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洛河在哪裡
古稱雒水,來黃河支流之一。發源源於陝西省藍田縣境華山南麓,流經洛南、盧氏、洛陽,於鞏縣境入黃河,是我國原始農業起源最早地區之一。傳說周時已有水利灌溉,東漢開陽渠引洛為漕,隋建通津渠,明修大明渠,清時繼有發展。
㈡ 洛河從從那裡匯入那條河入海
洛河發源於陝西洛南的灌舉山,東過熊耳,流經河南盧氏、洛寧、宜陽、在洛陽以東匯合伊河後,東北經鞏縣神堤注入黃河。全長453公里,流域面積為12000多平方公里。洛河水清可鑒,嚴冬不冰,故謂之「溫洛」。古時洛水納伊、澗諸水後,流量大增,因而頗富航運之便。
黃河下游南岸大支流。位於河南省西部。源出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縣楊村附近納依河後稱伊洛河,到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全長453千米。大致以洛寧的長水為界,上段洛河穿行在峽谷和盆地之間,多險灘急流;范里至長水一段,兩岸懸崖陡壁,谷深在200米左右;出長水後,洛河脫離山區,水面漸寬,水中多沙洲。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有24條。其中最著名的是澗河。
2.黃河下游北岸支流。位於陝西省北部,是渭河的下游支流。上源稱頭道川發源於陝西省西北部的定邊縣南梁山向東南,流經吳旗縣於川口附近有支流周河匯入,在甘泉縣拆向南流,於黃陵附近又有支流葫蘆河匯入後流向東南到大荔縣南的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長達660公里。洛河又稱北洛河,上、中游流經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區,河水含沙量較大。下游平原地區,有洛惠渠灌溉工程,農業比較發達。
㈢ 盧氏縣水峪河與文峪河是一條河嗎
盧氏縣水峪河與文峪河是一回事,當地人習慣叫「水河」,地圖上往版往標為「文峪河」權
文峪河為洛河一級支流,發源於盧氏縣文峪鄉 香子坪村的抱犢寨下西板長溝,西北流經通河、煤 溝口、大石河、磨上、文峪、望家村、麻家灣,至澗西村注入洛河,流長26千米,流域面積 124平方千米,河道比降1/24,落差1072米。
㈣ 洛河的發源地經過哪裡
洛河的發源地是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流經陝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西北部,在回河南省鞏義市注入黃河。
漯河答水利發展歷史悠久。特別是在河南境內,「水井卓谷水注」說,在西周洛陽附近,有一個湯通道。在唐代,有人提到伊拉克和洛水灌溉地形高的農田,這是古代經濟和文化中心形成的重要地理條件。
(4)盧氏縣污水直排洛河擴展閱讀
洛河屬於黃河的一條支流,本作「雒水」,發源於華山的西南部陝西省洛南洛源,向東流入河南省,於河南鞏義入黃河,全長共420公里。洛河雖然不算中國境內非常長或非常大的河流,但因為它流過中國中部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因此是中國境內一條非常有名的河流。
洛河邊的重要城市有盧氏、洛寧、宜陽、洛陽、偃師、鞏義等。三國時期曹植作有名篇洛神賦借洛水神女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㈤ 洛河在哪裡入黃河
洛河古稱雒水,黃河支流之一。發源於陝西省藍田縣境華山南麓,流經洛南、盧氏、洛陽,於鞏縣境入黃河,是中國原始農業起源最早地區之一。
㈥ 盧氏縣五里川鎮2010年7月24日暴雨災情怎麼樣了
上一年發生的事,現在都好了
7月28日,副省長劉滿倉帶領省有關部門負責人來到遭受嚴重洪災的三門峽市,實地察看災情,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檢查指導防汛工作。
