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净水器过滤原理
第一级:来PP棉:去除自来水中各种可源见物/灰尘及杂质。
第二、三级:前置活性炭:部分低配净水器第三级也为PP棉,炭去除氯和有机杂质。还能吸收水中有机化合物产生的异味、颜色和气味。
第四级:超滤或反渗透膜:膜能够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及孢子等物质。
第五级:后置活性炭装置:进一步改善口感,去除异味。
(1)过滤器理论简述扩展阅读:
净水器的滤芯功能:
1、聚丙烯喷溶滤芯(PPF)
滤芯功能:去除水中泥沙,铁锈,水藻等固体物质。
2、软化树脂滤芯
滤芯功能:软化滤芯吸附原水中的重金属和多余的钙,镁等阳离子,软化硬水,阴离子交换树脂只能交换阴离子,不能交换阳离子。
3、颗粒活性炭滤芯(UDF)
滤芯功能:去除水中余氯,异味,及固体杂质
4、压缩活性炭滤芯(CTO)
滤芯功能:进一步去除水中余氯,异味,及固体杂质。
5、超滤膜滤(UF)
滤芯功能:去除水中泥沙、铁锈、悬浮物、胶体,大分子有机物。
6、麦饭石陶瓷球滤芯
滤芯功能:麦饭石陶瓷球含有人体所需的硒、锌、镍、钴、锰、镁、钙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这些元素散发的启动波和人体细胞的启动波是同一种波动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净水器
B.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异同
一、主题思想不同
1、过滤器理论主题思想: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过滤机制设置在神经系统的某一部分,一些信息会经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处理,而其他信息则会被屏蔽在机制之外而完全丢失。
2、衰减理论主题思想:当信息通过衰减器时,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能够通过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而不被注意和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被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减。
二、提出理论的人不同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班特提出。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提出。
(2)过滤器理论简述扩展阅读:
过滤器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神经系统的过滤功能以“全或无”为特征。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传递的,不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丢失的。布罗德班特设想的过滤机制位于语义分析之前,并与狭长的瓶口进行了比较。
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种水由于瓶颈狭窄而进入瓶子。通道容量是有限的,但不在瓶内,所以有时被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这一理论是基于感觉特征来选择信息,根据“全或无”的原则,它是在感知层面上的一种选择,因此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C. 宇宙大过滤器理论
宇宙为了防止资源被过度消耗,演化产生了三层机制来消减宇宙智慧文明的数量,称为 大过滤器理论
1. 第一层过滤器:核聚变
宇宙以核聚变来阻止低级文明进入太空,类似人类的低级文明只能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却无法利用核聚变产生的能量。
核聚变的能量是人类进入太空,进行星际旅行的必须品,没有核聚变发动机,星际旅行只是空谈。
文明无法进入太空,就无法在星际间建立殖民地,最终限制在一个星球上因为种种原因而灭亡。
2. 第二层过滤器:智力
宇宙以智商来限制智慧生命的发展, 没有足够的智商,也就是足够聪明的大脑,智慧生命无法发现更多的宇宙定理,等智商上千后,或许人类可以更容易的造出宇宙飞船。
假设一个文明突破了第一层过滤器,掌握了核聚变技术,能够造出宇宙飞船在太空里畅游,那么第二层过滤器便可以阻止该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没有足够的智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无数代生命的积累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
3. 第三层过滤器:哲学
到了最后,当你拥有上千的智商并且掌握了核聚变技术后,这个文明发展成了高级文明,可以自由的穿梭星际之间了,那么之后的过滤器就是哲学。
生命开始思考宇宙的本质,开始想要永生,要将自身转换成纯能量体,因为思想才是生命延续的本质,所以当他们拥有永恒的思维后,便开始停滞不前,所谓不进则退,那么这个文明发展到最后还是会灭亡。
如大刘的科幻著作《三体》里最后的神级文明那样,不断的为了争夺宇宙资源而将自己改造成低维生物,我们永远也不能体验原本的三维世界降成二维世界后的生活,但那些文明为了生存却不得不如此。
最后他们或许会将自己改造成纯能量体,从而获得思维的永生。
【看《深空之下》小结】
D. 过滤的原理 是什么
过滤的原理是:将浊液倒在有小孔的滤纸上,利用液体的重力使分子直径较小的液体通过滤纸的小孔,而不溶性固体的直径较大无法通过滤纸,从而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进行分离
E. 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
