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苏教版 烟台的海资料
中国的沿海城市,东面或南面临海的居多,北面临海的却很少。烟台恰是北面临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的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春天,海水变得绿盈盈的。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的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因此,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清晨,太阳像被水冲洗过的红色气球,飘飘悠悠地浮出水面,海面上拖着长长的倒影,每一次的海边日出都使人如痴如醉。傍晚,平静的海面倒映着万家灯火,岸边的石凳上坐满了游人,他们脚下,是海浪与堤岸的呢喃细语。
走出夏日的浪漫,烟台的海步入秋的高远。久居这座城市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
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活剧。
历史沿革
烟台市因市区内烟台山而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预防倭寇,在今烟台山设狼烟墩台,烟台因此得名。
早在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
1925年为东海道。1928年废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4个专区。
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撤销烟台地区,烟台市改为省辖市。将原烟台地区的牟平县等12县划归烟台市管辖。威海市仍为省辖县级市。撤销福山县,其行政区域并入烟台市。将莱西县划归青岛市管辖。
1987年2月20日,撤销莱阳县,设立莱阳市。1987年6月15日,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将烟台市的荣成、文登、乳山3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2月24日,撤销掖县,设立莱州市。1991年11月30日,撤销蓬莱县,设立蓬莱市。1991年12月21日,撤销招远县,设立招远市。1995年11月30日,撤销栖霞县,设立栖霞市。1996年4月29日,撤销海阳县,设立海阳市。
1994年7月2日,撤销烟台市牟平县,将牟平县的莱山、解甲庄两镇成建制划出后设立牟平区,区人民政府驻宁海镇。设立莱山区,辖原牟平县的莱山镇、解甲庄镇和芝罘区的初家镇,区人民政府驻初家镇。
1998年,烟台市辖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莱山区4个区,长岛县以及龙口市、莱阳市、莱州市、蓬莱市、招远市、栖霞市和海阳市7个县级市,共11个街道办处,159个镇,32个乡,6568个行政村。
2000年4月28日,民政部(民函[2000]54号)批复同意烟台市人民政府机关临时迁入莱山区芙蓉路6号区政府办公楼,政府机关驻地新址选定后,要按行政区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驻地迁移的报批手续。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人。其中:烟台市 6635735 芝罘区 687639 福山区 355803 牟平区 498999 莱山区 181963 长岛县 52890 龙口市 671335 莱阳市 897681 莱州市 889361 蓬莱市500408 招远市593705 栖霞市651357 海阳市 654594 (按当年行政区划;单位:人)
截至2000年12月31日,全市土地总面积13745.74平方千米。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全市共有97个镇、8个区公所、41个办事处。年底全市总人口64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3.99万人。
截至2001年12月31日,全市总面积13745.74平方千米。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96个镇、8个区公所、42个办事处。年底全市总人口645.9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63万人。少数民族128 62人。
2002年9月17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将蓬莱市大季家镇划归烟台市福山区管辖。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44个街道、95个镇、8个区公所,6897个行政村(居委会)。年底全市总人口646.7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8.34万人;少数民族12862人。
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142个镇(街道)。
烟台市
〖 地理位置 〗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214公里,最大纵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3745.9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643.6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曲长702.5公里,海岛曲长�206.62�公里。
〖 地形地貌 〗
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山地占总面积的36.62%,丘陵占39.7%,平原占20.78%,洼地占2.90%。低山区位于市域中部,主要由大泽山、艾山、罗山、牙山、磁山、蛤山卢山、山昔山、昆嵛山、玉皇山、招虎山等构成,山体多由花岗岩组成,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为昆嵛山,海拔922.8米。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区周围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缓,连绵逶迤,山坡平缓,沟谷浅宽,沟谷内冲洪积物发育,土层较厚。因烟台市域降水较充沛,空气湿润,气候温和,低山丘陵一年四季林木葱茏,明媚如画。春天,满山苍翠,花香袭人;夏日,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秋季,果林红叶,五彩纷呈;到隆冬时节,银装素裹,玲珑剔透。
市域内,河网较发育,中小河流众多,长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条,其中流城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王河、界河、黄水河和辛安河7条。主要河流以绵亘东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罗山、大泽山所形成的“胶东屋脊”为分水岭,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黄海的有五龙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黄海的有大沽夹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黄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点,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属季风雨源型河流。其冲积而形成小平原沙土层厚而肥沃,盛产苹果、大樱桃、梨和葡萄。〖 海域概貌 〗
烟台市北、西北部濒临渤海,东北和南部临黄海。有大小基岩岛屿63个,像一颗颗灿烂的珍珠镶嵌在大海之中。面积较大的有芝罘岛、南长山岛、养马岛。有居民的岛15个,分别为长岛县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庙岛、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龙口市的桑岛,芝罘区的崆峒岛,牟平区的养马岛,海阳市的麻姑岛、鲁岛。沿海表层水温变化较外海明显且幅较大,年平均水温11~14℃之间。海水表层盐度年平均28~31‰左右。潮汐自莱州到龙口沿海为不正规半日潮,龙口到牟平以及海阳市沿海为正规半日潮。海岸地貌主要分岩岸和砂岸两种,西起莱州市虎头崖,东至牟平东山北头,是曲折的岩岸,海蚀地貌显著,其余多为砂岸。海岸与海岛交相辉映,海光山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是游览避暑胜地。