劉滿倉一行先後到靈寶市西閻鄉楊家灣村、焦村鎮紀家莊窄口灌區一乾渠和窄口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實地察看,對三門峽幹部群眾千方百計開展抗洪救災所取得的成績表示敬意和感謝。他強調,要從關注民生的角度,抓好災後重建工作,把受災群眾生活安置好、照顧好,盡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要抓緊建設受災群眾房屋,努力使群眾在天冷前住上新房。要抓好秋糧生產,把災後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要立足長遠,把重要的基礎設施納入長期規劃,提高建設標准。同時,要認真總結群防群治防洪防災的成功經驗,為山區防洪防災體系建設提供樣板。在抓災後重建的同時,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為全省抗洪救災工作作出新貢獻。②9
水文預警讓8萬多人及時轉移
「如果不是水文部門及時提供預警,後果不堪設想。」提起7月24日的那場特大暴雨,淅川縣防汛辦負責人至今心有餘悸。
7月23日至24日,受強降雨影響,丹江荊紫關站出現了10000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峰,重現期均超過百年一遇。當地水文站將這一水情信息提前2個小時通知了淅川縣政府,丹江荊紫關站下游4萬多群眾及時轉移,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
省水文水資源局局長楊大勇介紹,7月24日,因上游普降暴雨,淅川縣寺灣鎮等地一片汪洋。在這場歷時短、強度大、范圍廣的洪水中,水文部門及時的災前預警、洪水預報對防汛減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楊大勇說,從今年起,我省水文部門雨情水情遙測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全面取代了傳統的人工報汛方式,雨情反應時間由原來的2小時縮短為現在的10分鍾。在「7·24」洪水中,盧氏縣水文部門提前2小時向全縣發出山洪災害紅色預警,4萬多名群眾得以及時轉移。盡管這次洪水比2007年「7·30」洪水迅猛,但災情卻降到了最低限度。
據統計,在這場暴雨洪水中,我省水文部門共收集雨情水情遙測信息20.6萬份,向有關部門轉發信息22.6萬份,為實時監測降雨情況、及時向有關鄉鎮預警、主動防災避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門峽樞紐科學調控黃河中游洪水
7月22日~24日,黃河中游部分地區普降大到暴雨,多條支流出現今年入汛以來最大洪水過程。據水文數據顯示,洛河盧氏站15時42分洪峰流量為1510立方米每秒,伊河東灣站19時36分洪峰流量為3750立方米每秒。
面對嚴峻的汛情,為應對中游即將出現的高含沙洪水過程,黃河防總辦公室決定實施中游水庫群(三門峽、小浪底、陸渾、故縣水庫)聯合防洪調度,其中,根據渭河洪水演進情況,依據2010年黃河中下游洪水調度方案,經研究決定,三門峽水庫於7月26日6時開始按3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泄洪,直至敞泄運用。
三門峽樞紐局高度重視此次泄洪排沙運用,目前,正密切關注汛情發展,根據黃河防總的要求進行泄洪排沙運用,以確保黃河防洪安全。②13
洪陽河畔生產自救忙
澠池縣洪陽鎮柳庄村景象讓人觸目驚心:洪水裹挾的石塊使村邊的河床一夜間長高了2米;護佑村莊的河堤被沖得支離破碎;多處水泥路路基被洪水掏空……
雖然柳庄村受災嚴重,但村民並沒有被洪水擊垮,記者看到了一幅幅讓人振奮的生產自救場景。
大水過後,農作物水毀嚴重,該村在農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迅速開展搶救工作。據村支書石小江介紹,大水沖倒了1000多畝玉米,目前已扶起300多畝。被掏空路基的路段,村民已用木樁石塊支撐固定。
