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鄉長垣檯球桌
你好,你在新鄉長垣開檯球廳的話,可以到鄭州看看,鄭州有個賣紳士檯球桌的地方,名氣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檯球廳用的就是他們的,全稱是「鄭州紳士檯球桌」,你上網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長垣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東隔黃河與山東省東明縣相望,南與封丘縣、蘭考縣毗連,北與滑縣、濮陽縣接壤,因「縣有防垣」而得名。
長垣縣的新菏鐵路橫亘東西,省道308線、省道213線穿越全境,長濟高速公路、大廣高速在這里「十」字交匯。
長垣,西周時屬衛國。[1]春秋時期,衛國於長垣之地同時置蒲邑(今長垣縣城)、匡邑。匡城遺址在今長垣縣城西南10公里的張寨鄉孔庄村一帶,舊名為匡主。著名的匡人圍孔,就發生在此地。
戰國時期,衛之匡邑、蒲邑,被魏國兼並,在今縣城東北5公里的陳牆村一帶,置首垣邑。此地在當時有一道長牆,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於防水,或用於防兵,此時已有「長垣」之名。根據楊寬所著的《戰國史》載:「魏在沿黃河地區還有圓錢(無郭)流通,鑄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長垣(今河南省長垣縣東北)等城。長垣所鑄有「長垣一釿」、「長瞏一釿」。當時鑄錢多用於地名,可見當時的防垣很長,故稱長垣,而首垣則為防垣之首,長垣名由此而來,清代以前陳牆村還稱為牆里村,至今還有以牆命名的村莊。圍魏救趙就發生於此,史稱桂陵之戰。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設郡縣,改首邑為長垣縣。西漢時名長垣縣,新置平丘縣與長羅候國。新莽改長垣縣為長固縣。
東漢至長垣候國與平丘縣。建武五年(公元29年)復置長羅候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長羅候國廢。
三國時屬魏,隸兗州陳留國。
長垣縣
長垣縣
西晉時長垣屬陳留國陳留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東晉六國所轄,東晉兩次控制此地約六年。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占據河南,置兗州於滑台,轄長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將長垣並入外黃(今杞縣東北,蘭考東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長垣縣,仍屬東郡。
東魏、北齊時隸不變。從戰國(魏)至隋初歷時八百餘年,縣冶皆在今陳牆村。
隋初仍名長垣縣。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縣治於婦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帶),因該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為匡城縣;同年又於韋城(在今滑縣東南妹村)置長垣縣。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廢匡城縣並入長垣,皆屬東郡。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長垣兩縣,皆屬河南道滑州。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廢長垣縣又並入匡城縣。五代時,後梁改匡城為長垣,屬東都開封府;後唐改為匡城縣,屬汴州;後晉匡城仍屬之;後漢、後州不變,以至於宋。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避太祖「匡」字諱,改匡城為鶴丘縣。大中詳符二年(1009)年復改為長垣縣。自隋至金初歷時608年,縣治皆在今司坡一帶。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改道,自陽武東流,為避水患,於泰和四年(1204年)遷縣治於苗寨鄉柳冢一帶。
元初,曾改縣為保保州,不久仍改為長垣縣。金、元兩代計165年,縣治均在柳冢一帶。
明屬大名府開城。洪武二年因黃河水患,遷縣治蒲城鎮,即今縣治所在地。
清屬直隸省大名府。民國18年改隸屬河北省,長垣屬之。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日偽、抗日民主政府並存。1941年,中共領導的冀、魯、豫行署第四專署決定將長垣縣河東部分北部劃歸東垣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1942年,又決定將長垣西北部劃歸衛南縣抗日民主政府管轄。同時,劃長(垣)、滑、濮(陽)、東(明)四縣邊區成立濱河縣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撤銷,歸長垣縣人民政府,縣政府在佘家、丁欒一帶辦公。1947年解放長垣城。1947年春,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1949年長垣縣屬新建的平原省濮陽專區;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銷,並入河南省,長垣屬河南省濮陽專區;1954年濮陽專區撤銷,改屬新鄉專區;1955年2月,劃歸安陽專區;1958年4月,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又屬新鄉專區;1961年12月,安陽專區恢復,長垣又復歸安陽;1983年,安陽專區撤銷,長垣屬新設的濮陽市。1986年3月劃歸新鄉市。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開展省直管縣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長垣為河南省十個省直管縣試點縣之一,成為省政府直管縣。
