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二化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 人體血液的pH必須保持在7~8之間;B 不同的農作物有不
答案是A。具體原因你們高三的生物書上面有講。A選項,簡單來說,當你劇烈運動後,細胞會進行無氧呼吸,會產生大量乳酸,這是你的血液是呈酸性的。不過也是暫時的,經過身體的內環境調節,PH會恢復至7-8。所以PH不是一定得保持在7-8之間。而其他選項無明顯常識性的錯誤,對於前面的朋友提到的C選項,中和處理是其中的一個過程,不算錯。所以選A。
② 高二化學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搞不懂怎麼辦
首先聲明,我是一位高三學生.
也許我不能有老師講的那麼好,但我還是願意與你分享學習經驗!
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應該是選修4的內容吧!Let me see...第三章!
這一章有四節,我現在從頭說起:
一\弱電解質的電離:
電解質是什麼?電解質是溶於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就能夠導電(解離成陽離子與陰離子)並產生化學變化的化合物.注意,是化合物!
這是我的筆記:
電解質:酸,鹼,鹽,H2O,熔融下的金屬氧化物(強)
非電解質:大多有機物,SO3,CO2,NH3,SO2等
純液態Hcl,濃H2SO4,不導電,為共價鍵,受范得華力.
CO2為什麼不是電解質呢?原因是它通入水後,導電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它與水生成的碳酸導電.同理,SO3(硫酸的酸酐),SO2(亞硫酸的酸酐)等不是電解質也是這個道理.
首先強調水解和第二、三步電離是極微弱的過程,後面詳談。
這節內容應該是不難的,該注意的還有強電解質的電離不用可逆符號,弱電解質則要;電離平衡是化學平衡的一種,要知道多元弱酸的電離是分步的,切忌一次就到最後一步!如H3PO4的電離:
第一步電離K1:H3PO4<==>H2PO4^- + H+
第二步電離K2:H2PO4^-<==>HPO4^2- + H+
第三步電離K3:HPO4^2-<==>PO4^3- + H+
還有要注意的是K1>>K2>>K3,是遠大於.
因此計算多元弱酸溶液的C(H+)及比較弱酸酸性相對強弱時,通常只考慮第一步電離(書本原話).
補充一點,電離平衡常數如何寫?
其實,對於任何的化學反應平衡常數都是把反應物濃度的冪之積作分母,生成物濃度的冪之積則作分子(蜜汁雞).切記!濃度這個概念是指溶液與氣體的!純凈的液體與固體是無濃度可言的!當它們用於計算時,當1來使用(不寫也可以).
K越大,電離程度越大,K只與溫度度有關,只與溫度度有關!!!
規律:1\越熱越電離(因電離的正方向是吸熱反應)
2\越稀越電離
二\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鹼性
書上講得還是挺清楚的,我就把一些需要注意的說出來吧.
水是一種極弱的電解質,Kw=K電離 . C(H2O)=C(H+) . C(OH-),叫水的離子積常數,簡稱為水的離子積.要求記住室溫下Kw=1.0*10^-14,
其中C(H+)=C(OH-)=1.0*10^-7,100攝式度時 Kw=1.0*10^-12,其中C(H+)=C(OH-)=1.0*10^-6
關於PH值,課本有句話:水的離子積不僅適用於純水,也適用於電解質的水溶液.這句話可用兩個式子表示:1、酸溶液 Kw=C酸(H+) . C水(OH-)
2、鹼 溶液 Kw=C鹼(OH-) . C水(H+)
常溫下,PH>7 的溶液顯鹼性
PH=7 中
PH<7 酸
有關PH值的計算,是圍繞著PH=-lgC(H+)來進行的。
1酸與酸混合的PH計算方法(已知兩酸的濃度與體積):
為了方便,與酸1和酸2有關的數據簡化為C1,V1,C2,V2
C混(H+)= C1*V1 + C2*V2
---------------
V1 + V2
後再根據PH的定義式計算.
2同理,鹼相混和
C混(OH-)= C1(OH-)*V1+C2(OH-)*V2
----------------------
V1+V2
有個公式,你老師應該講了吧? POH=-lgC(OH-)
常溫下 PH= 14-POH 3酸與鹼混合: 首先,看哪個過量. (1)酸過量:
C混(H+)= C1(H+)*V1-C2(OH-)*V2 ---------------------------------------------------------- V1+V2
(2)鹼過量:
C混(OH-)= C2(OH-)*V2-C1(H+)*V1
-------------------------
V1+V2
然後轉化為C(H+)再算即可.
