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业产生的氟化物治理常采用什么方法
处理含氟废水有多种方法。这里整理了化学沉淀法、混凝沉淀法、环瑞GMS系列除氟药剂法、吸附法、电析法、除氟药剂法、电凝聚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反渗透法、液膜法、微生物处理法、诱导结晶法。
一、除氟剂法:
主要分为液体除氟剂GMS-F4和固体除氟药剂GMS-F6,该产品主要成分为铝铁硅无机聚合盐,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其能够在水中快速水解,产生大量带正电荷的聚合胶体,胶体中含有多个羟基配位体,能够在废水中与氟离子实现交换,交换容量大。在交换以后,胶体半径大幅度降低,与游离氟离子产生强电荷吸附形成共沉淀。
除氟剂是一种专为解决废水中氟去除难题研发的药剂,它适用于各行业污水氟超标治理;反应速度快,去除率可达95%以上。
(1)相对钙盐,去除过程产生的污泥量极少,形成的氟化物沉淀不会逆转;
(2) 环瑞除氟剂是一种多功能高效除氟剂,在强化去除重金属离子、悬浮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3) 沉降速率快,吸附效率快,去除率高。在相同的条件下除氟效率是活性氧化铝的2-4倍,是沸石分子筛的8-10倍,可大大降低处理成本;
(4) 反应快速、投加量少。除氟混合反应仅需5-10分钟左右,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在工艺过程中投加处理,药剂投加成本比钙盐除氟剂、氧化铝离子交换吸附等经济;
(5) 产品中不含钙质,不会造成系统管道等组件堵塞;
(6) 产品中无游离氯离子,压滤液对生化系统无影响;
(7) 处理设备简单,投加即可见效,无需复杂调试;
(8) 不含钙质,长期使用不会造成管道、阀体结垢、堵塞现象。
------------------------------------------------------------------------------------------
二、化学沉淀法:
化学沉淀法是含氟废水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普遍应用于高浓度含氟废水中。是将某些化学药品加入含氟废水中,从而生成难溶性氟化物或者利用共沉淀吸附氟离子,再用自然沉淀或者过滤材料等方法使沉淀物与水溶液分离,以达到除氟的目的。常用的试剂是石灰和氯化钙。
该工艺具有方法简单、处理方便、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处理后出水很难达标、泥渣沉降缓慢且脱水困难等缺点。
如氟化钙在18℃时于水中的溶解度为16.3 mg/L,按氟离子计为7.9mg/L,在此溶解度的氟化钙会形成沉淀物。氟的残留量为10~20mg/L时形成沉淀物的速度会减慢。当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盐类,如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铵时,将会增大氟化钙的溶解度。因此用石灰处理后的废水中氟含量一般不会低于20~30 mg/L。
-------------------------------------------------------------------------------------------
三、混凝沉淀法:
混凝沉淀法是利用混凝剂中的Al3+、Fe3+、Mg2+等阳离子与原水形成络合物而除氟的一种方法。混凝剂的投加量、原水pH值、混合强度及时间、反应强度及时间、沉淀时间、原水温度、水中共存干扰离子(CO32-、SO42-、Cl-)等都对除氟效果有较大影响。
铝盐混凝法是去除水中氟离子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中碱式氯化铝的铝离子与水中氢氧根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在pH值6-7的范围,按下列反应,被吸附在氢氧化铝胶体颗粒上,发生沉淀后去除。
------------------------------------------------------------------------------------------------
四、电析法:
电渗析法处理技术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这种技术是在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即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选择透过,只允许阴离子选择透过),使水中阴、阳离子作定向迁移而将氟离子分离出来的方法。该法主要适用于苦咸水淡化、工业用纯水、超纯水制造。
电渗析法处理技术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这种技术是在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即阳膜只允许阳离子选择透过,只允许阴离子选择透过),使水中阴、阳离子作定向迁移而将氟离子分离出来的方法。该法主要适用于苦咸水淡化、工业用纯水、超纯水制造。
电渗析除氟优点在于不用投加药剂,除氟的同时可以降低高氟水的含盐总量,使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缺点在于处理设备昂贵,管理复杂,能耗较大,除氟的同时除去了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等,限制了该法的广泛使用。
