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故宮 護城河的水源是死水嗎
不是死水。
護城河,是古時由人工挖鑿的,環繞整座城、皇宮、寺院等主要建築的壕溝,然後引水注入形成人工河,作為城牆的屏障,具有防禦作用,一方面維護城內安全,另一方面阻止攻城者或動物的進入,這是古人在防禦手段上對水的妙用。
北京四面的城牆以安定門、德勝門一線最為堅固,其牆基和頂部比其他三面城牆都厚,內外側牆體的包磚也厚得多。這是明初重建北京城時,出於防範北元勢力反撲,正面迎敵和適應戰事頻繁的考慮。1915年修通的環城鐵道。鐵軌幾乎是貼著城牆根兒鋪就。
也正因為鐵路運輸安全的需要,北京城牆外側保護得較好。德勝門西的城牆外側牆體高大、堅固,維護得幾乎半磚不損、寸草難生。城牆內側的馬道原來設有高大的柵欄,並有專人值守。
北京護城河:外城護城河、內城護城河、皇城護城河、皇宮(紫禁城)護城河等四類。
古代的城防體系有城牆就必有護城河。北京的護城河不是一潭死水,它有上源(玉泉、白浮泉、密雲諸水),有流向(自西北向東南與轉河、金水河、壩河、通惠河及「六海」接通),是京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護城河水是流動的,有時流速還很大。
這是因為,護城河上建有許多閘、壩,以調節水量,控制流速。筆者在德勝門護城河岸邊長大。那時的這段護城河水深面寬,北側傍轉河,還連著一片大葦塘(後來修成「太平湖」)。北護城河從西向東流經德勝門箭樓西側的松林閘。
閘下河道50米處有三層台階(每級高1米多),水從上一級流向下一級,形成4至5米的落差。河水流到箭樓下,沖擊粗壯的橋樁,發出巨大的轟鳴聲。松林閘下水平如鏡,一到台階,河水如脫韁野馬急沖而下,形成德勝門箭樓下一道水景。
㈡ 西安護城河的水質調查
北邊護城河臭氣撲鼻
近日,有讀者向報社反映,西安護城河水質四周大不相同,有的地方環境優美,有的地方臟亂不堪,而差別最大的地方在東門,隔著一個東門的水質有天壤之別,為什麼同一條河會出現這樣的情況?3月25日記者來到了東門查看,從東門北邊的護城河經過中山門、朝陽門一直到城牆東北角,河水只能用骯臟來形容,城牆東北角的護城河緊挨著火車站東廣場派出所,河面上漂浮著大片像垃圾一樣的污物,味道也不好聞,兩道漁網一樣的過濾網隔離著這些漂浮物。污染最重的是中山門到東門這一段,水面發黃還漂浮著黑色的雜物,聞起來也是惡臭撲鼻。66歲的文先生告訴記者:「夏天這里更臭,主要原因是污水排放改造沒有完成,這一地區的各種污水都排放到護城河裡,到現在已經幾年了,真希望有關部門的整治速度能夠加快一些。」記者看到從東門北邊排水口流出的都是黃色的污水,而且南北兩段護城河幾乎是隔離的。
南邊護城河碧波盪漾
向南走了100米,就到了東門南邊的護城河,這里綠水盪漾,桃紅柳綠,水中還養著各色小魚,保安四處巡邏,不少市民在此游覽休息,水中不但沒有怪味,而且還有各種景觀供遊人觀賞。從這里一直到和平門,水質可以說是整個護城河最好的,達到了公園一級的水準。從和平門經過南門、含光門到西南城角,水質可以說是第二,基本沒有異味,水面上偶有漂浮物。從西南城角經西門到玉祥門,水質開始變差,但是從玉祥門往北,水質開始變臟,出現了一片一片的骯臟漂浮物,臭味也開始出現,從玉祥門到北門水質幾乎都是如此。而從北門到東北城角不但水質變差,還出現了大片的漂浮物。而水質污染最嚴重的地方就是東門的北邊。全長接近15公里的西安護城河水質,呈現出從東門順時針逐漸變差的趨勢。記者隨後來到城牆管委會就此問題采訪,一位工作人員說主管宣傳領導最近不在。一些居住在護城河附近的居民告訴記者,有關部門對護城河污水治理應該加快,不要再出現這種「一座城門隔出兩樣水景」的情況了。
