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檢查井的位置
檢查井的位置,應設在管渠交匯處、轉彎處、管徑或坡度改變處、 跌水處以及直線管段上每隔一定距離處。 檢查井在直線管段的最大間距應根據疏通方法等具體情況確定,檢查井最大間距 管徑或暗渠凈高最大間距(m) (mm) 污水管道雨水(合流)管道 200~400 40 50 500~700 60 70 800~1000 80 90 1100~1500 100 120 >1500,且≤2000 120 120 檢查井各部尺寸,應符合下列要求:
1 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應便於養護和檢修,爬梯和腳窩的尺寸、位置應 便於檢修和上下安全;
2 檢修室高度在管渠埋深許可時一般為1.8m,污水檢查井由流槽頂起算, 雨水(合流)檢查井由管底起算。 檢查井井底宜設流槽。污水檢查井流槽頂可與0.85 倍大管管徑相平,雨水 (合流)檢查井流槽頂可與0.5 倍大管管徑處相平。流槽頂部寬度宜滿足檢 修要求。在管渠轉彎處,檢查井內流槽中心線的彎曲半徑應按轉角大小和管 徑大小確定,但不宜小於大管管徑。 位於車行道和經常啟閉的檢查井,應採用有足夠承載力並具防盜功 能的井蓋與井座。位於路面上的井蓋,應與路面持平;在綠化帶內井蓋可高出地 面。在污水干管每隔適當距離的檢查井內,需要時可設置閘槽。接入檢查井的支管(接戶管或連接管)管徑大於300mm 時,支管數不 宜超過3 條。檢查井與管渠介面處,應採取防止不均勻沉降的措施。 泵站前一檢查井,應設置沉泥槽。壓力管渠上應設置壓力檢查井。 雨水口的型式、數量和布置,應按匯水面積所產生的流量、雨水口 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型式確定。 雨水口間距宜為25~50m。連接管串聯雨水口個數不宜超過3 個。 雨水口連接管長度不宜超過25m。 當道路縱坡大於0.02 時,雨水口的間距可大於50m,其型式、數量和 布置應根據具體情況和計算確定。坡段較短時可在最低點處集中收水,其雨水口 的數量或面積應適當增加。 雨水口深度不宜大於1m,並根據需要設置沉泥槽。遇特殊情況需要 淺埋時, 應採取加固措施。 有凍脹影響地區的雨水口深度, 可根據當地經驗確定。歡迎選購我公司生產的檢查井。
㈡ 請問污水閘槽井的閘門哪有賣參考圖集02S515,P125,材質塑料及木質。
新河聚洋水利機械廠,專業設計、製造、批量生產及指導安裝水工機械。新河聚洋水利機械廠設備齊全,工藝先進,檢測手段完善,具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嚴格的質量。產品深受省內外用戶的好評及依賴。
新河聚洋水利機械廠生產的啟閉機及閘門結構合理,性能可靠,品種齊全 ,可廣泛用於水利水電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各類給排水及城市污水治理工程。主要產品有:QL型、QLC型、QLP型螺桿啟閉機,QPQ、QPK、QPH、QPT型卷揚啟閉機,鋼制閘門,鑄鋼閘門,鑄鐵閘門,欄污柵,橡膠止水等產品。並為客戶設計製造各種異型水工機械產品。
希望能夠幫到您!