地貌
長垣為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境內無山,地勢平坦低窪,海拔57.3-69.7米之間,黃河大堤連接太行堤呈東北--西南走向貫穿全境,將全市自然分為兩部分:堤東為黃河灘區,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堤西黃河沖積平原,區內地勢平坦,少有緩坡。[3]
氣候
長垣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降水差異較大,春季多風少雨,夏季多雨較熱,秋季氣候涼爽,冬季較冷少雪。
長垣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形成起重機械、醫療器械、建築、防腐、烹飪、綠色食品、苗木花卉七大特色產業。
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94億元,同比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0.6億元,增長17.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8億元,增長2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9.2億元,增長2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5億元,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4.8元,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10071.9元,增長14.6%。[5]
農業
長垣是國家糧食生產基地縣、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准化生產基地。2012年建設了「蔬菜、冬棗、食用菌、肉牛養殖、良種繁育」五大現代農業基地,高效農業面積達22.6萬畝、設施農業面積2.6萬畝,以肉牛養殖為主導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國家認證綠色農產品基地面積達66萬畝,國家綠色食品標志產品62個,居河南省第一位。擁有涉農龍頭企業98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94家。[5]
截至2012年底,長垣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獲得國家認證面積66萬畝,其中苗木花卉基地2萬畝,紅提葡萄1.3萬畝。涉農龍頭企業68家,其中國家級企業1家(長遠集團),省級企業3家(飄安、金鑫、大方)。經國家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52個。億隆農林生態園被命名為「河南省高科技林業示範園區」,宏力萬畝紅提葡萄園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特色紅提葡萄種植基地」。2003年4月份,聯合國亞太地區綠色食品市場通道建設研討會在長垣縣召開。
工業
長垣是全國最大的起重裝備生產基地和重要的衛生材料生產基地。著力構建「一區六組團」的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新格局,2011年省級長垣縣產業集聚區建成區面積達14平方公里,入駐企業43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0億元,被評為「河南省十強產業集聚區」、「河南省第一批知名品牌創建示範產業集聚區」,被工信部命名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2]
2012年全市限額以上企業實現利潤5077萬元,增長40%;起重行業完成銷售收入32億元,醫用衛材行業完成20億元。起重機械園區一期工程建成,入園企業95個。全年投資千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80個,其中亞泰公司彩印生產線、宏遠公司起重機擴建生產線等21個項目竣工投產,衛華集團年產2.9萬噸集裝箱起重機、飄安集團年產9000噸EPA新型醫用衛材等投資超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2]
截至2012年底,擁有整機生產企業199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48家,衛華集團年銷售收入達到35.6億元。國家級職業技能鑒定所1個,省級技術研發中心1個。配套生產企業800餘家,4萬多人從業,產品達10大系列200多個型號,正向大噸位、智能化、系列化方向發展,50噸以下起重機銷量佔全國市場份額的70%,部分企業產品已成功打開國際市場,出口東南亞、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年實現銷售收入78億元。2006年,該縣承辦了「中國重機協會橋式起重機分會全體會員大會」和「河南長垣起重裝備產業集群發展研討會」。[2]
