公里。長度和面積都不算大,但水量和水力資源在支流中首屈一指。川西山地是全國著名的多雨中心,有「巴山夜雨」、「西蜀漏天」之說,峨眉山一帶降水量竟達2000毫米以上。岷江得到大量的雨水補給,年水量達868億立方米,相當於黃河的一倍半。歷史上曾把岷江誤認為長江的上源,估計與岷江水量大有關系。談到岷江,人們一定會聯想起岷江的支流大渡河,它發源於四川和青海交界的果洛山,在樂山縣注入岷江,全長1070公里,流域面積9.1萬平方公里,約占岷江的67%。無論長度、流域面積還是水量,大渡河都比樂山縣以上的岷江大,根據「江源唯遠」的原則,岷江應是大渡河的支流。然而把大渡河作為岷江的支流,已經是多年形成的習慣了。岷江上游賓士在岷山腳下。山高水急,挾帶著大量泥沙和卵石進入成都平原後,流速突然變緩,泥沙卵石大量沉積,淤塞河道,經常泛濫成災。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早在200多年前,李冰父子和當地勞動人民修建起聞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災害頻繁的成都平原變成了沃野千里的糧倉。也許是因為岷江給四川帶來「天府之國」的美名,強化了人們對岷江的印象,才使它在眾多支流中居於重要地位。
=================================================
違規電站蠶食岷江
岷江是四川的主要水利資源之一。它的生態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然而,密布其河面上的十幾座水電站目前正不斷地破壞、傷害著這條川西平原的「母親河」!
95%的水電站為違章建設
9月15日—21日,四川省有關部門對岷江流域涉水事務進行了一次聯合大檢查。在所查13座水電站中,其違章建設的比率竟高達95%!違反開發規劃、嚴重浪費水源,結構設計不合理、侵佔行洪河道……這些不良行為不僅危害著當地生態環境,還將直接影響到中下游地區和整個流域。水利部門目前已經責令施工單位限期整改,並表示將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9月22日上午,四川省十屆人大常委會議上,人大代表謝文楷指出,從去年到今年,岷江上游由於頻繁的水電站建設,使得該區域生態環境遭受了十分嚴重的破壞:周圍植被覆蓋面減少,泥石流頻頻發生,河水渾濁不堪,而且還出現了斷流的情況。「如此下去,川西平原的母親河將面臨枯竭甚至斷流。
亂建電站埋下四大毒瘤
「項目審批部門不嚴格把關,基建手續不完全具備就批准立項開工,是造成這些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談到岷江上游大修水電站的情況,四川省水利監察總隊王文峰總隊長痛心疾首地表示。在談到其危害時,他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是棄渣截流大江。大量棄渣傾倒在河道內,導致岷江不少河道變窄,最嚴重的地段河床已不足10米寬;二是降低行洪能力。主汛期一齊泄洪,發電廠下方將承受更大的洪水威脅;三是破壞生態環境。由於上游的水被攔截或輸入地下,這段從堤壩到發電廠之間的河段,地表往往容易形成河水斷流,附近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四是百姓用水困難。有關專家表示,按照規定,水電站在取水時,應保留足夠水量,以滿足沿岸群眾的生活用水和生態用水。而部分業主為了多放水、多發電、多賺錢,沒有按照規劃和項目要求留足水量。
有知情者稱,在岷江上出現這么多水電站,這背後存在著特殊的利益格局。由於近兩年全國電力缺乏,僅在今年全國高峰期就缺電2500萬千瓦,而四川地處長江上游,省內河流眾多,並且水勢湍急,落差大,適合水電資源的開發,一些私營投資者紛紛將資金投向小水電。
==================================================
對任何一條大江大河來說,只有上游地區成為生態屏障,整個流域的生態安全才有保障。反之,上游地區生態遭到破壞,其危害不僅反映在本地區,還將通過「下游效應」影響到中下游和整個流域。這就是岷江上游「不少江段面目全非」真正令人憂心之所在。
問題的嚴重性還在於, 岷江上游發生的事情在我省並非絕無僅有。這樣的事一再發生,說到底,是發展觀陷入誤區的結果。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是在走文明發展道路的百年大計。只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人與自然關系的轉變。這就是我們從岷江上游生態環境遭人為破壞應當記取的教訓。
岷江上游承載我省重要生產生活水源區,又是著名的旅遊資源和人文歷史景觀富集的黃金旅遊走廊。但是,頻繁的各類建設、開發活動,使岷江上游不少江段面目全非。15日至21日,記者隨省水利廳聯合檢查組從成都溯岷江而上,對上游在建項目涉水事務進行檢查。
第一站是通向汶川三江景區的岷江支流——壽溪河。在汶川縣水磨鎮下游約500米處,壽溪河左岸山坡上兩台推土機將渣土隨意推下河岸,棄渣已經侵佔行洪斷面三分之一。「這些渣土將隨雨水、河流的沖刷,流向岷江,抬高河床,明年紫坪鋪蓄水後,則會淤積庫容,縮短水庫使用壽命。」同行的水利專家擔憂地指出。
滔滔岷江水似乎正在證實水利專家的擔憂。除了已經建成的電站之外,大大小小的水電站星羅棋布,再加上新開工的都(江堰)汶(川)高等級公路,用專家們的話來說,「都江堰以上岷江幹流簡直就是一個大工地」,部分河段施工棄渣隨意堆向江面。
現場一:位於汶川縣銀杏鄉、岷江幹流上的桃關變電站上游1公里處,有一因電站棄渣堆積起的高約20米的台地,雖然進行了復耕,但邊坡沒有任何防護,裸露的棄渣直接延伸至滔滔的岷江中。
現場二:今年開工建設的都汶高等級公路如在懸崖峭壁的峽谷上「剖」開一條路。在岷江左岸二三公里江段,大量開山後的棄渣不是傾倒在專門的棄渣場,而是任意拋入岷江。
現場三:岷江右岸、汶川縣威州鎮下游500米處是桑坪電站3號支洞。大量花崗岩棄渣由於沒有任何攔擋設施,依舊滾入江里,並進占江堤20米左右。
