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回阳救逆汤的配方及用法
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干姜一两半(9克);甘草二两,炙(6克)。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呕吐腹痛,舌苔白滑,脉沉细;或太阳病误汗亡阳。
方解
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又称阳虚寒厥证。阳衰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恶寒蜷卧、四肢厥冷,而冷过肘膝;阳虚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火不暖土,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方中附子生用,大辛大热,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尤善温肾阳,为回阳祛寒要药,为君药。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祛寒,为臣药。二者一守一走,气味雄厚,使温阳之力更为宏大,故前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附、姜配伍,重在温补肾阳以补先天。炙甘草甘缓和中,既能缓和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其无伤阴之弊,且与干姜配伍,重在温补脾阳以补后天,为佐使。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四逆自温,故名“四逆汤”。
⑵ 漫谈“回阳救逆第一品”附子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根制做成的中药材,附子含有乌头碱,属于一种剧毒,临床上服用15克生附子就会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所以普通人对附子都畏之如虎,避之唯恐不及。
在中医眼中,附子却是一种强心温肾、起死回生的救命良药,历代中医典籍都称之为“回阳救逆第一品”,科学的使用附子,对养生治病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至今民间还有吃附子炖狗肉除寒壮阳的习惯。
下面就给朋友们介绍一下与附子相关的知识。
中医认为,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入心、肾、脾三经,其功效为回阳救逆,补命门之火,散体内积寒,壮大元阳,活血止痛。一般用于治疗阳虚导致的四肢发冷、腹泻、水肿、男性阳痿、早泄、女性宫寒、风湿等疾病,对于心阳衰弱,大汗不止,昏厥等亡阳症状,能够起到突出的急救作用,类似于现代所讲的强心剂,所以有回阳救逆、起死回生之说。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附子中含有很多独特的生物活性成分,有着很高的医用价值,附子能够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度,增强心肌收缩力度,使心率加快,提升血液输出量,强心作用显著,对于心衰导致的休克有着立杆见影的疗效。
附子还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双向调节血压,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附子过量会引起心律失常,适量使用却能够治疗缓慢型的心律失常。附子能够增加心肌的血氧供应量,有保护心肌的作用,它还能抑制胃排空,增加肠胃蠕动,提高人体消化功能。
附之能够提高人体的耐缺氧能力,起到抗疲劳、抗寒冷的作用。此外,附之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抗菌消炎、镇痛等功效。
附子有剧毒,不能盲目使用,即使是平时养生保健来食用,也要在有经验的中医生指导下进行,生附子毒性最大,服用前应当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煮制,一般煮制时间要在1小时以上,可以促使其中的乌头碱分解,减少毒性。
药用附子的服用量根据不同的用途而有差别,具体应当按照医生的要求执行。服用附子出现中毒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救治,可临时服用甘草解毒。
⑶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1附子上能阻心阳,中能温脾阳、下能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草汇言》称“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回生之殊功。”附子可以治疗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所致的亡阳证,四肢厥冷、脉象微弱欲绝者;亦可回阳救逆与大补元气的人参同用,治疗亡阳兼有气脱者;还可以用来治疗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见有四肢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象沉迟无力或者无脉者。
2
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附子辛甘温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
1、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导致的阳痿滑精,宫冷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
2、治疗脾肾阳虚、寒湿内盛所导致的脘腹冷痛、呕吐,大便溏泄者;
3、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导致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
4、可治疗心阳衰弱,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
3
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而有较强的散寒止痛的作用。凡是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使用,特别善于治疗寒痹剧痛者。
4
附子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增加心输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
⑷ 中药材附子的功效与作用
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附子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附子的功效和作用
回阳救逆
用于亡阳证,症见冷汗自出,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主要是肾和心的阳气绝。本品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挽救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单用,力量不够,常与干姜、甘草同用,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即四逆汤(干草、生姜降毒,杀附子毒,又增强回阳救逆效果,附子回阳较干姜迟缓,所以有的书讲,干姜偏走,附子偏守)。临床往往兼阳气脱,若阳衰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这时仅回阳,对元气虚脱没有针对性,所以与大补元气的人参配伍,以回阳固脱,即参附汤。
补火助阳
