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细菌在污水处理中起主要作用
这位朋友您好!污水处理菌的主要作用是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多运用在污专水处理中的厌氧和好氧阶属段:
1、厌氧阶段主要是投加厌氧菌第三代反硝化细菌,起到降解COD,加速水解酸化过程,提高处理效率。
2、好氧段主要是投加好氧菌第三代硝化细菌
『贰』 污水处理是利用的是什么菌类
菌种是由多种微生物中对水体污染物具有优秀降解性的菌种基因,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版污染能力的微生权物,经过严格的筛选与驯化,再运用专用配方将多种微生物构成生物链,最终驯养成为专治复杂污水的复合菌群
BIO-1污水处理菌剂自身繁殖快,能很快增加系统中活性菌株浓度和代谢活动,菌株浓度增加后,更多的有机质被菌株吸附并吸收,一部分被同化成细胞物质帮助菌株增殖,另一部分被继续分解为CO2、H2O、SO42-、NH3、PO43-等简单无机物及能量释放出,可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同时,BIO-1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然进化等特性,一旦出现新的化合污染物,它们也能逐步通过自发或诱导产生新的酶系,具备新的代谢功能,促进污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包括死亡的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出可溶性氧化物。这些小分子有机物可被多种微生物利用从而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另外BIO-1与填料配合使用形成生物膜,污泥减量效果更加明显,污泥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叁』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一、污水生物处理的特征
(一)、污水与污水生物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成分极其复杂。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酚类、甲醛等化学物质。此外污水中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处理实际上是水体自净的强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必须将微生物从出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动物、轮虫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二)、生化需氧量及生物处理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BOD5。BOD5约占生化需氧总量的2/3,故采用BOD5来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浓度是比较合适的。但污水中有机物并不是都能较快降解的,在工业废水中,可以结合COD等指标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只有BOD高的废水才适宜采用生物处理,COD很高但BOD不高的废水不宜采用生物处理。对于有毒的废水,只要毒物能降解,就可用生物法处理,关键是控制毒物浓度和驯化微生物。
(三)、污水生物处理的效果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其中的杂质和污染物质能以某种形式(如生物絮凝作用)被分离除去,或被转为无害的物质。例如,城市生活污水经生物处理后,活性污泥法的BOD和SS(悬浮性固体)去除率都在90%左右;生物滤池法BOD去除率在80%、SS去除率在90%左右。
生物处理还能减少城市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病毒,但浓度仍然较高,因此,出水和剩余污泥都要消毒。
二、污水生物处理方法
根据微生物对O2的需求不同,污水生物处理可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大类。根据构筑物的不同类型以可分为多种方法(表10-1)。
(一)、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有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借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中主要是好氧菌)的作用来进行的。在处理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有机物都能被相应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整个好氧分解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为CO2、H2O、NH3等;第二阶段,主要是NH3转化为NO2和NO3。
用好氧法处理污水,基本上没有臭气,处理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条件适宜,一般可去除BOD580~90%以上。
根据处理构筑物的不同,好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等。其中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应用最广泛。
(二)厌氧生物处理
套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借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中主要是厌氧菌)的作用来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也称厌氧消化或厌氧发酵。
有机物厌氧分解的钱过程是由三类生理上完全不同的细菌分三个阶段完成的(图10-4)。第一阶段,复杂有机物如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如粮类、有机酸、醇等,是水解、发酵阶段;第二阶段,由产氢产乙酸细菌群将有机酸等转化成乙酸、H2及CO2,为产氢产乙酸阶段;第三阶段,在产甲烷细菌作用下将乙酸(包括甲酸)、CO2、H2转化为CH4,是产甲烷阶段。
厌氧生物处理主要应用于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由于是密闭发酵,所以在处理过程中不影响周围环境;同时隔绝空气又加以高温发酵,可以钉死寄生虫卵和致病菌;并且可以产生生物能源甲烷。因此厌氧消化法近年来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所需时间长,对设备要求严格,因而影响其迅速推广。