㈢ 西安護城河的水從哪裡來的
護城河現有兩個引水源,一是由大峪水庫開始,經22公里明渠,18公里暗管到護城河東南角入水口;二是由黑河水源地,經曲江水廠退水管進入護城河入水口。城河退水由西北角退水口經5公里長暗管到漕運明渠後流入渭河。考慮到雨水的影響,再加上水的自然蒸發及滲透流失,必須不間斷以不少於0.4立方米/秒的流量向城河注入清水
㈣ 我想知道西安城牆護城河的污染情況,有誰知道,請盡快告訴我。謝謝
「這河實在是太臟了,天氣熱時從很遠的地方就能聞到河水的臭味。政府為此下大力氣治理過好幾次。可是干凈沒多久就又被污染了,因為有幾十條排污管通到這里,還有居住在城牆邊和路過的人們往水裡倒廢水、扔垃圾。最近又開始了新一次治污,但是花多大成本的清理也趕不上大范圍的污染速度呀。」在護城河和城牆之間的環城公園里,一位老人對記者感慨地說。西安市市政管理委員會政治處處長郭技新對記者介紹說,的確有50多條管道通向護城河,這些本應該是排雨水的管口,因為護城河在現階段還擔負著城市蓄水、調水和泄洪的功能。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造成護城河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實際操作中雨水、污水管道不分。比如在城內,市民分不清雨水下水井和污水下水井,往往把各種污水排入雨水井。甚至有些單位為了省事,也偷偷把生活污水管口接到雨水管線。還有附近水廠的廢水,也定期排入護城河。有關數據顯示,護城河在高峰期每小時有6300多立方米的污水注入,每天從河裡打撈出20立方米的垃圾,足足可裝滿4卡車。污水變清管網須徹底改造「造成排雨、排污管不分是市政管網建設的歷史欠賬問題。」郭處長說。過去的管網建設不科學,沒有考慮專門的污水管道。一方面,現在護城河實際是城市最大的排水管道,由於地勢原因,東、南、西三個方向二環以內的雨水都進入護城河,這部分的匯流面積是45平方公里,而雨、污管道的分離改造工程才剛剛起步。另一方面,城市發展的速度很快,遠遠超過設計和鋪設管線時的預計,過去的西安是一個缺水的城市,供水量小、水源不足,因此下水、排水的管網建設更是不足,而近十多年,引入黑河水和新建兩個自來水廠,使日供水能力達到170多萬立方米,供水量的增大給市政管網帶來了新壓力,因為生活污水量總是和供水量成正比的。郭處長說,護城河污染問題的根本解決措施是改造周邊管網和截斷污源。從小里說,這是護城河系統改造,往大里說,實際上是整個城市的管網改造問題,這樣一個大系統還涉及到舊城改造等諸多問題。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這次護城河管網改造預計投資一個多億,目標是爭取在明年6月前使河水水質有較大改善,徹底掐斷污水的進入。但是截污的同時就必須給那些以此排污的管道另尋出口,這也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改造工程,為了能如期見效,可能會採取一些臨時措施,比如修臨時管道讓本來排進護城河的污水通往他處。
㈤ 騎車一天時間能把北京護城河轉一圈嗎
北京護城河
北京,遼代時為遼南京,後來又先後作為金元明清的都城。金中都城和元大都城的四周均有護城河。護城河顧名思義,就是護城的河。而河與城配伍,就成了歷代王朝一種堅強的防禦體系。