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命门之火就是人体的元阳、肾阳。用于阳虚证。本品能温一身之阳,凡阳虚者如肾、脾、心诸脏及卫阳虚弱者均适用。若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见阳痿宫冷,畏寒身冷,腰膝冷痛,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肾不主水而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遗尿者,每与肉桂、熟地、山茱萸等同用,如桂附八味丸。肾主生殖,生殖、性功能降低等;肾不纳气,呼吸急促,出多进少,虚喘;肾不温煦脾阳,脾肾阳虚,腹泻,久泻不止,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用之有助阳化气之功,常与健脾利水药白术、茯苓等同用,如真武汤。心阳不足,而见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等同用。卫阳虚自汗出者,可与黄芪、桂枝同用。但最有效有用的是改善不能温煦形体。还有脾阳虚,寒湿内盛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泻,食欲不振,它脾肾双补,常与党参、白术、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汤。心阳虚,轻的自汗,心悸或胸痹疼痛,有寒象,也可用,和活血化瘀的或温心的肉桂、桂枝配伍,另外,卫阳不固,自汗不止,与黄芪一起用。
散寒止痛
即能温中,又能温经。广泛的温里散寒。温中,用于胃寒,脾胃虚寒,也用于实证的寒邪过重,脘腹冷痛;温经,经脉受寒,出现的冷痛、头痛可用,还有类似于乌头的祛风湿的作用,对于风湿寒痹,尤其是兼阳虚的它祛风湿,散寒止痛,但祛风湿不如乌头。只要有寒无论虚实均可用。实证就是温里散寒止痛,虚症就是温补阳气。
用于痹痛
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以寒湿偏盛、周身骨节疼痛较甚者为适宜,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甘草附子汤。
附子的各家典籍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
《本草拾遗》: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温热脾胃。
李杲: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
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合葱涕,塞耳治聋。
《本草备要》: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本草从新》:治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证
⑸ 张仲景 “还阳方” 回阳救逆
《黄帝内经》“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学说之一。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
一般地说,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都属于阳;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机能衰减的,都属于阴。
《黄帝内经.素问》:“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这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在中医里又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护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足其他五脏六腑的阳气都会慢慢好起来。
《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
意思是说,阳气之于人,就好比太阳之于自然,自然界失去太阳就没有生命,人没有阳气就会减寿。
“阳气是生命的根基。”
凡人阳气欲绝,故病见纯阴。
张仲景的《伤寒论》的还阳名方: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
干姜一两半。(9克)
甘草二两,炙。(6克)
【方歌】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四逆汤治疗四肢厥冷,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沉微细为辨证要点。(是四肢哦,不是手指脚趾。)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
附子是四逆汤的灵魂所在,是绝对的君药,而且必须要用生的。
注意,附子治大病,有毒。药店的附子都是炮制过的,药效打折扣了。
干姜是这个方子的臣药,臣药辅助君药,绝对不能唱反调。
附子温阳,干姜也温阳,干姜快速温补脾胃之阳,快速启动脾胃功能,是脾胃虚寒之圣药。附子得到干姜的辅助,温阳效果迅而猛。
甘草守中,又能补充津液,还能缓和附子的毒性,故附子走而不守,甘草守而不走。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常识:
中药凡是用来治病的中药或多或少都有毒,但这种“毒”与西医所说的毒是两码事,中药的毒指的是偏性。
人得天地之全气,药得天地之偏气。所以,中医用中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⑹ 附子的功效 附子的功效介绍
1、附子回阳救逆功效,能扶助心阳,中能温助脾阳,下能补助肾阳,附子都有起死回生功效。附子有补助命门之火作用。 2、附子是乌头子根加工品。因为附着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中药药性一般认为是辛甘、大热,同时有点毒性。归肾经和脾经,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药。 3、本草经称:凡属阳虚阴级症候,附子对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大汗、大吐、大泻出现亡阳症、四肢厥冷、外向微弱有回阳救逆功效,可以和大补元气人参一同使用,参附汤临床可以使用。另外命门之火被中医称为人体元阳、肾阳,所以附子因为辛甘温煦,能够峻补元阳,可以治疗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男科疾病,还有妇科宫冷、不孕等。但必须在医生严格辩证下使用。⑺ 中药附子“走而不守”、“回阳救逆”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所谓的归阳主要是针对杨的死,在古代汉语中,死亡之阳的字面意思是阳气筋疲力尽,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急性疾病,如呕吐,腹泻,大汗淋漓,最典型的症状是,四肢发冷,脉搏极薄,原因是患者的肾心阳气下降,几乎熄灭,附子之所以有壮阳,解惑的作用,是因为它同时也是一种良药和毒药,拥有其他药材无法比拟的热量,想想那些用毒药中毒的古人,大多数中毒的人死于七体出血。
生乌头首先需要油炸,以消除乌头碱的毒性和对神经的麻痹作用。对于风湿性关节痛和四肢关节痛的患者,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医生的指示,煎药和温药,外用药中可以添加乌头,促进经络通畅,达到温经止痛的效果,附子在用于养阳和挽救不良疾病时有很好的效果,但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最后,关于以上中药附子走而不守回阳救逆的药理作用是什么的问题,今天就分析到这里。
⑻ 回阳救逆之大方,“四逆汤”
四逆汤、逆,有违逆之意;四逆,指四肢自指(趾)端向上逆冷,直至肘膝以上。四肢为诸阳之本,三阴三阳之脉相接于手足。一旦阳衰阴盛,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肢,则形成四肢厥逆之候。本方解四肢厥逆,使阳气舒展而达四肢,故名四逆汤。 本方为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除四肢厥冷外,并伴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舌淡苔白,脉微等全身虚寒证表现。
按照《伤寒论》的标准剂量,“四逆汤”是用:炙甘草30克,干姜25克,生附子5-10克(或炮附子20-30克),六碗水,用小火煎1-1.5小时,煎成2碗,一天内服完。平时就可以按这个剂量服用
“四逆汤”对于中老年人的回阳作用很大,可常常用,但不可久久服。是药三分毒。
四逆汤标准配方 :
附子(制) 300g 干姜200g 甘草(蜜炙) 300g
四逆汤的做法
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干姜通水蒸气蒸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 ,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 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再加水至1000ml,搅匀,灌装,熔封,即得。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