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净水问答 >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案例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案例

发布时间:2022-09-24 13:41:39

Ⅰ 布罗德本特的过滤理论

纳德·布罗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197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他主张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注意、感觉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他在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注意的“过滤器模型”,为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记忆”的概念和“注意是资源有限的加工系统的工作结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过滤器模型也体现了这种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隐学习研究范式之一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务(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过滤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则是有限的,于是就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某种过滤器来对之加以调节,选择其中较少的信息,使其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这类信息将受到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而其他信息则不让通过。这种过滤器体现着注意的选择功能。因此这种理论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布罗德本特 1954 完成的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

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

他原估计能达到 95% 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 20%。他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因为这种过滤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而,Welford(1959)称之为“单通道模型”。

布罗德本特就读于曼彻斯特学院和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他早期的目标在于自然科学,然而,当他在皇家空军服兵役时,他开始对人 - 机关系产生兴趣,并注重于这种独特的体系。于是,他回到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成为 F.巴特莱特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应用心理学部门,并在那里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觉与交流
决定和压力
行为
捍卫经验心理学

Ⅱ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异同

一、主题思想不同

1、过滤器理论主题思想: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过滤机制设置在神经系统的某一部分,一些信息会经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处理,而其他信息则会被屏蔽在机制之外而完全丢失。

2、衰减理论主题思想:当信息通过衰减器时,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能够通过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而不被注意和不被追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的被阻断,只是其强度减弱而出现衰减。

二、提出理论的人不同

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班特提出。

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提出。



(2)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案例扩展阅读:

过滤器理论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解释人对有意义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现象。神经系统的过滤功能以“全或无”为特征。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传递的,不传递的信息是完全丢失的。布罗德班特设想的过滤机制位于语义分析之前,并与狭长的瓶口进行了比较。

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入瓶内,而另一种水由于瓶颈狭窄而进入瓶子。通道容量是有限的,但不在瓶内,所以有时被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这一理论是基于感觉特征来选择信息,根据“全或无”的原则,它是在感知层面上的一种选择,因此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Ⅲ 认知心理学中的选择性注意的三个经典理论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号检测、搜索和选择,大师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重要贡献。最基本的3个经典理论是以下3种:

一、过滤器理论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Moray认为即使被试忽视非注意信息的高级层面,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3) 对于此,过滤器模型显然无法合理解释,Broadbent将其称为注意的偶然转移。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预测力量就不强了。过滤器模型只是一个单信道模型。

二、衰减器理论
Treisman在1960年从她给被试做的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如果被试注意耳与非注意耳对换,那幺被试会在新注意耳听到旧信息的几个其实单词,这表明语境会使被试复述本应当忽视的信息。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又发现复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后1.5秒时,被试通常把两个信息看作同一个,也就是说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后信息更容易被识别。

在Treisman的衰减理论中,他将Broadbent过滤器的作用从阻止目标以外刺激改变成了弱化目标以外刺激,对于特别强的刺激,衰减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号弱化机制。这样便能很好地解释鸡尾酒会现象。Treisman承认在信息的传输信道上存在着某种过滤的装置,它对信息进行选择。但是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许信息从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随耳)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随耳)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

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预测。

三、后选择理论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后选择理论,他们与Treisman的衰减器理论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将信号弱化、阻断的位置放在了识别刺激的意义所需要的知觉加工之后。(5)这一设置,使得人们能够识别进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这种信息并不重要,则人们就会将它抛除掉;如果这种信息触动了人们心里的某根弦,那幺人们就会记住它。虽然后选择理论与衰减器理论在注意瓶颈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存在这幺一种瓶颈,并且它只允许单一信息源的通过。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后期选择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传送到工作记忆中,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平行传递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工作极限,并非所有传送到那儿的信息都被贮存。在工作记忆中,根据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断。重要的信息被精细化,从而进入长时记忆;不重要的信息将被遗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这一实验加强了后选择理论的实证基础。

后选择模型认为,信息的重要性取决于很多方面,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对个人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人的觉醒状态有关,如果人处于高的觉醒状态,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会被控制加工。

