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耗材问题 > 吸附镓用什么型号离子交换树脂

吸附镓用什么型号离子交换树脂

发布时间:2022-09-27 20:20:52

⑴ 研究海洋的沉积物样本,主要使用什么工具

海底沉积物检测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海洋资源勘查还是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都离不开对海底沉积物的分析测试,由于形成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海底沉积物化学组成及性质与陆地同类沉积物相比,也有其特殊性。如海底沉积物由于受海水影响,含盐分高,吸水性强;同时大量氯根的存在,对某些项目的测定也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测定分析,根据得到的数据,更好的指导我们监测海洋生态环境,从而有效的开发、利用、研究海洋环境。

海底沉积物是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沉积物测试成分样品要求具有稳定性、均匀性及定值准确性,这是评定分析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质量检测的主要控制手段。在对海洋沉积物的检测中,也涉及到配制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测量仪器校准、分析方法评估、分析人员技术考核、分析数据质量评估、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仲裁分析等等步骤,这都需要负责检测分析的第三方机构,具有丰富的检测经验。

⑵ 阳离子交换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主、次痕量元素

取样100mg,用硝酸和逆王水分解,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柱,用不同的淋洗液淋洗,分离出锗、硒、碲、铊、钼、砷、铋、磷、镉、锑、镓等元素,用ICP-AES法测定。

另取样100mg,灼烧,用酸分解,泡塑吸附Au、Ag,再用硫脲溶液解脱,ICP-AES法测定Au和Ag。

主元素铁和硫仍用化学法测定,铁也可以另取样酸溶后直接用ICP-AES法测定。

详见第21章硫铁矿和自然硫分析中21.22.7阳离子交换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硫化矿石中主、次痕量元素。

⑶ 你们公司回收贵金属用的是哪种技术,有没有用到螯合离子交换树脂

在湿法冶金废水、电镀废水及电子酸洗液中回收贵重金属工艺中,根据PH范围可采用螯合树脂。螯合树脂的特点是双羧酸基,其抓取吸附重金属离子能力比普通离子交换树脂强,但相对洗脱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由于螯合树脂价格较高,目前国内在一些废水中回收贵金属更多采用了离子交换树脂(更多的是一些小型回收工艺设备系统),比如氰化金工艺采用大孔弱碱阴树脂,一些首饰加工废水中回收金也有采用凝胶强碱阴树脂,电镀废水除铜、镍也有采用大孔强酸或弱酸阳树脂。目前市场上的螯合树脂使用一般是在普通离子交换树脂处理能力难以承受时选用的。国外市场很多直接使用螯合树脂。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沟通,详见附件资料。

⑷ 东方希望有金属镓产品吗

东方希望渑池镓业4N金属镓产销两旺
东方希望渑池镓业自2009年9月试生产以来,设备运行正常,截止2010年8月,累计生产4N金属镓已经突破15000公斤、累计销售近10000公斤,实现产销两旺。
东方希望渑池镓业的4N金属镓产品质量可靠,经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研究院、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对多个批次产品的检测,完全符合国标GB/T 1475-2005中4N镓的质量标准。
金属镓产品面世以来,位于上海浦东的总部重工贸易部积极开拓市场、联系客户,金属镓销往北京、郑州、南京、上海、深圳以及韩国和日本等地,通过加工商、最终用户的反映,产品优良的质量得到了一致好评,多数用户有意签订长期购销合同,部分用户提议开展镓产品深加工方面的合作。
东方希望渑池镓业在一年时间里,就取得了产销两旺的良好开局,为集团在镓产业做大做深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镓是很好的半导体生产材料和高新技术原材料,与铝为同族元素,在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伴生有镓。根据我集团铝业公司目前氧化铝生产状况,采用“离子交换法”,通过鳌合树脂将母液和赤泥中的镓吸附后富集,经蒸发浓缩、电解得到镓。拜耳法分解母液经回收镓后,分解母液继续返回氧化铝生产流程,不仅不会对氧化铝生产工艺造成影响,还可提高氧化铝产品的纯度。而树脂经淋洗后可反复使用,不新增污染,渑池镓业已经成为国内分解母液和赤泥综合利用技术含量较高的一条生产线,在提倡节能降耗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⑸ 分离和富集

铀在矿石中含量都很低,大量的伴生元素往往妨碍铀的测定。因此,大部分测定铀的方法都需先行分离或富集。分离铀的方法很多,有沉淀法、螯合物形成法、萃取法、色层法、离子交换法和汞阴极电解法等。

65.1.2.1 沉淀分离法

铀沉淀分离的方法很多。在没有碳酸盐、柠檬酸、酒石酸及氟化物存在的适当介质中,用氨水、吡啶或六次甲基四胺都能将铀沉淀成重铀酸铵,与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铜、镍、钴、锌、锰等元素分离,铁、铝、锆、钛、稀土等与铀一起被沉淀。氟化物、碘酸盐或草酸盐在适当的酸性介质中可以沉淀铀(Ⅳ),而铀(Ⅵ)不沉淀,可借此用于分别测定铀(Ⅳ)和铀(Ⅵ)。用氟化物作沉淀剂,由于生成水合四氟化铀,将与很多伴生的阳离子形成复盐,而使铀(Ⅳ)与铁、铝、锆、钛、铌、和钽等元素分离。磷酸盐在(2+98)~(4+96)HCl溶液中,能定量地沉淀铀(Ⅳ)成UO2HPO4,锆、钍、铋等也同样被沉淀,沉淀溶解于过量的磷酸或其他强酸中,此法在分析中主要用作铀与钒分离。某些有机试剂亦能沉淀铀(Ⅳ),如铜铁试剂可在强硫酸或盐酸介质中沉淀铀(Ⅳ),铁、锆、钛、钒、铌、胆、锡等同时被沉淀。碱金属、碱土金属、铀(Ⅵ),以及铝、磷、镍、锌等不被沉淀。钴试剂(α-亚硝基-β-萘酚)则在弱酸或弱碱性溶液中沉淀铀(Ⅵ),钴、铁、镍等同时被沉淀,而铝、锌、碱土金属等不被沉淀。