還有一個實驗很重要,就是酸鹼的中和滴定實驗(常考)
要知道酸式滴定管不可裝鹼性溶液,但可裝酸性或強氧化性的溶液
鹼式滴定管則只可裝鹼性溶液.(看是否會發生反應來判斷)
還有,要記住儀器與操作過程(仔細看書),以及酸鹼指示劑的變色范圍,顏色變化
有關計算是圍繞著溶液的稀釋規律來進行的.
根據C濃*V濃=C稀*V稀可知: C待*V待*N1=C標*V標*N2
(待側液與標准液,N指酸或鹼的元數)
故 C待= C標*C標*N1
------------
V待*N2
題目一般會讓你做一元酸與一元鹼的滴定,所以N就約去了.
有 C待= C標*C標
------------ V標=V末-V始(注意滴定管0刻度上)
V待
誤差分析就是用這個式子來判斷的!!!!!!
PH試紙的運用:操作,在測溶液PH值時不可用水將其潤濕(相當於稀釋)!
好好回想你在做實驗時的情景,其實無論是那一個實驗(物、化、生),你都應該好好體會,反想.
三、鹽類的水解
記住,是鹽類的水解!鹽類!!!!!!(易與電離混淆)
鹽的酸鹼性是看陰陽離子來判斷的.
口訣:誰強顯誰性,兩強顯中性(用於正鹽)
課本兩句重要的話:1\鹽溶液的酸鹼性與鹽所含離子在水中與水電離出的H+或OH-能否生成弱電解質有關.
2\強酸弱鹼鹽和強鹼弱酸鹽溶與水時,電離產生的陽離子,陰離子可分別與水電離產生的OH-或H+生成的弱電解質--弱酸或弱減,使得溶液中的C(H+)=/=C(OH-),因而這兩類鹽溶液呈現酸性或鹼性.
強酸強鹼鹽溶液則無此作用,故顯中性.
記住,所有的溶液都顯電中性,酸鹼性另談!電性與酸鹼性是不同的!
鹽類的水解式如何寫?
首先,鹽是強電解質,一步電離.
其次,寫水解式.
如Na2CO3: Na2CO3==2Na+ + CO3^2-
CO3^2- + H2O<==>HCO3^- + OH-
HCO3^- + H2O<==>H2CO3 + OH-
同樣,水解第一步遠大於第二步.
越弱越水解 ,越熱越水解
針對越弱越水解,我們來說一下:
越弱越水解不是看弱鹼陽離子或弱酸陰離子所對應的酸、鹼性強弱(如 CO3^2-對應H2CO3),而是......不好描述,舉例吧.
比較Na2CO3(蘇打)與NaHCO3(小蘇打)的酸鹼性
實驗表明,蘇打的鹼性強於小蘇打.
為什麼?
根據越弱越水解,CO3^2-對應HCO3-,HCO3-對應H2CO3
其中,HCO3-的酸性弱於H2CO3,越弱越水解,酸性越弱,水解程度越大,鹼性越強.所以蘇打的鹼性強於小蘇打.
當你學到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時,會遇到苯酚鈉,醋酸鈉,等你學了先吧.
下面是關於守恆式(常考):
1 電荷守恆
原理:所有的溶液都顯電中性,陽離子電荷數=陰離子電荷數
方法:把電離與水解的方程式一一寫出,然後根據第一步電離遠大於第二步
舉例:Na2CO3的電荷守恆
C(Na+) + C(H+)=C(OH-) + 2 C(CO3^2-) + C(HCO3-)
C(CO3^2-)前的系數為2,自己好好體會.
2 物料守恆
方法:抓住元素(如S元素)
舉例:Na2SO3的物料守恆
C(Na+) = 2(C(SO3^2-) + C(HSO3^-) + C(H2SO3))
右邊系數為2的原因是Na2 SO3,兩倍。
3 質子守恆
原理:C水(H+)= C水(OH-)
舉例:Na2CO3的質子守恆
C(OH-) = C(HCO3-) + 2 C(H2CO3) + C(H+)
H2CO3前的系數為2,因為一個H2CO3有兩個H
4 由以上3種守恆式通過代數運算得到的新等式
這種一般出現在雙選題中,不要輕易排除!