Ⅳ 心理学的注意有哪些基本理论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注意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认知资源理论、生理机制理论、中枢能量理论、注意的衰减模型理论
过滤器模型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
过滤器理论:又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理论由D. E.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
. 理论内容: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上是有限的
神经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机制,能够使部分信息通过而得到进一步的加工
其它信息被阻断在这种机制之外而丧失。
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
认知资源理论:注意是一种具有绩效性、有限性、可分性的认知资源。
绩效性:注意任务,进行操作时,需要占用一定的认知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资源投入 越多,任务绩效越高。
有限性: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地投入。当资源穷尽时,任务的绩效就会降低。
可分性:资源的投入可以进行分配,集中在重要的任务上。
生理机制理论:朝向反射,由情境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异刺激引 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朝向反射也不会发生了。
中枢能量理论:该理论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该理论不同于上述模型的是,它 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能量 或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资源的分配决定注意的取向。资源的分配受下列4个因素制约:①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 能的能量;②当时的意愿;③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④个人的长期倾向
衰减模型理论:该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1960)在修正过滤模型的基
础上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 单通道,而是双通道。即注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过滤掉,即所谓的通道被阻断或关 闭,而是被衰减,强度减弱了。对个人特别有意义或对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于其接受 阈限低,因此即使这些信息被衰减,也可能被对象识别。这种模型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 性,能解释更多的现象。

Ⅳ 浅析费米悖论引发的“大过滤器”理论

1950年,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和他的一些同事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共进午餐,大家谈论到了外星人和当时发生的一系列UFO事件。对此,费米发表了一个将被载入史册的问题:"其它智慧生命在哪里?"

这一疑问成了费米悖论的基础,也就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

70年后,我们仍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导致了许多为什么我们还没发现地球外的智慧生命体的理论推测。

其中一个流行的说法是,一定存在某种“大过滤器”阻止生命达到高级发展阶段。

这个词是由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罗宾·汉森创造的。1996年,汉森发表了一篇题为《大过滤器-我们快过了吗?》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出,一定有什么东西阻止非生物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生物体,并阻止其达到“卡尔达肖夫指数”上的高度文明发展水平。

卡尔达肖夫指数是根据一个文明所能够利用的能源量级,来量度文明层次及技术先进程度的一种假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在1964年首先提出用能量级把文明分成三个量级:I型、II型和III型。I型文明利用它的故乡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围绕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则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目前接近但尚未达到I型文明。

汉森认为,存在“大过滤器”这种可能性对人类来说不是好兆头。他说:“人类似乎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也就是说,有一个非同小可的机会扩大到使宇宙充满持久的生命。但我们附近的空间现在似乎是死的,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块死区都面临着一个天文数字般的低概率产生出这样一个未来。因此,在死亡和不断扩大的持久生命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过滤器,人类面临着一个不祥的问题,即,我们距离这个过滤器有多远?”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的哲学家尼克·博斯特伦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大过滤器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概率障碍。它由一个或多个极不可能的进化转变或步骤组成,这些转变或步骤的发生是一个类似地球的星球产生智能文明的必要条件,而这种文明的类型是我们目前的观测技术所能看到的。”

当费米提出著名的悖论时,科学家们已经在假设宇宙中一定存在大量的生命。考虑到宇宙的规模和年龄,这并不奇怪,因为宇宙的直径为930亿光年,而且可观测的部分估计已经存在了138亿年。光是这个可观测的空间估计就有2万亿个星系。

而我们的银河系直径超过1亿光年,其中包含2千亿到4千亿颗恒星。即使我们假设这些恒星中只有1%的恒星包含有行星,其中1%的行星可以支持生命,其中1%的行星产生了智慧生命,而这些生命中有1%的生命开花结果,形成了先进的文明,那也意味着可能有2000个文明存在。

这个论点大约在十年后被美国天文学家、“搜寻地外文明计划”(SETI)项目的研究学者弗兰克·德雷克博士正式确定下来。德雷克博士提出了一个方程式,用数学方法总结如下:

