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
生活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如下:
1、漂白粉
漂白粉是氢氧化钙、氯化钙,次氯酸钙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₂ ],有效氯含量为30%-38%。漂白粉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或颗粒,有显著的氯臭味,很不稳定,吸湿性强,易受光、热、水和乙醇等作用而分解。
漂白粉溶解于水,其水溶液可以使石蕊试纸变蓝,随后逐渐褪色而变白。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游离出次氯酸,遇稀盐酸则产生大量的氯气。
2、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杀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次氯酸分子量小,易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膜进入菌体内,使菌体蛋白氧化导致细菌死亡。
含氯消毒剂可杀灭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病毒、真菌、结核杆菌和抗力最强的细菌芽胞。
3、二氧化氯消毒剂
二氧化氯消毒剂是国际上公认的高效消毒灭菌剂,它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真菌,分枝杆菌和病毒等,并且这些细菌不会产生抗药性。
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穿透能力,可有效地氧化细胞内含巯基的酶,还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来破坏微生物。
4、过氧乙酸消毒剂
过氧乙酸消毒剂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白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和真菌。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厂、食品冻库、肉联厂、屠宰场、畜禽圈舍、病房、一般物体表面、工具、衣物、茹房、棚架等消毒。
系广谱、高效、环保型消毒剂。对病毒、细菌、真菌和芽孢均能迅速杀灭。过氧乙酸有腐蚀性,必须稀释后使用。
5、有机氯杀菌剂
目前最常用于各种物品消毒的是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 二氯异氰尿酸钠为白色粉末,有氯臭气,有效氯含量为60%—64%,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溶液呈弱酸性。
但据研究报道有机氯毒性危害程度比无机氯大,且可能有致癌作用,因此,采用有机含氯消毒剂作长期饮用水消毒是不适宜的。
2. 污水处理所需要的全部化工原料
絮凝药剂:聚合氯化铁、聚合氯化铝、聚丙烯酰胺(PAM)等
脱色消毒药剂内:活性炭、次容氯酸钠、臭氧、氯气等
重金属捕集药剂:DTC类、甲壳素、EDTA类等
营养源:甲醇、磷酸二氢钠、钾盐、尿素等
污水处理最常用的化工原料是水处理剂,主要有以下几种:
混凝剂:普通无机混凝剂、无机高分子混凝剂、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和复合型混凝剂等;缓蚀剂:无机缓蚀剂及有机缓蚀剂;杀菌剂:氧化性杀菌剂和非氧化性杀菌剂;阻垢分散剂:阴离子、阳离子和非离子;除氧剂:最常用的是亚硫酸钠和联氨。其中最常用的应该是混凝剂,其他药剂在处理特定废水时才使用。
3. 常用的污水处理药剂有哪些
常用的有三种:
1、絮凝剂:有时又称为混凝剂,可作为强化固液分离的手段,用于初沉池、回二沉池、浮选答池及三级处理或深度处理等工艺环节。
2、助凝剂:辅助絮凝剂发挥作用,加强混凝效果。
3、调理剂:又称为脱水剂,用于对脱水前剩余污泥的调理,其品种包括上述的部分絮凝剂和助凝剂。
4. 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钠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区别
1、二氧化氯以分子态在水中存在,其分子以对微生物细胞的高穿透力专和强氧化性迅速杀灭属微生物。二氧化氯作为第四代高效、广谱杀菌剂,杀菌过程为氧化还原反应,杀菌速率快,杀菌效果是次氯酸钠的4~5倍。