現場四:姜射壩電站2號支洞位於茂縣南新鎮,支洞洞口就在岷江右岸。省水利廳負責人拿著去年檢查時拍攝的圖片對比後告訴記者,業主沒有按照去年檢查組的要求進行整改,「去年洞口下游右岸,棄渣直瀉江中,導致江面只有10米寬,就像大江截流一樣。」江堤上棄渣依然放肆地躺在那裡,湍急的岷江水在不到20米的江面奔流。位於岷江幹流茂縣境內的金龍潭電站4號支洞,去年要求整改的棄渣仍然沒有清理。支洞洞口棄渣擠占河道連綿近1公里。
「這些去年就要求整改、完善手續的電站,到今年卻看不出有什麼進展。對部分電站還實施了經濟處罰,但對上億元的工程來說,經濟處罰微乎其微。」省水利綜合監察總隊王文峰總隊長嘆息道,隨著老項目的深入和新項目的動工,現在岷江上游受到人為破壞比去年更多更嚴重了。
去年我省對全省涉水手續不完備的水電站進行了一次拉網式的檢查,共查處128座。這次記者在岷江上游竟也看到了這樣的違規電站。
裝機10.2萬千瓦的吉魚電站位於茂縣石鼓鄉。目前完成工程量三分之一,巨大的廠房已經在岷江右岸成形。但檢查組卻發現,該水電站,竟是在沒有行洪論證、水土保持方案、水資源論證等情況下開工,建設程序完全倒置。這次檢查中發現,許多業主存在僥幸心理,不進行水土保持方案、行洪論證、水資源論證,就採取先開工、後辦手續,甚至不辦的方式,以此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穿行於岷江河谷,不時發現施工中被丟棄的渣土隨意堆放在岷江兩岸。天然河道由於工程用地及棄渣的堆積,有的甚至被堵塞了一半以上,湍急的江水只能從這狹窄的河道中流過。
隨行的省地方電力局調研員李銀書用「後患無窮」描述批准手續不完備的電站的危害。他說,若沒有涉水事務的科學論證就開工,工程將存在極大安全隱患。它們有的違反了開發規劃,水力資源浪費嚴重,有的結構設計存在安全隱患,有的侵佔行洪河道,影響防洪安全……不少電站業主甚至連砌擋牆的程序都省略了,直接將渣土推向離洞口最近的岷江。李銀書舉例說,姜射壩電站5號支洞約一公里長的棄渣,若要完全清理至少需要1000萬元。
岷江上游沿岸大部分區域,屬乾熱河谷地帶: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時有發生,自然生態形勢本來就嚴峻,加之人為破壞,治理岷江環境艱難而又緊迫。
岷江上游生態憂思錄(中)——「暗河」漏走一江水
汽車沿著岷江峽谷崎嶇的公路行進著,車窗外的水電站一個接著一個,大壩連廠房,廠房連下級大壩。岷江被截成一個個片段,湍急的水流變得平靜。
當汽車快到茂縣城的時候,遠遠望去,滔滔岷江水一下萎縮了許多,成了一條穿行於河床巨石間的細流,彷彿一部樂章中突然出現不和諧的音符。原來汽車正行進在銅鍾電站5.8公里長的引水河段,岷江水在一旁的山體中和我們並行。
不只是銅鍾,下游太平驛引水10.5公里、福堂19.3公里、姜射壩11公里,上游金龍潭13公里、天龍湖6.7公里……這些岷江梯級開發中的水電站都為引水式,上一級的出水口還常常連著下一級的進水口。隨行的水利專家說,水電站為了獲得較大的落差,將上游的河水築壩攔截,然後通過地下涵洞或管道,將水輸送到下游發電廠發電。由於上游的水被攔截輸入涵洞或管道,從堤壩到發電廠之間的河段往往容易形成江河斷流。
一旦岷江上游水電站全部建成並發電,將形成連續不斷的減水段甚至枯水期的斷流段。原來豐沛的地表水流在水電開發地段成為「暗河」。岷江的多處河段趨於乾涸,除了給河流動植物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危害外,還使岷江乾旱河谷更加乾旱。同時,電站後靠移民的安置也會破壞水源涵養區,危害水資源安全。
茂縣吉魚電站的引水段引發省水利廳聯合檢查組的專家們的擔憂。此江段共有6個農業提灌站,而枯水期岷江根本就滿足不了電站需要的230立方米/秒流量。省水文資源勘測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近3年紫坪鋪最小流量僅為65立方米/秒。「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證此岷江段有足夠流量用於農業生產?」省水利廳綜合監察總隊總隊長王文峰不無憂慮。
據悉,《四川省水資源總體規劃報告》中明確了岷江上游的開發任務是發電、調蓄洪水和枯水期工農業及生活用水,以保證成都平原和都江堰灌區的用水。而有的業主往往只考慮滿足發電需要,忽視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尤其是願意開發投資小的電源點。
漁子溪是橫穿卧龍自然保護區的岷江一級支流。記者在這里看到,原本水量豐沛的河流,當其流經下游兩個引水電站時,水量減少一大半。記者回想起1999年國慶節經過時,該河段幾乎斷流,河床乾涸,巨石突兀,很難想像這是一條流經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河流。
岷江流域本身就位於一個巨大的地質斷裂帶中:谷坡陡峻,山巒高聳,山體破碎,植被稀疏。因為缺少水源的涵養和電站施工的影響,岷江兩岸環境顯得格外脆弱,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頻發生。就在9月19日凌晨,僅一場大雨,紫坪鋪庫區漩口路段就發生多處泥石流,近千車輛被堵。
「不僅是泥石流等災害發生,河流上只要有一個水電站,就可能對生活在岷江河流的野生保護魚類造成巨大影響!」水利專家告訴記者。由於阻斷江河水的流向和水量,致使下遊河道斷流———改變了物種的生存條件,導致生物多樣性銳減———減緩了水流速度,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加重了水質污染程度;抬高或降低了河床和河水水位。按照生物學家鄧其祥教授的調查,岷江上游的魚類已經從上世紀50年代的40種下降到如今的16種,國家二級保護魚類虎嘉魚已經在汶川河段消失10多年了。
「保護斷流段生態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從擋水建築物下泄一定的水量,保證該段的生態用水。而遺憾的是國內對此還沒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強制性要求。」省水利廳負責人認為,開發水電資源是應該的,關鍵在於協調好生態和經濟建設的關系。
岷江上游生態憂思錄(下)——支流之痛
雜谷腦、黑水河、漁子溪……正是這些人們不太熟悉的河流,匯集成滔滔岷江。岷江上游幹流「受傷」,支流的現狀又如何呢?