北京的護城河分為外護城河和內護城河。內護城河又叫皇城護城河,皇宮(紫禁城)護城河,俗稱筒子河。筒子河是北京護城河僅存比較完整的護城河。老北京護城河的歷史可以遠溯至元大都時期,但真正成形還得從明代算起。下圖是元大都時期北京護城河水系示意圖。
中文名
北京護城河
作用
輸水、排水、交通、運輸
全長
41.19公里
分類
外護城河和內護城河
初建時期
元大都時期
快速
導航
城河布局城內河系主要支流河道治理形成變遷供水系統工業用水農業用水漕運典故歷史意義清淤工作地圖信息
幹流概況
北京護城河水系圖
北京護城河,始建於明代。內城南面的護城河名前三門護城河,東、西、北三面的護城河分別名為東護城河、西護城河、北護城河,外城自西便門經廣安、右安、永定、左安、廣渠諸門的護城河名南護城河。這五條護城河水源來於長河(長河流域面積12.62平方公里),於東便門外匯流入通惠河,再匯入海河支流北運河。[1]
南護城河,建國前上游起自西便門,繞流外城,經廣渠門向北直入通惠河,全長15.5公里。除有西護城河流入南護城河外,沿途並納入南旱河、蓮花河,是外城雨水、污水的總出路。經過幾次治理,南護城河出口由直接進入通惠河改為進入前三門護城河,再入通惠河,另東南分洪入涼水河。
㈥ 北京的護城河為什麼從東直門到東便門,西直門到西便門段沒有了大神們幫幫忙
北京的護城河為什麼從東直門到東便門,西直門到西便門段沒有了? 護城河河道改為了暗溝了。 全文引用首都之窗。 北京護城河規劃改造述往 北京舊城原內外城護城河按其所處的位置稱北、西、東、前三門和南(又可稱西南、南、東南)護城河,全長約40.7公里,擔負著城市防洪排水和為工、農業輸水任務。1965年至1985年間前三門、西、東、和北護城河首段共長約18.8公里,改為暗溝外,其餘河道則按規劃建成為風景觀賞河道。 護城河系明王朝在元大都護城河基礎上改擴建而成。元大都北護城河為今北土城溝,明洪武帝元年(1368年)明將徐達攻下大都城後,為便於防衛北方之敵,將北城牆南移至古高梁河外積水潭(原太平湖)和壩河(今北護城河)南岸,利用河道作天然屏障,因而形成了一個西北部有斜角的城牆和北護城河,其它三面城池仍為元大都之舊。明永樂十七年(1420年)因宮廷建設需要,又將元南城垣南移2700餘米,抵現今位置。當時還開挖了南城壕,即前三門護城河(已改為暗溝),東、西護城河分別向南延伸與南城壕相接,向東匯入通惠河。此後,護城河曾多次疏浚,並在橋間建閘,遂成九閘。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修築了外城和南護城河。 一、歷史上護城河的漕運及規劃設想 歷史上護城河除防禦功能外,還承擔著城市排水和漕運功能(東護城河)。元朝為解決都城漕運用水,曾引昌平白浮泉水入高梁河(今長河),經積水潭、御河、元南護城河入通惠河。南來船泊,結隊停泊在積水潭上。元朝郭守敬曾建議「立閘於麗正門西,令舟楫得環城往來」,後因離任而未能實現。這是最早,利用大都護城河漕運的規劃設想。明、清漕船改沿東護城河至朝陽門附近。民國期間,也曾考慮利用護城河通船設想,1947年北平市工務局在「北平、都市計劃綱要」中提出:「永遠保留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及前三門護城河等處河道湖沼,加以疏浚,通行遊艇,沿岸開辟園林道路,使舟艇能由西郊穿行城內護城河以通達通縣。」 二、20世紀50年代的護城河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於1950年對充斥污水、垃圾的護城河進行了全面疏浚,並對城市河湖水系進行多次規劃。