截至2012年底,全縣擁有國家一級資質企業37家,二級資質企業14家,施工范圍遍布全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並走出國門,打入沙特、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8萬餘人。2005年11月份,第三屆國際防腐蝕控制大會在長垣縣召開。[2]
截至2012年底,擁有40多家企業,其中,房屋建築總承包一級企業2家,勞務分包一級企業4家,房屋建築總承包二級企業4家,水利水電總承包二級企業3家,公路、電力安裝、起重設備安裝等建設安裝企業17家,從業人員7萬多人。該縣新蒲建築安裝工程公司等企業作為主要施工單位承建了國家大劇院、奧運主場館「鳥巢」工程等重點國家工程的建設,並獲得國家建築工程質量最高獎項「魯班獎」。[2]
烹飪業
截至2012年底,全市有專業廚師2.3萬人,其中,在國外從廚者200多人。2004年9月,長垣縣成功舉辦了中國(長垣)廚師之鄉國際美食節活動。[2]
6社會事業
2012年,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6平方公里,被評為省級園林城市。規劃新型農村社區112個,已啟動建設69個;城鎮建成區面積達73平方公里,城鎮人口36.5萬,城鎮化率達43.5%。[2]
截至2012年底,城區道路總長達到105公里,擁有日供水3萬噸水廠一座,投資1.7億元的燃氣管網工程、投資8000多萬元的污水處理廠、投資3000多萬元的垃圾處理廠正在建設之中。有大型綜合性商場11處,城區商業營業面積近300萬平方米。已建成高中檔住宅小區20多處,住宅面積近500萬平方米。有二級甲等醫院2所。有高職高專院校1所,省級示範性高中1所,市級重點高中1所,城區在校生達到4萬多人。城區街道綠化率達到100%,人行道鋪裝率達到95%,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5%。城區建成區面積已達到20平方公里,人口17萬,城鎮化率達到32%。
2012年,全年發放醫療補助金1100萬元。發放「低保」金558萬元,「兩金」發放率達到10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開倉借糧76萬公斤,發放各種救災資金598萬元,動員社會捐款17萬元。全年申報科技項目20個,其中列入國家級項目2個;推廣轉化科技成果20項,申報專利23項。[2]
7城市榮譽
全國文明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長垣
長垣(9張)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全國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
中國廚師之鄉
中國起重機械名城
中國衛生材料生產基地
中華美食名城
河南省雙擁模範縣
河南省書法之鄉
2014年獲得「河南省級生態縣」稱號[6]
8交通運輸
新(鄉)菏(澤)鐵路橫貫東西,長(垣)東(明)黃河大橋成為河南與山東的重要樞紐,省道308線與213線和大廣(大慶至廣州)與濟東(濟源至東明)高速公路在長垣境內十字交叉。[2]
長垣縣鄉公路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渣油路到80年代末的柏油路,通車總里程80餘公里。1992年,全縣實現了鄉鄉通油路。1998年全縣通車總里程達630公里。2001年以來,大力實施市鄉道路升級改造和村村通工程。
2011年末鐵路通車里程49公里。公路全部通車里程1882.454公里,其中省道72公里,縣道129.394公里,鄉道266.601公里,村道1379.885公里,專用公路106.574公里。全年各種運輸方式貨物運輸量362萬噸,貨物周轉量95459萬噸公里;旅客運輸量866萬人,旅客周轉量43530萬人公里。[2]
9文物古跡
長垣縣仲子墓,據《仲子三墓誌》記載,一說長垣子路墓葬其骨骼,一說為衣冠墓。該墓在宋代子路被追封為河內公後,稱河內公墓,入元明兩朝也一直稱為河內公墓,清之後,俗稱「子路墳」。位於長垣城東北嶽庄村東北100米處。1930年代黃河泛濫,子路祠墓均被沖垮,如今僅剩遺址,墳頭都沒了。但僅《仲子三墓》流傳下來的贊頌長垣河內公墓的明朝詩歌就有一百餘首。[7]
學堂崗聖廟,位於長垣縣城北5公里
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
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8張)
的蒲東區學堂崗村東,197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廟始建於漢,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 1459 )重建,經明、清兩代十數次增修,逐漸成為豫北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其主體建築有: 欞星門、大成殿、古壇亭、「 春風、化雨 」 二亭、深造堂等。現存杏壇亭、杏壇亭、杏壇碑亭和明、清碑刻六通。
中國烹飪文化博物館,位於河南省長垣縣食博園,博物館於2012年6月28日開工建設,2012年12月底建成,總投資5000萬元,館內共展出文物240餘件,總面積5400平方米,占文博中心南半部的第一、二、三層樓
⑵ 新鄉怎麼樣
新鄉是一個中部四五線的小城市,也許在河南省內經濟還可以,以前還有過排名第二,但現在不行了。新鄉最有名的企業是新飛吧。
說起新鄉第一反應是平原路,商場很多,百貨大樓,新瑪特,胖東來。胖東來對於新鄉人民是一個福音,確實給百姓們帶來了很多,但是別的城市好像沒有,許昌的也沒有這么受歡迎。
新鄉沒有很貴的品牌,不過萬達現在要有啦,所以以後大家可以選擇的機會會很多。
⑶ 高考滿分作文10篇
「碧雲天,黃葉地。」幾場秋雨送來了五彩的秋天,「去秋遊咯!」打開車窗,秋的氣息撲面而來,秋葉從枝頭飄下,一路悠然地舞動靈活的身姿,一路愉悅地交流生活的感悟,我的心情自然舒暢,任金色陽光灑在身上,此刻焉能不醉?