-------------------------------------------------------------------------------------------
五、电凝聚法:
电凝聚法即电化学凝聚法。利用电解原理对水进行电化学处理。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氧化铁板或铝板等生成Fe3+或Al3+,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水合络合物。在不同条件下,形成单核或多核的水解缩聚物,缩聚物表面含有大量经基。电凝聚除氟的作用机理实质上是静电吸附和离子交换。
电凝聚法是在酸性条件下,依靠静电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的双重作用达到除氟效果的。
影响除氟的因素较多(原水pH值,电流密度,水流速度等),且存在电极钝化的问题。针对于大水量现场,使用不太现实,目前仅针对于低浓度、小水量废水的除氟。
该法有以下优点 :
(1)设备简单 ,操作容易;
(2)由于地下水清净,吸附介质始终具有较大的活性,可调节电流来达到所要求的出水含氟量;
(3)不必再生,简化操作和管理;
(4)基本保持地下原有水质,不影响饮水者的健康。
望采纳!!
Ⅱ 含氟水对人有什么伤害
刷牙是一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做的事情,并且早上和晚上都需要刷牙。现在牙膏市场上面有很多的牙膏产品,消费者在选购牙膏时,可以说是看得眼花缭乱,相信很多人对含氟的漱口水并不感到陌生。那么如果一个人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含氟的漱口水的话,会对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1、骨质疏松
如果一个人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含氟的漱口水,就很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特别是一些老人和一些小孩儿如果经常使用含氟的漱口水,难免会有些许氟进入体内,慢慢的就很容易会使身体内钙物质含量降低。如果一定要使用含氟的漱口水,平时要多吃一点儿含钙的食物,比如说牛奶以及菠菜。
2、脑部神经中毒
除了会导致骨质疏松症以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含氟的牙膏以及漱口水,还很容易会导致脑部神经中毒。青少年经常使用含氟的牙膏以及漱口水,很容易导致反应能力降低。
3、口腔癌
如果经常使用含氟的漱口水,还有可能会导致口腔癌。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用含氟的漱口水的人患口腔癌的几率,比不用含氟的漱口水的人患上癌症的几率要高出九倍。特别是一些喜欢吸烟的人,如果还用含氟的漱口水来刷牙的话,那么就是雪上加霜。
虽然说经常使用含氟的漱口水,对身体还是有较大影响的,如果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含氟漱口水,也可以适当的用一用,但是千万不要长期使用。
保护口腔除了可以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少吃一点甜食之外,其实少用含氟的漱口水也是可以的。如果经常使用含氟的漱口水的话,是很有可能会导致口腔里面的菌群失调的,所以说传统的牙线以及牙膏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适合人们使用的清洁牙齿的工具。
总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好是不要经常使用一些含氟的漱口水,这些漱口水虽然说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牙齿看上去很白,但是对身体的伤害也是特别大的,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Ⅲ 测氟离子要用到哪个pxmv
都可以,建议使用猛唯pX,更直观
pX是选择的浓度单位,可以先标定(范围将样品浓度值包含在内)昌核,再测量
mV是电位值,可以根据标准溶液的电位值做标准曲线,再根据样品的电位值计算样品的耐知掘氟离子含量。
Ⅳ 实验室需要一台离子计,大普的好还是雷磁的好主要分析废水中氟化物。
你是什么样的实验室,我这是检测机构的,用的离子计有梅特勒和雷磁的,进口的东西质量好但是价格也高,一般的离子电极使用寿命也就是一到两年,是个大消耗。一般的实验室建议买雷磁的,我们这的雷磁的离子计用了差不多拍隐10年,每年都检,仍然符合要求,我今年才买了他们的氟电极,230一支,参隐租比电极也是100左右,用了一年了,搅去离子水仍然能达到-360左右,性能还是可以的,做废水完全没问题。而梅特勒的离子电极价位得上千,之前买过一支低离子浓度的电极,得两千多,觉得跟国产的也没太大的区别,只是做工上比国产的讲究一点,大普的仪器没用过,不发表意见,希望能袭携厅帮到你。
Ⅳ 含氟废水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沉淀法和吸复附法
1)化学沉淀法是通过投制加钙盐等化学药品,形成氟化物沉淀或氟化物被吸附于所形成的沉淀物中而共同沉淀。
2)吸附法是指含氟废水流经接触床,通过与床中固体介质进行离子交换或化学反应,去除氟化物。
Ⅵ 氟化物超标该怎处理
安装一套反渗透水处理装置,比如Freshly Squeezed Water进行处理。
氟为-1氧化态的二元化合物.包括氟化氢、金属氟化物、非金属氟化物以及氟化铵等.有时也包括有机氟化物.