其中,N代表银河系内可能与我们通讯的文明数量;R代表银河内恒星形成的数量;fp代表恒星有行星的可能性;ne代表可能发展出生命的行星的平均数;fl代表以上行星发展出生命的可能性;fi代表演化出高智生物的可能性;fc代表该高智生命能够进行通讯的可能性;L则表示该高智文明的预期寿命。

德雷克博士说:“我写下了所有需要知道的东西来预测探测外星生命的难度。观察这些数据后发现 ,如果你把这些东西乘在一起,就会得到一个数字N,也就是银河系中可探测到的文明的数量。这是以无线电搜索为目的,而不是为了搜索原始生命形式。”

在其1973年出版的题为《宇宙联系外星视角》一书中,卡尔·萨根声称,由于人类尚未达到I型文明发展水平,因此应该将0型列入其中。他认为:“I型文明在通讯方面的能力相当于地球目前的全部动力输出。除了与外星文明的通讯之外,还有大量的用途。按照这个定义,地球还不是I型文明。我们现在的文明应该被归为类似0.7型的文明。”

根据这些参数,I型文明不仅会发展到占据其星球的整个表面积,而且会在低地轨道上殖民。这样的文明可以由系外行星猎手通过寻找行星周围的卫星云(又称克拉克带)来识别,这些卫星云在行星变轨期间是可见的。

根据卡尔达肖夫的说法,第II类文明最好的例子就是能够在母星周围建造巨型基础设施(即戴森球)的文明。这将使该文明能够利用其太阳产生的所有能量,并使其母星系统的可居住空间成倍增加。

第III类文明的特征比较难描述,但各种理论家都认为,一个足够先进的外星智慧生命体可以在其整个星系周围,或者在其星系的核心区域周围建造巨型基础设施,以便利用其超大质量黑洞的能量。可以说,一个能够利用其整个星系能量的文明是不可能不被注意到的。

汉森认为,“过滤器” 必须位于一个星球上,出现生命和成为星际文明之间的某一点。以地球上的生命和人类的出现为模板,他阐述了生命成为太空文明需要遵循的九个步骤,这些步骤包括:

1.适宜居住的恒星系统(有机物和适宜居住的行星)

2.生殖分子(如RNA)

3.原核生物单细胞生命

4.真核细胞单细胞生活

5.有性生殖

6.多细胞生命

7.能使用工具的动物

8.工业文明

9.大规模的殖民化

根据“大过滤器”假说,这些步骤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不可能的。要么是生命早期很难从无机材料中出现,要么是随着物种越来越先进,灾难性失败的几率会增加。这两种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种都会给人类带来重大后果。

如果过滤器位于早期步骤,那么复杂的生命形式,包括人类的存在就一种是罕见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如果过滤器位于较晚的步骤,那么许多地外智慧生命体一定已经达到了我们目前的发展水平,但却未能走得更远。这就意味着,灭绝可能就在我们前面。

出于这个原因,有很多人认为发现地球以外的生命不会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消息。正如博斯特伦所总结的那样:“从几十亿个潜在的生命萌芽点开始,最后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地外文明的总数为零,因此,大过滤器必须足够强大。也就是说,即使掷了许多亿次骰子,最后也会一无所获:没有外星人,没有飞船,没有信号,至少在我们这个地方不能探测到信号。”

银河系中没有任何物种达到第九步,这是一个必然的结论。否则,它存在的证据将随处可见。因此,智慧物种完全有可能没有从第八步过渡到第九步,即第一类文明到第二类文明。

大过滤器假说和费米悖论是不可分割的,要解决其中一个问题总是会牵扯到另一个问题。例如,将过滤器放在汉森太空文明发展九步法的早期阶段,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没有发现智慧生命的证据,因为它不存在,这正是费米悖论的基础。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有智慧生命存在,但它发展的条件却很罕见,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我们根本还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这正是费米悖论的另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法。

或者智慧生命由于技术进步而自我毁灭,这可能是核战争、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或其他手段的结果。以人类为例,可以说我们面临的许多生存威胁是我们这种发展水平文明的典型特征。

围绕为什么我们还没发现地外智慧生命还有很多推测,比如地外智慧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冬眠(兽化假说)。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它们可能是为了避免接触,以免干扰我们的进化(动物园假说)。甚至有人提出,人类被地外智慧生命体刻意隔离(又称天文馆假说),所以他们可以更仔细地研究我们。