65.1.2.2 配位分离法

铀形成配合物分离,最典型的方法是铀和碳酸钠形成Na4UO2(CO3)3配合物进入溶液与铁、钛、钴、镍、锰、锌、铍和碱土金属分离。

65.1.2.3 萃取分离法

萃取分离的方法也很多。在0.05~0.5mol/LHNO3中可用乙醚萃取硝酸铀酰,部分钍、铈、铁、钒亦同时被萃取。在(1+9)H2SO4中可用三氯甲烷或乙醚萃取铀的铜铁试剂配合物与铝、氢氧化铵组、碱土金属及硫化铵组的其他元素分离。TBP萃取铀主要在硝酸介质中进行,萃取分配比在5~6mol/LHNO3中达到最大值;但在有大量硝酸盐存在下,即使硝酸浓度低于1mol/L,铀也能定量被萃取。常用的盐析剂有:硝酸铝、硝酸钙、硝酸钠和硝酸铵,同时被萃取的有钍、钪、钇和金等。在4mol/LHNO3溶液中也可用(2+8)磷酸三丁酯-苯萃取铀。也有在pH2~3的硝酸介质中,以硝酸钠作盐析剂,用磷酸三丁酯萃取铀(Ⅵ),钍、锆和稀土元素同时被萃取。

三烷基氧膦(TRPO)和三辛基氧膦(TOPO)都是铀的有效萃取剂。二者萃取铀的酸度基本相同,均为0.5~3mol/LHNO3,同时被萃取的有铁、铈、钒、锆、钍和钼(均为高价)。

65.1.2.4 色层分离法

目前,用于萃取色层分离铀的萃取剂有:胺类萃取剂N263(氯化三辛基甲基胺)、N235(三正辛胺)、N1923(国产胺型萃取剂);中性配位剂P350(甲基磷酸二甲庚酯)、TBP(磷酸三丁酯)、C1-TBP萃淋树脂;酸性配位剂P507(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酯);亚砜类萃取剂DOSO(二正辛基亚砜)等结合载体聚三氟氯乙烯粉、聚四氟乙烯粉、硅胶、硅烷化硅球、DA201大孔吸附树脂(二乙基苯-丙烯腈共聚物)、X-5型大孔吸附树脂(聚二乙烯苯)、交联聚甲基丙烯酸型树脂和泡沫塑料(聚氨酯或聚醚酯)等作载体组成的固定相,均能达到在一定浓度的硝酸或盐酸溶液中富集分离的目的。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是P350萃取色层、Cl-TBP萃淋树脂。用DOSO-交联聚甲基丙烯树脂组成的固定相,可在1.5mol/LHClO4中定量富集铀,同时被富集的还有金、钯、汞等。CL-TBP萃淋树脂,可在!(HNO3)=12%~50%介质中萃取铀,同时被萃取的有金、钍、钇、钪。在!(HNO3)=6%~35%介质中可用P350与DA201或者X-5型聚二乙烯苯组成的萃取色层定量富集铀,在有盐析剂硝酸铝存在下可降低酸度为!(HNO3)=2%,铀也能定量被萃取,同时被萃取的还有钍。在0.5~3mol/LHCl-2.5~3mol/LNaCl体系中P350也能定量萃取铀,同时被萃取的还有镓、铊、金等。

65.1.2.5 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

离子交换树脂的方法也适用于微量铀的分离,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大孔阳离子交换树脂D235,是在4mol/LHCl中(或者在含有100g/LNaCl存在下交换酸度可降至为1mol/LHCl)进行交换分离钍,稀土、锆、钛、钒等干扰元素。

在硫酸或高氯酸溶液中,用汞阴极电解法,铀被还原为四价(部分为三价)留在溶液中锌、镉、铁、铬、铊、钴、镍、锰、铟、铅、锡、锑、铜、铋、金、银等元素以金属析出而与铀分离。稀土、锆、铌、钽等元素与铀共存于溶液中。

⑹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现状

转载:《分析测试网络网》
我国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

摘 要:论述了我国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1963年以来的发展状况,引用参考文献163篇。
关键词:火焰原子吸收光谱 发展 分析技术

Development of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in China

Deng Bo
(Department of Chemistry,Qinghua University,Beihing)

Abstrac:The development of analytical techniques of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in China sice 1963 is reviwed with 163 references.▲

1 引 言
1955年澳大利亚的A.Walsh〔1〕以及荷兰的C.T.J.Akemade和J.M.W.Milatz〔2〕开创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959年前苏联学者Б.В.Львов〔3〕发展了石墨炉电热原子化法,为表彰A.Walsh和Б.В.Львов对发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的杰出贡献,1991年在挪威卑尔根召开的第27届国际光谱学大会和1997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光谱学大会(CSI)上分别授予他们第一届和第二届CSI奖。
自1961年美国Perkin-Elmer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台原子吸收光谱商品仪器后,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作为测定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1963年黄本立〔4〕和张展霞〔5〕分别著文向国内同行介绍了原子吸收光谱法。1964年黄本立等〔6,7〕用火焰光度计改装了一台简易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开展了早期的研究工作。1965年吴廷照等〔8〕组装成功了实验室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器。1970年我国第一台单光束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北京科学仪器厂(北京瑞利仪器公司的前身)问世。接着马诒载等将石墨原子化器及其控制电源等研究成果应用于WFD-Y3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商品仪器上,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这些早期的研究工作对我国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发展起了先导作用。
30年来,我国在原子吸收光谱仪器的设计、生产、基础理论研究、分析技术以及应用领域开拓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仅就30年来我国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技术方面的进展做一简要的回顾。

2 进样技术
进样方法直接影响原子化效率,一种好的进样方法应能高效率、可重复地将有代表性的样品引入原子化器。气动雾化进样是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FAAS)最广泛使用的进样方法,超声雾化是正在发展中的进样方法〔9,10〕。对于贵重和来源稀少的样品来说,气动或超声雾化进样的共同缺点是消耗试样量大。因此,微量进样技术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微量进样法是E.Sebastiani等〔11〕在1973年首先提出来的。其特点是用样量少,减少了高含盐量样品堵塞喷雾系统的现象。
卢志昌等〔12〕研制了一种简便的微量进样器,不注样时,有机溶剂连续进入火焰,打开磨口塞注样时,有机溶剂自动停止进入火焰,既保持了火焰的稳定性,又提高了灵敏度。郭小伟等〔13〕设计了一种简便的双脉冲微量进样器,重现性达到2.1%。孙汉文等〔14〕使毛细管在一定长度处曲折,造成节流,采用节流脉冲进样测定了人发中的Mg、Cu、Fe、Mn、Ca、Zn等,方法简便,不需要专门的微量进样器。阎正等〔15,16〕使用微量注射器,以间断的小体积喷雾取代连续喷雾,测定了30例健康儿童耳血和全血中的锌和铜。尚素芬等〔17〕进样10μL同时测定了耳血中Cu、Zn、Ca、Mg、Fe等5种元素,方法快速。郝爱国等〔18〕测定了血浆和红细胞中的Cu、Fe和Zn。李绍南等〔19〕用微量注样直接测定了金基和银基合金硝酸消解液中的Cu和Mn。肖绪华〔20〕测定了铝合金中的Cu、Mg、Mn和Zn。
近年来,流动注射技术的发展,使微量进样技术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载流速度恒定与注样前后保持一致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稳定可重复的信号。方肇伦等〔21-23〕在在线富集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出色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专著〔24〕,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张素纯等〔25〕用FI-AAS测定土壤和植物中的Cu、Zn、Fe、Mn、K、Na、Ca、Mg,测定速度最高可达514次/h,RSD为1%。侯贤灯等〔26〕用FIA-FAAS单标准连续稀释校正法,测定了水样中的镁,免除了标准系列的配制,提高了分析速度。魏继中等〔27〕在FIA-AAS中,用十二烷基硫酸钠乙醇溶剂作载流,比水溶剂载流增敏7.6倍,测定了钢样中的铬,分析速度为100次/h。