在卤化物中,氟化物容易与某些高氧化态的阳离子形成稳定的配离子,如六氟合铝酸根离子(AlF63ˉ).与其他卤化物不同,金属锂、碱土金属和镧系元素的氟化物难溶于水,而氟化银可溶于水,其他金属的氟化物易溶于水.
碱金属的氟化物可由其氢氧化物或碳酸盐与氢氟酸作用而得.
氟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人体各组织中都含有氟,但主要积聚在牙齿和骨筋中.适当的氟是人体所必需的,过量的氟对人体有危害,氟化钠对人的致死量为6—12克,饮用水含2.4—5毫克/升则可出现氟骨症.
中国规定饮用水中氟浓度小于1.0毫克/升,适宜浓度为2.4-5毫克/升.
氟化物的测定方法有氟试剂比色法、茜素磺酸锆比色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等.比色法测水中含氟量有褪色和增色两种方法,如茜素磺酸铅盐比色法就是利用氟离子和金属锆离子形成稳定的无色化合物,使其从菌素磺酸锗盐(红色整合物)中游离出来而褪色,进行比色测定.该法测量误差较大;氟试剂比色法为增色反应,色度较稳定,方法灵敏.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1(氟),测定上限为1.8m1/1(氟),目前采用此法者较多.
Ⅶ 含氟废液有哪些处理方法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含氟废水处理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即沉淀法和吸附法
化学沉淀内法是通过投加钙盐等容化学药品,形成氟化物沉淀或氟化物被吸附于所形成的沉淀物中而共同沉淀。该方法简单、处理方便,费用低,但石灰溶解度低,只能以乳状液投加,且产生的CaF2沉淀包裹在Ca(OH)2颗粒的表面,使之不能被充分利用,因而用量大。处理后的废水中氟含量一般只能下降到15mg/L,很难达到国标一级标准。而且存在泥渣沉降缓慢,脱水困难,处理大流量
吸附法是指含氟废水流经接触床,通过与床中固体介质进行离子交换或化学反应,去除氟化物。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低浓度的含氟废水或经其他方法处理后氟化物浓度降至10~20mg/L的废水。而且接触床的再生及高浓度再生液的处理是整个运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接触床频繁的再生使运行成本较高。排放物周期长,不适应连续处理连续排放等缺点。
Ⅷ 怎么处理含氟废水
加入石灰水 形成氟化钙沉淀。
Ⅸ 含氟废水如何处理
含氟废水国内外常用的方法有混凝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膜过滤法、吸附法。
混凝沉淀法:对于低浓度含氟废水一般采用混凝沉淀法,利用混凝剂在水中形成正电的胶粒吸附废水中的氟离子,但是混凝沉淀池池体一般比较大、占地面积大,且停留时间长以及产生大量污泥,且出水很难达标等缺点。
膜过滤法:与常规分离方法相比,膜分离过程具有不污染环境、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等优点,尤其是反渗透(RO)膜分离过程被广泛用于废水的除氟,RO膜对氟离子呈现出高的截留能力,但是膜处理一般投资大,操作过程复杂,膜使用寿命较短,需要经常更换膜。
