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酵母菌、黴菌和食用菌(比如蘑菇)分別能處理什麼廢水
一:酵母菌和食用菌屬於真菌,可以獨立生存
二: 細菌也可以獨立生存
三: 病毒不可以獨立生存,必須依附生命體,不具備生命特徵。
具體可以再查閱生物學中的物種分類
Ⅱ 凈化污水的細菌有哪些
市政污水處理系統中的生物鏈是一個大系統,包含有很多種類。而且工藝不專同占據優勢菌種和處理屬效果都不一樣。比如傳統活性污泥法裡面,最基本的成分是有利於形成菌膠團的各個菌種,以利於活性污泥沉澱;也有很容易懸浮,引發處理事故的絲狀菌;也有以菌膠團為食,有利於控制污泥體積的鍾蟲等原生動物。如果延長處理時間去除氮磷,還會出現世代周期很長的菌類。如果採用生物膜或淋濾塔,一些蠅類也會出現。不知道你是不是環境工程專業的,不過想深入了解就找本「環境微生物學原理」看看吧,會有幫助。
Ⅲ 污水處理過程中微生物種類都有哪些
污水處理過程的微生物包括厭氧菌、好氧菌、兼氧菌、硝酸鹽菌、產酸菌、甲烷菌、等不同的菌類所起作用不同、都是降低水中的污染物、使受污染的水最好的cod/氨氮等指標達到合格
Ⅳ 食用菌工廠的污水怎麼處理
食用菌污水處理,找深圳長隆,可寄樣品
Ⅳ 污水處理中厭氧菌種有哪些
一、將活性污泥池或生物池之進水與出水關閉,並保持曝氣狀態,PH值調適到6.5-7.8之間較佳。二、按1立方水投放1公斤的比例,將菌劑一次性全部均勻投入曝氣池中,比例可以依污水情況適量增減。三、持續曝氣24小時,使微生物激活,附著菌床並進行繁殖,達到活躍狀態。四、建議採用階段式調適進水,以減小對微生物之沖擊,運行第一天打開正常進水量的1/3,第二天打開2/3,第三天即可全開。如進水量設計偏小,則可一次性全開。五、監測與調適系統運行,約30天後若系統穩定,則無需再添加菌劑。【產品功效與特點】 1、德豐生物第三代污水處理菌硝化細菌為德豐29年技術結晶,本土生產,菌種更符合本地,供貨周期更短,價格更優! 2、零污泥污水處理技術,一舉攻堅污水處理程序中污泥排放之痛 3、具備超強去除BOD、COD、SS、氨氮、磷等污染物質,有效率達90-95%以上。 4、二沉池出水可直接達到國家一級A標准或相關標准。 5、一次性投入,系統穩定後無需持續投加菌種,大幅降低治污成本 6、污水處理菌硝化細菌具備顯著的除臭效果,消除 NH3、P、H2S及有機酸之能力超強。 7、硝化細菌只需一次投放,系統穩定後無需持續添加菌種 8、第三代污水處理菌硝化細菌易培養、繁殖快、對環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自然進化等特性,一旦出現新的污染化合物,它們也能逐步通過自發或誘導產生新的酶系,具備新的代謝功能,從而降解或轉化新的化合物。注意事項一、PH值 :污水處理菌種硝化細菌PH的作用范圍為6~8.5之間,更適使用范圍在6.5~7.5之間。二、溫度:污水處理菌種硝化細菌溫度的作用范圍在10℃~38℃之間,更適作用溫度為22~35℃。;高於60℃會導致細菌的死亡;低於10 ℃時,細菌生長會受到限制。三、DO溶解氧:在曝氣池中,溶氧量應保持在3-6毫克/升; 充足的氧氣能提高好氧細菌的降解污染能力。四、鹽度:污水處理菌種硝化細菌在海水和淡水中都適用,極限可耐受5%的鹽度。鹽度小於0.5%直接投放即產生效果,實現自我平衡和擴繁。鹽度0.5%-2%之間約需要2-10天馴化適應該水質,實現自我平衡和擴繁。鹽度2%-4%之間約需要10-30天馴化適應該水質,實現自我平衡和擴繁。五、抗毒性:污水處理菌種硝化細菌可以較有效地抵抗化學毒性物質,包括重金屬等。當受污染區含有殺菌劑時,應預先研究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六、儲存方法:應密封貯存於陰涼、乾燥處,不要與有毒物品一起存放。
Ⅵ 可以用電磁波來殺死污水中的菌類嗎
電磁波的種類有很多,其中x射線、y射線輻射身體時能夠殺死細胞,所以也能夠殺死污水中的菌類。
Ⅶ 原池中有部分污水影響活性淤泥的菌類生長嗎