逆雜谷腦河而上,從汶川向理縣方向進發,汽車拐進正在施工的回龍橋水電站,迎接我們的依然是堆積如山的施工棄渣。檢查組對雜谷腦河畔的這座在建電站憤慨不已:去年6月檢查時就要求補做水資源論證報告,但一年後依然如故。
回龍橋電站取水於雜谷腦河支流猛屯河的大溝和小溝。取水樞紐處有一引水隧洞,洞口立有「決不在此洞留遺憾」的標語。然而,在洞口下游50米處就是綿延棄渣。
據理縣水利局同志介紹,他們曾多次下發整改通知,但業主置若罔聞。去年6月,被征服的河流開始發威,洪水裹挾棄渣形成泥石流終於爆發了,公路被毀,河道阻塞,下游百姓苦不堪言。至今泥石流痕跡仍觸目驚心,河水似乎不是在河床上流,而是在巨石間跌撞。
理縣境內在建的獅子坪電站二號支洞施工工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重型工程車來回奔波,往返於渣場和山洞之間,傾倒從洞里拉運出來的石渣。
地處畢棚溝和米亞羅間的獅子坪電站,是幹流的龍頭水庫電站。據說該電站因處於風景區,部分手續、論證的審批過程異常「曲折艱辛」。這次檢查組發現,該電站沒有水資源論證和行洪論證。其一、二號支洞未按水保要求先擋後棄;樞紐上游左岸沿河有不規范的棄渣;大壩上游右岸水土保持不完善、標准不夠,造成水土流失。
雜谷腦是岷江上游第二大支流,藏語意為吉祥河谷,發源於鷓鴣山南麓海拔4200米處,全長168公里,落差3092米,水力資源豐富,全流域將建成1個水庫9個梯級電站。回龍橋電站、紅葉電站、獅子坪電站、米亞羅電站、畢棚溝電站……從下游至上游,水電站一座接著一座。整個雜谷腦河很快將布滿大大小小的水電站,幾乎每隔十幾公里就可以在河面上看到一座水電站。這些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大小水電站,因為棄渣占河、違規開發等不良行為,不僅破壞了河道和周圍的生態環境,還使雜谷腦河行洪能力遭到極大破壞。
由於雜谷腦流域屬褶皺構造,岩層破碎,岸坡穩定性差,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特別是理縣以下屬乾旱河谷,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問題突出。去年8月,一場大雨襲擊阿壩州東南部,位於雜谷腦河右岸的汶川縣克枯鄉下庄村發生約3000立方米泥石流災害,溝口末端的下庄電站引水渠被毀壞,河流被堵塞,回水數公里。就在紅葉電站大壩以下斷流河段達數公里之長。由於生態惡化,兩岸不時出現的垮塌淤積河道。
和雜谷腦河的雜亂景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岷江右岸一級支流黑水河,這條並不知名的河流不但是岷江上游最大支流,還是地理意義上的岷江源頭。黑水河流域水能蘊藏量達170萬千瓦,規劃為兩座水庫三級開發。
由於目前幹流上只有裝機8萬千瓦的竹格多電站開始動工,所以122公里的黑水河奔騰咆哮,綺麗風光令人流連忘返。望著洶涌的黑水河,檢查組專家們越發擔憂起來:隨著兩座水庫的全面開發,怎樣才能保證涉水事務違規行為不在黑水河上演?在本次檢查的即將開工的幾座電站中,90%以上的都沒有涉水事務的科學論證。省地方電力局調研員李銀書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在岷江上游支流自然條件較好的河段,投資一個裝機容量為1萬千瓦的水電站,約需資金4000萬元。建成投產後,如果每年平均發電5萬小時,每度電按0.18元計算,除300萬元的成本,每年的利潤高達600萬元,利潤率高達12%。
岷江的大小支流是古羌人繁衍的地方,孕育了多彩的藏羌文化,同時兩岸豐富的人文自然風光與河流相互依託,黑水河流域的雅克夏國家森林公園、達古冰川,雜谷腦河畔的桃坪羌寨、米亞羅,漁子溪畔的卧龍自然保護區……如今,他們的命運和水電開發息息相關。
檢查組翻越夢筆山進入大渡河流域的小金縣。潘安電站、孟古橋電站、美沃電站、吉馬電站、中馬廠電站、還有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門口的夾金電站,這些都是已開工卻沒有完成涉水論證的電站,並不同程度存在違規棄渣行為。
對岷江的憂心使我們為美麗的大渡河擔憂———大規模的開發即將降臨大渡河。
㈣ 十三五貧困村村內基礎設施及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需求數據採集
「十三五」貧困村村內基礎設施及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需求數據採集表
填制單位: 省 市 縣 鄉 村
村莊類型:按照發展方向(A1): 按照地形地貌(A2):
規劃項目建設 單位 建設規模 投資估算(萬元) 建設內容(B) 建設地點 覆蓋范圍
單價 總投入 自然村數 戶數 貧困戶數
1.村級道路暢通 村(組)路 公里
生產便道(機耕道) 公里
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戶路 公里
2.人飲和灌溉設施 集中供水點 處
灌溉渠道 公里
灌溉塘(堰、井) 口
地頭水櫃(水窖) 個
小型提灌站 個
3.生產生活用電 自然村生產用電輸變電線路和設施 千米
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用電輸變電線路和設施 千米
4.已通電自然村通寬頻(20戶以上) 移動基站 處
鄉鎮到自然村光纜線路 千米
自然村內光纜線路和接入設備 戶
5.環境保護和改善 公共衛生廁所 個
垃圾集中收集點 處
污水處理 處
集中沼氣池 口
兩旁綠化 千米
旅遊村停車場 處
6.防火避災基礎設施 防洪堤 千米
護坡 千米
填報說明:
1.村莊類型(A),其中:按照發展方向(A1):中心村鎮填1、一般村鎮填2、過渡村鎮填3;
按照地形地貌(A2):山區村鎮填1、丘陵村鎮填2、平壩村鎮填3;
2.建設規模:只能填數字;
3.投資估算(萬元):其中:總投入=單價×建築規模;
4.建設內容(B):其中:規劃建設項目(1.村級道路通暢)分4類:新建填1、改建填2、擴建填3、硬化填4;
規劃建設項目(2-5)建設內容分4類:新建填1、改建填2、擴建填3、硬化填4;
㈤ 水資源環保資料
中國水資源現狀
1、中國水資源流域劃分
中國按河流水系劃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龍江流域 Ⅱ遼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黃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長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東南諸河流域 Ⅸ海南諸河流域 Ⅹ內陸河流域。
2、中國水資源量評估
20世紀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國開展了第一次水資源評估工作,並根據1956-1979年的水文氣象資料,對全國水資源量進行了評價,其成果見表5、表6。
(1)降水總量。1956-1979年間的平均年降水總量為6.2萬億立方米,摺合降水深為648mm,比全球陸地平均值低約20%。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的地區分布極不均勻,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台灣省多年平均年降水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則不足25mm。
(2)河川徑流量。在我國,降水量中約有56%通過陸面蒸發返回空中,其餘44%形成徑流。全國河川徑流量為2.7萬億立方米,摺合徑流量深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為6780億立方米, 約佔27%;冰川融水補給量為560億立方米, 約佔2%;從國境外流入的水量約為172億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據陸面蒸散發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國土壤水通量約為4.2萬億立方米(約占降水總量的67%),其中約有16%通過重力作用補給地下含水層,最後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餘3.5萬億立方米消耗於土壤和植被的蒸散發。
(4)地下水資源量。地下水資源量系指與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總補給量。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全國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約為8288億立方米,其中有6762億立方米分布於山丘區,1874億立方米分布於平原區,山區與平原區的重復交換量約為348億立方米。
(5)水資源總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的重復量,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其比河川徑流量多的1009億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間河谷與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補給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開采地下水的情況下,這部分水量以潛水蒸發的形式消耗,通過地下水開采,可以從蒸發中奪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經過計算,平均年潛水蒸發量在北方平原地區為844億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區為119億立方米。
㈥ 河道整治的好處
