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海洋污染现状
三个方面进展可喜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POPs对人类和野生生物健康都构成重大威胁。目前12种POPs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受到《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控制。
在波罗的海,POPs尤其是DDT的污染负荷和水平已经下降了50%,在南美洲东部和西部地区,其他农药在海洋环境中的含量总体也下降;尽管一些污染物比如多氯联苯(PCBs,)经常被发现高于欧盟限值,但一些主要POPs的含量在大西洋东北部也下降了。
报告还强调了一些问题的存在。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部分POPs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河流以及沉积物中的含量高;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发现了高浓度的DDT及其分解产物。
放射性物质——1993年,向海洋倾倒低水平放射性废物的行为已经被《伦敦公约》禁止,但经授权向海洋排放来自核燃料装置的放射性废物的行动仍在一些地方继续,比如英国的谢菲尔德、法国的LaHague、印度的Trombay和日本的Toki-Mura等。目前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质基本上都是天然形成的,控制人为污染的措施是有效的。
石油——总体而言,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相比,目前泄漏进入海洋的石油更少,污染程度下降了大约2/3。目前,石油输入总量减少到1985年水平的37%,因油轮事故导致的石油泄漏下降了75%,因油轮操作所致石油泄漏降低了95%,因市政和工业排放导致的石油泄漏降低了将近90%。
报告关注气候变化和冰层损失使北极的航运和石油勘探开始升温,增加了未来污染的危险。一些国家如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等,因石油泄漏而对海岸和港口造成的地区性污染也是严重的。
两个领域喜忧参半
重金属——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采取措施控制范围广泛的重金属污染,但由于工业化、采矿和为了电力和交通而燃烧矿物燃料,像汞这样的一些重金属正在进入海洋环境。在北极一些区域,环状海豹和白鲸体内的汞浓度要比25年前高2~4倍。
尽管一些别的物质比如铜和三丁基锡(tri-butyltin)等的控制还没有达到目标,但进入北海的铅、镉和汞已经降低了70%。其他取得进展的地区包括东北大西洋,那里贝类和鱼类体中镉、汞和铅的浓度在过去10年中已经降低,地中海也出现了类似趋势。
然而,报告估计,每年有17吨汞和大约150吨镉排入里海。在东亚海域,数量日增的电子废弃物——它们含有多达1000种不同物质,很多是有毒的——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每年有多达900万只废电池被倾倒入海。
沉积物流动——由于修建大坝、大规模灌溉、城市化、森林砍伐以及同农业相关的用地变化等,沉积物和土壤的移动正在被显著改变。
报告指出,因修建水坝,流入地中海的河流径流量已经减少了50%;西班牙埃布罗河土壤颗粒的流量减少了95%;法国南部的隆河减少了80%。
来自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研究显示,对珊瑚礁的破坏,其经济影响远远超过了对珊瑚礁的采伐,后者导致泥沙产生。
沉积物总量减少的经济影响在尼罗河完全表现出来。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导致几乎100%的土壤和沉积物被阻挡在大坝之后,尼罗河口已经发生侵蚀,而沙丁鱼的捕获量已经减少了95%。
四大指标呈恶化趋势
污水——报告指出,进入地中海的污水超过一半没有经过处理;在中东欧,许多大城市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里海的污水有大约60%未经处理,在拉美和加勒比这一数字是85%,在东亚,这一数字接近90%,东南太平洋地区超过80%,在西非和中非,这一数字是80%。全球每年需要增加560亿美元的投资来处理废水排放问题。
报告指出,总而言之,这有可能是GPA框架内所有问题中最严重的问题,也是取得进展最小的领域。
富营养化——自1960年以来,沿海“死亡区”的数量每10年增加1倍,这同来自农业肥料流失、施肥、废水排放和燃烧矿物燃料的营养物——氮和磷的增加有关。“营养物的过度富集”可导致野生和养殖鱼类死亡、珊瑚礁退化和有毒海藻的繁盛。这一问题的出现曾经在很大程度上限于发达国家,但现在正向发展中国家扩展。2001年,有毒海藻的暴发或者说“赤潮”影响了中国1.5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菲律宾现在也出现这一问题。
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到2030年,全球从河流输入海洋环境的氮有可能增加14%。
海洋垃圾——报告指出,尽管各国和国际社会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海洋垃圾,但这一问题仍然逐步恶化。海洋垃圾来源于市政、工业、渔船以及船舶排放,大部分垃圾是不可生物降解的。大约70%的海洋垃圾沉到海床,15%留在海滩,其余15%漂浮在海面。