〖 域内景观 〗
烟台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尤其是夏季,海风抚面,清爽可人;山花烂漫,沁人心脾;海光山色,交相辉映。既是避暑纳凉之胜地,也是各地游客旅游观光的理想境地。全市分散的旅游资源按点、区、带科学组合为“三区十景一条带,四城五园六条线”。三区是:烟台金沙滩省级旅游度假区,养马岛省级旅游度假区,蓬莱风景旅游区;十景是:蓬莱阁、长山岛、云峰山、昆嵛山、罗山、屺山母岛、徐福故里、丛麻院、牟氏庄园、凤城万米海滩十个旅游观光景点;一条带是:西起莱州三山岛东至牟平养马岛沿海观光旅游带;四城是:中华民俗博览城、黄海游乐城、塔山竞技游乐城、芝罘岛海滨美食城;五园是:世界水景公园、南山公园、烟台山公园、炮台山公园、毓璜顶公园;六条线是:秦始皇东巡旅游线、徐福东渡旅游线、胶东民俗旅游线、人间仙境旅游线、文物古迹旅游线、海上六岛旅游线。烟台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气 候 〗
烟台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适中,空气湿润,气候温和的特点,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51.9毫米,年平均气温11.8℃,年平均相对湿度68%,年平均日照时数2698.4小时,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值5224.4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风速内陆地区3~4米/秒,沿海地区4~6米/秒,全市平均无霜期210天。烟台四季分明,各季天气气候各具特色。
概况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连威海,西接滩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最大横距214千米,最大纵距130千米。总面积13745.74平方千米。
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645.8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9.99万人。有少数民族47个,12736人。
市人民政府驻莱山区,邮编:264001。行政区划代码:370600。区号:0535。拼音:Yantai Shi。
--------------------------------------------------------------------------------
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12月31日,烟台市辖4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7个县级市。
烟台市 面积13746平方千米,人口645万人(2003年)。
莱山区 面积 253平方千米,人口18万。邮政编码264600。
芝罘区 面积 174平方千米,人口67万。邮政编码264001。
福山区 面积 706平方千米,人口38万。邮政编码265500。
牟平区 面积1589平方千米,人口47万。邮政编码264100。
栖霞市 面积2016平方千米,人口64万。邮政编码265300。
海阳市 面积1887平方千米,人口67万。邮政编码265100。
龙口市 面积 893平方千米,人口63万。邮政编码265700。
莱阳市 面积1732平方千米,人口89万。邮政编码265200。市人民政府驻城厢街道。
莱州市 面积1878平方千米,人口86万。邮政编码261400。市人民政府驻文昌路街道西北隅居委会。
蓬莱市 面积1129平方千米,人口45万。邮政编码265600。
招远市 面积1433平方千米,人口57万。邮政编码265400。
长岛县 面积 56平方千米,人口 4万。邮政编码265800。县人民政府驻南长山镇。
* 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烟台市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烟台市辖芝罘、福山区、牟平、莱山4个区及长岛县,代管龙口、莱阳、莱州、蓬莱、招远、栖霞、海阳7个县级市。烟台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摄氏12度左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胜地。
烟台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是全国渔业基地之一,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70多种海珍品;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果产地,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樱桃等享誉海内外;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黄金储量位居全国第一,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其他可开采的矿藏30多种。
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91年即跨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行列。目前,已形成以轻纺、机械、建材、电子、冶金、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全市乡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家,主要产品2000多种。张裕葡萄酒、三环锁是烟台的传统产品。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较快,锦纶、白卡纸、电子网目板等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相继投产。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80亿元。
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融资33.7亿元,形成了滨海中路、迎宾路等一批新的城市景观,烟栖高速、烟台港三期、零点立交、黄务立交、青年南路、500热力网三期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蓝烟铁路复线、大莱龙铁路和206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烟大铁路轮渡、莱山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式启动。
烟台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依山傍海,自然资源独特,有多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及国家级候鸟自然保护区等。这里历史悠久,人文历史资源丰富,新石器时代的白石村遗址,有近代开埠最早的烟台山领事馆基地遗址、人间仙境--蓬莱阁、海上仙山长岛、莱州云峰山魏碑刻石等名胜古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每年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1998年烟台成为首批54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
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空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已开通至韩国、日本、新加坡、澳门、香港等国际航线;国内航线联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海口、大连、沈阳、哈尔滨、成都、昆明、武汉、济南、西安等20多个大中城市,每周航班120多个。海上,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港口货运联网,并有开往韩国群山市、釜山市的国际海上客轮;国内有直达大连、天津、秦皇岛、旅顺、营口等地的客轮、滚装轮、快船。陆上,铁路交通四通八达,客车可直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济南、青岛、潍坊、淄博、佳木斯、西安等城市,并可中转全国各大城市;公路有烟青一级路,烟威高速公路,国道、县乡公路网络密集,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交通条件。