纳德·布罗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197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他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隐学习研究范式之一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务(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布罗德本特 1954 完成的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他原估计能达到 95% 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20%。他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布罗德本特就读于曼彻斯特学院和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他早期的目标在于自然科学,然而,当他在皇家空军服兵役时,他开始对人 - 机关系产生兴趣,并注重于这种独特的体系。于是,他回到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成为 F.巴特莱特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应用心理学部门,并在那里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觉与交流
决定和压力
行为
捍卫经验心理学
F. 过滤器理论的实验依据是什么
你说的过滤器理论,指的是心理学认知加工的过滤器理论吧。
过滤器理论是由布罗德本特提版出来的,指我们的注权意是一个过滤器,会选择一部分信息用于认知加工,另一部分就阻断掉。
布罗德本特采用的是双耳分听任务,来证明过滤器理论。就是让被试左右耳听不同的内容,接着把被试分为两组,每组都是重复两只耳朵听到的内容。但第一组没有时间顺序,就是左耳听到123,右耳听到456,那结果就是123456,任意排布都算对.而第二组有时间顺序,就是先听到的数字要写前面。
结果第一组正确率远高于第二组。布罗德本特对此的解释是,第一组由于没有顺序要求,那只需要转移一次注意力,先听左耳,再听右耳,所以正确率高。而第二组,由于有顺序要求,那每听一个数字,注意都得转移一次。比如左耳听到1,右耳听到2,左耳又听到3,那就是123。所以正确率比较低。
不过莫里的“鸡尾酒效应”,证明过滤器理论有严重缺陷。不过作为早期的心理认知理论,还是对心理认知领域,有很大贡献的。
G. 多介质过滤器的原理
多介质过滤器(又称机械过滤器)是以成层状的无烟煤、砂、细碎的石榴石或版其他材料为床层,一个典权型的多介质过滤器。
床的顶层由最轻和最粗品级的材料组成,而最重和最细品级的材料放在床的低部。其原理为按深度过滤--水中较大的颗粒在顶层被去除,较小的颗粒在过滤器介质的较深处被去除。从而使水质达到粗过滤后的标准。
设备是压力式的,其原理是当原水自上而下通过滤料时,水中悬浮物由于吸附和机械阻流作用被滤层表面截留下来;当水流进滤层中间时,由于滤料层中的砂粒排列的更紧密,使水中微粒有更多的机会与砂粒碰撞,于是水中凝絮物、悬浮物和砂粒表面相互粘附,水中杂质截留在滤料层中,从而得到澄清的水质。经过滤后的出水悬浮物可在5毫克/升以下。
H. 过滤的原理是什么
原理: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过滤是使水通过滤料时去除水中悬浮物和微生物等的净水过程。滤池通常设在沉淀池或澄清池之后。目的是使滤后水的浊度达到水质标准的要求。
水经过滤后,残留的细菌、病毒失去了悬浮物的保护作用,从而为过滤后消毒创造了条件。所以,在以地面水为水源的饮用水净化中,有时可省去沉淀或澄清,但过滤是不可缺少的。
(8)过滤器理论简述扩展阅读
粗盐水的过滤的实验步骤
1、仪器组装
(1)取一台带铁圈的铁架台,将小烧杯放在铁架台台面上。
(2)将漏斗放入铁圈中,并调整铁圈的高度,使漏斗末端的管口紧贴烧杯内壁。
(3)取一片滤纸,对折两次,分开,使一边三层,另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并用少量蒸馏水润湿滤纸,使其紧贴漏斗,即滤纸与漏斗壁间无气泡。
2、过滤
(1)用烧杯取适量粗盐水,倒粗盐水时,试剂瓶盖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烧杯口,沿玻璃棒倒入漏斗中,烧杯的尖嘴轻靠在玻璃棒上。
(2)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上,倒入的粗盐水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整理
将用过的滤纸丢入垃圾箱中,盐水倒入废液缸中,用清水洗涤仪器,擦干净实验台。
I. 简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有:认知理论:衰减理论、后期选择理论。
1、衰减理论
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2、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曼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环境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时间。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2、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J.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注意理论之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注意的选择功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模型。这些理论解释了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
1.过滤器理论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 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剌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砠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见下图)。
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①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②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