有关海洋垃圾的准确数量不得而知,但据信其数量正在增加。关于清理海洋垃圾的花费,有一个事例来自瑞典西海岸,这里的市政当局1年花费超过160万美元用以清理其3600公里海岸上的垃圾。
自然改造和栖息地破坏——接近4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只占陆地面积7%的沿海,到2025年,沿海区域的平均人口密度将从1990年的每平方公里77人增加到115人。这种增长,在更多居住地、过度利用海洋资源、污染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损失方面,具有严重影响。
在北海,沙子和砂砾的开采是一个问题,这里的海床需要10年时间才能恢复;东南亚接近90%的珊瑚礁受到人为活动的威胁,作为此地区海岸和渔业重要屏障的红树林也遭受水产养殖池塘和农业的威胁;北美已经丧失大约1/3的湿地用于城市发展,另有1/4用于农业开垦;由于采沙和防浪堤和海堤的修建,许多加勒比地区国家沿海生态环境已经退化,而维京群岛过去70年中已经丧失了50%的红树林。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现象。
2. 我国平均每年有多少废水倒入大海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生态环境状况,2015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部门,切实履行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职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开展了管辖海域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生物多样性状况趋势监测,加强各类海洋保护区及18个典型生态系统生态监测,强化77条主要入海河流及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监督监测,深化海洋倾倒区、油气区、重要增养殖区和滨海休闲娱乐区等区域环境监测,密切跟踪赤潮、绿潮等海洋环境灾害发生发展态势。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1 000个,派出监测人员约56 200人次,船舶监测约9 200艘次,获取监测数据约200万个。
监测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主要优势类群无明显变化,河口、海湾、滩涂湿地和海岛等类型保护区生态系统基本稳定,赤潮灾害影响面积较上年明显减少,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我国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67 150、51 740、40 020和63 230平方公里。河流排海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7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V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分别为58%、56%和45%。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率为50%。监测的河口、海湾、珊瑚礁等生态系统86%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绿潮灾害影响面积较上年有所增加。渤海、黄海和东海局部滨海地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砂质海岸和粉砂淤泥质海岸侵蚀严重。
综合2011~2015年监测结果,“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基本稳定,污染主要集中在近岸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局部海域赤潮仍处于高发期,绿潮影响范围有所增大。
3. 中国每天排放多少废水
目前中国大约每年排放废水为710亿吨(2012年数据),年增长为20亿吨。计算下来每天排放约1.945亿吨。装成500毫升的瓶 可以装4000亿瓶,而全国所有人喝半年也就这个数!
4. 有多少吨废水流进海洋
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废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
其中超过90%的污废水最终流入了海洋,大约3880立方米。
5. 中国每年排放污水是多少
目前中国大约每抄年排放废水为710亿吨袭(2012年数据),年增长为20亿吨。每天排放约1.945亿吨。
污水排放口是将污水(雨水)向水体排放的构筑物。其任务是使排放的污水(雨水)与水体中的水尽快得到最大程度的混合,使排放污水中的污染物得到尽快得稀释扩散并进一步降解净化。根据排放口的位置一般分为岸边集中排放口、江心集中排放口或分散排放口。
6. 现在中国每年有多少吨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泊
目前中国大约每年排放废水为710亿吨(2012年数据),年增长为20亿吨.计算下来每天排放约1.945亿吨.装成500毫升回的瓶答 可以装4000亿瓶,而全国所有人喝半年也就这个数!