3 火焰原子化技术
原子化方法直接影响测定的检出限、灵敏度和准确度。在火焰原子化技术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翁永和等〔28〕提出了采用富氧空气-乙炔火焰,操作简便,耗气量小,火焰稳定,且不易回火;测定铝的特征浓度达到2.5μg/mL,加入苯环上含有铝分析功能团的有机试剂,如铝试剂和铬天青S等对铝有增感效应,特征浓度可达到1.2μg/mL。富氧空气-乙炔火焰,温度在2300~2950℃范围内可调,可用于高温元素测定,1997 年北京瑞利仪器公司在WFX-110/120型仪器上采用了这一技术。
冯秀文等〔29〕设计了一种高灵敏的气-样分进双通道燃烧器,测定Zn、Cu、Co、Pb、Mg、Fe、Cd、K的灵敏度比常规气-样混进单通道燃烧器有较大提高。

4 原子捕集技术
原子捕集通过在火焰中浓集被测原子和延长自由原子在石英管测量光路中的停留时间,增大了管内原子密度,是提高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灵敏度的有效途径。
黄淦泉等〔30-32〕采用贫焰捕集、富焰释放测定锌,特征浓度达到9.1×10-5μg/mL/1%,用10mg/mL铝溶液喷涂石英管,灵敏度提高5倍,用此法成功地测定了高纯铝,血清和水中的锌、铅,人发、超纯铝和水中的镉。李银玉等〔33〕用此法测定银,灵敏度比常规法提高1090倍。刘立行等〔34〕通过在石英管壁表面喷涂铝盐和重铬酸钾溶液形成薄膜,使原子捕集效率分别提高了26和208倍。魏继中等〔35〕用原子捕集法测定铅,比常规法提高148倍。用X-衍射分析证实,PbO和SiO2结合为硅酸铅富集于石英管外壁,富集作用有一定的饱和性,喷入NH4HF2,可使铅的释放速度加快。张明英等〔36〕测定了蒜头、茶叶和大米中的硒,灵敏度提高4倍。郭明等〔37〕用双缝式原子捕获石英管-FAAS测定了火药烟晕中的微量锑和铅,灵敏度分别提高了9.1和4.2倍。钱沙华等〔38〕用石英缝管捕集技术FAAS测定了地表水、茶水和人发中的Pb、Cu和Cd等,灵敏度比常规FAAS分别高110、39和150倍。
孙书菊等〔39〕用不锈钢缝管原子捕集法测定了血清中的Cu和Zn,灵敏度分别提高了3倍和2倍。赵进沛等〔40〕测定镉,灵敏度比常规火焰法提高了116倍,特征浓度达到1.52×10-4μg/mL/1%。刘永铭等〔41〕考察了缝式原子捕集管的性能,比较了14个元素的测定灵敏度,各元素灵敏度均有提高,铋和铁提高1.3倍,铅和镉提高4.4倍,精密度亦有改善。
其他富集技术与原子捕集技术相结合,可以使测定灵敏度进一步提高。刘志民等〔42〕将黄原酯棉富集与石英缝管技术结合起来,测定了环境水中的铅,灵敏度提高35倍,该法可用于野外作业。刘立行等〔43-45〕联合使用离子交换和原子捕集技术测定水中的镉和镍,离子交换富集倍数为40,原子捕集灵敏度提高近81倍。使用离子交换和喷涂铝盐的石英捕集管(管壁上形成Al2O3层)测定水中的铜,捕集效率提高192倍,总灵敏度提高7463倍。徐子刚等〔46〕在pH=9和pH=1条件下用APDC-MIBK分别萃取Sb(Ⅲ)和总锑,加入氯化铜反萃取之后,缝管捕集测定Sb(Ⅲ)和Sb(Ⅴ),灵敏度比常规火焰法提高2.6倍,富集系数达到100。检出限为2.0ng/mL。熊远福等〔47,48〕用DDTC-CCl4和DDTC-CHCl3分别萃取Te(Ⅳ)和As(Ⅲ),结合缝管捕集技术成功地分析了Te(Ⅳ)和Te(Ⅵ)及As(Ⅲ)和As(Ⅴ)。
燕庆元等〔49〕研究了Zeeman效应石英缝管捕集技术,采用外径4mm、内径2~2.5mm、缝宽和缝长各为0.8mm和 9mm的单缝微捕集管,测定了Ag、Au、Cd、Cu、Ga、Ni、Pb、Zn等,灵敏度比常规火焰原子吸收法高1.1(Ga)到3.5倍(Au),与非塞曼单缝微捕集法的文献值相比,Au、Cd、Zn的灵敏度均有提高,但其他几个元素的灵敏度低。用正交设计优化水冷石英管捕集条件,测定矿石中的金,检出限达到0.0087μg/mL,测定Ga,灵敏度提高17.5倍。
谢凤宏等〔50〕用电热T型开缝石英管捕集氢化物,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铜镍渣中的锗,检出限为2.4ng(S/N=2)。
杨海燕等〔51〕用X-衍射分析详细研究了缝管原子捕集和释放机理,Ag和Bi以金属形式捕集,直接从熔融物蒸发原子化;镉、铜、铟、镍、锑、锌以CdO、Cu2O、In2O3、NiO、Sb6O11、ZnO形式捕集,钴和镓以Co2SiO4和GaSiO4形式捕集,铅以Pb12O19或Pb2SiO4形式捕集,捕集物在乙炔流量突然增大的瞬间在高温气体撞击下溅射原子化,或在高温升温的瞬间化学键断裂原子化。使用5%乙醇或丙酮及Al2O3涂层管,能使大多数元素的灵敏度提高。使用Al2O3涂层管检出限和精密度得到改善。元素在捕集管延迟时间tA与捕集物溶点(锌除外)或元素熔点之间(铟除外)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作者认为,高效捕集和瞬间释放是缝管原子捕集法获得高灵敏度的关键。解离能大于4.2eV的氧化物,难于在捕集温度下解离,因此不适合用缝管原子捕集法测定。