緊鄰柳庄的德厚村,村民們也在積極行動。該村的六一橋橋洞當時被洪水沖來的樹木堵塞,村民第二天便將橋洞清理通暢。
柳庄村、德厚村是洪陽鎮災後生產自救的縮影。
洪災中,洪陽鎮15個村全部受災,交通、通信、供電全部中斷,全鎮經濟損失達1.33億元。最讓洪陽鎮人痛心的是洪陽河河道綜合治理工程,該工程耗時5年,投資1.2億元,眼看秋天就要竣工,卻在洪水中毀於一旦。目睹滿目瘡痍的洪陽河堤,鎮黨委書記李聰梅禁不住潸然淚下。
7月30日記者見到李聰梅時,曾經黯然神傷的她如今信心滿懷。據她介紹,目前該鎮正在掀起災後重建、生產自救的高潮:災後3天,全鎮電力、通信全部搶通;14個行政村的交通主幹道已基本暢通;全鎮已治理水毀農田1500畝。②13
「防汛演練救了俺們村」
7月30日上午,嵩縣舊縣鎮上川村村民李新娃正坐在自家門樓的一張羅圈椅上納涼。回憶起幾天前洪水沖來的那一幕,他仍有些後怕。李新娃今年60歲,因患腦溢血行動不便。「7·24」洪災發生時家裡只有他和老伴兩個人。緊急時刻,村幹部帶人來到家裡,背上他就走。李新娃說:「當時水已經漲到了胸口。如果再晚一會兒,簡直不敢想……」
村委會主任吳永見告訴記者,上川村22個村民組、3600多口人,全部是沿伊河背山面水而居,東西綿延十四五公里,是縣里的防汛重點村。
早在今年6月汛期之前,縣里就組織該村村幹部和50多名防汛突擊隊員進行了防汛抗洪演練。7月23日特大暴雨前,鄉里及時通知村裡做好了防汛准備。7月24日上午,接到鄉里發出的洪水警報後,村幹部按照分片包干立即組織住宅地勢較低的群眾向高地轉移。
「鄉親們都說,是提前進行的防汛演練救了俺們村。」吳永見說,當時一接到洪水信息,村裡立即按照演練的方案一方面用大喇叭向村民喊話,一方面逐家逐戶組織群眾疏散和安全轉移。事後統計,洪災造成全村房屋倒塌49戶、232間,1400多人受災,沒有一個人員傷亡。
吳永見說,目前全村住房倒塌的近200口人都已得到妥善安置,全村人正在積極開展生產自救,爭取將洪災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②8
讓災難從百姓身邊走開
7月26日,有人在內鄉縣政府網站——親民網「群眾呼聲」欄目留言:7月24日上午,內鄉縣城湍河發生大洪水,而無一人傷亡,關鍵時刻領導決斷正確,挽救了數十條生命。
7月27日,網友在南陽新聞網「書記市長留言板」上發帖:俺內鄉縣領導在這次抗擊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中,果斷地爆破了湍河上的截潛流壩,使滔天洪水沒有給我們造成重大災難。
頂著指責封橋,不到半小時橋垮
7月23日,內鄉縣北部普降暴雨,湍河水位暴漲。24日8時許,縣長全新明等人來到湍河老橋察看汛情。
在洪峰的沖擊下,老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在征詢了水利專家的意見後,全新明果斷下令:立即封死老橋。
一聽說要封橋,一些途經此處去上班的人議論紛紛:老橋歷經幾十年風雨,咋能說塌就塌呢?
面對不解和指責,執法人員開始有些猶豫。
關鍵時刻,全新明提高嗓門命令:「大橋必須立即封堵,這是命令!」
命令迅速得到執行。
就在封橋令下達不到半小時,一排惡浪襲來,湍河老橋3孔橋梁轟然垮塌。不到半分鍾,突然一聲巨響,橋體坍塌,惡浪四濺。
頂著「怨言」炸壩,兩次分洪成功
內鄉縣趙店鄉東南部,地勢平坦。當地政府在湍河上建起的截潛流壩,方便了兩岸數千名群眾的通行。沒想到在這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面前,截潛流壩影響泄洪,威脅著兩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
7月19日深夜,內鄉北部山區遭遇暴雨,山洪暴發。22日,洪水越來越大,截潛流壩西端的台地已經被洪水沖刷出幾米深的槽溝。眼看洪水很快就會漫過大堤,淹沒附近的村莊。正在現場指揮抗洪搶險的全新明在徵求專家意見後,立即決定炸掉截潛流壩。當地老百姓一聽說要炸壩,堅決反對。