在「文革」前的1953、1957、1959年的規劃中,除考慮護城河的防洪排水和為工農業輸水功能外,還充分考慮利用河道水面美化環境和航運的作用。在1957、1959年規劃中,將前三門護城河規劃水面寬規劃為60米,後又改為100米;東護城河水面寬40米(河底寬30米),後改為80米。上接規劃京密運河,中經南旱河和清河,下達規劃的京津運河和通惠河,把城市中心天安門同昆明湖、圓明園、玉淵潭和規劃的清河水庫聯系起來,形成水面寬闊、風景秀麗,並且可通船的花園河環。其它護城河也擬建成可供居民游覽的環城花園河道。根據這一規劃思想,在1956年修建永定河引水工程時,將前三門護城河崇文門以東1.4公里河底加寬至42米,南北溝沿以西1.73公里河底加寬至25米~42米。 1959年,曾有領導提出利用拆城牆的城磚,把護城河改建為暗溝,以增加道路路面,既便利內外交通,也可避免大量城牆磚土外運。為此,市規劃局根據市委指示,對護城河保留與否進行了研究,並向市委、市政府寫了報告。報告中明確提出:前三門護城河和東護城河是市區的主要供水河道,且洪水量很大,不宜改為暗溝。當時如將這些河改為暗溝,雖可開出一條200公尺寬的幹道路基,減少20座橋梁,拆城牆的大部分磚土也可就地消納,但因暗溝斷面很大,初步估算工程費需要4300萬元,比保留明河要貴2000萬元。保留明河的好處是可增強調水的機動性,將來跨流域引水實現後,還可用其向市中心區供水。另外,護城河兩岸綠樹成蔭,還可為城市增加一些綠地和水面。」 三、護城河改暗溝的緣由 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共中央提出了在北京修建地下鐵道的要求。1965年1月15日,北京地下鐵道領導小組在向中央和軍委上報的《關於北京修建地下鐵道問題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修建地鐵的目的是適應軍事上的需要,同時兼顧城市交通。關於環城線的位置,報告提出准備利用城牆及護城河。這樣,既符合軍事需要,又可避免了大量拆房;既不防礙城市正常交通,又方便施工,又是降低造價。 1965年7月地鐵一期工程開工,遂將前三門護城河崇文門以西和西護城河復興門以南共6.52公里河道改為暗溝。其中,前三門護城河長5.6公里;西護城河長0.92公里。為解決西護城河暗溝排水出路問題,同時按規劃疏浚了二閘以上的通惠河和南護城河,長約16公里。自此南護城河排水問題也相應得到解決。 1971年,環內城的地鐵二期工程開工,遂將西護城河復興門以北,長達4.25公里河道改為了暗溝。 東護城河是1974~1984年逐步改為暗溝的,其長度為5.35公里。當時改東護城河為暗溝的主要原因,是建設地鐵二期工程和興建東二環路。由於東二環路需要修築建國門、朝陽門、十條豁口和東直門四座立交橋,每座立交橋均需將數百米長的河道改為暗溝,因此決定全部改為暗溝。 由於早期的護城河污水截流工程截污不徹底,仍有大量污水進入護城河,所以河道水質受到了嚴重污染。其中,無河水補給的前三門崇文門段和南護城河西便門段,污染尤為嚴重。由於兩岸環境極差,根據當地居民的要求,這兩個河段分別於1975年和1985年被改為暗溝,總長為1.8公里。 在上述河道改暗溝工程中,除北護城河首段和南護城河西便門段外,均根據北京市人防辦公室的要求兼做人防設施使用,沿線共做人防出入口40多處。後來,因有大量污水排入,這些人防設施逐漸被廢棄。 以上這些護城河改成暗溝後,雖滿足了地鐵的要求,解決了原河道排水能力不足的問題,但也破壞了古都北京的河道系統格局,減少了城市水面。