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贊美汾河的詩句
1. 關於汾河詩句
關於汾河詩句 1.贊美汾河的古詩句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第一首 《汾河晚渡》張 頤)
山銜落日千林紫,渡口歸來蔟如蟻。
中流扎扎櫓聲清,沙際紛紛雁行起。
遙憶橫流有幸秋,當時意氣誰能儔。
樓船蕭鼓今何在?紅蓼年年下白鷗。
(第二首)
在這春回大地的夜晚,
靜靜的漫步在河邊,
這一刻,
汾河的清流洗凈了,
白天的鉛華和浮躁,
也洗凈了我,
周身的勞頓和疲憊,
伸展肢體,
深吸一口,
沁人心脾的空氣,
環顧四周,
早已忘卻了,
一直壓在心頭的哀傷,
感覺很美很美。
放眼的汾河,
靜靜地流淌著,
一切感動天地的,
歷史和現實,
都將被靜靜的河水,
珍藏在記憶深處。
這就是山西文化,
最深層次的體現,
一切能掀起,
風雲際會的力量,
都會在這里,
得到最純真的註解。
在歷經千年的歲月之後,
汾河依然常懷慈愛之情,
灌溉養育著這片,
博大精深的三晉土地。
於是,我又想到了,
真實的愛情,
想到了一切,
人世間的愛意,
汾河滿盛著,
這深濃的愛意,
從古至今奔流不息,
又多麼像人間,
處處存在的久遠真情,
世世代代,綿延不絕。
圓夢汾河,
情深悠遠!
2.贊美汾河的古詩句有哪些
1、《水》唐代:徐夤火性何如水性柔,西來東出幾時休。
莫言通海能通漢, 雖解浮舟也覆舟。湘浦暮沈堯女怨,汾河秋泛漢皇愁。
洪波激湍歸何處,二月桃花滿眼流。2、《覽史》唐代:張良璞享年八十已,歷數窮蒼生。
七虎門源上,咆哮關內鳴。 建都用鶉宿,設險因金城。
舜曲煙火起,汾河珠翠明。 海雲引天仗,朔雪留邊兵。
作孽人怨久,其亡鬼信盈。 素靈感劉季,白馬從子嬰。
昏虐不務德,百代無芳聲。3、《送狄尚書鎮太原》唐代:姚合授鉞儒生貴,傾朝赴餞筵。
麾幢官在省,禮樂將臨邊。 代馬龍相雜,汾河海暗連。
遠戎移帳幕,高鳥避旌旃。 天下屯兵處,皇威破虜年。
防秋嫌壘近,入塞必身先。 中外恩重疊,科名歲接連。
散材無所用,老向瑣闈眠。4、《送邢郎中赴太原》唐代:姚合上將得良策,恩威作長城。
如今並州北,不見有胡兵。 晉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
所從古無比,意氣送君行。5、《送友人往太原》唐代:李頻離亭聊把酒,此路徹邊頭。
草白雁來盡,時清人去游。 汾河流晉地,塞雪滿並州。
別後相思夜,空看北斗愁。
3.關於太原的詩句
送裴相公上原 唐•王建
還攜堂印向並州,將相兼權是武侯。
時難獨當天下事,功成卻進手中籌。
再三陳乞壚煙里,前後封章玉案頭。
朱架早朝立劍戟,綠槐殘雨看張油。
遙知塞雁從今好,直得漁陽已北愁。
邊鋪警巡旗盡換,山城候館壁重修。
千群白刃兵迎節,十對紅妝妓打球。
聖主分明交暫去,不須高起見京樓。
送狄尚書鎮太原
年代:唐 作者:姚合 體裁:五排
授鉞儒生貴,傾朝赴餞筵。麾幢官在省,禮樂將臨邊。
代馬龍相雜,汾河海暗連。遠戎移帳幕,高鳥避旌旃。
天下屯兵處,皇威破虜年。防秋嫌壘近,入塞必身先。
中外恩重疊,科名歲接連。散材無所用,老向瑣闈眠。
太原早秋 作者:李白 朝代:唐 體裁:五律
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流。霜威出塞早,雲色渡河秋。
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4.求一篇描寫太原汾河的文章(300~500)
太原汾河景區,即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建於1998年10月,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並對外開放,總投資5.6億元。景區北起勝利橋上游155米,南至南內環橋下游125米,全長6公里,寬500米,佔地300公頃。設計為人工復式河槽,由中隔牆分成東西兩渠,東側為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東西兩岸各布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沿線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凈化處理。
汾河景區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積極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圍繞「人.城市.生態.文化」的主題,把河道治理、環境保護、城市綠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環境綜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濱河區良好的自然生態,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發展與環境建設的協調發展。
景區共種植喬木15286株,灌木8301株,色塊4萬平方米,草坪82萬平方米,形成130萬平方米的綠地和178萬平方米的水面,使市區人均增加公共綠地1.5平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區中心,形成如此規模的綠色走廊,對凈化空氣、消除水體污染、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產生了重要作用。據觀測,該區域夏季最高氣溫比其它區域降低4℃左右,相對濕度提高10-20%,每日可生產新鮮氧氣1678.5噸,吸收降解廢氣3480餘噸。