5 增感效应和增感技术
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应用表面活性剂增感受到普遍重视。范健等〔52〕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存在下测定三氧化钼和金属铬中的锰,灵敏度提高50%,特征浓度分别达到0.031μg/mL/1%和0.032μg/mL/1%。
张展霞等〔53〕详细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对Cr(Ⅵ)的增感效应,认为表面张力降低导致气溶胶粒子细化虽然也是增感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荷正电的胶束与Cr2O2-7生成离子对化合物,引起气溶胶粒子的再分配(类似于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和向外扩散速度减慢,火焰中心待测元素浓度增大,以及离子对化合物利于铬的原子化均产生增感效应。因此,增感效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汪福意等〔54,55〕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锰的增感效应,发现只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Mn2+有增感效应,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cmc之前,表面活性剂的单体分子与Mn2+电荷引力将Mn2+吸引富集到气溶胶的表面产生增感,在cmc之后,表面活性剂胶团与Mn2+形成胶团化合物,保护Mn2+,使之不能形成难解离或难熔化合物,在表面活性剂燃烧产生的强还原性气氛中直接还原,提高了原子化效率而增感。阳离子和中性表面活性剂没有增感效应,增感效应与表面活性剂电荷类型有关。表面活性剂的效应表现在三方面:再分配富集作用;提供强还原性气氛;改变试液的提升效率。张悟铭等〔56〕认为,在雾化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端积聚在空气-水界面,分析离子由于电荷作用,靠近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端,当气溶胶细化时,表面活性剂在分析离子周围形成微环境,进入火焰时,产生还原性气氛,提高了原子化效率,产生增感效应。
魏继中等〔57〕研究了42种有机试剂对测定镱的增感效应,发现三苯甲烷类、变色酸偶氮类、羟基羧酸类和氨羧络合剂均具有增感效应,增感十几倍到二十几倍,铬天菁S增感最高达到26.5倍。增感的原因是形成络合物,改变了化合物的热分解方式,此外有机试剂燃烧提高了火焰温度,增强了火焰的还原性。周志瑞等〔58〕考察了几种螯合剂对FAAS测定铜的增感效应,用离子交换洗脱实验证实,增感效应是由于形成了螯合物,其电子对配位键比一般的化学键热稳定性低,铜螯合物比铜氧化物释放铜原子的解离能小,提高了原子化效率。
周执明等〔59,60〕研究了有机络合剂对Yb的增感效应。有机络合剂的作用在于改变了金属元素在溶液中存在状态,从而改变了热分解和原子化过程,这种增感效应称为络合增感。根据双络合剂增感效应的不同,可分为三类:竞争增感效应(增感大小只取决于其中一种络合剂,而与另一种络合剂存在与否无关);加合增感效应(增感效应等于两络合剂单独存在时增感效应之和);协同增感效应(总的增感效应大于两络合剂单独存在时增感效应之和)。此外,有机络合剂燃烧能提高火焰温度,有利于原子化,增强火焰的还原性,保护自由原子不再被氧化。吴德怀等〔61〕考察了37种有机络合剂对FAAS测定Yb的增感效应,增感最显著的是酚类和芳香羟基羧酸类化合物,抑制分析信号最严重的是胺类和多元醇。在络合剂的结构因素中,键合原子的种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增感效应实际上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吴德怀等〔62〕研究了20多种芳香族对Yb吸光度的影响,有机试剂的磺酸基增感的原因在于增加了有机试剂及其相应络合物的溶解度,以及磺酸基中的氧为键合原子的有机试剂与Yb形成络合物提供了条件,改变了原子化历程,有利于原子化。
孙汉文等〔63〕以氯化铜为增感剂,导数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铜中的微量铅,检出限为0.021μg/mL,比常规法检出限0.15μg/mL低得多,灵敏度提高17倍。