與此同時,暗溝還降低了城市抵禦大洪水(超過設計標準的洪水)的能力,加大了下遊河道的洪水流量,加劇了上下游之間的排水矛盾。 四、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護城河規劃 1982年,北京市重新編制了城市總體規劃,其中的城市河湖規劃把規劃建設區內的河道,定位成環境優美的風景觀賞河道。其南半環起自昆明湖,經京密引水昆玉段、南護城河到通惠河高碑店湖,全長35.3公里,並可將頤和園、玉淵潭、陶然亭、天壇、龍潭五大公園串聯起來。其北環起自長河閘,經長河、北護城河、亮馬河、二道溝至通惠河高碑店湖,全長23.9公里,並可將紫竹院公園、動物園、北郊四湖、水碓湖公園、紅領巾湖公園串連起來。 為了確保風景觀賞河道有一個清潔、寬闊的水面,河道兩岸規劃修建污水截流管道,並根據北京缺水和地形狀況,在沿河適當地點修建欄河閘或橡膠壩,以抬高河道水位。根據河道較深的特點,河道斷面建成復式河床,河道兩岸植樹成蔭,河道二層台建成寬5~8米的濱河綠帶,並設路椅供人們休息。規劃考慮,各河段可根據具體條件開展水上活動或通行遊艇。昆明湖至玉淵潭八一湖和至紫竹院11.3公里河道(其中昆玉段,河道順直、河上橋梁凈孔已按通航規劃不少於3.5米修建),規劃考慮通行客艇,可直達昆明湖內排雲殿。現已按此規劃於1999年7月建成通航。 為了確保城區防洪排水安全,規劃提出排水標准20年,防洪標准50~100年的西蓄東排和南北分洪的方針,即利用西郊砂子坑、玉淵潭等調蓄城市上游洪水,按規劃標准加大城市下遊河道排水能力,開辟向壩河、水碓湖分洪工程和加大向涼水河的分洪流量。 根據上述規劃,從1981~1984年和1988~1992年,分別將北護城河和南護城河進行綜合治理,兩岸按規劃補充修建了污水截流管道,建成水面寬26~40米、帶有二層台的復式斷面和綠樹成蔭的河道。但由於管理和有的污水出路還未打通等原因,仍有大量污水入河。 1992年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其中河湖規劃,是在上述規劃思想指導下,根據規劃市區面積的擴大,進一步擴大了風景觀賞河道的規模。 (註:本文得到了龐爾鴻同志審閱和補充和譚伯仁、李貴民同志提供的資料,在此表示感謝。) 文立道(作者單位: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㈦ 怎樣可以讓護城河的水變干凈
抓到往護城河丟垃圾的就把他扔進去清污,丟一袋垃圾就讓他檢出來一頓。
㈧ 原來的前三門護城河現在具體在什麼位置具體點,謝謝
順治門跟哈德門的護城河了解較少,前門護城河聽老輩說過:
1·前門東西大街,以中心線偏南為基準線
2·基準線以北是前三門老城牆,以南就是前三門護城河
3·因為前門箭樓比老城牆往南突出,所以這一段的護城河是半圓弧形,所以打磨廠胡同北、老舍茶館等地下現在還有,就是改成暗溝了,上面有蓋板。
㈨ 古代城市污水處理
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統的原理和今天差不多,只是它是露天的.
城市居民區邊上有用青石砌成的排水溝,居民可以用這個系統來排放生活污水.
古代居民的大小便一般是存在馬桶里,早晨起來,有農民趕著大車到城市裡來收集,帶回農村肥田.民國時期,還有專門管理這一行為的機構,稱為"糞政".
至於護城河,在古代確實是排污的一個重點,不過一般來說,護城河是和比較大的河流相連的,河流不斷沖刷帶動,不會出現污水排不出去的問題.