㈢ 污水閘井是如何建造的呢
污水閘井可用混凝土澆築建造。在基礎上砌圓形磚井,井徑常用 1250mm,上部收縮為版700mm井蓋座,四周用混凝土固定。權
井內壁抹水泥砂漿一般厚20mm,進出水管穿井壁處以砂漿填實防滲。 遇有地下水時,井外亦需抹水泥砂漿面至地下水位以上250mm,井底地基鋪碎石後再澆築混凝土基礎。
一般要求污水閘井本身不能滲水,必須保證其密封性,連接方式要可靠,不能因為大雨或積水就滲水進入井室里等。
塑料閥門檢查井是由高分子合成樹脂製成的檢查井,通常採用聚氯乙稀(PVC-U)、聚丙烯(PP)和高密度聚乙烯(HDPE) 等通用塑料作為原材料,替代了紅磚水泥。
通過高溫高壓使原材料融化和高壓注塑成型,塑料閥門檢查井一般為圓形檢查井(圓形受力最均勻),可適用於任何品種閥門的安裝,連接方式主要以橡膠圈柔性連接為主,其他連接方式均可。
塑料閥門井安裝簡便、重量輕、便於運輸安裝,性能可靠、承載力強、抗沖擊性好,耐腐蝕,耐老化、與塑料管道採用柔性連接方式,連接方便、密封性好,有效防止污水滲漏、安全環保。
㈣ 污水檢查井的做法
現代城市內的污水管道施工,主要採用的是頂管的施工方法。
在頂管的施工過程中需要開挖工作坑和接收坑,等管道頂進完成後,工作坑和接收坑內開始砌築(或澆注)檢查井,然後回填和恢復路面,這是頂管施工最普遍的施工方法。
工藝流程及操作要點:放線定點-管道就位-確定開挖尺寸-人工開挖第一段-第二段施工-第三段施工(挖土、綁鋼筋、支模、澆築混凝土)……第n段。
根據接收坑處檢查井的作用和特點,我項目部經過對多個頂管施工工程的摸索和實踐,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針對接收坑處檢查井施工的新方法—「改型檢查井——騎馬井」施工方法。
此工藝方法實施後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對污水管道頂管檢查井施工的一次革命。
騎馬井施工原理主要是根據人工挖孔樁的施工原理並參照《排水檢查井圖集》(圖集號02S515)整合而成的。
騎馬井的上半部分(井壁和井筒部分)採用人工挖孔樁的施工原理,挖孔然後澆築鋼筋混凝土護壁。
下半部分(井室部分)參照《排水檢查井圖集》(圖集號02S515)中直線型磚砌污水檢查井井室的樣式進行施工。
(4)污水閘槽井的設置原則擴展閱讀:
井口、井筒和井室的尺寸應便於養護和檢修,爬梯和腳窩的尺寸、位置應 便於檢修和上下安全。
2 檢修室高度在管渠埋深許可時一般為1.8m,污水檢查井由流槽頂起算, 雨水(合流)檢查井由管底起算,雨水口連接管長度不宜超過25m。
當道路縱坡大於0.02 時,雨水口的間距可大於50m,其型式、數量和 布置應根據具體情況和計算確定。
坡段較短時可在最低點處集中收水,其雨水口 的數量或面積應適當增加。 雨水口深度不宜大於1m,並根據需要設置沉泥槽。
遇特殊情況需要 淺埋時, 應採取加固措施。 有凍脹影響地區的雨水口深度, 可根據當地經驗確定。
㈤ 請問罐區水封井和排水閘起什麼作用
水封井和排水閘的作用是排出污水,阻擋油品外流。如果它們失去作用,跑冒的油品難於回收。當發生火災時,著火的油品就可能通過水封井和排水閥外流,使火災范圍擴大。
㈥ 鴻業管線如何設置檢查井的類型,如方井和圓井
管線9.0中對於檢查井的樣式沒法修改。管線10.0可以設置方形檢查井。
㈦ 泵站設計中管路布置的原則是什麼
我這里有一個一般原則文檔,發給你看看:
泵吸水管和出水管的布置與設計
(1)每台水泵宜設置單獨的吸水管直接從吸水井或清水池中吸水。如幾台水泵採用合並吸水管時,應使合並部分處於自灌狀態,同時吸水管數目不得少於兩條,在聯通管上應裝閥門,當一條吸水管發生事故時,其餘吸水管應仍能滿足泵房設計水量的要求。
(2)吸水管路應盡可能短、減少配件,一般採用鋼管或鑄鐵管,並應注意避免介面漏氣。