河道整治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濕地有巨大的滲透能力和蓄水能力,可以減少並滯後降水,削減並滯後洪峰,減少洪水徑流,具有水庫的功能。
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它具有強大的凈化污水能力,濕地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最強的生態系統之一。濕地水流速度緩慢,有利於沉積物沉降;在濕地中生長、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植物、微生物相同地域的凈化能力是森林的1.5倍。因此河道整治工程可以有效的降低水中的污染物質,減少對周邊農田灌溉和飲用水的污染。
河道整治具有控制土壤侵蝕的價值。河道整治的侵蝕控制功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護了農田用地不受洪災;二是減少了因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肥力喪失。
河道整治可大大改善長期以來由於河流破壞帶來的諸多問題,對於保障兩岸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起到重要作用.沖灘塌岸現象將大大減少,有利於穩定灘塗、改善灘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灘區的土地利用價值,使灘區及高岸的居民安居樂業,可以基本保障河兩岸的人民安全定居,有利於改善兩岸各種大、中、小型提灌站的引水條件,保障兩岸灌區和人民生活用水需求。
在河道整治後,能夠使河道變得干凈,河道里的水也就會慢慢變清,環境自然會逐漸好起來,村民們以後的生活品質也會提高,說不定魚兒成群的景象不久後就會出現。如對河道進行底泥疏浚後,能較快清除水體中的內源污染物,對水體中的污染物進行轉移、轉化和降解作用,從而使水體得到進化,減少了污染物的含量,從而減少了對河流周邊的農田和飲用水污染。
再如使用生態混凝土修建河堤後,依靠混凝土空隙的物理,化學及所形成生物膜的生物作用可以清除和降解污染物,利用混凝土的透水多孔質性等結構特點,能有效減少環境負荷,降低污染物在水中的濃度,減少污染物的滲透,減輕河道旁邊的飲用水和農田污染。
利用生物浮床技術修復河道後,栽培有強烈吸附作用的水生植物在水面上,從而達到削減水質富營養化的作用。從而減輕污染。
㈦ 鄭州 鄭東新區 兩條運河的水從哪裡來的
你的懷疑沒錯,是黃河水。包括咱們的飲用水,也是黃河水。
黃河水質還是很好的,就是泥沙多了些,這些水都是沉澱過後再引過來的。你要做北上的火車的話,在邙山景區附近能看到沉澱池的。
㈧ 請大家幫我找一下關於水資源的資料
水的循環
水分循環一般包括降水、徑流、蒸發三個階段。降水包括雨、雪、霧、雹等形式;徑流是指沿地面和地下動著的水流,包括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蒸發包括水面蒸發、植物蒸騰、土壤蒸發等。
水的循環按其循環過程的不同,可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從海洋蒸發上升的水汽被氣流帶到陸地,遇冷凝聚而以降水的方式落到地面。降落的水一部蒸發,重新回到空中,一部分形成地表徑流匯入江河,流歸海洋。這種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水遷移與交換現象稱為大循環。
從海洋表面蒸發變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後又降落到海洋上,或者從陸地上蒸發變成的水汽,上升到空中,遇冷凝聚後又降落到陸地上,這種海洋內部或陸地內部的水的遷移與交換現象稱為小循環。
水的大循環與小循環實際小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是互相聯系的,小循環往往包含在大循環內部。水的循環的總的趨勢是海洋向陸地輸送水汽,而陸地又將一部分徑流流回至大海。
在水的循環過程中,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間,通過蒸發、降水、下滲也進行著水的交換。
水資源的含義
水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早就被人們關注。但是人們經常使用「水資源」一詞,卻是近一二十年的事。關於水資源的含義,有幾十種之多,較普遍的說法是指「可以供人們經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復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資源。這樣,苦鹹的的海水就不算在內,連千年難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水落石出資源是人類調查了解得最清楚的資源,決不會像煤、鐵、石油等資源那樣有新的大發現而改變數量結構和分布。其實,水資源還應包括水所具有的發電、航運、養殖、環境等方面的能力。
水資源
水資源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資源,隨著水資源危機的加劇和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水資源短缺已演變成世界倍受關注的資源環境問題之一。
近20年來,"水資源"名詞在我國廣泛流行,但對其內涵,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無公認的定論。究其原因,主要是:(1)不同部門、不同行業對水資源的理解有差異,甚至相反;(2)水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如地表水、地下水、降水、土壤水等,且相互之間可以轉化;(3)水的物理、化學性質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它至少包含水量和水質兩方面,這兩方面在自然因素或社會因素影響下是可變的;(4)水資源的開 發利用,受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限制,水資源利用 效率,由於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5)這主要是由於水資源系統是一個復雜的耦合系統,它涉及到眾多的學科,如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學、氣象學、水文學、地質學等等,並且與人類社會發展和生存環境相結合。
在國外,較早採用"水資源"這一概念的是美國地質調查局。1894年,該局設立了水資源處),其主要業務范圍是對地表河川徑流和地下水的觀測。1963年,英國通過了水資源法,在該法中將水資源定義為"具有足夠數量的可用水?quot;。1965年,美國通過了水資源規劃法案,同時成立了Water Resources Council(水資源理事會),此時水資源具有濃厚的行業內涵。在《英國大網路全書》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全部自然界任何形態的水,包括氣態水、液態水和固態水"。此定義被廣泛引用,這與英國大網路全書權威性有很大關系。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水資源應指可資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個水源應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用的質量,並能在某一地點為滿足某種用途而可被利用。"
我國開發利用水資源具有悠久的歷史,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科學體系。公元前250年左右,秦代李冰在四川省灌縣修建了解決成都平原水旱災害的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明顯的一例。長期以來,水利界人士一直認為水利就是興水利、除水害。在西方國家文字中,暫時還找不到與我國"水利"一詞完全相對應的較貼切的譯文。因此,我國水利與水資源兩詞並行,具有一定的歷史背景。隨著時間的發展,西方的"水資源"也越來越具有"水利"的意義。
中國大網路全書》是國內最具有權威性的工具書,但在不同卷冊中對水資源給予了不同解釋。如在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卷中,水資源被定義為"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質)、水域和水能資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資?quot;;在水利卷中,水資源則被定義為"自然界各種形態(氣態、固態或液態)的天然水,並將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作為供評價的水資源"。為了對水資源的內涵有全面深刻的認識,並盡可能達到統一,1991年部分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一次筆談,它們的主要觀點是:(1)降水是大陸上一切水分的來源,但它只是一種潛在的水資源,只有降水中可被利用的那一部分水量,才是真正的水資源。在降水中可以轉變為水資源部分是"四水",即:a水文部門所計算河川徑流是與地下水補給量之和扣除重復計算量;b土壤水含量;c蒸發量;d區域間徑流交換量。(2)從自然資源概念出發,水資源可定義為人類生產與生活資料的天然水源,廣義水資源應為一切可被人類利用的天然水,狹義的水資源是指被人們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那部分水。(3)水資源是指可供國民經濟利用的淡水水源,它來源於大氣降水,其數量為扣除降水期蒸發的總降水量。(4)水資源一般是指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農業用水,此稱為狹義水資源;廣義水資源還包括航運用水、能源用水、漁業用水以及工礦水資源與熱水資源等。概言之,一切具有利用價值,包括各種不同來源或不同形式的水,均屬於水資源范疇。(5)不能籠統地?quot;四水"為水資源,只有那些具有穩定徑流量、可供利用的相應數量的水定義為水資源。(6)"水"和"水資源"在涵義上是有區別的,水資源主要指與人類社會用水密切相關而又能不斷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其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7)水資源是維持人類社會存在並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之一,它應當具有如下特性:a可以按著社會的需要提供或有可能提供的水量;b這個水量有可靠的來源,其來源可通過水循環不斷得到更新或補充;c這個水量可以由人工加以控制;d這個水量及其水質能夠適應用水要求。