景區兩岸帶狀綠化平台上分布著六個分景區、四個廣場、十個園子,建設了十四個各具特點的景觀景點。沿汾河西岸,「晉汾古韻」、「梨園餘音」、「五環生輝」廣場,分別反映了悠久的三晉歷史文脈、博大精深的戲曲文化和活力四溢的體育健身場景。沿汾河東岸,「汾河晚渡」、「雁丘」、「沙灘碧水」、「超越時空」、「生命之源」、「日台」、「七亭」、「渡口」、「畫舫」、「樂壇」等景點,依水造景、依綠設景,暢游其間,您可領略到現代文明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景區湖面上點綴有彩色橡膠壩、大型音樂噴泉、鳥島、綠洲等,展現出一幅波光瀲灧、水天一色的畫面。夜幕降臨,遍布各分景區的80多種風格各異的7000餘盞燈飾與濱河東西路四條光帶交相輝映,展現出一幅彩斑斕的立體美景。
5.關於風的詩句——《秋風辭》
《秋風辭》原文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秋風辭》賞析
詩開篇寫道:「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陣陣秋風卸白雲而飛,岸邊的樹木已不復蔥郁,然而紛紛飄墜的金色的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背景。大雁蒼鳴,緩緩掠過檣桅……短短兩句,清遠流麗。
秋日乃惹人思情,雖有幽蘭含芳,秋菊斗艷,然凋零的草木,歸雁聲聲,勾起漢武帝對「佳人」不盡的思念之情:「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寫的纏綿流麗乃一詩之精華。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三句,竭力描寫漢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歡宴景緻。當樓船在汾河中流疾駛,潺緩的碧水,頓時揚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熱之際,不禁隨著棹櫓之聲叩舷而歌。
緊接著卻出現了「歡樂極兮哀情多」。君臨天下,當藐視一世,俯視天地之間,應慨然得意忘形爾。何來如此幽情哀音?王堯衢《古詩合解》卷一一語道破:「樂極悲來,乃人情之常也。愁樂事可復而盛年難在。武帝求長生而慕神仙,正為此一段苦處難譴耳。念及此而歌嘯中流,頓覺興盡,然自是絕妙好辭」原來,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貴榮華終有盡時,人生老之將至,所有一切也會隨著死亡不復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為「少壯幾時兮奈老何」而憂傷呢?
⑵ 誰能說說兗州歷史
兗州,古九州之一,今山東省兗州市。 「兗州」一詞的出現始於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兗州即其一。「兗」古作「沇」,《史記·夏本紀》「兗州」作「沇州」。 沇水原出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稱謂與流域記載不一,《尚書·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入於河。」《偽孔傳》載:「泉源為沇,流去為濟。」《水經注·濟水》:「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以上記載,沇水在黃河北岸濟水的發源處,《禹貢》載兗州得名於沇水,其州境在黃河以南濟水中、下游。《漢書·地理志》敘沇水自發源入海,未提發源以後或下游稱濟水,則沇實指濟水全流。近世黃河北岸的濟水有時亦稱沇水。總之,從以上的這些記載分析, 沇水和濟水實為一條河流,上游稱沇水,下游稱濟水,有時全流亦稱沇水或濟水,只是由於各個時期的稱謂不同而已。古兗州的地域范圍與沇水的流域有關。《尚書·禹貢》載:「濟、河惟兗州。」《爾雅·釋地》載:「濟、河間曰兗州。」《周禮·夏官·職方氏》載:「河東曰兗州。」這些古書中的濟為濟水,亦應為沇水。因此,濟水與黃河之間應為古兗州的區域范圍。 《爾雅·釋地》邢昺疏:「李巡去:濟、河間其氣專質,厥性信謙,故曰兗。兗,信也。」《隋書·地理志中》載:「兗之為言端也,言陽精端端,故其氣纖殺也。……舊傳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遺風。今此數郡,其人尚多好儒學,性質直懷義,有古之風烈矣。」意指濟水和黃河之間,所處地理條件甚好,屬孔孟聖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受周禮孔孟思想影響,其德行忠厚,信義誠實,性情嚴謹,因此「封」為兗。 「兗」通「沇」在許多史書上都已得到證實。而「沇」演變成「兗」,古人有這樣的說話:「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寫作橫水置於「允」上,後又隸變為「六」,改為「兗」字。因此,「沇」的本義為水名,今「兗」的意義是後人附加的。封其地為「兗」,也應在春秋戰國以後。 兗州的「州」,原指水中可居之地。後來人們在河邊的高地上居住,繼而形成為居民點,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繁衍以及階級的對立,逐漸發展為邑或都城。「州」便成為一種行政區劃的代名詞。然而作為古九州的「州」仍指水中可居之地。 兗州最早出現是依地理區劃而言的。古書中有黃帝劃州分野、建置萬國的說話,雖系後人用王朝觀念對原始社會疆域的附會依託,不足信以為實,但禹分中國為九州的說法則較為流行。夏禹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的過渡式人物,雖有理想人物化身之意,但仍不失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尚書·禹貢》記載:禹根據地理概況,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國劃分為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大的區域,故曰九州(「九州」在禹時並非確指,「九州」的具體稱謂也並非大禹時所為)。並分別敘述其山川、湖泊、土壤、物產、田賦等級、貢品名目以及水陸經路和少數民族等。 