另外,酸式鹽的水解是一個難點。我們舉例說明。
酸式鹽要考慮其電離和水解,很多人在這里暈了。
(1)大多酸式鹽水解大於電離。以NaHCO3為例
電離:1 NaHCO3 == Na+ + HCO3-
2 HCO3- <==> H+ + CO3^2-
水解:3 HCO3- + H2O <==> H2CO3 + OH-
因水解大於電離,所以過程3 > 過程2,該溶液顯鹼性。
各粒子濃度大小:C(Na+) > C(HCO3-) > C(OH-) > C(H2CO3)> C(H+) > C(CO3^2-)
(2)一些酸式鹽水解小於電離。以NaHSO3為例
電離:1 NaHSO3 == Na+ + HSO3-
2 HSO3- <==> H+ + SO3^2-
水解:3 HSO3- + H2O <==> H2SO3 + OH-
因水解小於電離,所以過程3 < 過程2,該溶液顯酸性。
各粒子濃度大小:C(Na+) > C(HSO3-) > C(H+)> C(SO3^2-) > C(OH-) > C(H2SO3)
因為還有H20 <==> H+ + OH-,所以C(H+)> C(SO3^2-) ,C(OH-) > C(H2SO3)
弱減陽離子的水解,因太復雜,高中階段只考慮一步完成。
Al^3+ + 3 H2O <==> Al(OH)3 + 3 H+
因為有了水解,所以一些鹽的保存要加相應的強酸或強鹼,加熱後根據高沸點酸或低沸點酸來判斷生成物也是常考的內容,這不難,你懂了吧?
四、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
終於到最後一節了......
我們知道,絕對不溶於水的物質是不存在的,我們常說的不溶是指難溶。
這節內容要求不高,只要知道沉澱的轉化規律(難溶的向更難溶的方向轉化)以及 Ksp 的比較。
Ksp 也是平衡常數的一種,它是指一定溫度下,沉澱溶解平衡時有關離子濃度冪的乘積
Qc 是離子積常數,它的演算法和 Ksp 一樣,只不過是 Qc 表示的為一定溫度下任意時刻離子......
它們之間的大小關系可以......我不多說了。
值得注意的是, Ksp 的大小可判斷同類物質的溶解度,但非同類物質則不可。如Mg(OH)2 可與 Cu(OH)2 比較,但不可與AgCl比。
要比的話就必須通過計算兩種物質的溶解度來比較了。
還有,沉澱的顏色要記准,尤其是可轉化的,如Fe(OH)2和Fe(OH)3;AgCl,AgBr,AgI和Ag2S
我不敢說全部知識點都說到了,但我可以說這是這一章內容的精髓了!
後面的電化學基礎也不是很好學,願你能多問老師或同學,爭取把這本高中階段最難的一個摸板搞懂!好好體會書上,練習冊上的內容和筆記(聽課時和做題後)
最後,我希望你能將我所說的保留。慢慢體會,這對你高三復習還是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累了,再見。
③ 高二化學會考綱要
2013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考試說明(化學)
一、命題指導思想
化學(必修科目)學業水平測試的命題,以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實驗)》和《江蘇省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教學要求(修訂稿)》為依據,結合我省化學必修科目(指必修學分規定的學習內容)的教學實際,全面檢測學生化學必修科目的學習狀況和基本的化學科學素養。以化學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為主要考查內容,注重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
二、測試內容和要求
(一)測試范圍
必修模塊《化學1》和《化學2》,選修模塊《化學與生活》、《有機化學基礎》二者選一,以及相關的初中化學教學內容(其內容本說明中不再列出)。
(二)測試能力要求的表述
參照《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實驗)》《及江蘇省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准教學要求(修訂稿)》對認知性、技能性、體驗性三類學習目標的分類方法、水平層次劃分和各層次中的行為動詞,本說明相應地將認知性測試要求由低到高分為A、B、C、D四個水平層次,技能性測試要求由低到高分為a、b、c三個水平層次,體驗性測試要求由低到高分為Ⅰ、Ⅱ、Ⅲ三個水平層次。高水平層次的測試要求包含低水平層次的測試要求。
1.認知性測試要求的水平層次
A.知道、說出、識別、描述、舉例、列舉
B.了解、認識、能表示、辨認、區分、比較
C.理解、解釋、說明、判斷、預期、分類、歸納、概述
D.應用、設計、評價、優選、使用、解決、檢驗、證明
2.技能性測試要求的水平層次
a.初步學習、模仿
b.初步學會、獨立操作、完成、測量
c.學會、掌握、遷移、靈活運用
3.體驗性測試要求的水平層次
Ⅰ.感受、經歷、嘗試、體驗、參與、交流、討論、合作、參觀
Ⅱ.認同、體會、認識、關注、遵守、贊賞、重視、珍惜
Ⅲ.形成、養成、具有、樹立、建立、保持、發展、增強
(三)測試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化學1
主題1 認識化學科學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知道化學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A
Ⅰ
了解20世紀化學發展的基本特徵和21世紀化學的發展趨勢,關注現代化學發展的新成就
B
Ⅱ
知道化學是在分子層次上認識物質和合成新物質的一門科學
A
Ⅰ
了解物質的組成、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B
認識化學變化的本質
B
認識物質的量是描述微觀粒子集體的一個物理量,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B
了解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的涵義
B
了解物質的質量、摩爾質量、物質的微粒數、物質的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能用它們進行簡單的化學計算
B
認識並體會定量研究的方法對研究和學習化學的重要作用
B
Ⅱ
了解化學實驗是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等的重要方法和途徑
B
Ⅱ
知道假說、模型等科學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作用
A
Ⅰ
知道比較、分類等科學方法是化學研究和學習的常用方法
A
Ⅰ
認識化學與人類衣、食、住、行的密切關系,關注化學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意義
B
Ⅱ
認識化學在研製新材料、開發新能源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B
Ⅱ
認識並贊賞化學對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B
Ⅱ
主題2 化學實驗基礎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知道化學實驗常用儀器的名稱、形狀、主要用途、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能識別和繪制簡單的實驗儀器裝置圖
A
b
了解化學實驗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方法,能根據試題有關要求設計、評價或改進實驗方案,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D
Ⅰ
以離子反應發生條件、金屬和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性質、化學反應與能量的變化等有關實驗為例,初步學會運用以實驗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
B
b
初步學會常見物質的檢驗
D
b
初步學會使用過濾、蒸發等方法對混合物進行分離和提純
B
b
初步學習蒸餾、萃取等分離和提純物質的方法
A
a
初步學會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B
b
樹立安全意識,初步識別化學品安全使用的常見標識,知道基本的安全措施和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初步養成良好的實驗工作習慣