据统计,全球每分钟约有9350000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
7. 所有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最后都排入大海了吗
不是,是先废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标准进行在利用,处理不了的生活污水和废水会最终排入大海。
生活污水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 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排放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形式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最新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曝气生物滤池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曝气生物滤池,就是在生物滤池处理装置中设置填料,通过人为供氧,使填料上生长大量的微生物。这种污水处理工艺流程装置由滤床、布气装置、布水装置、排水装置等组成。曝气装置采用配套专用曝气头,产生的中小气泡经填料反复切割,达到接近微控曝气的效果。由于反应池内污泥浓度高,处理设施紧凑,可大大节省占地面积,减少反应时间。
SBR除磷工艺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水体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人类向水体排放了大量的氨氮和磷,磷更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因素。纵观国内污水处理流程工艺,除磷技术一直是困扰污水处理厂运行的难题。传统的物化除磷技术需要大量的药剂,具有运行成本高,污泥产量大的缺点;前置厌氧的生物除磷工艺具有运行费用低的优点,但是由于完全依赖于微生物的摄磷、释磷作用,难以达到国家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的要求。当考虑中水回用时,则更难以达到要求。
A/O生物滤池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简介:由于我国小城镇居住点分散,污水源分布点多量少,城镇级污水厂的规模多低于10000吨/日。目前国内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经常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有传统活性污泥法、A2/O、SBR、氧化沟等,如果以这些技术建设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会造成由于居高不下的运行费用,无法正常运行。必须针对小城镇的特点采用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技术稳定可靠,操作与管理相对简单的工艺。
工业废水(instrial wastewater )包括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一)优先选用无毒生产工艺代替或改革落后生产工艺,尽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杜绝或减少有毒有害废水的产生。
(二)在使用有毒原料以及产生有毒中间产物和产品过程中,应严格操作、监督,消除滴漏,减少流失,尽可能采用合理流程和设备。
(三)含有剧毒物质废水,如含有一些重金属、放射性物质、高浓度酚、氰废水应与其它废水分流,以便处理和回收有用物质。
(四)流量较大而污染较轻的废水,应经适当处理循环使用,不宜排入下水道,以免增加城市下水道和城市污水处理负荷。
(五)类似城市污水的有机废水,如食品加工废水、制糖废水、造纸废水,可排入城市污水系统进行处理。
(六)一些可以生物降解的有毒废水,如酚、氰废水,应先经处理后,按允许排放标准排入城市下水道,再进一步生化处理。
(七)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毒废水,应单独处理,不应排入城市下水道。工业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是把废水和污染物作为有用资源回收利用或实行闭路循环。
8. 海洋被污染了多少
被污染的海洋
海洋在无知人类的全面侵入下,早已被严重污染。人类继续把在陆地上演练纯熟的老手段:“开发-掠夺-破坏”运用在了地球最后一块阵地——海洋。美国每年排放入大海的污水超过200亿吨,排放入海的还有超过7000万吨工业废渣。日本排放入海的污水超过130亿吨,独联体每天有超过300万吨的污水排入波罗的海。中国每年也有100亿吨的污水排放入海洋,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说,中国沿海有200多个排污口,昼夜不停的向大海排放污水,使沿海水域、渔场严重污染,渤海湾的渔民沉重的发现:没有鱼了!!!
鱼没有了,赤潮来了。随着江河排入海洋的氮、磷等大量富含养分的物质,使海域的水体富氧化,导致一些微小的海洋生物——海藻的过度繁殖,从而形成赤潮。这些过度繁殖的藻类消耗掉大量氧气,使大量海洋生物缺氧致死;一些藻类还会堵塞鱼鳃,使鱼窒息而死;另一些藻类更会分泌毒素,毒死海洋生物,或侵入贝类体内并残留一段时间,如被人食用,就会中毒,严重的导致死亡。
就在现在,航运中泄露的原油和排放的污水、陆地排放的污水、向海上倾倒的废弃物、开发-破坏海洋矿物,都时刻严重污染着海洋。而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有的大大减少、有的濒危、有的绝种。而大量人类还没有多少认识的海洋生物则悄悄的消失了。还有各种人工合成的物质,并非来自大自然,生物圈无法分解,即使海洋自身号称强大的净化功能也无能为力。
污染严重、物种锐减、赤潮频繁,都使海洋蒙上了巨大的灾难。法国著名的学者查卡·伊斯柯瓦斯认为:“近五十年来,由于世界海洋的污染,成千种海洋生物正无影无踪的消亡,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个过程更加强化了。海洋空间如果继续污染下去,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后果,如果海洋死亡,人类便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