全新明來不及和群眾講道理,要求立即執行命令。很快,爆破專家潛水實施爆破分洪。隨後,又組織了第二次爆破分洪。盡管洪水越來越大,但堤壩東邊村莊的2000名村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護。
㈦ 洛河流經哪幾個縣市
有兩條河流都稱為「洛河」:
1、洛河,黃河下游南岸大支流,發源於陝西省洛回南縣洛源鄉的木岔溝,答向東流入河南境,經盧氏縣、洛寧縣、宜陽縣、洛陽市,到偃師市楊村附近納伊河後稱伊洛河,在鞏義市洛口以北入黃河,全長453千米。
2、又稱「北洛河」的「洛河」,它位於陝西省北部,是渭河的下游支流。上源稱頭道川,發源於陝西省西北部的定邊縣南梁山,向東南流經吳旗縣於川口附近有支流周河匯入,在甘泉縣拆向南流,於黃陵附近又有支流葫蘆河匯入後流向東 南到大荔縣南的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長達660 公里。
㈧ 穿越盧氏境內有多少河流起名稱叫什麼
(1) 洛河:洛河發源於陝西省洛南縣洛源鄉木岔溝,從河口街入盧氏縣境,貫於崤山、熊耳山之間,經山河口入洛寧縣到鞏義入黃河,盧氏境內流長113公里,流域面積2425平方公里,年總徑流量5.29億立方米,為縣境內第一大河流。縣境內的水能蘊藏量84200千瓦。
洛河的主要支流有蘭草河、索峪河、官坡河、潘河、沙河、橫澗河、卜象河、文峪河、秦家河、范里河和尋峪河等。
歷史上洛河曾多次泛濫成災。建國後,在人民政府領導下,開始了組織人民治理洛河、化害為利的新時代。1972年,開鑿了洛北大渠,可灌溉農田8300畝,從而改變了「洛水不澆盧氏田」的歷史狀況。1960年和1974年先後在南窯、黃村建成兩座公路大橋 ,消除了洛河兩岸的交通障礙。
(2) 老鸛河:發源於欒川縣冷水鎮小廟嶺,從馬駒口入縣境,向西南溫口與五里川支流匯合,向東南流經朱陽關分別出縣境,過西峽至淅川縣匯入丹江口水庫,年經流量1.58萬立方米,境內流長57.5公里,流域面積589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支流有五里川河、小溝河、澗北溝、衙玉溝等 。
(3) 淇河:發源於獅子坪鄉大陰壕,至瓦窯溝鄉的碾子灣出縣境,經西峽匯入丹江,境內流長60.1公里,年經流量1.33億立方米,比降 1/400 米,境內流域面積494平方公里,境內主要支流有黃柏溝河,觀溝河、瓦窯溝河、明朗河、毛河等。
老鸛河、淇河的共同特點是落差大,水流急,彎曲度大,峽谷河段長,支流多,水量充沛,水力資源豐富。
㈨ 盧氏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盧氏縣地處河南省西部邊陲,與陝西省的洛南、丹風、商南三縣接壤,橫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脈,以熊耳山為界,南部為長江流域,北部為黃河流域。
旅遊資源概況
(一)城隍廟
位於縣城西北隅,這座典型的明代建築,正殿五間,座北向南,香祭亭轉角樓和樂樓轉角樓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十二間,左右香積廚房各兩間,前門三間,均系黃龍脊,綠瓦與各種脊獸相映成趣。整體建築金碧輝煌,檐牙飛翹,工藝精湛,朱門高柱,明麗豁敞,渾然一體。
(二)夏禹導洛處
位於該縣范圍里鄉山河口,距縣城15公里,為洛河在盧氏境內最險要的一道關口。傳說為夏朝大禹鑿山導洛處,懸崖上的「古雒」字樣為大禹親手篆刻,另有唐宋兩代所刻的字跡。崖下有「禹王廟」和伊尹樂道外,舊時艄公放筏竹舟自至此,常駐船敬神,以求「保佑來安」。清人刻有「神屬導洛處」五字於壁上,至今猶存。河上新建一單孔跨度為百餘米的山河口大橋,氣勢宏偉。隨著下游故縣水庫的建成,遊船可直抵庫壩,使該地區成為「小三峽」旅遊點。
(三)九龍洞
位於該縣雙槐樹鄉石門村,距縣城26公里,為一天然石洞。傳說有一富家小姐吃了河中漂下的仙桃,在此生下了九條小龍而得名。洞口有一棵多產於南方的清風藤科柯楠樹,約生於300年前,樹高18米,冠幅13米,胸徑38厘米,其開化顏色有赤、紫、黃等色,年年異樣,果實為黑色球狀,北方稀有。近年來雙槐樹鄉對此洞進行了大力開發,初具旅遊規模。