A
Ⅲ
能說明有關實驗的原理、操作方法、現象等
C
能根據實驗目的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並進行分析和處理,得出正確結論,完成實驗報告
D
b
初步認識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條件控制、實驗數據處理等方法在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A
Ⅰ
主題3 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
C
了解物質常見變化的分類方法
B
知道根據分散質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
A
知道膠體的丁達爾現象
A
關注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通過對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性質的實驗探究,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
B
Ⅲ
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B
了解鈉、鋁、鐵、銅等金屬分別與氧氣、水、酸、鹼、鹽等物質反應的情況
B
了解氧化鈉、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銅等金屬氧化物分別與水、酸、鹼等物質反應的情況
B
了解氫氧化鋁的兩性;了解氫氧化鋁、氫氧化鐵、氫氧化銅的受熱分解
B
比較碳酸鈉、碳酸氫鈉的溶解性、熱穩定性、與酸的反應
B
初步學會鑒別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方法
D
b
了解Fe3+的氧化性,認識Fe3+和Fe2+之間的相互轉化
B
了解鈉、鉀的焰色反應
B
b
能列舉鋼、鋁合金等合金材料的重要應用
A
Ⅰ
通過對鈉、鋁、鐵、銅及其化合物之間轉化關系的認識和比較,體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
B
Ⅱ
知道酸、鹼、鹽在溶液中能發生電離
A
能正確書寫強酸、強鹼和大部分可溶性鹽的電離方程式
B
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能正確書寫常見的離子方程式
B
初步學會Cl-、SO42-、CO32-、Fe3+、NH4+、Na+、K+等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
D
b
能根據反應前後元素化合價有無變化,判斷反應是否為氧化還原反應
C
能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理解物質被氧化、被還原的概念
C
根據實驗事實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
B
能配平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初步學會用單線橋、雙線橋表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B
b
舉例說明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
A
Ⅰ
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B
了解氯氣的氧化性(與氫氣、鈉、鐵、某些鹽等的反應)及其與水、與鹼的反應
B
知道氯水的消毒和漂白原理
A
了解硫的可燃性和氮氣的穩定性
B
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中以SiO2及硅酸鹽的形式存在,知道晶體硅是良好的半導體材料
A
知道氯、氮、硫、硅等非金屬單質的主要用途
A
Ⅰ
了解二氧化硫與氧氣、與水的反應,認識亞硫酸的不穩定性,認識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與次氯酸漂白作用的區別;了解二氧化氮與水的反應;了解二氧化硅與氫氟酸、與鹼性氧化物、與強鹼的反應
B
了解氨氣與水、與酸的反應;了解氨水的成分以及一水合氨的不穩定性;了解銨鹽易溶於水、受熱易分解、與鹼反應等性質
B
了解次氯酸、濃硫酸、硝酸的強氧化性;了解濃硫酸、硝酸分別與銅、木炭的反應;了解常溫下鐵、鋁在濃硫酸、濃硝酸中的鈍化現象
B
了解陶瓷、玻璃、水泥等硅酸鹽產品的用途
B
Ⅰ
了解氮循環對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了解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來源和危害;認識非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在生產中的應用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B
Ⅱ
通過對氯、氮、硫、硅等非金屬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與整理,體會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
C
Ⅱ
學生實驗測試內容①
1.粗鹽的提純
2.蒸餾水的製取
3.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或碘水中的碘)
4.配製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
5.常見物質的檢驗
6.探究金屬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
7.探究鋁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8.探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9.探究氯氣及其化合物的性質
10.探究氨及銨鹽的性質
①各模塊中學生實驗的測試要求參見《化學1》主題2「化學實驗基礎」。
化學2
主題1 物質結構基礎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質量數的涵義
A
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B
能畫出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B
能結合有關數據和實驗事實(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元素的主要化合價、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酸鹼性、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等)認識元素周期律
B
了解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B
知道周期與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A
知道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與其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的關系
A
知道金屬、非金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質的遞變規律
A
感受元素周期律與周期表在化學學習、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中的重要作用與價值
A
Ⅰ
認識化學鍵的涵義
B
知道離子鍵和共價鍵的形成
A
知道離子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的概念
A
能識別典型的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
A
能寫出結構簡單的常見原子、離子、分子、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
B
能從化學鍵變化的角度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
B
認識有機化合物中碳的成鍵特徵