6 氢化物发生技术
自从1969年W.Holak〔64〕提出氢化物-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以来,该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宣维康等〔65〕用磷酸钠为增敏剂,提高了氢化物发生法测定锗的灵敏度,并比较了5种原子化方法,电热石英管原子化灵敏度最低,氩氢火焰测定锗获得的灵敏度最高,为0.035μg/mL/1%。韩恒斌等〔66〕用自行设计的带预原子化的电热石英炉,氢化物发生法测定了环境标准参考物质中的砷和硒。张佩瑜等〔67〕研究了多种氧化物体系对氢化物发生的影响,K3〔Fe(CN)6〕和亚硝基R盐并非强氧化剂,难于将Pb2+氧化为Pb4+,而K2Cr2O7是强氧化剂,能将Pb2+氧化为Pb4+,然而在HCl-K3〔Fe(CN)6〕和HCl-亚硝基R盐体系中测定铅的灵敏度最高。作者推测在酸性条件下,K3〔Fe(CN)6〕和亚硝基R盐使Pb2+氧化为Pb4+后形成了络合物,有利于形成PbH4,并用这种方法测定了地球化学样品中的铅。王秀等〔68〕用HGAAS-FIA测定了大米、土壤、污水和五味子酒中的砷,检出限为4.0×10-11g。张佩瑜〔69〕用氢化物发生石英炉AAS测定了地球化学样品中的As、Sb和Bi,特征浓度分别为0.083、0.090和0.088μg/mL/1%。张素纯等〔70〕用气体扩散流动注射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和粮食中的痕量汞,改进了Andrade的方法,让Hg0渗透过衬有100目尼龙网的聚四氟乙烯微孔气体扩散膜,进入吸收池进行测定,检出限由1.4μg/L降低到0.06μg/L,分析速度由110样次/h提高到200样次/h。陈恒武〔71〕发现,半胱氨酸对砷有三种作用:还原作用、提高信号强度和减少干扰。在低酸度和室温下,半胱氨酸将As(V)还原为As(Ⅲ)的速度很慢,可以在As(Ⅴ)存在下测定As(Ⅲ),如果预先将As(Ⅴ)还原为As(Ⅲ),可以提高信号强度。
过去一般认为氢化物发生法只适用于周期表第四、五和六族的副族元素Ge、Sn、Pb、As、Sb、Bi、Se、Te等8个元素。1982年I.S.Busheina等〔72〕发现用硼氢化物还原可以测定In,但灵敏度低,仅为0.3μg。严杜等〔73〕作了改进,将灵敏度提高到0.13μg,并将硼氢化物还原法扩展到用于测定T1,灵敏度达到0.12μg。他们还发现,加入适量的元素Te,可以加速铊氢化物的生成。郭小伟等〔74〕用硼氢化钾(钠)在水溶液中还原镉,生成挥发性化合物,用冷蒸气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Cd,特征质量为16pg,检出限达到20pg/ml(3s),并将该法成功地用于环境和生物标准物质的分析。
丘德仁等〔75〕提出了氢化物发生的碱性模式,证实所有氢化物发生元素在碱性介质中均可发生氢化物。因为铁分族、铂分族和铜分族元素不能以可溶性盐类存在于碱性介质中,因此不会干扰在碱性介质中氢化物发生元素的测定,这是一个突出的优点。Te(Ⅳ)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与硼氢化物反应都能形成氢化物,而Te(Ⅵ)在酸性介质中,不与硼氢化物反应生成氢化物,郭小伟等〔76〕发现在碱性介质中Te(Ⅵ)能形成氢化物,利用这一差异,使用断续流动氢化物发生器建立了氢化物发生法分析Te(Ⅵ)和Te(Ⅳ)形态的方法。
陈恒武等〔77〕试验了22种螯合剂对产生铅氢化物的影响,PAN-S(1-(2吡啶基偶氮)-2-萘酚)是能提高分析信号最有效的螯合剂之一,其原因可能是螯合的Pb(Ⅱ)比自由的Pb(Ⅱ)更易还原,测定铅的特征浓度为1.3ng/mL,并发现PbH4能直接从螯合的Pb(Ⅱ)产生,而不是从亚稳态的Pb(Ⅳ)产生,这为探索高效发生氢化物体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金泽祥等〔78〕将MIBK萃取锑的APDC络合物转入氢化物发生器,加入0.5%NaBH4乙醇溶液,在非水介质中发生氢化物,测定锑的检出限为6.8×10-10g。
刘永铭等〔79〕设计了一套氯化物发生器,优化了测定Cd、Pb、Ni的条件,测定灵敏度分别达到了7×10-10、7×10-9、2×10-9g/1%。利用氯化物发生法可以测定的元素达数十种。郭小伟等〔80〕提出了断续流动氢化物发生法,这是一种介于连续流动和流动注射之间的技术,其主要特点是采样量灵活可变,能使用单一标样和不同的采样时间建立校正曲线,反应条件稳定,效率高,此外它还具有设备简单,节省试剂和样品,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陈甫华等〔81〕建立了氢化物发生-冷阱捕集-色谱分离-原子吸收测定天然水中四种主要砷形态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As(Ⅴ) 0.51ng,As(Ⅲ) 0.43ng,MMA 0.38ng,DMA 0.67ng。用此法分析了天津港海水、海河水等,结果表明,表层河水、湖水和海水中以As(Ⅴ)为主,地下水中As(Ⅲ)含量增高,有机砷含量降低。
对于氢化物原子化机理,文献中有两种观点:热解原子化和自由基碰撞原子化。赵一兵等〔82,83〕考察了砷、硒、锡和铅氢化物原子化的机理,认为在石英炉内是一个表面过程,而在石墨炉内,原子化主要是热解作用。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氢化物的形成和原子化是不同的,经常是以某种作用为主,两种作用同时存在。有时存在更复杂的表面和气相反应。郑衍生等〔84〕研究了石英管中AsH3和SeH2的原子化过程,证实AsH3的原子化是H基碰撞所致,而SeH2的原子化是以热分解为主。

7 联用技术
元素不同形态的生物效应差别很大,决定了它们在生态环境中和生物体内的行为和归宿。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综合了色谱高分离效率和原子吸收光谱检测专一性的优点,是分析元素化学形态的有效手段。
1966年B.Kolb等〔85〕提出用气相色谱-火焰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技术分析汽油中的烷基铅,此后我国学者在联用技术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发展了多种联用技术。蒋守规和国外同行〔86,87〕用超低温捕获阱采集大气样品,首次在生态环境中追踪到了硒的甲基化合物,从而发现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硒的甲基化过程。蒋守规〔88〕还测定了大气中的烷基硒,使用在氩气流中加氢的方法克服了远紫外区基体和杂质的严重干扰,检出限为0.2ng/m3。作者还研究了二甲基二硒的热稳定性。白文敏等〔89-93〕建立了多种联用系统测定大气和汽油中的烷基铅,分析了烷基铅,(CH3)4Pb、(C2H5)4Pb、(CH3)2(C2H5)2Pb、(CH3)3(C2H5)Pb、(C2H5)3(CH3)Pb五种化学形态,得到了很好的分离,最小检出量达到30pg,测定大蒜油中(CH3)2Se和(CH3)2Se2,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3ng和0.04ng。
吴奇藩等〔94〕将平流泵压力提高,实现了离子色谱柱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联用,利用双重网离子交换树脂,pH=4.0~5.0,以硫酸铵为洗脱液,实现了Cr(Ⅲ)与Cr(Ⅳ)的分离和电镀液中Cr(Ⅲ)与Cr(Ⅳ)的同时测定。何滨等〔95〕用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不锈钢原子化器联用技术,测定了水貂皮和毛发中的有机汞,氯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和氯化苯基汞的检出限分别为0.1ng、0.09ng和0.1ng。

8 分离富集技术
化学分离和富集虽然烦琐,有时也容易引起污染和损失,但却是减少和消除干扰,提高测定灵敏度的有效方法。在化学分析中最常采用的分离富集方法,如沉淀、萃取和离子交换等,同样能有效地用于火焰原子吸收。
陈友�等〔96〕用N-正辛基苯胺-间二甲苯萃取,有机相直接进样,测定了矿物中的痕量金、钯和铂,检出限分别为0.05mg/t、0.1mg/t和0.5mg/t。沈振天等〔97〕在六次甲基四胺存在下,pH=7.2,用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PMBP)-MIBK同时萃取Ca和Mg,用含钠和镧的盐酸溶液反萃取后,测定了Ca和Mg。候永根等〔98〕通过控制pH和加入KSCN配位剂,生成Cr(Ⅵ)-TBP-Cl-和Cr(Ⅲ)-TBP-SCN-溶剂化合物,分别进行萃取和测定Cr(Ⅵ)和Cr(Ⅲ),检出限为0.0005μg/mL。张勇〔99〕等用邻菲罗啉为金属螯合剂,高氯酸钠为配体,用1, 2-二氯乙烷萃取富集,测定了动物骨骼中的微量Cu、Zn、Cd和Fe。陈中兰〔100〕用2-巯基苯并咪唑螯合纤维素同时富集水样中的铅、镉、铜、镍,用1mol/L HNO3洗脱,FAAS测定,富集倍数达到50,富集和洗脱速度快。
林大泉等〔101〕使水通过D301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Cr(Ⅵ),分离Cr(Ⅲ),再用还原性反洗液将柱上的Cr(Ⅵ)还原为Cr(Ⅲ)溶出,加以富集,用FAAS分别测定Cr(Ⅲ)和Cr(Ⅵ)。洪正隆等〔102〕用国产001号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201×7号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分别交换吸附水中的Cr(Ⅲ)和Cr(Ⅵ),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硫酸钠,分析Cr(Ⅲ)和Cr(Ⅵ),灵敏度达到0.0038μg/mL/1%,方法简便。