快樂的心情縮短了漫長的旅程,很快來到了梅田湖。青山綠水,農家小舍,雞鴨牛羊,好一幅鄉村美景,這里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美,穿過柏油路,踏上田間小路,貪婪的呼吸著帶有泥土香的空氣,別提有多舒暢。不遠處走來兩位老人,他們手裡拿著鐮刀,背上各背了一個背簍,裡面裝滿了各種蔬菜,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是那麼的怡然與自得。我們搬進宿舍,老奶奶笑嘻嘻的看著我們,是那麼的真誠親切,讓我感覺與這里距離又拉近了一點。
簡單的整頓之後,平日里五穀不分,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我們開始了第一天的活動,腌制壇子菜、磨豆漿、做糯子團子,觀看電影《戰狼2》。
第二天清晨,當天邊剛剛泛起一片魚肚白的時候,一聲尖銳而悠長的雞鳴劃破天際,喚醒了萬物,新的一天鄉村生活也就開始了,我們用手揉開惺忪的雙眸,張開嘴巴打了個大大的哈欠,這才起床穿衣,開始了今天的第一個項目——晨跑。
吃過早餐後,同學們個個精力充沛,一部分同學去摘西瓜,一部分來到河塘邊,迎接下面的「竹筏競賽」。我被安排去摘西瓜,可我們的心哪還想著西瓜,早就飛到那澄澈的河水,一排又一排的竹筏上了。簡單而原始的竹筏不僅給同學們帶來了挑戰,也考驗了同學之間的相互信任和相互配合。「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千帆競發,勇進者勝。」等我們抱著西瓜趕到那裡時,同學們都已經穿上了救生衣,而我們只能站在河岸上為同學們加油打氣。可我沒想到的是,真正的驚喜還在後面。
彭同學下去了,他有點兒害怕,將身子慢慢地蹲下,一條腿窸窸窣窣的向前伸,雙手撐在水泥地上,腳一碰到竹筏就緊緊的勾住,將竹筏勾過來,臉上帶著滿意的笑臉,掂起腳尖,踉踉蹌蹌的跨到竹筏上,腿不由自主的顫抖著,撐起竹漿慢慢的站起來,而後面的唐同學卻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挪了挪眼鏡,大聲說:「這有什麼好怕的,不就是劃個竹筏嗎?看我的。」說完,輕松一躍,就穩穩地落在竹筏上,倒是旁邊的彭同學嚇得魂不附體,差點掉到水裡。「三個人!還有哪位同學上?」教官大聲說,大家頁面面相覷,「三個人,這轉不開身吧?」正在談論之間,有一個人挺身而出,屏息凝神向前走,他目光堅定,大聲叫喊一聲「我來!」他一腳跨上去,穩穩的站在竹筏上,回過頭來,給我們一個肯定的眼神,只見他們東一槳,西一槳的,河裡濺起的水花把衣服淋濕了。唐同學也無計可施,拚命地劃水。船身左搖右擺,船頭旋轉不定,我們在岸上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他們重振精神,雙手抓緊船槳,齊向水裡深劃。竹筏終於安然無恙地在碧波中盪漾。我們個個高興得不得了。誰知天有不測之風雲,這時,一陣風吹來,他們還不會控制,竹筏像匹野馬左右旋轉,他們嚇得面如土色。眼看快要與另一隻船碰撞了,我們目瞪口呆,處於萬分驚恐的狀態。在這千鉤一發的時候,教官扯著嗓門說:「別慌,按照我教你們的方法劃就行。」及時把船漿向右劃,才避免這次碰撞,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劃到了對岸。
下午我們還進行了收稻子,渾水摸魚,晚上的篝火晚會,同學們個個熱情激昂,歡呼聲、尖叫聲不絕於耳,表演的盛況令人震驚不已!