三、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一)、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是指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胶体物质、悬浮物质等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良好沉降性能的绒絮状颗粒。活性污泥中生存着各种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微生物是细菌(以好氧性异养菌为主)和原生动物,此外尚有酵母菌、丝状霉菌、单胞藻类、轮虫线虫等。
1、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中细菌的数量约为108~109
个/ mL,它们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主力军。最常出现的优势种群是: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动胶菌属,其次尚有无色杆菌、诺卡氏菌、蛭弧菌、分枝蒜苗、硝化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它们全部是化能异养菌,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可以有效地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在活性污泥形成初期,细菌多以游离态存在,随着活性污泥的成熟,菌胶团细菌分泌胞外聚合物(蛋白质、核酸、多粮等)形成细纤维状的胞间物质,然后通过它们相互纠缠作用而形成菌胶团絮状物,随后丝状细菌、霉菌、原生动物等交织附着其上,形成活性污泥绒絮状颗粒,这个过程称为生物絮凝作用。因此,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中心,由于其巨大的表面积和粘性,使活性污泥具有魏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同时菌体包埋在絮状体中,可避免原生动物的吞噬;絮状体的形成,又为固着生长的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和栖息的场所,这就为水处理微生物的自下而上和发展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絮凝使活性污泥具有了良好的沉降性能,利于二沉池中泥水分离。
活性污泥中的丝状细菌,如球衣细菌、贝氏硫菌、线硫菌,它们附着于污泥或与菌胶团交织而构成活性污泥的骨架。但若污水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低氧和有机物浓度过高低时,都会引起丝状细菌大量繁殖而造成污泥结构极度松散,污泥因浮力增加而上浮,产生污泥膨胀现象,降低处理效果。
2、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在数量和种类上仅次于细菌,常见的优势种是纤毛类。它们主要附聚在污泥表面。其作用在于。(1)有些原生动物(如变形虫)能吞噬水中有机颗粒,对污水有直接净化作用;(2)某些原生动物(如纤毛虫)能分泌粮类物质,可促进生物絮凝作用;(3)吞食游离细菌,有利于改善出水水质;(4)可作为污水净化的指生物。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阶段中,原生动物按一定的顺序出现。在运行初期曝气池中常出现鞭毛虫和肉足虫。若钟虫出现且数量较多,刚说明活性污泥已成熟,充氧正常。若固着型纤毛虫减少,游泳型纤毛虫突然增加,说明污水处理运转不正常。因此,根据污水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就可以判断水质和污(废)水处理程度,因为随着水质条件(营养、温度、pH值、溶解氧)的变化,细菌与佩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出发生一定的变化并遵循一定的演替规律(图10-5):细菌→植鞭虫→动鞭虫→变形虫→游泳型纤毛虫、吸管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
(二)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当污水通过滤料时,在滤料表面逐渐形成一层粘膜,粘膜中生长着各种微生物,这层粘膜就是生物膜。生物膜有巨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污水中呈各种状态的有机物,具有非常强的氧化能力。
生物膜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组成菌有好氧的芽孢杆菌、不动杆菌、专性厌氧的脱硫弧菌以及假单孢菌、产碱杆菌、黄杆菌、无色杆菌、微球菌和动胶菌等兼性菌,这些细菌互相粘连构成菌胶团,担负着主要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任务,生物膜上的丝状细菌有球衣细菌、贝氏硫菌等,它们降解有机物的能力极强,在量生长的菌丝体交织粘辐形成层层的网状结构,对水水具有过滤作用,被处理水中的悬浮物被丝状菌网吸附截留,出水变得澄清,同时菌丝的交织作用又可使膜块的机械强度增加,不易脱落更新,但丝状细菌过速生长会堵塞滤池,影响净化过程的正常进行;生物膜中出现较多的真菌是镰刀霉、曲霉、地霉、枝孢霉、青霉及酵母菌、霉菌可形成类似丝状细菌的网状结构;藻类仅生长在生物膜表面见光处,主要有小球藻、席藻、丝藻等过度生长,会覆盖滤池表面,影响水流畅通;原生动物主要是钟虫、累枝虫、盖纤虫和草履虫等纤毛虫,它们能提高生物滤池的净化程度和效率;此外尚有轮虫、线虫、沙蚕等后生动物去除池内污泥,能防止污泥积聚、抑制生物膜过速生长,保持生物膜的好氧状态,对废水净化有良好作用。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生态演替主要受溶解氧和营养的制约。从膜面到膜内,微生物按好氧化发发→ 兼性→厌氧的顺序出现;从滤池的上层到下层,有机物浓度逐渐降低,优势种以菌胶团细菌→丝状细菌、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的序列出现。因此,通过观察各区段微生物种类的演替情况,有可能判断出废水浓度的变化或污泥负荷的变化。
四、污水处理的菌种培养及其对水质要求
(一)菌种培养方法
1、生物膜 的培养和驯化
生物滤池投入运转初期,必须培养和驯化生物膜。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使微生物在滤料表面生长繁殖,挂上生物膜;另一方面是使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产生一定的变异,能逐渐适应处理的污(废)水的水质,也就是训化。培养与驯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先将生活污水送入滤池,生物膜在滤料上形成后,逐渐投加准备处理的工业废水,对生物膜加以驯化。
(2)将生活污水与待处理的工业废水混合送入滤池,工业废水混入比例逐渐增大,使挂膜与驯化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3)用其他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进行接种培养,并以逐渐增大准备处理的工业废水投量的方式加以驯化。