(3)吸水管應有沿水流方向連續上升的坡度i,一般大於等於0.005,並應防止由於工允許誤差和泵房管道的不均勻沉降而引起吸水管的倒坡,必要時採用較大的上升坡度。 為了避免產生氣囊,應使沿吸水管線的最高點在水泵吸入El的頂端。吸水管的斷面一般應大於水泵吸入口的斷面,吸水管路上的變徑管可採用偏心漸縮管(即偏心大小頭),保持漸縮管的上邊水平。
(4)如水泵位於最高檢修水位以上,吸水管可不裝閥門;反之吸水管上應安裝閥門,以便水泵檢修。閥門一般採用手動。
(5)泵站內吸水管一般沒有聯絡管,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必須減少水泵吸水管的條數,而設置聯絡管時,則在聯絡管上應設置必要數量的閘閥,以保證泵站的正常工作。但是這種情況應盡量避免,因為,在水泵為吸人式工作時,管路上設置的閘閥越多,出事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它只適用於吸水管路很長而又不能設吸水井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安全供水,輸水干管通常設置兩條(在給水系統中有較大容積的高地水池時,也可只設一條),而泵站內水泵台數常在2~3台以上。為此,就必須考慮到當一條輸水干管發生故障需要修復或工作水泵發生故障改用備用水泵送水時均能將水送往用戶。
(6)吸水管的設計流速建議採用以下數值:
①管徑小於250mm時,為1.O~1.2m/s;
②管徑在250~1000mm時,為1.2~1.6m/s;
③管徑大於1000mm時,為1.5~2.Om/s。
在吸水管路不長且地形吸水高度不很大時,可採用比上述數值大些的流速,如1.6~2.0m/s;例如水泵為自灌式工作時,則吸水管中流速可適當放大。
(7)為了避免水泵吸入空氣,吸水管進口在最低水位下的淹沒深度五應不小於0.5~1.0m,如圖6—30所示。若淹沒深度不能滿足要求時,則應在管子末端裝置水平隔板。
(8)吸水管的直徑為d,為了避免水泵吸入井底沉渣,並使水泵工作時有良好的水力條件,應遵循以下規定。
①吸水管上喇叭口的直徑一般可採用D=(1.3~1.5)d;
②吸水喇叭口邊緣與井壁的凈距不小於(0.75~1.0)D;
③在同一井中安裝有幾根吸水管時,吸水喇叭口之間的距離不小於(1.5~2.0)D。
2.壓水管的布置
送水泵站的安全要求較高,在布置壓水管路時,必須滿足:
(1)能使任何一台水泵及閘閥停用檢修而不影響其他水泵的工作。
(2)每台水泵能輸水至任何一條輸水管。
壓水管的布置一般應符合下列要求。
(1)出水管上應設閘閥、止回閥和壓力表,並宜設置防水錘裝置,防水錘裝置可選用氣囊式水錘消除器或緩閉與速閉止回閥等。當直徑D大於等於300mm時,大都採用電動或液壓傳動閥門。止回閥通常裝於水泵與壓水閘閥之間。如果水錘現象不嚴重,且為地面式泵站時,可將止回閥放在壓水閘閥的後面,或者將止回閥裝設於泵站外特設的切換井中。
(2)出水管一般採用鋼管、焊接介面,但為便於安裝和檢修,在適當地點可設法蘭介面。
(3)為了安裝上方便和避免管路上的應力(如由於自重、受溫度變化或水錘作用所產生的應力)傳至水泵,一般應在吸水管路和壓水管路上需設置伸縮節或可曲撓的橡膠
接頭。
(4)為了承受管路中內壓力所造成的推力,在一定的部位上(各彎頭處)應設置專門的支墩或拉桿。
(5)壓水管的設計流速建議採用以下數值:
①管徑小於250mm時,為1.5~2.Om/s;
②管徑在250~1000mm時,為2.0~2.5m/s;
③管徑大於1000mm時,為2.0~3.0m/s。
水泵出水聯絡管和出水總管一般宜在泵房內布置,聯絡管上閘閥布置應滿足任何一台水泵和閘閥檢修仍能保證泵房能正常出水。
送水泵站通常在站外輸水管路上設一檢修閘閥,或每台水泵均加設一檢修閘閥,即每台泵出口設有兩個閘閥。這種閘閥經常是開啟狀態的,只有當修理水泵或水管上的閘閥時才關閉。這樣布置,可大大地減少壓水總聯絡管上的大閘閥個數,因而是較安全又經濟的辦法。
檢修閘閥和聯絡管路上的閘閥,因使用機會很少,不易損壞,一般不再考慮修理時的備用問題。 .