夕陽用它最後的余暉普照著大地,如同絲帶,為大地栓上了燦爛的金黃,雲朵簇擁著夕陽,帶著它一點一點走下去,「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行走在梅田,看到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幸福,理解了「萬物皆書本,天地為講堂」的含義,又看到了南飛的大雁,落地的黃葉,懂得了尊重自然,珍惜當下的淡然。
⑷ 杏壇鎮的經濟發展
2010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大關,2010年全鎮共有技改擴能項目10多個,其中德冠包裝、東方集團、達美粘膠等企業擴建、新建生產線,預計每年可以新增產值18億元;康寶集團、威捷公司累計增資4億多元,發展智能廚房、汽車配件等項目,預計可以實現年產值22億元。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營企業加快發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2013年新增1家省級自主創新百強企業,2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個市級工程技術中心和2個區級技改項目;5家企業7個項目納入區級產學研合作項目。現代都市農業加快發展。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開拓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效顯著。2010年,全鎮實現農業生產總值11.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08元。城市服務業同步發展。海峻達「上苑」、君怡「金海岸」等大型房地產項目陸續建成開售,高標准建設四星級商務酒店,加快引入麥當勞等國際連鎖巨頭,規劃發展逢簡水鄉游項目,城市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城區商業氛圍更加濃厚,第三產業實現躍升發展。
產業發展平台加快構建。配合順德西部生態產業區完成征地15000多畝,完成拆遷量近6成。重大投資項目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浦項首期完成拆遷92.67%,回填工程穩步推進;美的產業園500畝啟動區完成拆遷及回填,市政設施開始建設。西部生態產業區的開發建設,為推動杏壇「產業提升、城市轉型」注入新的動力。
工業
杏壇鎮以工業立鎮為指導思想,加快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全力打造「科技工業」品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扶持民營企業的壯大發展,逐步形成了塑料、五金家電、飼料、農產品加工、紡織制衣、建材、化工、電子、機械製造、汽車配件等的多元化工業體系。全鎮共有1700多家工業企業(含個體經營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100家。來自美國、南韓、香港、澳門、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80多家,從業人員2萬多人,擁有「康寶」牌消毒櫃系列產品、「甘竹」牌系列罐頭、BOPP塑料薄膜等一批暢銷國內外的廣東省著名產品。2011年工業總產值325.8億元。
商貿業
杏壇鎮已形成了以中心城區為高潮區,遍布城鄉的商貿網路,全鎮現有商貿服務業經營戶近1500家,相繼開設了農副產品、塑料、家電、建材、服裝等各類專業市場,形成了一個商賈雲集、貨如輪轉、購銷兩旺的集鎮。近年來,杏壇鎮以規劃為引導,大力完善基礎配套設施,積極營造宜居宜商的生活環境,投資價值得到大幅度提升,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業,先後有順寶花園、御景軒、明珠樓、港杏豪庭、明日桃園、景泰花園等大型樓盤落戶中心城區,帶動容山商場、肯德基等商業巨頭進駐杏壇,促進商貿服務業快速發展,2011年全年商業銷售總額達到70.8億元。 農業 近年來,杏壇鎮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現代農業體系逐步完善。目前我鎮農業用地面積共8萬多畝,201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達12.4億元。加快建設逢簡現代農業園區,高標准完成800多畝基塘整治,「新、優、特」農產品種養技術全面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合作模式成效顯著,甘竹罐頭新廠房建成投產,帶動當地種養殖面積進一步擴大,首期投資5000萬元的農產品物流基地正動工建設;引導農戶合理調整種養結構,重點發展高產、高質、高效的「三高」農業。目前,全鎮「三高」水產養殖面積達3萬多畝,以養殖鰻魚、甲魚、鱸魚等優質品種為主,是珠三角重要的淡水養殖基地之一。
高新科技園區