作為地理區劃,早在夏禹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原始文化中,就存在著類似於區域性的形式。通過考古學諸文化的發現,並通過它們本身所反映出來的特殊性與共性表明,我們的祖先所創造的原始文化就已經存在著區域性問題,因此,也可設想為「整體」的劃分。至於能否形成人為的區域性劃分,卻很難證明。 古代的行政區劃往往以地理條件為根據,受地理因素的制約。夏、商、周三代均有關於九州或十二州的記載,雖所指有所不同,三代皆有「兗州」,作為地理概念用語。其地約在今河南東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春秋以後,諸侯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行政區劃,但由於地理概念的代名詞不太適應作為行政區劃的用語需要,因此常易混淆。到了秦代,廢除州名,全國實行郡縣制。 兗州正式作為行政區劃是在西漢武帝設十四州刺史時開始的。 漢代由於「開地斥境」,擴大了疆域規模。據《漢書·地理志》載,漢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把全國重新劃分為十四州,設十四州刺史部。兗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設在濮陽,轄山陽(轄瑕丘、橐縣、方與……等)、東郡、陳留、濟陽、泰山、東平六郡國。王莽時期認為漢代的「州名及界,多不應經」,把州名作了改動或合並,兗州未變。東漢建武十一年(35),將西漢時期的朔方並入並州,改全國為十三州。兗州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金鄉縣西北40里),下轄陳留、東郡、任城、泰山、濟北、山陽(今兗州屬山陽郡)、濟陽、東平八個郡國,大體范圍在今山東西部及河南東部。 三國時,兗州區域屬魏國。曹操領冀州牧後,為擴大勢力范圍,縮小其他州區並入冀州,兗州轄區未動,仍轄八個郡國。僅將漢時陳留改為陳留國,任城國改為任城郡。據《三國疆域志》載,兗州初治昌邑,後移治廩丘(今山東鄄城縣東)。 晉時,設兗州刺史部,轄濮陽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陳留郡、濟陽郡、任城國、高平國(治昌邑,轄瑕丘、金鄉、巨野……等)八郡國五十六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晉滅掉吳國,把全國劃分為十九個州部。永嘉年間設立二十一個州部。兗州均為其中之一,初治廩兵,後移治鄆城(今山東鄆城西北)。晉惠帝末年(290),兗州全境淪沒,附屬後趙。戰亂中的兗州黎民百姓,大量南遷,到東晉元帝時便在南方設置了僑州、僑郡、僑縣、僑鄉等,兗州為僑州之一,治所設在京口(今江蘇丹徒)。晉明帝太寧年間(323—325)以郄鑒為兗州刺史,寄居廣陵(今江蘇江都縣東北)。康帝建元初(343)寄治金城(今江蘇江寧縣北)。穆帝永和(345—356)中僑治下邳(今江蘇邳縣東),淮西公太和(366—371)中又移治山陰(今江蘇淮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還治廣陵,並割江淮地區為兗州轄境,領十四郡。歷史上稱廣陵之兗州為南兗州。而稱北方鄆城同時存在的兗州為北兗州。北兗州轄東平、高平、濟陽、濟北、任城等郡。 南朝劉宋初年,武帝劉裕平河南,又設兗州於滑台(今河南滑縣),時稱西兗州。宋文帝元嘉十年(433)移治鄒山(今山東鄒城東南故邾城),又寄治彭城(今江蘇銅山縣),徒遷須昌(今山東東平縣西北50里)。元嘉二十年(443)把兗州區域分屬徐州、冀州,其兗州舊地為魯郡代替。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復立兗州,治瑕丘(今兗州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454)治湖陸(今江蘇沛縣北),宋明帝秦始初(465)移治瑕丘。齊、梁時,又設北兗州於清江,設南兗州於廣陵。 兗州降魏之後,僑治於淮陰,舊地兗州移治於滑台,後治瑕丘。時稱瑕丘之兗州為東兗州,復曰兗州。而滑台之兗州則為西兗州。北魏孝昌年間(525—527),西兗州又移治於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北魏太和年間(477—499)置南兗州於渦陽(今安徽蒙城縣東北),北魏正光年間(520—525)又移治譙城(今安徽毫州)。當時稱兗州(瑕丘)、西兗州(滑台)、南兗州(譙城)為三兗州。東魏時設兗州於瑕丘,改置南兗州於陳留,西兗州於濟陽(今山東曹縣西北)。北齊時,改清江之兗州為淮州,廣陵之兗州為東廣州。 隋初沿襲前制,開皇三年(583),「遂廢諸郡,行州縣之制」。大業二年(606),瑕丘之兗州改為魯郡,領十縣。西兗州改為東郡,南兗州改為譙郡。 唐高祖李淵立朝後,實行州治。武德五年(622)平徐元朗部,置兗州。治所設在瑕丘,領任城、瑕丘、平陸、襲丘、曲阜、鄒、泗水七縣。貞觀十四年(640)置兗州都督府,轄兗、秦、沂三個州。天寶元年(742)改兗州為魯郡,乾元元年(758)復為兗州,領八縣,同時設兗海節度使,治瑕丘,隸屬河南道,轄兗、海、沂、密四個州。 五代十國時期,梁、唐、晉、漢設兗州秦沂節度使,屬河南道,治瑕丘。到後周時期,因慕容彥超據兗州時反叛,遂降兗州為防禦州,領六個縣。 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兗州升為大都督府,政和八年(1118)改為襲慶府,治瑕縣,隸屬山東東路,下轄瑕縣(今兗州市)、奉符(今泰安)、泗水、襲縣(今寧陽)、鄒縣(今鄒城)、任城(今屬濟寧市)、仙源(今曲阜)、萊蕪、金鄉、魚台十個縣。 金改設兗州。初置泰寧軍,治嵫陽。大定十九年(1179)改為泰寧軍節度使,隸屬山東西路,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元朝設兗州,治嵫陽,隸屬濟寧路。