2、二氧化氯,其杀菌效果基本不受水质PH值的影响。 在水质较差微生物含量较高或污染较严重的情况下,由于次氯酸钠杀菌速率较慢,杀菌效果也很差。
3、而二氧化氯由于氧化性强杀菌速度快,在水质差的情况下更凸现其杀菌的高效性能。
4、二氧化氯以分子态存在于水中,稳定性较高,而次氯酸钠较易分解;因此,二氧化氯可以维持更长的杀菌时间。
5、二氧化氯在杀菌过程以氧化反应为主,不产生任何对人体有害物质。在使用中不但不会产生异味,而且会消除由于水中酚类及其它有机物产生的异味。
6、二氧化氯与次氯酸钠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电厂对杀菌除藻剂的要求。
7、二氧化氯的优点正是次氯酸钠所不及的。
5. 二氧化氯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二氧化氯消毒剂在饮用水消毒、污水消毒等较多领域可以使用,它主要有三种剂型:粉剂、片剂和液体。
粉剂有含量10%的一元包装和含量为48%的二元装,分为A剂和B剂,A剂主要含有二氧化氯,B剂为活化剂,两种粉剂混合使用。它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将二氧化氯A剂倒入盛有其24倍量水的塑料容器或瓷器内(严禁将水倒入粉剂),将配套活化剂B剂倒入另一盛有其24倍量水的塑料容器或瓷器内(严禁将水倒入粉剂),然后缓缓将A液、B液混合在一个容器中,静置反应60~90分钟,即得到二氧化氯溶液。然后参照GB26366《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在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消毒中,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为0.5-2mg/L,作用时间15~30分钟,用户亦可视水质状况根据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酌情增减使用浓度。
含量为10%的一元装粉剂使用方法:
将二氧化氯倒入盛有其10倍量水的塑料容器或瓷器内(严禁将水倒入粉剂),搅拌溶解后,加盖静置15~25分钟,即得到二氧化氯原液。然后参照GB26366《二氧化氯消毒剂卫生标准》,在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消毒中,二氧化氯投加浓度为0.5-2mg/L,作用时间15~30分钟,用户亦可视水质状况根据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酌情增减使用浓度。
6. 医院污水处理一吨消耗多少二氧化氯
医院污水处理一吨消耗多少二氧化氯取决于二氧化氯的含量,以秀霸含量48%的二氧化氯粉剂为回例:将秀答霸二氧化氯消毒粉Ⅱ型A剂500克包装剪开后,倒入盛有24公斤水的塑料容器或瓷器内(禁止将水倒入粉剂),再加入配套500克活化剂(B剂)搅拌溶解后,加盖静置60-90分钟待活化后,即得到24公斤浓度为10000mg/L的二氧化氯母液,参考下表:
7. 如果搞好污水处理中菌种培养
沼气池建设中的几个技术问题
一、沼气池突然不产气,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原因:1、碳氮比失调,沼气池正常使用后,大部分农户以猪粪为主要原料,导致沼气池中的原料都成猪粪,碳氮比过低,导致沼气池不产气。
排除方法:隔一段时间适当加入富碳原料,如牛马粪,预处理后的秸杆等。
2、沼气池中进入了农药、杀菌剂、旧电池等有害物质,杀死了甲烷菌种。
排除方法:严禁农户将这些物质进入池内。
3、沼气池中原料浓度过大,造成结壳。
排除方法:首先打开“天窗”口搅拌,适当取出部分原料,再加和适量温水,使其达到正常浓度。在日常管理中,应勤出料,勤加料,加入的原料最好进行预处理。
4、活动盖被冲开。
5、输气管道断裂或脱节。
6、输气管道被老鼠咬破。
7、压力表或接头漏气。
8、池子突然漏水漏气。
9、用后未关阀门或关不严。
排除方法:重新安装活动盖,搞好密封,接通输气管道,更换破损管道,接头,压力表,检查维修和用气后关紧阀门。
二、管道安装不规范导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沼气池距灶具应控制在25米左右,室外管道总长度超过25米,会出现供气压力不足,火烧较弱。
2、整个管道铺设如果没有坡度,管中可能出现集水,导致供气受阻。
正常铺设管道应都有0.5%的坡度,方向都朝集水器方向落水。
3、室外管道铺设过浅,冬季出现受冻现象,导致管道无法正常供气。
室外管应深埋于冻土层以下,不低于40厘米,以防受冻受压。
4、室外管道穿墙进入室内,穿墙部位的管道应套铁管,以防管道受墙体挤压变形而影响供气。
5、室内管道距可燃点明火烟筒在0.5米以下,距照明电线、动力线的距离不够,易发生管道被火烧坏,造成火灾等事故。