〖 地理位置 〗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并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最大横距214公里,最大纵距130公里,全市土地面积13745.95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643.60平方公里,全市海岸线曲长702.5公里,海岛曲长206.62公里。
〖 地形地貌 〗
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山丘起伏和缓,沟壑纵横交错。山地占总面积的36.62%,丘陵占39.7%,平原占20.78%,洼地占2.90%。低山区位于市域中部,山体多由花岗岩组成,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为昆嵛山,海拔922.8米。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区周围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缓,连绵逶迤,山坡平缓,沟谷浅宽,沟谷内冲洪积物发育,土层较厚。
市域内,河网较发育,中小河流众多,长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条,其中流域面积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五龙河、大沽河、大沽夹河、王河、界河、黄水河和辛安河7条。
〖 海域概貌 〗
烟台全市海岸线长达909公里,市北、西北部濒临渤海,东北和南部临黄海。有大小基岩岛屿63个。面积较大的有芝罘岛、南长山岛、养马岛,有居民的岛15个。沿海表层水温变化较外海明显且幅较大,年平均水温11~14℃之间。海水表层盐度年平均28~31‰左右。
〖 历史文化〗
烟台历史悠久。夏朝,东夷族建过国;商朝,置莱侯国;西周初,置莱子国;秦朝,先为齐郡地,后为胶东郡地;西汉,置胶东国;东汉,置东莱郡;唐朝,置登州、莱州;宋朝,仍置登州、莱州;明朝,升莱州为莱州府,隶属山东行中书省;清朝,登州府、莱州府治所迁至烟台;民国初,撤销府、州,设胶东观察使。1938年至1942年,设胶东行署;1948年,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1955年,设文登、莱阳专员公署;1958年,莱阳专署改为烟台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978年更名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撤销烟台地区行政公署,组建烟台市人民政府至今。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东部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王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一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发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碇的。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
〖 城市名片 〗
·2005联合国人居奖
当地时间2005年10月3日上午9点,2005联合国人居奖颁奖大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市委书记焉荣竹应邀出席会议,从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蒂贝琼卡手中接过授予烟台市的2005联合国人居奖奖牌。印度尼西亚副总统尤素甫卡拉代表苏西洛总统出席颁奖典礼并向获奖城市表示祝贺。王国群副市长和烟台市代表团全体成员参加了颁奖大会。当年世界上共有六个项目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烟台是中国唯一的获奖城市。这是烟台市继2003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之后,在人居领域获得的又一大奖。
·全国文明城市
2005年10月26日,中央文明委召开表彰大会,烟台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市委书记焉荣竹参加大会并上台领奖。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04年10月,国家旅游局对烟台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各项指标进行全面验收,烟台市以892分的好成绩入选全国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
2004年10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城市展示盛典上,烟台被授予“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桂冠。
回答者:烂炮 - 初入江湖 二级 3-10 12:32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具体位置在北纬37°07′~41°0′、东经 117°35′~121°10′。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 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 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 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其间构成8条宽狭不等的水道,扼 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地势极为险要。渤海古称沧海, 又因地处北方,也有北海之称。
问:烟台的海指的是哪个海?
答:渤海是我国的内海。三面环陆,在辽宁、河北、山东、天津三省一市之间。具体位置在北纬37°07′~41°0′、东经 117°35′~121°10′。辽东半岛南端老铁三角与山东半岛北岸 蓬莱遥相对峙,像一双巨臂把渤海环抱起来,岸线所围的形 态好似一个葫芦。渤海通过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渤海海峡口宽59 海里,有30多个岛屿,其中较大的有南长山岛、砣矶岛、钦岛和皇城 岛等,总称庙岛群岛或庙岛列岛。其间构成8条宽狭不等的水道,扼 渤海的咽喉,是京津地区的海上门户,地势极为险要。渤海古称沧海, 又因地处北方,也有北海之称。
渤海的面积较小,大概只有9万平方公里。渤海平均水深25米,渤海的总容量不过1730立方公里。渤海沿岸水浅,特别是河流注入地方仅 几米深;而东部的老铁山水道最深,达到86米。
渤海水温变化受北方大陆性气候影响,2月在0℃左右,8月达21℃。严冬来临,除秦皇岛和葫芦岛外,沿岸大都冰冻。3月初融冰时还常有大量流冰发生,平均水温11℃。由于大陆河川大量的淡水注入,又使渤海海水中的盐度是最低的(仅30%)。
渤海沿岸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辽河、海河、黄河等河流从陆上带来大量有机物质,使这里成为盛产对虾、蟹和黄花鱼的天然渔场。
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贰』 烟台的资料
古言:“有其一地,必有其名。有其地名,必有其因。”那么,烟台始于何时呢?(现在有两中解释)
(一)
据明史记载: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建宁海卫(今牟平区)“奇山守御千户所”,这是烟台境内最早的发祥地,时比北京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的“紫禁城”还要早22年,可以说奇山所城有着古老的悠久历史。在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时,于其北山(今烟台山)顶设建“狼烟墩台”,被土人(当地人)称为“烟台”,并被传为烟台的始源。对此,有二点疑论:一是至今还没发现依此定为烟台始源的石刻和文字资料;二是当时“狼烟墩台”在全国沿海边疆遍地设建,总不能千篇一律的全称为“烟台”,那样恐怕“烟台”岂不各地皆是,看来只是推论而说。
