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EDI在物流有什么作用
交换业务信息的,比如 货主将 预期到货通知 传递给物流运营商等等
㈡ EDI在物流有什么作用
EDI在物抄流过程中的作用
EDI是一种信袭息管理或处理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对物流供应链上物流信息进行有效地运作,比如传输物流单证等。EDI在物流运作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及通信网络资源,提高交易双方信息的传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于制造业来说,利用EDI可以有效地减少库存量及生产线待料时间,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对于运输业说,利用EDI可以快速通送报检、科学合理地利用运输资源、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费用和节约运输时间;再次,对于零售业来说,利用EDI可以建立快速响应系统,减少商场库存量与空架率,加速奖金周转,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可以建立起物流配送体系,完成产、存、运、销一体化的供应线管理。
㈢ 美的为什么迫切需要edi技术该edi解决方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
因为EDI平台方案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将各类异构数据迅速转换为标准EDI报文,同时还要具备支持多种传输协议的能力。所以美的迫切需要edi技术。
㈣ EDI的应用领域
微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发电工业、制药行业和实验室
㈤ EDI在哪些领域中有应用
我国EDI的发展
我国自1990年开始,国家计委、科委将EDI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例如,外经贸部国家外贸许可证EDI 系统,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中国外运海运/空运管理EDI系统,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中化财务、石油、橡胶贸易EDI系统"以及山东省抽纱进出口公司"EDI在出口贸易中的应用"等。1991年9月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会同国家计委、科委、外经贸部、国内贸易部、交通部、邮电部、电子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商检局、外汇管理局、海关总署、中国银行、人民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税务局、贸促会等16个部委、局(行、公司)发起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同年10月成立"中国EDIFACT委员会"并参加亚洲EDIFACT理事会,目前已有18个国家部门成员和10个地方委员会。EDI已在国内外贸易、交通、银行等部门广泛应用。
l993年起实施"金关工程"即对外贸易信息系统工程,它是EDI技术在外贸领域的应用的试点,网络和服务中心建设,已取得重要成果。
"九五"期间,海关、交通、商检及商业的EDI应用项目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EDI技术现今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不过EDI的推广应用的的确确大幅度提高了商贸和相关行业(如报关、商检、税务、运输等)的运作效率。
㈥ edi技术在物流行业中是如何应用的
EDI即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联合国的定义是指为了商业和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数据处理或消息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数据交换方法。由于使用EDI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直面文件,所以又被称为“无纸贸易”。
物流EDI的运作过程如下所示:
1.发送货物业主在接到订货后制定货物配送计划,并把运送货物的清单及运送时间安排等信息通过EDI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以便物流运输业主预先定制车辆调配计划,接收货物业主制定接收计划。
2.发送货物业主依据顾客订货要求和货物运送计划下达发货指令,分拣配货,将物流条码标签贴在货物包装箱上,同时把运送货物品种、数量、包装等信息通过EDI
发送给物流运输业主和接收货物业主。
3.物流运输业主从发送货物业主处取运货物时,利用车载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核实与先前送到的货物运输数据是否一致,以确认运送货物。
4. 物流运输业主对货物进行整理、集装、制作送货清单并通过EDI向接收货物业主发送发货信息。在货物运抵接收方后,物流运输业主通过EDI向发送货物业主发送完成运送业务信息和运费请示信息。
5.接收货物业主在货物到达时,利用扫描读数仪读取货物标签的物流条形码,并与先前收到的货物运输数据进行核对确认,开出收货发票,货物入库,同时通过EDI向物流运输业主和发送货物业主发送收货确认信息.