憲宗二年(1252)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1268)復屬濟州,至元十六年(1279)改隸濟寧路總管府,轄嵫陽、曲阜、泗水、寧陽四個縣。 明初,嵫陽並入兗州。兗州轄三縣,隸屬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為魯王,藩兗州,升兗州為府,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復置嵫陽縣為兗州府治所在地,轄濟寧、東平、曹、沂四州二十三縣。 清代仍設兗州府,治滋陽,隸屬山東省。據乾隆三十一年(1766)版(兗州府志)記載,兗州府轄一州十三縣。 1913年廢州府制,改道縣制。撤銷兗州府,府所在地改屬濟寧道。 1948年7月,滋陽縣城區稱兗州市,農村稱滋陽縣。同年12月,市縣合並,稱滋陽縣,隸屬尼山專署。1962年1月,滋陽與曲阜分治,滋陽縣改稱兗州縣,隸屬濟寧專署。1984年4月進行行政體制改革,兗州縣隸屬濟寧市,下轄十三區(鎮),三十五個鄉,六個街道辦事處,五個居民委員會。1992年兗州縣轄五個鎮八個鄉。1995年9月19日,兗州縣改稱兗州市。1995年兗州市轄九鎮四鄉。2002年兗州市轄十鎮和兩個辦事處。2011年兗州市轄六鎮(含兩個省級開發園區)和五個辦事處。
⑶ 山東曲阜簡介
基本概況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西南距濟寧45公里。北依泰岱,南瞻鳧嶧,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1′-117°13′,北緯35°29′-35°49′。南北最大縱距35.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25公里,總面積895.93平方公里。 「東方聖城」曲阜由於是先秦時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誕生、講學、墓葬和後人祭祀之地,因此被列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阜是儒學之源,儒教之根, 是儒學開山的開山之地,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氣候宜人、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資源豐富、交通發達,是魯中南的一塊寶地。
曲阜是古代東夷族部落居住中心,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主要地區,亦是周代東方的禮樂之邦,孔子誕生於尼山,成長於闕里,設教於杏壇,出仕於魯都,歸葬於泗上,在曲阜留下了眾多活動遺跡。
春秋時期,魯國文化發達,人才輩出, 國都定位曲阜。曲阜是周代東方的禮樂之邦,這就為儒學的產生於此,提供了豐厚的基礎。在這禮樂得天獨厚環境熏導下長大的孔子,勤學好思,孜孜不倦,治學嚴謹,身體厲行。初周遊列國14年,後潛心治學,聚徒講學,冊《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全面整理了中國古代文獻,並培養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者七十二人,積畢生之功力,在曲阜創立並傳播了儒家學說。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他把「仁」作為行仁的規范和目的,使「仁」和「禮」相互為用。主張統治者對人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再現「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經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作為孔子的故鄉曲阜素以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文物豐富、及古建築雄偉稱譽世界。全市現有文物保護單位300多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2 處。其中「三孔」(孔府、孔廟、孔林)最為著名,已於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近年來曲阜城市建設基本形成了以明故城為中心,東工、西文、南新、北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建格局。舊城城牆重新進行了修復,保持了傳統的風貌和和諧的環境,新城向南新區、火車站方向發展。市區大街小巷全部建成瀝青或水泥路面,各主要街道栽植了以國槐為主的行道樹,道旁增建了綠籬、綠地,對大沂河公園、327國道城區段、京福高速公路出口均進行了重點綠化美化。 城區面積已達13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33、8%,主要街道保潔率100 %。昔日古老的舊城已變成道路寬闊、樓房林立、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齊全的新興旅遊城市。 區位交通曲阜位處中國經濟的區域中心,輻射國內經濟最大市場的前沿和腹地。
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京滬經濟帶和新亞歐大陸橋的交匯點上,位列山東省綜合實力30強。
曲阜位於山東省重點發展的三大區域經濟中心之一的濟寧中心。
曲阜是山東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濟寧都市圈的核心。
曲阜魯西南最具發展優勢的地區,連接華東與華北、沿海與內陸的重要通道。
曲阜周邊地區擁有國內最廣闊的市場。以曲阜為半徑的500公里范圍內包括了京津環渤海經濟圈、山東半島經濟區、長三角經濟區等中國經濟最有潛力的區域。