“奇山守御千户所”建成后,其地域隶属1131年(金天会九年)设置的福山县管辖。清朝建立后于1664年(清康熙三年)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自此军变民地,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解甲,多从事渔农工商。同时,原“奇山守御千户所”被改称为“奇山所”、“所城”、“所城里”,同其周围的十三村被福山县划为东北保“奇山社”。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在知县罗博编修的《福山县志》卷一之《地舆图》中,可见福山沿海共有14座“狼烟墩台”,自西向东的13座全标为“墩”,唯有最东部(今烟台山址)的一座被标为“烟台”两字,但它仅指是“狼烟墩台”的位置,看来这是“烟台”文字出现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320余年的历史。
事过近80年后在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福山知县何乐善所修的《福山县志》中,载有“有石似船型(指烟台山北部‘造化奇观’),在烟台上(指烟台山)”再次出现“烟台”两个文字记载,但是这次所说的“烟台”,不在仅指“狼烟墩台”,已扩大到整个“烟台山”了。
二次“烟台”文字的出现,拉开了烟台被正式确定的序幕。
早在明初,芝罘海湾数家渔民为保出海打鱼安顺,共同集资在西南河北口东部(今北大街群众艺术馆址)筹建三间草屋,供奉海神,后来于清朝雍正年间进行了小规模重修扩建。这期间芝罘海湾已成为南北海上运输和境区近郊捕捞渔船的重要避风停泊港口。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经当地及外地商家和船帮投资,将海神娘娘庙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大庙”。届时庙前大街、集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大街”(后被改称北大街),而近郊四乡称名为“海上”,继而转称“烟台街”。以大庙为中心的“海上”、“烟台街”称谓,一直传述到20世纪40年代。据说,当时曾有人将“烟台街”3个大字写在木牌上,钉挂在现北大街新华书店对面的一家商铺墙上。由此可知,“烟台山”、“烟台街”已为当时公认的地名。
1859年11月9日(清咸丰九年十月十五日)正式设立“烟台厘局”,开始征收船税、货税。“烟台厘局”的设立,尽管烟台还没有正式命名,但“烟台”已被清政府初步确认。
1860年6月8日(清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法国侵略军以3000多兵力,在未费一枪一弹和任何抵抗的情况下,侵占了芝罘港湾登上了烟台山。据《筹办夷务始末》载,山东巡抚文煜在两个月内曾13次上摺朝廷,报奏法侵军在烟集结兵力、扩充装备、安营扎寨、劫掠民船、侦察训练、试放枪炮等侵略行为,几十次提到“烟台”、“烟台山”、“烟台海口”、“烟台地方”等名词,清廷在批摺中也几十次提到“烟台”名词。
(二)
烟台市,因有烟台山而得名,且源远流长。烟台山原无名,古为荒丘,三面环海,海拔53.5米,占地7.07公顷,因位置在北海岸,当地人称“北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
具有600年建成历史的
奇山所城大街
城的同时,在“北山”设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这是当地有人称“熨斗山”“烟台山”。
古老的奇山所城
夏家胡同
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今烟台山西部建成海关码头,东海关在熨斗墩上建灯楼和旗杆,指挥进出码头船只。此后,又称烟台山为“拉旗山”。
在灯塔东侧有一块“燕台石”。由于气候的四季变化,烟台每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到了“八九”时节,成群结队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多集居于此处垒巢筑穴,繁衍后代。当地人称烟台山为“燕台山”。
19世纪末,“北山”“拉旗山”“燕台山”“烟台山”混称。1905年,烟台山建起灯塔,命名为“烟台山灯塔”。此后,其他名称逐渐消失。到20世纪30 年代,统称为烟台山,成了烟台市后来的标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芝罘岛、商埠区(东至今广东街,西至今海防营,南至所城,北达海岸)改为原福山县所辖的芝罘区、烟台区。这是首次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1913年,烟台区改为原福山县烟台特别区,亦称烟台警察特别区。1934年春,山东省政府建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市名由来的历程,可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现在的烟台山
中国北方充满活力的沿海城市
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烟台市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中国沿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8位。烟台市的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也比较发达,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别具特色的胶东风情
中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试验区;高品位的文化生活氛围;历史悠久的田径之乡;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海阳大秧歌;烟台菜,主要是福山菜,源远流长,它和济南历下菜成为鲁菜的两大风味,过去对宫廷也有很大的影响。
APEC国际博览会的举办城市
烟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开放10多年来,烟台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成为连接内陆与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华北与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之一。第二届亚太地区经合组织(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的隆重举行,使烟台市成为继日本大阪市之后,第二个成功地举办此项国际贸易博览会的城市。
令人向往的蓬莱仙境
烟台市是一个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美丽的沿海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烟台旅游的鲜明特色。近年来,烟台市注意开发旅游资源,先后修复了蓬莱阁、云峰山、烟台山、毓璜顶、福建会馆等名胜,开发建设了烟台金沙滩旅游度假区和长岛、养马岛等旅游景点。
中国的十大商贸港口之一
烟台市沿海有9个港口,年吞吐量达2300万吨。其中,烟台港和龙口港、蓬莱港、莱州港是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一类口岸。烟台港年吞吐量1250万吨,是全国十大商贸港口之一,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直接通航,成为中国北方的枢纽港。
中国最大的黄金产地
烟台是著名的“黄金之乡”,黄金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1/4,连续20年保持了全国第一大产金市的称号。烟台市12个县市区已有11个发现了金矿床和金矿化点,有8个县市区投入黄金开采,已建成乡镇以上黄金矿49家。全市配套建起了从矿山地探、测量到采矿、选矿、冶炼、黄金饰品加工、矿山设计、机械制修等专业设置齐全、结构合理的黄金工业体系。先后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黄金专业冶炼厂、金银首饰加工厂和金丝厂等一批黄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业。
唐代的四大出海口之一
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奇山所是城市兴起的雏形。
经济繁荣的国际葡萄城
1987年烟台市被国际葡萄酒局命名为“国际葡萄酒城”。烟台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烟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烟台工艺美术品有抽纱、刺绣、草制工艺品、毛制地毯、雕刻、金属工艺品等10多个门类、四五百个品种、上万个花色,是全国工艺美术品的重点产区之一。