——更多物流行业相关规划、项目及数据分析请参考于前瞻物流产业研究院。
㈦ edi广泛应用于什么
品牌型号:华为MateBook D15
系统:Windows 11
edi广泛应用于商业贸易伙伴之间。
edi中文名称是电子数据交换,也称为“无纸化贸易”。edi遵从一个国际标准,使得业务数据按照结构化或是标准的报文格式,通过网络,从一个业务系统到另一个业务系统进行电子数据传输,让计算机与计算机自动传输标准格式的电子形式的订单、发票、库存报告等业务单据。
edi应用于汽车、物流、零售、医药、电子、化工等行业,edi的迅猛发展,其影响已波及全球。小至个体零售商,大至汽车主机厂、国际物流枢纽等,凡是需要传输数据,就可以用到EDI。多数国内客户初次接触或是实施edi,是为了响应国外交易伙伴要求。 随着国内外贸易合作的深入以及大家对edi技术的了解,已经逐渐由之前的被动实施变为主动推进,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搭建edi系统,对接上下游交易伙伴,提升企业数据传输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㈧ EDI技术在物流行业中是如何应用的
1.EDI在生产企业的应用
相对于物流公司而言,生产企业与其交易伙伴间的商业行为大致可分为接单、出货、催款及收款作业,其间往来的单据包括采购进货单、出货单、催款对账单及付款凭证等。 (1)生产企业引入EDI是为数据传输时,可选择低成本的方式引入采购进货单,接收客户传来的EDI订购单报文,将其转换成企业内部的订单形式。 (2)如果生产企业应用EDI的目的是为改善作业,可以同客户合作,依次引入采购进货单、出货单及催款对账单,并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集成,逐渐改善接单、出货、对账及收款作业。
2.EDI在批发商中的应用
批发商因其交易特性,其相关业务包括向客户提供产品以及向厂商采购商品。 (1)批发商如果是为了数据传输而引入EDI,可选择低成本方式。 (2)批发商若为改善作业流程而引入EDI,可逐步引入各项单证,并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改善接单、出货、催款的作业流程,或改善订购、验收、对账、付款的作业流程。
3.EDI在系统运输业务中的应用
运输企业以其强大的运输工具和遍布各地的营业点在流通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运输企业若为数据传输而引入EDI,可选择低成本方式。先引入托运单,接收 托运人传来的EDI托运单报文,将其转换成企业内部的托运单格式。 (2)运输企业若引入EDI是为改善作业流程,可逐步引入各项单证,且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集成。进一步改善托运、收货、送货、回报、对账、收款等作业流程。
㈨ EDI的应用标志着
你好,下面是其解释,希望对您有用,望采纳谢谢
EDI
目录
EDI的定义
一.电子数据交换
二.EDI系统的工作过程
水处理系统中的EDI
四.32位CPU变址寄存器EDI。
五.EDI在物流业中的应用
- 1.EDI在生产企业的应用
- 2.EDI在批发商中的应用
- 3.EDI在系统运输业务中的应用
构成EDI系统的要素展开EDI的定义
一.电子数据交换
二.EDI系统的工作过程
水处理系统中的EDI
四.32位CPU变址寄存器EDI。
五.EDI在物流业中的应用
- 1.EDI在生产企业的应用
- 2.EDI在批发商中的应用
- 3.EDI在系统运输业务中的应用
构成EDI系统的要素展开编辑本段EDI的定义EDI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有3个方面是相同的
1、资料用统一的标准
2、利用电信号传递信息
3、计算机系统之间的连接
联合国标准化组织将EDI描述成“将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
EDI与传统混床的比较
项目EDI混床产水性质15~18MΩ·cm2~10MΩ·cm稳定性水质稳定水质受
树脂交换状况,再生品质影响大操作性操作简便,无需专业熟练工再生时对操作人员操作水平要求高环保性无需酸碱,无任何化学污染需要酸碱再生,需解决酸碱储存与排放的问题连续运行再生时无需停机,边运行边再生再生时需要停机再生运行费用低高初期投资较高低抛光混床
采用高交换容量、充分再生、无化学析出的核子级树脂,去除
纯水中残余的微量带电
离子及弱电解质,使水质达到18MΩ·cm以上。
EDI模块进水条件
PH值5.0~9.5电导率1~20μs/cm,最佳导电率2~20μs/cm总C02<5ppm硅<0.5ppm硬度以(CaC03计)<1.0ppm进水压力0.15~0.5MPa典型超纯水工艺流程图
应用领域
超纯水常用于微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发电工业和实验室。
流程1:预处理+单级
反渗透+EDI+抛光树脂
流程2:预处理+双级反渗透+EDI+抛光树脂
流程3:预处理+双级反渗透+混床MB+抛光树脂
EDI模块结构特点
1、淡水隔板采用卫生级PE材料
2、EDI膜片采用进口均相膜和国产异相
离子交换膜
3、采用进口EDI专用均粒树脂和国产EDI专用均粒树脂
4、EDI电极板采用钛镀钌技术
5、压紧板采用具有硬性的合金铝轧铸而成。
6、固定螺丝采用国标标准件
7、膜堆出厂最高试压7bar不漏水
8、膜堆电阻低、功耗小
9、外观装饰板造型美观结实
10、最大膜堆处理水量3T/H,最小模堆处理水量75L/H