2、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首要问题是要在曝气池运行投产前,准备好足够数量具有处理某种污水能力的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方法如下:
(1)将附近同类型污水处理厂成熟的活性污泥取来直接使用。该方法最简便。
(2)采用生活污水和粪便水曝气培养,再用需处理的废水驯化。该法较常用但所需时间长。
(3)在用生活污水、粪便水培养活性污泥的同时,逐渐加入待处理的工业废水,使培养与驯化同时进行,缩短驯化时间。
活性污泥培养成熟的标志是:具有良好的凝聚、沉淀性能;污泥中有大量的菌胶团和纤毛类原生动物;菌胶团颜色较浅、无色透明、结构紧密,游离细菌少,固着型纤毛类占优势;可使BOD5去除率达到底0%左右。
(二)污水生物处理对水质的要求
污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要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水质条件极重要。
1、pH值 好氧生物处理,pH应保持在6~9范围内。厌氧生物处理,pH应保持在6.5~8之间。PH过低、过高的污水在进入处理装置时应先行调整pH值。在运行期间,pH不能突然变化太大,以防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或死亡,影响处理效果。
2、温度 一般好氧生物处理要求水温在20~40℃之间。污泥的厌氧消化需利用高温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温度应提高至50~60℃之间。
3、营养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各种营养。好氧微生物群体要求BOD5(C):N:P=100:5:1,厌氧微生物群体要求BOD5(C):N:P=100:6:1。城市生活污水能满足活性污泥的营养要求,但工业废水除有机物外一般缺乏某些养料,特别是N和P,故这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时,需要投加生活污水、粪尿、或氮、磷化合物。但如果工业废水不缺营养,切勿添加上述物质,否则会导致反驯化。
此外,尚需要考虑污水所含的有机物浓度过高过低皆不宜。一般来说,好氧生物处理法进水有机质浓度不宜超过BOD5500~1000mg/L,不低于50~100mg/L;厌氧生物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BOD5可高达5000~10000mg/L甚至20000 mg/L。
4、有毒物质 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如重金属、H2S、氰、酚等。虽然所有初次接种到某种废水中的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在培养驯化中都已经历了自然筛选过程,剩下的细菌中绝大部分都是以该种废水中污染物质为主要营养的降解菌,但当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超过一定浓度时,仍能破坏微生物的正常代谢。影响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因此,对某种污水进行生物处理是,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处理方法,必要时通过试验,以确定生物处理中毒物的容许浓度(表10-2所列数字公供参考)。同时,加强微生物驯化以提高对毒物的碉受力。
5、溶解氧 好氧生物处理要保证供应充足的氧气。否则会使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甚至造成局部厌氧分解,使曝气池污泥上浮,生物滤池或生物转盘上的生物膜大量脱落。但溶解氧过多,也不利于生物处理。
『肆』 污水处理菌
第一代:第一代的生物处理技术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发性细菌进行硝化与反硝化作用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使污水体恢复氮循环的自净能力,由于菌种不全或数量不足,已经应付不了现代化高浓度与高复杂的污水;
第二代:第二代生物处理技术则是利用专业的污水处理微生物菌剂结合好氧、缺氧、厌氧等各种手段与设施来处理特定污水,由于环境适应能力与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决污水中的高复杂污染成分与顽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第三代BIO-1 污水处理菌剂是新一代的复合性微生物菌群,结合台湾27年微生物研发经验与全球先进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术,遴选萃取多种微生物中对水体污染物具有优秀降解性的菌种基因,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经过严格的筛选与驯化,再运用专用配方将多种微生物构成生物链,最终驯养成为专治复杂污水的复合菌群,使能处理各种高难度的污水/废水。
第三代BIO-1污水处理菌剂自身繁殖快,能很快增加系统中活性菌株浓度和代谢活动,菌株浓度增加后,更多的有机质被菌株吸附并吸收,一部分被同化成细胞物质帮助菌株增殖,另一部分被继续分解为CO2、H2O、SO42-、NH3、PO43-等简单无机物及能量释放出,可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同时,BIO-1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然进化等特性,一旦出现新的化合污染物,它们也能逐步通过自发或诱导产生新的酶系,具备新的代谢功能,促进污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包括死亡的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并释放出可溶性氧化物。这些小分子有机物可被多种微生物利用从而达到污泥减量的目的。另外BIO-1与填料配合使用形成生物膜,污泥减量效果更加明显,污泥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伍』 污水处理菌种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方法:
一、将活性污泥池或生物池之进水与出水关闭,并保持曝气状态,PH值调适到6.5-7.8之间较佳。
二、按1立方水投放1公斤的比例,将菌剂一次性全部均匀投入曝气池中,比例可以依污水情况适量增减。
三、持续曝气24小时,使微生物激活,附著菌床并进行繁殖,达到活跃状态。
四、建议采用阶段式调适进水,以减小对微生物之冲击,运行第一天打开正常进水量的1/3,第二天打开2/3,第三天即可全开。如进水量设计偏小,则可一次性全开。
五、监测与调适系统运行,约30天后若系统稳定,则无需再添加菌剂。
【产品功效与特点】
1、德丰生物第三代污水处理菌硝化细菌为德丰29年技术结晶,本土生产,菌种更符合本地,供货周期更短,价格更优!