從上述眾多的水資源定義中我們可以發現,水資源的定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的,它具有一定的時代烙印,並且出現了從非常廣泛外延向逐漸明確內涵的方向演變的趨勢。由於其出發點不同,相對於特定的研究學科領域而言,它們都具有合理的因素。從各個有關水資源學科出發,水資源涵義非常明確,研究對象十分清楚,但是如果從宏觀角度系統地認識水資源,水資源定義又很模糊,讓人感到五花八門,難以掌握。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上述各種水資源的定義,基本上都是圍繞著水的形態、利用、水量等展開論述,很少涉及水資源的質即水質,然而,水質對於水資源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不考慮水質而研究水資源,必將導致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失誤。
本世紀70年代以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出現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1)水資源出現了短缺,所謂短缺是指相對水資源需求而言,水資源供給不能滿足生產生活的需求,導致生產開工不足,飲用發生危機,造成了巨大社會經濟損失,逐漸顯現出水資源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瓶頸",水資源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優先發展它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的趨勢;(2)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過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它們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導致水資源功能下降,使本來就具有的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銳,給經濟環境帶來極大不利影響,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緩解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和日益嚴重的水環境惡化的世界性難題,污水處理回用已迫在眉睫;(3)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必須正確處理它們對環境所造成的沖擊,盡可能將其對環境所形成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這樣水利工程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也只有這樣,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才能做出正確決策。因此,從現實角度來看,水資源不僅具有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環境屬性,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經濟屬性。世界銀行負責環境持續發展的副總裁伊斯梅爾•塞諾丁說:對世界上正耗盡的水資源的管理需要有一個全球性政策,水應該被看做是一種經濟資源。
綜上所述,水資源包含水量與水質兩個方面,是人類生產生活及生命生存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是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社會直接利用或待利用,參與自然界水分循環,影響國民經濟的淡水。細加分析此定義,我們會發現它有三個顯著的特徵:
(1)將經濟、技術因素隱含在水資源中,強調了水資源的經濟屬性和社會屬性,因而水資源量具有相對的動態性。一些暫時無法利用的水,如南極的冰山,盡管暫時對國民經濟沒有影響,但當經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開發利用時,它就是水資源,水資源量含有一定的經濟技術水量。
(2)將失去使用價值的污水劃歸到水資源行列中。在以往的水資源概念中,污水沒有相應的地位,很少論及。世界各國每年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污水,它們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我國每年因水資源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約400億元。污水也是待開發利用的資源,目前正在興起的污水資源化技術為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保護水環境帶來了佳音,如果在理論上不給它相應的地位,這是很不符合現實要求的;
(3)明確強調水資源是環境資源,因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限制在環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在研究水資源時,立足於水量、水質兼顧,避免兩者的分離出現偏差的同時,必須考慮水資源環境的制約因素,否則,在理論上是不完善的,在實踐上是要付出代價的。
水資源是生命的源泉,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要素,同土地、能源等構成人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隨著人口與經濟的增長,世界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水環境也不斷惡化,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共同關注的全球性問題。1997年1月,聯合國在《對世界淡水資源的全面評價》的報告中指出:缺水問題將嚴重地制約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並可能導致國家間的沖突。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是人類和一切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水已經成為許多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如何有效解決水資源供需矛盾,是當今重大問題。實踐證明,對水的科學管理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方法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世界范圍內水危機的日益嚴重,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已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必須加強水資源的管理,以杜絕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損害水資源的自然再生能力,和在用水中對資源的浪費與擴大污染源。
加強水資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從當地的水資源特點和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實踐出發,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管理制度和手段,以保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包括應當採取的政治的、經濟的、法律的以及其他有關的各類有效措施,並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提高廣大當事者--人民群眾、各級權力機構、有關的組織和團體對加強水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自覺地採取行動或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達到保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的。經濟杠桿在水資源管理中的有效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由於社會和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的不同,以及歷史上形成的原因,對水資源價值和價格觀方面的認識也有很大差異。在我國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水價一直偏低甚至無償使用。應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及對水價性質的分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水資源價格核算的原則及其定量計算,對我國水價體系進行改革。 世界水資源概況