以下是資料:
古代城市中設置排污工程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商代的城市遺址證明,商代的城市規模相當宏大,排水系統也相當講究。如河南鄭州地區發堀的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市面積25平方千米,其中有房屋、地窖,也有水溝。在河南淮陽平糧台發掘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中,發現了陶質排水管道,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排污設施了。
大多數羅馬家庭都沒有沖水馬桶,他們需要去公共廁所解決問題。截至公元315年,羅馬共有144間公共廁所,水從坐式馬桶下面的溝槽里把排泄物沖走。
和公共澡堂一樣,公共廁所也是社交場所,人們相鄰而坐,一邊上廁所一邊聊天。在羅馬鼎盛時期,長達420公里的管道把大量的水輸送到帝國首都的各個角落,即使是勞動階級每天也要使用65升水。
在伊麗莎白時代,有錢有勢的人會用石頭在城堡里蓋一間廁所,糞便會由此排進污水坑或護城河裡。但是,直到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才有人開始著手做清理工作。伊麗莎白一世的教子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第一座新式廁所。
他的發明包括了便池,但在當時,虹吸管還沒有問世,所以沒辦法把水留在裡面。虹吸管、水箱和舌形閥,這三樣也是現代馬桶的必要組成部分。後來又過了幾百年,人類才逐漸完善了各個細節。」
在隨後的200年裡,歐洲的城市居民大多會在自家的後院里挖個坑,然後用石頭砌起來當廁所。到了晚上,倫敦人會在卧室里使用夜壺。天亮後,他們會從窗戶那裡把尿直接倒在街上。
因為不想倒在別人頭上,他們會大喊「格拉得盧」,這句話出自法語的「格爾得盧」,意思是「注意,水來了。」
齊都臨淄故城大、小城內有三條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980年發掘清理的一個排水道口,是通過大城西牆北部流進系水的排水系統的末端。排水道呈東西向,全部用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10米,深3米左右,由進水口、過水道和排水道口組成。其排水道口部分呈內窄外寬的喇叭口形,長8米,東端寬8.2米,西端寬9.5米,高2.8米。
排水道口一般用50×40厘米的巨石壘砌,分三層,石頭交錯排列,每層5孔。這樣,水可以從石塊間隙中流出,而人卻不能從石隙中鑽進;起到了既能排泄城中積水,又防止了敵人進攻的雙重作用,可謂匠心獨運、巧奪天工。臨淄故城排水系統是世界古代城市排水系統建築史上的創舉,充分反映了齊地人民的聰明才智。
㈩ 前3門以前有護城河嗎
有的
北京的「前三門」(即宣武門、前門、崇文門)外,原有一條東西向的護城河,北京人習慣稱其為「前三門」護城河。它是明朝永樂年間,為遷都對北京進行改建時挖掘的。在沒有修建外城的明朝初期,它曾護衛著北京的南大門。明代嘉靖年後,隨著外城的修建,它成了惟一一條橫穿京城的人工河。從南方北上的漕船,也要經過這條河的東段進入內城,給皇家運送糧草,同時還具有排泄洪水的作用。明清時期,「前三門」護城河也是市民游覽的好去處。每到冬天,「前三門」護城河都開辟冰上運輸線,設冰床供人遊玩。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為祭祀先人的中元節,前三門護城河是人們放河燈、賞河燈的地方。雖然,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曾對前三門護城河進行過整修疏浚,然而1965年後卻突然將明河改為暗溝,從此,流淌了幾百年的「前三門」護城河,在地面上黯然消失了。這種狀況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才有所改變,90年代完成了故宮護城河治理,皇城護城河後門橋周邊水道得以恢復。進入本世紀後情況大為改觀,2002年由官方制定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首次將水系保護作為一個專項規劃列入其中。南、北護城河的治理已初見成效,前三門護城河予以恢復的長遠規劃也已提上日程。正如一位相關人士所說:我們設想在長遠的某一天,前三門板樓壽終正寢時,把「前三門」護城河河道重新亮出來。近期要控制該地區的開發建設。人們有理由相信北京護城河前景樂觀,盡管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