B
舉例說明有機化合物(限於含5個及5個以下碳原子的分子)的同分異構現象
A
主題2 化學反應與能量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知道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A
知道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涵義
A
通過生產、生活中的實例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B
Ⅰ
舉例說明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關系及其應用
A
Ⅰ
通過製作簡易原電池的實驗,知道原電池的概念和原理
B
認識提高燃料的燃燒效率、開發高能清潔燃料和研製新型電池的重要性
B
Ⅱ
通過實驗認識化學反應的速率
B
通過實驗認識化學反應的限度
B
了解控制反應條件在生產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B
Ⅱ
主題3 化學與可持續發展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認識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意義
B
Ⅱ
知道甲烷的分子結構,知道甲烷的來源
A
了解甲烷的可燃性、取代反應等性質及其主要用途
B
Ⅰ
知道乙烯的分子結構和工業製法
A
了解乙烯的物理性質和乙烯的可燃性、加成反應、加聚反應等化學性質,了解其主要用途
B
Ⅰ
知道苯的分子結構,知道苯的來源
A
了解苯的物理性質和苯的可燃性、穩定性、取代反應等化學性質,了解其主要用途
B
Ⅰ
認識苯的衍生物在化工生產中的重要作用
B
Ⅱ
知道乙醇的分子結構,及其可燃性、與金屬鈉的反應、催化氧化等性質
A
認識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B
Ⅰ
知道乙酸的分子結構,及其酸性、酯化反應等性質
A
認識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B
Ⅰ
知道糖類、油脂、蛋白質的組成、主要性質
A
認識糖類、油脂、蛋白質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B
Ⅰ
通過簡單實例了解常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應
B
能舉例說明高分子材料在生產、生活等領域中的應用
A
Ⅰ
以海水、金屬礦物等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為例,了解化學方法在實現物質間轉化中的作用
B
Ⅰ
認識化學在自然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重要價值
B
Ⅱ
以酸雨的防治和無磷洗滌劑的使用為例,體會化學對環境保護的意義
B
Ⅱ
能說明合成新物質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A
Ⅰ
知道在化工生產中遵循「綠色化學」思想的重要性
A
Ⅱ
學生實驗測試內容
1.鹼金屬元素性質的遞變
2.鹵族元素性質的遞變
3.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4.用生活中的材料製作簡易電池
5.設計實驗證明某些化學反應的可逆性
6.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學性質
7.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化學與生活
主題1 化學與健康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了解食物中的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等幾種常見的有機物,知道它們對人體健康的意義
B
Ⅰ
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等方面的特點
B
知道人體必需的幾種常見的氨基酸
A
知道哪些常見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
A
知道常見的幾種維生素及其主要來源、攝入途徑
A
知道維生素C的重要性質
A
了解常見的維生素在人體中的作用
B
Ⅰ
知道人體所需的常見微量元素及其主要來源和攝入途徑
A
認識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
B
Ⅱ
認識營養均衡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B
Ⅱ
了解合理攝入營養物質的重要性
B
Ⅰ
了解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的某些生化反應,如澱粉、葡萄糖、脂肪、蛋白質等的消化和吸收
B
Ⅰ
知道幾種常見的食品添加劑的組成、性質、作用
A
Ⅰ
通過實例知道某些葯物的主要成分和療效
A
Ⅰ
知道安全用葯常識和醫療保健的重要性
A
Ⅰ
主題2 生活中的材料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知道生活中的常用材料及其主要類別
A
知道化學是生活中常用材料發展的基礎以及化學科學對提高生活質量的積極作用
A
Ⅱ
了解居室裝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B
知道居室裝修材料可能對居室環境造成的影響
A
Ⅰ
認識金屬與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異
B
知道生活中常見合金的組成
A
知道金屬腐蝕的化學原理
A
知道金屬防腐的常用方法
A
認識防止金屬腐蝕的重要意義
B
Ⅱ
知道常用的硅酸鹽材料(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學成分、生產原料及其用途
A
Ⅰ
列舉玻璃、陶瓷製品的新進展(光導纖維、新型陶瓷等)
A
Ⅰ
知道生活中常用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化學成分及其重要性能
A
Ⅰ
認識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對人類生活質量和環境質量的影響
B
Ⅱ
主題3 化學與環境保護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通過典型實例,知道水污染造成的危害
A
Ⅱ
知道污水處理中主要的化學方法及其原理
A
知道大氣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A
Ⅱ
知道減少或消除大氣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A
知道主要的居室空氣污染物
A
知道甲醛、一氧化碳、氡等空氣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
A
Ⅱ
知道「白色污染」的涵義及成因
A
Ⅰ
知道「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A
Ⅰ
知道防治土壤污染、保護環境的有關要求
A
Ⅰ
舉例說明廢水處理、垃圾和其他生活廢棄物處理的方法
A
Ⅰ
學生實驗測試內容
1.澱粉的水解
2.鮮果中維生素C的還原性
3.確定易拉罐的主要成分
4.區別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纖維
有機化學基礎
主題1 有機化合物的組成與結構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了解用李比希法定量分析有機化合物所含元素的一般方法,並能進行有關計算
B
知道質譜法是測定有機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的一種方法
A
能根據有機化合物元素含量、相對分子質量確定其分子式
B
能列舉按碳的骨架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分類的方法
A
了解有機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團及其典型代表物
B
知道根據官能團對有機化合物進行分類的方法
A
能正確書寫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式和結構簡式