曲阜所在的山東及毗鄰的江蘇、河南、安徽等省為中國華東地區經濟強省和人口大省。
曲阜具有內陸和沿海城市的雙重優勢,京滬高鐵的建設將給曲阜帶來一個空前的機遇。
公路:中國南北大動脈104國道、京福(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和東西大動脈327國道、日菏(日照—菏澤)高速公路在曲阜境內縱橫交叉,連接成網。
鐵路:中國經濟大動脈京滬(北京—上海)鐵路通過曲阜;兗石(兗州—日照)鐵路通過曲阜,向西與隴海線相連,直達中國西部、中亞、西亞與歐洲。
高速鐵路:我國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滬高鐵在境內穿過並設中心站,預計2008開工建設。高速鐵路建成通車後,從曲阜乘高速列車2小時可達北京,2.5小時可達上海。
航空:曲阜到濟南遙牆國際機場1.5小時,到建設中的濟寧機場1小時,到徐州觀音機場1.5小時。
港口:曲阜距日照港240公里,距青島港420公里,距京杭大運河重要河港濟寧港40公里。 地理位置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位居北京至上海中心,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西南距濟寧45 公里。北依泰山,南瞻鳧嶧,東連泗水,西抵兗州。南北最大縱距35.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25公里,總面積895.93平方公里。境內百餘座山頭綿亘在東、北、南三面邊境線上,群山內側散布著幾十個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為大片的肥田沃土。山丘與平原之比為3:7, 構成了東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勢。最高點是北部的鳳凰山,海拔548.1米, 最低點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區中心海拔60.5米。
境內地下水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條,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嶮河4條河流。泗、沂兩條主幹河流自東向西橫貫全境。 河流總長度245.9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8044萬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201.4毫米, 年平均實際可利用水資源總量23087萬立方米。全市有水庫塘壩270座,總庫容15516 萬立方米。其中:水庫62座,主要有尼山水庫、河夾店水庫、梨園水庫、胡二東水庫、白塔水庫、吳村水庫、韋家莊水庫等。 氣候特點曲阜屬暖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四季分明,降水較為豐沛,具有春季多旱、夏季多雨、秋季乾旱、冬季乾冷少雪的氣候特點。境內年平均太陽輻射熱量120千卡/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日照時數2433小時,常年平均氣溫13.6℃,常年降雨量666.3毫米,常年無霜期199天,年平均風速2.4米/秒。 生物資源全市生物資源繁多。糧食作物15種,115個品種,主要有小麥、 玉米、高梁、穀子、綠豆、地瓜、大豆、水稻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等。常種的蔬菜、瓜果類作物有40餘種。各類花卉135種,其中:蘭花為「市花」。 葯材120餘種。林木有喬、灌、花木140種及變種。經濟樹主要有蘋果、桃、杏、梨、山楂等29種。觀賞樹有檜、柏、銀杏、雪松、丁香等49種,其中:檜柏為「市樹」。水生植物26種。畜禽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雞、鴨、鵝、兔等。各種鳥類29種,其中:鷺鷥為「市鳥」。還有野生獸類10餘種,昆蟲類30餘種。水生動物主要有魚類、蝦類、貝類等。 礦產資源境內礦產主要有煤炭、石灰岩、耐火粘土、磷、混合花崗岩、花崗石、磷礦、耐火黏土、地熱礦泉水河沙等。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約為10億噸,石灰岩儲量16.6億噸。 歷史沿革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596年初定縣名為曲阜。「曲阜」二字,始見於《禮記.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爾雅》釋名說:「大陸曰阜。」東漢應劭詮釋說:「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這就是「曲阜」名稱的由來。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華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發祥地,殷商故都,周、漢魯國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故鄉。她以其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東方古文化而蜚聲中外,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人們心中的聖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早在上古時代,人類祖先就在曲阜一帶生息勞作,開拓了早期的物質文明,文物發掘中發現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間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據古籍記載,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即是炎帝神農氏營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預注釋中說:「大庭氏,古國名,在魯城內,魯於其上作庫。」