2、零污泥污水处理技术,一举攻坚污水处理程序中污泥排放之痛
3、具备超强去除BOD、COD、SS、氨氮、磷等污染物质,有效率达90-95%以上。
4、二沉池出水可直接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或相关标准。
5、一次性投入,系统稳定后无需持续投加菌种,大幅降低治污成本
6、污水处理菌硝化细菌具备显著的除臭效果,消除 NH3、P、H2S及有机酸之能力超强。
7、硝化细菌只需一次投放,系统稳定后无需持续添加菌种
8、第三代污水处理菌硝化细菌易培养、繁殖快、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然进化等特性,一旦出现新的污染化合物,它们也能逐步通过自发或诱导产生新的酶系,具备新的代谢功能,从而降解或转化新的化合物。
注意事项
一、PH值 :污水处理菌种硝化细菌PH的作用范围为6~8.5之间,更适使用范围在6.5~7.5之间。
二、温度:污水处理菌种硝化细菌温度的作用范围在10℃~38℃之间,更适作用温度为22~35℃。;高于60℃会导致细菌的死亡;低于10 ℃时,细菌生长会受到限制。
三、DO溶解氧:在曝气池中,溶氧量应保持在3-6毫克/升; 充足的氧气能提高好氧细菌的降解污染能力。
四、盐度:污水处理菌种硝化细菌在海水和淡水中都适用,极限可耐受5%的盐度。
盐度小于0.5%直接投放即产生效果,实现自我平衡和扩繁。
盐度0.5%-2%之间约需要2-10天驯化适应该水质,实现自我平衡和扩繁。
盐度2%-4%之间约需要10-30天驯化适应该水质,实现自我平衡和扩繁。
五、抗毒性:污水处理菌种硝化细菌可以较有效地抵抗化学毒性物质,包括重金属等。当受污染区含有杀菌剂时,应预先研究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
六、储存方法:应密封贮存于阴凉、干燥处,不要与有毒物品一起存放。
『陆』 有多少污水处理公司使用过 “污水处理菌” 的使用的效果如何
现在全国95%的污水处理厂都是使用的活性污泥法,也就是说使用的“污水处理细版菌”,这是现阶段最经济最有效的权方法
补充一下:
污水处理菌种能够避免化学处理法产生的二次污染,减少污水产生量,改善污水的水质,减低污水的处理费用。
污水处理菌种能够提高系统抗冲击负荷的能力,以应付有机物负荷过高的情况
污水处理菌种能够提高有机物去除率,显著降低厌氧塘降解物,以恢复HRT。
污水处理菌种能够减少臭气释放量,抑制腐败细菌的生长,降低沼气,氨和琉化氢的产生。
污水处理菌种能够减少或消除出水中未分解脂肪酸导致的泡沫。
污水处理菌种能够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的繁殖,防止病害的产生。
『柒』 污水处理培养中需要用到哪些菌种
污水处理是一个看是简单实际做起来非常复杂的事情,在污水生化细菌培养中,虽然就是去除COD,降解氨氮,去除总氮,降总磷,但是实际操作中如果有一项操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出水指标不达标,而且寻找到问题也是非常的困难。今天甘度小编就简单介绍一些污水处理中都需要用到哪些菌种,这些菌种投加都需要注意什么?污水处理菌种有哪些内容来自于网络经验
甘度-GANDEW-NI 氨氮去除菌:
硝化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即亚硝化(氨氧化)和硝化(亚硝酸氧化),分别由两类化能自养微生物完成,亚硝化细菌进行氨的氧化,硝化细菌完成亚硝酸氧化。由5个属共27种不同的硝化细菌组成的复合菌系,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污水水质中选择性的筛选驯化出合适的硝化污泥,适用面及其广阔。主要去除水中氨氮,通过硝化反应把氨氮转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更多污水疑问咨询甘度龙工
『捌』 污水处理菌是什么东西
为达到污水中污染物质降解的目的,遴选、培养、组合针对污水特别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为专门的污水处理菌种,称为污水处理菌。。
菌种源自于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驯化,最终回归大自然,担任修复水体氮循环的使命,符合无毒、无公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的原则。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学混凝、助凝的过程。
污水处理菌的主要分类
硝化细菌:硝化细菌 ( Nitrifying bacteria ) 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广泛存在大自然各个角落,空气、江河、大海、土壤都有,生物学中发现的硝化细菌有几千种之多。
反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是一种能引起反硝化作用的细菌。多为异养、兼性厌氧细菌,如反硝化杆菌、斯氏杆菌、萤气极毛杆菌等。它们在氙气条件下,利用硝酸中的氧,氧化有机物质而获得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反硝化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厩肥和污水中。可以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而不是氨态氮,与硝化细菌作用不完全相反。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如景观水治理,城市内河治理,水产养殖处理等,其中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应用最为广泛。