B
知道有機化合物某些物理性質(如溶解性、熔點、沸點等)與其結構的關系
A
知道可運用紅外光譜圖、核磁共振譜及化學實驗等方法確定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
A
了解有機化合物存在同分異構現象
B
能辨認或寫出簡單有機化合物的同分異構體
B
能根據有機化合物命名規則命名簡單的有機化合物
B
知道常見有機化合物的習慣名稱
A
以具體有機化合物為例,認識基團之間的相互影響
B
Ⅱ
主題2 烴及其衍生物的性質與應用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以烷、烯、炔和芳香烴的代表物為例,比較它們在組成、結構、性質上的差異
B
能根據上述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B
知道天然氣、石油液化氣、汽油的組成
A
了解天然氣、石油液化氣、汽油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B
Ⅰ
知道烴類物質在有機合成和有機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A
Ⅰ
了解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B
知道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的化學性質及其用途
A
Ⅰ
知道鹵代烴、醇、酚、醛、羧酸、酯之間的轉化關系
A
從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結構上認識加成、取代和消去反應
B
知道加成、取代和消去反應的發生條件
A
知道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開發替代能源的意義
A
Ⅱ
了解常見有機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及其對環境、人體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
B
Ⅱ
主題3 糖類、氨基酸和蛋白質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知道糖類的組成和性質特點,能識別單糖、二糖和多糖
A
知道糖類的化學性質
A
能舉例說明糖類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質能源開發中的應用
A
Ⅰ
知道常見的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和谷氨酸)
A
了解氨基酸的組成、結構特點、兩性和成肽反應
B
知道氨基酸、蛋白質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A
Ⅰ
了解蛋白質的組成和結構
B
知道蛋白質的水解、鹽析、變性和顏色反應
A
知道酶催化的特點
A
知道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質、核酸等的意義,體會化學科學在生命科學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A
Ⅱ
主題4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測 試 內 容
測試要求
能舉例說明合成高分子的組成和結構特點
A
知道合成高分子的線型結構與體型結構,及其性質上的區別
A
能根據簡單合成高分子的結構識別其鏈節、聚合度和單體
A
知道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的特點
A
能根據化學方程式正確區別簡單的加聚反應和縮聚反應
A
知道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優異性能及其在高新技術領域中的應用
A
Ⅰ
知道有機合成在發展經濟、提高生活質量方面的貢獻
A
Ⅰ
學生實驗測試內容
1.溴乙烷的取代反應
2.乙醇和苯酚的性質
3.乙醛的性質
4.乙酸乙酯的水解反應
5.糖類的性質
三、試卷結構
(一)題型比例
試題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選擇題均為單項選擇題,非選擇題包括填空、簡答、計算等題型。選擇題和非選擇題佔分比例約為7︰3。
(二)難易題比例
容易題、中等難度題、較難題組成,其佔分比例約為7︰2︰1。
(三)內容比例
《化學1》和《化學2》佔分共約85%,《化學與生活》或《有機化學基礎》佔分約15%。
四、測試方式和時間
(一)測試方式
閉卷筆試。
(二)測試時間
75分鍾。
(三)試卷滿分值
100分。
④ 錯過高二學業水平測試統一採集信息怎麼辦
這個你肯定是趕緊跟你們班主任說啊
還等著網友們給你解決呢!
⑤ 高二區域地理知識點總結
中地理必修三知識點整理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 面積 ,其內部的特定性質 相對一致 。(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 北緯30度 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於 北緯43-48度 ,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 亞熱帶季風 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松嫩平原在 溫帶季風 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 水稻土 為主,耕地多為 水田 ,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 低於 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 黑土 分布廣泛,耕地多為 旱地 ,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 高於 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 石油 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 水稻 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 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 水產業 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 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 等資源發展 工業,成為我國的 重化工業 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第二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信息技術
⑴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⑵類型: 遙感RS、 全球定位系統GPS、 地理信息系統GIS
⑶應用領域: 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導航等。
2.遙感 (RS)
⑴概念:人們在 航空器 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 遠距離的感知
⑵應用: 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3. 全球定位系統 (GPS)
⑴概念:利用 衛星 ,在全球范圍內實時進行 導航、定位統。
⑵作用:為各類用戶提供精密的 三維坐標 、 速度和時間 。
⑶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信息系統(GIS)
⑴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
⑵應用: 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