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
1984年,烟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开放10多年来,烟台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投资环境,成为连接内陆与东亚国家和地区、中国华北与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之一。烟台市先后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各种方式的经济贸易合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900多个,总投资95亿多美元。其中批准成立三资企业3800多个,已投产企业1800多个。国际上著名的日本电装、丰田、三菱、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韩国的大宇以及德国格罗茨拜格特,美国多纳勒、铁姆肯、罗斯敦普瑞纳等30多家大商社和跨国公司相继来烟台投资。亚太经台组织(APEC)有15个成员在烟台有投资,投资项目达4424项。香港、韩国、美国、中国台北、日本、新加坡在烟台市的投资排在前6位。在烟台投资的外商企业成功率高,赢利面高达90%,并有400多家三资企业的外方追加了投资。
国际性的现代化工业城区
位于烟台市福来山一带的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首批成立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开发区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每年用于基础设施的投资都在1.5亿元以上。全区道路框架已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面积16平方公里,铺设水、电、暖等基础设施管网近百公里。与经济发展相配套的通讯体系、教育体系、金融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商贸旅游体系也相继建成。已有2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开发区投资。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投资额度大的项目在开发区落户。一个国际性、现代化、外向型的工业城区在黄海之滨初步形成。
中国北方著名的侨乡
烟台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达18万人之多,占全省的l/3,分布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每年都有大量的侨胞回乡探亲观光、投资办厂,广大海外侨胞已成为烟台市对外交往的重要桥梁。
烟台的国际友好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烟台市的对外交往活动进一步活跃,已从以往的几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烟台市先后同美国的圣迭戈市、日本的别府市、新西兰的陶朗加市、韩国的群山市、泰国的普吉府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还同日本宫古市、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建立了友好合作城市关系,拓展了对外交往活动的领域,增进了烟台同国际社会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全市的对外开放。
新兴的亚太地区国际经贸城
1997年6月6日至6月10日,第二届亚太地区经合组织(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在烟台国际商城隆重举行,烟台市成为继日本大阪市之后,第二个成功地举办此项国际贸易博览会的城市。
亚太经合组织(APEC)18个成员全部参加此次贸易盛会,这是国际社会对烟台成为亚太地区国际经贸城市的肯定。亚太经合组织(APEC)秘书处执行主任杰克惠特尔顿、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等,对烟台成功承办此次盛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烟台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将立足烟台特有的区位开放优势,面向21世纪,顺应世界发展大趋势,把烟台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参考资料:http://www.yt188.com/about_yt/index_youlai.asp
『叁』 (二)河口海岸缓冲带地区三种混交栽培的生态建设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三种河口海岸缓冲带地区混交栽培的优化模式: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生态型针阔叶林混交模式、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
1.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河口海岸生态景观的构筑
特点是建筑小品和植被有机结合,通过引入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的常绿或落叶阔叶树种,改善以往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益差的针叶纯林分层次结构,提高防护林的综合效益。下面以辛安河入海口为例,说明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的设计与建设。
辛安河位于烟台市高新园区东侧。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防洪生态廊道,更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山两河”山水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辛安河流域已划入城市东翼的高新园区,这条原来仅作为莱山、牟平两区的界河也转变成为园区内部的一条重要景观河流。在高新园区“一心四带”的空间格局中,辛安河作为四带之一的“滨河科技文化观光带”,也成为带动园区整体发展和建设高品质园区的重要载体。
由于辛安河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城市滨水区、“生态RBD”等各种专题研究,明确了此次辛安河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与设计策略,总结出应把握地域性、多样性、可达性和生活品质这几个成功要素,把辛安河规划成为充满活力和凝聚城市纽带的生态带。
(1)设计策略
辛安河应体现宜居、宜商、宜游的多元互动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回归人性,文化融入自然为主题。为此,本次规划设计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放空间的渗透。通过滨海与滨河水系廊道的相互渗透,将水景空间延伸以赢得高品质环境,带动周边土地价值升值。
与旅游、休闲相结合。从烟台大旅游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辛安河山、河、海相连的特点,根据不同河段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滨河休闲、滨海度假、科技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
多层级中心。充分结合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强化滨水空间服务城市功能,沿岸建设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科技与文化主题公园,创造亲水宜人和极具人气的城市公共活动走廊。
多样化居住。本着以人为本和经营城市的理念,沿辛安河发展旅游房产、景观房产等多样居住板块。打造理想生态宜居城市。
在自然中生长。优先生态、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的自然山、海、河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景观资源,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2)景观设计