.....《帝王世紀》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淮陽),復徙魯。」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前後,曲阜屬上古堯舜時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紀後的商代,曲阜為奄國國都,並一度成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紂滅商,武王將其胞弟、王國宰輔周公旦封於故奄地曲阜,立國為「魯」。
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是當時除周王朝首都鎬京外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城市。特別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魯國聚徒講學,魯國儼然成了全國的教育中心。魯國文化高度發達,所以,人們至今仍用「魯」作為山東省的簡稱。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魯縣入於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始實行郡縣制,魯薛郡,郡治設在曲阜,隸徐州部。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劉啟改封皇子、淮南王劉余為魯王,以魯縣為國都。魯王在魯南宮泮水以北周魯故宮廢址上興建規模龐大、雄偉豪華的魯王宮建築群,為在擴大王宮的面積,在拆除闕里孔子舊宅中發現孔鮒所藏《尚書》、《論語》、《詩經》《儀禮》等古文經書竹簡,得以使孔子思想流傳推廣。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詔改魯縣為「汶陽」,自魯國滅亡改為魯縣,至是年止,曲阜以「魯」為縣名,歷時長達833年。開皇十六年,詔改縣名為「曲阜」,「曲阜」一名,作為地理名詞歷數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時,曲阜雖不再是魯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為「聖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視。通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經濟也空前發達。晚唐之際,僅孔家就出了六位狀元和十四名進士。
宋仙源縣城是曲阜有史以來繼周、漢魯城之後的第三座古城。由於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學者絡繹不絕,文化氣氛十分醇濃。期間賜孔廟文宣王殿名為「大成殿」,於孔子墓前造立石儀。大修少昊陵,立「萬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將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縣治及宮觀、廟宇等建築群及大批珍貴書籍化為灰燼,仙源縣淪入金人統治之下,並恢復曲阜縣舊名。
曲阜城在歷史上曾有四次大的變遷。最後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71年)河北劉六、劉七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數百,縣治為墟」。明武宗朱厚燳令山東巡撫於魯故城西南隅--以孔廟為中心重築新縣城,即現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與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計10餘次到曲阜「朝聖」,學者騷人竟相蒞臨曲阜,為曲阜留下難以勝紀的文化遺存。
新中國成立後,曲阜迎來新的時代,1953年,曲阜改屬濟寧專署,1958年與滋陽合並,仍命名曲阜縣,1962年,曲、滋分治,恢復原建制,1983年,濟寧專署改為省轄市,曲阜仍隸屬濟寧市。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制,改為省轄縣級市,始稱「曲阜市」,屬濟寧市代管。 風土人情臘八 臘八的一切活動圍繞臘八粥: 熬粥與喝粥。熬粥安排很多人,「戶人」中的燒火戶這天專來燒火,支起大鍋,熬出來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臘八粥分兩種:一種粗的,給當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類,喝粥時,一人還給一斤饃饃;一種細的,用薏米仁、桂元、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這樣的粥是內宅,本族和上供用的。佛堂樓有成千上萬尊神和佛,每尊佛神面前都要供一碗粥。孔府外的香火院,都在臘八這天派尼姑來要粥,要「盆頭米」。
蒸壯 「蒸壯」是孔府忙年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就是為過年蒸各種饅頭、包子、糕餅。這時「燒火戶」又采燒火,蒸各式各樣的饅頭。