5.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 :遙感 (RS) 獲取信息 ,全球定位系統 (GPS) 信息的空間定位 ;地理信息系統(GIS) 處理信息,分析表達結果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 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范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盪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
⑶主要景觀: 乾旱 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 草原 、 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 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 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 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濕潤 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 土地沙漠化 、 石質荒漠化 、 次生鹽漬化 。我國 西北 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 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 ;② 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 ;③ 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 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 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⑤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 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 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 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類開發 。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 放在第一位。① 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 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 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 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
第三章 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 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 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 非可再生 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 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 ;二是 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 大秦線 、 神黃線 、 焦日線 。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 鐵路 為主, 公路 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 發展煉焦業 。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 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
煤鐵鋼 、 煤焦化 。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 潔凈煤 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 重化工業 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 深加工 、 高附加值 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 農業 、輕紡工業、 高技術產業 和旅遊業。
⑶ 「三廢」的治理:①廢渣: 回收再利用 ;②廢氣: 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 ;③廢水: 沉澱凈化 。
第二節 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 利用方式 和流域的 開發方向 。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 二級 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濕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 夏秋 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 煤鐵銅 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⑴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後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 梯級開發 。
⑵開發項目: 防洪 、航運、 發電 、 旅遊 、 供水 、 養殖等 。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 水電 和 核電 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 煉鋁、 化學 等 高耗能 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四章 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 溫帶季風 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 一熟 ,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業 )、平原( 種植業 )、山地( 林業 )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 黑土、黑鈣土 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①良好的 工業基礎 基礎;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 外向型 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布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 、 玉米 、 水稻 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布在 大小興安嶺和 長白山 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 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布在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 三河牛 、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 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 地區專業化 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 三江平原 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 機械化程度 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 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 商品糧豆等的生產 ,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 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 生態農業和 舍飼 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 集約化草食性 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 : 森林資源保育 ,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 原料及產品加工 並舉的轉變。