辛安河的景观设计与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及两岸城市设计密不可分,为强化景观与城市的纽带作用,我们分别由北向南引入四个主题概念来突出各河段的景观特征与特色:
第一,北部河口,以“城市引领生机活力”为主题,突显具有现代感、标志性和充满活力的河海景观群。
河口右海岸,结合滨海生态林带,建设水岸休闲娱乐设施,充分体现出具有魅力的现代滨海新景观。
河口左海岸,结合辛安河支流的重塑,设置海上观光塔,成为科技商务金融区的轴线端点。左右海岸这些各具特色的标志性设施,将共同谱写辛安河河口的绚烂美景。
河口西岸,结合原有污水处理厂及中水的排放,在宽阔的河滩地建立生态水循环的湿地景观带,并通过设立青少年生态科普基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河口东岸,结合原有黑松林并将其延展到滨河绿地,运用自然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在保护和保持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整理,为游人设置游览栈道和林中休息设施,形成森林氧吧与城市绿洲。
第二,中北部河段,以“城市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为滨河两岸大量居住社区提供休闲、健身、文娱等生活景观群。
在滨河两岸建设林木茂盛、花镜穿梭等多样明快的绿化环境,并完善游路、休憩设施及各种艺术小品的同时,为丰富市民的活动,还设置音乐广场、滨水庆典广场、市民健身广场和各种文化园地等节点空间,营造一处富有生气的滨水活动空间。
第三,中南部河段,以“城市带动科技创新”为主题,突出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动力,形成科技创意景观群性。
结合与本区段相邻的两个科技研发组团,在滨河西岸布置动漫文化创意园、航天科技广场、IT广场等体现现代科技生活的景观主题园,表现科技发展与市民生活的息息相关。各主题园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技术先进等手段对园区未来发展的产业进行充分的演绎。东岸配套展示科技文化的艺术长廊、展览馆及商业等设施等。
第四,南部河段。以“城市延展绿色生态”为主题,强调生态城市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起到高新园区后花园的重要作用。
结合本区段与山地相依及河滩浅缓等特点,发展科技观光农业园、生态花卉植物园、水塘湿地游憩园等体验田园风情的景观,尤其让市民在节假日尽情体味那花果飘香、阡陌田园、荷塘蛙鸣这些曾经熟悉而亲切的记忆,感受返朴归真的亲切。
(3)生态专项设计
以维护和修复辛安河流域的湿地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有效平衡“生态”、“防洪”与“景观建设”之间的利益关系。
海口、河流、湿地向陆地梯度演变的水陆生态格局,为最终实现生境、生物、景观及活动多样性的统一提供了环境基础。
河道整治工程以满足防洪、多层次景观及生态完整作为设计原则,有效的协调好泄洪、景观亲水以及与水上游览之间的矛盾。
结合辛安河综合治理规划,此次设计范围内设置四座橡皮坝。新建橡皮坝与原有橡皮坝一起实施分段蓄水。局部形成不同标高和宽度的常水位水面,满足河道枯水期的景观需求。
我们相信辛安河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将为高新园区和烟台市带来勃勃生机和更美好的明天!
2.生态型针阔林混交模式——沿海防护林改善途径
(1)沿海防护林建设现状与问题
沿海防护林,是沿海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沿海防护林在防灾抗灾、护岸固沙、维护生态、美化景观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绿色之岛的第一道防线。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km,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范围涉及沿海11个省(市、区)的195个县(市、区)。沿海地区集中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GDP,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但由于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均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20世纪末的10年间,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人民币。为了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1989年,林业部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东北起自辽宁丹东,西南抵南海的北部湾,包括长山、庙岛、舟山等群岛和海南、台湾及其周边诸岛。
经过近20年的工程建设,沿海地区累计造林381.8万hm2,森林覆盖率由不足25%提高到了现在的34.2%,海岸基干林带总长达1.7万km,初步实现了合龙;营造农田防护林2.2万hm2,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hm2,控制率达80%;沿海地区村镇绿化进一步加快,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初步构建起了以村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基本框架。
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防灾减灾成效初步显现。据调查,沿海防护林带可减弱风速28%~40%,林带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提高10%左右,林内蒸发量比空旷地减少20%,减少枯叶率30%~60%,减少烂秧率37.3%,水稻每亩可减少损失7.5~30kg,风折率可减少37.3%,提高粮食产量5%~15%。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从1988~2000年一期工程营造林249万hm2,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1.8万hm2。截至1998年,已经累计完成营造林217.8万hm2,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1.5万hm2,使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从1988年544.3万hm2增加到730.6万hm2,森林覆盖率由实施前的24.9%上升到29.1%,沿海部分地区的生态初步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烟台市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树种偏少,林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砂岩海岸基干林带组成树种以黑松、刺槐为主,面积比例达90%以上,树种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潜伏着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的危险。这些树种为20世纪50年代栽植,刺槐已进入衰老期,林木开始枯死,防护功能逐年下降,更新改建工作迫在眉睫;泥质海岸多为21世纪初发展的黑杨,树种单一,结构不尽合理,防护效能不高。
二是基干林带缺口断带较重,部分地段宽度偏窄。烟台市大陆海岸曲线长702km,适宜营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长度381.4km。其中达到国家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标准的长度298.5km,占适宜营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长度的78.3%;缺口断带长度63.2km,占16.6%;需加宽造林长度19.7km,占5.1%。沿海基干林带缺口及偏窄长度82.9km,占适宜绿化长度的21.7%,严重地影响了防护功能的发挥。