11、纯水、浓水、极水通道设计合理,不易堵塞,水流分布均匀、无死角。
进水指标要求
◎通常为单级反渗透或二级反渗透的渗透水
◎TEA(总可交换阴离子,以CaCO3计):<25ppm。
◎电导率:<40μS/cm
◎PH:6.0~9.0。当总硬度低于0.1ppm时,EDI最佳工作的pH范围为8.0~9.0。
◎温度:5~35℃。
◎进水压力:<4bar(60psi)。
◎硬度:(以CaCO3计):<1.0ppm。
◎有机物(TOC):<0.5ppm。
◎氧化剂:Cl2<0.05ppm,O3<0.02ppm。
◎变价金属:Fe<0.01ppm,Mn<0.02ppm。
◎H2S:<0.01ppm。
◎二氧化硅:<0.5ppm。
◎色度:<5APHA。
◎二氧化碳的总量:<10ppm
◎SDI15min:<1.0。
EDI系统模型
编辑本段一.电子数据交换何为EDI,EDI是英文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交换”。EDI商务是指将商业或行政事务按一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文档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简单地说,EDI就是按照商定的协议,将商业文件标准化和格式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自动处理。
EDI的发展背景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一场高技术竞争席卷世界,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国际贸易也空前活跃,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买卖双方地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面对面地买卖,而必须以银行进行担保,以各种纸面单证为凭证,方能达到商品与货币交换的目的。这时,纸面单证就代表了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纸面单证就是外汇”。
全球贸易额的上升带来了各种贸易单证、文件数量的激增。虽然计算机及其它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轻人工处理纸面单证的劳动强度,但由于各种型号的计算机不能完全兼容,实际上又增加了对纸张的需求,美国森林及纸张协会曾经做过统计,得出了用纸量超速增长的规律:即年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0亿美元,用纸量就会增加8万吨。此处,在各类商业贸易单证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数据是重复出现的,需要反复地键入。有人对此也做过统计,计算机的输入平均70%来自另一台计算机的输出,且重复输入也使出差错的机率增高,据美国一家大型分销中心统计,有5%的单证中存在着错误。同时重复录入浪费人力、浪费时间、降低效率。因此,纸面贸易文件成了阻碍贸易发展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因素。
另外,市场竞争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价格因素在竞争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而服务性因素所占比重增大。销售商为了减少风险,要求小批量、多品种、供货快,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而在整个贸易链中,绝大多数的企业既是供货商又是销售商,因此提高商业文件传递速度和处理速度成了所有贸易链中成员的共同需求。同样,现代计算机的大量普及和应用以及功能的不断提高,已使计算机应用从单机应用走向系统应用;同时通信条件和技术的完善,网络的普及又为EDI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EDI应运而生。EDI一经出现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正如香港TRADELINK公司的宣传资料所指出的那样:“当EDI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首次被采用时,只属于当时经商的途径之一;时至今日,不但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以至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均已认定EDI是经商的唯一途径”。
由于EDI具有高速、精确、远程和巨量的技术性能,因此EDI的兴起标志着一场全新的、全球性的商业革命的开始。国外专家深刻地指出:“能否开发和推动EDI计划,将决定对外贸易方面的兴衰和存亡。如果跟随世界贸易潮流,积极推行EDI就会成为巨龙而腾飞,否则就会成为恐龙而绝种”。
20世纪60年代末,欧洲和美国几乎同时提出了EDI的概念。早期的EDI只是在两个商业伙伴之间,依靠计算机与计算机直接通信完成。