当然,这些都是理论,就像费米悖论本身一样,在找到地外智慧存在的证据之前,这些假说无法证实。

著名科学家,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曾说:“有两种可能。要么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要么我们不是,这两种可能性都同样可怕。”

Ⅵ 注意的选择

)过滤器理论
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一种理论:过滤器理论(filter theory)。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人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种过滤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内灌水时,一部分水通过瓶颈进人瓶内,而另一部分水由于瓶颈狭小,通道容量有限,而留在瓶外了。这种理论有时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理论
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Gray,1960)。
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和实验研究的结果,特瑞斯曼(Trels。an,1964)提出了衰减理论。衰减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特瑞斯曼的理论与布罗德本特的理论对过滤装置的具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但两种理论又有共同的地方:①两种理论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

Ⅶ 高分急需 心理学注意的三个模型理论,比较和区别

1、过滤器模型,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感觉通道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高级中枢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对外界大量的信息需要进行过滤和调节。

过滤按照“全或”的原则,只允许一条通道上的信息经过并进行加工,其余通道则全部关闭。

2、衰减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信息在通路上并不完全被阻断,而只是被减弱,其中重要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

双耳听音实验发现,被试能觉察出追随耳中87%的词以及非追随耳中8%的词。这表明,被试可以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信息,但信息有不同程度的衰减。目前,人们倾向于把上述两个模型合并,称为过滤器—衰减模型。

3、容量分配模型,由心理学家卡里曼(Kahneman)提出。他把注意看成资源和容量,而这种资源和容量是有限的。这些资源可以灵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甚至同时做多件事情,但完成任务的前提是所要求的资源和容量不超过所能提供的资源和容量。

(7)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案例扩展阅读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

心理学符号的含义:符号在希腊语里是灵魂的意思,后来变成英文psyche。

Ⅷ 心理学中有没有关于注意啊,聚焦度啊之类的理论

这是我的笔记
包括注意的品质和注意的理论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晰把握的注意对象的数量。
视觉注意广度可以用速示器测定,视觉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个单元或组块(向黑色背景的白盘子撒黑豆实验)。
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特点: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注意的广度也越大。②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个体在同样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如学生上课的45分钟内,必须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外科医生做手术;雷达观测员检测信号。孟昭兰版: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包括狭义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上的时间,比如认真看书)和广义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上的时间,比如学生听课,一会儿听老师讲一会儿记笔记一会儿思考问题)。
注意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重要指标,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完成某项工作,用工作绩效的变化做指标)。
影响因素:主体状态(精神状态、意志水平)和刺激物的特点(强度、作用时间、复杂程度)。
注意动摇(注意的起伏):注意力时高时低的周期性变化(棱台框架实验)。
注意的起伏是有机体自身的特点,人很难控制。如果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起伏就没有消极作用。但在要求对信号作出迅速反应的日常生活和实验作业中,要考虑注意的起伏。
对注意动摇的两种解释a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b机体的节律性活动。
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对的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3、注意分配(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学生一边听讲课一边记笔记;司机一边驾车一边注意路标)。
注意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是实际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研究注意分配最常用的方法是双作业操作,在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双手协调器来演示和测定。
影响因素: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对几种活动比较熟悉,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地进行,注意的分配较好。②同时进行的活动的性质:把注意力同时分配在几种动作技能上比分配在几种智力活动上容易;在不同感觉通道间分配注意比两种任务要求同一类心理操作更容易;已经形成反应系统的集中活动容易分配注意,如自弹自唱。
4、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主动及时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注意转移的质量与速度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对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人对前后活动的态度(如果后面的活动很有趣就容易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分心不同,分心是被动的。注意的分散(分心):由无关刺激的干扰使注意偏离了当前活动的要求(不符合任务要求),是注意的一种障碍或缺陷。