三是人为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区段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违反《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在基干林带内采沙挖矿、围滩养殖、修建公路、违法建筑等行为时有发生,造成基干林带损坏、林地流失,破坏了基干林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四是沿海防护林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沿海防护林建设属于生态公益事业,各级政府是建设和投入的主体。最近几年国家每年向烟台沿海防护林投入200万~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大致相当,农村主要以投工投劳为主。这些投入显然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影响了沿海防护林建设及成果的巩固。
(2)生态型针阔林混交模式改善造林质量
由于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更能有效的发挥种间的互补效应和协调促进的有益影响,促进林分生长和提高森林质量,收到良好的造林效果。但必须注意混交比例的调配,并在林分生育过程中根据种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适时进行调节,保证混交林分的顺利生长。
由于林分环境影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单一的黑松纯林必将导致生物群落的减少,使得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角度看,改单一树种为多元树种,改单纯林为混交林,为海防林生物群落多样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改造第二代海防林工程的一项重大的课题,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以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改单树种纯林为多元树种混交林,为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采取各种营林技术和方法,使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稳定,各种有害生物能够长期得到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典型针叶树有:獐子松、红松、油松、黑松、雪松、白皮松、大阪松、五针松、马尾松、华山松、落叶松、云杉、冷杉等。典型阔叶树有:法桐、鹅掌楸、丝棉木、菜豆树、七叶树、青桐、黄连木、合欢、椴树、栾树、皂角、桷树、枫杨、柳、杨、桃、李、梨、槐、榆、朴、栎等。其中杨、柳、刺槐、泡桐、臭椿是常常栽种的植被。
(3)生态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模式种植与改造的方法
生态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模式种植与改造的方法和原则:树种调整的必要性和树种选择。目前,海防林多为黑松纯林,且为同期林龄,地下水分、养分、地上空间利用形成同步竞争,生态功能弱化。为改变这种状况,改单一树种为多元树种,改单纯林为混交林势在必行。近几年经过实地调查、实验、筛选,我们认为,适宜沿海防护林的树种有:乔木、黑松、刺槐、麻栎、火炬、臭椿、白榆,灌木:单叶蔓荆、牛奶子、簸箕柳、棉槐、酸枣等。这些树种较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可以说是胶东营造沿海防护林的先锋树种。
林分改造方式。逐步对黑松纯林实施改造,改黑松纯林为多元树种混交林;变单层林冠结构为主林层、辅佐层和灌草层的立体结构。具体方法:第一,有计划地实施株间间伐,采取留稀去密、留优去劣,适当照顾距离的方法。随即选配黑松、麻栎,黑松、火炬混交造林,麻栎、火炬树与黑松配置形成辅佐层。第二,有计划地实施行间、带间间伐,可根据地形,陵地选配黑松、麻栎混交。沟坡选配黑松、臭椿;黑松、火炬混交。第三,有计划地实施带状、块状皆伐(带状皆伐要结合开防火道进行,伐宽控制在树高10倍以内),带状、块状皆伐可实行松刺混交。第四,实施乔灌混交,无论是株间、行间、带间或块状混交都可选配适当灌木进行混交灌木可采用:单叶蔓荆、牛奶子、酸枣、簸箕柳、棉槐等。棉槐与簸箕柳是条编品原料,与黑松实行带间混交,冬季采收枝条后,既能获得林副产品,又能起到防火道的作用,棉槐有固氮作用,可收到树势旺、条增产、地收良的效果。改造后的混交林分既有利于生物群落多样性,又能提高防护效能。因不同冠层对不同层面的海风产生阻抗作用,林冠上横断面凹凸不平,当海风掠过林冠顶部时形成旋风上升气流,能有力阻抗海风侵蚀强度。
要注意造林密度。密度是影响林分生长和防护效能的主要因子,目前对密度的研究还没有一个最佳的密度值。就防护结构看,如果把海防林带密度分为三部分:前沿林带→中间林带→后方林带,其密度应相应为:稀→较密→密。从流体力学讲,当海风侵入时,这种结构能迅速减少风力静压,减少上升气流,逐级阻抗风力,削弱风的通透性。随着密度的适当增大,树高相对增高,形成一个从前沿林带到后方林带林冠逐渐增高的梯度,当海风掠过林冠顶部时,气流呈斜向上的流向,增大了防护区域。
3.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
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基础上的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态建设模式。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综合性、层次性、地域性和战略性的角度考虑,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适合在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中推广应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作为多种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保持水体、蓄洪防涝、净化水质、降解环境污染物等多种功能,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和重要遗传物质(基因库)的贮存地。
湿地生态系统沿河流廊道分布。主要的湿地类型为浅海滩涂湿地、河口湾湿地、河流湿地、河滩湿地、小型湖泊湿地、库塘湿地、水田湿地等。夹河湿地位于烟台市的中部,是烟台市最大的河流湿地和水库湿地的综合体,夹河湿地水源比较稳定,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下面以夹河东珠岩生态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为例,说明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在湿地恢复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盲目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之人为活动比较频繁,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对湿地保护带来严重威胁。为此,湿地恢复工程通过退耕还湿、芦苇等水生植物种植、草皮护坡、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复湿地植被,提高湿地生态功能。
(1)退耕还湿
东珠岩湿地区面积为760亩。其中450.11亩已被开垦为农用地,16.25建有简易临时性建筑,需对其进行征收、补偿退还为湿地,共计466.36亩。
(2)引水涵洞
为控制勤河和朱岩河汇入夹河的水质,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处靠近湿地区一侧分别建设引水涵洞,用于控制湿地区的引水和排水,将勤河和朱岩河河水引入东珠岩湿地区表面流湿地区进行生物净化。新建引水涵洞垂直穿过现有堤坝,为单孔胸墙式涵洞,包括进口段、闸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进口段顺水流长度10.0m,采用八字翼墙与底板形成整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顺水流向长度5.0m,闸门为潜孔式平板钢闸门,孔口尺寸为2.0m×2.0m,闸底板顶高程10.50m;洞身段为钢筋混凝土箱涵,横断面2.0m×2.0m,进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长14.0m;出口顺水流长度5.0m,采用八字翼墙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出口消能采用浆砌石护底。
(3)土方调整
东珠岩湿地区需对工程区现有涝洼地、农用地进行开挖,在湿地区中心开挖滞洪库塘,兼具滞洪、拦蓄和景观综合功能,滞洪库塘占地面积约190亩,设计底部高程为10.00m,水面高程为12.00m。共需进行土方调整152075m3。