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的化合物,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學術界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尚未定論。水是地球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生物生存不可替代的環境資源,它成為現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種觀點逐漸被理論界和決策層所接受。水能以氣態、固態和液態等三種基本形態存在於自然界之中,分布極其廣泛。下表是地球水圈賦存於各種介質中的水分布情況:
水 體 水儲量 鹹水 淡水
103 km3 % 103 km3 % 103 km3 %
海 洋 1338000.0 96.54 1338000 99.04
冰川與永久積雪 24064.1 1.74 24064.1 68.70
地下水 23400.0 1.69 12780 0.95 10530.0 30.06
永凍層中冰 300.0 0.02 0.86
湖泊水 176.4 0.013 85.4 0.006 0.26
土壤水 16.5 0.001 0.017
大氣水 12.9 0.0009 0.037
沼澤水 11.5 0.0008 0.033
河流水 2.12 0.0002 0.006
生物水 1.12 0.0001 0.003
總 計 1385984.6 100 1350955.4 100 35029.2 100
所謂的水圈是由地球地殼表層、表面和圍繞地球的大氣層中液態、氣態和固態的水組成的圈層,它是地球"四圈"(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中最活躍的圈層。在水圈內,大部分水以液態形式存在,如海洋、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河流)和一切動植物體內存在的生物水等,少部分以水汽形式存在於大氣中形成大氣水,還有一部分以冰雪等固態形式存在於地球的南北極和陸地的高山上。從表1-2-1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水量是極其豐富的,其總儲水量約為13.86億立方公里,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水圈內水量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勻的,大部分水儲存在於低窪的海洋中,佔96.54%,而且97.47%(分布於海洋、地下水和湖泊水中)為鹹水,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冰川與永久積雪(佔68.70%)和地下(佔30.36%)之中。如果考慮現有的經濟、技術能力,扣除無法取用的冰川和高山頂上的冰雪儲量,理論上可以開發利用的淡水不到地球總水量1%,實際上,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量遠低於此理論值,主要是因為在總降水量中,有些是落在無人居住的地區如南極洲,或者降水集中於很短的時間內,由於缺乏有效的水利工程措施,很快地流入海洋之中。由此可見,盡管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盡的,但適合飲用的淡水水源則是十分有限的。
水圈中的水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存在著明顯的水文循環現象。根據循環的實際,水文循環可以分為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基本形式。水文大循環就是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中的相互轉化,如海洋中的水,經過蒸發轉化為大氣水,大氣水在一定條件下凝結,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陸地表面,最後通過不同的形式回到海洋之中,完成一個循環過程。小循環就是上述三種介質中任意兩種之間的水相互移動,如陸地中的水,通過植物蒸騰的形式進入大氣,然後又回到陸地的過程。值得說明的是,不同的淡水和海洋正常更新循環的時間是不相等的,有的更新時間較長,有的更新時間極短,下表是各類淡水水體的更新時間:
水體 更新周期(年) 水體 更新周期(年)
永久積雪 9700 沼澤水 5
海 水 2500 土壤水 1
地下水 1400 河流 16天
湖泊水 17 大氣水 8天
從上表可以看出,各種淡水更新周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大氣中的水只需8天時間就更新一次,是可更新資源,永久積雪需要9700年,地下水更新一次得需要1400年,時間較長,它告訴我們對於這種近似於不可更新的水資源而言,在開發利用時,必須慎而又慎。
不管地球上的水如何運動和更新,但是地球上的水從總體上來看是平衡的,它遵循著質量守恆定律。下表是全球年水量平衡表:
分 區 面 積
106km2 水 量(103km3) 水 深(mm)
降水 徑流 蒸發 降水 徑流 蒸發
海 洋 361 458 -47 505 1270 -130 1400
陸 地
其中:外流區
內流區 149
119
30 119
110
9 47
47
-- 72
63
9 800
920
300 315
395
-- 485
529
300
全 球 510 577 -- 577 1130 -- 1130
上表表明,地球上的水在海洋與陸地之間進行不斷地循環,徑流與蒸發的代數和等於降水量,從全球角度來看,降水量等於蒸發量。如果細加分析,它暗含了這樣一個真理:地球上的水數量基本上是恆定的,它具有一定的承載力,我們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客觀存在,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不要超過其限度,因此,我們應該必須十分珍惜這種寶貴的資源。
世界水資源供需狀況並不樂觀。1996年5月,在紐約召開的"第三屆自然資源委員會"上,聯合國開發支持和管理服務部對153個國家(佔世界人口的98.93%)的水資源,採用人均佔有水資源量、人均國民經濟總產值、人均取(用)水量等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即水資源豐富國(包括吉布地等100多個國家)、水資源脆弱國(包括美國等17個國家)、水資源緊缺國(包括摩洛哥等17個國家)、水資源貧乏國(包括阿爾及利亞等19個國家)(潘理中等,1996)。按此種評價法目前世界上有53個國家和地區(佔全球陸地面積的60%)缺水。其中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南部、達爾馬提尼亞沿岸、希臘、土耳其、阿拉伯國家(敘利亞除外)、伊朗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印度西部、日本、朝鮮、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西部地區和南部地帶、西北非和西南非沿岸、巴拿馬、墨西哥北部、智利中部和美國西南部、中國。目前的趨勢和預測已經表明,到21世紀初,水危機將成為幾乎所有乾旱和半乾旱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聯合國發表的《世界水資源綜合評估報告》預測結果表明,到2025年,全世界人口將增加至83億,生活在水源緊張和經常缺水國家的人數,將從1990年的3億增加到2025年的30億,後者為前者的10倍,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面積也將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利用淡水資源、控制對江河湖泊的污染,更有效地利用凈化後的水,否則,全世界將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壓力。
㈨ 中江的經濟發展
2009年,面對繁重的災後重建任務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縣人民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強縣、農業固縣、三產活縣、開放興縣」的總體取向和「一個中心、兩條軸線」發展戰略,搶抓機遇,克難奮進,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全力做好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在災後重建中推進了經濟社會的跨越與提升,邁出了建設四川丘區強縣的堅實一步。 省批復我縣災後重建項目1329個,總投資179.6億元。我們按照災後重建「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的要求,堅持民生優先、發展為重的原則,精心組織,全力推進。