朋友可以到行业内专业的网站进行交流学习!
分析测试网络网这块做得不错,气相、液相、质谱、光谱、药物分析、化学分析、食品分析。这方面的专家比较多,基本上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有问题可去那提问,网址网络搜下就有。

⑺ 化学史上的突破

化 学 大 事 年 表
约50万年前
“北京人”已知用火

公元前5000~前3000年
中国已开始制作陶器

公元前4000年
中国已知酿酒

公元前3000年
埃及人采集金、银制饰物

公元前2000年
中国齐家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铸红铜器

公元前1400年
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已知炼铁

公元前10世纪
埃及人已开始制作玻璃器皿

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中国提出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

公元前4世纪
希腊德谟克利特提出朴素的原子论

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四元素(火、气、土、水)说

公元前2世纪
中国《神农本草经》成书

中国炼丹术兴起

中国西汉时已有利用胆水炼铜的记载

公元60年左右
罗马老普林尼提出分离金银的火试金法

公元105年
中国蔡伦监造出良纸

公元2世纪
中国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

约公元360年
中国葛洪著《抱朴子内篇》

公元656~666年
中国颁布药典《新修本草》

公元808年
中国唐代出版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所载“伏火矾法”乃是原始火药的配方

公元10世纪
阿拉伯阿维森纳著《医典》

公元1163年
中国吴悞著《丹房须知》中有较完整的蒸馏器图

公元1450年
德意志B.瓦伦丁发现铋

公元16世纪
瑞士帕拉采尔苏斯提出三要素说

公元1556年
德意志G.阿格里科拉的《坤舆格致》出版

公元1596年
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成书
比利时J. B.van海尔蒙特作“柳树试验”

公元1637年
中国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出版,记载了用炉甘石制“倭铅”(金属锌)的方法

公元1661年
英国R.玻意耳的《怀疑派化学家》出版,提出化学元素的科学定义

公元1663年
英国R.玻意耳用植物色素作指示

公元1679年
德意志L.J. von孔克尔发明吹管分析

公元1703年
德意志G.E.施塔尔提出燃素说

公元1729年
法国C.J.日夫鲁瓦最早使用容量分析法

公元1750年
法国V.G.弗朗索瓦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

公元1751年
瑞典A. F.克龙斯泰德发现镍

公元1755年
英国J.布莱克发现“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

公元1766年
英国H.卡文迪什发现氢

公元1769~1785年
瑞典C.W.舍勒离析了多种有机酸

公元1772年
英国D.卢瑟福发现氮

公元1773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氧
法国G. F.鲁伊勒发现脲

公元1774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锰,制得氯

公元1775年
瑞典T.O.贝格曼提出化学亲合力论

公元1777年
法国 A.-L.拉瓦锡证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公元1780年
瑞典T.O.贝格曼的《矿物的湿法分析》出版,提出重量分析法

公元1781年
瑞典C. W.舍勒发现钨

公元1782年
瑞典P. J.耶尔姆发现钼

公元1786年
法国A. -L.拉瓦锡发现酒精经氧化转变成乙酸

公元1790年
英国W.格雷哥尔发现钛

公元1797年
法国N. -L.沃克兰发现铬

公元1798年
法国N. -L.沃克兰发现铍

公元1799年
法国 J.-L.普鲁斯特提出定比定律
法国 C.-L.贝托莱指出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有关;化学反应可达到平衡

公元1800年
意大利A.伏打制成电堆

公元1801年
西班牙A. M.Del里奥发现钒

英国C.哈切特发现铌

公元1802年
瑞典A. G.厄克贝里发现钽

公元1806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同分异构现象

公元1803年
英国J.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和倍比定律

英国W.H.渥拉斯顿发现钯和铑

英国W.亨利提出亨利定律

公元1807年
英国H.戴维制得金属钾和钠

公元1808年
法国J.-L.盖-吕萨克提出气体化合体积定律
法国J.-L.盖-吕萨克和L.-J.泰纳尔分别制得单质硼
英国H.戴维制得金属钙、镁、锶、钡

公元1811年
意大利A.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法国B.库图瓦发现碘

公元1812年
法国A. -M.安培发现氟

公元1814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提出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书写规则

公元1817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硒

瑞典J.A.阿弗韦聪发现锂

公元1819年
法国 P.-L.杜隆和A.T.珀替提出原子热容定律

法国P.-J.佩尔蒂埃和J.-B.卡芳杜发现萘

公元1820年
法国P.-J.佩尔蒂埃分离出奎宁

公元1824年
英国M.波拉尼提出催化反应的吸附理论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制得单质硅

法国A.J.巴拉尔发现溴

法国J.-L.盖-吕萨克用容量分析法测定银

法国S.卡诺提出卡诺定理

公元1825年
英国M.法拉第发现苯

丹麦H.C.奥斯特发现铝

公元1826年
法国J.-B.-A.杜马根据蒸气密度测定原子量

公元1827年
俄国Г.В.奥赞发现钌

公元1828年
德意志F.维勒合成脲
瑞典J.J.贝采利乌斯发现钍

公元1829年
德意志J.W.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的元素分类法

公元1830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建立有机物中碳氢定量分析法和提出取代学说

公元1832年
德意志 J.von李比希和F.维勒提出基的概念

公元1833年
英国M.法拉第提出电解定律

法国J.-B.-A.杜马建立有机物中氮的定量分析法

德意志E.米切利希从苯甲酸脱羧制得苯

公元1834年
德意志F.F.龙格从煤焦油分离出苯胺、喹啉、苯酚

公元1835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提出催化概念

公元1839年
美国C.古德伊尔发明橡胶硫化法

法国J.-B.-A.杜马提出有机化合物分类的类型论

公元1840年
俄国G.H.盖斯发现热总量守恒定律

公元1841年
瑞典J.J.贝采利乌斯的《化学教程》出版

德意志C.R.弗雷泽纽斯的《定性化学分析导论》出版,提出简明的阳离子系统定性分析法

公元1843年
法国 C.-F.热拉尔提出同系列概念

公元1845年
德意志C.F.舍恩拜因制得纤维素硝酸酯

公元1847年
德意志 H.von亥姆霍兹提出“力之守恒”,后发展为热力学第一定律

美国J.W.吉布斯提出热力学势概念,后经美国G.N.路易斯改称自由能

公元1848年
法国L.巴斯德发现酒石酸盐结晶的旋光性,提出光学活性是由于分子不对称产生的

英国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和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公元1850年
德意志L.F.威廉密提出动态平衡概念。开创了化学动力学的定量研究