(四)湯河溫泉
位於該縣湯河鄉境內,溫泉由陡崖壁縫中湧出,每小時出水量7噸,平均溫度51
㈩ 盧氏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一)城隍廟
位於縣城西北隅,這座典型的明代建築,正殿五間,座北向南,香祭亭轉角樓和樂樓轉角樓各三間,東西廂房各十二間,左右香積廚房各兩間,前門三間,均系黃龍脊,綠瓦與各種脊獸相映成趣。整體建築金碧輝煌,檐牙飛翹,工藝精湛,朱門高柱,明麗豁敞,渾然一體。
(二)夏禹導洛處
位於該縣范圍里鄉山河口,距縣城15公里,為洛河在盧氏境內最險要的一道關口。傳說為夏朝大禹鑿山導洛處,懸崖上的「古雒」字樣為大禹親手篆刻,另有唐宋兩代所刻的字跡。崖下有「禹王廟」和伊尹樂道外,舊時艄公放筏竹舟自至此,常駐船敬神,以求「保佑來安」。清人刻有「神屬導洛處」五字於壁上,至今猶存。河上新建一單孔跨度為百餘米的山河口大橋,氣勢宏偉。隨著下游故縣水庫的建成,遊船可直抵庫壩,使該地區成為「小三峽」旅遊點。
(三)九龍洞
位於該縣雙槐樹鄉石門村,距縣城26公里,為一天然石洞。傳說有一富家小姐吃了河中漂下的仙桃,在此生下了九條小龍而得名。洞口有一棵多產於南方的清風藤科柯楠樹,約生於300年前,樹高18米,冠幅13米,胸徑38厘米,其開化顏色有赤、紫、黃等色,年年異樣,果實為黑色球狀,北方稀有。近年來雙槐樹鄉對此洞進行了大力開發,初具旅遊規模。
(四)湯河溫泉
位於該縣湯河鄉境內,溫泉由陡崖壁縫中湧出,每小時出水量7噸,平均溫度51ºC,HP值為8.5,水中含有硫酸根和鈣、氟等14種微量元素,常洗此水可醫治皮膚病和婦科常見病。目前在此建有溫泉療養院,每年到此洗浴者絡繹不絕。
湯河溫泉又名「湯池」,系天然形成,背靠湯池邊,山勢險峻,冬青松柏覆蓋,終年綠色。光緒十九年「盧氏縣志」記載「湯池在熊耳山足,夏可薰雞,冬可沐瘍……」,神話傳說為泉山之下壓一太陽,乃後羿所射之日,經專家測定,泉山時流量20噸,水溫49.5℃,富含硫酸根、氟、鐵、鈣、鎂、磷等二十多種礦物質身微元素,水質PH值8.5,總硬度9.25,經醫學鑒定,常沐此水,可醫類風濕、關節炎、皮膚病以及麻痹症、神經痛等多種疾病,許多實例證明泉水具有消食、散寒、導氣、化瘀、殺菌去毒、舒筋活絡、抗增生、去疲勞、助睡眠的神奇功效,許多客人稱為「天賜聖水」。尤其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青山腳下,大河岸邊,男女輪日裸浴,向著藍天白雲,盡情沐浴自已的胴體,形成獨特罕有的裸浴奇觀,湯河乃我國著名文學家、前中蘇友好協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曹靖華先生的故鄉,其父清秀才曹植甫先生制訂了「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男女輪日共享泉水裸浴俗習沿襲至今,形成中原一絕的裸浴文化,令無數外來遊客為之感嘆。
熊耳山系秦嶺支脈,北側耳為黃河流域,南側為長江流域,熊耳山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篇「導洛自熊耳」,《水經注》載「雙峰齊秀,望若熊耳」,因其兩峰向中斜,狀似熊耳,幫得此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自唐宋至今,香火不斷,從一些遺存的石像上可以得到鑒證,與武當山一脈相承,「武當山志」曾有記載,其山勢走向,古建遺跡,與武當山多有相似。熊耳山的山水集大氣、秀氣、靈氣於一體,居山頂遠眺,四周層巒疊嶂,群山皆向熊耳山主峰,呈萬山朝拜之勢,真可謂「一覽眾山小」,近看大小青龍壁環四周,展翅欲飛,呈五龍捧聖之狀,熊山巍巍,灌洛盪盪,此乃大氣。數十處自然景觀險、峻、獨、奇,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大孤山、小孤山挺拔競秀;梳妝樓一根獨木橫跨懸岩峭壁之間,歷經千年而不朽,堪稱神來之筆;透眼窯一徑穿山,朝陽洞一線貫天,風洞四季有冰,霧雨岩飛流直下,冒雲洞是百姓的氣象站,古有「熊耳戴帽,長工睡覺」之說;觀月樓、望鄉台、仙家洞都有著各不相同的獨特景色,而「熊耳積雪」為盧氏古八景之一,素有「熊耳不墨千秋畫,白雲積雪映仙境」之稱,是豫西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湯河溫泉—熊耳山景區境內奇山異峰遍布,河流澗溪眾多,野生動植物種類數不勝數。