20世纪70年代,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EDI技术的成熟和应用范围的扩大,也带动了跨行业EDI系统的出现。80年代EDI标准的国际化又使EDI的应用跃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时至今日,EDI历经萌芽期、发展期已步入成熟期。英国的EDI专家明确指出:“以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实现EDI已不是技术问题,而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
EDI的概述及分类
1.EDI的概念
EDI是英文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互换”,港、澳及海外华人地区称作“电子资料联通”。它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贸易工具,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EDI描述成“将贸易(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按照一个共认的标准变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信息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而ITU-T(原CCITT)将EDI定义为“从计算机到计算机之间的结构化的事务数据互换”。又由于使用EDI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贸易过程中的纸面文件,因此EDI又被人们通俗地称为“无纸贸易”。电子数据处理EDP是实现电子数据交换EDI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EDI三种定义
定义一:1995年版的《美国电子商务辞典》(Haynes.E1995)将电子商务定义为:“为了商业用途在计算机之间所进行的标准格式单据的交换。”
定义二:美国国家标准局EDI标准委员会对EDI的解释是:“EDI指的是在相互独立的组织机构之间所进行的标准格式、非模糊的具有商业或战略意义的信息的传输。”
定义三:联合国EDIFACT培训指南认为,“EDI指的是在最少的人工干预下,在贸易伙伴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之间的标准格式数据的交换”。
从上述EDI定义不难看出,EDI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其中计算机应用是EDI的条件,通信环境是EDI应用的基础,标准化是EDI的特征。这三方面相互衔接、相互依存,构成EDI的基础杠架。EDI系统模型如图所示。
2.EDI的分类
根据功能,EDI可分为4类。
前面所述的订货信息系统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知名的EDI系统了。它又可称为贸易数据互换系统(TradeDataInterchange,简称TDI),它用电子数据文件来传输订单、发货票和各类通知。
第二类常用的EDI系统是电子金融汇兑系统(ElectronicFundTransfer,简称EFT),即在银行和其它组织之间实行电子费用汇兑。EFT已使用多年,但它仍在不断的改进中。最大的改进是同订货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自动化水平更高的系统。
第三类常见的EDI系统是交互式应答系统(InteractiveQueryResponse)。它可应用在旅行社或航空公司作为机票预定系统。这种EDI在应用时要询问到达某一目的地的航班,要求显示航班的时间、票价或其它信息,然后根据旅客的要求确定所要的航班,打印机票。
第四类是带有图形资料自动传输的EDI。最常见的是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图形的自动传输。比如,设计公司完成一个厂房的平面布置图,将其平面布置图传输给厂房的主人,请主人提出修改意见。一旦该设计被认可,系统将自动输出订单,发出购买建筑材料的报告。在收到这些建筑材料后,自动开出收据。如美国一个厨房用品制造公司─KraftMaid公司,在PC机上以CAD设计厨房的平面布置图,再用EDI传输设计图纸、订货、收据等。
3.EDI的应用
一个传统企业简单的购货贸易过程:买方向卖方提出订单。卖方得到订单后,就进行它内部的纸张文字票据处理,准备发货。纸张票据中包括发货票等。买方在收到货和发货票之后,开出支票,寄给卖方。卖方持支票至银行兑现。银行再开出一个票据,确认这笔款项的汇兑。
而一个生产企业的EDI系统,就是要把上述买卖双方在贸易处理过程中的所有纸面单证由EDI通信网来传送,并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全部(或大部分)处理过程。具体为:企业收到一份EDI订单,则系统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然后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销商订购零配件等;有关部门申请进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并给订货方开出EDI发票;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单等。从而使整个商贸活动过程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完成。一个真正的EDI系统是将订单、发货、报关、商检和银行结算合成一体,从而大大加速了贸易的全过程。因此,EDI对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影响是巨大的。