第二節 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 改革開放 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 僑鄉 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 勞動密集型 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 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 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 勞動密集型 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 產業基礎 、 科技實力 、人才隊伍和 市場腹地 都處於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 廣州 市為基地,發展 汽車 、鋼鐵、 石化 、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製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後,缺少 分工合作 )——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 深圳、 香港 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雜訊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 「城中村」 :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 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 區域分布不均勻 ;②自然資源一般 不具流動性 。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 需求量大 ,但是能源相對 短缺 ,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能源資源 蘊藏豐富 ,需求量 小 ,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 煤為主,易引發 酸雨 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 南北向鐵路運輸 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布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准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③ 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後期,西部是 戰略接替區 ,發展戰略是 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 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②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③ 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 ①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② 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 ;③ 有利於凈化大氣環境④ 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
第二節 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 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 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 ③市場因素; 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污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 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 ;②發展中國家 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進程 。
⑵ 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於 成熟期或衰退期 的產業;發展中國家占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於 開發期或增長期 的產業;發達國家占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 污染 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 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①發達國家 產業轉移常常引起失業人口增加 ,如日本;②發展中國家 接受產業轉移有助於緩解就業壓力
⑥ 希望高二信息技術學業水平測試過關要怎麼辦
可以做一下配套的那本信息評價手冊,裡面的題目都比較典型,不會的可以去問老師,至於操作題,可以利用家裡的電腦多操作一下,唉,大家都是參加學測的倒霉孩子。
⑦ 什麼廢水需三級處理
,廢水處理系統可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和深度處理。
一級處理只除去廢水中的專懸浮屬物,以物理方法為主,處理後的廢水一般還不能達到排放標准。
對於二級處理系統而言,一級處理是預處理。二級處理最常用的是生物處理法,它能大幅度地除去廢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物,使廢水符合排放標准。但經過二級處理的水中還存留一定量的懸浮物、生物不能分解的溶解性有機物、溶解性無機物和氮磷等藻類增值營養物,並含有病毒和細菌。因而不能滿足要求較高的排放標准,如處理後排入流量較小、稀釋能力較差的河流就可能引起污染,也不能直接用作自來水、工業用水和地下水的補給水源。 三級處理是進一步去除二級處理未能去除的污染物,如磷、氮及生物難以降解的有機污染物、無機污染物、病原體等。廢水的三級處理是在二級處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採用化學法(化學氧化、化學沉澱等)、物理化學法(吸附、離子交換、膜分離技術等)以除去某些特定污染物的一種「深度處理」方法。顯然,廢水的三級處理耗資巨大,但能充分利用水資源。
⑧ 如果高二學業水平測試沒過,怎麼辦考大學是不是沒希望了
分數小於60分,是D級,在60-75間是C,在75-90,是B,在90-100,是A,過關,指的是可以有資格考本科吧,我們老師說是全部C級以上,不能有C,但是要考江蘇的前10大學,必須至少2A2B,所謂95%,大概是你們老師評估的全省能拿到C以上的人。A、B是按分數評的不是按人數排序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