德意志R.克劳修斯根据法国S.卡诺研究成果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公元1852年
英国E.弗兰克兰提出原子价概念

德意志A.比尔提出光的吸收定律

公元1853年
法国 C.-F.热拉尔把有机化合物分为水型、氢型、氯化氢型、氨型四大类型

公元1854年
法国M.贝特洛从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

公元1856年
法国M.贝特洛合成甲烷和乙烯

英国W.H.Jr.珀金合成苯胺紫

公元1857年
德意志F.A.凯库勒提出碳原子的四价学说

德意志E.施魏策尔发明铜铵纤维

公元1858年
德意志F.A.凯库勒和英国A.S.库珀分别提出原子价键概念

公元1859年
法国G.普朗忒研制出铅酸蓄电池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明光谱分析仪

公元1860年
国际化学会议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

意大利S.坎尼扎罗确证分子学说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现铯

公元1861年
英国W.克鲁克斯发现铊

德意志R.W.本生和G.R.基尔霍夫发现铷

俄国А.M.布特列洛夫提出化学结构理论

英国T.格雷姆提出胶体概念

公元1862年
法国M.贝特洛合成乙炔

公元1864年
挪威C.M.古尔德贝格和P.瓦格提出质量作用定律

美国J.W.吉布斯用电解分析法测定铜

公元1865年
英国J.A.R.纽兰兹提出元素八音律

德意志F.A.凯库勒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

德意志P.许岑贝格尔制得纤维素乙酸酯

法国G.勒克朗谢研制出第一只实用干电池

德意志R.克劳修斯提出熵概念

公元1867年
瑞典A.B.诺贝尔发明达纳炸药

公元1869年
俄国Д.И.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

德意志C.格雷贝等合成茜素

美国J.W.海厄特制成赛璐珞

瑞士J.F.米舍尔发现核酸

公元1873年
俄国А.M.布特列洛夫发现异丁烯的聚合反应

公元1874年
荷兰J.H.范托夫和法国 J.-A.勒贝尔分别提出立体化学概念和碳的四面体构型学说

公元1875年
德国F.W.G.科尔劳施提出当量电导概念

法国 P.-E.L.de布瓦博德朗发现镓

公元1876年
美国J.W.布吉斯发现相律

公元1880年
瑞士J.C.G.de马里尼亚克发现钆

德国A.von拜耳合成靛蓝

公元1881年
英国J.J.汤姆孙提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1897年测定了它的质荷比,并命名为电子

公元1884年
荷兰J.H.范托夫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出版

公元1886年
德国C.温克勒尔发现锗

法国H.穆瓦桑制得单质氟

荷兰J.H.范托夫建立稀溶液理论

公元1887年
瑞典S.A.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理论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与荷兰J.H.范托夫创办德文《物理化学》杂志

法国 F.-M.拉乌尔提出拉乌尔定律

公元1888年
德国 A.von拜耳提出几何异构概念

法国 H.-L.勒夏忒列提出勒夏忒列原理

公元1889年
德国W.H.能斯脱提出电极电势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式

瑞典S.A.阿伦尼乌斯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热概念

公元1890年
德国E.费歇尔合成果糖和葡萄糖

公元1892年
日内瓦国际化学会议确定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

英国C.F.克罗斯和E.J.比万制成粘胶纤维

公元1893年
瑞士A.韦尔纳提出络合物的配位理论

公元1894年
英国W.拉姆齐和瑞利发现氩

公元1895年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提出催化剂概念

英国W.拉姆齐发现氦

公元1896年
法国H.贝可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

法国P.萨巴蒂埃用镍为催化剂进行催化氢化反应

公元1898年
法国M.居里和英国G.C.N.施密特分别发现钍盐的放射性

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创建放射化学方法并发现钋和镭

英国W.拉姆齐和M.W.特拉弗斯发现氖、氪、氙

公元1899年
英国R.B.欧文斯和E.卢瑟福发现氡220
法国A.-L.德比埃尔内发现锕

公元1900年
英国E.卢瑟福和法国M.居里发现镭辐射由α、β、γ射线组成

德国F.E.多恩发现氡222

美国M.冈伯格发现三苯甲基自由基

公元1901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

法国 F.-A.V.格利雅发明格利雅试剂

公元1902年
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对催化下了确切的定义

公元1903年
英国E.卢瑟福和F.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

公元1906年
俄国M.С.茨维特发明色谱分析法

德国H.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并合成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

公元1907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活度概念

公元1909年
美国L.H.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

德国F.哈伯合成氨试验成功

公元1910年
俄国C.B.列别捷夫制成丁钠橡胶

公元1911年
英国E.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

公元1912年
奥地利F.普雷格尔建立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法

德国W.H.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德国M.von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瑞典G.C.de赫维西和德国F.A.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

德国F.克拉特和A.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

公元1913年
丹麦N.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氢原子结构理论

英国W.L.布喇格和俄国Г.В.武尔夫分别得出布喇格-武尔夫方程

英国F.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

美国K.法扬斯发现镤234

英国H.G.J.莫塞莱证实原子序数与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相等

德国M.博登施坦提出化学反应中的链反应概念

英国J.J.汤姆孙和F.W.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

公元1916年
德国W.科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美国I.朗缪尔导出吸附等温方程

荷兰P.德拜和瑞士P.谢乐发明 X射线粉末法

公元1919年
英国F.W.阿斯顿制成质谱仪

英国E.卢瑟福发现人工核反应

公元1920年
德国H.施陶丁格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

公元1921年
德国O.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

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

公元1923年
丹麦J.N.布伦斯惕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

英国P.德拜和德国E.休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

公元1924年
德国W.O.赫尔曼和W.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

法国 L.-V.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说

公元1925年
美国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

公元1926年
奥地利E.薛定谔提出微粒运动的波动方程

丹麦N.J.布耶鲁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

公元1927年
苏联H.H.谢苗诺夫和英国C.N.欣谢尔伍德分别提出支链反应理论

德国H.戈尔德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

公元1928年
印度C.V.喇曼发现喇曼光谱

英国W.H.海特勒、F.W.伦敦和奥

地利E.薛定谔创立分子轨道理论

德国O.P.H.狄尔斯和K.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

公元1929年
英国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德国A.F.J.布特南特等分离并阐明性激素结构

公元1930年
英国C.N.欣谢尔伍德提出催化中间化合物理论

公元1931年
美国H.C.尤里发现氘(重氢)

美国L.C.鲍林和J.C.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公元1932年
英国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会成立