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
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都假设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需要进行选择,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上。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认为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后期选择理论认为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多阶段选择理论则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
过滤器和衰减理论都是知觉选择模型,后期选择理论是反应选择模型。三者都是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有限性作为出发点的,三者都是承认注意的选择功能的,只不过注意可以是知觉选择也可以是反应选择。
(1)过滤器理论(瓶颈理论、单通道理论、早期选择模型):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先经过一个过滤器。只选择部分信息接受进一步加工,其他信息被阻断在外而完全丧失。过滤器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它通道。(Gary的双耳分听实验反驳了这一理论,发现未通过过滤机制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孟昭兰版:鸡尾酒会效应:在同一时刻,只注意多个信息输入通道中一个通道的信息的现象。
(2)衰减器理论(中期选择模型):特瑞斯曼提出。这一理论承认存在过滤器,但并不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如果非追随耳的信息对人有重要意义,其激活阈限很低,虽然通过过滤装置衰减了,仍然容易被人们接受,并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鸡尾酒会现象: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因常见于酒会上而得名。在鸡尾酒会上,当某人的注意集中于欣赏音乐或别人的谈话,尽管周围噪声很大,但两人耳中听到的是对方的说话声,而对周围的嘈杂声音充耳不闻;若在另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的比较:
共同点:①出发点相同,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需要过滤或衰减装置加以调节②过滤器位置相同,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区别:衰减器理论将原本过滤器单通道“全或无”的工作方式改为衰减方式,允许信息由多通道通过,认为未受到注意的信息不是完全丧失而是只是减弱了。
(3)后期选择模型(完善加工理论、反应选择理论、记忆选择理论):多伊奇提出,诺尔曼完善。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装置或衰减装置之前都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信息加工的瓶颈位于知觉(分析)和工作记忆之间,过滤器(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在反应阶段,依据刺激对人的重要性来进行有选择的反应。
¥¥¥后期选择模型与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的主要不同点:对注意选择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前两个理论认为过滤器位于觉察和识别之间,不是所有输入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而被识别。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过滤器位于识别和反应之间,凡进入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以加以识别,但只有一部分信息才能引起反应。
(4)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逊等人提出,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两个假设:①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②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若当前任务要求是基于感觉信息的,那么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若任务要求是基于语义信息,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后期阶段。
多阶段理论看来更具有弹性,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
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注意的认知理论讨论注意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
(1)认知资源理论: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有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所需要占有的认知资源也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有时,新的信息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输入的刺激本身不会自动占有认知资源,在认知系统内存在一个受控制的资源分配机制,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2)双加工理论:在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受意识控制的加工需要注意参与的,受认知资源限制的,随环境变化而调整,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可以转变成自动化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参与,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加工是快速的,以平行方式进行,但缺少弹性。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人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的现象。

Ⅸ 简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有:认知理论:衰减理论、后期选择理论。

1、衰减理论

过滤器理论得到了某些实验事实的支持,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理论并不完善。例如,在双耳分听的研究中,有研究发现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2、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另外一种观点:后期选择理论,后由诺曼加以完善。这种理论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环境或同一活动上的注意持续时间。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2、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Ⅹ 简述注意的几种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该理论主要解释注意的选择功能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1.过滤器理论 该理论吧注意看成一个瓶颈或过滤器,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过滤.一部分信息通过这个瓶颈并接受下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消失了.2.衰退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3.后期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信息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可能发生.

阅读全文

与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案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速过滤器技术资料 浏览:35
一吨污水加多少铁盐 浏览:601
河北环氧树脂衬里 浏览:105
半透膜渗透压永动机 浏览:396
一级反渗透回收率应该是多少 浏览:78
正定新区地下水厂超滤 浏览:451
污水管道跨越燃气管道如何处理 浏览:882
地热过滤网拆除 浏览:840
mbr废水 浏览:695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是否是半透膜 浏览:736
浮雕立体树脂装饰画 浏览:867
净水器制水怎么关闭一直流水 浏览:580
科鲁滋空气滤芯总成怎么安装 浏览:926
安徽湿固化树脂厂家 浏览:478
饮水机管道怎么安装 浏览:496
陶式超滤膜有序列号吗 浏览:852
医院直饮水机漏水怎么办 浏览:240
污水泵加什么油加多少合适 浏览:816
树脂台面制作视频教程 浏览:613
污水中tss什么意思 浏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