然后,离子交换法也有其缺点,会产生过量的再生废液,吸附周期长,且会消耗大量脱附剂,排出大量含盐废水易引起管道腐蚀,材料昂贵、树脂再生处理困难。
所以,含氟废水不能直接通过上述方法达到排放要求, 因此必须要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江苏海普功能材料开发的吸附法,可以达到处理效果。
采用海普吸附工艺处理含氟废水时,将废水预先过滤去除其中的悬浮和颗粒物质,然后进入吸附塔吸附,吸附塔中填充的特种吸附材料对废水中的氟进行选择性吸附并富集到吸附材料中,吸附出水氟浓度降低,吸附饱和后,对吸附材料进行脱附处理,使吸附材料得以再生并重新继续吸附,如此不断循环进行。
宁波某企业的废水经吸附处理后,实验处理效果表明采用吸附处理,废水中的氟去除率达到97%以上,在保证达到客户的要求的同时留有一定的安全余量,能有效防止入料废水的水质波动造成出水不达标。
从上图及上表中可以看出原水与出水无色透明,废水中的氟几乎完全被脱除,试验证明利用特种吸附剂吸附可以有效的降低废水中的氟浓度。
Ⅹ 氟化氢氨和氟化铵溶液废水,一月大概30吨,怎么可以降低废水中氟的含量,目前通过添加氢氧化钙调试!
对于高浓度含氟工业废水,一般采用钙盐沉淀法,即向废水中投加石灰,使氟离子与钙离子生成CaF2沉淀而除去。该工艺具有方法简单、处理方便、费用低等优点,但存在处理后出水很难达标、泥渣沉降缓慢且脱水困难等缺点。
氟化钙在18℃时于水中的溶解度为16.3mg/L,按氟离子计为7.9mg/L,在此溶解度的氟化钙会形成沉淀物。氟的残留量为10~20 mg/L时形成沉淀物的速度会减慢。当水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盐类,如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铵时,将会增大氟化钙的溶解度。因此用石灰处理后的废水中氟含量一般不会低于20~30 mg/L。石灰的价格便宜,但溶解度低,只能以乳状液投加,由于生产的CaF2沉淀包裹在Ca(OH)2颗粒的表面,使之不能被充分利用,因而用量大。投加石灰乳时,即使其用量使废水pH达到12,也只能使废水中氟离子浓度下降到15 mg/L左右,且水中悬浮物含量很高。当水中含有氯化钙、硫酸钙等可溶性的钙盐时,由于同离子效应而降低氟化钙的溶解度。含氟废水中加入石灰与氯化钙的混合物,经中和澄清和过滤后,pH为7~8时,废水中的总氟含量可降到10 mg/L左右。
为使生成的沉淀物快速聚凝沉淀,可在废水中单独或并用添加常用的无机盐混凝剂(如三氯化铁)或高分子混凝剂(如聚丙烯酰胺)。为不破坏这种已形成的絮凝物,搅拌操作宜缓慢进行,生成的沉淀物可用静止分离法进行固液分离。在任何pH下,氟离子的浓度随钙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钙离子过剩量小于40 mg/L时,氟离子浓度随钙离子浓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而钙离子浓度大于100 mg/L时氟离子浓度随钙离子浓度变化缓慢。因此,在用石灰沉淀法处理含氟废水时不能用单纯提高石灰过剩量的方法来提高除氟效果,而应在除氟效率与经济性二者之间进行协调考虑,使之既有较好的除氟效果又尽可能少地投加石灰。这也有利于减少处理后排放的污泥量。