公元1933年
美国L.C.鲍林提出共振论

E.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

公元1934年
法国F.约里奥-居里和I.约里奥-居里发现人工放射性
英国E.W.福西特等制成高压聚乙烯
英国E.卢瑟福发现氚
W.库恩提出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

公元1935年
美国H.艾林、英国J.C.波拉尼和A.G.埃文斯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美国W.H.卡罗瑟斯制成聚己二酰己二胺
英国B.A.亚当斯和E.L.霍姆斯合成离子交换树脂

公元1937年
意大利C.佩列尔和美国E.G.塞格雷人工制得锝
德国O.拜尔制成聚氨酯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软质聚氯乙烯

公元1938年
德国P.施拉克制成聚己内酰胺
德国O.哈恩等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

公元1939年
法国M.佩雷发现钫
美国P.J.弗洛里提出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

公元1940年
美国E.M.麦克米伦和P.H.艾贝尔森人工制得镎
美国G.T.西博格和E.M.麦克米伦等人工制得钚
美国D.R.科森和E.G.塞格雷等发现砹

苏联Г.Н.弗廖罗夫和К.А.彼得扎克发现自发裂变

公元1941年
英国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制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公元1942年
意大利E.费密等在美国建成核反应堆
美国P.J.弗洛里和M.L.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论

公元1943年
美国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出链霉素

公元1944年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L.O.摩根人工制得镅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A.吉奥索人工制得锔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奎宁碱
美国G.T.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

公元1945年
瑞士G.K.施瓦岑巴赫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进行络合滴定
S.鲁宾研究出扣式电池
美国J.A.马林斯基和L.E.格伦丁宁等分离出钷

公元1949年
美国S.G.汤普森、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锫

公元1950年
美国 S.G.汤普森、K.Jr.斯特里特、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锎
苏联В.А.卡尔金提出非晶态高聚物的三个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

公元1952年
美国A.吉奥索等从氢弹试验后的沉降物中发现锿和镄
日本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英国A.T.詹姆斯和A.J.P.马丁发明气相色谱法
美国L.E.奥格尔提出配位场理论

公元1953年
美国J.D.沃森和英国F.H.C.克里克提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联邦德国K.齐格勒发现烷基铝和四氯化钛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

公元1953~1954年
联邦德国K.齐格勒和意大利G.纳塔发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公元1954年
联邦德国E.G.维蒂希发现维蒂希试剂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番木鳖碱
意大利 G.纳塔等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成等规聚丙烯

公元1955年
美国A.吉奥索、S.G.汤普森、G.T.西博格等人工制得钔
英国F.桑格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美国杜邦公司制成聚酰亚胺
澳大利亚A.沃尔什发明原子吸收光谱法

公元1956年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活性染料

公元1957年
英国J.C.肯德鲁测定了鲸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
英国A.凯勒制得聚乙烯单晶并提出高分子链的折叠理论

公元1958年
美国A.吉奥索等和苏联Г.Н.弗廖洛夫等分别人工制得锘
联邦德国R.L.穆斯堡尔发现穆斯堡尔谱
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制成顺式-聚异戊二烯

公元1950~1959年
美国R.B.伍德沃德、英国R.罗宾森、英国J.W.康福思和美国W.S.约翰森等完成胆甾醇、可的松、表雄酮和睾丸酮等的全合成

公元1960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叶绿素
美国R.S.耶洛等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P.B魏斯用分子筛做择形催化剂·P.B.哈密顿用液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

公元1961年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12C=12的原子量基准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铹
美国C.S.马维尔等制成聚苯并咪唑

公元1962年
英国N.巴利特合成六氟合铂酸氙
美国R.B.梅里菲尔德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

公元1963年
美国R.G.皮尔孙提出软硬酸碱理论

公元1964年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4号元素

公元1965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中国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聚苯醚

公元1967年
美国菲利普斯公司制成聚苯硫醚

公元1968年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104 号元素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5号元素

公元1969年
比利时I.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公元1970年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105 号元素

公元1973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全合成维生素B12
美国杜邦公司合成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

公元1974年
苏联Г.Н.弗廖洛夫等和美国A.吉奥索等分别人工制得 106号元素

公元1976年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7号元素

公元1981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7号元素

公元1982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9号元素

公元1984年
联邦德国G.明岑贝格等人工制得108号元素

⑻ 离子交换分离法

将含有镍的9mol/LHCl溶液,流经氯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柱,由于铁、钴、铜、锌、内铋等金属离子在盐酸溶液中形容成相应的配阴离子,而被吸附在阴离子交换树脂柱中。镍在此条件下不形成配阴离子,因而不被树脂所吸附,仍留在溶液中,由此可与上述金属离子得到分离。与镍一起进入溶液的有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钛、钒、锰等。

AG50W阳离子交换树脂从6mol/LHCl-丙酮介质中吸附分离镍,镍的分配系数可达227。在同一条件下,易形成氯配阴离子的一些元素分配系数在1以下,而铁、钴、铜、锌、镉、汞、铅、铋、锰、钼、钒、镓、铟、铀等的分配系数不超过4;因此,镍可与上述元素得到完全分离。

⑼ 饮用水里汞超标怎么办

找专业人员清理。

汞是化学元素,元素周期表第80位。俗称水银。还有“白澒、姹女、澒、神胶、元水、铅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子明”等别称。

元素符号Hg,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6周期、第IIB族,是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存在的金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镓(符号Ga,31号元素)和铯(符号Cs,55号元素)在室温下(29.76℃和28.44℃)也呈液态)。汞是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汞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汞使用的历史很悠久,用途很广泛。 在中世纪炼金术中与硫磺、盐共称炼金术神圣三元素。

阅读全文

与吸附镓用什么型号离子交换树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用一句诗形容回不到重前 浏览:202
江西上犹县工业园废水处理方案 浏览:566
铬废水加硫酸加热冒白烟 浏览:920
水垢是什么成分 浏览:3
水垢不沉淀 浏览:557
铜陵新民污水处理厂地址 浏览:900
污水站不产生污泥 浏览:551
办公室史密斯竖立式饮水机怎么用 浏览:725
长沙生活污水处理方案哪里好 浏览:771
食品厂污水池臭气 浏览:169
郑州市污水净化工资 浏览:221
迈诺诗冷热一体净水器多少钱 浏览:831
机油滤芯怎么拧下来用管钳 浏览:501
mc中如何净化污水 浏览:575
鱼缸瀑布过滤器噪音大 浏览:391
重铺剂处理含铜废水 浏览:395
澳洲污水费如何计量 浏览:762
优的净水器整机多少钱 浏览:656
河北省石家庄污水排放标准 浏览:926
广东科茂树脂有限公司 浏览: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