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同樣是酒精酒,為何伏特加名滿天下,中國勾兌酒惡貫滿盈
近年來,市場上被70%的勾兌酒充斥著,而用燒酒設備燒的純糧酒稀缺,勾兌酒一詞是生而帶有原罪的,雅大燒酒設備小編就勾兌這個話題跟大家聊聊。
提到勾兌,人們會聯想到劣質酒、摻假,喝酒事故等,因為白酒市場的不規范,現在人人都談勾兌而色變。除「勾兌酒」之外,「酒精酒」也是帶有原罪的。
一、勾兌酒的由來。
在解放之前,中國人釀酒歷史上是不存在「勾兌」一說的,那時候大家喝的酒都是從傳統小型燒酒設備中蒸餾出來,不經過處理的酒。
上世紀50年代,瀘州老窖為保證每批次的酒口感一致、穩定,將不同批次發酵的酒進行調制從而達到口感統一,即酒兌酒,這就是勾兌一詞的由來,是不帶任何貶義的。
建國初期,因為糧食供應非常緊張,為解決這一難題,1955年,地方工業部在山東煙台提出「煙台釀酒操作法」,用地瓜干為代用品生產酒和酒精。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生產食用酒精。
按理說食用酒精也是糧食釀造的,對人體應該是沒傷害的,但關鍵是食用酒精被生產出來後,沒有傳統酒該有的香氣,為解決這一矛盾,香精出世了。
從五十年代末,酒界泰斗熊子書先生研究「飲料酒精兌制白酒」以來,三精一水這種奇葩的歷史產物便隨之而來――酒精、香精、糖精加上水共同配置出來的酒,香氣刺鼻、口感亦差,於是,勾兌伴隨著三精一水,成為了貶義詞,給當時的老百姓留下了極壞的印象。
二、什麼是糧食酒?
糧食酒是以大米、糯米、玉米、高粱、小麥等為原料,經固態發酵、熟料半固態、液態或生料液態發酵而成的酒。
糧食酒除了乙醇和水外,還含有1%-2%的微量元素,包括醛、酸、醇、酯等上百甚至上千種,正是這1%-2%的微量元素,形成了中國白酒不同的香型和風味特點。
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真正的純糧酒入口飽滿、爽凈,回味悠長,不易醉,喝了也不上頭口乾。
三、什麼是酒精酒?
酒精酒,即食用酒精+水+香精勾兌而成的,即上文中提到的三精一水。那麼食用酒精又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呢?
食用酒精原料是穀物、薯類、廢糖蜜等為原料,以糖化酶+乾酵母為發酵劑,經過蒸煮、糖化、發酵、蒸餾等工序釀制的高純度的酒精。
為了讓大家更形象的了解食用酒精的生產過程,請看下圖:
其實,食用酒精用玉米、高粱、大米和小麥為原料生產是非常少見的,大部分是木薯、廢糖蜜和各種纖維原料,因為這些原料廣泛,成本低,但生產出來的酒本身有害物質就超標,再加上大量的香精勾兌,喝了上頭口乾在所難免。
其實,「食用酒精」是沒罪的。
俄羅斯人喝的伏特加,就是95度的酒精再加上蒸餾水處理後的飲料。俄羅斯人喝了500年的酒精加水,卻仍將它奉為「俄羅斯的上帝」。
但一些酒坊不規范的操作,將食用酒精一詞妖魔化,九十年代毒酒案爆發,假酒事件讓人們心有餘悸。從此,酒精、勾兌二兄弟在中國再也抬不起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