硝化反硝化复合菌种:具备硝化和反硝化双重作用的复合菌种,在污水处理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单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种越来越难达成菌种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数企业对污此的掌握也并非准确,造成大量菌种资源浪费或不足,难以达成理想的污水处理效果。复合菌种可根据水质情况自我扩繁,达到菌种平衡,让污水处理工作更简单、高效。
『玖』 污水处理菌的作用是什么
在21世纪人类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环境严重破坏与污染,使人们的健康遭受到严重的威胁,于是整治各种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从中央到地方,无不将其列为首要的施政重点。其中水污染的程度已经造成生态的严重失衡,大自然因过度的污染而失去了原有的氮循环自净能力,所以藉由水处理方法是修复大自然生态的必须法门。
而在众多的污水处理方法中,生物处理法因为工艺简单、成效显著、成本低廉、纯天然环保、无二次公害等优点,在全世界都是最主要的污水处理工艺。其中生物膜法、生物滴虑法、活性污泥法或加入生物制剂等方法,都是利用生物的分解能力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但目前市面上大多的微生物处理仅靠存在于废水污泥中自发菌之作用,由于现代工业化污水中的污染源种类相当复杂,而分解污染物的生物菌种类不全,该有的不存在,而不必要者又偏多,往往因为有效菌数量不足或菌种分解能力不够,降解污染能力欠佳,以致于处理效果不易控制,有时还需凭借运气,此种情形往往使投资兴建设备之业主丧失信心,无所适从。
第三代BIO-1污水处理菌种的技术核心技术在于“以生物技术修复受污染水体氮循环自净能力”,所有的菌种源自于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驯化,最终回归大自然,担任修复水体氮循环的使命,符合无毒、无公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的原则。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学混凝、助凝过程。
作用机理
一、好氧性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将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转化为污水处理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养分进行繁殖,其过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质,达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种处理法称为好氧性处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二、通用厌氧性污水处理微生物是在没有溶氧的环境下将硝酸盐还原(利用硝酸盐中的氧),进行脱氮反应,使其产生氮气,此种方广泛运用于含有氮气的废水处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厌氧性微生物)常用于绝对厌氧微生物污水处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应。
三、绝对厌氧性生物处理是利用酸生成菌进行酸化反应,将污水中的醣类或蛋白质分解成单醣类、胺基酸或低级脂肪酸(有机酸)。再以醋酸生成菌(绝对厌氧性微生物)将污水中的单醣类、胺基酸或有机酸分解成醋酸。最后再以甲烷生成菌(绝对厌氧性微生物)分解醋酸生成甲烷。
四、多数的污水处理微生物以污染物为食,比如碳水化合物类、蛋白质类和脂肪类等污染物,都能被各种污水处理微生物分解,使其成为自身生长繁殖的养分。而利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能将恶臭气体硫化氢转化成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硫元素,进而达到除臭的效果。
五、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本身具有的多糖类黏性物质,能利用来吸附环境中的污染物,此种特性常被运用来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六、经过特殊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群进入到污水中时,会成为环境中的优势菌,能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的生长,比如乳酸菌等成为优势菌后,就能抑制环境中大肠杆菌等的生长,从而减少氨气等臭味的产生。
『拾』 细菌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分解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