順德科技工業園C區位於順德區西南部的杏壇鎮內,規劃總面積1萬多畝,其中已開發的現狀工業用地2120畝。2002年7月開始,工業園在原有基礎上加快了開發的步伐,首期規劃開發的有2762畝,基礎建設「五通一平」基本建成,第二、三期工程規劃建設工作正在密鑼緊鼓的推進。工業園內水陸交通便利,配套有熱電聯供、污水處理等環保系統工程,還有碼頭、倉庫、生活服務區、綠化公園、科技孵化中心等配套設施。C區根據產業發展要求,劃分為新材料產品、現代紡織、綠色食品、光電子通訊、傳統創新、科技孵化六大功能區。C區按照規劃要求,首期工程主要用於承接順德中心城區城市化發展需要而遷移的相關企業,以發展塑料包裝、紡織制衣、五金家電等特色產業和支柱企業、第二、三期計劃重點規劃建設台灣中小企業園、民營科技企業園等,著力發展園中園經濟,充分發揮產業聚集效應,全面提升工業園的綜合實力和輻射作用。工業園附近的新涌碼頭可停靠1500噸級船隻,勒流港、容奇港年吞吐15萬標准箱,350萬噸散貨,極大地方便了貨物進出。區內高標準的環鎮公路,有百安路、南國路、良均路、七橫路,貫通中西,途經中心城區和7個村的高等級公路杏龍路杏壇段已開通,鎮內的齊寧路也已改造完畢,與縱跨南北的百安公路形成「兩縱一橫」、方便發達的交通網路聯系直通大良、番禺、廣州、新會、江門、中山、珠海。公共服務設施:杏壇鎮供電供水設備先進,供應能力強,光纖通訊直通各村;銀信保險公司網點遍及城鄉;設施完善的杏壇醫院和30多家衛生所;酒店、文娛、康樂中心、電影院、廣播電視站等設施齊全、服務優良。鎮內擁有杏壇職業高中(胡寶星職業技術學校)、杏壇中學、江門幼師附屬杏壇中心幼兒園等環境優美、教學質量上乘的學校。工業園外有配套的生活區和服務區、綠化公園等功能配套區域。生產配套設施:工業園內配套兩台75噸的蒸氣鍋爐的電熱系統,實現熱電聯供;規劃有工業水廠和污水處理廠,進行兩級排污處理;工業園還配套有11萬伏高壓線路,通訊、排污、環境監測設施;工業園周邊的新涌河畔規劃有倉儲碼頭等物流中轉配套設施。
⑸ 雁園工業區是不是杏壇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
污水處理指為使污水達到排水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並對其進行凈化版的過程。
按污水來權源分類,污水處理一般分為生產污水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生產污水包括工業污水、農業污水以及醫療污水等,而生活污水就是日常生活產生的污水,是指各種形式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復雜混合物,包括:①漂浮和懸浮的大小固體顆粒;②膠狀和凝膠狀擴散物;③純溶液。
按水污的質性來分,水的污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污染;另一類是人為污染。當前對水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污染。水污染可根據污染雜質的不同而主要分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類。污染物主要有:⑴未經處理而排放的工業廢水;⑵未經處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⑶大量使用化肥、農葯、除草劑的農田污水;⑷堆放在河邊的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⑸水土流失;⑹礦山污水。
⑹ 環保封丘黃河濕地咋寫作文
新鄉市為豫北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城市。歷史遺跡眾多,文物資源豐富。
全市擁有各類自然景觀數百處,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國家級森林公園一處,國家級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一處,省級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50餘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00餘處,歷史文化名城一處,歷史文化名鎮一處。
新鄉區位優勢明顯,形成了豫北重要商品貿易中心。京廣線與新荷、新焦線在此呈十字狀交匯,107、106國道縱貫南北,已形成了干支結合,四通八達,縱橫貫通,快捷方便的交通運輸網。全市商業設施完備,網點密布城鄉。代表當代大都市先進水平的平原商場、華彬商廈、新大新商場等大型綜合購物中心豪華氣派;各種規范宏大的超市、商業街、步行街,成為市區亮麗的風 景線;已有600年歷史、全國三大葯材交流大會之一的百泉葯材交易會,素有「不到百泉葯 不全」之譽,其成交額居全國三大葯交會之首。全國四大眼鏡市場之一的長垣眼鏡市場、新鄉電子大市場、豫北建材大市場、延津縣花生市場等都頗具規模,在省內外享有盛譽。通訊事業的發達,架起了現代商品經濟社會的橋梁。全市裝機容量57.2萬部,安裝用戶36.3萬門,市區百人電話擁有量達28部;數字數據網、分組交換網和計算機互聯網等數據用戶達到8273戶;在全國率先完成政府上網工程;開通了市縣鄉三級網站,成為輻射全國的豫北地區最大的通訊樞紐。商貿中心地位的確立,促進了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按照構建現代化城市的格局,在加大舊城改造的基礎上,向東向南拉伸城市骨架,兩年來,先後改建、拓寬了市區主幹道20餘條;完成了衛河一期治理;新建了怡園、幸福里等住宅小區;改建、新建了五水廠和污水處理廠;街道通過實施拆牆透綠和一街一景一樹一燈等「城市形象工程」,城市面貌大為改觀,整個市區面貌煥然一新。新鄉文化底蘊渾厚,人傑地靈。新鄉古稱庸國,春秋屬衛,戰國屬魏,漢為獲嘉,至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鄉縣至今已有1400餘年。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是平原省省會所 在地。