室内管道距可燃点明火、烟囱要在0.5米以上,与照明电线平等距离为10厘米,距明装动力线30厘米,与照明电线交叉距离为3厘米,与明装动力线为10厘米。
三、防止结壳的措施
1、添加原料必须进行预处理
2、勤加料、勤出料
3、所加原料含水量较大,加入池后,不产生漂浮结壳
4、尽量建造旋流布料型沼气池
5、在底层出料水压式沼气池建成后,再在发酵间四周建造四根一米高的大牙交错的砖柱,利用沼液上下移动过程,起到破壳作用。(此法在沼气池加料后搅拌较困难)
四、影响沼气池正常产气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
1、原料没有进行预处理,甲烷菌种富集不够。原料入池前都要进行堆沤处理,堆集高度为80-100厘米,料堆中央温度达40度以上,即可进行投料。
2、料液温度过低,甲烷菌种活动繁殖缓慢,产气不足。适当加入30-40度热水,提高料液温度。
3、料液酸碱度失调。测定后料液发酸,加入适量草木灰,碳水,使料液的PH值达到6.8-7.5。
4、料液中碳氮比不协调,沼气池产气不足。在日常进料时,应注意富碳和富氮原料相互适当配合,达到合适的碳氮比。
5、浓度过高,造成结壳。加入料液的浓度控制在8-12%的范围以内,浓度不可过大。
6、接种物不足,甲烷菌过少,产的气体都是废气。应在沼气池中加入充足的接种物,如发泡污水、沼液、沼渣等。
8. 生活饮用水常用的消毒剂为哪些
国内、外常用的饮用水消毒剂仍以卤素为主,尤其是氯消毒剂。
①含氯制剂:含氯饮水消毒剂种类较多,如漂白粉、次氯酸钙、氯胺、二氯异氰尿酸钠等。由于水源水质不同,加氯量应根据需氯量试验来确定,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的水或清洁的地下水,加氯量0.5~1.5毫克/升。水质较差则加1.0~2.5毫克/升(或1~4毫克/升)。加氯量是否适当,可请求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予以帮助。
②二氧化氯:二氧化氯被称为第四代消毒剂,是WHO推荐的处理饮用水最安全的化学药剂,是消毒剂的更新换代产品。在消毒、去味、除铁等许多方面都比氯效果好,而且不产生三氯甲烷类致癌物质。它消毒水时,受水温的影响很小,对劣质水的杀菌效果比氯更好。
③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广谱高效杀菌作用。其杀菌速度比氯快600~3000倍。目前主要用于对饮水的消毒、空气消毒和食品的保鲜等。臭氧消毒方法,通常多以干燥空气或氧气通过臭氧发生器中的高压电场制备臭氧。消毒时,将溶有臭氧的吸收液与水充分混合即可。一般加臭氧量0.5~1.5毫克/升作用5分钟,水中保持剩余臭氧浓度应在0.1~0.5毫克/升,对于污染严重的水,加臭氧量应在3~6毫克/升。近年来有人研制了电解水的臭氧发生器,结构简单,体积小且重量轻,无噪声,产物中无有害的氯化物,可直接用于饮用水消毒。
历史研究表明埃及人首先采用明矾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估计在文明开始时,人们就推荐将水煮沸后饮用。一份4000年前的古印度文件给出了最早的饮用水标准,指示在饮用不干净的水之前应将其煮沸,在日光下曝晒,将一块灼热的铜在水中浸泡数次,并采用土制容器过滤和冷却。据历史记载,波斯的法规规定饮用水必须储存在铜器或银器之内。
希腊医师Hippocrates指出了水对健康的重要性,但他更着重于选择较佳的水源而不是对水的处理。公元8世纪,阿拉伯化学家Geber采用蒸馏法来净化水。公元11世纪,波斯医师Avicenna推荐旅行者要饮用布过滤后的水或开水。1627年,英国科学家F.Bacon发表了许多净化水的方法,包括渗滤、煮沸、蒸馏和混凝。
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细菌致病理论建立之前,人们认为臭味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并据此假设发展水和污水消毒的实践。
19世纪下半叶英美出现了许多报道和专利,多涉及用电压、磁场、电流、氯、高锰酸钾和次氯酸处理水。人类主动地利用化学药剂杀菌消毒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一开始主要是氯系化合物的使用。
如1820年漂白粉被发明后,人们将其用到饮用水消毒和感染创伤治疗上,效果良好。这是化学杀菌消毒法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人们在饮用水消毒剂方面又开发了第二代消毒剂二氯异氰脲酸和第三代消毒剂三氯异氰脲酸,它们目前仅用于小规模的消毒。二氧化氯被称做第四代杀菌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