健全機制,有序重建。健全組織領導、項目管理、督查督辦機制,明確任務,細化措施,強化考核。通過建立「三帳兩圖兩表」管理模式,實現了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編制基礎項目1.3萬余個,建立了覆蓋縣域的項目庫。對縣城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編制鄉鎮集鎮建設規劃,用科學規劃引領災後重建。採取統分結合、分層負責,試點示範、梯次推進方式實施重建項目。突出抓好項目統籌、資源整合,提高了項目、資金效益。
主動服務,高效重建。狠抓建材保障、市場監管,強化規劃、選址和技術服務,在城鄉住房重建中創造了幹部對口聯系、電子台帳管理的「中江經驗」。在重建項目推進中,優化審批程序,壓縮辦理時間,強化環節管理,積極主動服務,加快了災後重建步伐。
嚴格監管,陽光重建。制定並嚴格執行重建項目造價控制、資金管理、工程變更、競爭性談判、工程質量、施工安全等十餘項管理制度,監察、財政、審計等部門全程監管,做到了「提速不越軌,加快不違規」。
至2009年底,重建項目開工1207個,開工率90.8%,其中完工899個,完工率67.6 %。城鄉住房重建卓有成效,農房重建完工42044戶,完工率99.9%;城鎮住房重建完工1294戶,完工率88%。公共服務設施重建扎實推進,256個教育項目開工254個,其中完工182個;53個衛生項目開工49個,其中完工46個;文化、廣電、政法、基層政權設施重建全面推進。產業重建深入實施,119個工業災後重建項目全部開工,其中完工90個。基礎設施重建進展順利,S106線中江縣城至雙龍段、會龍至樂至界,S101線金堂中江界至中江三台界改造工程等一批交通重建項目完工;農業、水利、農機等災後重建項目扎實推進。防災減災能力、生態恢復重建等取得階段性成效。樂山市對口援建輯慶鎮的輯慶鎮中學、樂山大道等援建項目全部完成。 2009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5.5億元,增長14.1%,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45.2億元、58.5億元、41.8億元,分別增長4.5 %、23.5%、12.9%。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31.1:40.2:28.7。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增長212.5%;農民人均純收入4937元,增加4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7元,增長14.4%。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各項經濟指標。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優化工業區域和產業布局,打造載體,強化服務,著力加快重點優勢產業發展,預計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51.8億元,增長22.1%。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8.3%。
重點產業和企業快速發展。食品醫葯、輕工紡織、電子機械三大產業預計實現總產值56.9億元,增長36.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8億元,增長35.8%。20家市、縣重點優勢企業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3.2億元,增長30.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2.5億元,增長31%。新增銷售收入過3億元企業2家、過2億元企業4家、過億元企業5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20家。恆達燈具公司「明生牌」商標被評為四川省著名商標,「明生牌」燈桿、「雄健豐田牌」麵粉、「凱豐牌」水稻種被評為第九屆四川名牌產品。
工業園區建設扎實推進。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縣城工業集中區爭創省級開發區取得積極進展。2009年底,集中區及鄉鎮特色工業小區規模以上企業107家,佔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71.3 %;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66.2億元,佔全縣總量的76.5%,增長54.7%。縣城工業集中區規模以上企業54家,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9.5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8億元,分別增長47.3%、45.3%。
企業技術進步成效明顯。積極實施技術創新項目,全縣20個技術創新項目完成投資2億元。狠抓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逢春制葯、雄健實業創建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恆達燈具、金輝紡織等4家企業創建為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規模以上企業群體壯大。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50家,比2008年底增加18家。預計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增加值28.1億元,增長33%,增速位居全市前列;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4.5億元,增長42.5%。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深入貫徹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億元,增長4.6%。
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全年糧食總產83.3萬噸,增長1.3%,再創歷史新高,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油料總產7.1萬噸。建成生豬養殖小區7個、生豬養殖萬頭村5個,預計全年出欄生豬164.4萬頭,增長2.8%;出欄肉牛8.2萬頭,增長5.6%;出欄小家禽畜3148.3萬只,增長6.6%。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食用菌3.2億袋(平方尺)、中葯材6.8萬畝,榮獲「四川省優勢特色效益農業丹參基地」稱號,優質蠶桑、蔬菜、經濟林木等產業穩步發展。全縣轉移勞動力46.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8.5億元。農民專合組織發展壯大,新建農民專合組織20個。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投資2.8億元,實施都江堰灌區節水改造、提灌站建設、標准糧田建設、新村扶貧等各類工程12669處。新建機耕道45公里,補貼購置各類農業機械5489台,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25%。成功創建「四川省綠化模範縣」。
農村改革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小集中試點取得成功。
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共落實中央各項惠農補貼1.4億元,增長14.1%。
第三產業生機蓬勃。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煥發生機,量質提升。建成1家三星級賓館、1家院線電影院;「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深入實施,新建農村商貿服務中心2個、農家店242家;「家電下鄉」廣泛開展,全年銷售家電60925台(部);農村商務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全面完成。旅遊、中介等新興服務業加快發展。社會消費全面上揚,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5億元,增長19.2%。
金融運行勢頭良好。積極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努力為災後重建和應對金融危機提供支持。金融機構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57億元,比年初增長28.6%;各項貸款余額43.3億元,比年初增長34.5%。
外貿工作實現新突破。外貿出口高速增長,創匯1760萬美元。
財政實力不斷增強。大力培植稅源,強化稅收征管,財政收入增長迅速、結構優化。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5.6億元,增長27.8%。實現財政總支出50.6億元,增長38.4%。加強債務管理,化解政府性債務4721萬元。全面推行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管理。規范了公務員津補貼,實施了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