古老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仰韶、龍山文化遺址,依稀可辯;周武王率八百諸侯會同盟的牧野大戰,古跡依存;姜尚衛河垂釣、比干拋心忠諫、圍魏救趙、張良刺秦、官渡之戰、陳橋兵變都源於這方熱土;孔子講學「杏壇」猶在,李白放歌於忠臣之前;張蒼逞思於《九章算術》,陳玉成天國殉難;明神宗胞弟潞簡王陵,十二丞相青史可鑒……。抗日戰爭,「平漢游擊隊」威震敵膽;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新鄉兒女浴血奮戰。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牧野大地更是人才輩出。劉庄黨委書記史來賀與焦裕祿、王進喜、雷鋒 、錢學森一起,被稱為建國以來產生廣泛影響的五位共產黨員之一;中央候補委員、新鄉市委副書記兼唐庄鎮黨委書記吳金印被譽為「鄉鎮黨委書記的好榜樣」;「中國十大女傑」之一劉志華、新飛電器集團帶頭人劉炳銀、著名作家劉知俠、歌唱家關牧村、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明學、被國際數學界稱為「第二個拉瑪努揚」的數學家劉治國等等,都為新鄉人贏得了驕傲和自豪。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美的環境,給新鄉留下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2處;有國家級名勝風景區比干廟、潞王陵、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寺、國家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4處,省級名勝風景區百泉、萬仙山、八里溝、京華園等54處。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發展旅遊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來抓,努力將其培育為新鄉市經濟增長新的亮點。
新的世紀,孕育著新的希望。新鄉人將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發揚「五種精神」,緊緊圍繞發展這個主題,抓住結構調整這一主線,突出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務實高效,團結奮進,勵精圖治,開拓創新,把一個全新的新鄉展現給二十一世紀。
旅遊景點:
歷史文化名鎮一處(陳橋鎮)。輝縣市的太行風光,野趣濃郁,景色秀麗,有豫北明珠百泉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白雲寺,名揚中外的郭亮影視村,以險、峻、秀著稱的八里溝、寶泉、齊王寨等景區(點);衛輝市的國家級文保單位林氏祖祠比干廟,蒼峪山景區的香泉寺,小店河清代民居,徐世昌大總統家祠等;新鄉市區的國家級文保單位潞王陵;國家級黃河故道濕地自然生態保護區;封丘縣陳橋驛趙匡胤黃袍加身處;原陽縣的毛遂故里、古博浪沙、十二丞相館、夏家大院;獲嘉縣的同盟山武王廟
⑺ 保護母親河的倡議書
長江——我們的母親河,從遠古流淌到今天,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文明;她從高山流向大海,滋潤著萬頃良田;她從每個中華兒女心上流過,有笑有淚,有災難也有豐收;她就象我們的母親,無私奉獻,隨歲月流逝而愈見滄桑。今天,當我們站在長江邊,看著江邊高樓大廈,快速發展的宜都,我們為她驕傲自豪。然而隨著沿江城市進程加快、資源開發與日俱增。我們的母親河--長江水被污染了。
在這個時刻,為大力宣傳保護母親河的意義,讓更多的人接受綠色文明的理念,更好地關注身邊的生態平衡,主動愛護優美的生存環境。宜都市實驗小學的全體學生向全市人民發出倡儀:立即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選擇綠色生活方式、傳播綠色文明。在「創省級文明城市,建和諧美好家園」的進程中,掀起「保護母親河,共潔我宜都」活動熱潮。
一要爭當宣傳員。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賴於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保護母親河,就是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我們全體市民要共同營造「潔我宜都」輿論氛圍。大力弘揚社會道德規范,倡導環境美化,提高文明素質,推進建設和諧美好宜都。
二要爭做文明人。潔我宜都,關鍵在行動。市委、市政府已作出部署,整治市場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建設、營造和諧發展氛圍,每一個宜都市民,都要積極投身到活動中來,做到不亂扔垃圾,不在兩岸亂搭亂建,不破壞公共設施,形成人人講衛生、個個講文明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要爭當文明監督員。要主動參與監督,制止破壞、污染長江的不文明行為,主動勸阻亂扔垃圾等損害公共衛生和公共設施行為,共同熱愛母親河。
保護母親河,時不我待。海納百川,聚沙成塔,讓我們攜起手來,用風箏放飛我們美好的心願,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為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營造和諧美好宜都做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