屬暖溫帶至亞熱過渡地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既有「駿馬秋風薊北」的粗獷,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的靈秀,同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
(五)玉皇尖森林公園
位於該縣獅子坪鄉境內的國營淇河林場盧氏縣和洛南縣交界處,海拔2057.9米,為該縣最高點,山上有原始森林,林濤聲聲,風光秀麗,淇河林場在此建有「麒麟賓館」,是縣內最具有山區特色的旅遊景點之一。
(六)伏虎山盧敖洞
位於文峪鄉境內的伏虎山上(俗稱老虎鼻子),相傳古時神醫扁鵲救活虢太子後,曾在此著書立說。後有秦博士盧敖在此煉丹滅疫,得益成仙。據清代《盧氏縣志》載:盧氏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即為紀念盧敖而得名。另據大明寺碑記載:「盧氏居萬山之中,為盧敖得道之鄉,乃扁鵲降升之地,因名盧氏」。
(七)魚鴨混養示範園
位於該縣文峪鄉伏虎山盧敖洞下的洛河大壩內,佔地400畝,建池塘22個,人工湖1個,形成水面面積240多畝,建鴨舍16座112間4000平方米,養鴨20000隻,養魚1000萬尾。示範園內10米寬砂道環繞暢通,沿路栽植垂柳、黃洋球、百日紅等花木2.13萬株,湖光、山色,分外妖饒,是集生產、旅遊為一體的示範園區。
(八)石峪牧場
位於該縣杜關鎮西北部,總面積31平方公里,近年來,先後投資200多萬元,實現了水、電、路、電話四通,修建了具有蒙古特色的牛、羊、圈舍27座,162間,養牛存欄1408頭,羊2230隻,目前已形成了集生產經營、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畜牧基地。
(九)豫西大峽谷
豫西大峽谷風景區位於豫、秦、晉三省結合部的三門峽市盧氏縣官道口鎮境內。豫西大峽谷風景區峽谷內飛瀑高懸,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揮漿擊水、穿流於翠岑幽谷之間、盡享峽谷漂流激情,龍泉溝原始森林區峰巒疊嶂、古藤纏繞,野生錦雞、松鼠、草鹿嬉戲其間,野趣橫生,民谷--天井窯院內剪紙、皮影戲、木偶戲、猴戲等民俗薈萃。這一切構成了美麗奇特的峽谷風光和引人入勝的豫西民俗風情畫卷,實為絕妙的旅遊勝地,豫西大峽谷風景區和玉皇山原始森林,湯河溫泉裸浴風情區,九龍洞風景區連為一體是您豫西旅遊的首選。
豫西大峽谷漂流----中原第一勇士漂
豫西大峽谷中原勇士漂流刺激浪漫,全長3公里,全程約90分鍾,雙人漂流船安全系數高,操作簡單,雖有驚但無險,堪稱中原第一勇士漂,峽谷內飛瀑高懸,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揮槳擊水,穿流於翠嶺幽谷之間,盡享峽谷漂流激情。
豫西大峽谷呈東西走向,象一條由西向東延展的飄帶,總長度30餘公里,寬度30米到50米,深度50米到200米,兩側山峰最高海拔1111.20米,最低620米。狹長而深邃的峽谷河流灘多水急,由大大小小99級瀑布及300多個潭池組成。每當汛期來臨,潭上飛珠濺玉,霧氣騰騰,聲響如雷,氣勢磅礴;風和日麗時節,瀑布則如白練懸空,皎美絕倫。漫步風景區,只見青山如黛、幽谷疊翠、銀練飛瀉、野花叢生,宛如一幅絕妙的山水畫卷,能給人以極好的視覺享受和心理享受。峽谷內幾處懸崖絕壁勢如刀削,兩旁植被豐茂,滿谷蒼翠,石峰形態各異,峰峰相連如畫卷,暢游其間移步換景,別具風韻。每逢雲蒸霧繞之時,山峰宛如空中樓閣,點綴於縹緲雲海之間,望之倍感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