4EDI的有关标准
标准化的工作是实现EDI互通和互联的前提和基础。EDI的标准包括EDI网络通信标准、EDI处理标准、EDI联系标准和EDI语义语法标准等。
EDI网络通信标准是要解决EDI通信网络应该建立在何种通信网络协议之上,以保证各类EDI用户系统的互联。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MHX(X.400)作为EDI通信网络协议,以解决EDI的支撑环境。
EDI处理标准是要研究那些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各种EDI报文。相互共有的“公共元素报文”的处理标准。它与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如MPRII)等接口有关。
EDI联系标准解决EDI用户所属的其它信息管理系统或数据库与EDI系统之间的接口。
EDI语义语法标准(又称EDI报文标准)是要解决各种报文类型格式、数据元编码、字符集和语法规则以及报表生成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等。
这里的EDI语议语法标准又是EDI技术的核心。
EDI一产生,其标准的国际化就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之一。早期的EDI使用的大都是各处的行业标准,不能进行跨行业EDI互联,严重影响了EDI的效益,阻碍了全球EDI的发展。例如美国就存在汽车工业的AIAG标准、零售业的UCS标准、货栈和冷冻食品贮存业的WINS标准等。日本有连锁店协会的JCQ行业标准、全国银行协会的Aengin标准和电子工业协会的EIAT标准等。
为促进EDI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促进EDI标准的国际化,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EDI的作用。目前,在EDI标准上,国际上最有名的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下属第四工作组(WP4)于1986年制定的《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互换》标准─EDIFACT(,CommerceandTransport)标准。EDIFACT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收为国际标准,编号为ISO9735。同时还有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的,由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X.12鉴定委员会(AXCS.12)于1985年制定的ANSIX.12标准。
EDI标准的发展简史
1968年,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会(TDCC)首先在铁路系统使用EDI,并提出用于运输业的报文和通信结构方面的标准。
1970年,英国贸易工业部(DTI)成了简化国际贸易程序组织(XITPRO),负责简化进/出口程序并着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国会计研究基金会(ACRF)和TDCC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开发事务处理和信息的数据互换。
1980年,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成立了X.12鉴定标准委员会(ASCX.12),下设10个分委员会,负责开发和制订美国EDI通用标准。
1981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四工作组推出了贸易数据元目录TDED和贸易数据交换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标准,推广应用于北美地区。
1986年,ANSI与欧洲标准协会、英国EDI标准组织等单位共同协调全球EDI标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互换》文件,即EDIFACT标准。
1986年,EXO/TCI54分别通过UN/TDED以及UN/EDIFACT为7372-86《贸易数据元目录》。
1987年,ISO正式通过《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EDI应用语法规则》,即ISO9735-87。
目前的情况是,欧洲使用EDIFACT标准。1991年,欧洲汽车业、化工业、电子业和石油天然气业已全部采用EDIFACT。此外建筑、保险等行业也宣布将放弃其行业标准,转而采用EDIFACT。北美则使用ANSIX.12,X.12已遍及北美各行业,已有100多个数据交易集。亚太地区使用EDI标准的情况见表1.1,主要是EDIF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