河道走廊湿地区需要对部分台田及荒地进行开挖,以还原湿地本来面貌约30.0万m3,共需进行土方调整284080m3。
为减少挖方运输量,挖方可就近用于湿地围堰、巡护道路等工程。
(4)水生植物种植
基于工程区内整治后的地形,根据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时对湿地外侧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种植芦竹、杞柳及耐湿林木;并对湿地区内的道路实施绿化工程,种植紫穗槐、白蜡、垂柳等植物,护坡栽植草坪,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保护东珠岩湿地区的生态环境。
挺水、浮叶植物。在滩地及浅水处(0~1.2m),可选择具较强净化能力的植物:湿生植物(水葱、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芦苇、茭白);水深较深处(1.0~1.5m),选择具有净化能力和观赏能力的浮叶植物(莲、野菱、睡莲和芡实)。通过构建、修复滩地植被,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及生态稳定性。
沉水植物。在湿地系统内的深水区,选种常见的喜温、且具较强净化能力的金鱼藻、苦草、黑藻、红线草及喜凉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进行种植。水生植物种植工程技术路线如图5-4所示。
图5-4 水生植物种植工程技术路线
(5)人工造林、草皮护坡
在东珠岩湿地区和河道走廊湿地区现存部分涝洼地,现被当地农民种植速生杨,经济和景观效益不大。基于以上现状,在涝洼林地开展生态林业,林地树种主要以湿生杨树、柳树、湿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构建湿地区稳定生态系统。其中东珠岩湿地区造林面积230亩,河道走廊湿地区造林面积924亩。
在河道走廊湿地区自然土坡种植草皮,草种选用当地常见草类。常见种类包括耐旱、耐湿灌木和草本:蔷薇、结缕草麦冬、狗牙根、苜蓿等。共计进行草皮护坡1386亩。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详见表5-20:
表5-20 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6)植物种类
1)植物种类与区系基本情况。区内野生维管植物104科、395属、688种(含24变种、3变型、3亚种),科、属、种分别占山东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的70.7%、62.0%、43.0%;野生种子植物91科、377属、663种(含23变种、3变型、3亚种),科、属、种分别占山东省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的74.0%、63.1%和44.2%。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栽培),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种;山东特有植物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植物3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植物3种;“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20种;中国特有植物5种。区内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详见表5-21。
表5-21 维管植物各门科、属、种统计表
该区从植物区系分区上属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中的辽东、山东丘陵亚地区。地处鲁东丘陵,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而且地形相对多样,区系具有植物种类丰富、优势现象明显、特有物种有分布、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古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区内种子植物主要科含属、种数,详见表5-22。50种以上的科2个,即禾本科(83种)、菊科(77种);20~40种的科7个,即豆科(36种)、蔷薇科(36种)、莎草科(27种)、十字花科(26种)、唇形科(25种)、百合科(23种)、蓼科(23种);10~19种的科7个,如石竹科(16种)、伞形科(15种)、玄参科(14种)、毛茛科(12种)、大戟科(11种)等。10种以下的科75个,共218种。含10种以上的科16个,共238属、445种,属和种数分别占建设区植物区系属、种的63.1%、67.1%,而科数仅占17.6%,表明上述科构成了区系种子植物的主体。含20种以上的9个科均为世界广布科,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是山东省最大的两个科,常成为各种草地植被(草本层)的建群种或优势种;蔷薇科是被子植物进化中由初级到中级的过渡类型,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以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成分最多,常被视为北半球温带的典型科;豆科是在温带和热带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世界分布科,是人工草场和牧、草地的重要组成科;百合科和莎草科分布区广泛,但温带地区和寒温带地区的种类较多;唇形科等科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从泛热带至温带都有分布,但地中海—中亚地区是它们分布和多样化的中心。由上可以看出,从建设区植物区系优势科的总体来说,是一个温带性质的区系,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同时兼有北温带区系和亚热带区系的过渡成分。
表5-22种子植物主要科含属、种数统计表
建设区种子植物主要属含种数,详见表5-23。10种以上的属3个,分别是蒿属(16种)、蓼属(15种)、薹草属(13种);5~10种的属16个,如鹅绒藤属(8种)、委陵菜属(7种)、堇菜属(7种)、胡枝子属(6种)、大戟属(5种)、野豌豆属(5种)、早熟禾属(5种)、画眉草属(5种)等。19个5种以上的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5.0%,而种数共132种,占本区系总种数的19.9%。其中有世界性大属,如蓼属、蒿属、薹草属等;也有十分进化的属,如禾本科中的马唐属、早熟禾属、画眉草属等一些草本属。植物区系优势科、优势属的分析来看,上述优势科、优势属构成了本区系植物的主体,优势现象明显。
表5-23种子植物主要属含种数统计表
特有物种有分布。该区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周围没有高山相阻,山东特有植物有分布。据调查,建设区有山东特有植物4种,分别是长冬草(Clematis haxapetala var.tchefouensis)、宽蕊地榆(Sanguisorba applanata)、泰山韭(Alli-um taishanense)、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um)。同时,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枳(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5种中国特有植物,在建设区均能正常生长。
2)重点保护植物。根据国家林业局、农业部1999年9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区内维管植物中,有2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别是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植物有3种,分别是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朝鲜槐(Maackiamur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栽培)。根据《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区内含“建议”中的“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20种,其中渐危种8种,稀有种12种。详见表5-24。
表5-24 区内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