壓水管路及管路上閘閥布置方式的不同,對泵站的節能效果與供水安全性均有緊密聯系。如圖6—31所示的三台泵(一用一備)、兩條輸水管的兩種不同方式布置中可節省兩個90度彎頭的配件,並且泵l、』泵Ⅱ作為經常工作泵,水頭損失甚小,與圖6—31(b)布置相比較具有明顯的節能效果。
上述這種情況,如果必須保證有兩台泵向一條輸水管送水時,則應在聯絡母管上要增設兩個雙閘閥,如圖6-32(b)所示。為了縮小泵房的跨度,可將閘閥1裝在聯絡母管的延長線E。
四台水泵向兩條總壓水管供水的布置圖,其中一台為備用泵。這時閘閥之一要修理時,泵站還有兩台水泵及一條壓水總管可供水,水量下降不多。假設只裝一個閘閥,則當修理它時,整個泵站將停止工作。
較大直徑的轉換閥門、止回閥及橫跨管等宜設在泵房外的閥門室(井)內。對於較深的地下式泵房,為避免止回閥等裂管事故和減小泵房布置面積,將聯絡管置於牆外的管廊中或將聯絡管設在站外,而把聯絡管上的閘閥置於閘閥井中,如圖6—34所示。
3.吸水管路和壓水管路的敷設
管路及其附件的布置和敷設應當保證使用和修理上的便利。一般要求如下。
(1)敷設互相平行的管路,其凈距不應小於0.8m,以便維修人員能無阻地拆裝接頭和配件.
(2)為了承受管路中壓力所造成的推力,應在必要的地方(如彎頭、三通處)裝置支墩、拉桿等,不允許讓這些推力傳給水泵。
(3)盡可能將進、出水閥門分別布置在一條軸線上。
(4)管道穿越地下隔膜泵房鋼筋混凝土牆壁及水池池壁時,應設置穿牆套管或牆管。牆管為鑄鐵特殊配件,安裝時管道直接與牆管連接。穿牆套管為鑄鐵特殊配件,亦可採用鋼管製作。管道安裝後,管道與套管間用止水材料封填。
(5)埋深較大的地下式泵房,進、出水管道一般沿地面敷設,地面式泵房或埋深較淺的泵房,宜採用管槽內敷設管道。管槽必須具有坡度、自流排出積水;或排入泵房內集水坑,由排水泵排出。
當泵房的進、出水管為直線布置時,拆裝水泵和閥門較為困難,常設置具有伸縮或柔性的特殊配件、伸縮器,以方便拆裝,需要時還可補償蝶閥開啟時閥瓣伸出長度。
當水管敷設在泵站地板上時,應修建跨過管道並能走近機組和閘閥的跨橋或通行平台,以便操作與通行。
泵站內管道一般不宜架空安裝。但地下深度較大的泵房,為了與室外管路連接,有時需要架空管道。管道架空安裝不應阻礙通行及架設在電氣設備的上方,以免管道漏水或凝露時影響下面電氣設備的安全工作。管道可採用懸掛或沿牆壁的支柱安裝,管底距地面不應小於2.0m。
當管道敷設在管槽(又稱管溝)中,管槽上應有活動蓋板,一般採用鋼板或鑄鐵板,也可用預制鋼筋混凝土板。管槽的寬度和深度應便於人員下到管槽進行安裝檢修。一般,管頂至蓋板底的距離應根據水管埋設深度決定,並不小於l50mm。溝壁與水管外壁的距離應不小於300mm。管槽的寬度和深度還需按照管道上閥門的設置情況,而適當放大。溝底應有向集水坑或排水口傾斜的坡度。
地下式水泵站所在地地下水位較高時,不宜採用能通行的管溝或地下室,否則會大大增加泵站的造價。
吸、壓水管在引出泵房之後,必須埋設在冰凍線以下,並應有必要的防腐防震措施。如管道位於泵站施工工作坑范圍內,則管道底部應做基礎處理,以免回填土發生過大的沉陷。
㈧ 污水倒虹吸管道 一備一用通常設置進出口閘門井,這個是怎麼運行管理的
污水抄倒虹吸管道兩條同用,可襲參見《室外排水設計規范(2011年版)》(GB 50014-2006)有關規定。第4.11.1 條規定:通過河道的倒虹管,不宜少於兩條;通過谷地、旱溝或小河的倒虹管可採用一條。通過障礙物的倒虹管,尚應符合與該障礙物相交的有關規定。第4.11.1 條條文說明:規定倒虹管設置的條數。 倒虹管宜設置兩條以上,以便一條發生故障時,另一條可繼續使用。平時也能逐條清通。通過谷地、旱溝或小河時,因維修難度不大,可以採用一條。
㈨ 市政給水管中閥門井多少米設置一個最合適
市政給水管中閥門井120米設置一個最合適,理由如下:
給水檢查井,主要是便於維修、搶修、調節流量等使用,所以,一般在支管與主管分支處應當設檢查井,消火栓井及閥門:首先看消火栓設置的環境、位置、功能等。室外消火栓間距以前要求是150米,現在是120米,有的地方要求不能超過50米。因此應當首先明白工程所處的環境、功能才能確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