除夕 年三十整夜包餃子,府內到處燃燈、燃檀香末、鋪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綵帶。午後去報本堂行禮,晚飯後去祖廟辭歲。大人給孩子「壓歲錢」,裝在紅紙袋裡,上寫「長命百歲」放在枕邊,每人備一個景泰藍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 除夕夜晚衍聖公還要親自到安懷堂(又稱「九套間」)擺供,祭拜白鬍子老神仙,據說孔府中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歸這個白鬍子老神仙管。
元旦 午夜過後所有的人起來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樓」朝各個方向,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各擺一張桌子,桌上擺神的牌位,正中一張桌子上擺天地神牌位,「天地樓」旁,立「朝天竿」,點「天燈」,日夜不熄,一直點半個月。元旦早晨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食盒裡的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後拜廟、拜祠堂、接受僕人拜年,本家來孔府拜年。下午當地「龍燈會」的獅子舞等進孔府表演,孔府的當差和「花炮戶」燃放焰火。
端午節 端午節日以雄黃酒為兒童抹前額。抹酒時,為幼年衍聖公在額上寫一個「王」字,為女孩只橫著抹幾道。
七月七 在前堂樓院子里,桌上迭桌子,迭好幾層,最上面一張擺香爐,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種七巧形,油炸而成。
接北斗 傳說孔子是天上的魁星下凡,孔府里有七座樓擺成北斗星的形狀,稱為「明七星」,表示孔府和天上的北斗星相接。每年農歷八月初四日,衍聖公都要祭北斗星,名為「接北斗」,以示孔府與天上的聯系不斷,確保孔府「同天並老」。「接北斗」的儀式極神秘,只有衍聖公帶一個「接線人」參加。在內宅前堂樓的牆上,有個玻璃罩子,裡面放著一隻小表,小表裡放著一團線。八月初四晚「接北斗」時,衍聖公和「接線人」,悄悄取出這一團線,到佛堂樓,擺五碗供,燃一股香,將七盞油燈擺成北斗形,名為「七星燈」。擺完供,看著佛堂樓的人出去,衍聖公先叩頭,「接線人」再叩頭,然後把那一團線拿出來,那是好多根不同顏色的斷線,有黃、白、黑、綠、紅五色,表示黃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接線人」依次將幾段線接上線頭,就算孔府和天上的北斗接通了。 經濟概況曲阜市工業經濟運行良好,增量拉動日益增強。2003年,全市限額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5.89億元,利稅3.52億元,利潤1.39億元。日產2500噸旋窯水泥熟料、新型剎車片、變頻調速器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生物晶元、星村煤礦、5萬紗綻紡織擴能等一批項目進展順利。錦綉紡織、金皇活塞、天博汽配、華能電氣等一批企業發展迅速,成為推動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民營經濟迅速增長,規模企業顯著增加。
堅持量的擴大和質的提高並重,民營經濟規模、檔次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實現營業收入68.07億元,入庫稅金2.31億元,民營經濟戶數達到14702戶,從業人員達到75276人。市造紙廠、聖旺集團、天幕集團、遠大工程等骨幹企業發展勢頭良好,魯抗澱粉糖、鑄造材料等一批企業發展壯大。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園區經濟亮點凸現。2003年共簽訂招商引資項目192個,其中投資過億元的項目10個,完成合同引資8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11.3億元,外向型經濟實現新突破,全市完成出口創匯2030萬美元,合同利用外資4048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797萬美元,超額完成了濟寧市下達的任務目標。濟寧海關曲阜辦事處和監管場站投入運營,對外開放力度進一步加大。按照拓展兩翼、整體推進的思路,規劃啟動曲阜工業園,加快建設經濟開發區,拉開了曲阜工業化、城市化快速推進的框架。開發區一期規模全面實施,二期規劃已經啟動,全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5.3億元,利稅1.5億元,入庫稅金1億元。 行政區劃曲阜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北距省會濟南135公里,西南距濟寧45公里。北依泰岱,南瞻鳧嶧,東連泗水,西抵兗州。
地理坐標為東經116°51′-117°13′ 北緯35°29′-35°49′。
Qufu Shi
0537
370881
273100
市人民政府駐魯城街道
曲阜市轄1個經濟開發區,2個街道、5個鎮、4個鄉:曲阜經濟開發區(時庄鎮)、魯城街道、書院街道、吳村鎮、姚村鎮、陵城鎮、小雪鎮、南辛鎮、時庄鎮、王莊鄉、董庄鄉、息陬鄉、防山鄉。共41個居委會、355個村委會,483個自然村。 文化古跡曲阜市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2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12處,被稱為中國書法藝術寶庫的孔廟、"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另外,黃帝出生地壽丘、中國金字塔少昊陵、後聖顏廟、元聖周公廟以及尼山古代建築群、九龍山漢墓群等,也都聞名遐邇。新建的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孔子精華苑等新景點也成為世人所景仰、所嚮往的旅遊勝地。游覽曲阜,可以裝載進背包的古城特殊印記就是曲阜三寶了:碑帖、楷雕、尼山硯。