形成活性污泥絮狀體的細菌 菌膠團細菌構成活性污泥絮狀體的主要成分,有很強的吸附、氧化有機物的能力。絮狀體的形成能使細菌避免被微型動物所吞噬,且關繫到污泥沉降和二沉池中能否有效進行泥水分離。菌膠團形成機理 交替基質說細胞老齡階段,出現氮限制,細胞外聚合物分泌增加,這些細菌多糖能使細菌聚集。 纖維素學說細菌細胞分泌許多粘液或分泌纖維素,使細胞聚合成團,形成絮凝體。活性污泥中的絲狀細菌 絲狀細菌也是活性污泥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叉穿織於菌膠團內,或附生於絮凝體表少數游離。 具有很強的氧化分解有機物的能力,能起凈化污水的作用。活性污泥中的絲狀細菌與污泥膨脹 當絲狀細菌數量超過菌膠團細菌時,污泥絮凝體沉降性能變差,嚴重時引起活性污泥膨脹,導致出水水質下降。 主要有浮游球衣菌、貝氏硫細菌、發硫細菌等。 活性污泥膨脹原因:非絲狀菌膨脹。絲狀菌膨脹。活性污泥法降解過程 吸附階段微生物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形成表面積較大的菌膠團,大量絮凝和吸附廢水,污水中大部分有機污染物通過吸附去除。
擴展知識:
活性污泥是一種好氧生物處理方法,活性污泥基本概念是1912年英國的克拉克(Clark)和蓋奇(Gage)發現的。他們對污水長時間曝氣會產生污泥,同時水質會得到明顯的改善。繼而阿爾敦(Arden)和洛開脫(Lockgtt)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
曝氣試驗是在瓶中進行的,每天試驗結束時把瓶子倒空,第二天重新開始,他們偶然發現,由於瓶子清洗不完善,瓶壁附著污泥時,處理效果反而好。由於認識了瓶壁留下污泥的重要性,他們把它稱為活性污泥。
隨後,他們在每天結束試驗前,把曝氣後的污水靜止沉澱,只倒上層凈化清水,留下瓶底的污泥,供第二天使用,這樣大大縮短了污水處理的時間。
1916年,應用這個試驗的工藝建成的第一個活性污泥法污水處理廠。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褐色的絮狀污泥,可以見到大量的細菌,還有真菌,原生動物和後生動物,它們組成了一個特有的生態系統。正是這些微生物(主要是細菌)以污水中的有機物為食料,進行代謝和繁殖,才降低了污水中有機物的含量。
工作原理
活性污泥中復雜的微生物與廢水中的有機營養物形成了復雜的食物鏈。最先擔當凈化任務的是異養菌和腐生性真菌,細菌特別是球狀細菌起著最關鍵的作用,優良運轉的活性污泥,是以絲狀菌為骨架由球狀菌組成的菌膠團。沉降性好,隨著活性污泥的正常運行,細菌大量繁殖,開始生長原生動物,是細菌一次捕食者。活性污泥常見的原生動物有鞭毛蟲、肉毛蟲、纖毛蟲和吸管蟲。活性污泥成熟時固著型的纖毛蟲、種蟲占優勢;後生動物是細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輪蟲、線蟲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時才出現,所以當出現後生動物時說明處理水質好轉標志。其性能指標包括:混合液懸浮固體 (ML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數[污泥體積指數(SVI),污泥密度指數(SDI)。
Ⅷ 菌類預處理過程中處理方式主要有哪三種
好氧菌,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
按照是否需氧來分,有厭氧、好氧和兼氧微生物。
按照物種的類別來分,菌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等。
廢水處理菌種能夠減少臭氣釋放量,抑制腐敗細菌的生長,降低沼氣,氨和琉化氫的產生。
廢水處理菌種能夠減少或消除出水中未分解酸導致的泡沫。
廢水處理菌種能夠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的繁殖,防止病害的產生。
Ⅸ 廢水的生物處理過程中有哪些微生物
好氧菌抄,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襲菌
按照是否需氧來分,有厭氧、好氧和兼氧微生物。
按照物種的類別來分,菌類、原生動物、後生動物等。
廢水處理菌種能夠減少臭氣釋放量,抑制腐敗細菌的生長,降低沼氣,氨和琉化氫的產生。
廢水處理菌種能夠減少或消除出水中未分解脂肪酸導致的泡沫。
廢水處理菌種能夠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的繁殖,防止病害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