招商引資成效突出。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有利時機,用好災後重建和擴大內需政策,創新機制,搞好服務,共引進項目126個,到位資金13.5億元,增長15.4%。 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加快了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進程。
中心城區面貌一新。按照35平方公里、30萬人口中等城市目標,高起點、高標准進行縣城總規修編。投資2億元,完成東一環道路、西二環一期道路、北塔南北幹道、伍城幹道人行道改造、東一環小東河橋、城區道路改造等重點工程。污水處理廠、小東街安置房、西二環二期道路、銅山大橋等重點工程順利實施。凱北、凱西居住區建設成片推進,南塔公園、玄武公園等市民休閑場所投入使用,城市景觀亮點紛呈。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聚集能力全面提升。
重點鄉鎮加快發展。通過政策、項目支持,扎實推進倉山、輯慶、黃鹿三個市級區域重點鎮發展,城鎮開發加速推進,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擴權鎮因地制宜加快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
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省級新農村重點推進村南華鎮湧泉村、通濟鎮河珠村建設項目全面完成,7個市、縣新農村示範村建設順利推進。倉山鎮響灘村等21個村成功申報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片項目。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建成通鄉水泥路105.2公里、通村公路257公里,農村通行條件不斷改善。
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大力開展「七進」活動,切實解決「五亂」問題,狠抓鄉容村貌、交通沿線、重點部位集中整治,完善「五大設施」,打造示範鄉鎮、街道、村社、院落,城鄉環境明顯改善。積極探索城市管理領域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新模式,著力構建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四、和諧中江建設成效顯著
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和繼光精神。以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重點,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諧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建設取得新進展。國防教育、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國家科技富民強縣項目、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專項順利實施。著力提升教育質量,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突破2000人,中江中學成為全市唯一高考本科上線過千人的中學;加快職教發展,中江職業中專學校綜合辦學實力躍居全省第三;進一步鞏固「兩基成果」,重視幼教事業,規范民辦教育,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完善新農合制度,進一步健全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體系;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控,有效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大力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成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動,傳統體育項目在比賽中屢獲殊榮。廣播劇《愛的守望》榮獲四川省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紀錄片《家》榮獲第十屆四川國際電視節最佳短紀錄片獎。廣播電視覆蓋率和覆蓋質量進一步提高。殘疾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工作。續修《中江縣志(1986—2006)》工作進展順利。
「八項民生工程」順利實施。「八項民生工程」共投入資金8.1億元。新增城鎮就業2389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實現再就業603人,在崗培訓15000人。幫助扶持1845名農村貧困人口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開展農村和城鎮大病醫療救助3316人次,解決了6.7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部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向12.1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教科書,資助經濟困難家庭高中生8410名。城市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146元,農村低保累計月人均補助59元;五保對象集中供養4159人,集中供養率42%。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人數7萬人;參加新農合農民113.3萬人,參合率89.5%。農村特困群眾危房戶減災安居工程220戶、廉租住房700套全部完工,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1006戶。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平方公里,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扎實推進。
「十件為民實事」全面完成。「十件為民實事」共投入資金13.6億元。完成中廣路連接線改造,實施小街小巷整治6.5公里,安裝路燈150柱,鋪設和改造人行道5.8萬平方米,新增城區綠化面積3000平方米。建成鄉鎮場鎮垃圾填埋場20個,倉山水廠、黃鹿水廠改擴建工程基本完工。資助特困群眾、重度殘疾人和農村五保戶55328人參加新農合,組織實施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手術520例,為殘疾人贈送輪椅80輛。新建校舍25.4萬平方米。南塔、北塔維修工程全面竣工。婦幼保健院遷建、倉山中心衛生院改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完成天網工程二期建設,新建派出所23個。26個村新村扶貧工程全面完成。
人口計生、生態環保、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各項政策,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5‰。完成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和《中江生態縣建設規劃》編制,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扎實推進。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積極推進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和防治工作,「金土地」工程和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順利實施。
社會保障不斷加強。深入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工作,參加社會保險29.3萬人,新增5.2萬人。失地農民進社保工作有序推進。
穩定安全工作深入扎實。加強維穩基礎工作,深化「平安中江」建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行為,強化社會面控制,社會治安形勢穩定。積極構建矛盾糾紛「大調解」工作機制,深入開展大下訪、大接訪活動和涉法涉訴積案化解活動,切實落實領導包案責任制,依法及時處置涉穩、涉災信訪等突出問題。全面貫徹移民後扶各項政策,切實做好庫區穩定工作。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全縣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完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應急演練和宣傳教育,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
㈩ 家用污水提升器,一直運轉不停,可以提水,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你一直有進水吧?不然就是自動控制開關的元器件you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