在曲阜每年舉行的主要旅遊活動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的舉行時間是每年的9月26日至10月10日。 城市建設【交通條件】曲阜地處交通要津,鐵路縱橫交錯,公路四通發達。京滬鐵路斜掠西北,兗石鐵路橫跨東南,兗南鐵路環繞腹地。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縱貫南北,327國道、日東高速公路直穿東西。市鄉村均有公路相連,全市公路總里程900公里。
【通訊手段】全市郵電局、支局14處,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達到2.5萬門,開通了移動通訊通訊業務。進入了國內國際通訊網。全市13個鄉鎮全部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達到了村村通電話。郵電系統全面實現了電話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農村支局樓房化,業務處理微機化。
【市政建設】城市規劃面積16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0公里,城區人口15萬人。城市布局形成了以明故城為中心、東魯(魯國故城遺址)、西文(曲阜師范大學)、南新(新城區)北林(孔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市主幹道由六橫五縱和外環路組成。供水能力為6.5萬立方米/日;建有供氣能力為8萬立方米/日的管道煤氣廠一座,城市氣化率達到80%;日處理污水4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正在加緊建設;城市熱電廠項目已進入實施階段。
【電力供應】曲阜電力供應方面,開成了以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四個電壓等級構成的布局合理、運行經濟、安全可靠的電網結構。現有220千伏變電站4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5座。
【發展目標】未來幾年,曲阜將立足於資源、區位優勢,以旅遊業為龍頭,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深化改革和技術進步為動力,以建設「東方聖城」特色的經濟強市的著力點,構築現代化歷史文化名城、世界儒學研究中心、生態式旅遊城市的框架。
【文化產業】曲阜已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
【新項目有】曲阜新汽車站,09年年底投入使用,孔子商品交易城 名優特產曲阜盛產的曲阜香稻、果旦杏、礦泉水被譽為「曲阜三寶」。生產的孔府家酒、楷雕如意、全毛地毯、龍頭手仗和尼山石硯被譽為「魯中五絕」。
【孔 府 宴】是當年孔府接待貴賓、襲爵、祭日、生辰、婚喪時特備的高級宴席,是經過數百年不斷發展充實逐漸形成的一種獨具風味的家宴。孔府宴是吸取了全國各地的烹調技藝而逐漸形成的。數百年來孔府宴不斷翻新,留傳至今。
【孔府糕點】也象孔府宴一樣,是源遠流長、世代相傳的一種獨具風味糕點。特別是明、清兩代,孔府糕點要比市面上出售的名點好得多。孔府的糕點講究現吃現烤,求其色、香、味、形俱佳。
【楷 雕】是曲阜獨有的一種工藝產品,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楷雕的原料是楷樹。孔府珍藏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二尊圓雕立像,相傳是子貢為孔子守墓時用楷木雕刻而成的。曲阜楷雕的傳統產品是手杖和如意。楷木木質堅實而柔韌,有直性無橫性,刻製成杖,不會暴折;折枝為杖,天然屈曲,狀似龍蛇,古雅可愛。楷木紋細,色呈金黃,刻制的如意,玲瓏剔透,如絲不斷,曾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
【碑 貼】是從碑石上用紙和墨捶拓而成的。曲阜是我國碑貼的主要產地之一。因為這里碑貼資源豐富,存有西漢以來歷代碑刻5000餘塊,是我國石碑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曲阜拓碑的技法很多,但不外乎擦拓和撲拓兩種,而且是以撲拓為主,其拓本清細精美,深受人們喜愛。
【尼 山 硯】因其石料取於尼山而得名。清乾隆年間修訂的《曲阜縣志》載:「尼山之石,文理精膩,質堅色黃,可以為硯」,可見尼山石制硯已有悠久的歷史了。尼山硯的製作以簡朴大方見長。一方硯石,巧用自然,略加點綴,情趣盎然;而且發墨如銼,舔筆如油,拭不損毫。尼山硯的佼佼者為松花硯,石色褐黃,遍布青黑色松花紋,其硯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狀開墨堂墨池,硯額將松花紋剔成浮雕,雅緻可愛。
【曲阜香稻】色白而略露青頭,米質粘細油韌,清香醇口,有「一家煮飯,十里飄香」之譽,又因它是進獻皇帝的貢品而名聞遐邇。 市容市貌城市建設基本形成了以明故城為中心,東工、西文、南新、北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建格局。舊城保持傳統風貌和和諧的環境,新城向南新區、火車站方向發展。
市區大街小巷全部建成瀝青或水泥路面,各主要街道栽植了以國槐為主的行道樹,道旁增建了綠籬、綠地,護城河8個橋頭均進行了重點綠化美化。城區面積已達9.2平方公里,綠化覆蓋率36.6%,主要街道保潔率100%,城區道路長度97.2公里,道路面積114萬平方米。
昔日古老的舊城已變成道路寬闊、樓房林立、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齊全的旅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